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报告(框架)
框架结构课程设计(1)
M bl
r Mb
Mu c
l ib M bl l r ( M cu M cl ) ib ib r ib r M b l r ( M cu M cl ) ib ib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D值法 六、梁剪力、柱轴力等 同用分层法进行竖向荷载下内力计算,即:
取各梁为隔离体,由平衡关系 求得梁端剪力。
15.81kN 27.39kN 31.77kN 22.33kN
A2
15.81kN
B2
59.16kN
C2
22.33kN
29.01kN 20.89kN
72.36kN 33.11kN 38.67kN
35.53kN 28.83kN
A1
49.9kN
B1
144.14kN
C1
64.36kN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分层法
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
双 向 板
双向板
单
向
板
用分层法进行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计算。
框架在水平荷载(风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
视为均匀分布,风压高度变 化系数按框架顶部标高确定。
进一步将均布荷载简化为作 用在梁柱节点上的水平集中力。
框架在水平荷载(风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
用反弯点法或D值法进行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计算。
梁端截面: M max、 M max、Vmax
跨中截面: M max
M max 及相应的N和V
Nmax及相应的M和V
N min及相应的M和V
六、框架结构的结构构件设计
1、排架柱的计算长度l0(见教材表13-2) 2、框架节点的构造要求
A2 15.81
B2 59.16
C2 22.33
框架课程设计心得小结
框架课程设计心得小结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具体来说: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充分考虑了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确保目标具有可衡量性和具体性,以便于学生和教师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我们选择和了与课本相关联的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详细的教学大纲如下:1.教材章节:第1章至第6章2.教学内容:–第1章:课程概述、基本概念–第2章:学科基础知识–第3章:方法与技术–第4章:应用案例分析–第5章:实验与实践–第6章:发展趋势与展望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框架。
2.讨论法:学生针对热点问题和案例进行讨论,提高思辨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学科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
4.实验法:开展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我们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立体的学习体验。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选择了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精选权威教材,确保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参考书:提供相关学科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趣味性。
4.实验设备:配置齐全的实验设备,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满足教学需求。
课程设计框架搭建图
课程设计框架搭建图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如XXX(此处填写具体概念),理解其定义及运用场景。
2. 学生能了解课程内容中的关键理论,如YYY(此处填写具体理论),并能够列举相关实例进行分析。
3. 学生能掌握课程所涉及的学科方法,如ZZZ(此处填写具体方法),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等工具,收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对学科知识产生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学生能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责任感。
3. 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信、合作、尊重他人等。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内容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程学习中取得进步。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有助于教学设计和评估的顺利进行。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科学组织和系统安排。
具体内容包括:1. 教材第一章:引言与基本概念- 知识点:XXX(基本概念)、YYY(基本理论)-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解基本理论,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教材第二章:方法与技能- 知识点:ZZZ(学科方法)、AAA(实际应用)- 教学要求:培养学生运用学科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材第三章:案例分析与实践- 知识点:BBB(案例分析)、CCC(实践操作)- 教学要求: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课程设计框架怎么写
课程设计框架怎么写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XX技能,如观察、实验、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思维方式,增强对XX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了解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学习XX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XX技能,如观察、实验、分析等;3.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方式;3.增强对科学探究的自信和勇气。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部分: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XX定义、XX的特点、XX的原理等;2.第二部分:XX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包括XX方法、XX技术的应用等;3.第三部分:XX学科的实际应用案例,包括XX在生活中的应用、XX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安排如下:1.讲授法:用于讲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清晰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2.讨论法:用于探讨XX学科的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4.实验法:进行XX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XX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XX学科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设备和材料,为学生提供实验和实践的机会。
课程设计思路及框架
课程设计思路及框架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框架,以帮助设计师开展课程开发工作。
课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教学目标、研究者需求和教学资源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课程设计思路和框架,供设计师参考。
思路1. 需求分析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这包括对研究者的背景、目标和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以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2. 教学目标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关键。
教学目标应该具体、可测量,并与研究者的需求相匹配。
3. 教学策略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对于课程设计来说至关重要。
教学策略可以包括讲授、互动、实践和评估等方面。
4. 研究资源课程设计还需要考虑研究资源的选择和准备。
这包括教材、多媒体素材和其他辅助资源等。
5. 评估方式确定合适的评估方式可以帮助设计师评估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和课程的效果。
评估方式可以包括考试、项目作业、讨论和反馈等形式。
框架1. 课程大纲制定课程大纲是课程设计的第一步。
课程大纲应包括课程名称、目标、研究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式和研究资源等。
2. 课时安排根据课程大纲,安排课程的具体时间和内容。
这包括每一次课的主题、内容和教学活动等。
3. 教学材料准备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材料,支持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活动。
教学材料可以是教科书、多媒体资料、案例分析等。
4. 教学活动设计设计适合每个课时的教学活动,以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可以包括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
5. 研究评估设计合适的研究评估方式,检查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和课程效果。
研究评估可以通过考试、项目作业、讨论和评价等进行。
结论课程设计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需要设计师充分考虑学习者需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资源。
本文提供了一些常用的课程设计思路和框架,希望对设计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有所帮助。
教师课程设计框架
教师课程设计框架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第三章《生物的多样性》的核心概念,包括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知识目标具体为:1.学生能够列举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并简述其含义。
2.学生能够描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当前所面临的威胁。
3.学生能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际措施,并分析其有效性。
技能目标则侧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识别不同生物种类的特征。
2.学生能够运用生物多样性知识,参与制作一份关于本地生态系统的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1.学生能够展现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的意愿。
2.学生能够通过实际行动,如参与植树活动,体现对自然环境的关爱。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围绕第三章《生物的多样性》进行,详细教学大纲如下:1.第一节:生物多样性简介–定义生物多样性及其三个层次。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第二节: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与保护–探讨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
–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与国内措施。
3.第三节:生物多样性的实地考察–安排一次本地生态系统的实地考察。
–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多样性并记录数据。
4.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分析考察结果,讨论保护措施的可行性。
–学生设计个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计划。
三、教学方法本章节的教学方法将采用:1.讲授法:用于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多样性并收集数据。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4.个人计划: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生物学》第三章相关内容。
2.参考书籍,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多媒体资料,如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纪录片。
4.实验设备,如显微镜,用于观察生物样本。
5.实地考察所需工具,如望远镜、记录本等。
课程设计报告样板
课程设计报告样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准确地描述**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理解**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
•掌握**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技巧。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学科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备良好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
•能够有效沟通和表达**学科相关的观点和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继续学习的动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敢于挑战传统观念。
•树立科学的态度,注重事实和证据,追求真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依据**学科的教学大纲进行选择和,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将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具体包括以下部分:1.教材:以《学科教程》为主教材,辅助以《学科案例分析》等参考书籍。
2.章节内容:–第1-3章:**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4-6章:**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第7-9章:**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将围绕这些章节进行深入讲解和讨论,结合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学科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用于传授**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2.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4.实验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方法的选择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展进行调整,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和参考书:提供《学科教程》和《学科案例分析》等书籍,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课程设计报告范文一、课程设计的背景和目标本次课程设计是在课程名称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通过实际项目的实践,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深对课程相关的核心概念或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2、培养我们的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能够从需求分析到系统实现的全过程进行规划和实施。
3、提高我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4、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在设计过程中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和要求(一)任务描述我们的课程设计任务是开发一个具体的系统名称系统,该系统需要具备列举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特点等功能。
(二)要求1、系统的功能要完整,能够满足设计任务书中提出的各项需求。
2、系统的界面要简洁美观,操作方便,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
3、系统的代码要规范、清晰,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4、课程设计报告要详细、准确,能够清晰地阐述系统的设计思路、实现过程和测试结果。
三、课程设计的方案选择和设计(一)方案选择在课程设计的初期,我们对系统的实现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讨论。
经过比较和分析,最终选择了具体的方案名称方案,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该方案能够很好地满足系统的功能需求,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扩展性。
2、我们对该方案所涉及的技术和工具比较熟悉,能够降低开发的难度和风险。
3、相关的技术资料和开源代码比较丰富,便于我们学习和参考。
(二)系统设计1、系统架构设计系统采用了具体的架构模式,如 B/S 架构、C/S 架构等架构,分为列举系统的主要模块,如前端模块、后端模块、数据库模块等等模块。
各模块之间通过描述模块之间的通信方式和接口进行通信和协作。
2、数据库设计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了合理的数据库结构。
数据库中包含了列举主要的数据库表和字段等表,通过描述表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了表之间的关联。
3、界面设计系统的界面设计遵循了简洁美观、操作方便的原则。
课程设计格式模板
课程设计格式模板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程核心概念,如XXX(此处填写具体学科核心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XXX(此处填写学科相关现象或理论),建立知识框架,形成系统认识。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状况,认识到学科知识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操作等形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程相关的练习和作业,提高学科素养。
3. 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树立自信心。
2.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学会尊重他人,培养沟通协作能力。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XXX学科(填写学科名称)的示范课,旨在通过引导式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学科核心知识,提高学科素养。
学生特点分析:针对所教年级的学生,考虑其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个性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要求:1.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成长。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学习。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教学大纲:a. 知识点一:XXX(列出具体知识点,与教材章节对应)b. 知识点二:XXXc. 知识点三:XXX2.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知识点一,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与应用。
第二课时:巩固知识点一,引入知识点二,进行案例分析。
第三课时:讲解知识点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课时:总结前三课时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查漏补缺。
3. 教学内容关联教材:a. 教材章节一:涵盖知识点一和知识点二,为学生提供理论依据。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模板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模板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如XX(具体概念),并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XX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如XX(具体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3. 学生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能够概述XX(学科主题)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并实施XX(实验/调查/项目)。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交流、分享、讨论,提高问题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利用多媒体工具和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形成自己的学习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主动学习的动力。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XX学科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课程性质: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喜欢探索和发现,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均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知识点的学习:- 教材第X章:基本概念与原理- 教材第X章:XX学科领域的发展历程- 教材第X章:XX学科在现代社会的应用2. 技能训练:- XX实验/调查/项目的策划与实施- 小组合作与交流分享- 多媒体工具和资源的运用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认识XX学科的社会价值-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习动机与兴趣的激发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本章节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基本概念与原理,通过案例分析加深理解。
课程设计框架
《******》课程设计设计教师:设计单位:设计时间: 年月日- 年月日目录一、管理信息..................................................................................二、基本信息..................................................................................三、教学对象分析 ..........................................................................四、课程设计指导思想...................................................................五、课程设计内涵 .......................................................................... 1.能力目标设计............................................................................ 2.教学内容设计............................................................................ 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4.教学进度表................................................................................ 5.第一次课设计梗概………………………………………….........六、考核方案设计 ..........................................................................七、教材及参考资料 ......................................................................八、其它说明..................................................................................《**********》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一、管理信息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制定者:制定时间:所在部门:批准人:二、基本信息学分:学时:教学对象:课程性质:先修课程:后续课程:三、教学对象分析四、课程设计指导思想本课程是一门什么性质的课程,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
框架结构设计课程设计
框架结构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框架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类型的框架结构及其特点。
2. 学生能够描述框架结构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了解其稳定性和承重能力的决定因素。
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框架结构受力分析。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框架结构模型,展示对框架结构设计原理的理解。
2. 学生能够运用分析工具,评估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提出优化方案。
3. 学生能够利用图表和报告的形式,清晰表达结构设计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工程设计和建筑学科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认识到框架结构设计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工程伦理意识。
本课程针对五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好奇心和动手能力,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理解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
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同时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态度。
通过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有效评估,并根据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围绕框架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操作,结合教材以下章节:1. 框架结构概念:介绍框架结构的基本定义、分类及其在建筑和工程中的应用。
2. 结构元素与受力分析:讲解框架结构中的主要元素(如梁、柱、节点等),引导学生学习结构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3. 框架结构稳定性:探讨影响框架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如力的大小、方向、支撑条件等。
4. 设计与制作: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框架结构设计与模型制作。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框架结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理论学习:讲解框架结构的概念、结构元素及受力分析。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框架结构设计与模型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设计报告格式规范(含封面 评分表)
课程设计格式规范●请同学们调整好课程设计报告的格式,打印一律采用黑白打印,请调整好课程设计报告中图片颜色的对比度。
●课程设计报告第一页为封面,使用附一中统一封面样式,A4大小。
●课程设计报告页码必须位于每页下方中间,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连续编号。
●课程设计报告题目用初号或一号黑体字、一级标题用4号黑体字,并居中。
请将评分表(附件二)作为封底,并填写姓名、学号、课程设计报告题目。
●课程设计报告主要部分基本框架:课程设计报告正文部分大章节标题黑体,字号小三号。
一级章节标题黑体,字号四号。
大章节标题排序“1.““2.”“3.”等,一级章节标题“1.1”“”1.2“2.1”…行间距:1.25倍行距。
(最好附上目录,并给予链接)课程设计报告中其他汉字一律采用小四号黑色宋体字,行距用单倍行距。
图标说明务必标上说明(如:图1 …表1…)且图的说明在图下方,表的说明在表上方。
注意:1.摘要在整篇课程设计报告评阅中占有重要权重,请认真书写摘要(注意篇幅不能超过一页)。
摘要中把课程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充分表达出来。
2. 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均明确列出。
正文引用处用方括号标示参考文献的编号,如[1][3]等;引用书籍还必须指出页码。
参考文献按正文中的引用次序列出,其中书籍的表述方式为:[编号] 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期刊杂志课程设计报告的表述方式为:[编号] 作者,课程设计报告名,杂志名,卷期号:起止页码,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网上资源的表述方式为:[编号] 作者,资源标题,网址,访问时间(年月日)。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年月日课程设计报告评分表(即封底)东华理工大学学年课程设计报告评分表学生姓名:学号:班级:课程设计题目:。
课程设计思路框架设计
课程设计思路框架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理解【学科】的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具体知识点1】、【具体知识点2】、【具体知识点3】等;技能目标包括:【技能1】、【技能2】、【技能3】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等。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章节1】、【章节2】、【章节3】等。
每个章节的内容又有具体的划分,具体安排如下:【具体内容1】、【具体内容2】、【具体内容3】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其中,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和原理,讨论法用于深化理解和探讨,案例分析法用于实际应用,实验法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我们将选择【教材名称】,参考书包括【参考书1】、【参考书2】等,多媒体资料有【资料名称1】、【资料名称2】等,实验设备包括【设备名称1】、【设备名称2】等。
教学资源将用于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作业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考试则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的评估标准和方式如下:【具体评估标准1】、【具体评估标准2】、【具体评估标准3】等。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共【总课时】课时,每周安排【每周课时】课时,教学时间从【开始时间】到【结束时间】,教学地点为【教室名称】。
教学安排应合理、紧凑,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教学安排还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如学生的作息时间、兴趣爱好等。
课程设计中的总体框架
课程设计中的总体框架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学科核心概念,如数学中的分数、语文中的修辞手法等,根据学生年级及学科特点进行具体设置。
2. 学会运用所学生物学、化学等实验技能,进行基本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3. 了解历史、地理等学科的重要事件、地理现象,培养对时代背景和地域特色的认知。
技能目标:1.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数学中的几何证明、编程中的算法设计等。
2. 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表达和倾听技巧。
3. 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科学实验、美术创作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环保意识、法治观念等,使其成为有担当、有道德的公民。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基础,求知欲强,喜欢探索和挑战,但学习习惯和自律性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同时,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科学系统地选择和组织以下教学内容:数学学科:1. 教材第四章“分数的运算与应用”,包括分数的基本概念、加减乘除运算、实际应用问题等。
2. 教学大纲明确分数运算的步骤和方法,安排进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学科:1. 教材第五单元“修辞手法与应用”,包括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学习与实践。
2. 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通过分析课文、仿写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科学学科(以生物为例):1. 教材第三章“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分类、生态系统、生物进化等内容。
课程设计的总体框架
课程设计的总体框架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第三章“细胞与生命”的核心概念和知识点,包括细胞的基本结构、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以及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细胞的结构组成,解释细胞的基本功能,理解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的过程及其意义。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物学问题,通过实验操作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增强对生命奥秘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依据教材第三章“细胞与生命”进行。
首先,回顾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中关于生态系统的概念,为理解细胞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做铺垫。
接着,详细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并通过实物图片和模型演示帮助学生形象记忆。
然后,深入探讨细胞的基本功能,如物质交换、能量转换等,并结合实例分析细胞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
接下来,系统介绍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过程,强调这些过程对生物个体发育的重要性。
最后,通过实验课的形式,让学生亲手操作显微镜观察细胞切片,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包括:1.讲授法:系统讲解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辅以生动的案例和图片。
2.讨论法:学生针对细胞相关的话题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和交流能力。
3.案例分析法:引入具体的生物学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释细胞相关现象。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在指导下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将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
主要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教育部审定的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细胞与生命”。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科普读物,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和教学视频,以动画和图像等形式直观展示细胞结构。
4.实验设备:配置显微镜、细胞切片等实验材料,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
结构化课程设计框架
结构化课程设计框架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如×××(此处填写具体学科概念),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
2. 学生能描述×××(此处填写具体学科内容)的发展过程,总结关键阶段及其特点。
3. 学生能运用×××(此处填写具体学科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学生能运用×××(此处填写具体学科工具)进行实践操作,提升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此处填写具体学科领域)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此处填写具体学科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此处填写具体学科名称)的示范课,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年级(此处填写具体年级),具备一定的×××(此处填写具体学科)知识基础,但对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掌握不足,需要通过本课程进行拓展和提升。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通过明确的课程目标,将学习成果分解为具体可衡量的指标,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以下教学安排:1.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及原理(对应教材第×章)- ×××的定义、性质与分类- ×××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2. 教学内容二:×××发展历程及关键阶段(对应教材第×章)- ×××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趋势- 关键阶段及其主要成就3. 教学内容三:×××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对应教材第×章)- ×××实践操作方法与技巧- 案例分析与讨论4. 教学内容四:×××综合应用与拓展(对应教材第×章)-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的前沿动态与未来发展趋势教学进度安排:1. ×××基本概念及原理:2课时2. ×××发展历程及关键阶段:2课时3.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3课时4. ×××综合应用与拓展:2课时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高层框架结构课程设计报告
《高层建筑结构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题目:某集团员工宿舍楼结构设计姓名:XX班级:XX学号:XX指导教师:XX2015年1月18日课程设计任务书专业班级XX 学生姓名XX一、题目某集团员工宿舍楼结构设计二、主要任务与要求(1)基本资料:框架结构,6层,柱网尺寸:开间4200,进深6000和2100,层高:首层层高4.2m,其他各层层高3.3m(2)设计内容:1.确定构件(梁、柱)截面尺寸及计算简图2.进行荷载计算3.进行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与侧移验算,绘制出内力图(或表)4.内力组合5.选取一榀框架梁、柱或一片剪力墙进行截面设计6.绘制结构(梁、柱、墙)施工图(3)设计要求:设计说明书1套、结构施工图1套河南理工大学课程设计成绩评定书题目焦作建工集团员工宿舍楼结构设计指导教师年月日目录一、摘要二、工程概况及设计条件三、建筑主要用材及构造要求四、结构总信息3.1恒荷载计算3.2活荷载计算五、梁柱断面类型及尺寸4.1梁断面估算及选用4.2柱截面估算及选用六、标准层结构布置图5.1网格示意图5.2梁柱布置七、荷载6.1楼面荷载6.2梁上荷载6.3水平地震作用八、主要分析结果7.1恒载作用下7.2活载作用下7.3水平地震作用7.4侧移验算7.5轴压比和剪重比九、总结与体会8.1列出所做内容的大致操作流程及主要技术思路8.2列出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十、参考文献摘要本次高层结构课程设计题目为焦作市焦煤集团员工宿舍楼结构设计。
设计内容主要为结构设计。
本设计主体为六层;底层高为4.2米,其余层高为3.3米,总建筑面积近为4380.48平方米,室内外高差为0.60米,本工程设定相对标高±0.000,功能上满足员工住宿需求,在充分利用空间的基础上为员工营造了良好的住宿条件。
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结构计算包括手算和电算两部分,其中手算部分主要为水平地震力作用下结构受力情况。
电算部分采用PKPM结构设计软件进行分析计算。
课程设计框架图
课程设计框架图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第二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包括细胞膜的组成与功能、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DNA的结构与复制等。
学生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描述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
2.解释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DNA的结构和复制过程。
4.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物学现象。
5.进行科学探究,包括观察、实验、分析数据等。
6.参与小组合作和讨论,展示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态度。
3.培养对团队合作的尊重和信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细胞膜的组成与功能、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DNA的结构与复制等。
具体安排如下:1.细胞膜的组成与功能:介绍细胞膜的磷脂双层结构,蛋白质的通道和受体功能,以及细胞膜的信号传递功能。
2.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介绍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它们在细胞代谢和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3.DNA的结构与复制:介绍DNA的双螺旋结构,复制过程中的酶的作用,以及DNA复制的机制。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细胞膜、细胞器和DNA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生物学案例,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以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1.教材:选用《生物学》教材,提供系统的生物学知识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影视编导技术》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
专业:数字媒体技术
班级:15()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徐方
成绩:
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二零一八年五月
目录
1.总体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影视广告视频设计制作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人员安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此部分简单介绍设计过程,A4纸1张。
2.命题和企业背景资料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此部分简单介绍,A4纸1-3张
3.《XXXXXXXXX》广告视频实例具体设计制作过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小组成员写自己负责的部分,重要部分附图辅助阐述,重要的要把设
计过程中怎么体现命题和企业特点的部分表现出来
4.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本视频广告负责部分的特点,创新点等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