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苏轼词的成就和词的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体会词鉴赏的技巧,学习赏析、评价诗词中的形象;
3.情感目标: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学习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和努力进取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教学难点:
③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任”字呢?
明确:任,任凭之意,任风吹雨打,依然如故,遭遇人生风雨打击,也无所畏惧,凸显性格中的无畏,洒脱,坚强。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4.“烟雨”我们解读出别样内涵,那回过头来,“竹杖芒鞋”和“马”能不能挖出点什么深意呢?
明确:“竹杖芒鞋”——江湖闲散生活;“马”——官场奔波。“竹杖芒鞋轻胜马”。先说竹杖芒鞋与马。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移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者。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人咀嚼。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那么,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1.理解词所表达的感情,体会作者旷达淡定的人生态度。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想问一下大家,你们淋过雨吗?我想有的同学淋过,有的没有。淋过雨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因为没带伞,被迫在大雨成了“落汤鸡”的。在淋雨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觉得倒霉,第一反应是找地方躲雨,不是懊恼,就是后悔没带伞,而很少有人处之泰然。但是有一个人跟同学们不一样,他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不过他不仅不懊恼,心情却反而变得愉快,痛快地接受大雨的洗礼,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我们熟悉的北宋著名大文豪苏轼苏东坡先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定风波,看看他是怎么对待那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的。(转身板书:定风波苏轼)
3.怎样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
①将烟雨和平生联系起来,“烟雨”指什么?
明确:自然界的风雨即人生的风雨,用了暗喻的手法(如文天祥“身世浮沉雨打萍)
②那么,我们来看看苏轼经历了怎样的风雨?
明确:序中“三月七日”,注释中有介绍,元丰五年三月七日即1082年,时苏轼谪居黄州。苏轼因何贬谪的呢?
王安石变法,苏轼发现新法弊端,反对新法,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说他作诗讽刺新法,御史台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御史台,官署名。御史台是监察机构,自秦汉以来,历代都设此机构,掌监察之事。御史台到明代改称都察院,清代因之。因官署中种植柏树,又称柏台,又因树上常栖乌鸦,又称乌台。
二.背景了解及字词解释补充:
大家先看词的小序和课文注释,了解一下说明了词的写作背景。
补充:定风波,词牌名。一作《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唐教坊曲,《张子野词》入“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三平韵,错叶二仄韵,下片二平韵,错叶四仄韵。《乐章集》演为慢词,一入“双调”,一入“林钟商”,并全用仄韵,有九十九字至一百零五字各体。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
明确:
表层:回头看来路多少风雨,现今都归平静。Leabharlann Baidu
2.学生齐读
3.思考问题:根据序言所述,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的是那种情况?
明确:上阕:雨中下阕:雨后
四.具体赏析
(一).鉴赏上阕
1.上片从哪个角度写雨的?(明确“听觉,写出雨势很急)
2.苏轼在雨中是怎样一种表现呢?抓住关键词。
明确:抓住“吟啸”、“徐行”、“轻”三个词。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轻”有轻快之意,诗人并未慌张躲雨,而是雨中漫步,与序言中“同行皆狼狈”相比,显得从容洒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
吟,是吟唱;啸,撮口作声,吹口哨。魏晋时期的士人很喜欢长啸,是一种专门的技法,用来表达他们的狂荡不羁。
蓑衣:用草或棕或稻草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竹杖:用竹子做的手杖;
芒鞋:草鞋。这些都是古人外出漫游地常备用具。也指到处漫游。
萧瑟:也指草木在风雨中摇曳之声,不单单指风雨。
三.整体感知
1.范读——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熟悉文本,注意语气语调节奏)
5.学生齐读上阕。
(二)赏析下阕
下阕写雨停了,一场大风雨也结束了,我们来看一看,经历了人生风雨之后的苏东坡对人生有什么样的新认识。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明确:透着寒意的春风一吹,作者打了个冷颤(这是人的自然生理反应,由外而内的感受,深刻,形象),酒醒了。我们无从确定作者之前(注释中说他去沙湖买田的途中遇雨)是否真的喝了酒,如果不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作者觉得以前的生活,以前的执着不过是酒醉一场,而现在终于清醒了呢?叶嘉莹先生说这首词把苏轼平生性格所禀有的两种不同特质——用世之志意与旷达之胸怀,做了非常完满的结合融汇的表现。这个说法很有见地,实际上也是如此。因为这本来是一件寻常的生活小事,但作者却把它写了下来,并借此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寄寓了对人生的哲理思考。重要的是这首词也是作者豁达超脱,不计较忧乐得失的人生境界的最终形成,是作者这种思想成熟的标志。此后在他的诗《独觉》中又一次出现了“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及后来的被贬惠州儋州却仍保持正常的生活心态,都可以说是苏轼从此“酒醒”的证明。
课本的注释说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七日,元丰五年是北宋第六个皇帝宋神宗的年号,此前苏轼从二十几岁登上官场开始已经历了宋仁宗和宋英宗两朝。苏轼生于1037年,这一年他44岁,已经进入了孔子所说的“四十而不惑”之年了。
黄州: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市。
雨具先去:指携带雨具的人先走了。
穿林打叶声:是说穿过林子,打在树林上的风雨声。说明雨下的很大,很突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