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

合集下载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一般规律的科学。

(二)编写依据:本教学大纲依据《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2年1月修订)而编写。

(三)目的任务:本课程是运动训练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种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运动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编号:040202B05(五)学时数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知识点: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知识点:运动训练的概念、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内容,现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知识点:项群训练理论概念、基本内容,各项群训练特点,竞技运动项目的主要分类、项群体系的构成,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知识点: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技能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技能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技能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技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体能类快速力量性项群、体能类速度性项群、体能类耐力性项群的训练特征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知识点:运动成绩的概念、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第二节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知识点:竞技能力概念、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的建立知识点:状态诊断的作用、建立训练目标的作用、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训练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训练控制环节及条件、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竞技状态及其形成与发展、训练周期类型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知识点:运动负荷、生物适应现象、机体的劣变现象、渐进增加负荷的形式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八节直观教练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贯彻该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九节适时恢复原则知识点:该原则的概念、理论依据、疲劳程度的判别,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知识点:训练方法概念、意义结构及特点,训练是手段概念、意义及基本结构第二节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知识点:模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程序训练法的概念、基本结构及特点第三节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知识点:分解、完整、重复、间歇、持续、变换、循环、比赛训练法的概念、用途及特点第四节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知识点: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混合性多元练习的手段、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知识点:运动员体能及其构成、体能训练的意义、体能训练的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知识点:身体形态及其结构、各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身体形态的训练方法及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力量素质概念、力量训练方法、力量训练手段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速度素质概念、速度训练方法、速度训练手段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耐力素质概念、耐力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手段第六节柔韧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柔韧素质概念、柔韧训练方法、柔韧训练主要手段第七节灵敏素质及其训练知识点:灵敏素质概念、衡量灵敏的标志、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第七章运动员技术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和运动员技术能力知识点:运动技术概念、运动技术原理、动作要素、技术结构第二节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知识点:主体因素、客体因素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知识点:选择技术训练方法的要求,直观与语言、完整与分解、想象与表象、减难与加难训练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技术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技术内部机制与外部形态的关系、技术风格、“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技术结构及技术组合的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创新第五节运动技术评价知识点: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基本标准、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及方法、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的特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知识点:竞技战术概念、竞技战术的构成、战术能力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知识点:分解与完整、减难与加难、虚拟现实、想象、程序、模拟、实战训练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知识点: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制胜规律、战术意识的培养、战术能力的培养、个人与集体战术的配合、战术组合、战术创新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员心理能力概念、心理训练的作用、心理训练类型、心理训练常用方法第二节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知识点:运动智能的概念、作用、运动智能的基本训练方法和基本要求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第一节多年计划的必要性知识点:竞技状态转移长期性、竞技状态转移阶段性、遗传性竞技能力与获得性竞技能力的最佳组合第二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年龄特征及负荷特点第三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知识点:基础、专项提高与最佳竞技、竞技保持训练阶段的年龄、负荷、竞赛特征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知识点:单周期、双周期、多周期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知识点: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步骤、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知识点:比赛系列的安排、年度训练过程负荷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知识点:中短期集训计划的结构、负荷特点、训练计划的表述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小周期的类型,各种小周期的任务、内容、负荷特点,周期训练计划的一般格式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知识点:训练课的不同种类及特点、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第一节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思想基础、组织保障、法规依据、经济基础、人本原则第二节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知识点: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运动队管理的各种关系第三节教练员与运动员知识点:教练员在管理中的作用、教练员的素质、运动员在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运动员的基本素质四、考试方法与要求(一)考试形式:本课程的结业考试包括理论考试、作业和平时成绩考核,理论考试采取闭卷方式,作业以训练计划的设计为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以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主,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动训练学9-12章

运动训练学9-12章

战术的 具体的 多变的
二、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和基本部分
1、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 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确定训练目标—— 划分训练阶段——确定实现目标的基本对策— —安排比赛序列——规划训练负荷动态变化趋 势——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确定各手段、 练习负荷要求——制定恢复措施——规划检查 评定训练效果的内容、时间和标准 2、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部分 准备部分——指导部分——实施部分——控 制部分
运动训练计划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 特点 战略的 框架的 稳定的 训练计划类型 适应范围 组成 多年训练计划 系统训练 2-10 几年 年度训练计划 系统训练 1-3 个大周期 阶段训练计划 阶段训练 0.5-6 个月或 中短期集训 2-25 周 周训练计划 训练实施 7 天或 3-20 次课 课训练计划 训练实施 0.5-4 小时
4-6 4-8
2-5
世界各国全过程多年训练的阶段划分 国别 民 主 德 国 阶段划分 初期训练计划 哈雷 基础训练阶段 (Harre) 建设训练阶段 惠格尔 联接训练阶段 (Hoger) 高水平训练阶段 基础训练阶段 预备性训练阶段 初期专项训练阶段 马特维也夫 最高竞技水平训练阶段 (MaTB Ч eB) 顶峰前训练阶段 最高成就训练阶段 运动长寿阶段 预备性训练阶段 佩特罗夫斯基 基础训练阶段 ( п eTpoBcku ǔ ) 运动提高阶段 保持竞技青春阶段 基础训练阶段 建设训练阶段 葛欧瑟 ( Grosser ) 竞技训练阶段 高水平竞技训练阶段 姓名 著作 / 年 训练学 1969 年
第十章 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第一节 运动训练过程与运动训练计划
一、 运 动 训 练 过 程 的 基 本 结 构
起始状态诊断

运动训练学简答和论述

运动训练学简答和论述

简答: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①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②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③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位④促进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⑤显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地区团体的综合实力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⑦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2、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本特征3、、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依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与功能所建立的反应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

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与抽象。

1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特征。

第六章6、体能训练的意义: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①良好的体能是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②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的比赛的前提条件。

③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身体保证。

④是增进健康,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的物质保障。

7、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①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②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需根据项目,训练阶段,训练任务的不同妥善安排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③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有运动素质训练。

④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常会感到非常疲,有些体能训练的手段又比较单调枯燥,因此在训练中应加强对运动员的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

8、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①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学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②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③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

④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9、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①注意不同肌肉力量的对应发展。

②选择有效的训练2手段。

③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④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⑤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10、最大力量: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大。

增加途径:①加上肌肉横截面②增加肌肉中的cp储备量③提高肌肉间及肌纤维间的伪调性④改进完善运动技术。

人教版运动训练 第十二章 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题库

人教版运动训练  第十二章 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题库

人教版运动训练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题库第十二章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1.不同训练周型及其主要任务:1、基本训练周的任务是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多种竞技能力。

2、比赛前训练周的任务是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中去。

3、比赛周的任务是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的目标。

4、恢复周的任务是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疲劳,促进进超量恢复的出现,激发强烈的训练动机,准备投入新的训练。

2.基本训练周训练内容的结构特点:(一)周训练计划中不同内容交替安排的理论基础:(为什么在一周的训练周要安排不同内容的理论依据?08论)由于各种训练内容对机体不同生理系统和心理过程提出的要求不同,因此,在接受了某一内容的负荷之后,机体不同的生理系统及心理过程的反应是不同的,其所需要的恢复时间也不相同。

也就是说,在一次训练后,人体有些系统会产生深度的疲劳,而另一些系统则只产生中度的或轻度的疲劳。

各个系统的恢复过程也呈现出异时性的特征,因此,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在一周中的不同训练日交替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

1、不同的训练内容,对人体各生理系统的要求也不同,如技术要求中枢神经系统与骨骼肌肉系统的高度协调性,耐力训练则要求呼吸与心血管系统承受高度的负荷。

2、不同的训练内容要求不同的供能系统参与运动,在各种运动中三个供能系统参与工作的水平也是不同的3、不同的训练内容要求不同的肌群相同但以不同的工作方式提供运动的主要动力。

4、不同的训练内容对运动员施予不同的心理负荷。

如技术训练要求运动员全神贯注、高度集中,而郊外的越野跑则可使运动员思想放松5、不同目的的训练对运动员机能状态的要求不同,以发展素质、技术及战术等不同竞技能力为目的的训练,对运动员机体状态的要求就不同。

第十二章 周课训练计划和组织

第十二章 周课训练计划和组织
中所获得的各个方面的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所需要的方 向中去。 赛前训练周主要用于赛前的专门训练准备。 2、赛前训练周训练内容和负荷结构的特点 (1)内容结构特点:与基本训练周相同。 (2)负荷变化基本特点:提高训练强度,负荷量相应减少。 (3)体能主导类项目,赛前训练周的训练课次,一般略少于基本 训练周。 (4)技能主导类的项目,训练课次变化不明显。
周运动负荷的加大,是基本训练周负荷变化的主要特点。加大负荷的途径:
(1)增加负荷量,同时负荷强度保持不变或相应地降低
(2)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不变或相应地减少
(3)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保持不变,通过负荷的累加效应给机体以更深的 刺激
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1、赛前训练周的主要任务 任务:力求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长期训练过程
越探,需要恢复的时间也就越长。据此,可从恢复时间的长短推 断出负荷的大小。恢复时间短,则表明负荷较小;恢复时间越长, 则负荷越大。
比较同一时间长度的训练课结束后有机体疲劳后恢复时间的长 短,即可判断训练课负荷的大、小等级。普拉托诺夫对周期性项 目运动健将的跟踪检测表明,各种性质的大负荷课后,需要经过 2-3天的恢复过程。
类型 2比赛阶段 的基本类型
冲击小周期 1不断提高
负荷量 2大强度 (高度集中 单位时间 里的练习)
小周期
补充小周期
竞赛小周期
1包括竞赛日 及竞赛前一 天的协调性 准备
2确保竞赛开 始(特别是 决赛)时进 入最佳状态
3在竞赛间歇 时间确保恢复
竞赛准备 小周期
1根据赛前 直接准备 的法则安 排训练
2模拟下次比 赛的 日 程 安排
第十二章 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
第一节 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第二节 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

训练周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训练周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训练周过程的计划与组织
周训练负荷加大是基本训练周负荷变化的特点
加大途径:A增加负荷量,同时负荷强度保持不变或相应地下降。

B 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保持不变或相应下降C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保持不变,通过负荷的累加效应给机体以更深的刺激。

赛前训练周负荷变化的基本特点是提高训练强度。

比赛周训练的内容:A超量恢复的集合安排,B连续比赛周安排
恢复训练周的内容:A一般性身体练习B带游戏性的练习
训练课是运动训练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训练课的计划包括训练课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课的组成结构,训练手段与方法的实施程序,训练负荷大小及恢复手段等。

――训练课的种类:身体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综合训练课、测验检查和比赛课。

训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A准备部分:任务调整心理状态,调动各种生理机能B基本部分:综合训练课的基本部分安排应考虑以下问题a各种内容练习之间的顺序b改变训练内容时必须做好适应性的专项准备活动c注意不同训练内容负荷的累加效应d安排作用于同一机体系统的练习时。

负荷应有波浪型的变化C结束部分,解除训练时基本部分所造成的心理,生理的紧张状态。

明确负荷属性是度量负荷大小的重要前提:(结构属性、机能属性、个体属性、专项属性)
安排运动员训练课负荷量度时必须认真考虑特点:A运动专项特点的
需要B训练课所完成的任务C运动员个体所能承受负荷水平D完成训练课任务时,运动员有机体的主导机能系统所能承受负荷水平。

(较大负荷的恢复时间为1-1.5天、中等负荷为10-12小时、小负荷则几十分钟或几小时)。

体育综合课目考试大纲

体育综合课目考试大纲

体育综合课目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体育综合包括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三部分内容。

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的理论并能运用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原理和知识来分析、论证以及综合解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根据运动生理学、训练学内容范围,掌握好学科体系,着重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能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运动训练及学校体育实践中的问题,评价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知识点的测试包括了:认识与记忆;理解与判断;掌握与应用;分析与综合四个层面。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运动生理学100分运动训练学100分学校体育学100分4、试卷题型结构(1)运动生理学单项选择题20分(10小题,每小题2分)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50分(2)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70分(3)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综合应用题70分(一)第一部分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概述了解竞技体育内涵和外延及形成与发展概况,掌握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掌握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了解项群理论的发展历程,理解项群理论的各项内容,掌握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理解并掌握项群理论的应用及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

1.了解项群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解项群理论的基本内容。

2.掌握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理解并掌握项群理论的应用。

3.理解并掌握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内涵及意义,掌握运动成绩决定因素及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掌握运动员训练的起始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1.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释义;掌握运动成绩决定因素。

2.掌握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试述周训练计划中各阶段的任务及组织实施

试述周训练计划中各阶段的任务及组织实施

试述周训练计划中各阶段的任务及组织实施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周训练计划中各阶段的任务及组织实施一、适应期1.任务:了解训练内容、培养训练习惯。

中年级体育第12周教案

中年级体育第12周教案

个案设计第十二周第1课时课题名称:全套徒手操课型:新授备课时间:2016.11.02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通过队列、广播操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以及协作精神;2、初步掌握挺身跳和跪跳起技术。

学习步骤:一、快乐游戏、充分活动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常规训练2、组织学生分组游戏,参与学生游戏。

二、练习全套徒手操动作做法:练习者站立开始,屈膝下蹲,两腿用力蹬伸,结合两臂积极向前上方摆动,使身体向上高高腾起,身体接近最高点时挺身亮相,然后控制身体、屈膝缓冲平稳落地。

教学规格:身体紧、姿态好、腾起高、展体充分、动作协调、舒展有力。

易犯错误:身体松,挺身时两腿弯曲;展体不充分、落地没有缓冲。

三、跪跳起动作做法:由跪立姿势两臂上举开始,含胸收腹两臂后摆,紧接前摆,同时伸膝展髋,摆动手臂制动,收腹提膝脚离地,落下成蹲立姿势。

教学规格:动作配合协调,腾空高,落地稳。

教学组织队形:两列横队相对而立。

●●●●●●●●●▲●●●●●●●●●个案设计四、小组探究,熟练技能重点:正确的徒手操动作。

教师活动:讲解要领、示范完整动作学生集体练习教师纠正错误学生集体场地器材:田径场一片第十二周第2课时课题名称:队列队形课型:新授备课时间:2016.11.02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队列队形;2、游戏:穿过小树林;学习步骤:一、课堂常规:1、体委整队、师生问好、报告人数、检查服装。

2、宣布课的内容和任务。

二、准备活动:1、小游戏;“抓人”2、小型徒手操。

3、专项准备活动。

组织:队列队型:四列横队,体操队型三、队列队形:1、集中注意力联系;2、快快集合;3、稍息、立正、向右看齐;4、变换队形;教师活动1、教师讲动作方法和要领。

个案设计2、教师个别指导。

3、找好学生做表演。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听动作方法和要领。

2、学生练习。

3、分组练习。

4、动作一致,精神饱满。

重点:动作自然,协凋准确。

难点:重心前后稳定,节奏一致。

四、游戏:穿过小树林;规则:1、必须站在起跑线后,拍手后才能起跑。

运动训练过程的结构体系--

运动训练过程的结构体系--

第二节 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
一、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 (一)训练课的种类和特点
训练课 的类型
理论课 实践课
身体训练课(体能训练课) 技战术训练课 综合训练课 测验、检查和比赛课 恢复、调整训练课
(二)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
见P431-432
二、训练课的组织形式
课的组织形式
个人练习 集体练习 分组练习
比赛安排可单独详细制订) 各大周期的训练目标、任务及具体要求 重点运动员解决的主要问题 队伍管理、科研保障等
第十二章 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第一节 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时间跨度:4—10天。 类型: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P406 表12-1
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员的训练过程: 5—9岁 准备阶段 9—11岁 基础训练阶段 11—13岁 提高运动技巧阶段 13岁以上 高水平训练阶段
2.以水平为主来划分阶段 见教材323页表10--2
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
见教材325--327页表10-5、表10-6、表10-7等
第三节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概念:P331 特点:计划的时间跨度相对较短,有一定的规律
自学:P365-377
第三节 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 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
一、比赛系列的安排P378二、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P385-387
参赛数量方面
表 张帅2009~2011年单打参赛级别和参赛数量统计表
大满 强制 超5赛 顶级赛 国际

赛 205万 61.8- 赛
ITF
合 计
年度
450万
1 2 3-4 5 6 7 8 9 10- 12-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第十二周 文本

第十二周 文本

第十二周前后、左右滚动学习目标:学会保持身体团身姿势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滚动的方法;通过多种滚动的自我体验,对垫上运动感兴趣。

学习内容:前后、左右滚动学习步骤:一、统一规章,身体力行教师活动:1、集合队伍,组织学生进行队列队形练习——反口令。

2、引导学生利用垫子创遍游戏:抢位置、跳跃等。

3、邀请特色小组展示,及时点评。

学生活动:1、快速安静集合队伍,队伍整齐,动作规范,反应迅速。

2、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相互合作,积极开展活动。

3、积极参加展示活动,能相互观察学习交流。

组织:四列横队散点ooooooooooooooooooooxxxxxxxxxxxxxxxxxxxxxxp二、合作探究,掌握技能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做好腕、肘、肩、头、颈等部位的准备活动。

2、示范前后、左右滚动动作,提示学生观察教师滚动时身体的姿势,重点讲解前后滚动时团身要紧的动作方法。

3、组织学生分组先练仰卧直体的左右滚动,再练仰卧屈体团身的左右滚动,后练习坐势团身抱腿前后滚动,再练习蹲势团身抱腿前后滚动。

4、教师巡视指导,及时总结学生的练习情况,并提出要求。

5、组织学生进行动作交流展示活动。

6、再次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学生活动:1、按教师提示的要求,通过观察教师示范的动作,说出不同滚动动作的身体姿势。

2、各组分别由小组长带领进行自我模仿练习,练习中相互观摩,指出存在的问题。

3、自由组成学、练小组尝试多种滚动的方法,相互比一比,看谁完成滚动的方法多。

4、根据老师的指导,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5、积极参与交流展示活动。

6、乐于反复练习,掌握动作方法。

组织:散点八组ooooo oooooooooo oooooxxxxx xxxxxxxxxx xxxxx三、活跃身心,快乐放松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障碍接力”比赛,讲解示范比赛方法及规则,重点提示垫子摆放。

2、教师及时点评各组比赛情况,并提出要求。

3、继续比赛。

学生活动:1、仔细观察,认真听教师讲解,明白接力方法。

运动训练学课件(第十二章)

运动训练学课件(第十二章)
➢ 在大负荷训练或连续比赛后安排(练二调一)。
2 恢复周训练内容及负荷结构的特点
为了实现恢复周训练的主要目标,要求其训练内容广泛而 灵活。应多选择以下内容:
一般性的身体练习。如非专项的球类活动、游泳、各种非 竞技性的健身体操等等;
带有游戏性的练习等等。 恢复周通常大大降低负荷强度、负荷量,或者大幅度地减
➢ 还要注意负荷的合理分配,以便运动员能依次完成全部训 练内容,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
4、测验、检查和比赛课的要求
➢ 训练过程中的测验、检查和比赛是检查训练成果的手段。 要注意采用符合计划要求的测验、检查的练习、手段及方 式、方法,以便准确、客观地反映运动员的训练状态。
二、训练课的结构
➢准备部分 ➢基本部分 ➢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
➢ 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恢复从课上开始 ➢ 各种训练课结束部分的任务主要是解除训练课基本部分所造
成的心理、生理上的紧张状态 ➢ 现代运动训练把恢复作为训练的组成成分。当然,作为训练
课的结束部分并不可能完全消除因紧张训练工作所带来的疲 劳,训练课的结束也就意味着运动员有机体全面恢复过程的 开始。因此,有组织地进行课的结束部分对恢复过程的积极 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
上午 小结 力量训练 投篮训练 小结 投篮训练 小结 投篮训练
调整
针对训练 调整 针对训练 调整 针对训练
下午 技战术 技战术
或途中 或休息
晚上
比赛
技战术训练 或途中
比赛
力量训练 或途中
周训练计划的分类
鲍艾尔斯费尔特和施勒特划分为准备小周期、基础负荷小 周期、提高成绩小周期和积极性休息小周期;

体育初中教材第十二年级第十二章的教学方案

体育初中教材第十二年级第十二章的教学方案

体育初中教材第十二年级第十二章的教学方案一.教学内容:体育初中教材第十二年级第十二章的教学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篮球运动的规则和技术要点,以及篮球战术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1.了解篮球运动的规则和基本技术要点。

2.掌握篮球运动中的基本动作技能,并能运用于实际比赛中。

3.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4.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水平。

三.教学重点:1.篮球运动的规则和技术要点。

2.篮球的基本动作技能训练。

3.篮球战术和团队合作的培养。

四.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篮球运动规则与基本技术1.球场及其规格的介绍(书本上的图示)2.篮球比赛的规则及注意事项(篮球比赛的规则及对基本技术的要求)3.传球和接球的基本技术要点和常见错误4.投篮的基本技术要点和常见错误第二课时:篮球的基本动作技能1.运球的基本动作技术要点和常见错误(带球移动步行、变向运球等)2.运用基本动作技能进行简单的个人突破练习(如运球过人)3.跳投和上篮的基本动作技术要点和常见错误第三课时:篮球战术与团队合作1.篮球进攻战术的基本概念和要求2.学习和熟练掌握几种常见的进攻战术(如分球进攻、挡拆进攻等)3.篮球防守战术的基本概念和要求4.学习和熟练掌握几种常见的防守战术(如个人防守、区域防守等)5.进行小规模的团队对抗训练,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第四课时:综合应用与实战训练1.综合应用各项技术与战术,进行实战模拟训练2.学生分组进行友谊赛,实践所学技术与战术3.对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和改进4.体验集体荣誉感和个人成就感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篮球运动规则和技术要点,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2.示范法:教师进行动作示范,让学生观察和模仿,掌握基本动作技能。

3.练习法:分组小练习,个人练习和对抗练习,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4.对话法: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解答学生的疑问,加深学生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周训练计划中不同内容交替安排的理论基础
由于各种训练内容对机体不同生理系统和心理过程提出的要求不同,因此,在接受了某一内容的负荷之后, 机体不同的生理系统及心理过程的反应是不同的,其所需要的恢复时间也不相同。
也就是说,在一次训练后,人体有些系统会产生深度的疲劳,而另一些系统则只产生中度的或轻度的疲劳。各个 系统的恢复过程也呈现出异时性的特征,因此,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在一周中的不同训练日交替安排不同的训练 内容。
—根据赛前直 接 准备的法则安排训练 —模拟下次比赛日程 安排 —控制赛前态
—大负荷比赛之后 —在一连串基础小 周期结束时
—减少训练负荷 —延长积极性休息 时间Leabharlann —改变训练的外界 条件以及练习内容
简单小周期
—均衡提高训 练负荷 —大负荷量 —次最大强度
冲击小周期
—不断提高负荷 量 —大强度(高度 集中单位时间里 的练习)
赛前训练周
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中去。
比赛周
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 求实现预期的目标。
恢复周
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激发强烈的训练动机,准 备投入新的训练。
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不同目的的训练对运动员机能状况的要求不同,以发展素质、技术及战术等不同竞技能力为目的的 训练,对运动员机体状况的要求就不同。
例如,运动员只有在神经系统处于适度兴奋状态、肌肉感觉良好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学会和掌握精 细、准确的运动技巧。运动员必须体力充沛,才能有效地发展最大力量和最大速度等运动素质。
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在一次负荷的次日,接着安排另一种性质的负荷。而2-3天之后,当运动员与前一次 主要负荷相应的运动能力处于超量恢复阶段时,则可以再次安排同一性质的负荷。如图12-3之Ⅰ,则可以 再次安排负荷之后6-12小时安排有氧负荷,或在24小时之后安排无氧糖酵解供能负荷。
图12-1 小周期的类型及其特征(依马特维也夫)
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可把周的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 这样四种几步类型(表12-1)。
周型 基本训练周
表12-1 不同训练周型及其主要任务
主要训练任务
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 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多种竞技能力。
如图12-3所示,运动员在完成速度性负荷时,机体的磷酸盐供能系统消耗最大,恢复最慢,无氧能力 (无氧乳酸供能系统)次之,有氧能力(有氧供能系统)消耗最少,恢复也最快。而在完成无氧负荷时,则 有氧供能系统的负荷最大,恢复最慢(表12-3)。显然,运动员与三种供能系统相对应的三种运动能力,在 负荷后恢复的过程是非同步的。与负荷的主要性质相应的运动能力恢复得最慢,需要2-3天时间才能获得充 分恢复;但其他运动能力,则可以在短得多的时间内获得充分的恢复。
研究表明,不同的训练内容要求不同的供能系统参与运动,在各种运动中,三个供能系统参与工作的水 平也是不同的。
任何一种负荷,不论是什么性质的,不论其主要供能特点如何,对运动员机体的影响都是全面的。耐力训 练对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典型的速度训练对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同样也会产生一定 的影响。
1、基本训练周计划的主要任务 在全年训练中,基本训练周被采用得最多。在准备时期,基本训练周是最主要的周型。在比赛
时期中的赛前阶段和赛间阶段也主要按基本训练周的模式组织训练。
2、基本训练周训练内容的结构特点
决定周训练计划内容结构的主要依据,是实现训练目标的需要和不同负荷机体的反应及恢复状况。 前者决定着应该把那些内容列入训练计划之中,后者则决定着这些内容应该怎样组合在一起。
负荷情况下肌肉收缩时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参与是非同步的。人体运动时依赖无氧磷酸原供能、无氧糖酵解功能 和有氧供能这样三个系统分别提供完成肌肉工作所需要的能量。
瑞典的奥马特森(1982)论述道:“这三个系统可以释放所需的大量能量。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个 或两个系统同时发生作用。”“至于要以哪一个系统供给的能量为主要还原ATP,则取决于练习的强度及其持续时 间。”
鲍艾尔斯费尔特和施勒特划分为准备小周期、基础负荷小周期、提高成绩小周期和积极性休息小周期;安 东诺夫和阿罗塞耶夫划分成基础小周期和调整小周期;马特维也夫划分成基础小周期和补充小周期,然后进 一步把前者又分为训练小周期和竞赛小周期,把后者分为竞赛准备小周期和恢复小周期。(图12-1)
基础小周期
小周期
人们所熟悉的“超量恢复”原理告诉我们,在一次负荷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再次施予负荷,可以获得最 为理想的训练效果。
而有关研究表明,在一次大负荷之后,需经过48~72小时才能出现体能的超量恢复。但是,在优秀运 动员的训练实践中,并没有人在一次大负荷训练之后去完全休息两三天再进行下一次训练,而是每天坚 持训练。大多数优秀运动员常常每日训练两次,并取得了出色的训练成果。这主要应归功于周训练过程 中不同内容及不同负荷的交替安排。
而对于发展耐力素质及培养运动员顽强拼搏精神和在疲劳情况下仍能较好地发挥技术水平的能力,则 在运动员略感疲劳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在周训练计划中合理安排不同训练内容之间 的顺序时,必须考虑这些特点。
因此,在周训练计划中交替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既能够使运动员所需要的各种竞技能力得到全面综 合的发展,又可避免负荷过于集中而导致过度训练的产生。
补充小周期
训练小周期
一般准备 小周期
—准备期 开始时以 及开头几 个阶段的 基本类型
专项准备小 周期
—赛前直接 准备的主要 类型 —比赛阶段 的基本类型
竞赛小周期
—包括竞赛日 及 竞赛前一天的协
调性准备 —确保竞赛开 始 (特别是决赛) 时进入最佳状态 —在竞赛间歇时 间确保恢复
竞赛准备小周期
恢复小周期(放松 小周期)
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
第一节 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人们把周训练作为组织训练活动极为重要的基本单位。周期学说中的小周期也基本上持续一周时间,但 是,为了比周训练周期更为灵活,时间可在4-10天之间,或表示为7±3天。
人们根据自己训练的需要组织小周期训练过程,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将训练的小周期分为不同的类型。这 些分类实际上也就是周训练过程的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