建国以来各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表述
国家教育方针
一、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方针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
”同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申了《共同纲领》制定的文教政策,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对旧教育采取“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经验;“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这些方针政策明确了当时教育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总方向,对于肃清国民党政府的文教政策和旧教育的不良影响,对于建国初期中国教育的改造与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这是建国后首次提出智、德、体、美全面发展,使教育方针的表述比较简明全面。
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提出“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
这些虽然是对普通中小学说的,但对整个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953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教育工作的中心转移到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服务的轨道上来。
教育方针的提法随之发生了变化。
1954年1月全国中学教育会议提出:当前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以国家总路线的精神教育学生,把他们培养成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建国以来党的教育方针演变及其启示
建国以来党的教育方针演变及其启示作者:徐博文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0期摘要: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教育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工作重心,先后制定了多种教育方针。
通过深入分析建国以来教育方针的演变历程,探究教育方针演变的规律,力求在理论上阐明教育方针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内在关系,为教育从而也为改革在新时代条件下发展提供一种可资参考的思路。
关键词:教育方针;演变规律;文化强国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241-02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和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着战略作用。
教育方针是一个政党或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该时期的基本路线和基本任务对教育工作制定的总的指导方针,体现国家教育目标、政策、方向,直接决定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建国六十多年来,中国教育方针的演变从一个特定角度折射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程,存在着某种具有规律性的特点,为我们贯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方针提供一些启示。
一、教育方针演变与党的四代领导人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对教育的发展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党的四代领导人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方针演变的理论依据,他们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传承中又有创新和发展,为中国教育方针的制定实施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在教育方向上,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坚持了毛泽东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性质的思想,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学校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
新中国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变迁
一、建国以来我国得教育目得(按时间排序):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指出:中华人民共与国得教育就是新民主主义得教育。
它得主要任务就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得、买办得、法西斯得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得思想。
2、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得问题》中提出:我们得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得劳动者。
3、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得指示》指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得劳动者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得涵意,就是我国教育得目得。
党得教育方针就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得若干历史问题得决议》对于我国教育目得作了这样得表述:“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得教育方针、”5、《中华人民共与国宪法》(1982年)规定:“中华人民共与国公民有受教育得权利与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6、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指出,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与社会得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得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得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要造就数以亿计得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得劳动者、要造就数以千万计得具有现代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得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与其她经济、技术工作人员。
还要造就数以千万计得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与新技术革命要求得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与编辑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与各方面党政工作者。
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得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就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得科学精神。
我们的教育方针的发展与变迁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95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开始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进程。
党的教育方针重新得到明确,在教育方针政策的认识和实践上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 3年)“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评价我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
1、评价我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我国各时期教育方针可分为如下几类:一、建国初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1949年“共同纲领”至1961年《高教十六条》等)中的教育方针都要求了,文化教育应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要为人民服务,反法西斯、反封建等,并强调了要培养人的社会主义觉悟,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着重强调了“劳动者”这专有名词。
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方针强调了阶级性质,并且把“知识分子”列为小资产阶级,培养人才也是要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虽然有些激进,但还是有其时代特色的。
当然,这时期的教育方针也有极好的内容,比如强调“全面发展”,一直沿用至今。
二、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方针把知识分子也算作了劳动者的一部分,强调生产劳动要和先进知识相结合,并且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说法,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三、现阶段现阶段教育方针强调了“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学生要全面发展,教育要与劳动相结合,综合了以前各时期的精华,适合现代教育发展。
2、《教育法》对我国教育基本制度做了怎样的法律规定?教育基本制度指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机构以及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体系和运行规则。
包括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和承认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血液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扫除文盲教育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3、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党和政府做了怎样的政策规定1、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
2、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
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
3、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
4、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标准,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
《教育方针概述》课件
未来展望
教育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 化将成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发展方 向,将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
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方式。
教育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教育国际化 将成为教育方针的重要趋势,将 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
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
教育创新
未来教育方针将更加注重创新, 包括教育理念、模式、方法等方 面的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 生、教师、家长等对教育方针的看法 和感受。
比较研究
将实施教育方针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 ,评估教育方针的实施效果。
案例研究
选取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教育方针在 实际操作中的成效。
评估结果的应用
调整和完善教育方针
优化资源配置
根据评估结果,对现有教育方针进行必要 的调整和完善,以提高教育质量。
解决的问题。
发展趋势
个性化教育
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多样化, 教育方针越来越注重个性化教育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
终身学习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终身学 习成为人们必备的生活方式,教育 方针也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跨学科整合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方针将更加注重跨学科整合,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
致。
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 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
思维和实践能力。
师资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 业素养和教育理念,使其更好
地贯彻教育方针。
评估与反馈
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及时反 馈教育方针的执行情况,以便
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实施保障
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百年:演变脉络、结构体系和基本特点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西部项目(XMA180283)作者简介:谢延龙(1973—),男,河南南阳人,宁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2021 11No 11,2021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21年11月Nov.,2021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百年:演变脉络、结构体系和基本特点谢延龙(宁夏大学 教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摘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大”到“六大”的教育纲领、苏区的文化教育方针和边区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总方针三个阶段,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和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三个阶段。
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经过百年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结构体系,主要由“培养什么人”的目标、“怎样培养人”的途径和“为谁培养人”的任务三部分构成。
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百年发展,体现出党的领导是根本、为党育人是灵魂、人民立场是主线、育人规律是遵循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演变;结构;特点中图分类号:G40-011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1)11-0135-07一、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百年:演变脉络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百年发展,以新中国成立为界,总体上可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经历了建党后“一大”到“六大”的教育纲领、苏区的文化教育方针和边区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总方针三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可分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和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三个阶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党的教育方针发展1 建党后“一大”到“六大”的教育纲领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就把教育作为革命斗争工具,在召开的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纲领,这些教育纲领作为党对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意见,其实质就是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教育方针
1:这是党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实现该时期的基本路线和基本任务,对教育工作所提出的总的指导方针。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方针主要有以下几点重要内容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整个教育事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不断的新的发展。
这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3.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
德”不仅仅是品德,还同时包括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智”也不仅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还包括养成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体”同样不仅仅讲体格、体能和体质,还包括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娱乐身心、培养高尚情操等。
德、智、体全面发展将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7》中,将我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表述为:1949年12月?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这”。
这应该是首次有“教育方针”一词的表述。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应是党中央文件正式提出“教育方针”的第一次。
1966年8月8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提出:“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中国学校的现象。
在各类学校中,必须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党的教育方针
1:这是党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实现该时期的基本路线和基本任务,对教育工作所提出的总的指导方针。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方针主要有以下几点重要内容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整个教育事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不断的新的发展。
这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3.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
德”不仅仅是品德,还同时包括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智”也不仅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还包括养成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体”同样不仅仅讲体格、体能和体质,还包括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娱乐身心、培养高尚情操等。
德、智、体全面发展将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我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表述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实,我党的教育方针几经变化,逐步完善而成的。
现整理如下。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经历了多次演变。
从初期的重点发展基础教育,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发展,再到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这一路走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基石。
当时的教育方针主要是普及教育,优先发展基础教育。
在这个阶段,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加快了对农村地区的普及教育建设,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方针发生了较大变化。
面对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教育逐渐转向多元化发展。
在这个阶段,我国开始鼓励私人投资兴办教育机构,引入外资,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
同时,也加快了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建设。
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正全面深化改革。
在政府号召下,教育机构和企业开始探索创新性教育模式,推动教育转型升级。
此外,政府也开始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实践性教育的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是在国家改革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为适应时代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的。
未来,教育方针还将持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 1 -。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课程标准要点:1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①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②课程要面向每一位学生③课程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2 、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①课程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课程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3 、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①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②学生个人的知识与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③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与认识4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①自主学习②小组合作学习③探究学习5 、新课程改革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①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②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环境6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①教学过程是一个交往的过程②教学交往的前提是平等③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是交流与对话7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①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②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③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8 、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①要树立发展性评价的意识②评价标准应该多维化③评价方法应该多样化④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⑤以学论教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以人为本育人为本2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3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4强调整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5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6终身学习是未来社会人的基本生存方式7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8教师应有健康的心理和敢于批判的精神38.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53一、学生是发展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回顾
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回顾作者:左莎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07期摘要:阐述了教育方针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回顾了我国自清末、民初至21世纪我国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并指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教育方针;全面发展;为人民服务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概念及特点1.教育方针的基本概念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教育方针的四个特点(1)时代性与可变性。
教育方针应鲜明地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某一时代的特点。
正因如此,教育方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情的变化而做出适当调整。
(2)稳定性与连续性。
教育方针应保持相对稳定和前后的连续,以利于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的相互协调,切忌频繁变动,朝令夕改。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在不同时期的表述尽管有所不同,甚至出现过反复,但仍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容,基本保持了连续性。
(3)广泛性与导向性。
教育方针既然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若确立得当并认真贯彻,必然会广泛地引导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各级各类教育全面而健康地发展,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4)简洁性与规范性。
教育方针的表述应简明扼要,便于记忆,易于掌握,而且其表述力求严密,严格规定教育的性质、职能、目的及实现目的的途径等,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立和保障。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沿革教育方针反映教育工作全局的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国情在变化,教育方针相应要作更新。
这是一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回顾历史,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方针有着不同的表述,但核心是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正反映了教育方针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时代性的统一。
1.建国前我国的教育方针(1)清末和民国时期,教育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有时称教育宗旨,有时称教育方针,两者实质是相同的。
光绪年间,清王朝提出的“钦定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回顾
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回顾作者:左莎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07期摘要:阐述了教育方针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回顾了我国自清末、民初至21世纪我国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并指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教育方针;全面发展;为人民服务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概念及特点1.教育方针的基本概念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教育方针的四个特点(1)时代性与可变性。
教育方针应鲜明地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某一时代的特点。
正因如此,教育方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情的变化而做出适当调整。
(2)稳定性与连续性。
教育方针应保持相对稳定和前后的连续,以利于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的相互协调,切忌频繁变动,朝令夕改。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在不同时期的表述尽管有所不同,甚至出现过反复,但仍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容,基本保持了连续性。
(3)广泛性与导向性。
教育方针既然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若确立得当并认真贯彻,必然会广泛地引导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各级各类教育全面而健康地发展,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4)简洁性与规范性。
教育方针的表述应简明扼要,便于记忆,易于掌握,而且其表述力求严密,严格规定教育的性质、职能、目的及实现目的的途径等,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立和保障。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沿革教育方针反映教育工作全局的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国情在变化,教育方针相应要作更新。
这是一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回顾历史,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方针有着不同的表述,但核心是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正反映了教育方针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时代性的统一。
1.建国前我国的教育方针(1)清末和民国时期,教育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有时称教育宗旨,有时称教育方针,两者实质是相同的。
光绪年间,清王朝提出的“钦定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22个亮点●本学年教务主任新任务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1990年12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46)1993年2月,这个教育方针被写进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以下简称《纲要》) 。
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执行,其中第五条所表述的教育方针,比《纲要》中的叙述增加了十个字,具体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3)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6)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56)《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2个亮点1、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 3.5年。
2、学前教育受重视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
3、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建国以来各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表述
建国以来各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表述一九四九年九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政务院作出《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决定》说:“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设立中国人民大学接受苏联先进经验,并聘请苏联教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
”“该校的教育方针,应是教学与实际联系;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相结合。
”一九五○年六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指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法,培养具有高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成就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的国家建设人才。
”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一九五八年八月,《红旗》杂志第七期发表了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同志的文章《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向来就是教育为工人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一九五八年九月十八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正式规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一九六一年中共中央召开八届九中全会,通过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教育也相应进行调整。
在中共中央先后批准试行的《高教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中,重申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国家教育方针
国家教育方针一、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方针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
”同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申了《共同纲领》制定的文教政策,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对旧教育采取“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经验;“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这些方针政策明确了当时教育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总方向,对于肃清国民党政府的文教政策和旧教育的不良影响,对于建国初期中国教育的改造与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这是建国后首次提出智、德、体、美全面发展,使教育方针的表述比较简明全面。
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提出“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
这些虽然是对普通中小学说的,但对整个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953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教育工作的中心转移到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服务的轨道上来。
教育方针的提法随之发生了变化。
1954年1月全国中学教育会议提出:当前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以国家总路线的精神教育学生,把他们培养成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以来各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表述
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进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要紧任务。
”
1958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1978年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大力进展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进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假设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教育方针作了部分补充,表述为“坚持德智体全面进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要教育青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问题。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以后。
”
1988年3月25日,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又指出:“我国教育事业的全然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
各级各类学校要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进展,并适当加强劳动教育。
”
1991年李铁映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报告,把教育方针正式完整地表述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进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2000年3月5日,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