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人性的沦丧与自我救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蝇王——人性的沦丧与自我救赎
《蝇王》所揭示的是人性本恶的主题。
在西方文明中, “性恶论”是源自于基督教《圣经》的古老哲学命题之一, 戈尔丁在他的作品中显然也借鉴了《圣经》中的某些内容来展开情节并深化主题。
以小说的标题《蝇王》为例, 其寓意“邪恶”就出自于《圣经》———“蝇王”源于希伯来语“Baalze-bub”, 而“Baal”在《圣经》中被当作“万恶之首”。
此外, 小说中的男孩们由理性到野性、由文明到野蛮的蜕变过程也与《圣经》中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犯下原罪的故事有着某种相通之处。
这部小说的内涵是复杂的,多层次的。
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在远离了权威远离了文明由自己管理自己的世界里,孩子们如何表现出野兽本性的可悲图画。
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们暴露出来的恰恰是人心的黑暗,人性的邪恶。
原本天真可爱的孩子怎么最后竟变成凶残邪恶、杀人嗜血的“野兽”了呢? 表面看来,似乎这一切发生得太奇怪,太不可思议了。
细细想来,这一切又是极有可能的。
儿童的本性是人的本性最真实、最自然的流露, 但究竟这种本性是善是恶, 人们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
据《圣经》中记载, 耶稣就曾告诫他的门徒:“你们若不回转, 变成小孩子的样式, 断不得进天国。
”可见孩童应该是最纯洁的, 天真无邪, 心如明镜。
而戈尔丁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打破了这一传统的儿童美好形象。
他正是要通过重塑孩童的形象来揭示人类的本来面目, 暴露人心深处的邪恶。
人性中善,恶二元是无法彻底地分开的,作为一部寓言体小说,在塑造人物时,戈尔丁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对人物进行了多侧面,多层次的细致刻画,使书中的人物形象层次丰富,浑圆饱满,极具深度,厚度,完整性。
每个人物身上都融合着善,恶二元的结合,显得生动而不单薄。
他们中间正面人物并非完美无缺,反面人物也不是一无是处。
善与恶并不是绝对二元划分的,这也体现在作品对人物的刻画上。
杰克身上也有善的成分,拉尔夫身上也有恶的阴影。
《蝇王》这部荒岛文学小说,表面上看描写的是一群孩子在丧失人的道德本性之后,为个人利益相互残杀,但是字里行间到处都有成年人的影子,而事实上荒岛到处都流露出成年人社会的种种痕迹。
荒岛是当时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孩子们的各种势力群体正是当时整个社会中不同势力群体的化身。
纠其原因是什么使孩子们沦落到这座荒岛上的呢? 正是成人世界的战争与人类的自相残杀造成的人性泯灭。
小说《蝇王》既是一部反映人类世界状况的哲理小说, 也是一部实验人性的实验小说,得出关于人性本恶的结论。
这群六至十二岁的孩子, 凭借人类的聪明智慧克服了外部的一切困难, 可他们却战胜不了自己天性中的邪恶, 以至于悲剧一个接一个地发生。
西方文明的阴影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悲剧的始末。
这个文明的实质就是战争。
故事的起因是一场未来的原子战争;情节的发展也是按照战争中对权力、血腥
和杀戮的渴望逐步展开的;故事的结尾也和现实世界中的战争有关,通过孩子们被一个乘军舰而来的成年人,一位军官所拯救的故事场面,将读者从与世隔绝的荒岛带到了现实社会,从而引导读者将荒岛上的小社会与现实社会相比较。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实社会中成年人世界所干的事情,正是互相争夺,彼此残杀的战争,只不过所使用的武器不同罢了,孩子们使用的是两头削尖的棍棒,而成年人使用的则是比棍棒不知道要厉害多少倍的原子武器! 军舰也是用于干这种“打猎”的工具,同样也是杀人的武器。
通过两种场面的对比, 戈尔丁告诉读者资本主义的文明不足以使人们具备抵御邪恶的能力,警示人们要充分认识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的一面,启发人们深刻认识导致战争罪恶的根源。
“蝇王”从外在形式上是一只血淋淋的母猪头, 是杰克作为供品献给“野兽”(实为一具降落伞载来的空战阵亡者的尸体) 的礼物。
可在深层意义上, 它不但代表反基督的魔鬼撒旦, 还代表罗马传统神话中的宙斯( 宙斯有时被称为蝇类与死亡之神)。
这样,“蝇王”不仅成为野兽的外在体现, 象征了邪恶力量, 而且成了撒旦式的形象, 唤醒了每个人心中的兽性。
然而戈尔丁始终强调人性中恶的一面, 把人类的灾难和社会制度的腐败都归于人性本身的不健全, 这当然是片面的。
不过在他的小说中, 有一种对人类前途的深沉的忧思, 是对我们有启迪作用的。
人应该了解自己, 正视人自身的残酷,消除人对自我本性的无知只有认识到自己有恶, 才会自觉使恶受到控制, 做出善的事情, 这样人类才会觉醒, 达到改善自己的目的。
戈尔丁在荣获诺贝尔奖之后的演说中这样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的期望“人类需要更多的人性, 更多的爱。
有些人希望有某种政治制度来创造这一切而另一些人则希望用爱来创造这样一种体制。
我的信念是人类的前途在于这两者之间。
”人们必须时时提高警惕,自觉提高抵御邪恶的能力,防止外界因素诱发人性中的恶,防止一部分人“恶”性大发,危害人类。
这就是《蝇王》给予人们的有益启示,也是《蝇王》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魏颖超. 英国荒岛文学[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419.
[2] 戈尔丁. 谈谈《蝇王》中的寓言[A ]. 王宁. 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家谈创作[C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540.
[3] 鲁承毅. 人性黑暗的悲剧[J ] . 当代外国文学, 1985 (4) . 28- 32.
[8]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名著导读》小说卷, 黄河出版社, 1990年版, 第7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