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

合集下载

当代国学大师排名

当代国学大师排名

当代国学大师排名大家平时会关注当代国学大师排名吗?关于当代国学大师排名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国学大师排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当代国学大师排名:梁启超(1873.2.23~1929.1.19)学术地位: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学术范围: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先秦诸子、清代学术、书法、目录学主要任职:戊戌变法领袖之一、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主要著作:《少年中国说》、《敬业与乐业》、《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民说》、《饮冰室主人自说》、《中国文化史》、《饮冰室主人全集》、《李鸿章传》、《曾国藩传》、《王安石传》、《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等。

人物评价: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

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

享年虽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则云变波折,与清末民初之时局相响应。

梁启超以“善变”闻名于世。

从戊戌年的变法开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民”思想,为开启民智鼓与呼。

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政治,两次讨伐复辟,再造共和。

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转变成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在不断的“变”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变,“其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

当代国学大师排名:王国维(1877.12.3~1927.6.2)学术地位:文学家、国学大师、考古学家学术范围:文学、考古学、教育、哲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哲学、翻译、儒学、理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词学、戏曲史、甲骨学、西北地理、金石学、简牍学、敦煌学、红学主要任职: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主要著作:《静安文集》、《王国维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宋元戏曲考》、《曲录》、《人间词话》、《殷周制度论》、《王国维诗词全编》、《<红楼梦>评论》、《流沙坠简》、《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等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

傅斯年的生平事迹

傅斯年的生平事迹

傅斯年的生平事迹傅斯年,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

傅斯年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

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傅斯年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傅斯年个人简介傅斯年,初字梦簪,字孟真。

祖籍江西永丰。

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1896年3月26日)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

1920xx年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堂。

1920xx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xx年升入北京大学文科。

由于受到民主与科学新思潮的影响,1920xx年夏与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影响颇广,从而成为北大学生会领袖之一。

五四运动爆发时,傅斯年担任游行总指挥,风云一时。

后因受胡适思想影响,反对“过急”运动;不久退出学运,回到书斋。

1920xx年夏,傅斯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入伦敦大学研究院、柏林大学哲学研究院,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还对比较语言学和考据学发生兴趣。

1920xx年冬回国,翌年春出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和历史系、中文系主任。

“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傅斯年写信给李石曾,表示赞同清党。

从1920xx年11月起,长期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编。

1920xx年春,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广州迁往北平,傅兼任北大教授。

1932年,他参加胡适主持的独立评论社,在《独立评论》周刊上发表的政论文章,拥蒋反共,但赞成抗日,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路线有所批评。

1937年春,傅斯年兼代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主张抗战,抨击贪官污吏。

抗战胜利后,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

1949年1月,傅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台北,并兼台湾大学校长。

傅斯年在政治上亲蒋反共,他出于维护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目的,要求严惩贪官污吏,整制政风,反对“中国走布尔什维克道路”;在学术上,信奉考证学派传统,主张纯客观科学研究,注重史料的发现与考订,发表过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论文。

古代文献学中的重要学派与学者

古代文献学中的重要学派与学者

古代文献学中的重要学派与学者古代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重构历史的学科,承载着传承和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

在古代文献学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与学者,他们对于古代文献的研究与整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献学中的几个重要学派以及代表性的学者。

一、宋元学派宋代及元代是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被合称为宋元学派。

该学派注重从实际文献出发,强调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和整理。

其中最为著名的学者是杨时和白鲁、刘复之。

1. 杨时:杨时是北宋时期的学者,他的主要成就是整理了《周易》。

杨时通过对不同版本的《周易》进行比较研究,最终编纂出一本较为完善的版本。

他的研究方法影响了后世许多文献学家。

2. 白鲁:白鲁是南宋时期的文献学家,他的研究重点是《史记》。

通过对《史记》中不同版本的比对和整理,白鲁还原了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原意,提出了一些有关史书研究的重要观点。

3. 刘复之:刘复之是元代著名学者,他对文献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开元天宝遗文》的整理上。

刘复之对遗文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整理,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他的整理方法也为后世文献学家所借鉴。

二、明清学派明清时期,中国的文献学进入了一个相对低潮期,但仍然涌现出一批重要的学者,他们为文献学研究做出了独特贡献。

其中最为著名的学派是王引之派和黄宗羲派。

1. 王引之:王引之是明代的文献学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尚书》。

王引之通过对《尚书》中文字和版本的考据,还原了其中的原始意义。

他对《尚书》的研究成果为后世文献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黄宗羲:黄宗羲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学者,他被称为“史学大家”。

黄宗羲对《春秋》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史无绝书之任”和“辨伪求真之旨”的观点。

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西方学派随着现代研究方法的引入,西方的文献学也逐渐在中国引起了广泛关注。

西方学派以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为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

解读中国历史的老师有哪些

解读中国历史的老师有哪些

解读中国历史的老师有哪些中国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中国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思考中国现实、探索中国未来。

而解读中国历史的老师则是我们认识中国历史的重要指南。

他们的教诲和观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事件,寻找历史背后的逻辑和智慧,并从中受益。

第一位老师便是史学大家司马迁。

作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严谨的史学态度和深刻的历史分析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史学思想强调实证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帮助后人明确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阐述历史背后的道理。

第二位老师是大唐诗人杜甫。

杜甫以其丰富的历史哲学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当时唐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景象和人民的疾苦,更是反映了中国历史的人文主张和哲学思想。

第三位老师是清代思想家王夫之。

王夫之以其广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文化理解被誉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一种有机的发展过程,每个朝代都有其特定的意蕴和价值。

他的史学思想以道德、伦理和形而上学为基础,独特地揭示了历史的精神价值。

第四位老师是民间艺人吕洞宾。

吕洞宾是道教中八仙之一,不仅是道家文化的重要代表,更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在道家文化的基础上推崇“知足常乐、意在人间”的人生态度和“自然至道”的人生理念,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思考和领悟。

第五位老师是近代学者钱穆。

钱穆是20世纪最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文化学者之一。

他的学问涵盖中国古代史、哲学、文化、文学、美术等领域。

他的历史观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所谓“魂魄”的基础元素,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以上五位老师各有其重要性和独特性,他们的思想和学问构成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这并不是历史和文化研究的全部,我们还需要学习其他历史学家、文化学者和社会学家的观点和理论,以充实自己的学问和见解。

通过对中国历史中不同派别思想家的学问和观点认知,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史学大家安作璋先生访谈录

史学大家安作璋先生访谈录

讲做人 的道 理 ,下联是 讲要好 好读 书 。 只有 为人 忠厚 , 认 真读 书 ,家世 才 能传 之 久远 。二 是我 的父母 都给 我 讲过 苏舜钦 读 《 书》 的故事 。说 的是宋 朝大 学 问家 汉 苏舜钦 ,好 饮酒 又放 荡不 羁 。他 曾住 在岳 父杜 祁公 家 中 ,每 晚读 书都 要饮酒 一 斗 。祁 公感 到很 奇怪 ,暗 中 观 察 ,原来他 是在 读 《 书 》 汉 ,每 当读到快 意之 时 ,便 饮 酒一 大杯 。祁公不 禁笑道 : 有 如此下 酒物 ,一 斗也 “
路 就走 不通 了。 9 1 , 10 年 山东成 立 了一个 山东 大学堂 ,
局 陈虎编 审的协助采访到您,当面聆 听教诲 ,是一件 很幸福 的事。 我们就从您怎么样走上治学道路开始谈,
是什 么原 因和条件促使您走上 了研究历史的道路 ?
安作 璋 :我觉 得 一个人 能走上 治学 之路 ,选 择 哪
第2 卷 第3 1 期
V 1 2 No 3 0. 1 .
邯郸 学院学报
J u n lo n a l g o r a f Ha d n Co l e e
2 1 年 9月 01
Se t p .201 1
学术名家研 究
史学大家 安作璋 先生访谈录
康香 阁
( 邯郸学 院 学报编辑部 ,河北 邯郸 0 60 ) 5 0 5
再也没有见过面了。近几年我开始为 当代学术名 家做 系列访谈 ,今天能通过华 中师大赵 国华教授和中华书
最早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 。按传统的说法 ,我的
家 庭也 算是 一个 科举 世家 。在 我家 大 门的 门楣 上镶有 “ 世科 第 ”三字 牌 匾 ,由吏部 侍 郎、钱塘 人汪 呜銮 书 写 。我 的祖 父是 举人 ,伯 父也 是举 人 ,我 的父 亲考 中 了秀才 。光 绪实 行变 法 ,废科举 、兴学校 ,科 举这条

中国当代成就最大的历史学家有哪些

中国当代成就最大的历史学家有哪些

中国当代成就最大的历史学家有哪些历史学家也称史学家,是指以撰写历史著作为职业或对历史学的创立、发展与应用付出努力的知识分子。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当代成就最大的历史学家,仅供大家参阅。

吕思勉吕思勉(1884.2.27—1957.10.9),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

汉族,江苏常州人。

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

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

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

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

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翦伯赞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常德桃源县人。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

翦伯赞先生早年参加过“五四运动”,北伐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以及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翦伯赞是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之一。

他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为史学界所推崇和颂扬,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卷)《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并主编了《中国史纲要》。

读书做人 一代史学大家许倬云给年轻人的7点建议

读书做人 一代史学大家许倬云给年轻人的7点建议

读书做人一代史学大家许倬云给年轻人的7点建议1.要得到多方滋养,有相互的交流、碰撞我可能是运气好,更重要的是,我在台大的教育是属于北大清华系统的一个分支,有当年北大清华的校风,自由地谈论,互相地切磋。

再加上我高中读书是在辅仁,无锡的士族家里特有的读书氛围,让我接上轨道并不困难。

我非常感激老师们、前辈们对我的指导,他们是不遗余力的。

我想我得到的恩惠确实比班上其他人要多一点,因为我兴趣范围很宽。

我不是只有考古,也不是只有历史,也不是只有民族学人类学,我好像什么都搭个边,因此我得到了不同的引导、不同的提示。

这是一个很大的便宜。

我非常感激李济之先生、严耕望先生、全汉升先生、劳干先生、董作宾先生、芮逸夫先生等等,有的是给我做特别的题目,有的只让我做某个阶段的论文,都是严肃的课题,这个是非常得益的。

这种环境以及这样的一些前辈们的风范,今天已经不容易得到了,大家都按照同样的尺寸、同样的模子去做事情,没有个别太多的接触跟交换。

2.多出门认识不同意见的各方,做深入探讨我在一个时段是奉老师之命,代表史语所,代表台湾大学,去各地建立学术关系,我们起初是孤立无援的,要重新建立这个线,就要常往外跑。

大家会问到说,为什么专门派遣拐子跑?第一,我是在美国留学回去的第一个,第一个回来就得第一个用,而且因为我的师门很多,他们的关系交代给我以后,我在外国旅行办公事时候,就可以在公事以外进行相当深入的意见互相。

欧洲我去了四五次,每次是四五个国家,是跟他们学术界最中央的部分、最核心的部分做深入讨论,我们怎么可以帮忙,他们可以怎么帮忙,这使得我的关系局面打得很宽。

譬如,讲二战对德国的学术观念影响,中国台湾对韦伯的感受是非常奇怪的,他们只认得韦伯跟新教,其他的不管,其实韦伯的范围很宽,有五六套文化上作比较。

人云亦云不是为学之道。

我参加过不止一次集体讨论会,一个会开完就拉倒了。

我参加过几个课题,一直延续着换不同地方,也换过部分的人,而一个核心部分是不换的,就是拿我一直拉到比较研究的圈子里面去。

魏晋南北朝史学大家

魏晋南北朝史学大家

魏晋南北朝史名家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學術界所稱譽的“四大名旦”為:唐長孺、周一良、王仲犖、何茲全。

被譽為“四小名旦” 為:田余慶、韓國磬、高敏、萬繩楠。

1、唐长孺(1911——1994 )教授。

江苏吴江人。

1932年上海大同大学文科毕业。

毕业后在兰田国立师范、武汉大学等单位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并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早年从事中国辽、金、元史的研究。

1944年后,专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并从事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整理和研究。

自1955年以来,三联书店、中华书局等先后出版他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至九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等学术专著。

多次发表研究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的论文。

唐长孺广泛参加史学社会实践。

1961年,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分册)》。

从1963年起,主持并参加二十四史中北朝四史(《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的点校工作。

1975年,经他倡议,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组成“吐鲁番出土文书整理组”,由他任组长主持整理工作,并主编出版了《吐鲁番出土文书》等书。

1955年以来,唐长孺招收并培养了多批研究生。

他领导成立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是一支学风严谨、成果显著的较完整的学术梯队。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隋唐五代部分)、《吐鲁番出土文书》(10册)等。

2、周一良:(1913——2001)中国历史学家。

早年曾用字太初。

安徽东至人,1913年1月19日生于山东青岛。

民族资产阶级家庭出身。

8岁入塾,习经、史、子书,后加日文、英文。

周一良对日本史和亚洲史造诣尤深,1949年以前曾讲授日本史。

建国后,创设亚洲各国史课程,培养了一批亚洲史及日本史的教学和研究人才。

1944~1946年任哈佛大学日语教员。

1946~1947年回国任燕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47~1949年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49~1952年转任历史系教授,并曾兼系主任。

中国近现代史领域大家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领域大家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领域大家简介
1.张朋园,生于1926年。

海内外知名历史学家。

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等。

著有《梁启超与清季革命》、《立宪派与辛亥革命》、《梁启超与民国政治》、《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郭廷以、费正清、韦慕庭:台湾与美国学术交流个案初探》、《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晩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等。

2.桑兵,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孙中
山研究所所长。

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目前主要关注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近代中日关系(以民间团体和学者为中心)等领域。

尤其以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为重点。

3.蒋廷黼。

郦道元的简介

郦道元的简介

郦道元的简介
郦道元是中国唐代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被誉为“唐代大家”。

他出生于唐朝咸通年间(公元810年左右)的江苏昆山。

后来,他成为了当时著名的金陵大学士、尚书右丞。

作为一位杰出的史学家,郦道元确立了唐代史的基本体系,并且在后世的史学家中影响深远。

他著作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著作,其中包括《唐会要》、《大唐故事》、《后唐书》、《大明一统志》等等。

这些著作对于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除了是一位优秀的史学家,郦道元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创作了许多杰出的诗歌和词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他的《洛神赋》和《酉阳杂俎》。

《洛神赋》是一首美丽的描写洛水美人的诗歌,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酉阳杂俎》则是一部记录唐代社会生活和民俗习惯的书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

尽管郦道元在唐代就已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但在后世,他的地位更加显赫。

他的著作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对于研究中国文学、文化和社会生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和史学领域,郦道元被公认为是一位不可或缺的巨匠。

一生做两件事的史学大家唐长孺

一生做两件事的史学大家唐长孺

一生做两件事的史学大家唐长孺1994年,唐长孺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北京大学的周一良、田余庆两位先生合写了一副挽联来悼念,上联是“论魏晋隋唐,义宁而后,我公当仁称祭酒”,下联是“想音容笑貌,珞珈在远,吾侪抆泪痛伤神”。

上联的意思是说,研究魏晋隋唐史,陈寅恪之后当首推唐长孺。

唐长孺,1911年生于江苏吴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1944年来武汉大学任教直到去世,国家二级教授。

唐长孺一生培养了10多名硕士、两名博士,他们基本上都成了精英人才,这跟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他的学生陈国灿说,唐先生要求第一年要埋头读书,通读《资治通鉴》,还要读新旧《唐书》《隋书》等。

每周三下午,要去汇报学习情况并当场回答问题,答不上来回家思考,第二周再来汇报。

学生张弓记得,有一次因为去看了一场电影,而没有按规定的时间去汇报,结果遭到唐先生训斥:“你是来玩乐的吗?再这样就开除你!”吓得张弓一辈子也不敢耽误正事。

70年光辉历程 70年难忘记忆·档案故事在传道授业上,唐长孺一丝不苟,在治学上更是兢兢业业、尽心尽责。

唐长孺一生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是点校《二十四史》。

我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分3次进行了《二十四史》的点校,中华书局编审魏连科说唐长孺是出力最多的。

一是因为1963—1966年初、1966年5月、1971—1977年,3个时间段参加《二十四史》点校近10年;二是各史点校完后,别人都先后回家了,他还在继续点校直到该书出版。

而《二十四史》出版后,唐长孺一不署名,二无稿酬,却毫无怨言。

唐长孺做的第二件事是,借调到国家文物局整理吐鲁番文书。

新中国成立后,学术界只能见到法国、日本对吐鲁番文书的研究成果。

随着对新疆吐鲁番等古墓群的发掘,学术界希望将吐鲁番文书早日整理出版。

唐长孺接到此项任务后,从1975年开始工作,前后经历了19个年头,拼得文书近1800件,编印《吐鲁番出土文书》10册。

1980年后,初稿完成,唐长孺带领陈国灿、朱雷、程喜霖负责最后定稿。

历史学近百年来各个学科的大牛们

历史学近百年来各个学科的大牛们

历史学近百年来各个学科的大牛们(附任教学校)来源:路遙遙的日志历史学近百年来各个学科的大牛们(附任教学校)一.先秦史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梁思永,夏鼐(考古,北大),吕振羽(吉林大学)吕思勉,许倬云(台湾中央研究院),费孝通(考古,社科院),张光直(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尹达(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苏秉琦(北大),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徐中舒(史前和三王,四川大学)翦伯赞(先秦和秦汉,北大)齐思和(先秦史、世界中古史和中国近代史,北大)马非百(中国历史博物馆),赵光贤(西周史和孔子研究,北师大),束世徵(华东师范大学),王玉哲(南开大学),唐兰(北大),李亚农(上海历史研究所),杨宽(复旦大学),童书业(山东大学),黄子通(北大)田昌五(山东大学),吴荣曾(北大),徐修鸿(复旦大学)赵锡元(吉林大学),杜水生(北师大),张广智(青海师范大学)李学勤(清华),詹子庆(东北师范大学)晁福林(北师大),刘泽华(南开大学)王震中(社科院),江林昌(烟台大学),朱凤瀚(南开大学),罗新慧(北师大),韩巍(北大),陈伟(先秦及秦汉考古,武汉大学)二.秦汉史钱穆(秦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北大)林剑鸣(西北大学),顾颉刚田余庆(秦汉及魏晋史,北大)邢义田(台湾中央研究院),余英时(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林甘泉(人大),田人隆(社科院),李祖德(社科院),朱绍侯(秦汉和魏晋史,河南大学),陈苏镇(秦汉和魏晋史,北大),王子今(秦汉和魏晋史,北师大),李开元(北大),刘庆柱(秦汉考古,社科院)三.魏晋南北朝史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北大),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武汉大学),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厦门大学),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山东大学),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日本史,北大),贺昌群(魏晋南北朝和汉唐史,社科院),尚钺(魏晋史、先秦史、中国古代通史,人大)何兹全(北师大),齐涛(山东大学),朱大渭(社科院),陈爽(社科院),阎步克(北大),罗新(魏晋南北朝史、北方民族史、西域史,北大),赵克尧(魏晋史和汉唐史)四.隋唐五代史(不计前面重复的)胡如雷(河北大学),陶懋炳(五代史,湖南师范大学)吴宗国(北大),荣新江(北大),薄小莹(北大),王小甫(唐宋史,北大),郑学檬(唐史、古代经济史等,厦门大学),陈明光(汉唐史,厦门大学)五.宋辽夏金元史邓广铭(宋史,北大),漆侠(宋辽夏金史,河北大学),黄现蟠(宋元史及民族史,广西大学),韩儒林(西夏史和元史,北师大),吴天墀(西夏史,四川大学),陈述(辽史,社科院),张博泉(辽金史,吉林大学)舒焚(辽史,湖北大学),陈振(宋史,南京师范大学),周宝珠(宋史,华中师范大学),杨树森(辽宋金史,吉林大学),汝企和(宋史,北师大),邓小南(宋史、唐宋妇女史,北大),张希清(辽宋夏金史,北大),张帆(宋史,北大),刘浦江(辽金史,北大),李锡厚(辽金史,社科院)六.明清史吴晗(明史,清华),郑天挺(南开大学),谢国桢(南开大学),韦庆远(人大),邓之诚(北大),戴裔煊(明史、民族史、澳门史,中山大学),王毓铨(明史,社科院),梁方仲(明代社会经济史,中山大学),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厦门大学),赵俪生(明清思想史,兰州大学)南炳文(南开大学),王思治(清史,人大),戴逸(清史,人大),夏明方(清史,人大),张研(清史,人大),杨念群(清史,人大),赵世瑜(明清以来的民俗史,北师大),王天有(北大),杨国桢(明清史和社会史,厦门大学)七.其他1.通史大家:白寿彝(北师大)2.宗教、哲学、思想史:任继愈,侯外庐(北师大),汤用彤(北大),陈垣(北师大)熊铁基(华中师范大学),何兆武(清华),姜守诚(社科院),夏甄陶(社科院),祝瑞开(上海大学)3.经济史:吴大琨(人大),傅筑夫,曹大为(北师大),李伯重(清华),李文治(社科院)世界上古史研究国内当代部分知名学者:1. 史前史学:宋兆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毛昭晰(浙江大学)、吴新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已故)、杨堃(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詹天祥(浙江大学)、孔陈焱(浙江大学)2.古埃及学:刘文鹏(东北师范大学,已故)、令狐若明(吉林大学)、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东北师范大学)、金寿福(复旦大学)3. 古西亚学(含两河、亚述、波斯、赫悌、犹太、伊斯兰等文明):吴宇虹(东北师范大学)、李铁匠(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教江西大学、南昌大学、常熟理工学院)、拱玉书(北京大学东语系)、李政(北京大学东语系)、杨建华(吉林大学考古系)、黄民兴(西北大学)、哈全安(南开大学)4. 古印度学:季羡林(北京大学,已故)、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林承节(北京大学)崔连仲(辽宁大学)、李隆国(北京大学)、刘欣如(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郭良鋆(中国社科院亚太所)、葛维钧(中国社科院亚太所)、5古希腊罗马学:王敦书(南开大学)、李雅书(北京师范大学,已故)、杨共乐(北京师范大学)、彭小瑜(北京大学)、朱孝远(北京大学,文艺复兴和古希腊)、王大庆(中国人民大学)廖学盛(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胡庆钧(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郝际陶(东北师范大学)、张强(东北师范大学)、宫秀华(东北师范大学)、晏邵祥(首都师范大学)、黄洋(复旦大学)、周巩固(东北师范大学)、陈恒(上海师范大学)、黄春高(北京大学)、裔昭印(上海师范大学,古希腊史和世界文化史),周怡天(北京大学,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国内部分知名学者1. 西欧基督教文明:马克垚(北京大学,中西封建社会),戚国淦(首都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尤其是都铎史),陈曦文(首都师范大学, 基督教与中世纪西欧社会),夏继果(首都师范大学, 西欧中世纪史、近代早期国际关系史、英国史和欧洲教育史的研究), 王乃耀(首都师范大学,英国都铎史),王勤榕(首都师范大学,欧洲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与经济),刘明翰(湖南师范大学,欧洲中世纪史),赵文洪(社科院,欧洲中世纪史、西欧中古晚期及近代早期财产权利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研究),顾銮斋(山东大学, 英国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西方文化史),杨昌栋(已故,中世纪基督教),庞卓恒(天津师范大学,中西封建社会和史学理论),侯建新(天津师范大学, 英国及西欧经济社会史、中西经济社会史比较、史学理论),郭守田(已故,东北师范大学,欧洲中古史),朱寰(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和西欧封建社会),陈仲丹(南京大学,欧洲古典文明和西方文化史),朱孝远(北京大学,西欧封建社会晚期和古希腊史),彭小瑜(北京大学,基督教会史),刘新成(首都师范大学,英国中世纪教会史),蒋孟引(南京大学,已故,英国史),赵立行(复旦大学,世界文明史和欧洲中世纪史)郭方(社科院),黄春高(北京大学, 西欧封建社会),孟广林(人民大学, 西方封建政治史、文化史与中西历史的比较研究),王素色(中央民族大学,中外古代民族文化交流),王挺之(四川大学,西方城市史、文艺复兴研究),刘景华(武汉大学,西欧中世纪史和英国史),徐松岩(西南师范大学,西欧中世纪史),2. 拜占庭文明:张绪山(清华大学),陈志强(南开大学),徐家玲(东北师范大学)3. 俄罗斯文明:孙成木(社科院,俄国史、苏联史研究),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曹维安(陕西师范大学) ,于沛(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俄国史)4. 伊斯兰—阿拉伯文明:哈全安(南开大学),郭应德(北京大学),纳忠(已故,北京外国语大学),马明良(西北民族大学)5. 中古日本、朝鲜、印度:王金林(复旦大学,日本史)、刘琳琳(北京大学,日本史)、徐建新(社科院,日本古代史),沈仁安(北京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和日本史),吴廷謬(南开大学,日本史)、禹硕基(辽宁大学,日本史),张玉样(辽宁大学),赵德宇(南开大学)、叶渭渠(社科院,日本史)、王家骅(已故,南开大学,日本史)、刘子敏(延边大学,朝鲜史)、姜龙范(延边大学,朝鲜史),林承节(北京大学,印度史)、刘欣如(社科院,印度史)6. 古代非洲、美洲文明:郑家馨(北京大学,非洲史,南非史,殖民主义史),林被甸(北京大学,拉丁美洲史)7. 其他:钱乘旦(北京大学,英国近代史)高毅(北京大学,欧美近现代史,法国史),何顺果(北京大学,美国史),李道揆(社科院,美国史),阎照祥(南开大学,英国近代史),陈乐民(社科院,欧洲近现代史),沈坚(浙江大学,世界近现代史,法国史),陆庭恩(北京大学,非洲近现代史),艾周昌(华东师范大学,世界近代史、亚非史),彭坤元(社科院,非洲近现代史),齐世荣(首都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徐蓝(首都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彭树智(西北大学,中东史)、刘北成(清华大学,世界近代史),何芳川(北京大学,亚非拉近代史)、胡德坤(武汉大学,世界近现代史)雷海宗、林志纯、周谷城、周一良、吴于廑、齐世荣、齐思和等等老一辈史学大家,往往是中外历史各个领域皆有所成,而当代许多学者也是多领域贯通的。

关于韩愈的简介资料有哪些

关于韩愈的简介资料有哪些

关于韩愈的简介资料有哪些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汉族,唐朝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他被誉为唐代文坛上最最重要的“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经学家、古文革新家、史学大家和思想家。

作品质朴典雅,语言简练明快,思想深邃。

韩愈生于河南郡项城(今河南项城),是河南尉氏韩氏的后裔,出生于一个世家,幼年聪颖好学。

他后来成为了进士,任职商丘尉,继而升任为太学博士,进入唐宪宗的文学圈,被称为“唐代文章第一人”。

在他的著作中,以《刘公案》、《进学解》、《让原志》、《师说》和《说郑》等为代表。

作品中的《让原志》、《师说》等论文表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和热爱,提出了“格物致知,笃学好古”的思想倡议,旨在通过研究先哲,以寻找社会制度和道德境界的根源,并追求理想的人生。

这种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也体现在他的故事和诗歌作品中。

他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被称为“韩文”,其独特的写作风格为汉文散文开辟了新境界。

作品以“文以载道”为宗旨,极力提倡“文以载道”的观念,认为文章应重道理,讲求到人民群众和社会大众中去,通俗易懂而不失深邃。

韩愈的散文特点是以事求情、而非以情求事,讲求扣题明理、缜密深刻,叙述手法和句式也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他用生动、贴切的语言描绘了中国社会上种种复杂的现象和深刻的内涵,从而深化了中华民族精神。

韩愈生前的地位崇高,令人敬仰。

他因其文章的优秀质量,在唐代文学史上获得了超凡的成就和地位,并被视为“文坛巨擘”。

他著述颇丰,不仅为后人的文学艺术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对中国文化和传统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他的思想倡议和著述传承至今,仍然被广大人民所热爱和传颂。

在中华文化面临现代化和全球化之际,重扬韩愈思想和作者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早已得到了诸多关注与肯定。

他不仅在文学、思想、历史和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载体。

魏晋南北朝史学大家

魏晋南北朝史学大家

魏晋南北朝史名家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學術界所稱譽的“四大名旦”為:唐長孺、周一良、王仲犖、何茲全。

被譽為“四小名旦” 為:田余慶、韓國磬、高敏、萬繩楠。

1、唐长孺(1911——1994 )教授。

江苏吴江人。

1932年上海大同大学文科毕业。

毕业后在兰田国立师范、武汉大学等单位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并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早年从事中国辽、金、元史的研究。

1944年后,专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并从事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整理和研究。

自1955年以来,三联书店、中华书局等先后出版他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至九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等学术专著。

多次发表研究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的论文。

唐长孺广泛参加史学社会实践。

1961年,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分册)》。

从1963年起,主持并参加二十四史中北朝四史(《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的点校工作。

1975年,经他倡议,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组成“吐鲁番出土文书整理组”,由他任组长主持整理工作,并主编出版了《吐鲁番出土文书》等书。

1955年以来,唐长孺招收并培养了多批研究生。

他领导成立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是一支学风严谨、成果显著的较完整的学术梯队。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隋唐五代部分)、《吐鲁番出土文书》(10册)等。

2、周一良:(1913——2001)中国历史学家。

早年曾用字太初。

安徽东至人,1913年1月19日生于山东青岛。

民族资产阶级家庭出身。

8岁入塾,习经、史、子书,后加日文、英文。

周一良对日本史和亚洲史造诣尤深,1949年以前曾讲授日本史。

建国后,创设亚洲各国史课程,培养了一批亚洲史及日本史的教学和研究人才。

1944~1946年任哈佛大学日语教员。

1946~1947年回国任燕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47~1949年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49~1952年转任历史系教授,并曾兼系主任。

明清史大家谢国桢

明清史大家谢国桢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此时谢国桢正在北平临时大学任教。1946年春,其父在河南安阳病危,经周扬介绍通过解放区回安阳省亲。途经邯郸,遇旧识范文澜,又结识杨秀峰,二人委托谢到上海时为华北大学购买图书。处理完父亲丧事之后,谢赴上海为华北大学购书,经周公馆运到解放区。谢在上海仍往大中银行供职,并为开明书店编写稿子,校辑《鲒埼亭集校注》,因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战役展开,又为开明书店编著《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一书,1947年成书,次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印行单行本。1948年秋,谢国桢由钱穆介绍到昆明云南大学和王华书馆讲学。1949年2月北京解放后,他由昆明回上海,又潜渡长江回到北京,遵范文澜之意见到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学习,未及结业,1949年10月被推荐到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
谢国桢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致力研究明末清初的历史。其一生对明清史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政治方向,论著有《明季奴变考》、《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等专著及论文多篇;其二在学术文化方面,论著有《顾亭林学谱》、《黄梨洲学谱》、《孙夏峰、李二曲学谱》、《清初东北流人考》等十余种。
《明季奴变考》系谢氏25岁时撰成的一部重要论著。文章指出,奴变一事是在吾国社会史上,很重要的问题。明季奴变有索卖身契,和只许一代相流的事,这显然含有民族阶级运动的意味的。以阶级斗争的观点对奴变的地位和性质作了一个初步的科学规定。并对明清蓄奴之风转盛的原因及其奴变的种种史实作了分析和叙述,呼吁历史学家不仅要注意庙堂,而且要研究社会。这在当时是一种带有方向性的意见。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一书,是谢国桢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之一。鲁迅先生曾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九》中赞扬该书钩索文籍,用力甚勤。该书详尽地分析了党社运动的因果,叙述了各地党社活动的历史情况,着重表彰了正直的士大夫和老百姓对黑暗的专制势力的抗争。谈到写作宗旨时,谢国桢说:我觉得明亡虽由于党争;可是吾国民族不挠的精神却表现于结社。其间又可以看到明季社会的状况和士大夫的风气,是研究吾国社会史上很重要的问题。所以我写这篇文字,就以党争和结社为背景,来叙述明清之际的历史,以唤起民族之精神。#p#分页标题#e#

高中素材司马迁人生简介

高中素材司马迁人生简介

司马迁人生简介司马迁,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司马迁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他称为史迁、太史公。

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

司马迁、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人。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

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

吕思勉的故事

吕思勉的故事

吕思勉的故事相传吕思勉在给学生上地理课的时候都会带着地图。

吕思勉是公认的史学大家和国学大师,但是被冠以大家,大师之名的吕思勉仍然不忘严谨,在做学问的大师当中成为了治学编教材的典范。

吕思勉编教材以实为先是史学界公认的事实,著名的唐史专家唐永年老先生是吕思勉的学生,唐永年曾经说,吕先生对编教材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而且对史实相当考究。

吕思勉曾经为编教材潜心研读二十四史,这种研读必然不是浅读,但也不似常人一般的深读,而是精读。

吕思勉的精读是将每句每字都吃透,理解。

这样之后他才会安心将自己掌握的真实知识,投入到教材的编写当中。

做学问的人都不太喜欢编教材,做自己的学问那是随性的,而编教材是严谨的,稍有差池就会误人子弟。

很多做学问的人认为编教材是麻烦的,但是吕思勉先生却将做学问和治学编教材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

吕思勉编教材以实为先,就必然要巩固自身学问,之后将所学精华如实提炼出来,编纂成教材,这也是一个良好的循环。

做学问与编教材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直到今天,吕思勉曾诋毁岳飞的说法依旧层出不穷。

不可否认,“贬岳尊秦”在世人看来是吕思勉最离经叛道的一个历史观点,当年正是因为这个与主流意识不符的观点,让世人更加坚定的认为,史学大师吕思勉诋毁了岳飞,诋毁了人们心中精忠报国的英雄。

关于吕思勉曾诋毁岳飞,追根溯源的话还要退回到1923年,当年吕思勉的著作《白话本国史》由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

这本书不仅开辟了通史著作的新纪元,而且刊有吕思勉想为秦桧翻案的观点。

在《白话本国史》一书中,吕思勉对秦桧更多地是正面评价,而不赞岳飞是民族英雄,反而说岳飞是军阀,他清楚的写道“他只是在郾城打了一场胜仗,郾城以外的战绩全是莫须有。

最可笑的,宗弼渡江的时候,岳飞始终躲在江苏,眼看着高宗受金人追逐”。

不仅如此,吕思勉还更进一步的论证了岳飞是军阀,吕思勉认为在南宋危弱的时候,南宋的很多大将都招募民间盗贼入麾下,那些人无组织无纪律,却又恃宠而骄,当时南宋的中央政权又相对薄弱,很多将领就更加蛮横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先秦史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梁思永,夏鼐(考古,北大),吕振羽(吉林大学),吕思勉,许倬云(台湾中央研究院),费孝通(考古,社科院),张光直(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尹达(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苏秉琦(北大),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徐中舒(史前和三王,四川大学),翦伯赞(先秦和秦汉,北大),齐思和(先秦史、世界中古史和中国近代史,北大),马非百(中国历史博物馆),赵光贤(西周史和孔子研究,北师大),束世徵(华东师范大学),王玉哲(南开大学),唐兰(北大),李亚农(上海历史研究所),杨宽(复旦大学),童书业(山东大学),黄子通(北大)金景芳(吉林大学),田昌五(山东大学),吴荣曾(北大),徐修鸿(复旦大学),赵锡元(吉林大学),杜水生(北师大),张广智(青海师范大学),李学勤(清华),詹子庆(东北师范大学),晁福林(北师大),刘泽华(南开大学),王震中(社科院),江林昌(烟台大学),朱凤瀚(南开大学),罗新慧(北师大),韩巍(北大),陈伟(先秦及秦汉考古,武汉大学)二.秦汉史钱穆(秦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北大),林剑鸣(西北大学),顾颉刚田余庆(秦汉及魏晋史,北大),邢义田(台湾中央研究院),余英时(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林甘泉(人大),田人隆(社科院),李祖德(社科院),安作璋(山东大学),朱绍侯(秦汉和魏晋史,河南大学),陈苏镇(秦汉和魏晋史,北大),王子今(秦汉和魏晋史,北师大),李开元(北大),刘庆柱(秦汉考古,社科院)三.魏晋南北朝史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北大),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武汉大学),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厦门大学),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山东大学),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日本史,北大),贺昌群(魏晋南北朝和汉唐史,社科院),尚钺(魏晋史、先秦史、中国古代通史,人大)何兹全(北师大),齐涛(山东大学),朱大渭(社科院),陈爽(社科院),阎步克(北大),罗新(魏晋南北朝史、北方民族史、西域史,北大),赵克尧(魏晋史和汉唐史)四.隋唐五代史(不计前面重复的)胡如雷(河北大学),陶懋炳(五代史,湖南师范大学)吴宗国(北大),荣新江(北大),薄小莹(北大),王小甫(唐宋史,北大),郑学檬(唐史、古代经济史等,厦门大学),陈明光(汉唐史,厦门大学)五.宋辽夏金元史邓广铭(宋史,北大),漆侠(宋辽夏金史,河北大学),黄现蟠(宋元史及民族史,广西大学),韩儒林(西夏史和元史,北师大),吴天墀(西夏史,四川大学),陈述(辽史,社科院),张博泉(辽金史,吉林大学)舒焚(辽史,湖北大学),陈振(宋史,南京师范大学),周宝珠(宋史,华中师范大学),杨树森(辽宋金史,吉林大学),汝企和(宋史,北师大),邓小南(宋史、唐宋妇女史,北大),张希清(辽宋夏金史,北大),张帆(宋史,北大),刘浦江(辽金史,北大),李锡厚(辽金史,社科院)六.明清史吴晗(明史,清华),郑天挺(南开大学),谢国桢(南开大学),韦庆远(人大),邓之诚(北大),戴裔煊(明史、民族史、澳门史,中山大学),王毓铨(明史,社科院),梁方仲(明代社会经济史,中山大学),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厦门大学),赵俪生(明清思想史,兰州大学)南炳文(南开大学),王思治(清史,人大),戴逸(清史,人大),夏明方(清史,人大),张研(清史,人大),杨念群(清史,人大),赵世瑜(明清以来的民俗史,北师大),王天有(北大),杨国桢(明清史和社会史,厦门大学)七.其他1通史大家:白寿彝(北师大)2.宗教、哲学、思想史:任继愈,侯外庐(北师大),杨向奎(山东大学),汤用彤(北大),陈垣(北师大)熊铁基(华中师范大学),何兆武(清华),姜守诚(社科院),夏甄陶(社科院),祝瑞开(上海大学)3.经济史:吴大琨(人大),傅筑夫,曹大为(北师大),李伯重(清华),李文治(社科院)世界上古史研究国内当代部分知名学者:1. 史前史学:宋兆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毛昭晰(浙江大学)、吴新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已故)、杨堃(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詹天祥(浙江大学)、孔陈焱(浙江大学)2.古埃及学:刘文鹏(东北师范大学,已故)、令狐若明(吉林大学)、颜海英(北京大学)、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东北师范大学)、金寿福(复旦大学)3. 古西亚学(含两河、亚述、波斯、赫悌、犹太、伊斯兰等文明):吴宇虹(东北师范大学)、李铁匠(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教江西大学、南昌大学、常熟理工学院)、拱玉书(北京大学东语系)、李政(北京大学东语系)、杨建华(吉林大学考古系)、黄民兴(西北大学)、哈全安(南开大学)4. 古印度学:季羡林(北京大学,已故)、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林承节(北京大学)崔连仲(辽宁大学)、李隆国(北京大学)、刘欣如(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郭良鋆(中国社科院亚太所)、葛维钧(中国社科院亚太所)、5古希腊罗马学:王敦书(南开大学)、李雅书(北京师范大学,已故)、杨共乐(北京师范大学)、彭小瑜(北京大学)、朱龙华(北京大学)、朱孝远(北京大学,文艺复兴和古希腊)、王大庆(中国人民大学)、廖学盛(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胡庆钧(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郝际陶(东北师范大学)、张强(东北师范大学)、宫秀华(东北师范大学)、晏邵祥(首都师范大学)、黄洋(复旦大学)、周巩固(东北师范大学)、陈恒(上海师范大学)、黄春高(北京大学)、裔昭印(上海师范大学,古希腊史和世界文化史),周怡天(北京大学,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国内部分知名学者1. 西欧基督教文明:马克垚(北京大学,中西封建社会),戚国淦(首都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尤其是都铎史),陈曦文(首都师范大学, 基督教与中世纪西欧社会),夏继果(首都师范大学, 西欧中世纪史、近代早期国际关系史、英国史和欧洲教育史的研究),王乃耀(首都师范大学,英国都铎史),王勤榕(首都师范大学,欧洲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与经济),刘明翰(湖南师范大学,欧洲中世纪史),赵文洪(社科院,欧洲中世纪史、西欧中古晚期及近代早期财产权利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研究),顾銮斋(山东大学, 英国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西方文化史),杨昌栋(已故,中世纪基督教),庞卓恒(天津师范大学,中西封建社会和史学理论),侯建新(天津师范大学, 英国及西欧经济社会史、中西经济社会史比较、史学理论),郭守田(已故,东北师范大学,欧洲中古史),朱寰(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和西欧封建社会),陈仲丹(南京大学,欧洲古典文明和西方文化史),朱孝远(北京大学,西欧封建社会晚期和古希腊史),彭小瑜(北京大学,基督教会史), 刘新成(首都师范大学,英国中世纪教会史),蒋孟引(南京大学,已故,英国史),赵立行(复旦大学,世界文明史和欧洲中世纪史),郭方(社科院),黄春高(北京大学, 西欧封建社会),孟广林(人民大学, 西方封建政治史、文化史与中西历史的比较研究), 王素色(中央民族大学,中外古代民族文化交流),王挺之(四川大学,西方城市史、文艺复兴研究),刘景华(武汉大学,西欧中世纪史和英国史),徐松岩(西南师范大学,西欧中世纪史),2. 拜占庭文明:张绪山(清华大学),陈志强(南开大学),徐家玲(东北师范大学)3. 俄罗斯文明:孙成木(社科院,俄国史、苏联史研究),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曹维安(陕西师范大学) ,于沛(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俄国史)4. 伊斯兰—阿拉伯文明:哈全安(南开大学),郭应德(北京大学),纳忠(已故,北京外国语大学),马明良(西北民族大学)5. 中古日本、朝鲜、印度:王金林(复旦大学,日本史)、刘琳琳(北京大学,日本史)、徐建新(社科院,日本古代史),沈仁安(北京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和日本史),吴廷謬(南开大学,日本史)、禹硕基(辽宁大学,日本史),张玉样(辽宁大学),赵德宇(南开大学)、叶渭渠(社科院,日本史)、王家骅(已故,南开大学,日本史)、刘子敏(延边大学,朝鲜史)、姜龙范(延边大学,朝鲜史),林承节(北京大学,印度史)、刘欣如(社科院,印度史)6. 古代非洲、美洲文明:郑家馨(北京大学,非洲史,南非史,殖民主义史),林被甸(北京大学,拉丁美洲史)7. 其他:钱乘旦(北京大学,英国近代史) 高毅(北京大学,欧美近现代史,法国史),何顺果(北京大学,美国史),李道揆(社科院,美国史),阎照祥(南开大学,英国近代史),陈乐民(社科院,欧洲近现代史), 沈坚(浙江大学,世界近现代史,法国史),陆庭恩(北京大学,非洲近现代史),艾周昌(华东师范大学,世界近代史、亚非史),彭坤元(社科院,非洲近现代史),齐世荣(首都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徐蓝(首都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彭树智(西北大学,中东史)、刘北成(清华大学,世界近代史),何芳川(北京大学,亚非拉近代史)、胡德坤(武汉大学,世界近现代史)雷海宗、林志纯、周谷城、周一良、吴于廑、齐世荣、齐思和等等老一辈史学大家,往往是中外历史各个领域皆有所成,而当代许多学者也是多领域贯通的。

上述所做分类中只是就各自某一较突出领域而为,并不绝对。

了解国内主要学者,加强对他们学术研究的关注,对日常学习和学术能力的塑造是极为必要的中国明史学会(第13届,2010年8月湖南湘潭国际学术讨论会改选)名誉会长:张显清(社科院)顾问:林金树(社科院)、吕世鹏(台湾东海大学)、樊树志(复旦大学)、森正夫(日本名古屋大学)等二十余前辈会长:商传(社科院)、南炳文(南开)副会长:王天有(北大)、常务副会长赵毅(辽师大)、徐泓(台湾东吴大学、台湾明史会顾问)、张哲郎(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明史会顾问)、王鸿泰(台湾暨南大学,台湾明史会会长)毛佩琦(人大)、万明(社科院)、王熹(澳门理工)、高寿仙(北京行政学院)、范金民(南大)、田澍(西北师大)、王世华(安徽师大)、方志远(江西师大)秘书长:王熹、高寿仙(兼)注:明史学会顾问均为海内外及日本的学界泰斗,且年龄超过70岁。

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年龄均不能超过70岁。

中国唐史学会自成立以来,担任过名誉会长的先生有:白寿彝(第一届)、郭琦(1-4届)、唐长孺(4-5届)、史念海(4-7届);担任会长的先生有:唐长孺(1-3届)、胡如雷(第四届)、郑学檬(5-6届)、朱雷(第七届);担任副会长的先生有:王仲荦(1-2届)、史念海(1-3届)、吴枫(1-4届)、胡如雷(2-3届)、郑学檬(第4届)、朱雷(4-6届)、牛致功(4-5届)、胡戟(5-6届)、李斌城(5-6届)、张国刚(6-7届)、张弓(第7届)、马驰(第7届)、陈明光(第7届)、荣新江(第7届);担任过秘书长的先生有:黄永年(第1届)、吴枫(第2届)、胡戟(第3届)、牛志平(第4届)、马驰(第5、6届)、杜文玉(第7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