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遗传分析
噬菌体遗传学
噬 菌 体 与 溶 源 化
在裂解和溶源间转换的关 键是什么?
CII、CIII蛋白与感染复数
•CII、CIII启动CI
阻遏
OR1 OR2
阻遏 促进
cro
cII cI
OR3
阻遏
• 感染复数
阻遏
噬菌体与细菌的比例
• 感染复数与CII二聚体
噬菌体裂解与溶源化
噬菌体裂解周期和溶源化周期的联系
原噬菌体的认识过程
便于筛选。
噬菌体的繁殖
噬菌体基因组的转录
噬菌体的遗传图谱及早晚期的转录
噬菌体相关功能基因簇
噬菌体相关功能基因簇及在两种途径选择中的作用
噬菌体裂解与溶源化
噬菌体裂解周期和溶源化周期的联系
反终止作用
启动子识别转换(左)和抗终止作用(右) 两种机制的差别
N蛋白的表达
N蛋白的表达导致转录延伸到晚早期区域
• 噬菌体的优点 • 噬菌体的生活史 • 噬菌体的插入和切出 • 噬菌体的遗传特性检出 • 噬菌体的线状DNA环状排列
pN识别位点nut
nut含有两个顺序,核心酶通过boxA时,NusB-S10和它结合, 当通过boxB时NusA和pN与RNA pol结合。pN的存在使RNA pol 通读终止子,产生含有早早期顺序和晚早期顺序的连接mRNA.
溶源化途径的பைடு நூலகம்持
调节区
通过自我调节维持溶原化,若此循环中断,裂解周期就开始了。
利用Hfr菌株绘制染色体谱图
原噬菌体的插入
原噬菌体的切除
T4噬菌体缺失作图
噬菌体T4的rII缺失突变型的缺失部位
T2突变型的两点测交
• T2突变型r-:快速溶菌,大界限分明噬 菌斑
第五章 细菌和噬菌体遗传
便于研究基因重组 细菌具有转化、转导和接合作用,可以进行 精密的遗传分析 便于研究基因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 细菌和病毒遗传物质简单,易于进行基因定 位、结构分析和分离,基因的表达调控也适于 采用生理生化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便于进行遗传操作 染色体结构简单,没有组蛋白和其它蛋白的 结合,更宜于进行遗传工程的操作
附加体:F因子既可以以游离状态存在于细胞内,
也可以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上,称为附加体
Hfr×F
-
致育基因在最后,很难进入受 体细胞,不能使F-变成F+,细 菌的遗传重组频率很高
F 因 子 和 Hfr 的 关 系
部分二倍体
部分二倍体(partical diploid):既带有自身 完整的基因组,又有外源DNA片段的细胞, 也称为部分合子(merozygote)。
中断杂交实验
1957年E.Wollman和E.Jacob设计完成
中断杂交作图:指在Hfr×F-杂交中,把接合中的细 菌在不同时间取样,搅拌中断杂交,分析受体菌基因 型,以Hfr基因出现在F-中的先后顺序,以转移时间 为图距单位进行基因作图的方法
用一种大肠杆菌的不同Hfr菌株进行中断杂交实验, 作出连锁图,其基因向F-细胞转移的顺序不同
部分二倍体中发生交换: 单数交换:打开环状染色 体,产生一个线性染色体, 这种细胞是不能成活的。 偶数交换:产生可遗传的 重组体和片段
细菌部分二倍体的形成方式
转化
转导
接合
接合(conjugation)
接合过程由性纤毛介导,需要静止
转化(transformation)
转化:细菌细胞摄取周围 游离的外源DNA片段, 通过同源区段的交换而实 现基因重组 必须是感受态细胞 外源DNA片段被细菌吸附, 单链进入细菌细胞并与细 菌染色体发生重组
7、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分析2
第三节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三、烈性噬菌体与基因定位
双重感染(混合感染、复感染):是指用两种噬菌体同时感染某一菌株。 双重感染(混合感染、复感染):是指用两种噬菌体同时感染某一菌株。 ):是指用两种噬菌体同时感染某一菌株
例如: 例如: 噬菌体Ⅰ ):能感染 能感染B B/2菌株 噬菌斑透明;产生噬菌斑小且边缘模糊; 菌株, 噬菌体Ⅰ(hr+):能感染B和B/2菌株,噬菌斑透明;产生噬菌斑小且边缘模糊; 噬菌体Ⅱ(h+r):只能感染B菌株产生噬菌斑;噬菌斑生长较快(约两倍大)且 ):只能感染 菌株产生噬菌斑;噬菌斑生长较快(约两倍大) 只能感染B 噬菌体Ⅱ 边缘清晰; 边缘清晰; 两种噬菌体同时感染B菌株(双重感染) 用 hr+ 和 h+r 两种噬菌体同时感染B菌株(双重感染)。 在双重感染( 的过程中, 在双重感染(相当于 hr+ ×h+r)的过程中,共同生存在同一个宿主细胞中的 两个噬菌体DNA也可以发生交换,产生基因重组。 hr、 两个噬菌体DNA也可以发生交换,产生基因重组。在其子代中可以得到 hr、h+r+ 两 DNA也可以发生交换 种重组体以及 两种亲本类型, 种噬菌体。 种重组体以及 hr+、h+r 两种亲本类型,共4种噬菌体。
再做杂交: 再做杂交:rc rb+ × rc+ rb
结果表明: 结果表明:
rc—rb的重组值 ﹥ rb—h
∴ h位于rb及rc之间,排列顺序 rc—h—rb。 位于r 之间, 由于T2 噬菌体的连锁图是环状的,所以2 排列都对。 由于T2 噬菌体的连锁图是环状的,所以2、3排列都对。
第三节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四、温和噬菌体 与溶源性周期和溶菌周期
第3.4章噬菌体细菌遗传与变异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一、影响细菌学诊断 二、预防耐药菌株的扩散 三、制备疫苗 四、检测致癌物 五、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复习要点
• 名词解释 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毒性噬 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 菌、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
有荚膜肺炎链球菌 (活菌)IIIS
无荚膜肺炎链球菌 (活菌)IIR
分离出 ⅢS
有荚膜肺炎链球菌 (死菌)IIIS
IIR活菌+IIIS死菌 或
IIR活菌+提取的IIIS DNA
分离出 ⅢS型有 荚膜的活 菌
(二)接合 conjugation
• 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 (质粒)传递给受体菌
• 接合性质粒——能通过接合方式 转移的质粒(F质粒、R质粒等)
▪ 但由于噬菌体过于专一,限制了噬菌体 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细菌变异的现象
• 形态结构变异 • 抗原性变异 • 菌落变异 • 毒力变异 • 耐药性变异
• 遗传性变异:
是微生物的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 故又称基因型变异
常发生于个别的微生物,不受环 境因素的影响,变异发生后是不 可逆的,产生的新性状可稳定地 遗传给后代
• 毒性噬菌体的溶菌周期(复制周期)
吸附→释放子代噬菌体——噬菌体的复 制周期
• 增殖过程
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毒性噬菌体溶菌现象
• 液体培养基:使浑浊菌液变为澄清
固体培养基:若用适量噬菌体和宿主菌 液混合后接种培养,培养基表面可有透 亮的溶菌空斑出现
一个空斑系由一个噬菌体复制增殖并 裂解细菌后形成的,称为噬斑
噬菌体鉴定遗传物质
噬菌体鉴定遗传物质噬菌体是一种病毒,它可以感染并寄生在细菌体内,通过利用细菌的生物机制来复制自身。
噬菌体鉴定遗传物质的方法是通过分析噬菌体的基因组序列,以确定其种属和亲缘关系。
噬菌体鉴定的首要步骤是提取噬菌体DNA或RNA。
这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其中最常用的是酚-氯仿法或商用基因提取试剂盒。
提取的DNA或RNA样品随后需要进行质量检测,以确保样品完整且适合后续分析。
在噬菌体鉴定中,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测序噬菌体基因组。
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高通量测序成为可能,可以同时测序大量的噬菌体样品。
测序后,通过与已知的噬菌体基因组数据进行比对,可以确定噬菌体的种属和亲缘关系。
基于测序数据进行噬菌体鉴定的方法有多种。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基因组序列的相似性进行比对。
通过使用多序列比对软件,如BLAST或MEGA,可以将噬菌体基因组序列与已知的噬菌体基因组进行比对,从而确定噬菌体的种属和亲缘关系。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基因组序列的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鉴定。
噬菌体基因组通常由DNA序列和编码基因组的蛋白质序列组成。
通过分析基因组序列的GC含量、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等特征,可以推断噬菌体的种属和亲缘关系。
除了基因组序列,噬菌体鉴定还可以利用其他遗传物质,如噬菌体的RNA或蛋白质。
通过分析噬菌体的转录组或蛋白质组,可以了解噬菌体在感染细菌时的调控机制和功能特征。
这些信息也可以用于噬菌体的鉴定和分类。
噬菌体鉴定的结果对于研究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进化关系和应用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噬菌体鉴定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不同噬菌体的感染机制、宿主范围和抗药性等特征,从而为噬菌体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噬菌体鉴定遗传物质是通过分析噬菌体的基因组序列、转录组或蛋白质组来确定噬菌体的种属和亲缘关系的方法。
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噬菌体鉴定的方法将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
遗传学第五章 病毒与原核生物的遗传学分析
(六) 跳跃基因和断裂基因的发现 基因组:对于一个二倍体高等生物而言,能 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 套染色体就称为一个基因组。 B.McClintock最早提出可跳动基因的观点. 转座子:可以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 的DNA片段. 断裂基因:基因中DNA序列不连续,其中被一 些不编码序列所隔开.
近代基因的概念:基因是一段有功能的DNA序列,是一个
遗传功能单位,其内部存在有许多的重组子和突变子。 突变子:指改变后可以产生突变型表型的最小单位。 重组子:不能由重组分开的基本单位。
(五)操纵子模型:1961年F Jacob和Monod提出,这一学说阐明了 因调控在乳糖利用中所起的作用。
遗传学GENETICS
s + + 30 + co1 mi 32 s co1 + 61 + + mi 51
√ √ √
s + mi + co1 +
合计
5 13
18
2091
0.86
√
3.76
√
6.16 8.2
作图: 3.76 s
6.16
co1 8.2 + 2 x 0.86=9.92 mi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
1928年 Griffith 的实验
遗传学GENETICS
• 由于排列方式不同而表型不同的现象称 为顺反位置效应. • 拟等位基因:将紧密连锁基因的功能性等 位基因,但不是结构性的等位基因称为拟 等位基因.
遗传学GENETICS 二 噬菌体突变型 1噬菌体形态变型 2 宿主范围突变型: 3 条件致死突变型: 表4-1 类 型 野生型与几种突变型的区别 不同大肠杆菌平板上噬菌斑表型 S K() B 野生型 小噬菌斑 小噬菌斑 小噬菌斑 小噬菌斑 rI 大噬菌斑 小噬菌斑 rII 大噬菌斑 无噬菌斑(致死) 小噬菌斑 小噬菌斑 rIII 大噬菌斑 小噬菌斑
遗传学_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_
1180 + 418 + 685 +107 +11940 +3660
100% = 2390 100% =13% 17990
trp2
tyr
34
his2
13 tyr1
his
40
trp
八、转导(transduction)
⚫ 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转导是以噬菌 体为媒介,将 外源基因携带 入细菌,使受 体细胞发生遗 传重组的方式。
a、b间发生交换
单性状的转化子
a、b间不发生交换
双性状的转化子
七、转化作图的原理
细菌两连锁基因的交换率
=
单性状转化子的数 单性状转化子数+共转化的转化子数
100%
表7-1 枯草芽孢杆菌trp2+ his2+ tyr1+(供体)× trp2- his2- tyr1-(受体)的转化实验 座位转化子类型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一、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
7-1 T4噬菌体的电镜照片
二、病毒对遗传学研究的贡献
1952年 Hershey & Chase的同位素示踪试验
证明T4病毒的遗传物质 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1969年诺贝尔奖】
二、病毒对遗传学研究的贡献
1956年Fraemkel Conrat的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试验
滑,可致病)
粗糙型R菌株 (无荚膜,菌落粗
糙,不致病)
三、转化现象的发现——Griffth的肺炎双球菌实验
IIR菌株不致病 IIIS菌株致病
灭活的IIIS菌株不致病 灭活的IIIS菌株的某种物 质使IIR菌株发生性状改 变,变成致病的IIIS菌株
第三节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2024/6/17
8
1 λ噬菌体
• 原噬菌体通过诱导(induction)可转变为 烈性噬菌体,进入裂解周期。
• 诱导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如UV照射、 温度改变、与非溶原性细菌的接合等。
• 诱导使阻遏物失活,使噬菌体的其他基因 得以表达,促使噬菌体繁殖并进入裂解周 期。
2024/6/17
9
2 P1 噬菌体
10
二、噬菌体的基因重组
• 两个基因型不同的噬菌体同时感染一个宿 主细胞,叫做混合感染(mixed infection) 或双重感染(double infection)。
• 共同生存在同一个宿主细胞中的两个噬菌 体的DNA也可以发生交换,产生基因重组。
2024/6/17
11
二、噬菌体的基因重组
• 比如,一个噬菌体的基因型是a+b-,另一个 噬菌体的基因型是a-b+,同时感染同一个宿 主细胞,宿主细胞裂解以后,可能释放出基 因型为a+b+和a-b-的重组体来。 研究最深入的噬菌体突变体是T2 噬菌体的r(rapid lysis速溶性)突变体。一个正常的 T2噬菌体产生的噬菌斑小而边缘模糊,记为r +,突变体r-产生的噬菌斑大而边缘清晰。
6.4
0.9
• 根据表7-2的结果可以分别作出3个连锁图。
P155
有四种可能的排列顺序。P155
2024/6/17
16
• 四种顺序都是可能的,要确定到底是那一 种,还缺条件。若知道rb和 rc之间的距离, 就 为可此以,推需知作rrbb、 +rrc c×和hr的b 排rc列+ 。顺结序果。rb与rc之 间的距离大于rb与h之间的距离,可知h应位 于rb与rc之间,即rbhrc。 至于ra位于h的哪一边,是靠近rc还是靠近 r是b?正因确为的T。2 DNA是环状的,所以两种答案都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二) 噬菌体突变型的互补测验
1 互补测验与顺反子(确定突变的功能关系) 1. 双突变杂合体的互补作用 • 假定有两个独立起源的隐性突变,具有类 似的表型,如何判定是属于同一基因(功能 单位)的突变还是分别属于两个基因(功能单 位)的突变呢? • 根据两突变反式双杂合体有无互补作用可 以判断它们是否为同一个功能单位的突变 • 这种测验称为互补测验,也称为顺反测验 (cis-trans test)。 • Benzer将顺反测验所确定的最小遗传功能单 位称为顺反子(cistron),顺反子内发生的突 变间不能互补。
P104:顺反子既具有功能上的完整性,又具有结构上的可分性。
(三) 基因内互补 1 基因内互补的机理
•有些突变所影响的多肽 区域是作为亚基而相互 起作用的,而有些突变 所影响的多肽区域作为 活性表达所必须的,但 不参与亚基的相互作用。
•即:两个有缺陷的亚基 可能结合成为具有一定 酶活性的蛋白质分子— 基因内互补的实质。
沙门氏菌
E.coli E.coli 哺乳动物 人类 鼠 烟草
双链DNA
单链DNA 单链RNA 双链RNA 双链DNA 单链RNA 单链RNA
线状;单一顺序
环状 线状 几个片段 超螺旋环 几个片段 线状
14
1.8 1.4 8.3 1.7
RS: 重复序列,引自Peter J.Russell: 1972
二、烈性噬菌体的繁 殖和突变型
表8-6 几种病毒染色体的特点 病毒 T-偶数噬菌体 T7 λ 宿主 E.coli E.coli E.coli 核酸结构 双链DNA 双链DNA 双链DNA 染色体类型 线状;环状排列末端有RS 线状;单一顺序 线状;单股粘性末端 染色体长度(μ m) 60 12 16
遗传学第六章病毒的遗传分析
在反式测验中,如两个突变之间能互补,则表明两个突变是位于两个基因(顺反子)内的突变。如两个突变之间不能互补,则表明两个突变是位于同一个基因内的突变。
顺反子:一个不同突变之间没有互补的
功能区称为顺反子(cistron)。
基因内互补
例外情况。如:沙门氏杆菌甘油磷酸脱氢酶基因;大肠杆菌和脉孢菌色氨酸合成酶
第六章 病毒的遗传分析
一、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基因组 P184 二、噬菌体的增殖与突变型 (一)噬菌体的增殖 P186 (二)噬菌体的突变型 1、条件致死突变 在某些条件下,导致某些突变型致死,而另 外一些条件下仍能增殖 。致死条件为限制条件(restrictive condition)。 增殖条件为许可条件 (permissive condition)。
λ噬菌体的基因组
位点专一性重组的分子机制
参与整合,切离主要的酶:
整合酶(Int);
整合宿主因子(IHF);
切离酶(Xis)。
环状排列与末端重复 基因组串联体
斑点测试法(spot test) P196 用一种rⅡ突变型以0.1的感染比(噬菌体1:细菌10)感染大肠杆菌K(λ),噬菌体和细菌在温热的琼脂中混合,涂布在营养平板上,琼脂凝固后,在平板上划出一定位置,再在上面滴加含另一种rⅡ突变型的培养基。在这一滴培养基范围内,一些菌被两种噬菌体感染,如这范围内形成噬菌斑,就证明这两种突变型互补,相反则不互补。 在一个培养基上可做6—8个斑点试验。
点突变(point mutation):一个顺反子内单个核苷酸发生的改变。
缺失作图的原理
利用重叠缺失定位未知的rⅡ突变:
01
根据是否产生野生型噬菌体,系列Ⅰ将rⅡ突变定于A5片段;系列Ⅱ将rⅡ突变定于A5c区;系列Ⅲ将其定于A5c3区 。
5答案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分析习题一一、填空题1、Hfr,F因子2、整合或游离于细菌染色体上或之外附加体3.末端4.裂解重组体合子诱导5、一次单交换6、Hfr,F因子,细菌7、溶菌,r+斑、r斑8、高频重组,广泛性转导9、F+ F+二、解释下列名词:F-菌株:未携带F因子的大肠杆菌菌株。
F+菌株:包含一个游离状态F因子的大肠杆菌菌株。
Hfr菌株:包含一个整合到大肠杆菌染色体组内的F因子的菌株。
F因子:大肠杆菌中的一种附加体,控制大肠杆菌接合过程而使其成为供体菌的一种致育因子。
F'因子:整合在宿主细菌染色体上的F因子,在环出时不够准确而携带有染色体一些基因的一种致育因子。
烈性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后,进入裂解途径,破坏宿主细胞原有遗传物质,合成大量的自身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并组装成子噬菌体,最后使宿主裂解的一类噬菌体。
温和性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后,并不裂解宿主细胞,而是走溶原性生活周期的一类噬菌体。
溶原性细菌:含有温和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而又找不到噬菌体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粒子的宿主细菌。
部分二倍体:当F+和Hfr的细菌染色体进入F-后,在一个短时期内,F-细胞中对某些位点来说总有一段二倍体的DNA状态的细菌。
三、选择题1-5、d b d b c6-10、A C A B A四、问答题2.为什么说细菌和病毒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答:与其他生物体相比,细菌和病毒能成为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具有以下7个方面的优越性:(1)世代周期短:每个世代以min或h计算,繁殖速度快,大大缩短了实验周期。
(2)易于管理和进行化学分析个体小,繁殖方便,可以大量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且代谢旺盛,繁殖又快,累积大量的代谢产物。
(3)便于研究基因的突变细菌和病毒均属于单倍体,所有突变都能立即表现出来,不存在显性掩盖隐性的问题。
(4)便于研究基因的作用通过基本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的影印培养,很容易筛选出营养缺陷型,利于生化[研究。
(5)便于基因重组的研究通过细菌的转化、转导和接合作用,在一支试管中可以产生遗传性状不相同的后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一、噬菌体的结构:
1.结构简单:蛋白质外壳、核酸、某些碳水化合物、脂肪等。
2.多样性的原因:外壳的蛋白质种类、染色体类型和结构。
3.两大类:
①烈性噬菌体:T噬菌体系列(T1-T7);
②温和性噬菌体: P1和λ噬菌体。
㈠、烈性噬菌体:
1.结构大同小异,外貌一般呈蝌蚪状:
T偶列噬菌体头部:双链DNA分子的染色体;颈部:中空的针状结构及外鞘;尾部:由基板、尾针和尾丝组成。
2.T偶列噬菌体的侵染过程(如T4噬菌体):
尾丝固定于大肠杆菌,遗传物质注入破坏寄主细
胞原有的遗传物质合成大量的噬菌体遗传物质和蛋
白质组装许多新的子噬菌体溶菌酶裂解细菌
释放出大量噬菌体。
右图为T4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生活周期
㈡、温和性噬菌体:例如λ和P1噬菌体,λ和P1各代表一种略有不同的溶源性类型。
1.溶源性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①.λ噬菌体:噬菌体侵入后,细菌不裂解附在E.coli染色体上的gal和bio位点间的attλ座位上通过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并能阻止其它λ噬菌体的超数感染。
λ噬菌体特定位点的整合
②P1噬菌体:不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上,而是独立存在于细胞质内(见左下图)。
原噬菌体: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的噬菌体。
仅少数基因活动,表达出阻碍物关闭其它基因。
原噬菌体经诱导可转变为烈性噬菌体裂解途径(见右下图)。
2.P1和λ噬菌体的特性:
①P1和λ各代表不同的溶源性类型:
P1噬菌体:侵入后并不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上,独立存在于细胞质内;
λ噬菌体:通过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
②溶源性细菌分裂两个子细胞:
P1噬菌体复制则使每个子细胞中至少含有一个拷贝;
λ噬菌体随细胞染色体复制而复制,细胞中有一个拷贝。
③共同特点:核酸既不大量复制,也不大量转录和翻译。
P1和λ噬菌体的生活周期特性
二、T2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
1.噬菌体遗传性状分为两类:
形成的噬菌斑形状:指噬菌斑大小、边缘清晰度、透明程度。
寄主范围:指噬菌体感染和裂解的菌株范围。
2.T 2噬菌体的研究最为广泛:
①.正常噬菌体r+:噬菌斑小而边缘模糊。
r-突变体(rapid lysis ,速溶性):噬菌斑大而边缘清楚。
②.寄主范围突变体:
指能克服噬菌体抗性的突变体。
例:T 2 h+ 噬菌体:只侵染大肠杆菌B 株;半透明噬菌斑。
T 2 h- 突变株:能利用B 株和B/2株;透明噬菌斑。
③.双重感染:
h-和h+均能感染B 株可用T 2两个亲本h-r+和h+r 同时感染B 株。
h-r+(透明,小)×
h+r-(半透明,大) ↓同时感染 B 菌株 获得噬菌体子代 亲本型:h-r+,h+r- 重组型:h-r-,h+r+ 将亲本型和重组型混合子代 ↓感染
混合有B 和B/2菌株的培养基 ↓
h-r+(亲):噬菌斑透明、小,边缘模糊 h+r-(亲):噬菌斑半透明、大,边缘清楚 h-r-(重组):噬菌斑透明、小,边缘清楚 h+r+(重组):噬菌斑半透明、小,边缘模糊 ④.重组值计算:
重组值=重组噬菌斑数/总噬菌斑数×
100% = [(h+r+ + h-r-)/(h+r- + h-r+ + h+r+ + h-r-)]×100% 去掉%即可作为图距。
⑤.不同速溶菌的突变型在表现型上不同,可分别写成ra 、rb 、rc 等,用rx-h+×
rx+h-获得试验结果列于下表:
分别作出ra、rb、rc与h的三个连锁图
四种可能的基因排列连锁图
再做杂交:rcrb+×rc+rb
↓
结果表明: rc-rb的重组值>rb-h
∴ h 应位于rb及rc之间,排列顺序rc-h-rb。
由于T2噬菌体的连锁图是环状的,所以2、3排列都对。
三、λ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
凯泽(Kaiser A.D.,1955)最先进行λ噬菌体的重组作图试验。
紫外线照射处理获5个λ噬菌体突变系,产生不同噬菌斑:
s系:小噬菌斑;
mi 系:微小噬菌斑;
c系:完全清亮的噬菌斑;
co1系:中央环之外部分表现清亮的噬菌斑;
co2系:更浓密的中央环噬菌斑。
凯泽利用λ噬菌体sco1mi与噬菌体+++进行杂交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