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内伤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合集下载

病因--第三节七情

病因--第三节七情

第三节七情The Seven Emotions一、七情的基本概念一、The basic concept of seven emotions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情感反应。

七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故又称“内伤七情”。

Seven emotions refer to joy, anger, worry, thinking, sorrow, fear and fright. They are emotional reflection of the body to objective things. They generally do not cause diseases. Sudden, intense or prolonged emotional stimulation beyond the regulatory range of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of the body can cause disturbances of qi dynamic, disorders of yin-yang and qi-blood of the viscera, thus giving rise to the onset of disease. As they directly affect the viscera and trigger disease, seven passions is also called “endogenous seven affects”.二、七情的致病特点二、Pathogenic character of the seven emotions(一)直接伤及脏腑:(一)Direct injury to the viscera: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所以情志刺激最易伤及脏腑。

第六章病因:第三节七情内伤

第六章病因:第三节七情内伤

第六章病因:第三节七情内伤第三节七情内伤七情内伤,是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致疾病发生或诱发的一种致病因素。

七情内伤致病,因其直接损伤内脏精气,故可导致或诱发多种情志病和身心疾病。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即是对现代心理学中情绪的中医命名。

比较中医学和现代心理学有关对情绪的认识,可以明确:情志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而产生的涉及心理、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具有内心体验、外在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可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其反应和表达方式与个体心理、生理状态有关。

情志不同于神志,不象意识那样是人脑的特有机能,不能象意识那样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也不能象思维那样对事物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

因此,情志是不同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一类心理现象。

七情与情志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情志是对包括七情在内的所有情志特征与属性的抽象和概括,七情则是情志概念下的具体的七种情志。

喜,是伴随愿望实现、紧张情绪解除时的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

情绪研究认为:快乐是指盼望的目的达到、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

愿望实现是喜的来源。

机体的脏腑精气充盛,气血和调,生命状态良好,则感受敏锐且对生活期待高,易于对愿望实现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并感受到心身的喜悦。

喜的情绪体验的关键特征是紧张的解除和轻松、愉快的体验。

怒,是由于愿望受阻、行为受挫而致的紧张情绪的体验。

怒与其他情绪不同,单纯体内气血冲逆足以导致怒的产生。

因此,机体气血亢逆的内在变化,外界因素阻碍个体愿望实现,是导致怒产生的基本条件。

病因学理论内伤致病因素

病因学理论内伤致病因素

病因学理论内伤致病因素(一)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1 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内脏密切相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可见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

又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喜怒思忧恐,简称“五志”。

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灵枢·本神》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故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密切。

2 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

六淫侵袭人体,从皮肤或口鼻而入,发病之初均见表证。

而七情内伤,则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多种病变的发生。

⑴ 直接伤及内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临床上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

但并非绝对如此,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脏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这里即指出了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受损可涉及其它脏腑。

又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又常犯脾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证。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而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气血失调为多见。

如思虑劳神过度,常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等症;郁怒伤肝,怒则气上,血随气逆,可出现肝经气郁的两胁胀痛,善太息等症;或气滞血瘀,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症瘕等证。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的治病特点
(一)直接伤及内脏
1.损伤相应之脏
七情与五脏分别相关,是五脏精气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七情反应太过反过来又损伤相应指脏。

2.影响心神
心主神志,七情皆从心而发,故七情内伤均可作用于心神,导致心神不宁,甚至精神失常。

3.易伤心肝脾
心肝脾三脏在人体生理和情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情志内伤,最易损伤心肝脾三脏。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潜病之脏腑因其正气已虚
(二)影响脏腑气机
1.怒则气上
2.喜则气缓
3.悲则气陷
4.恐则气下
5.惊则气乱
6.思则气结
(三)多发为情志病
①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症
②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症
③其他病因所致但其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
(四)影响病情变化。

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

杨家桥乡卫生院中医学习讲稿08——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清静无为。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环境各种刺激的生理反应。

如果精神刺激过度,常可引起体内阴阳、气血以及脏腑功能活动失调而产生疾病。

(1)由于七情的变化不同,对脏腑的影响也不一样。

中医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惊恐伤肾”的说法,但并非那样绝对,它只能说明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功能活动确有一定影响。

(2)其所影响的脏腑,多表现为该脏腑的功能紊乱。

如“怒则气上”,大怒伤肝,则肝气上逆,血随气上,出现吐血或昏厥等证。

“思则气结”,思虑伤脾,则脾气郁结,健运失常,出现纳少、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证候。

(3)精神活动异常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反之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亦可导致精神活动障碍。

如肝阴(血)不足则易怒,心火亢盛则发狂等。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

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

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

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因此,喜乐当适度。

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

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
13
4、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 燔灼肝经 耗劫津液, 燔灼肝经,耗劫津液 生风: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经 耗劫津液, 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症; 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症; 动血:指火热入于血脉,易迫血妄行,( ) 动血:指火热入于血脉,易迫血妄行 (1)加速 血行(2 ) 灼伤脉络。 灼伤脉络。 血行( 5、火邪易致疮痈:指火热邪气入于血中,可结聚于 、火邪易致疮痈:指火热邪气入于血中 可结聚于 局部,使气血壅聚不散, 局部,使气血壅聚不散,进而 败血腐肉,形成痈肿疮疡。 败血腐肉,形成痈肿疮疡。
17
第三节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内伤
七情:是指喜、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 的情志活动;七情内伤:指突然、强烈、 的情志活动;七情内伤:指突然、强烈、持 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 久的情志刺激, 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 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 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 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 激的适应能力低下, 激的适应能力低下,引起疾病发生时七情则 称为“七情内伤” 称为“七情内伤”。
5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外感性:六淫致病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外感性:六淫致病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或两者同 时受邪。 时受邪。 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与时令变化密切 相关,故又称之为“时令病” 相关,故又称之为“时令病”。 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 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 又可两种以上同 时侵犯人体而为病。 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 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 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七情致病的特点及原则和方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及原则和方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及原则和方法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五脏气机失调的病证。

如《灵枢··寿夭刚柔》所说:“忧恐愤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所以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

故七情太过则伤伤五脏……。

”说明情志变动可以损伤内脏,其中首先是心,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

另外,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又有不同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喜伤心,忧伤肺,怒作肝,思伤脾,恐伤肾”,但一般说,情志伤脏;常以心、肝、脾三脏的症状多见。

2、情志变动影响气机《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的症状亦各异。

反之,内脏变化也可引起精神情志的变化,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怒,并于脾则是思,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灵枢·本神》中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所以,当患病后,不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可导致精神情志的变化,而情志变动反过来又可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

可见,精神与情绪因素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很大的关系。

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的:“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凡激怒、忧郁、焦虑,特别是对自己所患“不治之症”的恐惧忧虑心理,往往能促使或加速病情向坏的方向发展。

反之,保持开朗乐观的思想情绪,对战胜自己疾病充满信心和意志顽强的人,将有利抗邪能力的提高,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

说明情志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情志护理的原则和方法: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七情内伤——中医认识的心理学

七情内伤——中医认识的心理学

七情内伤——中医认识的心理学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中医认为它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

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

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

“七情和内脏气血的关系”七情和内脏气血是相互影响的,内脏气血的盛衰是七情变化的物质基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就是说情绪变化是由于脏腑气血转变来的,同时七情又会调控脏腑气血的生长和变化。

在生理上,人体不同的情志活动是分属于不同脏腑的,五脏的精气化生出五志,五志和五脏的气血是有对应关系的,这种对应关系是什么?就是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忧;肾在志为惊恐。

这就是七情和五脏的对应关系。

五脏之气化生出对应的五脏所属的情志,五脏所属的情志对五脏之气的活动又进行了一些调控。

在病理上,不同的情志刺激会引起相对应的脏腑的功能紊乱,反之,不同的脏腑功能紊乱也可以导致相应情志的异常。

因此,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是互相影响,情志活动是以脏腑气血为基础的。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

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

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

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中医学:七情内伤

中医学:七情内伤

中医学:七情内伤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

虽然“思”指思维活动,属于心理活动的认知系统和过程,但中医传统上常将其与其他情感系统相提并论,合称为七情。

(一)概念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

虽然“思”指思维活动,属于心理活动的认知系统和过程,但中医传统上常将其与其他情感系统相提并论,合称为七情。

中医学中的情志概念相当于人的情感系统或过程。

情感系统是指人类对各种事物和自身机体状态是否符合需要作出判断而采取不同态度的内心体验。

其代表性心理成分包括情感、情绪与心境,三者密切相关,在心理功能和外显表征方面常难截然分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内心体验的反映。

情绪是一切体验和行为在一定时间内的总的情感状态。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它并非对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故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情感与情绪是情感系统的两个主要心理成分,彼此密切相关。

就大脑功能活动而言,是同一类心理功能的两个侧面,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内心体验,共同表达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态度,二者都必须由刺激引起(外部客观环境或机体内部),以需要为产生的基础,只有与人的需要有关的刺激才能引起情感或情绪反应。

就这个意义而言,有些学者对两者不作严格区别,等同地使用这两个概念,通常用情感反应、情感活动和情感过程笼统地称呼。

但情感与情绪作为两个概念,又是有区别的。

一般而言,情绪是偏向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而情感是常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较高级的内心感受,是人类独有的复杂的心理体验。

情绪总是由当时的情境所决定,随情境迅速变化,不太稳定,比情感更为强烈,具有较多的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可称为“扩大了的情感”;情感则是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着重表明情感过程的感受方面,即情感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

七情致病,是指机体感受的情志刺激过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超过了人体本身的生理调节范围,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内伤七情

内伤七情

内伤七情简述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清静无为。

成因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环境各种刺激的生理反应。

如果精神刺激过度,常可引起体内阴阳、气血以及脏腑功能活动失调而产生疾病。

(1)由于七情的变化不同,对脏腑的影响也不一样。

中医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惊恐伤肾”的说法,但并非那样绝对,它只能说明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功能活动确有一定影响。

(2)其所影响的脏腑,多表现为该脏腑的功能紊乱。

如“怒则气上”,大怒伤肝,则肝气上逆,血随气上,出现吐血或昏厥等证。

“思则气结”,思虑伤脾,则脾气郁结,健运失常,出现纳少、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证候。

(3)精神活动异常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反之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亦可导致精神活动障碍。

如肝阴(血)不足则易怒,心火亢盛则发狂等。

[编辑本段]七情详解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

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

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

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因此,喜乐当适度。

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

中医怎样认识内伤七情致病

中医怎样认识内伤七情致病

中医怎样认识内伤七情致病《儒林外史》里面有关于范进中举的故事,说他十年苦读一直没有考取功名,但是一朝中举居然发疯了,癫狂而不认识人。

这就应了中医讲到的“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

情志过度能够让人生病,即内伤七情。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

中医认为正常来讲是人们对周围的环境表现出的情绪,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导致生病。

但是假如情绪起伏太大,超过了心理承受范围,并且久久不能平息,就会导致气血紊乱。

假如病人在经历很大的心理起伏时候,病情会更加加重,甚至更为严重情况是假如病人患有高血压,加之心情非常恼怒,这时候可能血气上逆,导致突然昏迷,甚至半身不遂。

假如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在经历非常大的心理波动时候,往往会伴有心绞痛、心肌梗塞,更为严重可能猝死。

七情中的“喜”,代表的是心情开心。

但是乐极也会生悲,对“心”也会有伤害。

中医的角度看“心主神明”,心是属于情绪活动的中枢;如果超常的开心。

会导致心神不宁,甚至情绪失控,头晕目眩,行为异常等情况发生。

“怒”是因为不能达到理想的愿望、遭受挫折而形成的紧张焦虑的情绪。

怒会导致肝气上逆,一般的症状表现为:头痛脑胀,面红耳赤,甚至昏厥倒下的可能。

“悲”指当失去亲人或者愿望破灭所产生的情绪。

过度悲伤,会导致肺气耗损,临床表现一般为精神不振、意志消沉、少言寡语、气虚胸闷。

“恐”是指当遇到危险无法应对所产生的恐惧不安的心理。

恐惧会导致气不足,肾气失固等现象。

临床一般出现的症状为:骨痿以及大、小便失禁、遗精和滑精等。

“惊”指在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而产生的非常害怕的感觉。

突然受惊会导致心神不安,猝然受惊会气机逆乱。

一般表现为心神不宁、惶恐不安、甚至神志不清。

“忧”和“思”指在遇到问题没有办法解决,犹豫不决,思虑过重产生的复杂情绪。

这样会导致心脾郁滞,运化失职。

通常会有失眠多梦、精神不振、食少腹胀等症状。

七情一般会引发情志病,情志所带来对脏腑的伤害,也能够在互相之间产生影响,怒对肝造成伤害,悲胜怒;思虑过重伤脾,怒胜思;喜伤心,恐胜喜: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情志内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情志内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情志内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情志,主要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活动,又成为“七情”,不同的情志变化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

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致病,只有出现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者长期反复精神刺激时,才会导致人体脏腑气血失调,即情志内伤,也称内伤七情。

二病因情志为病,具有先伤神、后伤脏,先伤气、后伤形的特点。

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素问·举痛论》中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说明不同的情志对五脏有不同的影响,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辩证施治1.喜伤证是指过度喜乐,损伤心神的病症。

症状:喜笑不休,心神不安,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甚则语无轮次,肢体疲软,脉缓。

治法:补益心气。

方药:五味子汤2.怒伤证是指暴怒伤肝,肝气横逆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的病症。

症状:烦躁多怒,胸胁闷胀,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眩晕,甚则呕血、发狂、昏厥,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柴胡疏肝汤3.忧思证是指思虑过度或过度忧愁,伤及心脾的病症。

症状:情志抑郁,忧愁不乐,表情淡漠,胸胁胀满,倦怠无力,食少纳呆,腹胀,大便溏薄,心悸气短,失眠健忘,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或萎黄,脉沉弦。

治法:补益心脾。

方药:归脾汤4.悲恐证是指过度悲伤或惊吓过度,伤及心肾的病症。

症状:善悲喜哭,精神萎靡,少气懒言,气短乏力,自汗,意志消沉,面色惨淡;或胆怯易惊,恐惧不安,心悸失眠,常被噩梦惊醒,甚则二便失常,或滑精、阳痿。

治法与方药:前者养心安神固肾,方用养心汤。

后者镇惊安神,方用磁朱丸。

四预防保健1.保持心情舒畅,切忌大喜大悲暴怒。

2.玫瑰花有疏肝解郁的功效,善怒之人,平日可饮玫瑰花茶。

3.多于他人接触,多晒太阳,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寄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健康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很难达到的目标。

今天,你能开口说话,能用眼睛、耳朵、鼻子去感知身边的一切事物,能正常地用双腿行走,无病无痛……这些看起来是很轻而易举的,但是你是否想过这些却是极度重要且来之不易的,如果某一天你失去了,怎么办?看到街上那些失明失聪、断手少腿的残疾人,你是否在想:幸好我没有像他们那样,你错了,生命充满意外,谁能保证你明天不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呢?那你又是否因此更加懂得珍惜健康呢?那就请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赶快行动起来,锻炼身体,让身心健康吧!要清楚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健康状况是稍纵即逝的,明确健康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本钱,要懂得珍惜健康!。

5内伤七情辩证

5内伤七情辩证

内伤七情辨证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内伤七情”。

中医应用一、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对外在环境因素的应答而产生,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的内在生理学基础。

由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故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脏藏精,精化为气,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情志活动。

因而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五脏精气的盛衰及其藏泄运动的协调,气血运行的通畅,在情志的产生变化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若五脏精气阴阳出现虚实变化及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调,则可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

如《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另一方面,外在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又可导致脏腑精气阴阳的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调。

如大喜大惊伤心,大怒郁怒伤肝,过度思虑伤脾,过度恐惧伤肾等。

在情志活动的产生和变化中,心与肝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心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和调控着机体的一切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

各种情志活动的产生,都是在心神的统帅下,各脏腑精气阴阳协调作用的结果。

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能影响脏腑精气及其功能的,也可影响心神而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

如《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该志意。

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内脏,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情志所伤,又以心、肝、脾为多见。

2.影响内脏气机:主要的病理变化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喜则气缓:是指过喜或暴喜,可使心气涣散而不收。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从而使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因恐而伤及肾气,肾气不固,可见二便失禁,摄纳不住。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及于脾,使脾不健运,运化无力,气血化生无源。

老中医:七情内伤如何致病?

老中医:七情内伤如何致病?

“七情内伤”会直接伤及内脏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脏腑生理和精神活动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情志反应,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成为病因,称之为“七情内伤”。

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和保持正常的物质基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脏藏精,精化为气,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情志活动。

因而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因此,若脏腑组织或气血发生病变,就会影响人的情志,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故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密切。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七情损伤相应之脏即五脏所主七种情志损伤相应之脏。

七情分属五脏,七情反应太过与不及则可损伤相应之脏。

即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过悲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

七情首先影响心神七情过激伤人发病,首先作用于心神,产生异常的心理反应和精神状态。

《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对此解释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七情内伤,既可单一情志伤人,又可两种以上情志交织伤人。

由于心肝脾三脏在人体生理活动和精神心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情志内伤,最易损伤心肝脾三脏。

易损伤潜病之脏腑潜病,是指病证已经发生存在但无明显临床表现的病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