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差不多先生传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差不多先生传》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运用“差不多先生”这一概念,认识到其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负面影响。
2. 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能够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差不多先生”的象征意义,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差不多先生”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准备教材:《差不多先生传》原文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差不多先生传》的作者胡适及其主要思想,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主题。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差不多先生传》原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字词及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差不多先生”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态度。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差不多先生”的内涵,以及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差不多先生”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实践拓展(5分钟)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避免成为“差不多先生”,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差不多先生”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负面影响,提醒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提高自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差不多先生传》原文,巩固所学内容。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差不多先生”现象的认识及如何避免成为“差不多先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与《差不多先生传》风格相近或主题相关的文章,如鲁迅的《阿Q正传》、钱钟书的《围城》等,让学生课后阅读,拓展视野。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差不多先生传》教案《差不多先生传》教案(精选10篇)《差不多先生传》教案篇1目的:初步理解通过写人记事阐明道理的方法。
《差不多先生传》学案
十二、差不多先生传(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出现的词语,正确掌握词语的读音和意义。
2、过程和方法:通过分析差不多先生的形象,学习使用各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文章的讽刺、批判色彩,审视自身,革除陋习,不做“差不多先生”。
二、学习重点:1、积累文中出现的词语,正确掌握词语的读音和意义。
2、通过分析差不多先生的形象,学习使用各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3、理解文章的讽刺、批判色彩,审视自身,革除陋习,不做“差不多先生”。
三、学法指导:本篇课文是用传记形式写成的带有寓言性的讽刺作品,语言幽默风趣,内容虽然浅显,但要注意感悟文字背后的东西,理解文章的讽刺、批判色彩。
行文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
所谓反语就是正话反说,也就是说反话。
例如,差不多先生临死时说的话没有意义,文中却把它称为“格言”。
运用反语修辞,表意明确、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也可以引人深思,并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
思考: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四、学习过程:预习导学(一)、结合文中注释,自查有关作者的资料,归纳整理在下面。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练习:1、给下列词语释义并给加点字注音。
精明:德行:精细:圆通:名誉.()从.从容容:直隶.()一命呜呼:撇.()学习研讨(一)、导入(二)、预习成果展示(三)、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本文用哪些事例刻画了差不多先生可笑又可悲的形象?2、刻画差不多先生的形象作者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3、拓展训练:请你为差不多先生再添上一例,100字左右,最好能够运用几种描写方法。
(鄂教版九下)《差不多先生传》学案
《差不多先生传》学案胡适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初步了解作者的经历,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2. 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夸张和反语,感受讽刺语言的幽默、犀利的艺术特点。
3.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讽喻意义,克服敷衍塞责、马虎从事的陋习。
【重点难点】1. 重点:品味语言特点,感知讽刺意味。
2.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相关提示】1. 胡适,字适之,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新红学创始人,他一生获得35个博士学位。
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第一篇宣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他发表第一篇白话诗,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创作第一个白话独幕剧。
2. 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
传记,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由别人记述的,叫“他传”;由自己记述的,叫“自传”。
传记又分两类: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前者记叙史实,用语平实;后者借用传记的形式从事创作,用形象化的手法,描写各种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
《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而是一篇寓言,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
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讽刺国人,引人深思,增强效果。
【词语积累】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一命呜呼【朗读课文】【初学课文】1. 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开头设问,幽默风趣,引人注意。
2. 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的事?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卖回了白糖;老师问山西,他答陕西还强词夺理;他常常把十字写成千字,把千字写成十字;乘火车迟到了,还认为今天、明天“差不多”;误把牛医王大夫当作汪大夫,结果一命呜呼;最后还认为死人与活人“差不多”。
)3. “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一生不肯认真,凡事马虎敷衍的性格特点。
4. “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差不多”先生是一个可笑可悲的人,他一生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最后为此搭上了性命。
他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他至死不觉醒,临死的时候还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
《差不多先生传》导学案
12.《差不多先生传》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品味幽默的讽刺语言,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认识差不多先生的本质,懂得敷衍塞责、马虎从事的危害,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探究现实意义。
难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喻意味。
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词语积累2.作者胡适( 1891-1962),字,安徽绩溪人。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及校长、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长。
现代著名、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
他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他还获得三十五个“博士学位”。
胡适先生是第一个提倡白话文写作的文学大师,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推动具有巨大的作用。
4.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差不多先生档案二差不多先生档案二6.你觉得本文的语言及塑造人物的方式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课文语句进行分析。
(一)导入新课(二)课文导读1.学生分组活动,填写课前准备4之表格并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或自做答案或准备求助。
问题1:问题2:2.全班进行交流。
(三)研读文本,深入探究1、差不多先生最终是稀里糊涂的死了,到底是谁害死了他?2、差不多先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这在文中是否有所体现?(四)体会讽刺手法,揣摩文章主旨1.差不多先生死后声誉日隆,大家都称赞他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并以他为榜样。
作者胡适先生对此持什么态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差不多先生是确有其人吗?作者为什么要为他立传?三、拓展延伸差不多先生真的死了吗?你在生活中见过他吗?学生自由发言。
四、练习(一)类文阅读我的她(俄)契诃夫我的父母和长官非常肯定地说,她比我早出生。
我不知道他们说的是否正确,只知道我的一生没有哪一天不届丁她,不受她的驾驭。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差不多先生传》教案教学过程:一、这节课我们学习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板书课题、作者)全班齐读课文,熟悉文本。
二、由题目入文问:同学们看看标题《差不多先生传》中的“先生”俩字用好还是不用好?预设:用好,理由是贬义词,表现讽刺的心情;尊称,表敬意不用好,理由是小结:差不多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在第一节告诉我们了是一个名人,了不起的人。
对名人表示尊敬。
差不多先生死后那么多人称赞他,所以我们更不能对他怠慢了,所以这个“先生”还是用比较好。
三、分析第一段问:第一段作者问“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让作者这么一问,我也有点纳闷了,你原来知道还是不知道?预设:小结:不说不知道,同学们这一说还觉得我们的生活中还真有这样一个人。
那差不多先生长的什么模样?他住在哪里?你是在哪里认识他的?作者在接下来的两段中向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请大家齐读2、3节,四、分析2、3节,学生齐读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什么意思?住在我们班吗?相貌:一双眼睛,不很清楚两只耳朵,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不很讲究脑子也不小,不很细密“不很”什么意思?差不多(从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外貌描写中,我们看出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预设:马虎,懒惰,不认真等)小结:差不多先生一生不和别人计较,是为德行很高的人,死后大家还给他取个法号叫作圆通大师,这差不多先生很伟大,不过作者好像忘记告诉我们了,这差不多先生有多大,你知道吗?不,你一定知道,说说看。
年龄:和你和我差不多,任何年龄段的都有(婴儿是不是?不是,婴儿是纯洁的,像一张白纸,他不是)小结:也就是说大家都认识差不多,都知道差不多,都见过也都听说过差不多先生的事情,现在请大家脑子转一转,回忆差不多先生的做过的一件事或说过的一句话,看看他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注意说的时候,你有两种说法:可以这样说他多大多大的时候做了什么事;也可以这样说有一天,他做了什么事?预设:事例1、有一次,我们默写“侍候”这个词,有同学少了一笔,我找他订正,他跟我说“老师,不就少一笔吗,多一笔少一笔差不多。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答案__差不多先生传原文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题答案差不多先生传原文编者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是本知识店铺精心收集编制而成,下载后,能够帮助学校教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前言下载提示:为您提供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现代文阅读技巧,内容包括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初中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小学各年级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Download tips:Provide you with modern Chinese read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 modern reading skills, including modern read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 ju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rn reading questions, and modern read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 for all grades of elementary school差不多先生传阅读原文及试题胡适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②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③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④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⑤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
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⑥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 “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 “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⑦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世间百态 第23课《差不多先生传》教案1 沪教版五四制
第23课《差不多先生传》1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2.理解作者对国人敷衍塞责、麻木自欺的劣根性的批判和警醒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学习传记体文章的叙事方法,深入领会文中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2新设计3学情分析这篇课文从内容上讲,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
在语言上,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体会他的讽刺艺术难度也不是很大。
但是,因为作者写作的时代离我们学生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在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的时候学生很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穿插讲解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让学生明确作者写作的目的。
有的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将理解局限于“差不多先生”的这一种现象。
而胡适先生要告诉我们的是:人性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病态的中国。
作者是希望通过差不多先生现象警醒国人,革除陋习。
对即将参加中考的初三学生来讲,更应该把“差不多先生”当成一面镜子,好好照一照自已学习和考试中的“差不多现象”。
4重点难点学习传记体文章的叙事方法,深入领会文中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内涵。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5教学过程5.15.1.1新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激趣导入投影出示学生默写错别字,导入新课评述默写中的错别字现象以学生自身学习马虎敷衍造成的错别字现象导入,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与课文紧密相连,说明学习这篇文章现在仍有现实意义。
2.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2.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人物的?3.文章共记叙了差不多先生哪些“差不多”的事?这几件事是如何安排的?4.这些事例表现了差不多先生怎样的特点?学生浅谈对差不多先生的认识。
理清文章结构。
1.全文可分三部分:①(1—4节)总写差不多先生的相貌与特点。
②具体叙述差不多先生的“生平事迹”。
③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称赞效仿他。
2.按时间顺序,叙述由简至繁,事情后果及程度逐渐严重。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设计(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设计(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胡彦杰教学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用传记形式写成的带有寓言性的讽刺作品。
文章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愿仔细、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人的通病,盼望国人觉醒,革除陋俗。
教学重点概括差不多先生生平事迹,把握其性格特征教学难点分析差不多先生可悲的结局,剖析当时社会为人处事信奉“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的普遍性、危害性,从而引导同学理解的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1、概括差不多先生生平事迹,把握其性格特征;2、分析差不多先生可悲的结局,剖析当时社会为人处事信奉“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的普遍性、危害性,从而引导同学理解的写作意图;3、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懂得敷衍塞责,得过且过,马虎从事的危害。
教学方法朗读法,争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情景创设二、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师:同学们,《差不多先生传》,是谁?生:胡适师:谁能关心老师上黑板板书课题和?生:上黑板板书。
师:文章的主角是谁?生:差不多先生。
同学随着老师的引导看屏幕,思索、回答,带着疑问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局部探究,概括归纳(一)概括人物生平事迹(二)分析材料内容的支配(三)把握人物性格:(四)深化探究差不多先生的死因。
师:今日早上,我又得到了一个消息,差不多先生又带着他的子孙离家出走了。
可今日天寒地冻的,他们此时肯定是又冷又饿吧。
同学们,我们帮帮他们,贴一个寻人启示吧。
同学依据课件的提示,分别复习文章中有关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贯、外貌(眼、耳鼻、嘴)、记忆力、思维、口头禅、封号。
老师检查同学板书的课题、。
师:这篇文章的题材是什么?生:传记师:传记是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文章,那么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有什么所谓的光辉事迹呢?请同学们读文章的第5--10段。
概括其生平事迹。
师:本文记述了差不多先生的五件事,这五件事的挨次可否调换?师:结合文中有关差不多先生的详细大事和起言行,说说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师:谁应当对差不多先生的死负责?请分别阐述理由。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鄂教版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反问、设问等修辞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动机和寓意。
2.方法与过程:在阅读感悟过程中,注重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凡事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的害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反问、设问、反语等修辞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动机和寓意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凡事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的害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一)检查预习1形似字注音组词赔撇瞪倍瞥橙焙蔽凳蓓弊澄2解释下列词语从从容容:①不慌不忙;镇静、沉着②(时间或经济)宽裕精明:机灵聪明精细:精密、细致一命呜呼:指死。
这种说法通常带有幽默或讽刺意味德行:道德和品行圆通:(为人做事)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3作者介绍学生结合课前作者资料,填空了解作者本文的作者_____,现代_____,_____。
原名_____,字_____。
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期间,发表__________,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__________,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__________,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
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__________月刊。
1932年主办《独立评论》后,政治上依附了国民党当局,一生著作宏富。
1962年病逝于台湾(个别学生完成填空,不足处其他学生补充)(二)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美国作家奈斯比也说过类似的话,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举世闻名,可是中国人的因循怠惰,也同样远近驰名,为了革除国人这种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胡适先生杜撰了“差不多先生”这个带有寓言色彩的人物形象并为他立了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传记,一起认识一下这位差不多先生。
二、整体感知文章(一)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语言的幽默性(二)文章内容学习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或关键词回答问题来初步了解“差不多先生”1、“差不多先生”的籍贯、外貌特征、常说的话各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2、文章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些事迹?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学生整理文章内容,快速作答明确:1、“差不多先生”的籍贯、外貌特征、常说的话各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1)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2)外貌特征眼睛:看得不很清楚;耳朵:听得不很分明鼻子和嘴: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是很讲究;记性: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细密(3)常说的话:“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2021年整理〗《差不多先生》课后习题解答提示
《差不多先生》课后习题解答提示
一、设计此题,旨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意,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差不多先生最大的特点是:凡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
通过他的下场,作者想告诉我们做事要认真、精细、彻底,决不能事事差不多,马虎了事。
二、设计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甄别,并能以课文为依据阐述自己的见解。
因为“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
像差不多先生这样的人在中国到处都有。
他身上所存在的劣根性:做事马虎、不肯认真,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通病。
他因坚守“凡事只求差不多”的原则而死,死后人们还称赞他有德行,给他取法号为“圆通大师”。
可见,他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众多中国人的一个缩影。
是“中国人的代表”。
三、设计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关键性的句子,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1.用夸张的语言和漫画的手法栩栩如生地描写了差不多先生的长相和特征,突出了差不多先生苟且马虎的个性。
体现了语言的讽刺性。
2.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差不多先生的心理活动,幽默地嘲讽了他凡事不求精密的苟且态度和敷衍塞责的特点。
3.巧用反语的修辞方法,说明中国人差不多都染上了差不多先生的习性,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忧虑。
表意明确、深刻,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
四、设计此题,旨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世界去解读作家的写作意图,从而受到生活的启迪。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徐金舟教学目标1.通过概述五件事例,理清文章脉络,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2.深入研读文本,通过语句品读,体会讽刺手法对文意表达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分析差不多先生的死因,深入体会作者写作文章的目的。
难点通过研读文章内容,品味语言,体会讽刺在本文中的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胡适简介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差不多先生传》,对于本文的作者,同学们是否了解?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他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白话文,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胡适先生是第一个提倡白话文写作的文学大师,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推动具有巨大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胡适先生笔下的《差不多先生传》。
(二)预习检查1.说说你对差不多先生的印象。
(差不多先生是一个________的人)马虎、不认真、懒(板书)(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课文中记叙了哪几件事情,让差不多先生给你这样的印象(请按顺序简单概括,例如什么时候他做了什么。
)小时候上学时差不多先生工作后算帐时凡事差不多亡人警醒国人一生出差时革除陋习得病时国人事事差不多亡国2.这几件事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时间顺序,事情的性质是层层递进,后果是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他的死亡。
(四)研读文本深入探究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说说差不多先生的死这样的结果能不能避免?自身:马虎、不认真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第四小结)(关注“凡事”,也许并不是每件事都力求精准,然而事事都差不多则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周围的人:马虎、不认真当差不多先生犯了差不多毛病时,周围的人是怎样表现的?如果他小时候买红糖时妈妈能纠正他的错误;如果上学时,老师能指出他的问题,如果做伙计时,掌柜对于他的马虎能严厉的批评;如果出差时赶不上火车,上司能严厉的批评他的工作失误;如果生病时,家人不听他的建议,坚持要请人医,那么也许差不多先生不会因此一命呜呼。
差不多先生传答案
《差不多先生传》答案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品味幽默的讽刺语言,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认识差不多先生的本质,懂得敷衍塞责、马虎从事的危害,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探究现实意义。
难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喻意味。
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词语积累2.作者胡适(1891-1962),字,安徽绩溪人。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及校长、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长。
现代著名、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
他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他还获得三十五个“博士学位”。
胡适先生是第一个提倡白话文写作的文学大师,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推动具有巨大的作用。
4.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差不多先生档案一差不多先生档案二二、课堂导学(一)导入新课(二)课文导读1.学生分组活动,填写课前准备4之表格并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或自做答案或准备求助。
问题1:问题2:2.全班进行交流。
(三)研读文本,深入探究1、差不多先生最终是稀里糊涂的死了,到底是谁害死了他?2、差不多先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这在文中是否有所体现?以「讽谕」作结,寄托旨意第十段、十一段说明大家不但认同差不多先生的态度,甚至尊崇他、效仿他,以回扣首段「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并直指:「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总结全中国人都像差不多先生一样,从小事的颜色不分、东西不分,到时间、金钱的苟且随便,最后糊涂一死收场。
其中「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三句,更明白表示这些「懒」,都是「不肯」所致,而不是「不能」。
所以这两段是以讽谕总结全文,使首尾相应,也是作者对国人「差不多」的态度最严厉的讽刺,与最深切的忧虑。
《差不多先生》导学案
《差不多先生》导学案导学案——12《差不多先生传》学习目标:1. 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 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重难点:重点: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难点: 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完成目标:一、自主预习(课前完成)1.掌握下列词语,抄写两遍。
精明一命呜呼德行圆通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圆通:3、课前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给“差不多先生”作传的?二、课堂反馈(课后完成)1、理清结构:文章中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请按时间顺序简单概括,什么时候他做了什么?2、研读探究(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说说差不多先生死去这样的结果能不能避免?三、赏析语言1、体会讽刺手法(1)一切都说明,差不多先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这在文中是否有体现?(2)对于这样一位稀里糊涂死去的人物,胡适先生为什么要给他立传,并说他是中国最有名的人?2、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无疑是一个可笑可悲的人,他一生做事马虎、敷衍塞责、不肯认真,最后为此搭上了性命。
作者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是苍白、猥琐、无能的,可是作者却称之为“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称之为“圆通大师”?这是为什么?四、课后小结(请从本文的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小结)五、作业布置 (三选一)1、找出文中运用反语、夸张这两种手法的句子,各举一例,分析其表达作用。
(基础作业)2、假如“差不多先生”是个病人,请你为他精心开具一份病历。
(提高作业)3、以《我不行先生传》为题写一篇文章。
(拓展作业)要求:(1)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和典型事件。
(2)尝试运用夸张、反语来增加语言的讽刺效果。
(3)体现一定的社会意义。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差不多先生传》教案、教学设计
"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在这节课中的学习收获,也可以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会认真倾听,给予你们建议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同学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差不多先生”现象,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要求运用课文中学习的讽刺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并感悟作者鲁迅关注社会现象、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对差不多先生形象的分析,认识到墨守成规、敷衍了事的态度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3.学会尊重他人,关爱身边的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通过拓展阅读,希望你们能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4.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家人、朋友分享你对“差不多先生”现象的看法,并听取他们的观点。
"与家人、朋友交流,可以增进你们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同时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表达技巧。"
5.准备下一节课的小组讨论:针对“如何克服差不多先生现象”展开讨论,每组整理出至少三条建议。
"提前准备小组讨论,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培养你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希望你们能积极参与,贡献自己的智慧。"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相信通过这些练习,你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期待大家在下次课堂上的精彩表现!
3.学生在分析课文内容时,可能对一些深层含义和讽刺手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最新整理《差不多先生传》教案精选两篇
最新整理《差不多先生传》教案精选两篇《差不多先生传》教案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早上老师来上课之前去了一趟电台,让电台帮我播放了一则寻人启示: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上世纪离家出走,带着他的子孙四处游荡,遍及全国各地至今未归,国家正在收容他们,请知其下落者速与本台联系,大家知道要找谁吗?(生:”;差不多先生”; )(板书课题:差不多先生传简介作者胡适)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过度语:寻找人我们应该告知别人什么呢?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表格。
2.学生交流完成的内容。
3.联系生活进行民意小测:三.重点研读,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引导我们找到了差不多先生,可是作者却说”;他就是全国人的代表”;这又做何解释?课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语句,找出不懂的语句小组交流讨论。
1.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巡回点拨。
2.学生展示,教师相机引导并点评。
3.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并小结。
四.联系生活谈启示1.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杜绝”;差不多”;的这种现象?2.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差不多”;的现象?五.教师总结”;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结果一悲剧收场的故事,给了我们一深刻的启示。
今天,作为21世纪的缔造者,我们要把差不多先生和他的子孙扼杀在惰性的摇篮里,凡事要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依据准确的数据,确凿的事实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判断。
”;六.片段练习结合我们今天学过的课文分析”;徐州鸿济桥坍塌事件和杨利伟成为飞天第一人”;的主要原因。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2目的:初步理解通过写人记事阐明道理的方法。
重点:初步认识”;差不多”;这种处世态度的危害。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特点《差不多先生传》是由左传作家郑渊洁所写的。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做差不多先生的人,他为人非常善良和传统,也非常努力读书,最终成功地考中了进士。
教材中有很多生动有趣的细节,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差不多先生传》,学生能够:•了解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代文化和民间文化;•开始理解道德观念,比如尊重、努力和善良;•提高中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适用人群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的学生,特别适合在语文课堂上使用。
二、教学内容安排1. 打开教学引入教材的时候,可以先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比如可以问一些如下问题:•你知道什么是进士吗?•你知道什么是科举吗?•你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吗?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分享,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 主要内容1.阅读理解学生们可以分成小组,轮流朗读《差不多先生传》中的章节。
然后老师可以提出几种不同的阅读理解方法来检查他们的理解水平:•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在小组内探讨关键词、概括文章大意以及寻找问题所在等。
•快速浏览:这种方法旨在了解整个文章的框架和内容。
学生需要快速阅读,然后对文章进行一些概括和总结。
•详细阅读:这种方法是为了了解文章的细节和内容,需要学生进行更深入的阅读、理解和解释。
2.写作与创作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开展:•引导学生写总结和综述。
在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一下总结或综述。
他们需要描述故事的基本情节,分析差不多先生成功的原因等。
•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针对华丽或很难描述的场景,可以组织学生进入角色扮演模式,来刺激他们的创造力。
比如,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故事中的特定角色,描述场景和所发生的细节。
•分析对比不同的角色。
让学生从不同角色的角度描述故事的发展。
3. 总结归纳学生通过上述方式学习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同时指出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和提供改进建议。
差不多先生传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差不多先生传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名师导学1理清结构:2语言特色:这篇文章之所以把国人的劣根性讽喻得入木三分、异常深刻,是因为作者在行文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
反语就是正话反说,也就是说反话。
例如,差不多先生临死时说的话没有意义,文中却把它称为“格言”;差不多先生一生没有功德,文中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差不多先生不是高僧,文中却称他为“圆通大师”。
运用反语修辞,表意明确、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的同时也引人深思,并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
3把握重点:一、文章主旨本文作于1924年,最初发表于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周刊》第一期,是一篇用传记形式写成的带有寓言性的讽刺作品。
文章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二、差不多先生形象分析文章第二部分先叙述差不多先生的童年,接着叙述他的学生时代,长大后到社会上工作,最后叙述他得病死去。
按照时间顺序,选择了如何买糖、读书、当伙计、搭火车和治病的典型事例,概括记叙了差不多先生一生的行状。
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是这样做事的:①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②读书时,差不多先生的老师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老师纠正说应是山西,他却说山西和陕西差不多。
③差不多先生当伙计时,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 千”。
④差不多先生搭乘火车,迟了两分钟才到火车站,弄不明白火车为什么不等他。
⑤差不多先生让牛医王大夫代替汪大夫给他治病,结果一命呜呼。
这些事例,都表现了差不多先生凡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的特点。
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形象,他一生行事不求认真,但求得过且过,最后竟为此丢了性命。
只是,他至死也未觉悟,因为临死的时候他还在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真是愚顽至极,不可救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不多先生传》导学案及答案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直隶()焦急()懒人()一撇()陕西()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
从从容容:
②何必太精明呢?
精明:
③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
精细:
④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一命呜呼: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不很_____;有两只耳朵,但听不很_____;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_____。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_____,他的思想也不很_____。
(分明精明细密清楚讲究)
4、文学常识填空。
《差不多先生》一文的作者是_____,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著有《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5、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这篇课文描绘了一个信奉“”的差不多先生的可笑形象。
〖点击思维〗
1、注意“撇”是多音字,有“piē”和“piě”两个读音,此处应该怎么读呢?
2、注意体会句中“从从容容”“一命呜呼”这两个词语的讽刺意味。
3、“精明”“细密”、“分明”“清楚”是两对含义相近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这些词的细微差别。
4、你知道吗?胡适于1920年出版的《尝试集》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找来读一读吧。
5、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差不多先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相貌和个性特点
按时间顺序记叙事迹
死后人们称赞、效仿
〖语言特色〗
这篇文章之所以把国人的劣根性讽喻得入木三分,非常深刻是因为作者在行文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
反语就是正话反说,也就是说反话。
例如,差不多先生临死时说的话没有意义,文中却把它称为“格言”;差不多先生一生没有功德,文中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差不多先生不是高僧,文中却称他为“圆通大师”。
运用反语修辞,表意明确、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也可以引入深思,并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
〖把握重点〗
一、文章主旨
课文作于1924年,最初发表于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周刊第一期,是一篇用传记形
式写成的带有寓言性的讽刺作品。
文章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二、差不多先生形象分析
文章第二部分先叙述差不多先生的童年,接着叙述他的学生时代,长大后到社会上工作,最后叙述他得病死去。
按照时间顺序,选择了如何买糖、读书、当伙计、搭火车和治病的典型事例,概括记叙了差不多先生一生的行状。
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是这样做事的:
(1)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2)读书时,差不多先生的老师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老师纠正时,他却说山西和陕西差不多。
(3)差不多先生当伙计时,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千”。
(4)差不多先生搭乘火车,迟了两分钟才到火车站,弄不明白火车为什么不等他。
(5)差不多先生让牛医王大夫代替汪大夫给他治病,结果一命呜呼。
这些事例,都表现了差不多先生凡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的特点。
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形象,他一生行事不求认真,但求得过且过,最后竟为此丢了性命。
只是,他至死也未觉悟,因为临死的时候他还在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真是愚顽至极,不可救药。
这更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批判色彩。
〖攻克难点〗
准确理解文章开头写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个性特点的意图是本课难点。
文章以设问开头,幽默风趣,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接下来的一段文字,强调了“差不多先生”“人人皆晓,处处闻名”,是“各省各县各村”人士,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在于指出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凡事马马虎虎,不求认真,不求准确,是中国人的通病。
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的相貌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细密。
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作者通过描写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言语,突出了差不多先生苟且马虎的个性。
〖质询疑点〗
既然差不多先生所作所为这么迂腐可笑,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效仿他?
在这部分中,作者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不仅称赞他,还向他学习。
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国也就成了懒人国了。
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在最后一段又说“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
作者这样夸张地写,目的是指出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是非不分,是中国人的通病;在最后一段回应前文,指出这种情况愈来愈厉害。
他这样写是希望能唤醒国人,革除这种毛病。
〖主干知识〗
1、lìjiāo lǎn piěshǎn
2、①从从容容:不慌不忙。
②精明:精灵,聪明。
③精细:精密细致。
④一命呜呼:指死,这种说法通常带有幽默讽刺意味。
3、清楚分明讲究精明细密
4、胡适诗人学者
5、“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