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内伤 三.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第四节 饮食失宜; 第五节 劳逸失度; 第六节 病理产物 一.痰饮

合集下载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大纲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大纲

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大纲目录实践技能考试大纲盲人医疗按摩基本技能测试范围盲人医疗按摩临床技能测试范围综合笔试大纲中医学基础按摩学基础诊断学基础解剖生理学经络腧穴学伤科按摩学内科按摩学妇科按摩学儿科按摩学政策法规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一、盲人医疗按摩基本技能测试范围(一)病症诊断能力(二)类症鉴别能力(三)触诊诊断能力1.皮肤、筋膜、肌肉、骨关节、触诊操作(1)皮肤触诊操作(2)筋膜触诊操作(3)肌肉触诊操作(4)骨关节触诊操作2.头面部触诊(1)头面部穴位辨认(2)头面部感觉、反射检查3颈部触诊(1)颈部表面标志辨认(2)颈部器官的体表投影(3)颈部穴位辨认(4)颈椎特殊检查4.胸腹部触诊(1)胸腹部穴位的辨认(2)胸腔、腹腔脏器的体表投影(3)腹部常见疾病体征5.腰骶部触诊(1)腰骶部穴位辨认(2) 腰骶部血管、神经的体表投影(3)腰骶部特殊检查6.上肢触诊(1)上肢穴位辨认(2)上肢特殊检查(3)上肢关节的主动运动、被动运动、负重运动和辅助被动运动检查7.下肢触诊(1)下肢穴位辨认(2)下肢运动的评估(3)下肢特殊检查8.手足触诊(1)手部触诊(2)手部特殊检查(3)足部触诊(4)足部特殊检查(四)确立治则、治法的能力(五)按摩处方与选择穴位、手法的能力(六)预防与调护的临床应用能力二、盲人医疗按摩临床技能测试范围(一)伤科按摩常见病临床技能测试范围1.基本手法技术掌握与操作技能2.常见病的掌握与操作技能3.常见病按摩技能测试范围(1)落枕(2)颈椎病(3)胸椎小关节错缝(4)胸胁并伤(5)急性腰扭伤(6)慢性腰肌劳损(7)腰椎间盘突出症(8)腰椎后关节紊乱(9)肩关节周围炎(10)肱骨外上髁炎(11)腕关节扭伤(12)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13)梨状肌综合症(14)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5)踝关节扭伤(16)跟痛症(二)内科按摩常见病临床技能测试范围1.基本手法技术掌握与操作技能2.常见病的掌握与操作技能3.常见病按摩技能测试范围(1)头痛(2)不寐(3) 口眼斜(4)能近怯远(青少年近视)(5)胃痛(6)肋痛(7)中风后遗症(8)泄泻(9) 便秘(三)妇科按摩常见病临床技能测试范围1.基本手法技术掌握与操作技能、2.常见病的掌握与操作技能3.常见病按摩技能测试范围(1)月经不调(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2)痛经(3)带下病(4)乳痛(5)乳癖(乳腺小叶增生)(6)绝经前后诸症(四)儿科按摩常见病临床技能测试范围1.按摩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2.常用推拿手法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推法(2)拿法(3)按法(4)摩法(5)揉法(6)运法(7)掐法(8)捏法3.特定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4.常见病按摩技能测试范围(1)感冒(2)发热(3)咳嗽(4)厌食(5)疳积(6)呕吐(7)腹泻(8) 便秘(9) 遗尿(10)夜啼(11)肌性斜颈综合笔试大纲中医学基础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辩证论治要点:1.病、证、症的概念2.辩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第二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学说的概念要点:1.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三单元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要点:1.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五行相生与相克的概念和次序2.五行制化的概念与规律3.五行相乘与相侮的概念和次序4.五行的母子相及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四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2.肺的生理功能3.脾的生理功能4.肝的生理功能5.肾的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3.五脏与五志的关系4.五脏与五液的关系5.五脏的外华第五单元六腑细目一: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生理功能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生理功能细目二:脏腑表里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六单元精、气、血、津液细目一:精要点:1.精的概念2.精的生成3.精的功能细目二:气要点:1.气的概念2.气的生成3.气的运动4.气的功能5.气的分类细目三:血要点:1.血的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功能4.血的运行细目四:津液要点:1.津液的概念2.津液的代谢3.津液的功能细目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气与精的关系4.精于血的关系5.血与津液的关系第七单元病因细目一:六淫要点:1.六淫的概念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3.风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4.寒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5.暑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6.湿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7.燥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8.火(热)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要点:1.疠气的概念2.疠气的致病特点细目三:七情内伤要点:1.七情的概念2.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细目四:饮食失宜要点: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细目五:要点:劳逸失度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细目六:痰饮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致病特点细目七:瘀血要点:1.瘀血的概念2.瘀血的形成3.瘀血的致病特点第八单元:病机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要点: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细目二:邪正盛衰要点: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三:阴阳失调要点: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第九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要点:1.未病先防2.既病防变细目二:治则要点:1.正治与反治2.治标与治本3.扶正与祛邪4.调整阴阳5.三因制宜第十单元诊法(四诊)细目一:望诊要点:1.五色主病的临床意义2.正常舌象的特征以及舌色变化(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舌形变化(老嫩、胖瘦、齿痕、裂纹、芒刺)苔色变化(白、黄、灰、黑)、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的临床意义细目二:闻诊要点:1.听声音(喘、哮、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的临床意义2.嗅气味(病体之气、病室气味)的临床意义细目三:问诊要点:1.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2.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3.疼痛的部位及性质、问头身胸腹不适的临床意义4.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5.便次异常、排便感觉异常以及尿次、尿量、排尿感异常的临床意义6.失眠、嗜睡的临床意义细目四:切诊要点:1.正常脉象的形态特征及特点2.常见病脉(浮、沉、迟、数、虚、实、洪、细、滑、涩、弦、紧、缓、弱)主病第十一单元辩证细目一:八纲辨证要点:1.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2.表证与里正、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症与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二:气血津液辨证要点: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津液不足(亏虚)证、水停证(阳水、阴水)的概念及临床表现细目三:脏腑辨证要点:1.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2.肺气虚、肺阴虚、风寒犯肺、风热犯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3.脾气虚、脾阳虚、寒湿困脾、寒邪犯胃、胃火炽盛、食滞胃脘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4.肝血虚、肝郁气滞、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5.肾阳虚、肾阴虚、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按摩学基础第一单元概论细目一:按摩发展简史要点:1.按摩的概念2.按摩的起源、发展细目二:按摩疗法的特点及分类要点:1.按摩疗法的概念2.按摩疗法的分类第二单元按摩的作用及原理第三单元按摩的治疗原则及治法细目一:按摩的治疗原则细目二:按摩的基本治疗方法要点:1.按摩八法的概念2.按摩八法的临床应用细目三:按摩手法的补泻要点:1.手法补泻的概念2.手法补泻的临床应用第四单元按摩手法的临床应用细目一:按摩的适应症细目二:按摩的禁忌症细目三:手法操作注意事项细目四:按摩介质要点:1.按摩介质的概念2.按摩常用介质及作用细目五:按摩手法的反应及异常情况的处理第五单元按摩基本手法细目一:手法概述要点:1.手法的概念2.手法的基本要求3.手法的分类细目二:摩擦类手法要点:1.推法的概念、分类和操作方法2.擦法的概念、分类和操作方法3.搓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4.摩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细目三:摆动类手法要点:1.一指禅推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2.揉法的概念、分类和操作方法3.滚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细目四:挤压类手法要点:1.按法的概念、分类和操作方法2.拿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3.拨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4.捏法、捻法、踩跷法的概念细目五:振动类手法要点:1.抖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2.振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细目六:叩击类手法要点:1.拍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2.击发的概念、分类和操作方法3.叩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4.啄法、弹法的概念细目七:运动关节类手法要点:1.摇法的概念、分类和操作方法2.扳法的概念、分类和操作方法3.拔伸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4.屈伸法的概念和操作方法细目八:常用复合手法要点:1.拿捏法的操作方法2.拨揉法的操作方法3.牵抖法的操作方法诊断学基础第一单元常见症状细目一:发热要点:1.发热的发病原因2.发热的临床表现细目二:头痛要点:1.头痛的发病原因2.头痛的临床表现细目三:胸痛要点:1.胸痛的发病原因2.胸痛的临床表现细目四:腹痛要点:1.腹痛的发病原因2.腹痛的临床表现细目五:颈肩腰腿痛要点:1.颈肩腰腿痛的发病原因2.颈肩腰腿痛的临床表现细目六:咳嗽、咳痰要点:1.咳嗽的发病原因2.咳嗽与咳痰的临床表现细目七:恶心与呕吐要点:1.恶心与呕吐的发病原因2.恶心与呕吐的临床表现细目八:腹泻要点:1.腹泻的发病原因2.腹泻的临床表现细目九:便秘要点:1.便秘的发病原因2.便秘的分类细目十:心悸要点:心悸的发病原因第二单元:问诊要点:问诊的内容第三单元体格检查细目一: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要点:1.触诊的方法和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2.叩诊的方法3.5种叩诊音的特征及临床意义4.听诊的注意事项5.嗅诊的常见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细目二:一般状态检查要点:1.体温的正常值、体温异常的概念和临床意义2.脉搏检查法、脉率的正常范围及脉搏异常的临床意义3.血压的正常范围及病理性血压变化的临床意义细目三:淋巴结检查要点: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和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细目四:颈部检查要点:颈部外形及活动情况细目五:胸部检查要点:1.胸部体表标志2.常见异常胸廓的类型及临床意义3.正常呼吸类型4.正常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细目六:心脏检查要点:心脏触诊检查中,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细目七:腹部检查要点:1.腹部体表标志及区分2.腹壁紧张度、压痛和反跳痛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3.肝、胆和脾脏的触诊方法及异常的临床意义细目八:脊柱和四肢检查要点:1.脊柱曲度、活动度、压痛与叩击痛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2.四肢关节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细目九:神经系统检查要点:1.肌力的分级2.肌张力的概念及病态肌张力的表现3.深反射的含义、各项深肤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的检查方法和异常的临床意义4.病理反射的含义、各项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奥本海姆征、戈登征、霍夫曼征)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第四单元实验室检查细目一:血液检查要点:1.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的正常值及变化的临床意义2.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细目二:尿液检查要点:尿液检查的内容、正常值及变化的临床意义细目三:肾功能检查要点:尿素氮与血肌酐的意义、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细目四:粪便检查要点:1.粪便厌颜色、性状的病理性改变的临床意义2.粪便隐血的含义及临床意义细目五:肝功能检查要点:1.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的正常值及变化的临床意义2.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查的正常值及变化的临床意义3.常用血清酶测定的正常值及变化的临床意义4.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细目六:常用临床生物化学检查要点:血糖、血脂的正常值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第五单元X线检查要点:1.呼吸系统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2.心脏增大的X线表现3.骨与关节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解剖生理学第一单元绪论要点:1.人体的分布与器官系统2.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及人体的轴与面3.生命的基本特征;机体活动的调节方式第二单元运动系统细目一:骨学要点:1.骨的构造、分类、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2.各部位骨的名称、位置及结构3.重要骨性标志(1)躯干骨:棘突、横突、骶管裂孔、骶角、骶后孔、胸骨角、颈静脉切迹、剑突、肋弓(2)颅骨:眶、眉弓、颧弓、下颌头、下颌角、乳突、枕外隆突、上项线、外耳门(3)上肢骨:肩峰、肩胛冈、肩胛上角、喙突、肱骨头、肱骨大结节、肱骨小结节、肱骨内上髁及外上髁、桡骨头、桡骨茎突、尺骨鹰嘴、尺骨头、尺骨茎突、豌豆骨(4)下肢骨: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嵴、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股骨内上髁及外上髁、髌骨、胫骨粗隆、腓骨头、内踝、外踝、跟结节、第五跖骨粗隆细目二:骨连接要点:1.骨连接的种类2.关节的基本构造及辅助结构3.脊柱、胸廓、骨盆的组成及连接方式。

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31
现代研究
1、有关痰饮、瘀血的研究 2、痰饮的研究 3、痰瘀相关的研究 4、瘀血的研究 5、血瘀病机的研究 6、有关六淫的研究 7、疠气与生物病原的研究 8、有关情志致病的研究
32
第七节 其它病因
一、概念:除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
劳逸失度、病理产物之外的致病因素, 统称为其他病因。 (一)外伤: 1、外力损伤 :有明显的外伤史,伴有瘀血。 轻则:皮肤肌肉肿痛、青紫,血脉破损而出血, 筋肉撕裂。 重则:关节脱臼、骨折、皮开肉绽,损伤内脏, 或出血过多,导致昏迷、抽搐、亡阳等 严重病变。
3、食类偏嗜:缺乏某些成分,导致疾病的发 生。
23
第五节 劳逸失度
过劳:即过度劳累,也称劳倦所伤。包括
(一)劳力过度,伤气伤形; (二)劳心过度,伤心脾;
(形劳) (心劳)
(三)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肾劳)
过逸:即过度安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
(一)安逸少动,气机不畅,脾胃呆滞——血 液运行和津液代谢失常,导致瘀血,水 湿痰饮等继发性病证。
(三)多发为情志病: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 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它包括: 1、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 2、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 3、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
(四)七情变化影响病情:1、利于康复2、加重病情
21
第四节
一、饮食不节:
饮食失宜
(一)过饥——营养缺乏,气血生化减少引起: 1、脏腑组织失养,功能活动衰退,全身虚弱; 2、正气不足, 易招致外邪入侵, 继发其他疾病。
即所谓热盛伤阴;〔2〕可蒸迫津液外泄—汗。
12
4、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经,耗劫津液, 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症;

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七情内伤

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
一、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内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情志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二)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七情内伤,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引发或诱发疾病的情志活动。

七情异化成为病因的两种情况。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一)情志活动产生于脏腑精气
1.脏腑精气(尤其是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的内在生理学基础。

2.五脏之中,尤其是心与肝在情志活动的产生和变化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3.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即五脏与不同的情志活动之间有相对应的特异性联系。

(二)脏腑精气失调可影响情志,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
(三)情志过激伤及脏腑精气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一)直接伤及内脏
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
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二)影响脏腑气机
1.原理
2.具体表现
(1)怒则气上(2)喜则气缓
(3)悲则气消
(4)恐则气下
(5)惊则气乱
(6)思则气结:
情志内伤可导致脏腑气机失调,而气机失调又可妨碍机体的气化过程,引起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失常,从而继发多种病证。

(三)多发为情志病证
“情志病”的概念:原理及举例。

(四)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一是有利于疾病康复;二是诱发疾病发作或加重病情。

第四节饮食失宜
第五节劳逸失度。

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大纲2018版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

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大纲2018版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

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大纲(2018版)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委员会制定中国盲文出版社目录实践技能考试大纲综合笔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中医诊断学》考试大纲《经络腧穴学》考试大纲《实用人体学》考试大纲《西医学基础》考试大纲《按摩学基础》考试大纲《伤科按摩学》考试大纲《内科按摩学》考试大纲《妇科按摩学》考试大纲《儿科推拿学》考试大纲前言为了推进盲人医疗按摩事业发展,提高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素质,保障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和患者双方的利益,原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于2009年共同发布了《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卫医政发〔2009〕37号)(以下简称“办法”)。

201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六十二条“盲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盲人医疗按摩资格的,可以以个人开业的方式在医疗机构内提供医疗按摩服务”,为《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提供上位法依据,并再次确认了盲人医疗按摩的性质。

“办法”规定,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从医资格评价实施考试制度,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负责组织实施。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是评价盲人医疗按摩人员是否具有执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的考试,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获得申请在医疗机构中从事盲人医疗按摩活动的资格。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在医疗机构中从医执业,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应当具有医疗按摩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论与技能,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根据考试工作需要成立了“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下设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所属中国盲人按摩指导中心,负责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的具体实施工作。

“委员会”的职责是:制定有关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的政策;指导、组织、评价全国盲人医疗按摩考试工作;制定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方案、组织制定考试大纲和考试计划;组织专家审定考题、确定考试时间;监督、指导、评价各地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的业务工作;确定考试合格分数线。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辅导: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4)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辅导: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4)

劳逸失常
劳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

正常的劳动和体力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不会致病。

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及房劳的过度;过度安逸,也能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发病。

1、过劳
是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1)劳力过度:过劳伤气。

(2)劳神过度:思虑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损伤心脾。

(3)房劳过度:房事过频则肾精耗伤。

2、过逸
过逸是指过度安逸,长期不参加劳动,又不运动而言。

易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气血生化乏源。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一)概念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

虽然“思”指思维活动,属于心理活动的认知系统和过程,但中医传统上常将其与其他情感系统相提并论,合称为七情。

中医学中的情志概念相当于人的情感系统或过程。

情感系统是指人类对各种事物和自身机体状态是否符合需要作出判断而采取不同态度的内心体验。

其代表性心理成分包括情感、情绪与心境,三者密切相关,在心理功能和外显表征方面常难截然分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内心体验的反映。

情绪是一切体验和行为在一定时间内的总的情感状态。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它并非对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故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情感与情绪是情感系统的两个主要心理成分,彼此密切相关。

就大脑功能活动而言,是同一类心理功能的两个侧面,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内心体验,共同表达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态度,二者都必须由刺激引起(外部客观环境或机体内部),以需要为产生的基础,只有与人的需要有关的刺激才能引起情感或情绪反应。

就这个意义而言,有些学者对两者不作严格区别,等同地使用这两个概念,通常用情感反应、情感活动和情感过程笼统地称呼。

但情感与情绪作为两个概念,又是有区别的。

一般而言,情绪是偏向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而情感是常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较高级的内心感受,是人类独有的复杂的心理体验。

情绪总是由当时的情境所决定,随情境迅速变化,不太稳定,比情感更为强烈,具有较多的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可称为“扩大了的情感”;情感则是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着重表明情感过程的感受方面,即情感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

七情致病,是指机体感受的情志刺激过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超过了人体本身的生理调节范围,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由于情志过激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又称为“七情内伤”。

内伤病因——精选推荐

内伤病因——精选推荐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又称内伤,泛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

内伤病因系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为病。

由内伤病因所引起的疾病称之为内伤病。

内伤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的,因其病自内而外,非外邪所侵,故称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

因七情而病称为因郁致病。

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

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

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

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

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相关之脏腑。

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

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

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

病因病机jsp资料

病因病机jsp资料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 (4)风为百病之长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为阳邪:风为大气的流动,其性善动不居,具 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其性属阳。
轻扬开泄:开——开张;泄——气液外泄。 风性开泄是指风邪侵袭人体易使人体腠理疏松, 玄府开张,气液外泄而见汗出、恶风等症状。
现代研究
虽然空气的流动称为风,但六淫中的风邪涵 盖了日照、大气电磁特性、气湿、空气悬浮 物等多种气象因素
病例分析
1、病人恶风、发热,自汗,脉浮缓 请说明病名以及分析症状原因
伤风(轻风寒)证
风邪袭表 腠理疏松,玄府开张气液外泄 自汗,恶风
(二)寒邪
1.寒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四)、暑邪
1.暑邪的基本概念: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生。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独见于夏令。 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
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扰神。 (3)、热、暑都是对热象的 一个描述,而暑更强调其 季节性
临床上六淫为病多为感染性疾病。风寒环境 中生存的各种病原微生物,低温下宿主的免疫 功能以及风寒二气的气象性、物理性刺激直 接作用于人体才是风寒邪气致病的真正实质 。 对湿的现代研究表明,外感湿邪与病毒、细菌 等病原体的感染有直接关系。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一)风邪 1.风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 外邪,称为风邪。
“凡治暑者,不兼治其湿,乃医之过也。”
病例分析
1、夏天高热,汗出,烦渴,脉洪大等阳热症状 2、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小便短赤等症。气短乏

【中医基础知识】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知识】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知识】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正常的情志活动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才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使脏腑气血紊乱,引发疾病。

七情异常直接影响内脏功能,造成气机紊乱而发病。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情志活动以脏腑气血为物质基础。

喜、怒、思、忧、恐分别由心、肝、脾、肺、肾的五脏精气所化生,故常称为五志。

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内脏,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此外,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又主神明,因此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有关,心神受损又可涉及其他脏腑,情志所伤,以心、肝、脾多见。

影响内脏气机情志所伤,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其紊乱。

主要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则气上过度愤怒,则克使肝气疏泻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可见头胀头疼、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猝倒等。

喜则气缓过喜或暴喜,则可使心气涣散而不收。

正常情况下,心情喜悦,气血调和,能缓和精神紧张,但过喜或暴喜,则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内守。

表现为精神不能集中,甚则神志失常,狂乱,或见心气暴脱的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

悲则气消过度悲忧,则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从而使肺气耗伤。

可见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

恐则气下恐惧过度,因恐而伤及肾气,肾气不固,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肾精不固,而发生骨酸痉厥、遗精等。

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可见精神不安、惊慌失措、或遇事犹豫不决等。

思则气结思虑劳神过度,伤及于脾,使脾不健运,运化无力,气血化生无源。

若耗及于心,则心血亏虚,心神失养,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若脾运不健,又可影响胃纳,可见食欲减退、腕腹胀满或腹泻便溏。

中医病因讲义

中医病因讲义

病因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如六气异常、疠气传染、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持重努伤、跌扑金刃、外伤及虫兽所伤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

某些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医、药失当及先天因素等,也可成为病因。

第一节六淫一、六淫的概念1.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为六邪。

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当自然界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导致发病时,六气则成为六淫。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六淫所致疾病为外感病。

2.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3.地域性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为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

4.相兼性六淫邪气两种或两种以上一起侵袭人体致病,称为相兼性。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具轻扬、向上、向外特性。

开泄,指风邪伤人易使腠理不固而汗出。

故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和肌表,易出现头痛、汗出、恶风、咽痒咳嗽等症。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走不定。

故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走、行无定处的特点。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即是风邪偏盛的表现,称为“行痹”或“风痹”。

“数变”,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

如风疹常表现为皮肤瘙痒时作,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等。

而且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一般发病急,传变也较快。

(3)风性主动“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如风邪伤人,常见颜面肌肉抽掣,或眩晕、震颤、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

(4)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为六淫病邪中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如风寒、风湿、风热等。

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

生理 基础
表现
4. 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 潜病:指已经发生存在但无明显临床表现的 潜病: 病证。 病证。 潜病之脏腑:是指潜病所在的脏腑。 潜病之脏腑:是指潜病所在的脏腑。
胃溃疡患者,常常因情绪而发病。
(二) 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致病主要使脏腑气机失常,气血运行紊乱。 七情致病主要使脏腑气机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不 同的情志刺激,可导致气机发生不同形式的失常。 同的情志刺激,可导致气机发生不同形式的失常。 《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 素问·举痛论》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 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思发于脾而成于心, 思发于脾而成于心, 思发于脾而成于心 耗伤心血, 耗伤心血,使心血 虚弱,神失所养— 虚弱,神失所养— 心悸怔忡, —心悸怔忡,失眠 健忘多梦等。 健忘多梦等。
(三)多发为情志病证 • 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郁证、癫、狂 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郁证、 • 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胸痹、眩晕 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胸痹、 • 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 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 消渴、肿瘤。 消渴、肿瘤。
七情过激虽可伤及五脏,但与心的关系尤为密切。 七情过激虽可伤及五脏,但与心的关系尤为密切。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情志的异常 变化,首先影响心脏的功能,然后分别影响其它脏 变化,首先影响心脏的功能,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腑,“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3.数情交织,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3.数情交织, 数情交织
饮食不洁
饮食不洁: 指进食不洁净的食物而 导致疾病的发生。 多以胃肠病为主。 常表现为: 腹泻、痢疾、 各种寄生虫病、 食物中毒等。

内伤致病因素

内伤致病因素
甘令人中满)气血壅滞(痔疮痈痒)
• 《生气通天论》“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三)劳逸失度
• 过劳过逸皆可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发病。 • 过劳分三个方面:
1. 劳力过度:劳则气耗—气少力衰,四肢困
倦,神疲。
2. 劳心过度:思虑太过—阴血暗耗,心神失
养—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3. 房劳过度:性生活不节—耗伤肾精—腰膝
• 饮食不节 • 饮食不洁 • 饮食偏嗜
1.饮食不节
• 过饥—摄食不足,气血化源不足,正气虚弱,
抵抗力下降。
• 过饱— 饮食过量,超过机体的消化能力—
损伤脾胃。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1)脘腹胀满痛拒按、恶闻食气、嗳腐吞酸,
泻下臭秽 (2)小儿疳积:手足心热、脘腹胀满、面黄肌瘦
2、饮食不洁
• 胃肠疾病——吐泻、腹痛、(胃肠炎)
核气; 13.饮溢肌肤——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
• 痰饮由水湿积聚而成,同样具有湿邪重浊粘
滞的特性。所致病症,大多具有沉重、秽浊 或粘滞不爽的症状;都具有秽浊粘腻、病程 较长的特征。
• 临床上常见由痰饮所致的咳嗽、哮病、眩晕、
胸痹心痛、癫痫、中风、痰核、瘰疬、瘿瘤 等,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二)瘀血
瘀血的形成
1. 寒(外寒、内寒),其性凝滞——血脉缩
蜷拘急,血液滞涩不畅而瘀结 。
2. 热——热入营血,蒸耗津液——血液粘滞,
运行不畅——瘀血。
3. 血热互结,灼伤络脉——血溢脉外而为 离
经之血。(热迫血妄行)
4. 各种外伤——局部损害,血管破裂,血溢
组织皮肤之间。
瘀血的致病特点—⑴刺痛固定不移
(3)易扰乱神明
痰邪易上扰神明,影响心藏神的功能,如 痰蒙心窍,则可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 发为癫狂;痰蒙清窍,则可见头昏头重、精神 不振。

2024年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试大纲 (第八版)可编辑

2024年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试大纲 (第八版)可编辑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主要考查中药学类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项知识和技能,正确分析、处理和解决在开展药品质量管理和指导合理用药工作中所遇到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集中反映执业药师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开展药学服务的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根据执业药师相关职责,本科目要求在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与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中医治则治法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中药调剂技能、中药质量管理和中药合理用药指导及中药用药安全内容;熟悉常用医学检查指标、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了解民族医药基础知识。

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中,要求熟悉常见疾病的分类和各证候的症状、治法治则,重点掌握治疗各证候疾病的方剂应用、中成药选用和合理用药指导。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气虚-气滞)(腑实-气虚)
6、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属阳 燥易伤肺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易生风动血
外感因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火易致肿疡
(二) 疠气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1、病理状态: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气之出入障碍,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3、临床表现:面色晃白,畏寒肢冷、喜静踡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虚寒证)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3、影响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虚实转化 由实转虚 由虚转实
(肝热-脾虚)(气虚-血瘀)
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气虚-气滞)(腑实-气虚)
(四)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1 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 2 邪胜正衰则病势恶化
正气
邪气
(五)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正邪相持 正虚邪恋 邪去正未复
急性转为慢性 慢性病持久不愈
过饥 1 饮食不节 过饱
食无定时
2 饮食不洁 3 饮食偏嗜
(1)五味(2)寒热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2、过逸
三、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 烧烫伤 虫兽伤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一)痰饮
(二)瘀血
病因病机
病机
Pathogenesis
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的概念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 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611《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611《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611《中医综合》考试大纲《中医综合》是为招收全日制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所设置的考试科目,其考试内容主要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四门课程。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1)中医基础理论:90分(2)中药学:60分(3)中医内科学: 90分(4)针灸学:60分2.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病案分析、论述题等,每科目试卷可能涉及其中3-5个题型。

第一部分中医基础理论绪论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熟悉中医学形成与发展各历史阶段的重要典籍,杰出医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成就。

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第二节阴阳学说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了解阴阳概念的源流,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五行学说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了解五行概念的源流,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藏象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概念、分类及其共同的生理特点。

了解藏象学说的特点及形成因素。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第二节五脏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

熟悉五脏与五体、五华、五窍、五液、五志的关系,五脏各自的生理特性、病理功能。

第三节六腑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熟悉胃的生理特性;六腑各自的病理功能。

了解七冲门的部位,胃气的概念,六腑、辨证三焦的分类。

第四节奇恒之腑掌握奇恒之腑中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熟悉女子胞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

了解五脏与脑的关系。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掌握脏与脏相互之间的生理关系。

熟悉脏与腑的生理关系。

了解脏与脏、脏与腑相互之间的病理联系。

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七情内伤 第四节 饮食失宜第五节 劳逸失度

第三节 七情内伤 第四节 饮食失宜第五节 劳逸失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素问》有关章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备注
教研室中基教研室教师张晓文2005年5月7日
广州中医药大学
教案
编号: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章节
第六章病因第三节七情内伤第四节饮食失宜;第五节劳逸失度
授课时数
2学时
授课对象
专业:中医学层次:本科
教材版本
统编7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2.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主要内容与时间分配
1.阐释七情的基本概念(20分钟)。
2.阐释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举例、板书) (20分钟)。
3.阐释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举例、板书) (20分钟)
4.介绍饮食失宜的致病规律和特点(举例、板书)(10分钟)
5.介绍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举例、板书)(10分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七情的基本概念,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2.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难点: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教学辅助手段(挂图、模型幻灯、多媒体等)
播放录像带。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情志病有关研究进展。
课堂讨论题、复习思考题
1.七情内伤与六淫致病有何不同?
2.过度的思、虑、恐会引起机体怎样的病理变化?
3.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有哪些?
课外参考文献或目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痰饮的形成和致病特点(25分钟)
重点

难点
重点:1.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2.饮食劳逸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3.痰饮的形成和致病特点
难点:1.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2.痰饮的致病特点
教学辅助
手段(挂
图、模型
幻灯、多
媒体等)
播放录像带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情志致病规律的有关研究进展。
2.痰饮的实质研究进展
课堂讨变化?
2.为什么说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3.为什么说百病多由痰做祟?
课外参考文献或目录
《灵枢》、《素问》有关章节
备注
教研室中基教研室教师张晓文2005年5月8日
3.掌握痰饮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主要内容

时间分配
1.介绍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25分钟)
2.介绍饮食失宜的致病规律和特点(举例、板书)(10分钟)
3.介绍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举例、板书)(10分钟)
4.阐释痰饮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共45分钟)
(1)痰饮的基本概念(20分钟)
广州中医药大学
教案
编号: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章节
第六章病因第三节七情内伤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第四节饮食失宜;第五节劳逸失度;第六节病理产物一.痰饮
授课时数
2学时
授课对象
专业:中医学层次:本科
教材版本
统编7版
教学目的
与要求
1.掌握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2.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