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马说原文、翻译及赏析
马说原文、翻译及赏析马说原文、翻译及赏析马说唐朝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马说》注释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虽然。
名:名贵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同“衹”,只,仅。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
《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
《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杂说四·马说唐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文言现象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材” 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古今异义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马说的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马说的文言文原文和翻译马说的文言文原文和翻译《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
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马说的文言文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原文】马说王令东郭之儿,生而未尝逢马,意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
他日,适市而逢马焉,惊而呼曰:“是牛,何以是班班也?”其闻者笑之。
语诸市人,而市人笑之。
东郭之儿自失焉,归而语诸长者,则马也。
以是不语者三日。
东郭之先生,闻而过之曰:“孺子亦有所失乎?”曰:“非也。
吾常以马为牛,既知其为马矣,吾惭而未言,将无以见市人也!”先生曰:“噫!马信为马矣,孺子以为牛,孺子之过也。
市人乃能笑孺子者,是以马云也。
苟不以马而以他使是非,几不能不以牛为马,其于孺子有间乎?孺子殆未之学耳,市人固不足惭也。
”【译文】东郭(地名)的一个小孩,有生以来未曾见到过马,心想四条腿很大的动物都是牛了。
一天,他到市场上碰见了马,惊呼道:“这头牛,怎么端庄强壮啊?”听见的人们都笑他。
传扬于市场的人,市场的人全笑他。
东郭的小孩茫然失措,回家说给长者听,原来是马啊。
因为这事他三天没有说话。
东郭的先生,听说后责备他道:“小孩也有觉得难为情的事吗?”回答说:“不是。
我一直以为马就是牛,已经知道那是马了,我惭愧得没什么说的,今后没有脸面见市场上的人了!”先生说了:“唉!马就是马,小孩以为是牛,是小孩的错。
市场的人们可以取笑小孩的,是就马这件事。
如果不以马的事而以其他的事来分辨是非,(他们)几乎连指牛为马都做不到,他们和小孩又有什么区别呢?小孩只是没有学到而已,所以不必在市场的人们面前惭愧什么。
”创作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文言文《马说》的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马说》的原文及翻译翻译:篇一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板书:三、品读共鸣篇二2、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译文篇三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是辱没在低贱的人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不能表现在外面,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三)理读课文,使学生做到读准、读懂课文(板书:一、理读1、读准2、读懂)1、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正音。
2、学习小组合作扫除字词障碍。
注释篇五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韩愈《马说》原文译文赏析
韩愈《马说》原文|译文|赏析《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这篇古文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马说》原文唐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祇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及注释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虽然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往往被奴隶人所驯服,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和马厩之间,不能以千里马的名声著称。
那些能够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能吃掉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却仍然按普通马的标准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因为食物不足,体力不充沛,才能和美丽的外表不能得到展现,而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又怎能期望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用错误的方法驾驭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理解它的意思,拿着马鞭站在它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懂得马!
这段文言文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通过比喻手法,表达了人才被埋没的悲哀和对社会用人制度的批判。
文中通过伯乐和千里马的典故,揭示了人才的重要性和识别人才的困难,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忽视和埋没。
课文《马说》的原文及注释
课文《马说》的原文及注释课文《马说》的原文及注释马说是唐代诗人韩愈所作,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的不满,对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祇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 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 n)死于槽(c o)枥(l )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马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马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不言而喻的。
但其所作的《马说》,全文仅仅一百多字,却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如此酣畅淋漓,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写作技巧。
文章的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深刻地阐述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可能会被埋没。
这句话强调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也暗示了当时社会中人才的发现和任用需要有慧眼识珠的伯乐。
接下来,韩愈用“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写千里马的遭遇。
千里马在奴隶的手中受到屈辱,只能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无法展现出它的千里之能。
这句话表达了韩愈对千里马的同情,同时也对当时社会中人才被压抑、埋没的现象表示了不满。
然后,韩愈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
他认为千里马是经常存在的,但伯乐却不是随时都有的。
这就意味着,即使有千里马,也需要有伯乐的发现和赏识,才能发挥出它的才能。
这句话强调了伯乐在发现人才中的关键作用,也反映了韩愈对人才发现机制的关注。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韩愈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食量和能力,进一步强调了千里马的才能。
他说千里马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这说明它的食量很大,但喂马的人却不懂得根据它的食量来喂养它,导致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
文言文马说原文和翻译
文言文马说原文和翻译文言文马说原文和翻译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马说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祇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导语:《马说》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看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及作品评价吧!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祇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
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作品评价《马说》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付正义:《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
从正面提出问题。
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
韩愈把人才喻为“千里马”,把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喻为伯乐,这种人才观念,在中国具有代表性。
《马说》原文和翻译
《马说》原文和翻译《马说》原文和翻译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说》原文和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原文和翻译韩愈《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
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
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注释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祗: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马说》原文及注释译文
《马说》原文及注释译文《马说》是中国古代一篇名言佳句的选集,其中包括了许多关于马的诸多说法和评价,此文献载于《孟子·公孙丑上》。
这篇文章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
下面,我们将为读者带来《马说》的原文及注释译文,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原文马之初生,乍能乳也;马之初死,乍能行也。
以其初生之不及乳也,以其初死之未得行也,皆以其母之力也。
夫物或生死安能树之!故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马跃于檐上,死于地而无音则之。
三军可使有其志,而不能使其死也。
是故将之所为上,民之所为下也。
夫以一梁为柱,以千斤为石,民不重也;以一人为师,以千人为众,民不众也。
故不以力胜物,故能处上;不以多胜少,故能有功;是以圣人贵不贵,大不大,众不众,神不神,而民重之至于天,此之谓以明治人,以晦易之。
注释译文马出生后刚刚能吸奶;马刚刚死亡时也刚刚能行动,都依靠母亲的力量。
因此,物品的生死之恩皆由其类群性决定,而人们的地位区分则建立于人群中。
马跃上檐,跌落在地上,但无声无息的消失了。
就像三军之中,将领可以让士兵跟从自己的意志行动,却不能让他们在战斗中随意献身。
因此,将领的地位高于平民,平民的地位低于将领。
举个例子:如果以一根木梁为柱子,如果用千斤(重量单位)的石头来作为支撑,人就不觉得那个柱子特别重;同理,如果用一个人作为老师,为千人讲授知识,人也不觉得那个老师特别累。
因此,我们不能仅靠力量去战胜万物,而是应该用以明理来领导人们,以晦暗来加深隔阂。
结论《马说》可以被视为中国古代一篇重要的文学箴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学意味。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并从中获取启示。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韩愈《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马说》全文与翻译
《马说》全文与翻译《马说》全文与翻译导语:本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马说》全文与翻译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原文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是辱没在低贱的人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不能表现在外面,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重点语句】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论点;主旨句;点明中心)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被埋没的具体表现)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没的根本原因)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文章主旨】本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马说课文原文及赏析
马说课文原文及赏析马说课文原文及赏析《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
马说课文原文及赏析,我们来看看。
马说课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课文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马说课文赏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入情境阅读法
质疑矛盾探究法
技术准备
教学 过程
1 、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2 、读课文 2 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 导入新课
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习了许多古代文化名人的名作,就像地球有南极和 北极,一天有白昼和黑夜,一个人的一生,也总是在矛盾对立中沉浮。生在晚 唐乱世的杜牧虽有济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乐观豪迈的刘禹锡虽想通过政治 革新富国强民,却终究失败被贬谪在凄凉之地二十三年;才情卓著的东坡居士 面对朗朗明月,欲乘风归去,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生就是这样 一个矛盾重重的难题,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在竭力求得一个圆满的答案。那么, 唐朝文学家韩愈完成的是一份怎样的人生答卷呢,让我们随着《马说》去探讨 “人生”这个“此事古难全”话题。
二、“文”“言”之争——孰重?孰轻? 《马说》是一篇文言文。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语文老师一直有一个争
论,就是到底应该以积累文言知识即“言”为主,还是应该以欣赏文章内容即 “文”为主。当然,文和言的有机统一是必须的,但是,我认为对于初学文言 文的同学们来说,应该先打好言这个基础。我曾经向大家推荐过预习文言文的 方法,即 “ 分类归纳法”、“举三反一法 ” 和“难点突破法”,我们现在就来 检查预习的效果。
师:由此可见,《马说》说的不仅仅是千里马的遭遇,也不仅仅是韩愈个 人的遭遇,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就你的理解来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社 会现象?
投影: 本文通过对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原因,表 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师:作者的这种强烈的愤懑之情,不能直接说,或者不愿意直接说,于是 就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来含蓄地表达。我们再来回答开始的问题,《马说》 是说马还是说人?是直陈其事,还是另有寄托? 投影: 千里马——贤才 伯乐——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或明君 食马者——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师:千里马难遇伯乐,就像贤才难遇明君。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
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1/4
投影:
1、读准生字的音
一石 衹辱于 骈死 槽枥
粟 食马者
接下来我们看通假字。
投影:
2、辨清通假字的义:
食马者 : “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 : “见”通“现” , 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通“才” , 才能。
其真无马邪 : “邪”通“耶” , 表示疑问 , 相当于“吗”。
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备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
2/4
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 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 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投影:
5、难点突破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 天下无马! "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马能千里——福兮?祸兮? 我最困惑的是,一匹马,成为一匹千里马,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
事呢? 投影: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 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
3/4
果,他给了一个人杰出的才华,也许就不会再给他极佳的运气,所以,千里马 难以遇见伯乐,几乎是古往今来大多数人才无法摆脱的宿命,面对这样的人生 困境,该怎么办?韩愈的一篇《马说》给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揭示了这样一个 人生的难题,但是,他用他的一生给我们做出了完美的解答。
投影:
韩愈,文学家、散文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散文尤其著名。在文 学上,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主张文章一定要言之有物, 反对内容空泛;在文学语言上主张“陈言之务去”,即除去陈词滥调,讲求文 学语言的流畅简洁。与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杜牧把韩愈 的文章和杜甫的诗歌并列,成为“杜诗韩笔”。他所提出的“不平则鸣”的文 学创作的观点影响深远。
在文言文中,我们常常会遭遇一词多义的情况,根据语境,辨清一个词的 不同义项,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
投影:
3、比较一词的多个义项: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食或尽粟一旦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投影:
4、积累一词的多个实例
或:有时
安:怎么
一食或尽粟一石
安求其能千里也
四、天下无马——是耶?非耶? 投影: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天下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请咀嚼这句话中的带点词语,你能从中品味出
作者什么样的强烈情感。
五、韩愈《马说》——说马?说人? 投影: 知人论世 韩愈( 768— 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昌黎,
人称韩昌黎。幼年早孤,由嫂抚养。《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795— 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 结果是“待命” 40 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 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 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学生写作
师生展示 :教师 《我知道》
师: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 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 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 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怀才不遇,那就做自己的伯乐!
课题名称 授课类型 教学目标
重难点
教学方式
教案(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
《卖炭翁》 共 3 课时
新授
上课时间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等的词义。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自己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尝试让学生自己翻译通解全文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 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 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 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 “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 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六、怀才不遇——崛起?沉沦?
师:同学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甚至人类历史上,愚妄浅薄的食马者何其 多,慧眼独具的伯乐何其少,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的悲剧何其常见!所谓“人 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大同社会,到目前仍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如果有一天, 当你也陷入怀才不遇的困境,那时的你,将何去何从?让我们也像韩愈那样不 平则鸣,有感而发吧。
2、锻炼小组合作能力,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培养学生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展开想象进行续写。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