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菇出菇期常见生理病害的成因
双孢蘑菇病虫害防治技术(一)
双孢蘑菇病虫害防治技术(一)双孢蘑菇病虫害防治技术(一)一、蘑菇主要病害及防治(一)蘑菇病害基础知识1、蘑菇病害基本概念(1)蘑菇病害:蘑菇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受到病菌侵染或不良环境因子(温度、湿度、有害化学物质等)的作用,致使新陈代谢混乱,在生理和形态上出现不正常的变化,从而降低了蘑菇的产量和质量,这种现象称为蘑菇病害。
(2)病原:引起蘑菇发病的直接因素叫做病原。
根据病原对象可分为侵染性病原和非侵染性病原。
侵染性病原主要指病菌一类,这类病菌又称病原菌。
非侵染性病原主要指不良环境因素,如高温、冻害、有害化学物质等。
这两类病原引起的病害分别叫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3)症状:蘑菇感病后,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特征,称为症状。
常见的症状有:软腐、褐腐、斑点、空心、畸形、菌丝萎缩、死菇、凹陷等。
(4)病害命名:蘑菇病害一般根据病原物或症状命名。
如:根据病原物命名的有蘑菇疣孢霉病、轮枝霉病等;根据症状命名的有蘑菇斑点病、软腐病等。
2、非侵染性病害蘑菇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发育生长阶段不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同,当环境中某一因素超出蘑菇生长适应范围时,蘑菇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阻碍或破坏,蘑菇就会呈现病状,这种由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病害称非侵染性病害,也称生理性病害。
这类病害不具传染性。
引起蘑菇生理性病害的原因有如下几大类:高温、冻害、营养不良、水分失调、有害化学物质(CO2,H2S,SO2,NH3等)浓度过高,使用不适当的化学农药等。
生理性病害常见的症状是:菌丝徒长、死菇、畸形、菌丝萎缩、硬开伞、空心等。
3、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是由病原菌(如真菌、细菌、病毒等)引起的、这类病害具有传染性,又称传染性病害。
初侵染:在一个生产季节中,病原菌第一次侵染蘑菇引起蘑菇发病,这种现象称为初侵染。
这种病菌称作初侵染源。
次侵染(再侵染):经过初侵染引起蘑菇发病后,病原菌在蘑菇体内外大量产生繁殖体(如孢子等),这些繁殖体通过传播又可侵染更多的蘑菇,这种重复侵染称为再侵染或次侵染。
几种双孢菇可见菌病的防治技术
几种双孢菇可见菌病的防治技术
黄丝葚霉:即褐色石膏病,由丝葚孢霉侵染所致,是双孢菇栽培中的常见、多发病害之一。
发病症状:初期在其发生部位长出白色斑点状霉状物,即是病原菌菌丝,病斑逐渐扩大和增厚,中央部分黄化,边缘继续外延性生长扩大,至成熟时,病斑表面似黄褐粉状物,如同滑石粉染色。
该病菌与双孢菇菌丝争夺营养、水分及生存空间,致使菌丝生长困难,菇床中后期染病时,轻则出菇少,重则根本不出菇。
其侵染途径为覆土材料或基料,也可随气流、人体、虫体进入菇棚,此外,基料ph值偏高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并加重危害。
防治措施为:正确处理覆土材料;正常调配基料,使ph值在8以下;推广二次发酵技术;发病后应彻底清除带病覆土,发病部位可撒施过磷酸钙覆盖,喷施50倍甲醛或5%碳酸溶液。
干腐病:幼菇阶段菌盖顶部发生褐色或浅褐色小斑点,随着子实体长大而逐渐扩大其面积,最后连片形成褐色斑块,使菌盖中部形成凹陷;病菌侵染至菌柄时,则在菌柄上形成褐色竖向条斑。
染病菇体呈浅黄褐至灰白色,逐渐干缩,无异味。
这是轮枝霉菌危害。
轮枝霉大量存在于土壤棚体材料中,人体、工具及害虫也是病菌孢子的一般携带载体。
一般防治方法为:严格处理覆土材料,加入牛粪、麦糠、稻壳等有机材料时,必须事先经腐熟处理;配制覆土材料后,用多甲溶液进行堆闷处理,以尽可能多地杀死病菌孢子或抑制其菌丝体的生长。
播种后,应间隔3个星期一次对棚体墙面、地面以及进出口、通风口等
1。
双孢菇发菌期常见问题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双孢菇发菌期常见问题的原因及防止措施双孢菇发菌期常见问题的原因及防止措施——播种后菌丝不萌发、不吃料,生长不良,甚至萎缩死亡。
①菌种:所使用的菌种老化、退化;质量欠佳;受高温或高湿伤害;携带病虫原菌;温型不适等。
菇农一定要慎重购种。
②培养基:培养料配制不当,碳氮比失调导致含氮不足或氮肥过量,使菌种难以定植生长并受伤害。
应合理调制培养料,严格发酵工艺,含氮化肥要在第1次翻堆时加入,播种前要排除废气,并检查酸碱度。
③湿度:播种前培养基过湿或过干。
过湿,造成菌丝供氧不足,活力下降;过干,菌丝吃料困难,失水萎缩。
播种后覆膜发菌的,因揭膜通风不及时,使表层菌种“淹死”。
要注意掌握培养料水分,第3次翻堆时,可采用摊晾或加水的办法进行调节。
④温度:发菌温度过高或过低。
后发酵不彻底,导致播种后堆温升高;播种前料温没降至30℃以下;发菌期棚温过高等均会造成高温“烧菌”。
棚(料)温低于8℃以下,菌种也很难生长。
⑤虫害:受螨、线虫等害虫的危害。
当每平方米虫口密度达50万只时,会使菌丝断裂、萎缩、死亡。
要严格发酵工艺,尤其是后发酵;对覆土要进行消毒。
——覆土后菌丝徒长。
菌床覆土后,绒毛状菌丝生长旺盛,常冒出土面,形成一种致密、不透水的白色“菌被”,消耗了养分,阻碍了正常出菇。
主要原因有:①培养料配制不当,氮素过量;或培养料腐熟过度,速效成分多,播种后营养生长过旺。
②遇高温、高湿环境,通风不良;播种期偏早,播种后料温长时间处于20℃以上,有利于菌丝生长,而不利于子实体形成。
③使用气生型品种时,在制种过程中过多挑取了气生菌丝;生产种培养温度过高,瓶口上部气生菌丝过多。
④覆土层水分内干外湿。
要选用合理配方。
当菌丝长出覆土层时,要加强通风,降低温度、湿度,并及时喷“结菇水”,以利原基形成。
喷水不要太急,宜在早晚凉爽时喷。
一旦发现菌丝徒长,要及时用小刀或竹片轻微搔菌或挑掉菌被,并重新盖一层覆土。
——覆土调水后菌丝不上土。
覆土后5—10天菌丝不上土,呈灰白色、细弱,严重者床面见不到菌丝,甚至料面发黑。
双孢蘑菇主要生理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双孢蘑菇主要生理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朱正威【期刊名称】《食用菌》【年(卷),期】2017(039)004【总页数】2页(P54-55)【关键词】双孢蘑菇;生理病害;防治【作者】朱正威【作者单位】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辽宁朝阳122000【正文语种】中文在双孢蘑菇栽培过程中,生理性病害严重影响双孢蘑菇的产量和品质,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了双孢蘑菇主要生理性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1 菌丝生长期常见生理病害1.1 播种后菌种不萌发1.1.1 原因播种时温度过高,连续2~3 d高于32℃,使菌丝灼伤;播种后温度高于30℃,且菇房通风不良,菌种因闷热而不萌发;料内氨气过重,菌丝中毒;菌种老化等。
1.1.2 解决方法如果播种后遇高温天气,菇房要在早、晚通风使温度下降,防止菇房长期处于闷热状态;如果料内氨气过重,可采用打扦、翻格等措施,排除氨气后再进行补种;如果是菌种老化,必须重新补种。
1.2 菌种萌发不吃料1.2.1 原因培养料太干或太湿,也可能是培养料偏酸。
1.2.2 解决方法如培养料太干,可用报纸覆盖后向报纸上喷洒1%石灰水增湿,或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如培养料太湿,可采取反打扦或撬料处理,再加大通风,使料内水分蒸发;如培养料偏酸,可喷洒pH8.0~9.0石灰水。
1.3 覆土后菌丝萎缩1.3.1 原因多数是由于调水时一次喷水过多,导致水分漏入培养料,覆土后料内的透气性明显降低,氧气供应不足,二氧化碳积累,加之覆土影响热量扩散,最终导致菌丝萎缩死亡。
1.3.2 解决方法通过勤喷、少喷逐渐提高土壤含水量,同时加大通风量,高温时不喷水。
一旦发生退菌,应通风打扦或撬菌,提高菇床的透气性,菌丝会逐渐恢复爬土,但出菇期会推迟。
1.4 覆土后菌丝不上土1.4.1 原因覆土层水分过多,或水分不足,也可能是覆土层酸碱度不适宜所致。
1.4.2 解决方法如果是覆土层水分过多,水分渗透到培养料内,料面菌丝萎缩或死亡,造成菌丝不上土,此时应停水并打扦加强通风,促使菌丝恢复生长:如果是覆土层与培养料面接触的土粒较干,菌丝无法上土,此时可加大调水量和喷水次数;如果是土层酸碱度不适宜(pH低于5.0),菌丝不能上土,此时可用pH 8.0~9.0石灰水调节。
双孢菇病害防治技术―葡枝霉病
双孢菇病害防治技术―葡枝霉病病害特征双孢菇是一种食用菌,由于其产量高,种植面积广,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种植过程中常常面临病虫害的威胁。
葡枝霉病是双孢菇生产中比较常见的真菌病害之一,由葡枝霉(Verticillium fungicola)引起。
该病在全球各地都有发生,中国地区也不例外。
葡枝霉病的主要病害特征包括:1.叶针小而杂乱,呈灰绿色到暗褐色,受到侵染的菇体表面通常覆盖有白色菌丝;2.椎体的弯曲程度可能会增加,椎体形状变形;3.受到侵染的菇体会散发出霉味;4.受到侵染的椎体的基础变软,变色并腐烂,终于死亡。
防治方法在双孢菇生产过程中防治葡枝霉病,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通过利用一些生物制剂来防治病害。
在葡枝霉病的防治过程中,可以使用微生物制剂、生物菌剂等。
1.微生物制剂微生物制剂是指利用一些微生物,制成能够有效防治双孢菇病害的菌制品。
其优点在于安全、环境友好,不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伤害。
其中,菌类有效微生物的种类较多,如拮抗菌(Trichoderma)、嗜温菌(Thermus)、芽孢杆菌(Bacillus spp.)、资力菌(Lysobacter)等都可以被应用于防治葡枝霉病。
2.生物菌剂生物菌剂指的是由生物菌株制备的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杀蚊剂,如菌体杀伤剂、代谢产物生长抑制剂、吸附捕捉剂等。
目前,有专业合规的生物菌剂公司提供针对双孢菇的生物菌剂,价格也比较合理。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通过一些物理手段对病原体进行防治,常见的物理防治方法包括引进低温风机、增加通风量等。
1.低温风机低温风机在防治葡枝霉病中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这款机器具备低温、低韵、高效、零污染等特点,安装方便,操作简单,使用压力小,可以在整个生产周期中应用。
2.增加通风量增加通风量是防治葡枝霉病的一种常见方法。
适当的通风可以让养护室内的湿度得到有效控制,减少葡枝霉的发生,防止真菌感染。
因此,在双孢菇生产过程中,要适当增加通风量,加强养护室内气流的流动性。
双孢菇死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双孢菇死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双孢菇在出菇阶段,由于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菇床上经常发生部分小菇蕾萎缩、变黄,最后死亡的现象,严重时床面的小菇蕾成批死亡,造成产菇量和经济效益的严重损失。
一、死菇的原因1、持续高温在菇蕾形成到采收这一段时间,棚温不能过高,否则将会大量死菇。
这是因为双孢菇菌丝体都是相通的“管子”,在温度较低时,菌丝体扭结,形成菌蕾所需的水分和营养,借菌丝体中原生质的流动集中输往菇蕾,供其生长发育,这叫“生殖性生长”。
若此时温度突然回升,料温升高,菌丝体又恢复“营养性生长”。
消耗菇蕾发育所需的营养,造成营养物质倒流,结果使大批菇蕾失去营养供应而枯萎死亡。
2、通气不良菇棚长期通风不良,氧气不足,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菇体发育的代谢热不能迅速排除,影响着菇体的正常发育,因而导致部分幼菇死亡,高温时死菇尤为严重。
3、养分不足菇体发育靠菌丝从培养料中吸取养分供给,如果培养料养分不足,势必影响小菇的正常生长发育而导致死菇。
培养料养分不足主要原因有:氮源不足,碳氮比失调。
在培养料中麦草等碳源基质投料多,牛粪、尿素等氮源基质投料少,造成氮源不足,碳源比失调,满足不了菇体生长发育的营养供给。
料少地多,薄料栽培。
有些栽培户备料不足而盲目增加栽培面积,使培养料偏薄,厚度不足10厘米,养分严重不足,菌丝体营养积累有限,造成菇蕾形成后营养缺乏而枯萎死亡。
培养料堆制不良,粪多草少,造成培养料透气差,菇蕾容易死亡。
4、用水不当第一潮过密,气温高,生长快,造成覆土层和培养料损耗大,如果覆土层没有及时补足水分,幼菇得不到应有的水分供给,就会枯萎死亡。
出菇水或保菇水喷施过量,水分渗漏培养料,料层上部积水缺氧而导致菌丝腐烂,培养料发黑发臭,幼菇养分跟不上而枯萎。
高温时喷关门水,使菇棚空气相对湿度达95%以上,往往造成湿度过大,氧气不足而使幼菇窒息死亡。
5、菌丝老化出菇期过长或已经到产菇后期,菌丝退化衰老,生活力下降,菌丝体内养分积累不足而至菇蕾萎缩死亡。
双孢菇死菇原因及防治
双孢菇死菇原因及防治作者:来源:《农业知识·瓜果菜》2012年第09期我国北方利用秸秆种植双孢菇的面积和产量逐年扩大,但近年来双孢菇在出菇阶段,菇床上经常发生小菇蕾萎缩、变黄直至死亡的现象,严重时床面的小菇蕾会大面积死亡,死菇现象发生普遍而频繁,严重阻碍了秸秆种植双孢菇的健康发展。
现将秸秆种植双孢菇死菇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北方秸秆种植双孢菇死菇原因1.出菇期高温:双孢菇菌丝体在温度较低的16℃左右时扭结形成菇蕾,在秋菇生产中(尤其是10月底至11月初)或春菇生产中(3月中旬至5月初),棚温连续出现几天22℃以上高温时,致使菇床水分蒸发和菇体新陈代谢加快,水分及营养供应不上,再加上通气不良等原因,可致小菇蕾因缺乏营养和水分而枯萎死亡。
2.昼夜温差大:双孢菇子实体生长期间如果白天气温在20℃以上,晚上降到10℃或更低,门窗附近小菇蕾菌盖边缘很快出现黄斑,继而硬开伞或随之死亡。
3.通风不良:菇棚内通风不良,会造成氧气不足、二氧化碳浓度过大,从而影响子实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致使部分幼菇死亡,若再遇高温,高温高湿的情况下死菇现象就更为严重。
4.养分不足:有的菇农在培养料的配制上草多粪少,造成氮源不足,不能满足菇体生长发育的营养供给导致死菇;反之,粪多草少的做法,会造成培养料透气差,菇蕾极容易死亡。
另外,培养料堆制时间过长、过熟,温度过高70℃以上,养分消耗过多;反之,堆制时间不足,料温未达到60℃,原料中的养分则不能得到充分分解、转化,都能造成死菇。
备料不足,培养料过薄等,也是造成出菇后期(春季)营养供给不足死菇的原因。
5.覆土材料处理不当:如覆土层太薄(1厘米左右),甚至有的培养料暴露在空气中,易引起出菇过密或死菇现象。
有的菇农在配制覆土材料时加入稻糠(麦糠)以增加覆土材料的通透性,但加入量过大,造成覆土材料持水性能下降,在气温高的情况下需水量较大又不能及补充水分时,造成覆土层和培养料水分大量蒸发,幼菇得不到水分供应而大批死亡。
双孢菇出菇期应注意的生理病害
双孢菇出菇期应注意的生理病害一、死菇:主要原因有:①出菇密度大,营养供应不足。
②高温高湿,二氧化碳积累过量,幼菇缺氧窒死。
③机械损伤,在采菇时,周围小菇受到碰撞。
④培养基过干,覆土含水量过小。
⑤幼菇期或低温季节喷水量过多,导致菇体水肿黄化,溃烂死亡。
⑥用药不当,产生药害。
⑦秋菇时遇寒流侵袭,或春菇棚温上升过快,而料温上升缓慢,造成温差过大,导致死菇。
⑧秋末温度过高(超过25℃),春菇气温回升过快,连续几天超过20℃,此时温度适合菌丝体生长,菌丝体逐渐恢复活性,吸收大量养分,易导致已形成的菇蕾产生养分倒流,使小菇因养分供应不足而成片死亡。
⑨严冬棚温长时间在冰点以下,造成冻害而成片死亡。
⑩病原微生物侵染和虫害。
螨、跳虫、菇蚊等泛滥。
二、畸形菇:主要有:①覆土过厚、过干,土粒偏大,对菇体产生机械压迫。
②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大,出现柄长盖小易开伞的畸形菇。
③冬季室内用煤加温,一氧化碳中毒产生的瘤状突起。
④药害导致畸形。
⑤调水与温度变化不协调而诱发菌柄开裂,裂片卷起。
⑥料内、覆土层含水量不足或空气湿度偏低,出现平顶、凹心或鳞片。
三、薄皮菇:症状为菌盖薄,开伞早,质量差。
原因:①培养料过生、过薄、过干。
②覆土过薄,含水量不足。
③出菇期遇到高温、低湿、通风不良。
④出菇密度大,温度高,湿度大,子实体生长快,成熟早。
四、硬开伞:症状为提前开伞,甚至菇盖和菇柄脱离。
原因:①气温骤变,菇房出现10℃以上温差及较大干湿差。
②空气湿度高而土层湿度低。
③培养基养分供应不足。
④品种特性或菌种老化。
⑤出菇太密,调水不当。
五、地雷菇:结菇部位深,甚至在覆土层以下,往往在长大时才被发现。
原因:①培养基过湿、过厚或培养基内混有泥土。
②覆土后温度过低,菌丝未长满土层便开始扭结。
③调水量过大,产生“漏料”,土层与料层产生无菌丝的“夹层”,只能在夹层下结菇。
④通风过多,土层过干。
六、红根菇:菌盖颜色正常,菇脚发红或微绿。
原因:①用水过量,通风不足。
双孢菇出菇期生理病害的防治
双孢菇出菇期生理病害的防治双孢菇又名白蘑菇,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
双孢菇培养料床覆土15天左右,有2/3菌丝长出土表,即可进行喷水催菇,进入出菇管理阶段,此期要注意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一、菌丝徒长(冒菌丝)症状表现为菌丝布满土表不能及时倒伏。
发病原因:菌种培养温度过高(22℃以上);菇棚通气不良,空气湿度大;菌种气生菌丝长得过旺;培养料腐熟过度,速效养分多。
防治方法:挑选那种半基内半气生型的菌丝来接种;防止培养基过湿,分解速度过快,控制温度与水分含量,避免过度腐熟;降低菌种培养室温度,保持在22℃左右;及时用刀划破徒长菌丝的菌皮,加大通风,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喷重水,促菌丝及时出菇。
二、菌丝结块症状表现为培养料面或土层上出现一块块短而浓密的菌丝块。
发病原因:主要由于菇棚温度高、培养料腐熟过度、覆土偏晚、通风不良造成空气相对湿度较大等几种情况综合引起。
若气生菌丝长得过旺也可引起菌丝结块。
防治方法:合理喷水,掌握好空气相对湿度,并摘去菌块,不久即会形成籽实体。
三、死菇发病原因:主要是冬季菇棚气温偏低,每天有12个小时菇棚内气温在10℃以下时极易发生死菇;有时菇棚湿度过大,覆土后喷水量偏高;白天夜间温差过大,长期超过10℃以上也易死菇;另外,出菇过密,采菇时不慎松动周围菌丝,影响旁边小菇吸收营养,造成部分小菇死亡;结菇部位过高,有病虫害或药害等均易造成死菇。
防治方法:安排好生产季节,加强菇棚保温措施;加强通风、防止结菇部位过高;防治病虫和杂菌,正确使用农药,注意不要用对食用菌品种产生有害反应的农药。
四、薄皮病此病的症状表现为菌盖薄、菌柄细、早开伞。
发病原因:温度过高;出菇过密;通风不良;湿度过大。
防治方法:通风降温,减少喷水,降低空气相对湿度。
五、硬开伞病发病原因:气温变化过大,温差超过10℃以上时易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注意秋季保温防寒,并注意保持空气相对湿度。
六、红根或绿根病此病症状是菇脚发红或发绿,菌盖颜色正常。
双孢菇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双孢菇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近年,双孢菇市场行情一直很好,聊城市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但栽培中会常会遇到栽培料受不同病害浸染而减产的状况,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针对这一状况,就目前双孢菇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做简要介绍。
双孢菇主要病害有疣孢霉病、细菌性斑点病、褐斑病、软腐病、白色石膏霉等。
一、疣孢霉病又名褐腐病,是双孢菇子实体生长过程中极易发生的病害。
适宜发病温度在26℃左右,在通风不畅和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易发生。
发病时侵染双孢菇子实体,致使菇体表面呈浅褐色腐烂状,并有浅褐色液体溢出,散发难闻气味。
防治方法:培养料在菇房内二次发酵时可结合巴士消毒和蒸汽消毒,做好培养料的杀毒。
发病时及时摘除病死菇,用40%的多菌灵800倍液和7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交替喷施。
加强菇房管理,避免高温高湿,注意通风换气。
二、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生产中使用不洁净的水且通风不及时时易导致该病发生。
发病时子实体上有针尖状大小的病斑,后迅速扩大,变成浅褐色并腐烂。
防治方法:可使用石灰或次氯酸等对水体消毒,去除水体中病原菌。
生产中注意控制控制空气湿度,及时通风,使空气湿度维持在90%以下。
三、褐斑病又名干泡病、轮枝霉病。
致病菌为轮枝霉。
发病时在菌盖上形成褐色斑点,后期凹陷并转为灰褐色。
防治方法:喷施40%的多菌灵800倍可湿性粉剂,注意通风降低空气湿度。
四、软腐病发病时,菌床出现白色棉絮状菌丝,并迅速蔓延,若不及时控制,可扩展至整个菌床,在湿度较大情况下,可全部覆盖子实体,只看到一团白色的菌丝。
后期,白色絮状菌丝变褐红色。
在双孢菇整个生长期都会受软腐病病菌侵害,被侵染的子实体变褐色直至腐烂。
防治方法:患病部位喷2%~5%的甲醛稀释液,或撒些石灰粉。
五、白色石膏霉又名臭霉菌。
发病时发病斑块长出浓密的菌丝,逐渐变成浅黄色石灰粉状,有一种难闻的气味。
病菌常发生在覆土的表面,初期为白色浓密状菌丝,成熟后变为粉红色。
防治方法:增加培养料中过磷酸钙的使用量,在发病部位喷40%的多菌灵800倍可湿性粉剂。
双孢菇病害防治技术―疣孢霉病
04
疣孢霉病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01
02
03
04
选用优良菌种
选择对疣孢霉抗性强的双孢菇 品种。
保持菇房清洁
定期对菇房进行消毒,保持环 境整洁。
合理安排栽培期
避开高温高湿季节,减少病害 发生。
加强通风换气
保持菇房良好的通风条件,降 低湿度,减少病害滋生。
湿度控制
保持适宜的湿度条件是预防疣孢 霉病的关键,菇房湿度应控制在 80%-90%之间,同时要避免土壤 过湿。
温度因素
温度影响
疣孢霉病的发生与温度密切相关,过 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抑制疣孢霉病的 发展。
温度控制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菇房温度应控 制在15℃-20℃之间,以避免疣孢霉 病的发生。
土壤因素
制疣孢霉的生长和繁殖。
增强双孢菇抗病性
通过营养调节、物理刺激等方法, 增强双孢菇自身的抗病能力,提高 对疣孢霉病的抵抗力。
生物农药应用
使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利用微 生物发酵产物制成的农药,具有环 保、安全的特点。
05
疣孢霉病防治效果评估
防治效果评价方法
发病率
在双孢菇生长过程中,观察不 同处理组中疣孢霉病的发病率 ,发病率越低,防治效果越好
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
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对于双孢菇病害的识别和防治 知识相对欠缺,需要加强技术培训。
3
缺乏有效的防治药剂
目前市场上针对疣孢霉病的药剂种类和数量有限 ,且效果不稳定,给病害防治带来困难。
THANKS
感谢观看
。
病情指数
通过计算疣孢霉病在不同处理 组中的病情指数,病情指数越 低,防治效果越好。
双孢菇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双孢菇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贾文捷,魏鹏(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近年来,随着双孢菇价格上涨,种植双孢菇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
而生产中发生严重的病虫害,使双孢蘑菇产量品质降低、效益下降,极大地挫伤了菇农种植积极性。
一、常见病害1.疣孢霉病①症状又叫褐腐病,是双孢菇子实体形成过程中极易且普遍发生的病害。
适合发病温度为26℃左右,在通风不畅、温度偏高、湿度偏大时才较易发生。
疣孢霉无性孢子只侵染双孢蘑菇子实体,最后变成浅褐色腐烂状,并有浅褐色液体溢出,继而散发出难闻气味,直至腐烂。
②防治方法菇房位置应远离垃圾场、猪牛棚等病虫较多的场所。
若培养料在菇房内二次发酵,可结合巴氏消毒法和蒸汽消毒。
若不在菇房内二次发酵,可用甲醛消毒,按每米310毫升甲醛、2克高锰酸钾,密闭熏蒸24小时,或用气雾消毒盒按每米32~ 4克量熏蒸3小时以上。
出现病害后,及时摘除病菇和死菇,停止喷水,交替喷施40%多菌灵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等。
加强菇房管理,在高温、高湿时注意通风换气,不能乱扔病菇,摘除的病菇及时处理掉。
2.细菌性斑点病①病原大量存在于自然界中,通过空气、土壤、水流、肥料等途径传播。
特别是喷洒不洁净的水,不及时通风或者通风不畅,极易发病。
发病时子实体上出现针尖状大小的病斑,后迅速扩大,变成浅褐色并腐烂。
②防治方法喷水时使用清洁水,平时加强通风,使空气中氧气含量充足。
避免棚内湿度超过90%。
3.褐斑病①症状又叫干泡病、轮枝霉病等。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几小时就能感染菇体,子实体从感病到出现浅褐色病斑,约需1周左右。
开始先在菇盖上形成许多不规则针尖大小褐色斑点,以后斑点逐渐变色扩大,并产生凹陷,凹陷部分呈灰褐色。
侵染源主要是覆土及菇棚周围环境中的轮枝霉孢子。
菇床发病后,通过孢子飞散向四周传播。
昆虫、人和工具、气流也可传播。
菇房内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时,利于褐斑病发生。
②防治方法发病后及时喷洒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注意通风降低空气湿度。
双孢菇9种出菇障碍及其解决方法
双孢菇9种出菇障碍及其解决方法1.播种后菌丝滞长接种后菌丝生长不良,表现为菌种不萌发、不吃料,菌丝只在料面生长或出现萎缩现象。
主要原因是:菇房内温度、湿度不当及通风不畅。
解决方法:当菇房内温度较高时,要采取降温措施,使其达到22℃-25℃;若培育料表现偏干,可及时喷0.3%过磷酸钙或磷酸二氢钾溶液;若料面过湿,则要加强菇房通风;如菇房有氨臭时,要加大通风量,并在料面戳洞,排除氨气。
2.覆土后菌丝徒长播种后菌丝生长过旺,料面形成一层致密地不透水、不透气地“菌被”,主要是由高温、高湿引起。
解决方法:当菌丝长出覆土层时,加强菇房通风,降低菇房内温度、湿度,早晚气温低时对料面进行适量喷雾,菌丝“结被”时用小刀或竹片及时剔除。
3.覆土层菌丝退化覆土后3-5天菌丝不上土,呈灰白色,细弱,严重时料面见不到菌丝或发黑。
主要是由覆土后喷水过多引起,造成菌丝缺氧萎缩。
解决方法:停止喷水,加强通风。
4.死菇出菇期成片或整茬菇萎蔫变黄,停止生长最后死亡。
主要原因是:温渡过高,造成菇体营养倒流;菌丝生长过快,出菇较密,营养供给不上;菇房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氧气不足;菇棚温度较高(超过20℃),湿渡过大(超过95%),喷水后通风不及时,菇床积水缺氧。
解决方法:适量接种,避免菌丝生长过旺,出菇过密,造成营养缺少;覆土层含水量不要过高,喷水降温后要及时通风,避免菇床表面积水。
5.空心白根菇菇柄疏松变白,以致收缩形成中空。
主要原因是: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干燥(湿度低于85%)和高温(超过18℃)。
解决方法:白天及时喷雾,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早晚喷水后及时通风,菇棚内温度保持在14℃-18℃。
6.硬开伞菌盖过早开伞,招致商品性差。
主要原因:出菇初期突遇低温,温差大,菇房湿度偏低。
解决的方法:出菇期要注意调节菇房温度和湿度,温度掌握在12~16℃,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并注意通风换气。
7.鳞片菇菌盖龟裂形成磷片。
主要原因:菇房内气温小于14℃,湿度小于80%,温差和干湿差过大。
双孢菇 轮枝霉病
双孢菇轮枝霉病轮枝霉病(又称干泡病、褐斑病、干腐病、黑斑病等)(1)病原真菌轮枝霉,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丛梗孢科、轮枝霉属。
分生孢子单细胞,分生孢子梗轮生。
该病菌抗性高、活力强,是双孢菇栽培中的主要病害之一。
(2)症状蘑菇从感病到出现褐色病斑约需14天左右。
蘑菇菌盖和菌柄分化之前感病,会形成灰色组织块,和疣孢霉引起的硬皮马勃状团块相似,但颜色不那么白,块体较小,质地较干。
后期感病开始先在菌盖上产生许多不规则针头状褐色斑点,以后斑点逐渐扩大,中间部位形成凹陷,这一表现与细菌性斑点并极其相似。
凹陷部分呈灰白色,并在表面分生出一层白色粉末状物质。
若菌柄受感染,会使菌柄加粗变褐,呈节块状发育,表皮组织粗糙、褐变、剥裂。
蘑菇顶盖上出现萎缩,个别的蘑菇盖部干裂;此时病菇基本死亡,表现干枯症状。
早期发病时,可使蘑菇原基发生畸形,侵染幼菇时,可使菌柄或基部出现褐色条纹,菌盖上布有褐色斑点,病菇向一侧生长,切开病菇观察,其组织内部呈黄褐色、干燥、松散状,但菇体不腐烂、无臭味。
干泡病的显著特点有三:一是菌盖表面暗褐色凹陷,并附着白色粉末;二是菌柄粗细不匀,畸形发育;三是病菇无水胀、无粘液、不发臭,最终呈干枯状。
尤其特征三更是与细菌性病症的重要区别标志。
(3)发生特点轮枝霉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覆土及周围环境中的轮枝霉孢子。
其病原菌菌丝在双孢菇发菌阶段即已形成侵染,但却不表现污染症状,基本与正常无异,但其菌丝顺双孢菇菌丝基本保持同步生长态势,待双孢菇菌丝布满料床时,病菌菌丝业已得到最大程度的蔓延;出菇阶段,病菌菌丝即可侵入到双孢菇内部,“取食”子实体营养及水分供自己享用,使得幼菇甚至成菇无法正常发育,形成僵菇。
菇床发病后,染病蘑菇上的病菌孢子随气流、通过喷水孢子溅向四周传播。
昆虫、螨类、人和工具也可传播。
此病多从采菇后的残留物,主要从菌柄折断处首先感染,以后扩大蔓延。
轮枝霉最适生长温度为22`C左右,低于12`C时生活能力很差,基本不表现危害症状。
双孢菇出菇阶段死菇原因及防止措施(上)
双孢菇出菇阶段死菇原因及防止措施(上)
佚名
【期刊名称】《乡村科技》
【年(卷),期】2010(000)010
【摘要】双孢菇在出菇阶段,由于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经常发生部分小菇蕾萎缩、变黄,最后死亡的现象,严重时小菇蕾成批死亡,严重影响效益。
笔者现将双孢菇出菇期死菇的原因及防止措施介绍如下:
【总页数】1页(P23-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6.190.4
【相关文献】
1.食用菌不出菇和死菇原因及防治 [J], 摘自《食药用菌网》
2.双孢菇死菇原因及防治 [J], 王振波
3.双孢菇出菇阶段死菇原因及防止措施(下) [J],
4.双孢菇死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J], 伊存昌
5.食用菌不出菇和死菇原因及防治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孢菇发菌期常见问题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双孢菇发菌期常见问题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邹治良;于惠明
【期刊名称】《农村科技》
【年(卷),期】2004(000)012
【摘要】一、播种后菌丝不萌发、不吃料,生长不良,甚至萎缩死亡1.菌种所使用的菌种老化、退化,质量欠佳,受高温或高湿伤害,携带病虫原菌,温型不适等。
菇农一定要慎重购种。
【总页数】1页(P42)
【作者】邹治良;于惠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6.461
【相关文献】
1.金针菇发菌期常见问题及处理 [J], 雷海霞
2.双孢菇发菌期常见问题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J],
3.双孢菇出菇阶段死菇原因及防止措施(上) [J],
4.双孢菇出菇阶段死菇原因及防止措施(下) [J],
5.袋栽平菇发菌期常见问题对策 [J], 吴风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孢菇出菇期常见生理病害的成因
双孢菇出菇期对菇的一生影响很大,在双孢菇的整个生育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温度、湿度、通风、培养基、覆盖物等原因,易使双孢菇产生生理病害,导致幼菇菇体畸形,甚至死亡,品质下降,产量降低,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找出生理病害的成因,采取预防措施十分必要。
死菇主要原因有①出菇密度大,营养供应不足。
②高温高湿,室内二氧化硫浓度过高,幼菇缺氧死亡。
③机械损伤,在采菇时,周围小菇受到碰撞。
④培养基过干,覆土含水量过小。
⑤幼菇期或低温季节喷水量过多,导致菇体水肿黄化,溃烂死亡。
⑥用药不当,产生药害。
⑦秋菇遇寒流侵袭或春菇棚温上升缓慢,造成温差过大,导致死亡。
⑧秋末温度过高(超过25℃),春菇气温回升过快,连续几天温度超过20℃,适合菌丝体生长,菌丝体逐渐,恢复活性,吸收大量养分。
易导致已形成的菇蕾产生养分倒流,使小菇因养分不足而成片死亡。
⑨病原微生物侵染和虫害,螨、跳虫、菇蚊等泛滥。
畸形菇主要原因有:①覆土过厚、过干,土粒过大,对菇体产生机械压迫。
②通风不良,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大,出现柄长易开伞的畸形菇。
③冬季室内燃煤加热,因二氧化碳浓度超量产生的瘤状突起。
④药害导致的畸形。
⑤水分与温度不协调而引发菌柄开裂,裂片卷起。
⑥料内。
覆土层含水量不足或空气湿度偏低,出现平顶、凹心
或鳞片。
薄皮菇症状为菌盖薄,开伞早,质量差。
主要原因有:①培养料过薄、过干等。
②覆土过薄,含水量不足。
③出菇期遇到高温、低湿、通风不良。
④出菇密度大,温度高,湿度大,子实体生长快,成熟早。
硬开伞症状为提前开伞甚至菇盖和菇柄脱离。
主要原因有:①气温骤变,菇房出现10℃以上温差及较大干湿差。
②空气湿度高而上层湿度低。
③培养基养分供应不足。
④菌种老化。
⑤出菇太密,水分调节不当。
地雷菇结菇部位深,甚至在覆土层以下,往往在长大以后才被发现。
主要原因有:①培养基过湿、过厚或培养基内混有泥土。
②覆土后温度过低,菌丝未长出土层便开始扭结。
③水分过大,产生“漏料”,土层与料层产生无菌丝的“夹层”,只能在夹层内结菇。
④通风过多,土层过干。
红根菇菌盖颜色正常,菇脚呈红色或发绿色。
主要原因有:①用水过量,通风不足。
②肥害和药害。
③培养料偏酸。
④采收前喷水。
⑤运输中受潮、积压。
水锈病表现为子实体上有锈色斑点,甚至斑点连片。
主要是因为床面喷水后没有及时通风,出菇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
子实体上水滴滞留时间过长所致。
空心菇症状为菇柄切削后有中空或白心现象。
主要原因是气温超过20℃时,子实体生长过快,出菇密度大,空气湿度在90%以下,覆土偏干,菇盖表面水分蒸发量大造成的。
磷片菇气温偏低,菇房湿度小,空气干燥,因喷水等原因室内湿度突然升高,菌盖便容易产生磷片。
有时磷片是一些品种的固有特征。
玟冠病菇体表面产生多孔状粉红色菌褶组织,呈小疣状或蜂巢状,病菇粉红色或玫瑰色。
通常是由烃类、酚类化合物等污染的覆土、水或空气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