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一.内战的爆发1. 1945年10月10日,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
2. 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3. 全面进攻: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4. 重点进攻:1947年春,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 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2. 决战:1948年秋,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1941年1月发起总攻➢平津战役:1941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结果: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 1949年4月,《国内和平协定》,和谈破裂2.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打响,23日,占领南京。
3. 意义:➢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前言: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人士在较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
国民党特务使用暴力破坏了这次集会。
较场口事件后,国民党不顾政协协议和人民的反对,发动了内战。
总结:1946年6月,蒋介石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内战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后,1947年6月开始战略反攻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解放军基本解放了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哪些努力?进行重庆谈判,进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以及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什么意义?➢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解放战争基础知识点
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_____________出发,提出通过和平途径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中国。
而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却要使中国社会回到战前_________________的统治。
2、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通过谈判揭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偕_______、____ 等飞往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5、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署了_____ _,又称_______ _。
6、经过40多天的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____ _其内容包括(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重庆谈判期间国共双方斗争的焦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内政全面爆发的时间是______年________月。
其标志是国民党对____________发动进攻。
9、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先是进行了_______进攻然后又进行了________进攻。
10、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地点是①______________和②_______________。
11、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极大的鼓舞了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军队在________的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①的重点进攻。
主要战术是_____________。
12、解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的是_______年的_____________(事件)他们率领的军队是____________主力。
1、1946年是年,1947年是年,1948年是年,1949年是年。
八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历史知识点
第五单元解放战争(1946年---1949年)第十八课全面内战的爆发1、重庆谈判:1945年8月、重庆。
中共谈判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谈判的背景:国共两党影响政局,中共要求和平,国民党却想独裁。
谈判的目的:国民党方面:①为了赢得准备内战时间②缓解国内外反内战呼声压力③把内战责任推给共产党;共产党方面:①尽可能争取和平民主②揭露蒋介石的阴谋。
谈判的结果:1945年10月10日签订《会谈纪要》(《双十协定》)。
谈判未解决的内容: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2、全面内战的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中共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中共作战战术:运动战。
结果: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
第十九课走向战略进攻1、陕甘宁解放区粉碎重点进攻:1947年3月中共方针:诱敌深入。
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央转战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作战。
彭德怀指挥西北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华东野战军粉碎重点进攻:时间:1947年3月;地点:山东孟良崮;共产党指挥者:陈毅、粟裕;作战部队:华东野战军;国民党指挥者:顾祝同;作战部队:(“七十四师”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师长-张灵甫)结果: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战略反攻的序幕: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4、解放区的土地改革:①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迫切希望获得土地。
②土地改革的开展:《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③土地改革的结果:这些规定,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④土地改革运动的影响:1.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
2.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持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第二十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1、国统区的危机:①国统区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政权把大量的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军费激增,财政赤字惊人。
【最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理本课线索
记必背重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时间1947年开始
法律文
献
《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
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
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意义
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
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
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千里跃进大别山概况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
影响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三大战役辽沈战
役
时间1948年9—11月指挥者林彪、罗荣桓参战部队东北野战军结果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
役
时间
1948年11月—1949
年1月
指挥者
刘伯承、陈毅、邓小
平、粟裕、谭震林等参战部队
中原野战军与华东
野战军
结果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
北的广大地区
平津战
役
时间
1948 年11月—1
949年1月
过程
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
令傅作义接受和平改
编。
1949年初,北平。
高考解放战争知识点
高考解放战争知识点高考即将来临,作为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我们对高考考察的知识点非常重视。
其中,解放战争是中学历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以解放战争为主题,探讨其中的相关知识点,为大家复习备考提供一些参考。
一、解放战争的背景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对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一场革命战争,主要包括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进行的战斗,而解放战争则是为了推翻国内的封建主义势力,实现民族解放、人民解放和国家独立。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是解放战争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长达八年之久的残酷侵略,中国人民经历了极其艰难的抗争,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主席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农村政策,即土地政策、武装政策和组织政策。
这些政策赢得了农民的拥护与支持,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解放战争的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进入了解放战争的新阶段。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一系列战役和战斗,以期推翻国内的反动势力和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
榜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
榜样战役的胜利使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扩大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
这个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声望,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四、抗美援朝战争解放战争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抵抗美国帝国主义和其盟国的侵略行动。
这场战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地位。
这场战争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角色,并为解放战争的成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总之,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的一场伟大斗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通过对解放战争相关知识点的了解和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
高中历史知识大全:“人民解放战争”重难点解析
高中历史知识大全:“人民解放战争”重难点解析人民解放战争是指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领导权,而在中国大陆及海南岛进行的内战,战争以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而告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政治斗争和内战的爆发1.抗战胜利后,长期以来的中日民族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二战后美国的侵华方针:扶蒋反共。
3.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的原因与意图:①迫于和平、反内战的舆论压力;②其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③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的身上。
4.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的原因:①捍卫人民的利益,尽一切努力实现和平、民主、团结;②揭露蒋假和平的阴谋,争取中间力量;③争取政治上的主动。
1/ 45.《双十协定》签订的意义:①迫使国民政府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②揭穿了“共产党不要和平”的谣言;③采取协商的方式解决国内政治问题,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6.政协会议上斗争的焦点、决议及意义。
政协会议上争论最激烈的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问题。
这一问题其实是重庆谈判以来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争论的继续和发展。
会议最后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有利于实施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
在许多方面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冲破了独裁统治。
7.对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知识。
(1)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2)中共制定的战略战术:在战略上藐视敌人。
反内战具有爱国的正义的性质,获得人民的拥护,这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政治基础;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即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对薄弱或孤立之敌,在运动中予以各个歼灭。
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相继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解放战争知识提纲
解放战争知识提纲一、解放战争背景及起因A.国共两党内战的背景和原因1.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和矛盾2.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差异3.解放战争的爆发前后的时代环境和国内外形势B.解放战争的起因和导火索1.国共两党对于中国命运的不同理解2.国民党政府腐败和对待共产党的压迫3.国共两党在新四军事件后的对立加剧二、解放战争的总体形势A.长期战争的特点和影响1.解放战争的持久性和消耗性2.国共两党长期斗争的过程和演变3.民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及动员情况B.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场及决定战役1.华东战场的重要性和作战情况2.中原战场的关键地位和决定性战役3.东北战场对解放战争的影响和作用三、解放战争的决策和指挥A.中共中央的决策和指挥体制1.中共中央在解放战争中的指挥框架3.解放战争中的军事、政治决策和指挥系统B.抗日战争经验对解放战争的借鉴1.抗日战争胜利对解放战争战略的影响3.解放战争中的技术创新和军事策略四、解放战争中的重大战役A.淮海战役的背景和影响1.淮海战役的地理位置和军事意义2.淮海战役的指挥系统和作战战术3.淮海战役对于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性B.平津战役的意义和影响1.平津战役的背景和战略布署2.解放军在平津战役中的作战经验和战术3.平津战役对于中国大陆解放的影响五、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影响A.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国共两党的合作1.解放战争的胜利意味着什么2.国共两党在解放战争胜利后的合作3.解放战争胜利对于中国的影响和重建B.解放战争的国际影响和地位1.解放战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2.解放战争对于亚洲国家解放运动的影响3.解放战争对于华人华侨的影响和影响六、解放战争的意义和启示A.解放战争对于中国国家建设的启示1.解放战争对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2.解放战争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3.解放战争对于中国社会变革的意义B.解放战争对于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启示1.解放战争对于中国军队建设的影响2.解放战争对于中国战争理论的贡献。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汇第23课内战爆发1、重庆谈判时间、地点:1945年,重庆。
双方目的: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争取时间,部署内战。
共产党:真和谈,揭骗局,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结果:①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双十协定》②1946年,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再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意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2、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
3、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的战略战术①、首先是对中原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②、被粉碎后,开始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4、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斗争策略:①、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
②、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战果:①、粉碎了国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②、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bian),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③、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5、【P111材料研读】:材料中大家为什么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答: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使人民看到了国内和平、民主和国家统一、富强的愿望。
6、【课本第112页课后活动1】(1)毛泽东认为“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应如何应对?答: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
(2)经过重庆谈判,国共双方代表最后签订了什么文件?答: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双十协定》7、【课本第112页课后活动2】运用具体史实,说说解放区军民是如何进行自卫反击的?必背知识点的4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政策: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八年级历史解放战争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解放战争知识点解放战争是新中国成立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决定性战争。
在八年级历史学习中,解放战争是必须要掌握和理解的,下面是一些与解放战争相关的知识点。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中国解放战争是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开始的,当时国内局势十分复杂,国共两党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与冲突。
蒋介石在国共内战中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中国经济崩溃,社会动荡,这为解放战争爆发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二、解放战争的起始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随后国共两党先后签署了《苏州停战协定》和《南京停战协定》,中国内战暂时停火,但很快休战状态被打破,双方于1946年6月开始重新开战,此时解放战争正式开始。
三、战争的主要战场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场分布在华北、东北和西南等地区。
华北战场包括山西、河北、天津、北京等地,东北战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而西南战场则包括云南、贵州、西藏等地。
四、战争的主要内容解放战争的主要内容是人民军队和国民党军队之间的战斗。
整个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6年至1948年的战略决战阶段;第二阶段是1948年至1949年的战役决战阶段;第三阶段是1949年的攻坚克敌阶段。
五、战争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解放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经过数年的残酷战争,解放军胜利地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统一了全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六、战争的意义中国解放战争是一场充满着革命性和历史意义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胜利标志着中国历史上走向了新的发展道路。
总之,掌握解放战争相关的知识点,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更好地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解放战争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解放战争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线索:按年来掌握,一年一个主题:1、第一年,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这是从抗日战争向国内战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蒋介石采用反革命两手来对付中国共产党,一手是假和平,一手是真内战;中共则是革命的两手,一手尽力争取和平民主,一手准备自卫战争。
2、第二年,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这是战争的第一年。
这一年,蒋介石发动了全面进攻、重点进攻;中共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
3、第三年,1947年6月至1948年8月,这是战争的第二年。
中共转入战略反攻,这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4、第四年,1948年9月至1949年9月,这是战争的第三年。
战略决战,国民党主力被消灭,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
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和平方式争取民主和平的斗争阶段,主要有重庆谈判,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等;第二阶段是三年战争阶段。
三年战争阶段又可分为三小段:从1946年夏至1947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和粉碎国民党进攻;1947年6月至1949年1月,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1949年1月至1949年4月,解放战争胜利。
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之演变: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两党处于全面对立。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了合作,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终于结束对抗共同走上抗日战场。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一、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重庆谈判:(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2)时间:1945年8~10月(3)结果:签订《双十协定》《双十协定》内容:①和平建国;②坚决避免内战;③召开政协会议;④保证人民权利;《双十协定》意义:共产党:被动——主动;国民党:主动——被动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又称“旧政协会议”):(1)召开:1946年重庆(2)内容: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二、解放战争的过程:战略防御(1946.6-47.6)——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947.6-1949.1)——最后胜利(1949.1-1949.10)(一)战略防御阶段。
1、全面进攻(1)时间:1946年6月(2)进攻方向:中原等解放区(3)结果: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2、重点进攻(1)时间:1947年(2)进攻方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3)结果:被粉碎(二)、战略反攻阶段:1、全国性反攻(1)时间:1947年6月,刘、邓大军潜力跃进大别山(3)意义: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2、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①时间:1948.9——1948.11②地点:东北地区(1)淮海战役:①时间:1948.11——1949.1②地点:淮海地区③人物:黄维黄柏涛杜聿明意义: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2)平津战役①时间:1948.11——1949.1②地点:平津地区③人物:傅作义3、北平谈判(1)背景:三大战役即将结束,国民党败局已定(2)结果:和谈破裂4.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⑴、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⑵、召开: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展开(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⑶、内容:工作重心的转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⑷、意义:为新中国成立作了思想上政治上的准备。
5、渡江战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3)时间:1949. 4月21日——4月23日(2)过程(3)意义:南京解放,国名政府统治结束,也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一、解放战争的过程:第一阶段:战争序幕:1945年8月—1946年6月第二阶段:全面内战:1946年6月—1950年6月①防御阶段(1946、6——1947、6)②反攻阶段(1947、6——1948秋)③决战阶段(1948、9——1949、1)三大战役④胜利阶段(1949、1——1950、6)第一阶段:战争序幕:1945年8月—1946年6月1.重庆谈判:(1)背景:①主要矛盾:抗战结束后,国内主要矛盾由中日民族矛盾变为了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发动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
②国内人民:渴望和平。
③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积极帮助国民党抢夺胜利果实)[来源:学.科.网]④蒋介石:迫于国内外的和平压力,内战准备尚未完成→“假和平、真内战”⑤中共:代表人民,努力争取和平民主(2)结果: 签署《双十协定》(3)《双十协定》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4)斗争焦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5)意义:政治上取得主动权, 赢得民心。
2.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6年初地点:重庆结果: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第二阶段:全面内战:1946年6月—1950年6月(1)全面内战爆发(时间、标志):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战术、战果):运动战,歼敌70多万。
(3)粉碎重点进攻(地区):1947年,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2.反攻阶段(1947、6——1948秋)[来源:Z&xx&](1)经济:土地改革(时间、文件、内容、意义)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影响: 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2)军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间、部队、意义):1947年6月; 晋冀鲁豫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知识要点
第17课解放战争过渡时期(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时期)(1945.8—1946.6)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9)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最后胜利阶段(1949.1—1949.9)一、解放战争前1、抗战胜利后国际形势:(内战爆发的必然性)①社会主义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发展②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积极向全球扩张国内形势:①人民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中共争取和平民主,准备武装斗争;②美蒋勾结准备内战A.战后美国的对华基本政策是“扶蒋反共”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反动方针中日民族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2.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A、1945年,参加重庆谈判,签《双十协定》。
B、1946年初参加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重庆谈判原因:国内外和平舆论的压力;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抗战胜利后国内外人民要求和平国民党: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一面准备内战;一面邀毛商讨和平问题)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假和平阴谋,毛泽东毅然前往谈判目的:通过谈判拖延时间,准备内战;把内战的责任推在中共方面.时间:1945.8.28—10.10成果:1945.10.10.签《双十协定》【“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问题未达成协议】意义:①对人民:内容有利于实施民主政治和和平建国②对中共: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扩大了影响③对国民党:被迫承认,再发动内战陷于被动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政协协议内容包括: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比较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相同点:①背景:都是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②内容:都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定;③影响:都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和平民主的诚意,使蒋介石集团在政治上处于被动;④结果:成果都被国民党破坏,没有带来和平与民主。
部编版中国近现代史第九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必背知识点及考点梳理
部编版中国近现代史第九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必背知识点及考点梳理考点一、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一、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美国对华基本政策:扶蒋反共。
蒋介石的对内政策: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二、重庆谈判(1949.8.28—10.10)和双十协定——(1) 谈判背景: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蒋介尚未完成内战的准备工作;中共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高粘度齿轮泵谋,以利于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
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
(2)《双十协定》的内容: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等。
(3) 意义:是人民力量的胜利;表明中共的和平诚意;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它再要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地位。
三、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争议最激烈的问题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
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内容包括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
四、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1946年夏,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的爆发。
毛泽东著名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解放军的战略战术方针: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经过8个月作战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山东(孟良崮战役)和陕北解放区(青化砭、蟠龙镇、羊马河、沙家店等战役)。
考点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一、解放军的战略反攻1、条件——可能性:①解放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优势逐渐丧失。
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②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国民党反动派陷入孤立;③解放区土RYB燃油泵改的进行。
必要性:战略进攻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物质消耗。
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
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解放战争是指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和其它帝国主义势力的战斗,主要涉及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事件。
为了清晰地了解解放战争,下面将对其背景、主要战斗和战略、战争结果等进行总结。
一、背景1.民族危亡: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处于严重分裂和内忧外患的局势,列强侵略,民族危亡。
2.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占领整个东北地区,丧失了中国主权。
3.佳木斯事变:1932年,日军入侵中国东北,屠杀中国军民,导致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怒。
4.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了“七七事变”,全面侵略中华大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二、战略1.全面抗战:中共中央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协调全国军队和地方力量,全面展开了抗战。
2.歼灭敌人:在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目标是消灭日军和其他反动势力,争取最后的胜利。
三、主要战斗和战略1.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共中央决定组织和指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成功地保卫住了万人陷阱战役。
2.武汉会战:1938年10月中共中央确定了东方战争大南战胜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要紧。
3.太原战役:1946年9月是中共中央武汉后继战败后,组织全国抗战,重建东北抗日联军的一个重要阶段。
4.解放南京: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打破了娘子关和泰州的河堤,成功地攻占南京,并解放了南京市。
四、战争结果1.日本侵略者战败:解放战争最终目标是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一系列粘附和巩固敌人的进攻,使日本侵略者战败。
2.统一中国领土:解放战争确保了中国领土完整,使中国恢复了在东北、华北和长江流域的统一3.国家独立:解放战争确保了中国的国家独立,不再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压迫和控制。
4.新中国成立: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从封建帝制到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历史转变。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解放战争讲解
考研政治十九期知识点:解放战争此知识点包含三方面内容: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原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分别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
战后的政治形势,在国际上,帝国主义遭到削弱,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有了新的发展,世界反动势力已经难以集中起来干涉中国革命。
在国内,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取代了日本在中国的地位,在中国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
1945年,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1945年8月,蒋介石连发三电,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
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中共中央指出,在政治上,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在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一年的时间里,人民军队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
人民解放军经过8个月的作战,歼敌71万,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国民党军改为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从1947年3月至6月,解放军经过4个月的内线作战,打退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并在东北、热河、冀东、豫南等地开始局部反攻。
解放战争战术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解放战争战术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战争。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运用了一系列巧妙的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胜利。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来深入了解解放战争中的战术,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运动战运动战是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常用的战术之一。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灵活的机动,在运动中寻找敌人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予以歼灭。
例如,在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根据战场形势,采取了大胆的运动战策略。
国民党整编 74 师冒进突出,华野迅速抓住这一机会,集中数倍于敌的兵力,将其包围在孟良崮地区。
在战役过程中,华野各部队快速机动,穿插分割,打乱了敌人的部署,最终成功歼灭了整编74 师。
运动战的知识点包括:1、灵活机动:部队能够迅速转移阵地,根据敌情变化调整作战方向。
2、集中兵力:在关键时机和地点,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
3、情报准确:及时获取敌人的动向和部署,为作战决策提供依据。
二、围点打援围点打援是一种巧妙的战术,通过围攻敌人的据点,吸引敌方增援部队,然后在增援途中设伏予以打击。
辽沈战役中的锦州攻坚战就是围点打援的典型战例。
解放军集中兵力攻打锦州,国民党急忙调兵增援。
东北野战军在塔山等地顽强阻击援敌,为攻克锦州创造了有利条件。
围点打援的关键知识点:1、选准围点目标:通常选择具有战略重要性的据点。
2、合理部署兵力:既要保证围点的力量,又要预留足够兵力打援。
3、精心设伏:准确判断援敌的路线和时间,设下埋伏。
三、攻坚战攻坚战是在城市或坚固防御工事面前进行的强行攻击作战。
济南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一次著名的攻坚战。
解放军经过周密的准备,采用多种手段突破敌人的防线,最终解放了济南。
攻坚战的知识点:1、充分准备:包括情报收集、火力配备、攻城器械等。
2、协同作战:步兵、炮兵、工兵等各兵种密切配合。
3、突破要点:选择敌人防御的薄弱环节作为突破点。
【知识解析】人民解放战争基础知识梳理
再见
1948 年11 月—1949 年1 月
1948 年11 月—1949年1 月
参战 部队
东北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 团歼敌
人数 歼敌47 万余人 歼敌55 万余人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 万余人
影响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问题拓展
问题拓展
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史料实证】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实质 史料 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 匪清剿之。
——1945年9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
思考:据史料分析蒋介石发起谈判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点拨】从画线部分关键信息“窥测其要求与目的” “拖延时间”分析。 提示 目的:摸清中国共产党的底线,同时以谈判换取准备内战的时间。
人民解放战争
基础知识梳理
基础知识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 两种建国方针 (1)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
联合政府
,力争建成一个新民
主主义的国家。 (2)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
独裁和内战பைடு நூலகம்
的方针。
2. 争取和平民主
(1)重庆谈判:1945 年10 月10 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2. 国民党方面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横行,统治腐败;美援断绝,内 部分裂。
3. 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中国 人民的要求和意愿,不得人心,注定要走向失败和灭亡。
问题拓展
四、多角度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必修1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知识点
必修1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知识点推荐文章山西历史会考必背知识点热度: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知识点热度:高一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知识点热度:高一历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知识点热度:高一历史上册第四章知识点热度: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大陆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必修1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1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知识点导航1.首先要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内外形势,注意社会主要矛盾已由民族矛盾变为中国共产党及全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矛盾,中国出现了两种命运和前途的激烈斗争,国共两党的关系也由抗日战争的合作转为对抗。
2.本课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可按解放战争发展的线索来建立知识体系:内战前,围绕着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和共产党及广大民主人士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等整理知识点;国民党发动内战,先后进行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这一时期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粉碎敌人的进攻等内容较为突出;人民解放军反攻直至国民政府覆灭阶段,可围绕国共双方政治、军事、外交几方面整理知识点。
并适当联系相关的世界史内容,形成中外知识网络。
3.分析比较整合教材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必修1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知识点:重点讲解一、比较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1.从形式上看,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其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地位。
但重庆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其军事部署准备时间,另外给中国人民造成和平民主的假象,将战争的罪责嫁祸于共产党;北平谈判是在国民党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动求和的,目的是为了延缓时间,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或“划江而治”的目的。
2.从结果来看,中共都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
《解放战争》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解放战争必考知识点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解放战争重要知识点重庆谈判
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
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备战的策略,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
毛泽东去谈判的原因:为争取和平、民主。
经过了43天,签署了《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内容:国民党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基本方针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却拒绝承认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合法
地位。
同意与共产党“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实行政治民主化。
重庆谈判意义:1.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2.《双十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再要发动内战,就将处于政治上的被动地位。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时间:1946年6月
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
国民党进军中原解放区等解放区,扬言用3到5个月时间,消灭共党领导的人民部队
中共中央决定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从1946年7月~1947年2月,解放军放弃了105座城市,歼敌71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蒋介石收缩战线,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榆林市、延安市)。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向延安猛扑。
为诱敌深入,党中央和西北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
西北解放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采用“蘑菇战术”,歼敌3万余人,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性事件。
在鲁西南强渡黄河,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歼敌:5.6万人
横跨陇海线,涉越黄泛区,千里跃进,到达大别山区。
回复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像一把利剑插入敌人的心脏
三支大军互为犄角,钳制中原,威胁南京、武汉。
其他解放区也先后转入反攻,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态势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三大战役简表P99
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渡江战役
4月21日,强渡长江。
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解放战争知识点归纳一、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条件——可能性:①解放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优势逐渐丧失。
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②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国民党反动派陷入孤立;③解放区土改的进行。
必要性:战略进攻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物质消耗。
2、任务:①主力部队向外线(国统区)进军,进行战略进攻;②部分内线部队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属于战略防御性质。
3、基本情况——⑴、主攻方向:中原地区(其一、当时国民党军队主力正在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在中原地区的防守力量薄弱,兵力空虚;其二、中原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西扼武汉,东下南京,出击中原可直接威胁敌人统治的中心)。
⑵、
时间:1947年6月底。
概况:①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跃进大别山。
②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挺进豫陕鄂边区。
③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
⑶、其他解放区转入反攻: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
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
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
4、战略反攻的意义:对扭转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也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点;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近百年统治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点。
二、战略决战的胜利
1、中国共产党将东北战场作为决战首选战场的主要因素: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进一步发展变化,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而东北战场又成了形势最有利的战场。
(1)当时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只困守在几个大城市,整体上处于被包围的态势。
解放军后方巩固,物质力量雄厚。
(2)从东北的地理位置看,北邻苏联、朝鲜等国,通往华北的通道一旦被卡死,国民党军队即成被包围之势,很难逃脱。
(3)首战东北战场,一旦成功,还可以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一个稳定的后方,东北解放军可以挥师南下,配合其他战场作战,而东北雄厚的工业基础可支援全国。
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9~1948.11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特点是先取锦州,关门打狗。
淮海战役:1948.11~1949.1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特点是中间突破,
分割歼灭。
平津战役:1948.11~1949.1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特点是先取两头,后取中间,和平解放北平。
3、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4、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1)、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2)、广大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3)、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4)、解放区人民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援。
最后再次强调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