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延烽田麦久知识讲解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授课学时:54学时课程学分:3分一、课程性质、任务性质: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必修课程。
任务:使学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
二、课程培养目标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
明确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掌握较为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以及具有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
技能目标:素质目标: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版本信息:《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院校通用教材教材适用评价:本教材被国家教育部立项为“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并作为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适用。
由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教授主编。
适用的参考资料:安朝臣:《人体运动负荷的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运动训练学对于其它实践课程,如散打、跆拳道、篮球等技能型科目的教学及其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二、竞技体育的构成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学的任务及内容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体育形成与发展,理解竞技体育特点与社会价值。
掌握运动训练的任务及内容。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二、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三、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四、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五、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六、技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七、技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八、技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教学目的要求:了解项群得科学意义,理解项群理论的应用,掌握各项基本特征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一、运动成绩释义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第二节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一、竞技能力释义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基本涵义及其决定因素,理解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掌握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一、动机激励原则释义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一、有效控制原则释义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一、系统训练原则释义二、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一、周期安排原则释义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要点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一、适宜负荷原则释义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一、区别对待原则释义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八节直观教练原则一、直观教练原则释义二、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直观教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九节适时恢复原则一、适时恢复原则释义二、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需要原则释义、动机激励原则释义、有效控制原则释义、系统训练原则释义、周期安排原则释义、适宜负荷原则释义、区别对待原则释义、直观教练原则释义、适时恢复原则释义,理解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掌握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要点、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直观教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手段概述第二节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一、模式训练法二、程序训练法第三节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一、分解训练法二、完整训练法三、重复训练法四、间歇训练法五、持续训练法六、变换训练法七、循环训练法八、比赛训练法第四节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理解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掌握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一、身体形态释义二、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三、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四、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各种力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四、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各种速度素质的评定及训练三、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释义二、各种耐力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四、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六节柔韧素质及其训练一、柔韧素质定义二、柔韧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柔韧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四、柔韧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七节灵敏素质及其训练一、灵敏素质释义二、灵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四、灵敏训练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理解身体形态及其训练,掌握力量素质及其训练、速度素质及其训练、耐力素质及其训练、柔韧素质及其训练、灵敏素质及其训练第七章运动员的技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一、运动技术的定义及基本特征二、运动技术原理三、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第二节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一、主体因素二、客体因素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六、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七、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八、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九、重视运动技术创新第五节运动技术评价一、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和基本标准二、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三、运动技术评价常用的方法四、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特点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理解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掌握运动技术评价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一、竞技战术概述二、运动员战术能力三、竞技战术与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一、分解与完整训练法二、减难与加难训练法三、虚拟现实训练法四、想像训练法五、程序训练法六、模拟训练法七、实战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二、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把握项目制胜规律二、培养战术意识三、培养战术运用能力四、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五、重视战术组合六、加强战术创新研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理解战术训练方法、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掌握战术方案的制定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第二节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智能概述二、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运动智能概述,理解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掌握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三、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第二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第三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一、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二、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三、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理解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掌握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一、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二、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一、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二、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三、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一、比赛系列的安排二、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一、中短期阶段集训计划的结构及负荷特点二、赛前中短期集训中的区别对待第五节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一、规范化用表的用途二、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示例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了解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掌握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第十二章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一、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二、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三、训练课的结构四、训练课的负荷量度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理解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掌握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第一节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一、运动队管理的思想基础二、运动队管理的组织保障三、运动队管理的法规依据四、运动队管理的经济基础五、运动队管理的人本原则第二节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二、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第三节教练员与运动员一、教练员二、运动员教学目的要求:了解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教练员与运动员(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2版)教材学习辅导书(笔记和课后习题解析) 【圣才出品】
第1章运动训练学导言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1.竞技体育表1-1竞技体育2.运动训练表1-2运动训练3.运动训练学表1-3运动训练学考点二: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1.一般训练理论一般训练理论是普适性的训练理论,研究与阐释适用于所有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以及训练活动的操作行为,为运动训练活动的参与者提供基本的原理性的理论知识。
2.项群训练理论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竞技项目称为一个项群,项群训练理论是指揭示不同项群竞技规律与训练规律的理论。
(1)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①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决定因素分类表1-4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的分类②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表1-5按动作结构对运动项目的分类③依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分类表1-6按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对运动项目的分类(2)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内容及应用表1-7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内容及应用3.专项训练理论表1-8专项训练理论考点三:运动训练构成要素的理论体系1.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表1-9运动成绩(2)竞技能力①释义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观条件或自身才能,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知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②构成因素及其表现表1-10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及其在比赛中的主要表现③结构模型表1-11竞技能力结构模型2.运动训练方法(1)释义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2)多维分类体系表1-12运动训练方法的多维分类体系(3)常用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①系统控制性训练方法。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
四、现代竞技体育的特点(难点)
竞争性 规范性 集群性 公开性 娱乐性
五、竞技体育的意义(难点)
个人价值 社会价值
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竞技体 育的现 代社会 价值
*从学科体系角度
运动训练学 运动竞赛学 项群训练理论 专项训练理论(乒乓球、篮球、排球、 足球、田径……)
三、学习运动训练学的意义
明确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 系统掌握运动训练过程的一般原理
和方法 运用所学训练学知识,分析解决训
练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第二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 竞技体育
振奋民族精神 教育中培养人的作用 丰富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国家间的往来 促进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运动训练
基本内容:
运动训练的定义 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 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
(重点) (重点) (难点)
一、运动训练的定义
运动训练(狭义)是指在教练员的指导和 运动员的参与下,为提高或保持运动员的 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 的体育活动。
田麦久及其同事讲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 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 练理论”(1983)。
曲 1.0 足
乒
0.8
0.9
水 手
1.0
1.0
1.0
冰
篮
1.0 网 羽
0.8
排
0.3
球类竞技项目模糊聚类最大树图
二、 项群的分类
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划分 按动作结构划分 按运动成绩评定方法划分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关键内容提取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关键内容提取第一章导论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与发展-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运动训练过程、方法、手段及其规律的学科。
-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经验训练到科学训练的转变。
1.2 运动训练学的任务与研究方法- 运动训练学的任务是揭示运动训练的规律,为运动训练提供理论指导。
- 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
1.3 运动训练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运动训练学与体育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密切相关。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原则2.1 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 运动生理学基础:运动对人体的影响、运动与生理机能的关系等。
- 运动心理学基础: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心理训练方法等。
- 运动训练学基础:训练原则、训练方法、训练手段等。
2.2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整体性、连续性、阶段性。
- 针对性训练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制定训练计划。
- 循序渐进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强度到高强度。
- 周期性训练原则:训练过程的安排要符合运动员生理机能变化的规律。
- 动态平衡原则:运动素质、技术、心理等方面的平衡发展。
第三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3.1 运动训练方法- 一般训练方法:全面发展、针对性训练等。
- 专项训练方法:技术训练、素质训练等。
3.2 运动训练手段- 运动负荷: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等。
- 运动项目:各类运动项目的特点与训练方法。
- 辅助训练: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
第四章运动训练计划与组织4.1 运动训练计划- 长期训练计划:明确训练目标、阶段划分等。
- 短期训练计划:具体训练内容、运动负荷等。
4.2 运动训练组织- 教练员队伍:教练员的选拔、培训、考核等。
- 运动员队伍:运动员的选拔、培养、管理等。
- 训练团队: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等协同工作。
第五章运动训练效果的评价与调控5.1 运动训练效果的评价- 运动员成绩:比赛成绩、训练成绩等。
- 运动员生理指标: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等。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主要内容概述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主要内容概述田麦久的《运动训练学》一书是一本介绍运动训练方面知识的专业教材。
该书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运动训练学的概述该章节介绍了运动训练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以及运动训练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同时还介绍了运动训练学在运动医学和运动科学领域的重要性。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该章节详细介绍了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包括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原理、超负荷原理、连续性原理等。
这些原理对于制定合理的运动训练计划和提高运动能力非常重要。
第三章:运动训练的评价与测试该章节主要介绍了运动训练的评价和测试方法,包括对身体素质、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等方面进行的测试。
这些测试方法可以帮助训练者了解自己的运动能力水平,并为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提供依据。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该章节详细介绍了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计划,包括训练目标的确定、训练负荷的控制、训练周期的安排等。
同时还介绍了运动训练的组织方式,如分组训练、循环训练等。
第五章:运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该章节介绍了各种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包括有氧训练、无氧训练、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
针对不同的运动目标和训练对象,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和手段非常重要。
第六章:运动训练的进阶与特殊训练该章节介绍了运动训练的进阶和特殊训练方法,如高强度间歇训练、爆发力训练、平衡训练等。
这些训练方法适用于已经具备一定运动基础的训练者,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运动能力。
第七章:运动训练的心理因素该章节讨论了运动训练中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动机、情绪等对运动表现和训练效果的影响。
了解和掌握这些心理因素可以帮助训练者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训练效果。
第八章:运动训练的营养与补剂该章节介绍了运动训练中的营养需求和补剂的选择,包括运动前后的饮食建议、补充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性等。
科学合理的饮食和补剂摄入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促进运动训练的效果。
以上就是田麦久的《运动训练学》主要内容的概述。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竞技体育引论1.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1)竞技体育的源起①竞技体育的含义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②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体育运动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展起来的,竞技体育同样如此。
a.原始人类为了能够更好地狩猎,开始采取各种跑、跳、投等多种形式的身体活动,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运动能力进行培养,逐渐形成了初级的身体练习活动。
b.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各种身体活动形式被人类不断地加以分类、提炼和总结,并相互比较、渐渐演化出了区分胜负的竞技活动。
c.原始公社末期,由于部落间的武装冲突十分频繁,为了增强社会成员的作战能力,加强内部团结,也逐渐在宗教活动中,加入竞技运动的内容。
d.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渐由单纯的生存需要转而为包括娱乐、愉悦在内的多元需要,人们出于强身健体的目的而参加竞技活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竞技运动的审美观念也逐渐形成。
e.随着价值观的转移,竞技运动逐渐与宗教、军事和生产活动的联系明显地减弱,成为一种更具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现象。
③竞技体育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因a.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创立和发展了竞技体育活动;b.心理学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c.社会学因素人们全面地认识到竞技体育对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参与和观赏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2)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①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19世纪下半叶,现代竞技体育首先在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开展起来。
而随着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全球性发展,亚、非、拉众多国家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竞技体育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展。
不发达国家的竞技运动水平也得到迅速的提高。
②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竞技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
运动训练学第二版(田麦久)考研题版
运动员选材
运动训练
运动竞赛
运动管理
竞技体育的构成关系图
附加内容: 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和社会价值(12版教材)
▪ 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 激烈的竞争性 ▪ 广泛的社会性 ▪ 高度的公平性 ▪ 独特的观赏性 ▪ 巨大的功利性 ▪ 无止境的追求
▪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 ▪ 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 推进竞争与合作的道德教育 ▪ 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味 ▪ 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 展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适用 教材
人体旧版本
高教旧版本2006
人体最新版本2012
高教最新版本2017版
教材体系的更迭:2000版体院通用教材
▪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 第二章 项群训练理论 ▪ 第三章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9大原则) ▪ 第五章 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 ▪ 第六章 运动员体能与训练 ▪ 第七章 运动员技术能力与训练 ▪ 第八章 运动员战术能力与训练 ▪ 第九章 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 第十章 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组织 ▪ 第十一章 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 ▪ 第十二章 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 ▪ 第十三章 运动队伍的管理
内容也有所涉及。
本版教材课件没有发现网络上有相关课
件。希望能和同仁交流,以及能帮助考
研的同学快速理解教材。
适用教材:高教版2017版;新教材网上最新版本,没有之一; 使用群体:供备考研究生的同学、同行教学借鉴使用;供需要快速学习最新版
2000版田麦久《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学1、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P6)答: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从不同实践过程看,竞技体育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部分。
(1)运动员选材: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
选材时,应注意考虑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力求使用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努力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2)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3)运动竞赛: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社会的媒介。
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4)竞技体育管理: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下才能获得实施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因此,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填空(P7)答:(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平性;(4)集群性;(5)公开性;(6)观赏性。
3、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P9)答:(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4、现代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特点?(P13)答:(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每名运动员都从事着特定专项的训练,其训练的目标是在特定的专项上夺取比赛的胜利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鲜明的专一性。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2版)教材学习辅导书 笔记 课后习题解析 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上)(圣才
第3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上)
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1.体能训练概述
(1)体能释义
体能是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的能量代谢活动为基础,通过骨骼肌系统表现出来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2)体能训练
表3-1体能训练
2.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1)力量素质
①释义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②类型
a.最大力量;
b.快速力量;
c.力量耐力。
③影响因素
表3-2力量素质的影响因素
(2)最大力量
①概念
表3-3最大力量的概念
②负荷特征
表3-4发展最大力量的不同肌肉收缩方式的负荷特征
(3)快速力量
表3-5快速力量
(4)力量耐力
表3-6力量耐力
(5)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表3-7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3.速度素质
(1)释义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也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移动、快速完成动作和对外界信号快速做出运动反应的能力。
(2)类型
表3-8速度素质的类型
(3)作用、特征及其任务
表3-9速度素质在不同项群中的作用、特征及其任务
(4)影响因素
①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
a.人的感受器(视觉、听觉);
b.其他分析器的特征;。
试述周训练计划中各阶段的任务及组织实施
试述周训练计划中各阶段的任务及组织实施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周训练计划中各阶段的任务及组织实施一、适应期1.任务:了解训练内容、培养训练习惯。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2版)教材学习辅导书 笔记 课后习题解析 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圣才出品)
第5章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
5.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运动训练方法
1.意义
表5-1运动训练方法的意义
2.基本分类
表5-2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
3.基本依据
表5-3训练方法的基本依据
4.基本要素与功能
表5-4训练方法的基本要素与功能
考点二:运动训练控制方法
1.模式训练法
(1)释义
模式训练法是一种依靠训练信息指标从宏观上控制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方法,亦即根据信息理论,运用数学方法,将各种影响专项运动成绩的主因素指标参数与不同运动成绩之间构成具有定量关系的训练模式和评定标准,并据此对训练过程实施控制的方法。
(2)基本结构
表5-5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
(3)基本特点
表5-6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特点
(4)应用方式
应用的三个步骤:
①按照检测项目要求测验,并对照评分标准找出与检测成绩对应的标准分数,同时按照“综合性、均衡性、适应性”的计算方法评出等级,确诊运动员现实状况。
②根据训练模式确定下一阶段发展目标和训练重点,选择训练手段,实施模式训练。
③在预定的时间按照检测项目的要求进行测验,以检查模式训练的结果,并对照评分标准找出问题(重复第一步骤)。
2.程序训练法
表5-7程序训练法。
田径训练教学计划(精选5篇)
田径训练教学计划(精选5篇)田径训练教学计划精选篇2一、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参加各部门组织的体育比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着学校各项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校运动队在校领导、全体教师及各家长的关心和支持下正式成立。
二、目的任务: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水平,提高我校体育竞赛水平,迎接市级的田径。
三、基本情况:学校田径运动队处于初创阶段,竞技水平、基本功不相同,而且身体素质并不突出,理论知识缺乏,训练时间少,因而面临重重困难。
其优点是学生积极性高,具有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的精神。
在校领导的重视与关怀下,上下齐心协力,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实力的队伍。
四、训练次数与时间:每天训练早晚各一次,每次1小时左右,每周训练五天,星期六上午训练。
五、考核:1、各专项要求每周一次到二次的计时跑。
2、学生按自己的专项每周进行一次考核。
3、每一个月底进行一次高要求的考核。
六、训练要求:1、学生训练课的内容、形式、节奏安排等,要求多种变化,各种练习手段尽量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爱好与兴趣。
2、训练必须常年系统的身体系统为主。
3、各种练习中,培养学生合理的用力顺序,爆发用力等。
七、思想教育和管理:要把训练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学校、懂礼貌、讲文明、爱吃苦"的品质,有计划地安排优秀运动事迹的讲解,加强跟班主任、家长、校领导的联系,使学生能安心训练,无"后顾之忧"。
八、运动员名单:陆思豪三(1)班李梦婕三(1)班张毅峰三(1)班蒋福建四(3)班王中耀五(2)班陈莹六(1)班陆莉六(3)班邹雄越六(3)班顾友优六(3)班市集训点学生:沈思莹吴诚杰郑杉后备学生:朱嘉雯三(1)班顾希平四(1)班庞凯强四(4)班九、具体训练要求:准备期:(一周)1、招集运动员,召开全队队员会议。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2版)教材学习辅导书 笔记 课后习题解析 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圣才出品)
第7章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7.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构架1.运动训练过程的层级体系(1)运动训练过程的序列层级①多年训练。
②年度训练。
③大周期训练。
④周训练。
⑤课训练。
(2)不同层级的训练过程表7-1运动训练过程层级表2.多年训练过程的序列安排(1)阶段划分表7-2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2)目标设定运动员竞技发展全过程的终极目标是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全部训练活动都是围绕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持续发展而展开的。
表7-3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规划3.多年训练过程中的链接模式(1)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衔接问题①相邻的两节训练课、两个训练日乃至两个训练小周期。
②相邻两个训练大周期和两个训练年度。
③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
(2)链接模式①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中的“链接区间”释义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中的“链接区间”,是指相邻两个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之间互相交叉重叠、兼具前后两个阶段特点的训练时期,承载着实现训练目标转换、提高训练效率的任务,包括链接一区、链接二区和链接三区。
②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中的链接区间表表7-4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中的链接区间表③三个链接区间的训练的意义a.三个链接区间的训练,同时具有相邻两个阶段的训练特点,是相邻两个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紧密联系的纽带。
b.在给运动员施加训练刺激、发展竞技能力的基础上,链接区间的训练关键在于实现训练的流畅转换,保持训练的连续性,提高训练的组织效益。
这对于保证运动员全程训练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运动训练的基本流程表7-5运动训练的基本流程考点二: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1.训练计划的制订表7-6训练计划的制订。
运动训练学课程第十二章 训练周课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5
(2)基本训练周负荷的变化
周计划的两段结构:上半周的训练后,在一周的中间 安排较小的负荷或其他形式的积极性休息作为调整,在下 半周,从负荷的内容和程度上,常常与上半周相似。
周负荷的加大,是基本训练周负荷变化的主要特点。 加大负荷的途径有:
增加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或减少负荷强度; 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不变或减少; 负荷量和强度都保持不变,通过负荷的累加效应给
机体更深的刺激。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6
二、 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1、主要任务 赛前训练周主要用于比赛前的专门训练准备。
2、赛前训练周训练内容和负荷结构的特点 训练内容更加专业化,采用的练习更加接近专项的运
动形式,练习的组织形式更加接近专项比赛的特点。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7
三、 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
1、主要任务
不同时期的比赛周有不周的特点,如准备期的比赛周 就可以稍加调整,随机参加。 2、比赛周训练内容和负荷结构特点 (1)超量恢复的集中安排
4
3、基本训练周负荷的结构特点
(1) 基本训练周的课次安排
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日数和课次差别很大。少年儿童在基本训 练阶段的初期,每周2—4次就可以。
课次的增加,开始增加训练的日数,由每周2—3个训练日增加 到6—7个。以后再将一周中的训练日的训练次数增加为2次,使每周 训练课次达到8—10次。最后做到每日2次训练。个别运动项目和运 动员可更多。目前周训练最高次数是每日训练3—5次,周训练25次, 最长课时为2—3个小时,最短为45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普拉托诺夫,1980)
(2)周训练计划中训练内容交替安排的项群特点
不同项群的训练内容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同样也反映在周训练计划中不同内容的交 替安排上。
体能主导类项群不同内容的交替,主要体现在各种素质和技术训练的安排中。 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的教练员则将技术、战术训练的不同内容交替安排在一周的训 练之中。
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1、基本训练周计划的主要任务
在全年训练中,基本训练周被采用得最多。在准备时期,基本训练周是最主要的周 型。在比赛时期中的赛前阶段和赛间阶段也主要按基本训练周的模式组织训练。
2、基本训练周训练内容的结构特点
决定周训练计划内容结构的主要依据,是实现训练目标的重要和不同负荷机体的反 应及恢复状况。前者决定着应该把那些内容列入训练计划之中,后者则决定着这些内容 应该怎样组合在一起。
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 项竞技中去。
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 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的目标
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激发强 烈的训练动机,准备投入新的训练。
(引自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1988)
不同的训练工作内容对运动员施与不同的心理负荷。如技术训练时要求运动员全神贯注、 高度集中,而郊外的轻松越野跑则可使运动员思想放松。
不同目的的训练对运动员机能状况的要求不同,以发展素质、技术及战术等不同竞技 能力为目的的训练,对运动员机体状况的要求就不同。
例如,运动员只有在神经系统处于适度兴奋状态、肌肉感觉良好的情况下,才能有效
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在一次负荷的次日,接着安排另一种性质的负荷。而2-3天之后, 当运动员与前一次主要负荷相应的运动能力处于超量恢复阶段时,则可以再次安排同一性 质的负荷。如图12-3之Ⅰ,则可以再次安排负荷之后6-12小时安排有氧负荷,或在24小时 之后安排无氧糖酵解供能负荷。
不同的训练内容要求不同的肌群相同或肌群相同但以不同的工作方式提供运动的主要 动力。如跑、跳等主要由下肢伸肌群完成,卧推、引体向上等主要由上肢诸肌群完成。
地学会和掌握精细、准确的运动技巧。运动员必须体力充沛,才能有效地发展最大力量和 最大速度等运动素质。而对于发展耐力素质及培养运动员顽强拼搏精神和在疲劳情况下仍 能较好地发挥技术水平的能力,则在运动员略感疲劳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 果。在周训练计划中合理安排不同训练内容之间的顺序时,必须考虑这些特点。
基础小周期
小周期
补充小周期
训练小周期
一般准备 小周期
—准备期 开始时以 及开头几 个阶段的 基本类型
专项准备 小周期
—赛前直接 准备的主要 类型 —比赛阶段 的基本类型
竞赛小周期
—包括竞赛日 及 竞赛前一天的协 调性准备 —确保竞赛开 始 (特别是决赛) 时进入最佳状态 —在竞赛间歇时 间确保恢复
第十二章 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延 烽、田麦久
第一节 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像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一样,“星期”在运动训练中,也是一个基本的时间单位。 一星期包括7天,是月亮围绕地球运行一周所用时间的四分之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 史上,曾经有过3天的,4天的星期,也有过5天的、6天的甚至8天的星期,但只有7天的星 期保存了下来,这很可能是因为7天的星期最接近于人类有机体自身运动的节奏所致。 例如,作为有机体内许多升华过程重要调节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水平,在7天的节 奏中就有着精确的周期性的变化【引自(苏)弗·阿·多斯金等著《生命的节奏》、延烽泽, 1980】。 人们把周训练作为组织训练活动极为重要的基本单位。周期学说中的小周期也基本上 持续一周时间,但是,为了比周训练周期更为灵活,时间可在4-10天之间,或表示为73天。 人们根据自己训练的需要组织小周期训练过程,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将训练的小周期分为 不同的类型。这些分类实际上也就是周训练过程的分类。鲍艾尔斯费尔特和施勒特划分为 准备小周期、基础负荷小周期、提高成绩小周期和积极性休息小周期;安东诺夫和阿罗塞 耶夫划分成基础小周期和调整小周期;马特维也夫划分成基础小周期和补充小周期,然后 进一步把前者又分为训练小周期和竞赛小周期,把后者分为竞赛准备小周期和恢复小周期。 (图12-1)
竞赛准备小周期
恢复小周期(放 松小周期)
—根据赛前直 接 准备的法则安排训练
—模拟下次比赛日程 安排 —控制赛前态
—大负荷比赛之后 —在一连串基础小 周期结束时
—减少训练负荷 —延长积极性休息 时间
—改变训练的外界 条件以及练习内容
简单小周期
—均衡提高训 练负荷 —大负荷量 —次最大强度
冲击小周期
—不断提高负荷 量 —大强度(高度 集中单位时间里 的练习)
图12-1 小周期的类型及其特征(依马特维也夫)
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可把周的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 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这样四种几步类型(表12-1)。
表12-1 不同训练周型及其主要任务
周型
主要训练任务
基本训练周
赛前训练周 比赛周 恢复周
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以 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多种竞技 能力。
因此,在周训练计划中交替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既能够使运动员所需要的各种竞技 能力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又可避免负荷过于集中而导致过度训练的产生。
负荷 速度
Ⅰ
负荷
Ⅱ
无氧
负荷
Ⅲ
有8 72
图12-3 不同代谢特点的大负荷课后,三个功能系统的恢复时间
速度能力 ………… 无氧能力 --------------- 有氧能力
人们所熟悉的“超量恢复”原理告诉我们,在一次负荷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再次施予 负荷,可以获得最为理想的训练效果。
而有关研究表明,在一次大负荷之后,需经过48~72小时才能出现体能的超量恢复 (考依尔,1978;马丁,1980;普拉托诺夫,1980)。但是,在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实践 中,并没有人在一次大负荷训练之后去完全休息两三天再进行下一次训练,而是每天坚 持训练。大多数优秀运动员常常每日训练两次,并取得了出色的训练成果。这主要应归 功于周训练过程中不同内容及不同负荷的交替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