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教案1
![《放飞蜻蜓》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0fbb4567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00.png)
《放飞蜻蜓》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理解重点语句, 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训诲,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 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学问, 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挚友, 激发学生爱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 边思索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
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育。
教学打算: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 课件。
教学过程:一、展示画面, 激趣引出课题。
1、同学们, 这是什么呢?〔板书:蜻蜓〕2、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
上堂课, 我们学了一篇和蜻蜓有关的课文〔板书:放飞〕是谁放飞了蜻蜓呢?3、好不简单捉到一只这么漂亮的蜻蜓, 为什么又放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精读课文。
1、放飞蜻蜓源于文中的一个人陶行知先生, 是他的一番问话让孩子们产生了放飞蜻蜓的想法, 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2到10自然段, 找一找陶行知先生问了孩子们哪几个问题?学生默读后沟通。
出示:翠贞, 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 谁知道?2、第一个问题:你知道蜻蜓都吃什么吗〔1〕文中孩子们是怎么答复的呢?〔2〕那你知道蜻蜓都吃什么吗?学生答复后课件出示:详细介绍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多少的资料。
正因为如此陶行知先生问孩子们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挚友, 同学们你们说是不是啊?〔板书:我们的好挚友〕〔3〕能把这局部都读好吗?分角色朗读2到6自然段。
3、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 高高举起。
这是一只怎样的蜻蜓呢?文中有一句话特地描写了蜻蜓, 你找到了吗?真是一只漂亮又得意的蜻蜓啊。
可是蜻蜓不仅外表漂亮, 她身上还有许多隐私呢。
所以陶行知先生问孩子们: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
孩子们有的认为有的认为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课文的哪一段?〔出示:第十自然段〕指名读第十自然段,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蜻蜓尾巴的特点是什么?作用又是什么呢?第十段还介绍了什么的特点和作用?除了尾巴和眼睛你还知道蜻蜓的那些部位的特点和作用?但是我们的课文没有一一介绍出来, 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来代替。
《放飞蜻蜓》教案(3篇)
![《放飞蜻蜓》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a15c3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05.png)
第1篇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三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蜻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学习观察和描述蜻蜓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绘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1. 了解蜻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会观察和描述蜻蜓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学会观察和描述蜻蜓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蜻蜓图片、蜻蜓标本、观察记录表、绘画工具等。
2. 学生准备:观察记录表、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蜻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就是蜻蜓,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蜻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二、新课讲授1. 教师出示蜻蜓标本,引导学生观察蜻蜓的外形特征,如身体、翅膀、触角等。
2.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蜻蜓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翅膀有几对?触角有什么作用?”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蜻蜓的身体是细长的,翅膀有两对,触角用于感知周围环境。
”4. 教师讲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如捕食、繁殖等。
5.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记录表记录下自己对蜻蜓的了解。
三、活动实践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放飞蜻蜓”活动,让学生亲手放飞蜻蜓,感受蜻蜓的飞行特点。
2. 学生在放飞蜻蜓的过程中,观察蜻蜓的飞行轨迹、姿态等。
3. 学生用绘画工具描绘出自己观察到的蜻蜓。
四、总结与评价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分享自己对蜻蜓的了解。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1. 观察并记录家中或校园里的蜻蜓,了解它们的习性。
2. 以“我心中的蜻蜓”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绘画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了蜻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活动实践中,学生亲手放飞蜻蜓,加深了对蜻蜓的认识。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推荐10篇)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推荐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d6c4b6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e.png)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推荐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总结、合同协议、管理制度、演讲致辞、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好词好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plan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speeches, insights, evidence letter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放飞蜻蜓教学设计(推荐10篇)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
《放飞蜻蜓》课文教案
![《放飞蜻蜓》课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dc18c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50.png)
《放飞蜻蜓》课文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放飞蜻蜓》是一篇描绘大自然美好景象的课文,通过讲述孩子们在夏天的田野上放飞蜻蜓的场景,展现了生机勃勃的乡村生活。
1.2 课程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分析本课以放飞蜻蜓为线索,描绘了夏天的田野、蓝天、白云和飞翔的蜻蜓等美丽景色。
通过孩子们在田野上的欢乐场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学难点:学会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提高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的美好。
(2)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放飞蜻蜓的乐趣。
3.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美丽景色,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教学挂图: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蜻蜓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蜻蜓的特点。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1)展示夏天的田野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夏天的印象。
(2)引入课文《放飞蜻蜓》,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2 讲解课文(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分析孩子们在田野上的欢乐场景,让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
4.3 讨论与思考(1)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2)提问:让学生回答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4 实践操作(1)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蜻蜓模型,观察蜻蜓的特点。
(2)组织学生到户外放飞蜻蜓,体验放飞乐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等方面,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5.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88b458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61.png)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案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案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案1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查找有关资料验证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
二、教学时间:两教时三、教学准备:1、认真朗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圈圈划划,借助词典理解。
2、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3、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四、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2、师: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
(可爱的,美丽的)你们喜欢吗?对呀,有个孩子叫翠贞,她就抓到了这样一只小蜻蜓,喜爱极了,爱不释手,但最后却把小蜻蜓放了。
(板书:放飞蜻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
3、揭示课题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学思考:(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划划圈圈。
(2)文中共有几个自然段,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按怎样的`顺序写的?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词语陶行知慈爱七嘴八舌抢着说苍蝇蚊子饥饿结构复杂翠贞田埂孑孓掌握平衡抚摸保持入神成千上万一撅一撅(2)指名学生读,正音前鼻音:贞蚊后鼻音:埂衡蝇抢翘舌音:舌多种形式练读、巩固(3)质疑,有哪些词你不理解,讨论后交流孑孓---蚊子的幼虫。
一撅一撅---一翘一翘的(动作演示)。
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争着发表自己意见。
陶行知---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请了解的学生说说,教师小结)。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四篇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0f83b84693daef5ef73df5.png)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四篇篇一:放飞蜻蜓第一课时上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阅读的习惯。
4、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揭题质疑。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美丽的小精灵,想知道它是谁吗?出示蜻蜓图(1)板书“蜻蜓”,提醒学生注意字形,认读,读准后鼻音。
大家喜欢蜻蜓吗?说说你了解的蜻蜓是怎样的。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蜻蜓有关的课文。
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归纳出两个主要问题:(1)谁放了蜻蜓?(2)为什么放蜻蜓?过渡: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故事。
二、自读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1、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
2、检查生字新词(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1)出示:陶行知慈爱七嘴八舌抢着说苍蝇蚊子掌握据说结构复杂①自由读,指名读,相机正音。
苍蝇(轻声)②简介陶行知,理解“七嘴八舌”。
(2)出示另一组词语:翠贞田埂孑孓一撅一撅露水调整①指名读,正音“孑孓”出示图片。
②理解“孑孓”、“一撅一撅”。
3、检查课文阅读情况。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指正。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老师觉得因为这么美丽的精灵来到我们的课堂,所以大家读书也特别认真。
一天午后,陶行知看见一群孩子正在捉蜻蜓呢!(板书:捉蜻蜓)蜻蜓这么漂亮,孩子们捉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读第一小节,体会捉蜻蜓的快乐)2、是啊,蜻蜓是美丽的,捉蜻蜓又是这么??可是,这群孩子最后又把蜻蜓放了,(板书:放蜻蜓)他们是心甘情愿的吗?让我们去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放飞蜻蜓》的教案
![《放飞蜻蜓》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028a69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37.png)
《放飞蜻蜓》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蜻蜓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和种类。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善于动手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蜻蜓的生态环境2. 蜻蜓的种类与特点3. 蜻蜓的生活习性4. 蜻蜓的观察与记录5. 蜻蜓的放飞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蜻蜓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和种类。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蜻蜓的观察与记录(2)蜻蜓的放飞技巧四、教学准备1. 教具:(1)蜻蜓图片、视频等资料。
(2)放大镜、望远镜等观察工具。
(3)蜻蜓放飞器材。
2. 学具:(1)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2)蜻蜓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蜻蜓。
(2)简要介绍蜻蜓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和种类。
2. 探究蜻蜓的生态环境:(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蜻蜓的生活环境。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蜻蜓的生态环境。
3. 观察蜻蜓:(1)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工具,观察蜻蜓的外部特征。
(2)学生记录观察到的信息,了解蜻蜓的种类与特点。
4. 探究蜻蜓的生活习性:(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蜻蜓的生活习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蜻蜓的生活习性。
5. 学习蜻蜓的放飞技巧:(1)教师演示蜻蜓放飞技巧。
(2)学生分组实践,掌握蜻蜓的放飞技巧。
6. 总结与反思:(1)学生总结本次学习的内容。
(2)教师进行点评,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1)学生绘制蜻蜓的手抄报。
(2)观察身边的蜻蜓,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到附近的公园、湖泊等生态环境中观察蜻蜓。
《放飞蜻蜓》课文教案
![《放飞蜻蜓》课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86527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ac.png)
《放飞蜻蜓》课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蜻蜓的兴趣。
(2)运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学会观察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3)了解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和生态环境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蜻蜓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收集有关蜻蜓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蜻蜓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收集到的蜻蜓资料。
(3)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蜻蜓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3)分段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探究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蜻蜓的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3)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或图片,进一步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
4. 总结提升(1)学生分享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总结,强调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蜻蜓,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
(3)写一篇关于蜻蜓的小作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更多关于蜻蜓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小学课文放飞蜻蜓教案设计
![小学课文放飞蜻蜓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66c177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98.png)
小学课文《放飞蜻蜓》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放飞蜻蜓》,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蜻蜓的外貌特征和生活环境。
(2)运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学会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3)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对蜻蜓生活习性和特点的深入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蜻蜓图片、视频等资料。
4. 放飞蜻蜓的活动场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蜻蜓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蜻蜓的兴趣。
(2)板书课题《放飞蜻蜓》,让学生齐读课题。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了解蜻蜓(1)教师展示蜻蜓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蜻蜓的外貌特征。
(2)学生分享对蜻蜓生活习性和特点的了解。
(3)教师总结,强调蜻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放飞蜻蜓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
(2)学生观察放飞蜻蜓的过程,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现象。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优秀12篇】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优秀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72b9d9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03.png)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优秀12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篇一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惊奇进行思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讲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漫游。
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
教学《放飞蜻蜓》,我首先抓住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以及从陶行知的话语中了解蜻蜓的一些特点。
于是,在简单介绍陶行知后,文中的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呢?引导学生回忆蜻蜓的样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接着提出问题:我们的好朋友蜻蜓有哪些特点呢?认真读课文你就能了解陶老先生,更能知道蜻蜓的特点。
愿意读课文吗?孩子们阅读愿望之火被点燃,他们读得非常认真,不时围绕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在书上圈圈画画。
在学生自主反馈中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闪光点浮现在孩子面前,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对于蜻蜓眼睛与尾巴的特点,孩子也从品读陶行知的话语中了解得很透彻。
知识丰富的你还知道蜻蜓的其它特点吗?学生们畅所欲言,蜻蜓点水等知识在教师传播,孩子们理解了课本以外的好多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保持儿童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是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在阅读课上,围绕文本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唤起儿童对知识和书籍的浓厚兴趣,从而对文本有深刻的感悟。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篇二教材解读:本文用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以与小白鸽相伴到相离为线索,讲述了一个“我”为受伤的雪儿治疗并悉心照料它,直到它飞向蓝天后的故事。
《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cd3d15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32.png)
《放飞蜻蜓》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蜻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 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养成尊重生命、爱护动物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蜻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 蜻蜓的放飞技巧和注意事项3. 保护生态环境,关爱蜻蜓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蜻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放飞技巧。
2. 教学难点:蜻蜓的放飞技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法、实践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蜻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蜻蜓的外形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学生观察蜻蜓的外形特征,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蜻蜓的特点。
3. 实践:教师示范蜻蜓的放飞技巧,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4. 讨论:学生交流放飞蜻蜓的心得,分享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强调关爱蜻蜓的重要性。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蜻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放飞技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6. 作业:学生绘制一幅关于蜻蜓的画作,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描述蜻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生能够掌握蜻蜓的放飞技巧,并能够在户外环境中正确放飞蜻蜓。
3. 学生能够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能够提出关爱蜻蜓的具体措施。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蜻蜓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相关文字材料。
2. 准备蜻蜓的模型或者实物标本。
3. 准备放飞蜻蜓的户外环境,确保安全。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寻找现实中的蜻蜓,并记录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b306e1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ca.png)
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教案(通用10篇)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教案1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学问,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挚友,激发学生爱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化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惜和谆谆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学问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相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挚友,激发学生爱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化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惜和谆谆教育。
教学难点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学问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相识。
教学过程一、走近蜻蜓1、借助教材,走近蜻蜓⑴(出示蜻蜓休息图片)同学们看,多么可爱的蜻蜓呀!(出示课后练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
)⑴吃食(学生发言)你了解了蜻蜓的吃食。
(板书:吃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书中的语句。
(留意“孑孓”的读音)小结:从蜻蜓的吃食,我们可以发觉蜻蜓是益虫,是我们的挚友,所以要放飞蜻蜓。
⑴尾巴①(学生发言)(板书:尾巴)关于蜻蜓的尾巴,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学生发言,3、4人)(点击出示课件)请你把课文中描写尾巴的语句读一读。
(指名2人读)②(点击出示课件)陶行知说:“据说,在它——(学生读)。
”这个说法正确吗?陶行知先生用了个“据说”,这表明他也不是很有把握,只是听说而已。
原委是怎么回事?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
(学生发言)“蜻蜓吃尾巴”原来是这么回事。
(点击出示课件——“由于生殖的须要,会咬自己的尾巴,看起来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掉。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补充在旁边好吗?学生摘写资料(提示写姿)。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将自己搜集的资料或读书的体会写在书的旁边,这是一种特别好的阅读习惯。
《放飞蜻蜓》课文教案
![《放飞蜻蜓》课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d8961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6b.png)
《放飞蜻蜓》课文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放飞蜻蜓》的基本内容,了解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1.3 情感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提高社交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放飞蜻蜓》是一篇描述蜻蜓特点和生活习性的科普文章。
文章通过讲述作者和孩子们在公园放飞蜻蜓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蜻蜓的形态、飞行技巧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2.2 生词和短语蜻蜓、翅膀、透明、飞行、捉住、释放、生态环境、团队合作、快乐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放飞蜻蜓》,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能够回答相关问题。
3.2 观察和讨论学生通过观察蜻蜓的图片或实物,讨论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模拟放飞蜻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动手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蜻蜓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出本课的主题《放飞蜻蜓》。
4.2 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放飞蜻蜓》,并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4.3 观察和讨论学生观察蜻蜓的图片或实物,讨论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模拟放飞蜻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动手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3 观察和讨论评估学生在观察和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50025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55.png)
《放飞蜻蜓》教案《放飞蜻蜓》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对话,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过程:一、学习课文第二段(2—10小节)听课文录音2—10小节,观看多媒体,整体感知学生自学:在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内容。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指名交流评议,补充完善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教师。
总结感悟朗读自读指名读学生评议练读感情朗读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1小节)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朗读感悟三、自读讨论,感悟陶行知的为人自读思考: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四、课后调查陶行知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
这个说法对吗?查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
板书设计:20,放飞蜻蜓陶行知捉放《放飞蜻蜓》教案2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查找有关资料验证蜻蜓到底会不会吃自己的尾巴。
教学重难点: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1、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2、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3、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的设计与应用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1、展示蜻蜓图片,师导入欣赏展示蜻蜓的图片,配合播放歌曲《晚霞中的红蜻蜓》,创设学习情境。
2、师:同学们,这些小精灵是谁啊?(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79cb6c1915f804d2a16c14d.png)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共1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放飞蜻蜓》教学设计《放飞蜻蜓》教学设计三篇篇一:《放飞蜻蜓》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课文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富有启迪意义。
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逐渐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导向深入探究。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陶先生的神情、动作、说话的口吻等,感受陶先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之情,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简要教学思路]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1.“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
”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
板书:蜻蜓2.同学们喜欢蜻蜓吗有一群小朋友也很喜欢蜻蜓,有一天,他们捉到了一只蜻蜓,可最后,他们却把它给放了。
把板书补充完整。
3.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要提出来4.学生质疑。
二、自学课文,理请脉络。
三、简析首尾,聚焦“放飞”1.这些孩子捉到了几只蜻蜓2.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把它放飞了3.陶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4.如果你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为什么四、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组织课堂讨论①陶先生看到一群孩子捉蜻蜓,有没有马上叫他们放了为什么没有马上让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如果马上叫他们放了蜻蜓,孩子们会怎么想怎么做他们会放吗②讨论上面的问题,可以联系教过的第17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把爸爸和陶先生作一下比较,同样是要让别人放掉某样东西,谈谈两人的做法相同吗?③最后孩子们为什么会乐意放飞蜻蜓呢?主要是以下几点:A、陶先生谈话的态度和蔼可亲,方法巧妙。
《放飞蜻蜓》教案设计
![《放飞蜻蜓》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8273ec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07.png)
《放飞蜻蜓》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蜻蜓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了解蜻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1.2 教学内容展示蜻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蜻蜓的外观特征。
介绍蜻蜓的名称、分类和生物学特点。
分享蜻蜓的重要作用,如捕食害虫等。
1.3 教学活动展示蜻蜓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蜻蜓的外观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蜻蜓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
组织学生讨论蜻蜓的重要作用,并分享个人观点。
第二章:蜻蜓的生命周期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蜻蜓的生命周期和发育过程。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2.2 教学内容介绍蜻蜓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等阶段。
展示蜻蜓不同生命阶段的照片或图像。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蜻蜓的生命周期图解或照片。
让学生分组讨论蜻蜓生命周期的特点和意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总结蜻蜓生命周期的规律。
第三章:蜻蜓的生态环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蜻蜓的生态环境和分布范围。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蜻蜓的生态环境,包括水域、湿地等。
探讨蜻蜓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依赖关系。
3.3 教学活动展示蜻蜓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照片或图像。
引导学生思考蜻蜓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保护蜻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四章:观察蜻蜓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蜻蜓的行为习性。
4.2 教学内容教授学生观察和记录蜻蜓的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观察蜻蜓的行为习性,如飞行、捕食等。
4.3 教学活动教授学生观察蜻蜓的方法和技巧,如安静观察、记录观察结果等。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蜻蜓观察活动,并记录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蜻蜓行为习性,并进行讨论。
第五章:放飞蜻蜓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让学生了解放飞蜻蜓的意义和方法。
5.2 教学内容介绍放飞蜻蜓的意义和正确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放飞蜻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3 教学活动教授学生正确的放飞蜻蜓方法,如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等。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0130229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c4.png)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查阅陶行知、蜻蜓等相关资料。
一、复习导入新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讲一件什么事吗?二、学习课文2-6自然段,明白孩子们放蜻蜓的原因。
1.蜻蜓美丽、可爱,像一只只精灵,在夏日的天空中飞行。
孩子们好不容易捉到了蜻蜓,为什么又放了呢?(是益虫,是人类的朋友)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知道的?2.出示第六自然段: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
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
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⑴出示图片,认识孑孓。
蜻蜓的幼虫吃蚊子的幼虫。
⑵蜻蜓是吃虫的能手,每小时可以吃800多只蚊子或者20只苍蝇,是不是人类的朋友?(引导说出——蜻蜓真的是人类的朋友;蜻蜓的确是人类的朋友。
)⑶读课文,想想陶行知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孩子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呢?(是要孩子通过蜻蜓消灭害虫的事实真正明白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⑷读他们的对话,理解“七嘴八舌”,注意读出每个人说话的不同语气。
三、精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过渡:陶行知先生不仅让孩子们知道了蜻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而且还带孩子们欣赏蜻蜓。
他还介绍了不少关于蜻蜓的知识了。
学习课文8—10自然段。
1.读读课文,陶行知先生向孩子们介绍了蜻蜓哪几方面的知识?学生自读课文,指名说还介绍了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2.出示表格。
那这样的表格你能完成吗?学生自读课文第10自然段。
汇报交流:完成表格,填一填,说一说,读一读。
2021年《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4篇
![2021年《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0354e5b7360b4c2f3f64f4.png)
2021年《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4篇《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字词的意思。
3、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4、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第一段:过渡:课文哪个自然段写“捉蜻蜓”的?1、指名读。
2、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3、想想,他们捉到蜻蜓时的心情,会说些什么?(快乐)第三段:1、指名读。
2、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4、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子们的话。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快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第二—十段过渡: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1、在课题下的“放飞”二字下加着重记号!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有关蜻蜓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二到十自然段多读几遍,陶行知先生和孩子谈了有关蜻蜓的哪些知识?3、指导学生课堂讨论,引领他们自己思考、同桌商量、四人组讨论,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4、交流讨论:A、从蜻蜓本身讲:(三方面:吃食、尾巴、眼睛)吃食:(1)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翠贞、一个小男孩、几个七嘴八舌的孩子,角色扮演,体会“七嘴八舌”。
放飞蜻蜓教案(通用7篇)
![放飞蜻蜓教案(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2596e8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25.png)
放飞蜻蜓教案(通用7篇)放飞蜻蜓篇1一、人物导入,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51、上课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字,谁会念(1人),这个字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请同学们拿起手,和老师一起写,左边耳朵旁,右边-----里面的一竖不能出头。
一齐读。
谁来为“陶”组组词?这个“陶”还可以成为一个姓,我们再来认识一个人,一个姓陶的名人,(板书:陶行知)(你来念指读2人)2、出示画像,这就是陶行知。
课前,我请同学们去查阅他的相关资料,谁来介绍?陶行知一生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毛主席陈赞他---,郭沫若也这样赞他:----陶行知受到世人的尊敬,让我们也尊敬地喊一声:陶行知先生。
3、陶先生可喜欢孩子了,为小朋友编了很多儿歌,我们曾经学过的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就是他编写的,谁来背给大家听---(指生答) 你背得真好!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关于陶先生和孩子们的故事。
板书:放飞蜻蜓,一起读。
二、一读课文,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5)(一)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请大家打开课本,再大声地读一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二)我先请这五位同学依次来读课文的一—五小节。
其他同学认真听。
1、指5名学生读1-5小节。
相信这两个词语难不倒你们,出示句子,你来读。
这里的三句话该怎么说才是七嘴八舌地抢着说?(指生答),四人一小组来练一练。
(指小组读)你抢着说,他抢着说,大家争先恐后地说这才叫-----七嘴八舌地抢着说(齐读)2、谁来读第六小节?(指读)(老师评价--你读得又正确又通顺)出示:田埂苍蝇蚊子这里有三个生字。
轻声读读,读音上需要注意什么?埂、蝇是后鼻音,-----还应注意什么?看谁观察最仔细?苍蝇、蚊子读轻声,谁来读准这三个词语。
我们一起读。
老师再来考考大家,出示“孑孓”这个词怎么读?指读2人孑孓是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图片,这就是孑孓,蚊子的幼虫,生活在水里,也是害虫。
3、我请这一组的四位同学来读7-10小节,其他同学仔细听老师发现你这一句话读得特别好?再读一遍,哪一位学生也愿意读?陶先生又问:“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呢?”继续读(8—10小节)(读错的地方及时纠正)在预习朗读时,哪一句话你觉得很容易读错?---读课文时,不能漏字也不能添字,一起读。
《放飞蜻蜓》的教案
![《放飞蜻蜓》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98d47b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21.png)
《放飞蜻蜓》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蜻蜓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蜻蜓的生态环境2. 蜻蜓的生活习性3. 蜻蜓的形态特征4. 蜻蜓的分类与分布5. 蜻蜓与人类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蜻蜓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蜻蜓的分类与分布。
(2)如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观察和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蜻蜓的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教学课件和教案。
(3)学生分组名单及分工。
2. 学生准备:(1)预习蜻蜓相关知识。
(2)携带观察工具(如望远镜、笔记本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蜻蜓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蜻蜓的基本知识。
2. 探究蜻蜓的生态环境(1)教师提出问题:“蜻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蜻蜓的生活习性。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观察蜻蜓的形态特征(1)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寻找蜻蜓。
(2)学生观察蜻蜓的形态特征,记录在笔记本上。
(3)回到教室,各小组分享观察成果,教师点评。
4. 学习蜻蜓的分类与分布(1)教师介绍蜻蜓的分类系统和分布特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教师,了解蜻蜓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放飞蜻蜓》教案
课文《放飞蜻蜓》教案范文
设计说明:
课文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富有启迪意义。
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逐渐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导向深入探究。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陶先生的神情、动作、说话的口吻等,感受陶先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之情,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简要教学思路]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1.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
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
板书:蜻蜓2.同学们喜欢蜻蜓吗有一群小朋友也很喜欢蜻蜓,有一天,他们捉到了一只蜻蜓,可最后,他们却把它给放了。
把板书补充完整。
3.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要提出来4.学生质疑。
二、自学课文,理请脉络。
三、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这些孩子捉到了几只蜻蜓?
2.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把它放飞了?
3.陶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
4.如果你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为什么
四、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组织课堂讨论
①陶先生看到一群孩子捉蜻蜓,有没有马上叫他们放了为什么没有马上让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如果马上叫他们放了蜻蜓,孩子们会怎么想怎么做他们会放吗
②讨论上面的问题,可以联系教过的第18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把爸爸和陶先生作一下比较,同样是要让别人放掉某样东西,谈谈两人的做法相同吗?
③最后孩子们为什么会乐意放飞蜻蜓呢?
主要是以下几点:
A、陶先生谈话的态度和蔼可亲,方法巧妙。
⑴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开始谈话,显得亲切、平易近人。
结合理解慈爱。
⑵谈话不是从指责捉蜻蜓开始的,而是从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开始,不会引起孩子们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反而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从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可以看出,由于陶先生态度和蔼,方法巧妙,孩子们已经把他当作了自己的朋友。
结合理解
七嘴八舌
B、陶先生不摆架子,尊重孩子
⑴动作: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
⑵表扬翠贞:还是翠贞说得对。
⑶征求意见: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C、陶先生学问大,懂的东西多,谈的是孩子们不了解的知识,新道理,听起来新鲜又有趣。
重点学习第10自然段合作讨论,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知识,如:蜻蜓的尾巴点水,实际上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晰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的神态。
结合理解入神。
为什么入神?
D、陶先生富有耐心、讲究民主。
⑴陶行知最后没有由自己直接放飞蜻蜓,而是把蜻蜓还给了翠贞。
⑵还蜻蜓时,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结合理解:商量的口吻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2.小结
①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先生谈了蜻蜓之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呢?
②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此时,孩子们会怎么想?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作业设计:
1、画一幅蜻蜓图
2、写一段话,关于蜻蜓的样子
3、写一句保护蜻蜓的宣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