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章第六节
【全】大学古典文献学重点知识精整
古典文献学基础第一章:总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释义(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之不足征也;殷商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佂之矣。
”(2)《礼记:礼运》篇有类似的文字:“言便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可见孔子所谓“文献”,实际是基于“礼”而言。
(3)儒家的“礼”是囊括国家典章制度、历史文化乃至个人伦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庞大概念。
如果细分,则号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如此广泛的内容,代代相承延续,显然既需要有成文的记录,还要有熟悉相关掌故和具体操作规程的贤才。
故郑玄注《论语·八佾》篇:“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就是以文章、贤才诠释“文献”。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3)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子贡所谓‘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皆谓献也。
”由此可见,文献的早期含义,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资料和博学多识、熟悉掌故的贤才两方面。
所谓贤才,主要是着眼于其文化记忆和口传议论,实际相当于活材料。
(4)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最早以“文献”题作书名。
该书自序阐释文献的意义云:“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导论、第1章_中国古典文献学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 摩崖。 (1)碣,特立之石,为高的圆柱。有碣圆碑 方之说。 (2)摩崖。刻于崖壁,为天然之石。 (3)碑。碑之名起于周朝。西汉时,碑刻文 字出现,但极少。东汉大规模出现,现在所说 的汉碑,一般都是指东汉碑。
简牍
简牍是竹木简和木牍的合称,为古代 重要的文献载体。 将竹劈成长而窄的竹片,叫竹简;木 之劈成长而窄的木片者,叫木简,做 成较宽的木板者,叫木牍。
元好问《论诗三首》
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于人。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古典文献的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一)定义 任何由书面语言所形成的文献必须依赖一定的 物质材料才能被记载下来,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 就叫做文献的载体。 最初的文献载体就是一些石板、树皮、骨头、 竹、木之类的东西,再稍后才有了经过加工的载 体,如泥板、帛、青铜、竹简、羊皮、布匹等。 至东汉,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纸,此后两千余 年间,纸作为主导的文献载体,在世界各地被广 泛使用。后来又出现了磁带、电子等新型文献载 体。
造纸 流程 1
造纸 流程 2
造 纸 流 程 3
电子
电子文献的出现是与计算机的出现密不可分的。 电子文献的特点有两点: 1、无形。 2、存储量大。
缯书
汉帛书《老子》
纸张
纸的原义是指漂洗蚕茧上时附着于筐上的絮渣。 《初学记》卷二一引汉服虔《通俗文》曰: “方絮曰纸。”此“絮”即用次等茧、丝在水 中击打而成。《史记· 淮阴侯列传》:“[韩信] 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 漂数十日。”裴駰集解引韦昭曰:“以水击絮 为漂。”将水中漂浮的细丝用竹帘捞起晾干, 就是类似缣帛的纸。“纸”字从“糸”就是明 证。
中国文献学课件
(二)无形之摧毁 (1)重德轻艺 (2)以新掩旧 (3)重视文词,鄙弃朴学 (4)因人废言 (5)秘不示人
(三)现存文献的类别和数量: (1)经部文献 (2)史部文献 (3)子部文献 (4)集部文献 (5)现存历史文献的数量:
参考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 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 张家 璠《中国历史文献学》(广西师大出 版社) 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大出版社)
宋元之际马端临,名其著作曰《文献通 考》,他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 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 信而有征者从之,怪异传疑者不录,所 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 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 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 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 而录之,所谓献也。”(《文献通考.总 序》)
(6)胶片与磁带
胶片,感光材料的总称。胶片的构造,主 要有片基和感光层两部分。
磁带,通常是在塑料的薄带上,涂敷一层 粉状磁性材料制成。磁带可以用来记录声 音、图像、数据或其它电信号,免去文字 印刷和书写,是一种记录和贮存文献的最 新载体。
第三节 文献内容方面的体裁
古代文献从内容体裁上,大致可分为:著作、编 述、抄纂三大类。
三、文献学研究的范围及任务:
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各式各样包罗古 今的文献。从时代上说有古代文献、近代 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从科学上则 又有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 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 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等。从文献族群看, 则又可分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 等等。
文献学的任务,张舜徽先生的《中国文献学》做 了很精当的概述,即“对那些保存下来了的和已 经发现了的图书、资料(包括甲骨、金石、竹简、 帛书),进行整理、编纂、注释工作,使杂乱的 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 化;并且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条别源流, 甄论得失,替研究工作者们提供方便,节省时间, 在研究、整理历史文献方面,作出有益的贡献, 这是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章
在各地的公共图书馆收藏有100多处,这还不 包括个人的收藏。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中国丛书综录》。
河北人民出版社曾经出版了一本 《古本水浒传》
当时我买了,这本书和我们一般见到的不一 样。120回,前80回和通行本是一致的,但 是后四十回就完全不一致了。这是一个新的 本子,一个新的传本。对于《水浒传》的研 究将会带来重大的影响。 我们学习了文献学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全 新的认识。这本书的来源是那里?历史上有 没有传承?除了整理者还有谁见到过这个本 子?
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刊刻之三体石 经在当时文献传播和后世文字校勘学方面价 值突出。而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 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 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为 重要之出土文献,在校勘学、史料学和文字 学方面均有很大价值。
隋唐之交的学者陆德明《经典释文》采录汉魏六朝 以来230多家有关儒家经典之古注、旧注音义,在 校勘和训诂方面成就极高。稍后之孔颖达等《五经 正义》,确立了对儒教经典的权威解释。 诗学文献方面,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 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 等均价值极大。刘知几《史通》注重文献辨伪,在 文献学史上也具有特殊意义。 文献版本印刷方面,一般认为最早可靠的雕版印刷 本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金刚经》。而大 规模雕版印刷则始于五代。
第二节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
文献包括了所有的历史资料,那么文献学研 究的范围也就涉及到各式各样所有文献。 从时代上分: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 献、当代文献。 学科上分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 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 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等。 从文献组群上来看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 方文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案郭迎春目录绪论一、文献、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 (1)二、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 (2)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意义 (4)上编古典文献概说第一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失 (7)第一节古典文献的积聚 (7)第二节古典文献的散失 (9)(一)古籍的亡残厄运 (9)(二)古籍散失的原因 (10)第二章古典文献的材料与形式 (20)第一节甲骨 (21)第二节青铜器 (22)第三节简牍 (23)第四节帛书 (25)第五节石鼓与石经 (26)第六节纸的发明与纸写本书 (27)第七节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新的书籍形式 (28)第三章古典文献的部类与体式 (34)第一节古典文献的部类 (34)(一)《七略》分类法 (34)(二)七分法 (35)(三)四部分类法 (36)第二节古典文献的体式 (37)(一)文体 (37)(二)作者与书名 (49)第四章古典文献的基本构成 (56)第一节经部 (56)(一)经书的构成 (56)(二)“十三经”简介 (60)(三)经学流派 (90)第二节史部 (98)(一)史书的构成 (98)(二)史部文献要类 (100)第三节子部 (125)第四节集部 (127)第五节丛书 (129)下编古典文献的整理第一章版本 (134)一、版本和版本学 (134)二、版本研究的意义 (137)三、版本类型 (139)四、版本鉴别 (152)第二章校勘 (155)一、校勘和校勘学 (155)二、校勘的功用 (158)三、校勘的内容 (160)四、校勘方法 (163)五、校记 (168)六、古书校勘应注意的问题 (170)第三章辨伪 (173)一、辨伪研究的意义 (173)二、辨伪产生的原因 (174)三、古书辨伪的方法 (175)四、古书辨伪成就 (176)第四章辑佚 (181)一、辑佚方法 (181)二、辑佚成就 (182)第五章目录 (186)一、目录、目录学与古典目录学 (186)二、古典目录学的意义和作用 (187)三、古典目录类别 (189)四、古典目录体制 (206)五、古典目录学理论经典 (208)第六章类书 (212)一、类书的特点 (212)二、常用类书简介 (213)第七章索引 (219)一、索引的特点及功用 (219)二、我国古籍索引的编纂 (221)第八章工具书 (225)一、工具书释义 (225)二、工具书的作用 (226)三、工具书的检索方法 (227)四、常用工具书介绍 (229)第九章标点 (262)一、古书标点概说 (262)二、古书标点错误的主要原因 (266)第十章注释 (269)一、古注概说 (269)二、今注说略 (286)第十一章今译 (289)一、翻译与今译 (289)二、古书今译概说 (289)三、今译三原则 (291)四、直译与意译 (293)五、今译的工作方法 (294)绪论一、文献、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甲骨四堂:
• 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 • a郭沫若(字鼎堂)、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 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 最大成就。 • b董作宾(字彦堂)、《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3。 • c罗振玉(号雪堂)、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 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 • d王国维(号观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1917。
•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 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 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 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 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 盛。”
• 二,金
• 先秦时期称铜为金,故铭刻在铜器上的 文字叫做金文,同时有少量铁器、银器。 • 楚季寶鐘,氒(厥)孫廼(乃)獻于公, 公其萬年受氒(厥)福。” • 若敖,名熊仪,熊咢之子。周平王七年 (前764年)熊仪卒,被尊为“若敖”, 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楚季或谓若敖 子。
• 二、文献活动 • 文献活动是指人们围绕文献所采取的有 目的的社会行动。作为一种概念,它有 以下的属性: • 第一,文献活动是一个抽象概念。 • 第二,文献活动是一个过程概念。 • 第三,大文献观和动态文献观
• 三、文献学 • 古典文献学是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狭 义文献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包括 古典文献整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1、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 时代角度: •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献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罗凌主讲
目录
• •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的载体 古代文献的著述与流播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 • • • •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内容:目录、版本、校勘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刘鹗、孙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刘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孙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孙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1.金文(钟鼎文)金,指青铜器。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章第1-4节
姚思廉 魏收
李百药 令狐德棻 魏征
唐 北齐
唐 唐 唐
南史
北史 旧唐书
李延寿
李延寿 刘昫
唐
唐 后晋
书名
新唐书
作者
欧阳修、宋祁
朝代
宋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薛居正
欧阳修 脱脱
宋
宋 元
辽史
金史
脱脱
脱脱
元
元
元史
明史
宋濂
张廷玉
明
清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合称二十五史; 二十五史加上《新元史》,合称二十六史
1. 目录、版本、校勘等基础知识
“不通目录、不知古书之存亡。”
——叶德辉 2. 史书通例与古代文化常识,如:十三经;二十四
史;十通等。
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魏王肃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D 历史地理学
《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宋刻本十三经注疏之
《毛诗正义》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书名 史记 作者 司马迁 朝代 汉 合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班固 范晔 陈寿 房玄龄 沈约 萧子显 姚思廉
汉 南朝宋 晋 唐 宋 南朝梁 唐
前四史
书名
作者
朝代
陈书 魏书
——《论语· 八佾》
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 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郑玄《论语注疏》
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徵,证也。 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 能言之 ,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1章:概说)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乾隆皇帝欽命繪製的《坤 輿全圖》使用閩南語發音,稱其為“好魚須”,即 “釣魚嶼”)。 《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 、《大陸架公 約》、《海洋法公約》
1972 年10 月,日本著名歷史學家、京都大學教授 井上靖《“尖閣”列島——釣魚諸島の史的解明》 一書闡明釣魚島歷史上是屬於中國的。 2004年6月,日本學者、橫濱國立大學教授村田忠 禧出版《尖閣列島釣魚島爭議》一書,認為:“明 代以來各種各樣的中國地圖和文獻都把釣魚島、黃 尾嶼、赤尾嶼標注在中國的版圖內。”
(二)校勘
《歐陽文忠公文集外集》卷二三《書春 秋繁露後》:
予在館中校勘羣書,見有八十餘篇,然多錯 亂重複。又有民間應募獻書者獻三十餘篇,其間數 篇在八十篇外,乃知董生之書流散而不全矣。方俟 校勘,而予得罪夷陵。
鄭樵《通志·校讎略
章學誠《校讎通義》
》
孫德謙《劉向校讎學發微》 陳垣《校勘學釋例》
古人:版本→ 校讎→ 目錄
學者:目錄→ 版本→ 校讎
三、中國古典文獻學的學科地位、 學科價值及學習方法
(一)學科地位
“國學中的國學”
(二)學科價值
1.有助於瞭解、恢復和弘揚中國優秀文化。 2.為學生知識結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3.為社會現實服務,包括幫助維護國家領土和主 權完整。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 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 足,則吾能徵之矣。”
《禮記· 禮運》: 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 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 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 之。”
《禮記·中庸》: 子曰:“吾説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 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 周。”
中国古代文献学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主讲金小栋导论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含义的历史演变(一)¡°文献¡±的古代含义¡°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其中记载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郑玄、宋代朱熹对¡°文献¡±解释分为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代的¡°文献¡±大都是偏义复词,或者偏于¡°文¡±,或者偏于¡°献¡±,而第一种含义的使用较为普遍,第二种含义20C.便逐渐消失了。
(二)马端临¡°文献¡±与孔子¡°文献¡±之异同最早用¡°文献¡±二字为其著作命名的是宋末元初的史学家马端临。
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文献通考》。
其《自叙》指出: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相同之处:《文献通考》编写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书本的记载,一是学士名流的议论,与孔子的一脉相承。
区别:孔子所谓¡°献¡±专指口头材料;而马氏之¡°文¡±与¡°献¡±几乎都是书面材料。
(2021年整理)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 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 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 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 但是任然希望(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 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 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 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 以下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编辑整理: 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 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 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 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 但是我们任然希望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 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 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 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印刷型与非印刷型的出版物,诸如图书、期刊、报纸与特种文献.中国古典文献,一般是指记录中国“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非印刷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及有关的文献工作的一门学科, 主要涉及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
1.古代无文献学,称校雠学.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 广集诸本, 施以校雠, 编定目类, 撰写叙录, 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门类。
校: 本义是犯人带的木枷。
引申为比堪核对。
雠:一人持本, 一人读书, 若怨家相对, 故曰校雠。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郑樵《通志·校雠略》、章学诚《校雠通义》均沿用了校雠之名。
2。
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中文世界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 “结集、翻译、编纂诸端, 谓之文, 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古典文献学第一章习题答案
古典文献学第一章习题答案张三夕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甲骨文合集:由郭沫若、胡厚宣主编 1978-198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综合各家之书关于甲骨文方面的资料汇编。
该书采用先分期后分类的科学方法,去伪存真,进行一系列的校勘工作,将甲骨资料分成五期,每一期又分为阶级和国家、社会生产、科学文化和其他等四大类二十二小类,堪称集大成之作。
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周公庙遗址:____年12月,北京大学教授徐天进在岐山县周公庙附近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时,发现两片刻有卜辞的西周甲片,经辨认共有55字。
后来有关部门联合成立了周公庙考古队,对这一带进行大面积的考古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其中包括22座西周最高级墓葬的发现和760多片西周卜甲的出土。
为研究西周历史,甲骨文字提供了丰富材料。
3、熹平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入晚学校正经文。
4、正始三体石经: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刊刻完整的有《尚书》《春秋》,未完整的有《左传》。
晋永嘉之乱遭到破坏,唐时已经残缺不堪,但有完整的拓片。
光绪以后不断有残石出土,为研究古文字和校勘提供宝贵资料5、殷周金文集成: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由王世民主持。
全书历时____年才完成主体部分的铭文集录。
集录铭文8千多件。
各册有铭文的说明,记字数、时代、出土地点、现藏地点等又有引用书目。
该书是迄今最好的金文汇集本。
6、汗青:汉晋时用竹简作为书写材料。
其制作过程是将竹子削成竹片,然后用火烤,竹子里的水分蒸发掉就像出汗一样,有的称之为“杀”,有的称之为“汗”所以成为汗青。
也叫“杀青简”。
这样的竹简既便于书写又可以防止虫蛀。
7、尺牍:汉晋时用木牍作为书写材料。
木牍的长短有一定的体制,从汉代起一般的木牍长为一尺,所以也称为“尺牍”后来,书信也叫“尺牍”。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1章:概说)
二、獻
(一)字形
❖ 1.甲骨文
(一期,前八·一一·二) (三期,甲二○八二 )
(三期,佚二七三)
(三期,甲三五八四)
❖ 2.金文(容庚《金文編》卷一○ “獻”條)
克盨
召伯簋
虢季子白盤
多友鼎
陳侯午錞
仲甗
❖ 3.篆書
繹山碑
❖ 4.隸書
朝侯小子殘碑
(二)字義
《禮記·中庸》: 子曰:“吾説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
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二)古代主流解釋
❖ 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注: 獻,猶賢也。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
文章、賢才不足故也。 ❖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
文,典籍也。獻,賢也。
❖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
文謂典策。獻謂秉禮之賢士大夫,子貢所謂 “賢者識大,不賢者識小”,皆謂獻也。 ❖ 清末民初劉師培《文獻解》:
予在館中校勘羣書,見有八十餘篇,然多錯亂 重複。又有民間應募獻書者獻三十餘篇,其間數篇 在八十篇外,乃知董生之書流散而不全矣。方俟校 勘,而予得罪夷陵。
❖ 鄭樵《通志·校讎略 》 ❖ 章學誠《校讎通義》 ❖ 孫德謙《劉向校讎學發微》 ❖ 陳垣《校勘學釋例》
二、“》(蔣方震《歐洲
❖ 元楊維楨《送僧歸日本》: 車輪日出扶桑樹, 笠蓋天傾北極星。 我欲東夷訪文獻, 歸來中土校全經。
❖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孫承澤《春明夢 餘録》卷一二“文淵閣”條)
(四)“文獻”的别稱
❖ 《左傳·昭公十二年》:
王出復語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良史也,子 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 《九丘》。” 杜預注:“皆古書名。”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文献学新编绪论一、文献1、古代涵义的演变(1)出处:《论语·八佾》(现存古书中)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朱熹《论语集注》:“文,典籍也。
献,贤也。
”献:贤才,指那些博学多识的人(当然也要有美德。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当代人物传)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首先用“文献”一词为书命名文:引古经史献:诸臣奏议、诸儒议论(3)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文献:书籍资料2、文与献的关系今天的文,未尝不是昔日的献,而今天的献又未尝不是将来的文。
3、与当代术语的关系(1)“古籍”、“古书”(2)“图书文物”(3)情报4、科学定义(1)洪湛侯:凡是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就是“文献”。
(2)杜泽逊: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3)今天,一般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
5、古今文献的分类(1)时代标准: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等(2)学科标准: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3)文献组群: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二、文献学1、文献学的历史溯源于先秦两汉的文献整理工作宋代郑樵、清代章学诚系统研究其理论近代郑鹤声、张舜徽等以之名书2、名称概念及其演变(1)旧称:校雠学(由古书校勘工作发展而来)(2)泛称:国学、汉学、中国学(与西学相对)20世纪初,西学东渐,为保存本国文化,并与西学相抗衡,梁启超、章太炎提出了“国学”的概念,意指“相对于西方学术的本国传统学术”。
3、国学范围的界定胡适:一切关于中国的学问★钱穆:中国传统学问马一浮:儒家的六经之学4、文献学的科学定义(1)“文献学”就是关于文献研究和整理的学问,研究内容包括文献形体本身的特点、文献整理的方法、文献学的历史、文献学的理论等方面。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课件197P)
前言
一、课程基本情况(性质、内容、目的、意
义) 二、考核方式 三、学习方法 四、参考书目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内容: 《中国古代文献学》
研究对象:历代文字
材料(古籍)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内容: 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形态及 基本构成
外在形态:甲骨、金石、竹帛、纸 张等; 基本构成:经、史、子、集、丛; 古文献的产生、积聚、保存、散佚 等。
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
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
标点、注译、检索利用
一、课程基本情况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总
学 时:32 (1-16周) 学 分 :2
一、课程基本情况
3、课程目的: 了解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一般要求) 提高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 掌握整理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 利用古代文献进行考据、研究
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末二句:
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东土校全经。 此处“文献”指典籍,专指那批被徐福带到日 本,在中国早已佚失的经籍。
明永乐年间编纂了一部大类书,初名《文献
大成》,后改名《永乐大典》。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
4、目前常用的文献概念 我国现行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 ” :“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凡使用文 字、图画、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的知识,包括 图书、期刊、报纸,及各种视听资料,如胶片、录音带 、录相带、幻灯片、影片、唱片、磁带、光盘等都可称 之为“文献”。
典 型 汉 碑 ( 圭 形 碑 , 有 碑 穿 )
碑首(碑额)
碑座一(龟趺)
碑座二
碑座三
第一章文献及文献学
1
目录
2
版本
3
校勘
第三节 学习文献学的意义
一、文献学是研究文献发展规律和研究 方法的一门学科,是治学的基础、资料 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
(一)中国古典文理
(三)古典文献与古代文学
《
红
考证派
楼
梦
》
的
索隐派
研
究
流
评点派
派
考证派 1.关于《红楼梦》作者及其家世的研究。如《红楼梦》作者是谁?后四
第二节 文献学
一、文献学的含义:
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 理、检索与利用的学科,也是指导人们读书、 治学的学科。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 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 体字书写的文献。
二、古典文献学的内容
第一章 文献与文献学 第二章 文献的载体 第三章 文献的形成与流布 第四章 文献的版本 第五章 文献目录 第六章 四部书的形成和演变 第七章 类书与丛书 第八章 文献的校勘 第九章 文献的辑佚与辨伪
十回作者是谁?曹雪芹祖籍何处?曹雪芹生卒年等等,此等研究,又被 称为“曹学”。
2.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各版本间的源流、异同,以及何种版 本最接近原著风貌?又被称作“版本学”
3.对脂砚斋评语的研究,又叫“脂学”。
4.根据脂批或其它一些材料,对后四十回“佚稿”情节的探求,又称 探佚学。
5.对《红楼梦》研究史的研究,对有关《红楼梦》资料的评价、整 理、探考,对《红楼梦》中的典章制度、饮食服饰的研究等等。
• 汉郑玄《论语注》:“献,犹贤也。此 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 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 籍也;献,贤也。”
(二)文献含义演变:
第一章 文献与文献学
倍。
文献学的社会功用
1998年一个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叫《文致》的 书。这本书的整理者是这样描述的“《文致》 一部难得的明人不传秘笈,今在韩国发现。”
事实如此吗?我们学习了文献学知识,对此马上就可 以知晓了。
1《文致》不分卷,明刘士鏻辑,明皎兮阁刻本。 故宫、江苏吴江县图书馆藏。
版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 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版本 学即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 异同,鉴别其真伪高下的专门之学。学习研 究,一般以选择善本为上,引用文献同样必 须注意版本。
校勘,为纠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 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 可能恢复或接近文献原貌。校勘学即研究和 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之 学。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 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 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第二节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
文献包括了所有的历史资料,那么文献学研 究的范围也就涉及到各式各样所有文献。
从时代上分: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 献、当代文献。
文献学研究的重点
文献学主要研究的是与文本有关的学问,也 就是研究文献本体的学问。
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 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分类和编目、文献 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文献的检索 等等。
•文献学研究的目的(作用)
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最少 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同时还要有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的进行鉴定,确 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而且有能力对 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刻线装《剑南诗稿》
.
线装书一般 四个装订眼,或 者在书背上下两 角加打二眼,成 为六眼装。
.
线装书的装订方式
.
四目骑线式装订方法
.
八、新 式 装 订
新式装订分为平装和精装,装订方式类似于 包背装,清代中后期从西方传入中国。用质地结 实的棉线装订,封皮纸张较厚,用化学胶水取代 糨糊,使书籍更为耐用、美观。
.
❖ 唐代曾用轴、带、帙、签的颜色来区分书籍 种类:
经部: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 史部:锱青牙轴、缥带、绿牙签; 子部: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 集部:绿牙轴、朱带、白牙签。
.
❖ 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 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唐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 》
.
三、经折装
佛经最早采用此种装帧方式,故称“经折装” 。
.
二、卷轴装
纸质文献早期以卷子的形式出现。卷子上的 界栏,显然模仿竹木简。六朝到唐代都是卷子流 行的时代。
.
卷轴装示意图
.
敦煌写卷 ,可以看出纸张粘贴的痕迹
.
卷轴装的规制
❖ 卷轴装高一尺,长度未有定制。 ❖ 卷子开头有丝织品或白纸作保护,叫“缥”
; ❖ 外有捆扎的“带”; ❖ 记录书名的“签”; ❖ 装卷轴的袋子叫“帙”。
.
平装书
.
精装书
.
.
此为我国目前所见最早也是唯一一件的旋风 装实物——唐吴彩鸾手写《唐韵》 。
.
五、蝴 蝶 装
蝴蝶装是由经折装演变而来。其重大进步就 是变成了单叶装订成册的形态,从而接近了现代意 义的图书册页。
.
蝴蝶装书页示意图
.
蝴蝶装《文苑英华》
.
蝴蝶装《资政览要》
.
元刻本蝴蝶装《梦溪笔谈》
.
两页之间的空白
第一章 文 献 溯 源
第六节 古籍的装帧
.
一、简 策 装
刻有文字的数根长条形竹片用绳连结,其中 单根竹片谓之“简”;用绳编连起来的谓之 “策”,通称为“简策” 。
.
简策最前面的两根简为空 白竹片,叫“赘简”,其背面 书写书名或篇名。当以末简为 轴,将策卷成一束时,赘简背 面的书名或篇名就露在外面, 既可作题签,又起着保护书页 的作用。
.
线装书籍,大约出现在唐末五代,盛行于明 代中期以后,沿用至清末民国,至今不少古书还专 门采用线装。
.
线装书在折页方面与包背装完全相同。即正 折,版心外向。所不同者,包背装是以整张书皮粘 裹书背;线装则是采用两张与书页大小相同的书皮, 书册上面一张,下面一张,与书背戳齐,然后打眼 用纸捻固定,打上包角,最后订线。
蝴蝶装的 缺陷在于,连 续的两页中间 有空白页存在, 不方便阅读, 后来被包背装 所取代。
.
六、包 背 装
包背装与蝴蝶装的区别是:每页版面向外对折, 装订在版心对折线对面的余纸上。然后打眼,穿纸 捻装订,最后上包背、封皮。蝴蝶装的版心,变为 书口;蝴蝶装的书口变为版心。两页之间不再有空 白页。
.
打开的包背装
经折装出现于唐代后期。
.
经折装实物
.
西藏佛教常用的贝叶经
.
改进以后的梵夹装,用木简取代贝叶。
.
四、旋 风 装
旋风装书籍,外观与卷轴装一样。其区别在于 旋风装是把一张张写好的书页,按照先后顺序逐次 相错约一厘米的距离,粘在同一张带有卷轴的整纸 上面。展开平放,错落粘连,形如鳞次, 故名"龙 鳞装"。
.
包背装起源于元代,明代中期以前多用。因为 书口有字,改为平放。其外观与装帧方式,与今天 的平装书很像。直到清代,包背装仍被广泛使用。
.
包背装的书 口为版心
.
《永乐大 典》、《四库 全书》均采用 了包背装。
.
七、线 装
包背装存在粘接不牢、导致书页散乱、糨糊易 生书虫等缺点。因此,人们探索采用线装来取代包 背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