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致病特点

合集下载

中医“七情”致病的病因及治疗

中医“七情”致病的病因及治疗

【 关键词 】 中医; 七情病因 ; 七情治疗
七情指 “ 、 、 、 、 、 、 七种情志 , 人体 对 喜 怒 忧 思 悲 惊 恐” 是
外界或 内在刺激所产生 的不同情绪 的反应。七情病变的原 因有内外之分 , 因主要 是指社会 因素 、 外 个人处境及 自然环 境对机体的影响 ,七情病变的内因是个体素质。其致病 特 点, 一是直接伤及 内脏 , 由内生, 病 故又称 “ 内伤七情” 二是 ;
】 7 -1 7 22 23
气结不 畅, 百病 随之而起 。 诸如神经衰弱 、 失眠多梦等病 , 大 都与过分思虑有关 。
1 悲病 “ ” 因哀伤 、 . 5 悲 是 痛苦 而产生 的一种情 态 , 表现 为面色惨淡 , 神气 不足 , 偶有所触及 , 即泪涌欲哭 或悲伤欲 绝。中医认为悲是忧 的进一步发展 , 两者损 害的均是肺脏 ,
的缘 由 。
的七种情态是相互平衡 、 调的 , 协 人体是平安健康 的 ; 如 但 果这七种情态中 , 无论哪一种 出现 了过激 , 就会 使人体组织
器官、 内脏功能发生紊乱 , 从而导致 了疾病的发生。 1 七情致病的病 因分析 “ 七情” 与人的“ 五脏 ” 关系密切 , 故古人云 : 喜伤心 , 怒 伤肝 , 忧伤肺 , 思伤脾 , 恐伤 肾。 11 喜病 “ 本来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 , . 喜” 但高兴过度 就 会伤“ ” 即所谓“ 心 , 乐极生悲” 《 。黄帝内经》 “ 日:喜伤心” 中 。
采取以下 心理疗法 :
怒、 过怒则易伤肝 , 表现为肝失疏泄 , 肝气 郁积 , 肝血瘀 阻 , 肝 阳上亢等病症 。 中医认 为 , 肝气应该舒畅 , 肝柔则血和 , 肝 郁则气逆。当人犯怒时 , 破坏 了正常舒畅 的心理环境 , 肝失

七情致病的特点是什么

七情致病的特点是什么

七情致病的特点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的,但是大家知道七情是指什么吗,七情就是指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的意思。

都是会发生在人们身上的,当我们不高兴的时候可能身体某个部位就会发生不舒服的情况,这就是七情和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的,下面就来说说关于七情致病的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内脏,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外,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又主神明,所以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有关,心神受损而后可涉及其他脏腑。

情志所伤,又以心、肝、脾为多见。

(2)影响内脏气机情志所伤,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其紊乱。

主要的病理变化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则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可见气逆作喘,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等。

喜则气缓:是指过喜或暴喜,则可使心气涣散而不收。

在正常情况下,心情喜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气血调和,能缓和精神紧张;但暴喜或过喜,则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内守。

表现为精神不能集中,甚则狂乱、失神妄动等。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则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从而使肺气耗伤。

可见精神不振、气短乏力等。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因恐而伤及肾气,肾气不固,可见二便失禁,摄纳不住;或恐惧不解,肾精不固,而发生骨酸痉厥、遗精等病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表现为精神不安,惊慌失措,或遇事犹豫不决等。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及于脾,使脾不健运,运化无力,气血化生无源。

若耗及于心,则心血亏虚,心神失养,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若脾运不健,又可影响胃纳,表现为食欲减退、肮腹胀满或腹泻便溏等症。

看了这些七情致病的特点是不是觉得忽然间吓了一跳的感觉,原来七情还可以致病的呢,还会发生那么可怕的一些疾病啊,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七情六欲,以免会发生上面所说的疾病,给大家带来很恶劣的后果。

妇科病七情致病特点的探讨

妇科病七情致病特点的探讨

鉴・ 妇科心法要诀》 的理 论与方药 , 比较平稳 而切 合实用 , 尚 了可喜的成果 , 不 使妇科学有 了更 大的发展 , 目前 , 中西 医结合治疗 奇谈 高论 , 并是歌诀形式 , 便于记诵 , 流传至广。《 达生 编》 专论 不孕不育症 、 ) 宫外孕 、 子宫颈癌等疑难病 已取得 了突破性的进展 。 胎产诸证 , 提出“ 、 睡 忍痛 、 慢临盆” 的临产六字真言 , 以及产妇护 可以预言 , 中医妇科学前景无 限 , 一定会 长足发展 , 为人类健康 事 理及产房卫生 的规定 , 与现代 医学的要求颇 相符合 , 因此其流传 业作出更大贡献 。
很广 , 影响极 大。此外 , 的《 氏医通》 对产后病 总结出“ 张璐 张 , 三 急、 三冲 、 三审” 确有 独 到之 处。另有 沈金鳌 的《 , 妇科 玉尺》 陈 参 考文献 : , 秀园的《 科要 旨》 王孟英 的 《 科辑 要 》 叶 天士 的《 妇 , 女 , 叶氏女 [ ] 罗元恺 , 1 曾敬光. 中医妇科学[ . M] 上海 : 上海科技出版社, 9 :. 1 01 9 科》 等均各有特点 , 从不 同角度促进 了中医妇科学 的发展壮大。 [ ] 甄 志 业 , 佳 康.中 国 医 学 史 [ . 海 : 海 科 技 出版 社 , 2 傅 M] 上 上 l 4: 1 98 3 . 清末 民初 , 中西汇通 。唐 容川 的《 血证论》 提 出了 “ 血总 , 补 中医各家学说 [ ] 上海 : M . 上海科技 出版社 , 8 : 7 1 13 . 9 1 以补肝为要 ” 张锡纯 的《 ; 医学衷 中参西录》 所载理冲汤 、 固冲汤 、 [ ] 任应秋. 3 [ ] 傅 山. 4 傅青 主女科 [ ] 上海 : M . 上海科技 出版社 , 8 :. 1 21 9 寿胎丸等 , 效果显著 , 至今 仍为 医家所 常用 。此外 恽铁 焦的 《 妇 科大略》 秦伯未的《 , 妇科学》, 蒲辅周的《 中医对 几种妇 女病的治

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
13
4、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 燔灼肝经 耗劫津液, 燔灼肝经,耗劫津液 生风: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经 耗劫津液, 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症; 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症; 动血:指火热入于血脉,易迫血妄行,( ) 动血:指火热入于血脉,易迫血妄行 (1)加速 血行(2 ) 灼伤脉络。 灼伤脉络。 血行( 5、火邪易致疮痈:指火热邪气入于血中,可结聚于 、火邪易致疮痈:指火热邪气入于血中 可结聚于 局部,使气血壅聚不散, 局部,使气血壅聚不散,进而 败血腐肉,形成痈肿疮疡。 败血腐肉,形成痈肿疮疡。
17
第三节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内伤
七情:是指喜、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 的情志活动;七情内伤:指突然、强烈、 的情志活动;七情内伤:指突然、强烈、持 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 久的情志刺激, 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 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 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 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 激的适应能力低下, 激的适应能力低下,引起疾病发生时七情则 称为“七情内伤” 称为“七情内伤”。
5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外感性:六淫致病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外感性:六淫致病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或两者同 时受邪。 时受邪。 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与时令变化密切 相关,故又称之为“时令病” 相关,故又称之为“时令病”。 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 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 又可两种以上同 时侵犯人体而为病。 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 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 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浅谈 “七情”致病与中医情志护理

浅谈 “七情”致病与中医情志护理

浅谈 “七情”致病与中医情志护理发表时间:2016-05-24T11:48:23.2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5期作者:袁何[导读] 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中医院贵州遵义 564600) 加强情志护理,使其身心恢复到最佳状态,使病人心情舒畅,气血调和,升降有度,五脏职司,则疾病才可愈。

袁何(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中医院贵州遵义 564600)【摘要】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具体表现,当七情过胜则会引起人体阴阳偏盛,气血不和,经络阻塞和脏腑功能失调。

本文从情志致病的特点、情志致病的症候表现、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情志护理的方法来简述中医七情护理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七情致病;情志护理【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5-0346-02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又是自然社会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应激因素不断加剧,由社会、心理等因素导致的情志病证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

情志能致病又能治病,即精神不进,意志不治,则病不可愈。

故古代医家曰: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

可见情志护理的重要性。

1.情志致病的特点情志是人体的精神活动,中医学将这种精神活动概况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即称“七情” 人的情志,随着事物和环境的不同,而活动变化着,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精神活动的外在具体表现,对人体健康无任何妨碍。

如果情志表现太过、精神上受到过度刺激,就会引起人体阴阳偏盛,气血不和,经络阻塞和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发生疾病。

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气机逆乱,升降失常。

故《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大怒常使人体气机失常,气上逆,血随气并走于上,出现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或呕血或昏扑。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4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4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4(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痰饮的致病特点为(分数:2.00)A.阻滞气血运行√B.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C.影响血脉运行D.影响新血生成解析:解析:痰饮致病特点为:(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阻于经络、脏腑,妨碍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2)影响水液代谢:主要是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3)易于蒙蔽心神:痰蒙心窍或痰火扰神,出现头晕目眩,痴呆癫狂,神昏谵妄。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随气流行全身各处,并容易兼邪致病,病证繁。

2.下列哪项是结石的形成原因(分数:2.00)A.饮食不当B.情志内伤C.药物服用不当D.以上均是√解析:解析:结石形成的原因是: (1)饮食不当: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久而为胆结石;空腹吃柿子、生枣,影响胃的受纳和通降,出现胃结石;饮用硬水等易出现肾结石。

(2)情志内伤:情志失调,肝胆气郁,胆汁蕴结,日久煎熬,形成结石。

(3)药物服用不当: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使脏腑功能失调,药物沉积而形成结石。

(4)体质差异:先天禀赋差异,以至某些物质的代谢失常,形成结石体质。

3.下列哪项不是疠气病邪的致病特点(分数:2.00)A.发病急骤,病情危笃B.传染性强,易于流行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D.侵袭肌表,常兼他邪√解析:解析: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可通过空气、口鼻、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播。

致病特点为: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来势凶猛,常见发热、扰神、动血、生风、剧烈吐泻等危重症状。

缓者朝发夕死,重者顷刻而亡。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无论男女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既可大面积流行,也可散在发生。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疠气具有特异性,对机体作用部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每种疠气均有各自特异的临床特点和传变规律。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按诊)-试卷1-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按诊)-试卷1-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按诊)-试卷1-2(总分:21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48,分数:96.00)1.七情损伤,首先影响(分数:2.00)A.精气B.津气C.心神√D.运化解析:解析:七情首先影响心神——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2.痰饮的致病特点为(分数:2.00)A.阻滞气血运行√B.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C.影响血脉运行D.影响新血生成解析:解析:痰饮致病特点为:(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阻于经络、脏腑,妨碍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2)影响水液代谢:主要是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3)易于蒙蔽心神:痰蒙心窍或痰火扰神,出现头晕目眩,痴呆癫狂,神昏谵妄。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随气流行全身各处。

并容易兼邪致病,病证繁。

3.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致病特点(分数:2.00)A.易于蒙蔽心神√B.易于阻滞气机C.影响血脉运行D.病位固定、病证繁多解析:解析:瘀血的致病特点为:(1)易于阻滞气机:血瘀必兼气滞,如外伤出血,局部气机郁滞,而见青紫、肿胀、疼痛等症。

(2)影响血脉运行:如瘀阻心脉出现胸痹心痛;瘀阻脉道,可血逸脉外;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可见唇甲青紫,皮肤、舌面瘀斑,脉涩不畅。

(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4.下列哪项对燥邪的叙述是不正确的(分数:2.00)A.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B.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肺卫失宣,发为外燥病症C.燥为秋季的主气,兼邪不同可分温燥、凉燥。

温燥发于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由燥与热合所致,凉燥发于深秋近冬寒,由燥与寒合所致D.燥邪起病隐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解析:解析:D为湿性黏滞病程缠绵的致病特点。

5.下列哪项是结石的形成原因(分数:2.00)A.饮食不当B.情志内伤C.药物服用不当D.以上均是√解析:解析:结石形成的原因是:(1)饮食不当: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久而为胆结行;空腹吃柿子、生枣。

七情致病的特点及原则和方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及原则和方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及原则和方法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五脏气机失调的病证。

如《灵枢··寿夭刚柔》所说:“忧恐愤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所以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

故七情太过则伤伤五脏……。

”说明情志变动可以损伤内脏,其中首先是心,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

另外,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又有不同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喜伤心,忧伤肺,怒作肝,思伤脾,恐伤肾”,但一般说,情志伤脏;常以心、肝、脾三脏的症状多见。

2、情志变动影响气机《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的症状亦各异。

反之,内脏变化也可引起精神情志的变化,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怒,并于脾则是思,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灵枢·本神》中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所以,当患病后,不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可导致精神情志的变化,而情志变动反过来又可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

可见,精神与情绪因素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很大的关系。

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的:“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凡激怒、忧郁、焦虑,特别是对自己所患“不治之症”的恐惧忧虑心理,往往能促使或加速病情向坏的方向发展。

反之,保持开朗乐观的思想情绪,对战胜自己疾病充满信心和意志顽强的人,将有利抗邪能力的提高,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

说明情志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情志护理的原则和方法: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按诊)-试卷1-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按诊)-试卷1-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按诊)-试卷1-2(总分:21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48,分数:96.00)1.七情损伤,首先影响A.精气B.津气C.心神√D.运化七情首先影响心神——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2.痰饮的致病特点为A.阻滞气血运行√B.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C.影响血脉运行D.影响新血生成痰饮致病特点为:(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阻于经络、脏腑,妨碍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2)影响水液代谢:主要是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3)易于蒙蔽心神:痰蒙心窍或痰火扰神,出现头晕目眩,痴呆癫狂,神昏谵妄。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随气流行全身各处。

并容易兼邪致病,病证繁。

3.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致病特点A.易于蒙蔽心神√B.易于阻滞气机C.影响血脉运行D.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瘀血的致病特点为:(1)易于阻滞气机:血瘀必兼气滞,如外伤出血,局部气机郁滞,而见青紫、肿胀、疼痛等症。

(2)影响血脉运行:如瘀阻心脉出现胸痹心痛;瘀阻脉道,可血逸脉外;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可见唇甲青紫,皮肤、舌面瘀斑,脉涩不畅。

(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4.下列哪项对燥邪的叙述是不正确的A.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B.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肺卫失宣,发为外燥病症C.燥为秋季的主气,兼邪不同可分温燥、凉燥。

温燥发于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由燥与热合所致,凉燥发于深秋近冬寒,由燥与寒合所致D.燥邪起病隐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D为湿性黏滞病程缠绵的致病特点。

5.下列哪项是结石的形成原因A.饮食不当B.情志内伤C.药物服用不当D.以上均是√结石形成的原因是:(1)饮食不当: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久而为胆结行;空腹吃柿子、生枣。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试卷2(总分:7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七情损伤,首先影响A.精气B.津气C.心神√D.运化七情首先影响心神——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2.痰饮的致病特点为A.阻滞气血运行√B.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C.影响血脉运行D.影响新血生成痰饮致病特点为:(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阻于经络、脏腑,妨碍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2)影响水液代谢:主要是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3)易于蒙蔽心神:痰蒙心窍或痰火扰神,出现头晕目眩,痴呆癫狂,神昏谵妄。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随气流行全身各处。

并容易兼邪致病,病证繁。

3.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致病特点A.易于蒙蔽心神√B.易于阻滞气机C.影响血脉运行D.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瘀血的致病特点为:(1)易于阻滞气机:血瘀必兼气滞,如外伤出血,局部气机郁滞,而见青紫、肿胀、疼痛等症。

(2)影响血脉运行:如瘀阻心脉出现胸痹心痛;瘀阻脉道,可血逸脉外;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可见唇甲青紫,皮肤、舌面瘀斑,脉涩不畅。

(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4.下列哪项对燥邪的叙述是不正确的A.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B.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肺卫失宣,发为外燥病症C.燥为秋季的主气,兼邪不同可分温燥、凉燥。

温燥发于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由燥与热合所致,凉燥发于深秋近冬寒,由燥与寒合所致D.燥邪起病隐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D为湿性黏滞病程缠绵的致病特点。

5.下列哪项是结石的形成原因A.饮食不当B.情志内伤C.药物服用不当D.以上均是√结石形成的原因是:(1)饮食不当: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久而为胆结行;空腹吃柿子、生枣。

中医护理学第六章病因病机

中医护理学第六章病因病机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病机【重点难点】一、病因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切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原因都是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它包括了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医过以及先天因素等。

(一)外感致病因素1.六淫:——六淫概念:六淫是对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独立性与相兼性;转化性。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风性轻扬开泄,易伤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主痛;③寒性收引。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多挟湿。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粘滞;③湿性重浊;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6)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耗气伤津;③火易生风动血;④火易致肿疡:火热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2.疠气:又称疫疠、温疫、疫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感病邪。

疫疠的致病特点是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

(二)内伤致病因素1.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内伤七情是指突然、剧烈或持久的七情刺激,引起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致病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1)直接伤及内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主要表现为①怒则气上;②喜则气缓;③悲则气消;④恐则气下;⑤惊则气乱;⑥思则气结。

(3)情志变化与病势密切相关。

2.饮食:饮食失宜包括三方面:①饥饱失常;②饮食不洁;③饮食偏嗜。

3.劳逸:(1)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中医学:七情内伤

中医学:七情内伤

中医学:七情内伤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

虽然“思”指思维活动,属于心理活动的认知系统和过程,但中医传统上常将其与其他情感系统相提并论,合称为七情。

(一)概念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

虽然“思”指思维活动,属于心理活动的认知系统和过程,但中医传统上常将其与其他情感系统相提并论,合称为七情。

中医学中的情志概念相当于人的情感系统或过程。

情感系统是指人类对各种事物和自身机体状态是否符合需要作出判断而采取不同态度的内心体验。

其代表性心理成分包括情感、情绪与心境,三者密切相关,在心理功能和外显表征方面常难截然分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内心体验的反映。

情绪是一切体验和行为在一定时间内的总的情感状态。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它并非对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故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情感与情绪是情感系统的两个主要心理成分,彼此密切相关。

就大脑功能活动而言,是同一类心理功能的两个侧面,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内心体验,共同表达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态度,二者都必须由刺激引起(外部客观环境或机体内部),以需要为产生的基础,只有与人的需要有关的刺激才能引起情感或情绪反应。

就这个意义而言,有些学者对两者不作严格区别,等同地使用这两个概念,通常用情感反应、情感活动和情感过程笼统地称呼。

但情感与情绪作为两个概念,又是有区别的。

一般而言,情绪是偏向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而情感是常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较高级的内心感受,是人类独有的复杂的心理体验。

情绪总是由当时的情境所决定,随情境迅速变化,不太稳定,比情感更为强烈,具有较多的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可称为“扩大了的情感”;情感则是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着重表明情感过程的感受方面,即情感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

七情致病,是指机体感受的情志刺激过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超过了人体本身的生理调节范围,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七情).ppt课件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七情).ppt课件
学习内容:The Content
七情的基本概念
(The Implication of the Seven Emotions)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ven Emotions and the Viscera Qi and Blood )
七情致病的特点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 of Seven Emotions )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The Implication
of the Seven Emotions)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种情志变化。
(The seven emotions refer to joy, anger, anxiety, thinking, sorrow, fear and fright.)
走进他们的心灵
——中小学问题学生的应对与辅导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红五 杭州市文三路140号 310012
一、要把学生当人看
生理的人 人 社会的人
心理的人
一、要把学生当人看2
• 凡是成长中的人都会有问题行为; • 没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是最大的问题; • 学生问题行为中的大部分都能够通过学生的
集体活动和学生的自我学习达到自我改变;
怒则气上
(Anger Drives Qi to Flow Upward)
悲则气消
喜则气缓
(Joy Makes Qi Sluggish)
恐则气下
(Sorrow consumes Qi)
惊则气乱
(Fear Drives Qi to Flow Downward)
思则气结
(Fright Disorders (Thinking

老中医:“七情”致病有哪些特点?

老中医:“七情”致病有哪些特点?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七情,人皆有之。

譬如遇可心之事则欣然而喜,见不平之事则愤然而怒,闻伤心之讯则泣然而悲,逢惊怖之事则惕然而恐,此乃人之常情,健康者概莫能外。

这些情感的产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及其情态的自然反映。

一般说来,七情是对客观事物的情态反应,不会使人致病。

只是在突发而又强烈的,或持续时间过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本身自我调整的能力,而引起气机逆乱及脏腑气血阴阳偏倾时,才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宋代医学家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对七情的常、变作了颇为精湛的分析,指出:七情,人之常性。

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也。

由于七情过激是内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称其为“内伤七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根据五行类归的方法,将情志活动纳入藏象学说,并分属于五脏。

具体而言,即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内经》的情志分属五脏说,是立足于情志反应源出于脏腑机能活动、依赖于脏腑精气为物质基础的认识而展开的。

所谓“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者(同上),就是其立论依据之所在。

即以肝志为怒为例,如果当怒而不得怒,是“将军之官”阳刚之气匮乏,不能疏泄的反映;遇事暴躁易怒,多属其不主谋虑,阳气有余或阴虚无以涵阳的表现。

此外大怒之后,往往有助于宣泄烦懑积怨之类的恶劣情绪而重建心理上的平衡,这就使古人认识到怒有裨于肝气的升发条畅,并可据其情态反应而揆测肝的机能状态。

据此,前人得出了肝志为怒的理性认识。

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而导致情志的异常反应,在《内经》有关篇章比比皆是。

如《素问·调经论》谓“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篇之“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等论述,为根据情态异常反应辨证论治提供了脏腑定位的依据。

七情所伤,不同于外感之伤。

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多由皮毛口鼻而入,自表入里,从经络营卫之形身罹病而渐及脏腑;七情为病,则内应于脏腑,由脏腑气血阴阳之逆乱偏倾而起,故病多发于里。

5内伤七情辩证

5内伤七情辩证

内伤七情辨证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内伤七情”。

中医应用一、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对外在环境因素的应答而产生,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的内在生理学基础。

由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故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脏藏精,精化为气,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情志活动。

因而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五脏精气的盛衰及其藏泄运动的协调,气血运行的通畅,在情志的产生变化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若五脏精气阴阳出现虚实变化及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调,则可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

如《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另一方面,外在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又可导致脏腑精气阴阳的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调。

如大喜大惊伤心,大怒郁怒伤肝,过度思虑伤脾,过度恐惧伤肾等。

在情志活动的产生和变化中,心与肝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心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和调控着机体的一切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

各种情志活动的产生,都是在心神的统帅下,各脏腑精气阴阳协调作用的结果。

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能影响脏腑精气及其功能的,也可影响心神而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

如《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该志意。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七情这一概念是指病因而言,规范的表达在病因学里面就叫七情内伤,习称七情。

其他两个含义,那么第一个含义,生理学的意义,七情和五志的关系;最后药物学七情仅作一个了解就可以了,重点掌握病因学的意义。

我们又讲了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回忆我们在讲脏腑学说、中医神志学说,强调五脏皆藏神,是以心为主导,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把脑为元神之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隶属于心之下。

所以我们在这里讲七情的时候,重在讲七情和五脏的关系,而不讲与脑的关系。

那么如何来理解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呢?我们前面讲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人体结构说的理论核心,中医理论的核心,尤其脏象学说是中医结构学的理论。

那么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脏腑整体调节的结果。

神也是如此,七情也是如此,是从整体来说的。

那么就将神一分为五,将七情一分为五。

就这个意义讲,喜、怒、忧、思、悲、恐、惊与某一个脏腑系统相对应。

从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就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言的。

这里面的气血应该理解为是生命物质系统的所有物质的代称,不能仅仅理解为气血精津液物质系统中的气和血。

这是从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言的。

前者从哪些脏腑参与这个调节?从生命的活动的表现,从执行神的功能的五脏,而它们必须(有)物质基础,把这两个联系起来理解七情就是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上一节我们提到中医的神志学说,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主导,又强调五脏皆藏神。

这里已表述了心神和七情的关系。

用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

七情属于神志活动的一种表现,它们分别生于五脏,五脏皆藏神,靠五脏的功能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物质基础维持神的正常生理活动。

按照五行分类,这个神产生以后又分别舍于五脏,五脏藏神。

那么心的神和五脏神是什么关系呢?换言之心和七情什么关系呢?是神主导于心,是心神统帅七情。

所以我们得出一结论,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

心神统帅七情,这就是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七情致病的临床应用

七情致病的临床应用

七情致病的临床应用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是与人体脏腑相互关联密切的重要因素,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过激或经常受到扰乱会导致气
血紊乱,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而临床上,根据患者所表现的七情反应,中医医师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有效地应用七情致病的理论,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在日常实际应用中,中医医师经常会遇到因情志因素导致的疾病,
例如慢性失眠、抑郁症、焦虑症等。

对于这类疾病,如果只是简单地
用药物治疗,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因此,根据临床实践,运用七情
致病的理论,可以更好地进行辨证施治,达到更好的疗效。

举个例子,对于一些因愤怒导致胃火亢盛引起的消化不良、口腔溃
疡等疾病,中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辨明病机,运用清热
解毒的中药治疗,同时也要指导患者调整情绪,避免过度愤怒,以达
到治疗的目的。

又如,对于一些因忧思过度引起的神经衰弱、多梦失眠等疾病,中
医医师也可以根据七情致病的理论,通过运用柔肝固脾的中药治疗,
同时指导患者调整心情,保持心情愉快,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总的来说,七情致病的临床应用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中
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和疾病表现,进行针对性的辨证施治,以达到治疗疾病、调理身心的目的。

同时,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的过
程中,也需要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心情平和,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
才能更好地恢复健康。

希望七情致病的理论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为人们的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老中医:七情内伤如何致病?

老中医:七情内伤如何致病?

“七情内伤”会直接伤及内脏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脏腑生理和精神活动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情志反应,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成为病因,称之为“七情内伤”。

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和保持正常的物质基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脏藏精,精化为气,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情志活动。

因而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因此,若脏腑组织或气血发生病变,就会影响人的情志,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故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密切。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七情损伤相应之脏即五脏所主七种情志损伤相应之脏。

七情分属五脏,七情反应太过与不及则可损伤相应之脏。

即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过悲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

七情首先影响心神七情过激伤人发病,首先作用于心神,产生异常的心理反应和精神状态。

《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对此解释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七情内伤,既可单一情志伤人,又可两种以上情志交织伤人。

由于心肝脾三脏在人体生理活动和精神心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情志内伤,最易损伤心肝脾三脏。

易损伤潜病之脏腑潜病,是指病证已经发生存在但无明显临床表现的病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情致病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直接伤及五脏:
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可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又可以伤及不同的脏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
七情内伤致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

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等。

但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的刺激,虽能影响各个脏腑,然首先影响的是心(即神明之心)的功能,然后方能分别影响其他各脏腑之功能。

故《灵枢•口问》说: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另外,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调节情志,故肝失疏泄,气机紊乱,情志的抑郁或亢奋失于调节,则又是情志疾病发生之关键。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见气逆作喘,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

《素问•举痛论》: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能利,故气缓矣。

”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素问•举痛论》:
“悲则心系医学急,肺布叶举,布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而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至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六神无主,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

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亦会耗伤心神。

《素问•举痛论》:
“思则心有所存,医学教,育网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

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口眼
迅速恶化。

斜。

心脏病患者,也常因情志波动使病情加重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