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意境。

3. 学习并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意境。

2. 难点: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引入《定风波》这首词,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呈现
讲解《定风波》的背景和主题。

逐句解读《定风波》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 课堂总结
总结《定风波》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强调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 布置作业
背诵《定风波》。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理解了《定风波》的内容和意境,学习并体会了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学生通过分析词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提高了对诗词的欣赏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入了解苏轼的其他作品,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寓意。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诗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五、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散文、词作等。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语言艺术,包括意象的运用、词句的锤炼等。

3、培养学生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豁达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2)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困境中表现出的超脱心境。

(2)让学生将词中的哲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背景、词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思维。

4、比较法:将《定风波》与苏轼的其他词作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其风格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中,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2)引出苏轼的《定风波》,并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背景介绍(1)介绍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2)让学生了解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心态变化,为理解词的内涵做好铺垫。

4、词句赏析(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不听风雨声?“吟啸且徐行”又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态?(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分析“竹杖芒鞋”与“马”的对比,体会苏轼对物质生活的超脱。

“谁怕”“任平生”体现了他怎样的勇气和决心?(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探讨“酒醒”后的感受,以及“斜照”的象征意义。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定风波】教学设计导言:《定风波》是唐代文学家苏东坡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情热烈的描绘和动人的抒情意境而闻名于世。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深入解读和分析《定风波》这首诗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学习目标1. 了解《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东坡;2. 分析诗歌的词句和意境,体会其中的感情表达;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过程1. 了解《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东坡(10分钟)- 向学生简要介绍《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即苏东坡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官至黄州,期间目睹了洪灾所带来的破坏。

- 介绍苏东坡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和敬佩。

2. 分析《定风波》的词句和意境(30分钟)- 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定风波》,分析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是否有隐喻或象征意义的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感情。

-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和启发。

3. 创作《定风波》的续作(45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以续作的形式写一篇短文。

- 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思路,例如可以以不同的视角、时间、空间续写剧情,或者以不同的文学样式、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呈现。

- 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突破传统的框架和限制。

4. 分享和评议作品(25分钟)-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续作分享给同学,相互评议和交流。

- 引导学生从情感表达、文学表现形式、文学价值等方面进行评议,帮助他们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五、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搜索苏东坡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分析苏东坡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2. 探讨苏东坡为什么被称为文学家的“活字典”,并思考这种多样化的才华如何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3. 带领学生学习和领悟其他具有类似意境和情感表达的诗歌作品,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

《定风波》典型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信念;(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中的情感内涵和哲理。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中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3)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鉴赏的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的大意;(2)要求学生注意诗中的韵律、节奏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的含义;(2)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阐述诗中的哲理和情感内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文填空练习;(2)选取一些相关题材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文填空练习的完成质量;(2)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巩固程度。

3. 单元测试:(1)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分析学生的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

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定风波》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定风波》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1以《定风波》教学设计为主题,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中学7年级课程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目标与背景、重点难点分析、教学内容与策略、教学方式与评价等。

一、目标与背景在进行《定风波》教学设计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背景,以确保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

在中学7年级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进行初步了解和学习,并培养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在这一背景下,本篇《定风波》教学设计主要目标如下:1. 帮助学生了解《定风波》的历史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并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全文,深入探讨作者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以便更好地欣赏和体验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情感联系,促进民族精神的培养和传承。

二、重点难点分析根据以上目标和背景,我们可以初步分析出《定风波》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1. 阅读和理解长篇古文的能力不足,可能会产生阅读疲劳和理解困难。

2. 对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认识不足,可能会影响对全文含义的理解和分析。

3. 对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够深刻,可能会影响对文学鉴赏和文化自信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与策略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教学内容和策略:1. 阅读和理解:在开展《定风波》的阅读理解时,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策略:(1)分段阅读小组讨论:将全文分段,让学生分组阅读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全文内涵。

(2)图片和视频展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展现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认知欲望。

(3)词语解释和语言转换: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对生僻词语进行解释和语言转换,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定风波》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科普和解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析和鉴赏全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如“莫听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吹酒醒”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会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意境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的理解。

(2)作者人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乌台诗案”吗?苏轼是如何面对这场困境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典故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音韵、意境等方面欣赏诗歌。

(2)学生谈欣赏感悟,教师点评。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困境中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写一篇关于作者苏轼的作文,题目为:“我眼中的苏轼”。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典故解析等。

2. 准备诗歌手册,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欣赏。

3.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趣闻,用于激发学生兴趣。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定风波》这首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名篇,使学生了解宋代文学特点,掌握诗歌赏析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美文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定风波》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 理解苏轼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3. 运用诗歌赏析方法,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情感;4. 分析《定风波》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引发学生对宋代文学的兴趣。

2. 阅读与讨论(20分钟)让学生分组阅读《定风波》,并讨论以下问题:1) 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2) 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方式展现了自己的情感?3) 你对诗中的意象有什么理解?3. 诗歌赏析(25分钟)向学生介绍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对《定风波》进行深入解读:1) 音韵和节奏:分析诗中的韵脚和节奏感,探讨如何通过音韵和节奏表达情感。

2) 意象和象征:解读诗中的意象,理解作者通过意象和象征来呈现情感和意境。

3) 结构和篇章布局:分析诗的结构和篇章布局,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4. 进一步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展开进一步讨论,指导他们深入思考以下问题:1) 《定风波》如何体现了宋代文学的特点?2) 为什么《定风波》在宋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3) 《定风波》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请学生回顾全文,总结《定风波》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展示学习成果。

可以选择用朗读、演讲、展示图片等形式进行。

四、教学延伸1. 分组研读其他宋代名篇,通过比较来深化对宋代文学特点的理解。

2. 邀请专家或学者讲述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扩大学生对宋代文学的了解广度和深度。

3.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学展览,了解文学艺术在宋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苏轼的《定风波》这首名篇,了解了宋代文学的特点,并掌握了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

定风波教学设计方案

定风波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定风波》的作者苏轼及其生平;(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和主题;(3)掌握《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赏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困境,保持乐观心态;(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生活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和主题;(2)掌握《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体会诗人在逆境中的乐观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及其生平;(2)展示《定风波》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与赏析(1)学生自由朗读《定风波》,初步感知诗意;(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4)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3. 拓展与延伸(1)对比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体会其风格特点;(2)分析诗人在逆境中的乐观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观看相关视频,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增强学生对诗词背景的了解。

4.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定风波》为题材,创作一首诗词;(2)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教师批改并给予点评。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写作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诗词创作水平,包括语言表达、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等方面;3. 反思总结:评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其在反思总结中的深度和广度。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

反思与改进
教学内容反思
教学效果反思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检查是否 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是 否能够有效地传递知识、技能和情感 态度。
分析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 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找出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 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反思
评估本次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 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主动性,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 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悟。
05
作业与要求
作业布置
作业一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
作业二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三
搜集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苏 轼作品的理解。
要求与建议
要求
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 堂讨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建议
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培养 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06
教学反思与总结
总结与展望
课程总结
总结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和教学效果,提炼出本次课程的优点 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 和教训。
展望未来
根据本次课程的总结和反思,展望未 来的教学方向和改进重点,制定出更 加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以提高教 学质量和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 《定风波》这首词中,苏轼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 无喜无悲的情感,这种情感对于年龄较小、生活阅 历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可能难以理解。
• 由于《定风波》是一首宋词,其中涉及到的历史背 景、文化背景和人物背景与现代生活存在较大差异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难点2:抽象情感的把握
• 解决办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感 受苏轼的情感,例如让学生描述自己置身于雨中, 面对风雨无惧无畏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中的 情感。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领悟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的重要性;(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翻译和背诵;(2)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深入剖析;(3)苏轼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欣赏环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说课稿:(1)针对诗词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和翻译;(2)详细剖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结合苏轼的生平,阐述其人生态度对现代人的启示。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悟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讨论面对困境时,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3)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文章;3. 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 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苏轼定风波教学方案设计

苏轼定风波教学方案设计

苏轼定风波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方案设计:苏轼定风波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苏轼的《定风波》,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认识他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格;2. 理解《定风波》的艺术特点和主题;3.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重点1. 在学习中突出苏轼的创作风格和《定风波》的艺术特点;2. 提高学生对于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元素的辨析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以下教学内容:1. 苏轼简介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以及他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定风波》的背景讲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包括苏轼的亲身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3. 《定风波》的内容赏析逐句解读《定风波》,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表达。

4. 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将《定风波》与苏轼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探讨其创作风格和主题的特点。

5. 学生讨论与分享引导学生分享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起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2. 解读法以逐句解读和分析《定风波》为主要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艺术表达。

3. 对比法将《定风波》与苏轼的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思想。

4.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思辨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以作文形式提交作业,对学生的文学理解和表达进行评价。

3. 课后作品评价鼓励学生自主创作与苏轼相关的作品,评价其创作能力和艺术表达。

八、教学资源准备1. 苏轼的相关资料和生平介绍;2. 《定风波》的诗歌文本和注释;3. 苏轼其他作品的文本和相关阅读材料;4. PPT或白板、投影仪等教学辅助工具。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苏轼教案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苏轼教案

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其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3)分析并欣赏《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2)学会对比分析,将《定风波》与其他作品进行横向比较,了解其独特之处;(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坚定信念;(2)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3. 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与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苏轼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的把握;2. 对比分析方法的运用;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苏轼及其作品《定风波》,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意,体会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交流心得;4. 对比分析:将《定风波》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之处;5. 文学鉴赏:欣赏苏轼的文学风格,提高鉴赏能力;6. 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定风波》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独立见解;7.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豁达态度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8.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学生对比分析、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5.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苏轼的时代背景和《定风波》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作品;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文学案例,让学生分析、评价,提高文学鉴赏能力;5.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与苏轼产生共鸣,理解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词中的意境和语言,感受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词中的名句,体会其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1)领悟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2)引导学生将苏轼的豁达心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背景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描述自己在这种情境下的感受。

(2)提问:如果在这样的风雨中行走,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想法?(3)引出苏轼的《定风波》,看看他在面对风雨时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当时的处境和心态。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4、文本解读(1)结合注释,让学生逐句理解词的意思,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补充。

(2)重点分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能在风雨中如此淡定从容。

(3)探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苏轼的豁达与超脱。

(4)解读“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几句,感受作者在经历风雨后的感悟。

(5)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理解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教学设计
4.拓展阅读: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比较与《定风波》的异同,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比较与《定风波》的异同,进一步了解苏轼的诗词创作风格。”
5.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孩子一起完成作业,共同探讨诗词的魅力。
- “家长们,你们可以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与他们一起完成作业,共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1.朗读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反复朗读《定风波》,感受词的韵律美,并在家长面前进行表演,让家长共同感受古词的魅力。
- “请大家课后继续朗读《定风波》,尝试背诵下来。并邀请家长一起欣赏,共享诗词之美。”
2.写作作业:结合《定风波》的情感表达,写一篇关于“面对困境”的作文,要求运用词中的修辞手法,不少于6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安排以下任务:
1.让学生尝试朗读《定风波》,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感受词的韵律美。
- “现在,请同学们尝试朗读《定风波》,注意把握词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中的美感。”
2.设计一些关于词义、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 “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题,检测自己对《定风波》的理解程度。”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体会《定风波》的意境和韵律美,尤其是对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
2.把握作者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共鸣和价值观的塑造;
3.提高学生对古词的鉴赏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古诗词。
2.播放一段古风音乐,同时朗读《定风波》,让学生在音乐和朗读声中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美。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篇一:《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习和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理解诗中蕴含的人生态度和情感。

2. 通过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

2.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1)介绍苏轼的背景,包括他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苏轼在创作此词时的生活境遇和心境。

2. 初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情感和音韵。

(1)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韵脚和押韵字,体会音韵的美感。

3. 深入分析:对词中的意象、象征、情景交融进行深入解读。

(1)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穿林打叶声”、“萧瑟”、“风雨”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探讨词中的象征,如“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象征着什么?它表达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在表达词人情感上的作用。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启示。

5.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和欣赏苏轼的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讨论、比较分析等。

2. 教学手段:PPT演示、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2. 作业:背诵诗歌并写一篇300字的赏析文章。

3. 评价方式:作业批改、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表现等。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多媒体教学视频等。

2. 工具:实物展示台、投影仪等。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苏轼的诗歌风格和特点,掌握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学生齐读
3.思考问题:根据序言所述,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的是那种情况?
明确:上阕:雨中下阕:雨后
四.具体赏析
(一).鉴赏上阕
1.上片从哪个角度写雨的?(明确“听觉,写出雨势很急)
2.苏轼在雨中是怎样一种表现呢?抓住关键词。
明确:抓住“吟啸”、“徐行”、“轻”三个词。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轻”有轻快之意,诗人并未慌张躲雨,而是雨中漫步,与序言中“同行皆狼狈”相比,显得从容洒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苏轼词的成就和词的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体会词鉴赏的技巧,学习赏析、评价诗词中的形象;
3.情感目标: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学习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和努力进取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教学难点:
3.怎样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
①将烟雨和平生联系起来,“烟雨”指什么?
明确:自然界的风雨即人生的风雨,用了暗喻的手法(如文天祥“身世浮沉雨打萍)
②那么,我们来看看苏轼经历了怎样的风雨?
明确:序中“三月七日”,注释中有介绍,元丰五年三月七日即1082年,时苏轼谪居黄州。苏轼因何贬谪的呢?
王安石变法,苏轼发现新法弊端,反对新法,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说他作诗讽刺新法,御史台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御史台,官署名。御史台是监察机构,自秦汉以来,历代都设此机构,掌监察之事。御史台到明代改称都察院,清代因之。因官署中种植柏树,又称柏台,又因树上常栖乌鸦,又称乌台。
1.理解词所表达的感情,体会作者旷达淡定的人生态度。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想问一下大家,你们淋过雨吗?我想有的同学淋过,有的没有。淋过雨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因为没带伞,被迫在大雨成了“落汤鸡”的。在淋雨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觉得倒霉,第一反应是找地方躲雨,不是懊恼,就是后悔没带伞,而很少有人处之泰然。但是有一个人跟同学们不一样,他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不过他不仅不懊恼,心情却反而变得愉快,痛快地接受大雨的洗礼,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我们熟悉的北宋著名大文豪苏轼苏东坡先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定风波,看看他是怎么对待那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的。(转身板书:定风波苏轼)
二.背景了解及字词解释补充:
大家先看词的小序和课文注释,了解一下说明了词的写作背景。
补充:定风波,词牌名。一作《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唐教坊曲,《张子野词》入“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三平韵,错叶二仄韵,下片二平韵,错叶四仄韵。《乐章集》演为慢词,一入“双调”,一入“林钟商”,并全用仄韵,有九十九字至一百零五字各体。
③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任”字呢?
明确:任,任凭之意,任风吹雨打,依然如故,遭遇人生风雨打击,也无所畏惧,凸显性格中的无畏,洒脱,坚强。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4.“烟雨”我们解读出别样内涵,那回过头来,“竹杖芒鞋”和“马”能不能挖出点什么深意呢?
明确:“竹杖芒鞋”——江湖闲散生活;“马”——官场奔波。“竹杖芒鞋轻胜马”。先说竹杖芒鞋与马。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移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者。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人咀嚼。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那么,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5.学生齐读上阕。
(二)赏析下阕
下阕写雨停了,一场大风雨也结束了,我们来看一看,经历了人生风雨之后的苏东坡对人生有什么样的新认识。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明确:透着寒意的春风一吹,作者打了个冷颤(这是人的自然生理反应,由外而内的感受,深刻,形象),酒醒了。我们无从确定作者之前(注释中说他去沙湖买田的途中遇雨)是否真的喝了酒,如果不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作者觉得以前的生活,以前的执着不过是酒醉一场,而现在终于清醒了呢?叶嘉莹先生说这首词把苏轼平生性格所禀有的两种不同特质——用世之志意与旷达之胸怀,做了非常完满的结合融汇的表现。这个说法很有见地,实际上也是如此。因为这本来是一件寻常的生活小事,但作者却把它写了下来,并借此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寄寓了对人生的哲理思考。重要的是这首词也是作者豁达超脱,不计较忧乐得失的人生境界的最终形成,是作者这种思想成熟的标志。此后在他的诗《独觉》中又一次出现了“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及后来的被贬惠州儋州却仍保持正常的生活心态,都可以说是苏轼从此“酒醒”的证明。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
明确:
表层:回头看来路多少风雨,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都归平静。
课本的注释说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七日,元丰五年是北宋第六个皇帝宋神宗的年号,此前苏轼从二十几岁登上官场开始已经历了宋仁宗和宋英宗两朝。苏轼生于1037年,这一年他44岁,已经进入了孔子所说的“四十而不惑”之年了。
黄州: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市。
雨具先去:指携带雨具的人先走了。
穿林打叶声:是说穿过林子,打在树林上的风雨声。说明雨下的很大,很突然。
吟,是吟唱;啸,撮口作声,吹口哨。魏晋时期的士人很喜欢长啸,是一种专门的技法,用来表达他们的狂荡不羁。
蓑衣:用草或棕或稻草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竹杖:用竹子做的手杖;
芒鞋:草鞋。这些都是古人外出漫游地常备用具。也指到处漫游。
萧瑟:也指草木在风雨中摇曳之声,不单单指风雨。
三.整体感知
1.范读——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熟悉文本,注意语气语调节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