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复习教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三角形的复习与整理》(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三角形的复习与整理》(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三角形的复习与整理》(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主要针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三角形》进行复习与整理。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分类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和分类三角形;2. 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理解和运用;2.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分类和性质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三角板;2. 学具:练习本、尺子、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三角形物体,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回顾: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如三角形的定义、性质等。

3. 例题讲解:利用三角板演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讲解三角形的分类及识别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分类和三边关系。

用简洁的语言和图示展示三角形的各种特点,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b.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c.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

a. 三角形的______叫做三角形的底。

b.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______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______。

2. 答案:(1)判断题答案:a. 正确 b. 错误 c. 正确;(2)填空题答案:a. 任意两边 b. 直角 c. 相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课堂教学,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掌握情况如何,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2. 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三角形,并运用三角形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如解释自行车的三角形架构为什么稳定。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讲解;2. 三角形分类方法的引导学生自主发现;3.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的设计;对于这些重点细节,我将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复习教案--构造全等三角形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复习教案--构造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复习 —构造全等三角形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依据题目条件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2、经历猜想论证的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问题的方法,感悟全等变换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3、通过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如何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三、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全等三角形,三种全等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2、学生基本情况:对图中没有直接给出全等三角形,需要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求角的度数存在一定的障碍.3、在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及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常考做题技巧--如何构造全等三角形 四、教学过程 活动1 出示问题问题1 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AB ,90DAB BCD ∠=∠=︒.求ACB ∠的度数.【师】出示问题 【生】=45ACB ∠︒【师】追问1“=45ACB ∠︒”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到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度量、特殊化等方法探究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ACB ∠=45︒”.【活动2】分享与提升 【生】展示做法 方法1:过点A 作AF ⊥BC 于F ,AE ⊥CD 延长线于E ,90AFB E ∴∠=∠=︒. 90DAB BCD ∠=∠=︒, 180B ADC ∴∠+∠=︒.又180ADE ADC ∠+∠=︒,B ADE ∴∠=∠.在△ABF 和△ADE 中,DBE BAFB E B ADE AB AD ∠=∠⎧⎪∠=∠⎨⎪=⎩∴△ABF ≌△ADE (AAS ). ∴AF=AE∴112452BCD ∠=∠=∠=︒. 【小结】这种方法是从结论“ACB ∠=45︒”出发,得出CA 为ACD ∠的平分线,运用角平分线的轴对称性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方法2: 延长CB 到点C’,使C’B=CD ,连接AC ’ 易证△AC ’B ≌△ACD 得AC ’=AC得∠C ’=∠ACB =45°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点评.【小结】题目中出现“AD=AB ”可能有两种解决办法: 1、利用等腰三角形;2、利用全等三角形.依据已知条件和目前已有的知识选择第二种办法解决.【设计意图】通过两种方法的分析,学生体会全等变换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能依据题目中的条件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追问2 在以上的几种方法中,已知条件“90DAB BCD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分析】90AFB E ∴∠=∠=︒. 90DAB BCD ∠=∠=︒,180B ADC ∴∠+∠=︒.又180ADE ADC ∠+∠=︒,B ADE ∴∠=∠.即互补的两个角转化为了等角.E BB'B【师生】共同分析以上几种方法,体会从已知条件“90DAB BCD ∠=∠=︒”入手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结与思考 课堂小结如何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1、 出现等腰直角三角形(共端点等线段)时怎么构造?2、 出现角平分线时怎么构造?3、 出现互补角时怎么构造?思考1 如图,这样可以得到结论吗?B思考2 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AB ,∠DAB +∠BCD =180°.求证:CA 平分∠DCB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和研究方法,体会全等变换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五、课后作业把本节课不懂之处整理成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复习教案

MF ECB A人教版第11章复习一、学习目标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2、能用尺规进行一些基本作图.能用三角形全等和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3、极度热情、高度责任、自动自发、享受成功。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三角形全等和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精炼准确表达推理过程 三、合作本章知识结构梳理三角形⎪⎪⎪⎪⎪⎪⎩⎪⎪⎪⎪⎪⎪⎨⎧⎩⎨⎧⎪⎪⎪⎩⎪⎪⎪⎨⎧⎩⎨⎧判定:(性质:(角的平分线直角三角形一般三角形)判定方法()性质:()定义:(全等三角形定义)2)1321 四、精讲精练1、精讲例题1、如图:AB=AC ,ME ⊥AB ,MF ⊥AC ,垂足分别为E 、F ,ME=MF 。

求证:MB=MC例题2、已知,△ABC 和△ECD 都是等边三角形,且点B ,C ,D 在一条直线上求证:BE=AD例题3、已知∠B=∠E=90°,CE=CB ,AB ∥CD. 求证:△ADC 是等腰三角形例题4、已知:如图,AD 平分∠BAC ,DE ⊥AB 于E ,DF ⊥AC 于F ,EDCABE D CBA 4 321 EDC BAG FE DCBADB=DC , 求证:EB=FC例题5、如图,已知AC ∥BD ,EA 、EB 分别平分∠CAB 和∠DBA ,CD 过点E ,求证AB=AC+BD2、精练1、如图:在△ABC 中,∠C =90°,AD 平分∠ BAC ,DE ⊥AB 交AB 于E ,BC=30,BD :CD=3:2,则DE= 。

2、如图,已知E 在AB 上,∠1=∠2, ∠3=∠4,那么AC 等于AD 吗?为什么?3、如图,已知,EG ∥AF ,请你从下面三个条件中,再选出两个作为已知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推出一个正确的命题。

(只写出一种情况)①AB=AC ②DE=DF ③BE=CF已知:EG ∥AF ,________,__________求证:_________A CE BD4、如图,在R△ABC中,∠ACB=45°,∠BAC=90°,AB=AC,点D是AB的中点,AF⊥CD于H交BC 于F,BE∥AC交AF的延长线于E,求证:BC垂直且平分DE.3、能用尺规进行下面几种作图1、已知三边作三角形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作三角形4、已知两角和它们的夹边作三角形5、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作直角三角形6、作角的平分线五、课堂小结学习全等三角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对角”的不同含义;(2):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3):要记住“有三个角对应相等”或“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4):时刻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六、作业必做:课本26页复习题11第2、5、6、8、9题;选做:27页10-12题。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中考复习课《相似三角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中考复习课《相似三角形》教学设计
c.探讨相似三角形在建筑、设计等领域的应用。
5.写作任务: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相似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500字,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几何应用意识。
注意事项:
1.作业布置要注意分层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锻炼和提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遇到问题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3.团队合作能力:分组讨论,共同探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解决问题能力: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探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
c.相似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应用?
2.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包括:
a.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b.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c.证明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讲解AA、SAS、SSS等判定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解释,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4.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介绍相似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测量物体的高度、计算图形的面积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
b.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评价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下册四年级数学《复习三角形知识》教案

人教版下册四年级数学《复习三角形知识》教案

人教版下册四年级数学《复习三角形知识》
教案
教学目标
- 复习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 认识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 掌握判断和画出不同类型三角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 教材:人教版下册四年级数学教材
- 教具:直尺、量角器、彩色铅笔
教学过程
导入
1.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复习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1. 提问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进行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讨论。

2. 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的性质,例如三条边的长度关系、角的
和等于180度等。

认识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图片,如等边三角形、等
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特点,例如等边三
角形三条边相等、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等。

判断和画出不同类型三角形的方法
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2. 提示学生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来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帮助
他们理解三角形的构成。

拓展练习
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2. 教师巡视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总结
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2. 鼓励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复习并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整理与复习》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复习和整理之前学过的三角形相关知识,包括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分类以及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等。

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能够巩固和加深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分类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计算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时,容易出错。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需要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练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学具:学生自带三角形相关习题。

3.课件: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和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包括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分类等,并简要讲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三角形的相关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关于三角形的综合性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整理与复习》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整理与复习》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整理与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整理与复习》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复习和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分类以及三角形的应用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分类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于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区分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教学难点:三角形分类的判断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学生自带三角形物品、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呈现(10分钟)讲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对给定的三角形进行判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指出错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解直角三角形复习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复习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课标要求】.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性质..能用面积法求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理解锐角三角函数定义(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知道四个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能根据已知条件求锐角三角函数值. .掌握并能灵活使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能用三角函数、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边与角的问题. .能用三角函数、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课时分布】解直角三角形部分在第一轮复习时大约需要课时,其中包括单元测试,下表为课时安排(仅供参考).【知识回顾】 .知.基锐如图则 解直角三角形(△,∠=°) ⑴三边之间的关系:.⑵两锐角之间的关系:∠+∠=°..⑶边角之间的关系:A a c ∠的对边=斜边 A bc∠的邻边=斜边.A a A b ∠∠的对边=的邻边 A b A a∠∠的邻边=的对边.⑷解直角三角形中常见类型:①已知一边一锐角. ②已知两边.③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能力要求例 在△中,∠=°,=,=,⊥于点,求∠的四个三角函数值.【分析】求∠的四个三角函数值,关键要弄清其定义,由于∠是在△中的一个内角,根据定义,仅一边是已知的,此时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设法求出和,二是把∠转化成∠,显然走第二条路较方便,因为在△中,三边均可得出,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即可求出答案. 【解】 在△中,∵∠=°∴∠+∠=°, ∵⊥,∴∠+∠=°,∴∠=∠.∴∠∠, ∠∠.【说明】本题主要是要学生了解三角函数定义,把握其本质题中角的转换.(或可利用射影定理,求出、,从而利用三角函数定义直接求出)例 如图,在电线杆上的处引拉线、固定电线杆,拉线和地面成°角,在离电线杆米的处安置测角仪,在处测得电线杆上处的仰角为°,已知测角仪离为米,求拉线的长.(结果保留根号)【分析】求的长,此时就要借助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故过点作⊥,垂足为,在△中,可求出,从而求得,在△中,即可求出的长. 【解】 过点作⊥,垂足为点,在△中,∵∠=°,=,∴°,∴× ∴,. 答:拉线的长为米.【说明】在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中,利用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公共边或边长之间的关系,往往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老师在复习过程中应加以引导和总结.例 如图,某县为了加固长米,高米,坝顶宽为米的迎水坡和背水坡,它们是坡度均为∶,橫断面是梯形的防洪大坝,现要使大坝顺势加高米,求⑴坡角的度数;⑵完成该大坝的加固工作需要多少立方米的土?【分析】大坝需要的土方=橫断面面积×坝长;所以问题就转化为求梯形的面积,在此问题中,主要抓住坡度不变,即与的坡度均为∶.【解】 ⑴∵,即,∴∠°. ⑵过点、分别作⊥,⊥,垂足分别为、.由题意可知:==,∴=, ∴==, ∵, ∴,∴梯形=()×=.∴需要土方为× () .【说明】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前后坡比不变来解决问题,坡度==坡角的正切值,虽然年中考时计算器不能带进考场,但学生应会使用计算器,所以建议老师还是要复习一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例 某风景区的湖心岛有一凉亭,其正东方向有一棵大树,小明想测量、之间的距离,他从湖边的处测得在北偏西°方向上,测得在北偏东°方向上,且量得、间距离为米,根据上述测量结果,请你帮小明计算、之间的距离.(结果精确到米,参考数据:°≈°≈°≈°≈) 【分析】本题涉及到方位角的问题,要解出的长,只要去解△ 和△即可.【解】过点作⊥,垂足为. 由题知:∠α°,∠β°.在△中,°,∴=°≈.°,∴°≈.在△中,∵∠°,∴. ∴≈米.答:间距离约为米.【说明】本题中涉及到方位角的问题,引导学生画图是本题的难点,找到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公共边是解题的关键,教师在复习中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由两个直角三角形构成的各种情形.例 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股台风,据监测,当前台风中心位于该城市的东偏南°方向千米的海面处,并以千米 时的速度向西偏北°的的方向移动,台风侵袭范围是一个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千米,且圆的半径以千米 时速度不断扩张.()当台风中心移动小时时,受台风侵袭的圆形区域半径增大到千米;又台风中心移动小时时,受台风侵袭的圆形区域半径增大到千米.()当台风中心移动到与城市距离最近时,这股台风是否侵袭这座海滨城市?请说明理由(参考数据2 1.41≈,3 1.73≈). 【分析】⑴由题意易知. ⑵先要计算出和的长,即可求得台风中心移动时间,而后求出台风侵袭的圆形区域半径,此圆半径与比较即可. 【解】⑴; (6010)t +. ⑵作⊥于点,可算得 1002141OH =≈(千米),设经过小时时,台风中心从移动到,则201002PH t ==,算得52t =(小时),此时,受台风侵袭地区的圆的半径为:601052130.5+⨯≈(千米)<(千米).北 βα∴城市不会受到侵袭.【说明】本题是在新的情境下涉及到方位角的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常常要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来解决.例如图所示:如图,某人在山坡坡脚处测得电视塔尖点的仰角为°,沿山坡向上走到处再测得点的仰角为°,已知米,山坡坡度为,(即∠)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第十一章 三角形章节复习(教学设计)-八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第十一章 三角形章节复习(教学设计)-八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第十一章三角形章节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梳理本章的知识结构网络,回顾与复习本章知识.2.结合图形回顾本章知识点,复习几种基本的画图,复习简单的证明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典型题、热点题的较大量的训练,旨在提高同学们对三角形有关知识、多边形内角和、外角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3.通过初步的几何证明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等知识的灵活运用.难点:简单的几何证明及几何知识的简单应用.三、教学过程:知识网络知识梳理1.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线段AB,BC,CA是三角形的边.点A,B,C是三角形的顶点.∠A,∠B,∠C 是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ABC的三边,有时也用a,b,c来表示.顶点A所对的边BC用a表示,顶点B所对的边AC用b表示,顶点C所对的边AB用c表示.2.三角形的分类: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已知三角形的两边a、b(a>b),则第三边的范围“a-b<第三边<a+b”4.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高:顶点与对边垂足间的线段,三条高或其延长线相交于一点,如图.中线:顶点与对边中点间的线段,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重心),如图.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如图.5.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3)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5)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和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6.多边形及其内角和:(1)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正多边形是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2)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能引出(n﹣3)条对角线;(3)经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的所有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4)n边形一共有n(n-3)�条对角线.(5)n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n≥3的整数)(6)n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7)正多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是n n 180)2( 或n360180 (8)正多边形的每个外角的度数是n360考点解析考点一: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例1.已知a 、b 、c 为△ABC 的三边长,且a 2+b 2=6a +10b ﹣34,其中c 是△ABC 中最长的边长,且c 为整数,求c 的值.解:∵a 2+b 2=6a +10b ﹣34,∴a 2﹣6a +9+b 2﹣10b +25=0,∴(a ﹣3)2+(b ﹣5)2=0,∴a =3,b =5,∴5﹣3<c <5+3,即2<c <8.又∵c 是△AB C 中最长的边长,∴c =5、6、7.例2.已知a,b,c 是△ABC 的三边长.(1)若a ,b ,c 满足,(a -b )2+�−�=0,试判断△ABC 的形状;(2)化简:�−�−�+�−�+�-�−�−�.解:(1)∵(a -b )2+|�−�|=0,∴(a -b )2=0且|�−�|=0,∴a =b =c ,∴△ABC 是等边三角形.(2)∵a ,b ,c 是△ABC 的三边长,∴b -c -a <0,a -b +c >0,a -b -c <0,原式=-(b -c -a )+a -b +c -[-(a -b -c )]=a +c -b +a -b +c -b -c +a=3a -3b +c.例3.已知a ,b ,c 分别为△ABC 三边的长,且满足a +b =3c -2,a -b =2c -6.(1)求c 的取值范围;(2)若△ABC 的周长为18,求c 的值.(1)解:∵a ,b ,c 分别为△ABC 三边的长,a +b =3c -2,a -b =2c -6,3-226c c c c>∴<∴解得2<c <6.(2)∵△ABC 的周长为18,a +b =3c -2,∴a +b +c =4c -2=18.解得c =5.【迁移应用】【1-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 .3cm 、3cm 、6cmB .3cm 、5cm 、7cmC .2cm 、4cm 、6cmD .2cm 、9cm 、6cm答案:B【1-2】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a -1,4,则化简|a -3|-|a -7|的结果为___________.答案:2a -10【1-3】已知a ,b ,c 是ABC 的三边长,a 、b 满足2|7|(2)0a b ,且ABC 的周长为偶数,则边长c 的值为多少?解:∵a ,b 满足|a −7|+(b −2)2=0,∴a −7=0,b −2=0,解得a =7,b =2,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7−2<c <7+2,即:5<c <9,又∵三角形的周长为偶数,a +b =9,∴c =7.考点二: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例4.如图,在△AB C 中,∠ABC =40°,∠C =60°,AD ⊥BC 于D,AE 是∠BAC 的平分线.(1)求∠DAE 的度数;(2)指出AD 是哪几个三角形的高.解:(1)AD ⊥BC 于D,∴∠ADB =∠ADC =90°∵∠ABC =40°,∠C =60°,∴∠BAD =50,∠CAD =30°∴∠BAC =50°+30°=80°∵AE 是∠BAC 的平分线,∴∠BAE =40°.∴∠DAE=∠BAD-∠BAE=50°-40°=10°.(2)AD是△ABE、△ABD、△ABC、△AED、△AEC、△ADC的高.例5.如图,在△AB 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ABD的周长比△ADC的周长多2,且AB与AC的和为10.(1)求AB、AC的长;(2)求BC边的取值范围.解:(1)∵AD是BC边上的中线,∴BD=C D.∵△ABD的周长-△ADC的周长=(AB+AD+BD)-(AC+AD+CD)=AB-AC=2,即AB—AC=2①.又AB+AC=10②,①+②得2AB=12,解得AB=6.∴AC=4.(2)∵AB=6,AC=4,∴2<BC<10.例6.如图,在△AB C中,E是BC上的一点,EC=2BE,点D是AC的中点,设△ABC,△ADF和△BEF的面积分别为S△ABC,S△ADF和S△BEF,且S△ABC=12,求S△ADF-S△BEF的值.解:∵点D 是AC 的中点,∴AD =12A C.∵S △ABC =12,∴S △ABD =12S △ABC =12×12=6.∵EC =2BE ,S △ABC =12,∴S △ABE =13S △ABC =13×12=4.∵S △ABD -S △ABE =(S △ADF +S △ABF )-(S △ABF +S △BEF )=S △ADF -S △BEF ,∴S △ADF -S △BEF =S △ABD -S △ABE =6-4=2.【点睛】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高相等时,面积的比等于底边的比;底相等时,面积的比等于高的比.【迁移应用】【2-1】如图,在△AB C 中,∠ACB =90°,CD ⊥AB 于D ,图中可以作为△ACD 的高的线段有()A .0条B .1条C .2条D .3条【2-2】如图,在△AB C 中,∠C =90°,D ,E 是AC 上两点,且AE =DE ,BD 平分∠EBC ,那么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BE 是△ABD 的中线B .BD 是△BCE 的角平分线C.∠1=∠2=∠3D.S△AEB=S△EDB【2-3】如图,在△AB C中,点D是BC上的一点,DC=2BD,点E是AC的中点,S△ABC=20cm2,则S△ADE=_____cm2.答案:【2-1】C;【2-2】C;【2-3】� �.考点三:有关三角形内、外角的计算例7.如图,AD平分∠BAC,∠EAD=∠ED A.(1)求证:∠EAC=∠B;(2)若∠B=50°,∠CAD∶∠E=1∶3,求∠E的度数.(1)证明:∵AD平分∠BAC,∴∠CAD=∠BAD=��∠BA C.∵∠EDA=∠B+∠BAD,∠EAD=∠CAD+∠EAC,∠EDA=∠EAD,∴∠EAC=∠B.(2)解:由(1)可知∠EAC =∠B =50°.设∠CAD =x ,则∠E =3x ,∠EAD =∠ADE =x +50°,∴50°+x +50°+x +3x =180°.∴x =16°.∴∠E =3x =48°.例8.如图,在△AB C 中,三条内角平分线AD ,BE ,CF 相交于点O ,OG ⊥BC于点G .(1)若∠ABC =40°,∠BAC =60°,求∠BOD 和∠COG 的度数;解:∠BOD =∠OAB +∠OBA12∠BAC +12∠ABC =50°,∠COG =90°-∠OCG=90°-12(180°-∠ABC -∠BAC )=90°-40°=50°.解:∠BOD =∠COG .理由如下:∵∠BOD =∠OAB +∠OBA12∠BAC +12∠ABC =12(180°-∠ACB )=90°-12∠ACB ,∠COG =90°-∠OCG =90°-12∠ACB ,∴∠BOD=∠COG.【迁移应用】【3-1】如图,点D在BC的延长线上,DE⊥AB于点E,交AC于点F.若∠A=35°,∠D=15°,则∠ACB的度数为()A.65°B.70°C.75°D.85°答案:B【3-2】一副三角板如图所示摆放,则∠α与∠β的数量关系为()A.∠α+∠β=180°B.∠α+∠β=225°C.∠α+∠β=270°D.∠α=∠β答案:B【3-3】如图,在△CEF中,∠E=80°,∠F=50°,AB∥CF,AD∥CE,连接BC,CD,则∠A的度数是_______.答案:50°,【3-4】一个锐角三角形,所有内角的度数均为正整数,且最小角是最大角的15则这个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7°、78°、85°考点4: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例9.如图,求∠A+∠B+∠C+∠D+∠E+∠F+∠G的度数.解:∵∠A+∠D+∠F=180°,∠B+∠C+∠E+∠G=360°,∴∠A+∠B+∠C+∠D+∠E+∠F+∠G=180°+360°=540°.例10.一个多边形剪去一个内角后,得到一个内角和为1980°的新多边形,求原多边形的边数.解:设新的多边形的边数为n,∵新的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980°,∴180°×(n﹣2)=1980°,解得:n=13,∵一个多边形从某一个顶点出发截去一个角后所形成的新的多边形是十三边形,①若截去一个角后边数增加1,则原多边形边数为12,②若截去一个角后边数不变,则原多边形边数为13,③若截去一个角后边数减少1,则原多边形边数为14,∴原多边形的边数可能是:12或13或14.例11.如图,小明从A点出发,沿直线前进8米后向左转45°,再沿直线前进8米,又向左转45°……照这样走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发点A时,共走路程为(C)A.80米B.96米C.64米D.48米【迁移应用】【4-1】把一个多边形纸片沿一条直线截下一个三角形后,变成一个十八边形,则原多边形纸片的边数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十七边形或十八边形或十九边形【4-2】一个多边形少算一个内角,其余内角之和是150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A.8B.9C.10D.11答案:D【4-3】如图,已知正五边形ABCDE,BG平分∠ABC,DG平分正五边形的外角∠EDF,则∠G=()A.36°B.54°C.60°D.72°答案:B考点六:本章中的思想方法:1.方程思想:例13.如图,在△AB C中,∠C=∠ABC,BE⊥AC,△BDE是等边三角形,求∠C的度数.解:设∠C=x°,则∠ABC=x°∵△BDE是等边三角形∴∠ABE=60°∴∠EBC=x°-60°∵BE⊥AC,∴∠BEC=90°在△BCE中,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90+x+x-60=180,解得x=75∴∠C=75°【点睛】在角的求值问题中,常常利用图形关系或内角、外角之间的关系进行转化,然后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列方程求解.【迁移应用】如图,△AB C中,BD平分∠ABC,∠1=∠2,∠3=∠C,求∠1的度数.解:设∠1=x,根据题意得∠2=x.因为∠3=∠1+∠2,∠4=∠2,所以∠3=2x,∠4=x,又因为∠3=∠C,所以∠C=2x.在△AB C中,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x+2x+2x=180°,解得x=36°,所以∠1=36°.2.分类讨论思想:例1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10和6,则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___.【解析】由于没有指明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所以要分两种情况讨论:第一种10为腰,则6为底,此时周长为26;第二种10为底,则6为腰,此时周长为22.【点睛】别忘了用三边关系检验能否组成三角形这一重要解题环节.3.化归思想:如图,△AOC与△BOD是有一组对顶角的三角形,其形状像数字“8”,我们不难发现有一重要结论:∠A+∠C=∠B+∠D.这一图形也是常见的基本图形模型,我们称它为“8字型”图.例14.如图,求∠A+∠B+∠C+∠D+∠E+∠F+∠G的度数.解:连接CD,由“8字型”模型图可知∠F+∠G=∠FCD+∠GDC,∴∠A+∠B+∠BCF+∠EDG+∠E+∠F+∠G=∠A+∠B+∠BCF+∠EDG+∠E+∠FCD+∠GDC=∠A+∠B+∠BCD+∠CDE+∠E=(5-2)×180°=540°.。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是对全等三角形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的回顾和巩固。

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习几何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通过对全等三角形的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但部分学生对于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全等判定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复习课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全等三角形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难点:复杂图形的全等判定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资料、PPT、黑板、粉笔等。

2.学生准备: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资料、笔记本、尺子、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全等三角形的例子,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判定。

《三角形的复习与整理》(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三角形的复习与整理》(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三角形的复习与整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特性,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特性2. 三角形的分类3. 三角形的内角和4. 三角形的稳定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特性、分类和内角和。

2.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三角形的特性。

- 提问:你们知道三角形有哪些特性吗?让学生举手发言,教师总结。

2. 讲授新课- 讲解三角形的特性,如稳定性、内角和为180度等。

- 讲解三角形的分类,如按边分和按角分。

- 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3. 实践操作- 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三角板拼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观察其特性。

- 让学生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4. 巩固练习- 出示一些关于三角形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 出示一些关于三角形分类和内角和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5. 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三角形知识,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6. 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关于三角形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完成。

- 布置一些关于三角形分类和内角和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完成。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辅导和指导。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如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如参与度、互动和合作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理解和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八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第十一章 三角形》章节复习

八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第十一章 三角形》章节复习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本章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知识体系的建构,较复杂几何问题的证明与计算.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与思考
引言:在本章中,我们学习了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来梳理一下本章所学知识.
问题1如图,在△ABC中
(1)若AB=5,AC=3,则BC的取值范围是.
追问2: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何证明这个结论呢?
追问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追问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些结论能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吗?
师: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探究多边形内角关系的基础.
问题2如图所示
三角形ABC的内角和为,外角和为;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复习本章内容并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计算与证明,构建本章知识结构.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复习本章内容,整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体会研究几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能够有条理地思考、解决问题.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通过复习本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三角形的有关线段和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多边形内、外角和公式,能建立这些性质之间的联系,能结合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体会研究几何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二)建构体系
问题3请同学们整理一下本章所学的主要知识,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吗?你能画出一个本章的知识结构图吗?
师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在纸上画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然后展示部分学生画的知识结构图,并请这些学生简要说明自己所画知识结构图.最后,教师出示教科书中的知识结构图.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复习》主要包括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和应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复习,旨在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对本节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4.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相关练习题;3.教学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全等三角形的例子,让学生分组讨论,判断给出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全等三角形知识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巩固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掌握。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知识进行解决。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结果。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有关全等三角形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3.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如利用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在复习三角形性质时,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有哪些基本的性质?”、“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自主探索问题,如利用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性质。
3.学生能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抽象的三角形知识与具体的图形相结合,提高直观想象能力。
4.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激发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如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和应用等。
2.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如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判定方法的掌握等。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指出后续学习的方向。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如解决一些与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巩固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等。
2.教师通过示例和讲解,介绍三角形的全等、相似判定定理,并解释其应用和意义。
3.教师讲解三角形的分类,如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4.教师通过几何计算实例,讲解利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决三角形边长、角度问题的方法。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全章复习为主题,旨在通过复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巩固学生对三角形性质、分类、判定及应用的理解。本章内容涉及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三角形的全等、相似以及三角形的几何计算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三角形的小结与复习教学设计20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三角形的小结与复习教学设计20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巩固知识。
3.精讲精练,巩固提高:针对教学重难点,教师进行精讲,突出关键点,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设计要具有层次性、针对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4.方法引导,培养能力:注重数学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运用画图、测量、推理等手段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和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解决相似、全等三角形问题时,引导学生运用对应角、对应边等方法进行分析。
5.拓展延伸,激发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拓展性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例如:探讨三角形在建筑、艺术、科技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6.评价反馈,激励进步: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活中含有三角形的物体,记录下来并分析三角形在其中的作用;
(2)与家长共同探讨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学习心得。
3.布置以下小组合作作业:
(1)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道综合性的几何证明题,要求运用到本节课所学知识;
(2)小组讨论并总结相似、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以下书面作业:
(1)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巩固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等知识;
(2)设计一道实际应用题,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并说明解题思路;
(3)绘制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标出相关角度和边长,并解释其性质;
(4)总结相似、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举例说明。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熟练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及判定方法,特别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及其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及三角形的重要线段的概念;
2、掌握三角形的三边间的关系;
3、会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公式计算角度。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
教学难点
会灵活运用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公式计算角度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梳理
(1)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 三角形的分类. ⎪⎩⎪⎨⎧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
(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 三角形的重要线段
①三角形的中线: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三条中线交点叫重心
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内角平分线与对边相交,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三个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内心 ③三角形的高:顶点向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三条高的交点叫垂心(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交点的位置不同)
(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6)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性质 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补。

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7)多边形的外角和恒为360°。

二、典例分析
例1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9,第三边为奇数,则此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三边关系:判定能否成三角形;求线段的取值范围;证明线段的不等关系)
针对性练习: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7cm ,一边长为3cm ,则它的另一边长是 。

三角形 (按角分) 三角形 (按边分)
例2如图,已知ABC ∆中,ACB ABC ∠∠和 的角平分线
BD,CE 相交于点 O,且 60=∠A 求的度数BOC ∠。

(内角和定理)
思考:若 n A =∠,则BOC ∠的度数为多少? 例3 如图,BP 平分∠FBC ,CP 平分∠ECB ,∠A=40°求∠BPC 的度数。

例4: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外角都是其相邻内角度数的1/4,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内角和与外角和、用方程解)
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和都等于1200,求它的边数。

正多边形与镶嵌
例5 用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能否进行镶嵌?
思路分析:可以进行镶嵌的条件是:一个顶点各个内角和是360°。

A C E P
B 4 2 1 3 F
三、本章思想方法:
1、方程思想
例6 已知:在ABC ∆中,∠C=∠ABC ,BE ⊥AC ,BDE ∆是正三角形,求∠C 的度数。

2、化归思想:(证明线段的平行问题,常转化为证明角相等或互补来解决)
例7:如图,∠B=42°,∠A+10°=∠1,∠ACD=64°,求证:AB ∥CD 。

D C
A B
针对性练习:
1、能把一个任意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的线段是三角形的( )
A 、角平分线
B 、中线
C 、高
D 、两边中点连线
2、如图2,在ABC ∆中,点D 、E 、F 分别是BC 、AD 、CE 的中点,且 24cm S ABC =△,则BEF S △的值为 。

A.2cm 2
B.1cm 2
C.12cm 2
D.14cm
2 3、ABC ∆中,AB=AC.周长为16cm.AC 边上的中线BD 将ABC ∆分成周长之差为2cm 的两个三角形.求ABC ∆的各边长.
反馈练习:
1、下面四个图形中,线段BE 是⊿ABC 的高的图是( )
A .
B .
C .
D .
图2
B C E B A C E B A
C E B A C E
2.如图所示,在△ABC 中,∠ACB=90°,把△ABC 沿直线AC 翻折180°,
使点B 落在点B ′的位置,则线段AC 具有性质( )
A.是边BB ′上的中线
B.是边BB ′上的高
C.是∠BAB ′的角平分线
D.以上三种
3、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1cm,2cm,3cm
B.1cm,2cm,4cm;
C.2cm,3cm,4cm
D.2cm,3cm,6cm
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则它的周长为( )
A.9
B.12
C.15
D.12或15
5、如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4,则它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钝角或直角三角形
6、已知△ABC 中,∠A=2(∠B+∠C),则∠A 的度数为( )
A.100°
B.120°
C.140°
D.160°
7、在△ABC 中,∠B,∠C 的平分线交于点O,若∠BOC=132°,则∠A=_______度.
8、如图所示,在△ABC 中,AD ⊥BC 于D,AE 平分∠BAC,且∠B=36°,
∠C=76°,求∠EAD 的度数。

9、如图,已知DE 分别交△ABC 的边AB 、AC 于点D 、E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F ,∠B=63°,∠ACB=75°,∠AED=46°,求∠BDF 的度数。

B '
C B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