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合集下载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表5-3
琥珀型抑 制基因
su1+ su2+ su3+ su4+ su5+
5种琥珀抑制基因的性质
插入的 氨基酸
合成的蛋白质 占野生型%
丝氨酸
28
谷氨酰胺
14
酪氨酸
55
酪氨酸
16
赖氨酸
5
赭石型抑 制基因
+ +
第二节 噬菌体突变型的互补试验
一X174条件致死突变型的互补测验 (一) X174 DNA结构复制 图5-1 (二) X174的突变型与互补测验
B am14,am16,och5,ts9,tsl16,och1,och8,och11,
C och6
D am10,amH81,
E am3,am6,am27,
F am87,am88,am89, amH57,op6, op9,tsh6,ts41D
G am9,am32,ts,ts79
H amN1,am23,am80,am90,ts4
半透明,大 h+r- 亲组合
透明,大 h-r- 重组合
Ecoli B
半透明,小 h+r+ 重组合

(二) 噬菌体重组值的计算
重组噬菌斑数
重组值 =
X100%
总噬菌斑数
三 T4突变型的三点试验 (m:小;r:快速;tu:混浊)
表5-5 T4的 m r tu x + + + 三点试验结果
亲本类型 单交换型 单交换型 双交换型
合计
类 型 噬菌斑数 %
重组频率%
m-r r-tu m-tu
m r tu +++

《噬菌体遗传变异》课件

《噬菌体遗传变异》课件

复杂的调控系统
噬菌体通过操纵宿主细菌的基因表达来确保自 身复制和装配。
寄生策略
噬菌体利用细菌的代谢和复制机制来增殖和传 播。
噬菌体的变异现象
1
细胞感染噬菌体的基本过程
噬菌体通2
噬菌体的遗传变异分类
突变、基因重排和顺式转移是噬菌体发生遗传变异的重要方式。
2. (2) Rostocha E, Briers Y, Noben JP, Lavigne R. Tracking the Genetic Stability of Bacteriophage Therapy Products. In Phage Therapy: A Practical Approach. Humana Press, New York, NY. 2019. pp. 41-53.
噬菌体变异的生物学意义
1 增加生存能力
噬菌体的变异使其能适应不同环境和宿主,提高生存率和传播能力。
2 收集有益的基因
噬菌体通过变异可以获取和传递有益的基因,如耐药基因。
噬菌体变异的应用前景
抗生素研究
噬菌体变异为开发新型抗生素提供了来源和启示。
新型抗菌药物研发
噬菌体变异可以为寻找新的抗菌机制和药物靶点提 供线索。
噬菌体遗传变异
介绍噬菌体以及其遗传特征,探究噬菌体遗传变异的现象、生物学意义和应 用前景,展示其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什么是噬菌体?
噬菌体是一种以细菌为宿主的寄生病毒,通过感染细菌来繁殖自身,并对细 菌进行遗传调控。
噬菌体的遗传特征
寄生病毒
噬菌体以细菌为宿主,并在细菌体内复制自身。
基因组结构
噬菌体基因组包含核酸序列,编码复制酶和结 构蛋白。
结论
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

噬菌体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耐药性课件

噬菌体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耐药性课件
噬菌体细菌的遗传 与变异细菌的耐药 性课件
目录
• 噬菌体细菌的遗传 • 细菌的变异 • 细菌的耐药性 • 噬菌体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 总结与展望
01
噬菌体细菌的遗传
噬菌体的基本结构
头部
由蛋白质外壳组成的空壳,内部包含遗传物质。
尾部
由蛋白质组成的细长尾巴,尾部末端通常带有几个突起,可以吸附到细菌上。
耐药性机制还包括产生修饰酶、过氧化物酶等物质来破坏药物或使其失去活性。
耐药性的传播方式
耐药性可以通过基因突变自然 产生,也可以通过质粒、转座 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在不同菌 种间传播。
耐药性可以通过菌群内部的自 然选择和进化而积累和扩大。
耐药性也可以通过医院内感染、 社区感染等方式传播,导致耐 药菌株的流行和扩散。
05
总结与展望
对细菌耐药性的认识和思考
细菌耐药性的定义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等抗菌药物的耐受能力,能够在药物作用下生存并繁殖。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根据耐药性的来源,细菌耐药性可分为天然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天然耐药性是指某些细 菌天生对某些抗生素具有抵抗力,而获得耐药性则是由于细菌在受到抗生素选择压力时发 生基因突变而获得的抵抗力。
性。
耐药性是指某些病菌具有抵抗药 物作用的能力,使得药物无法有
效杀灭它们。
耐药性是指病菌在遇到抗菌药物 时,能够通过改变自身结构或代
谢途径来抵抗药物的作用。
耐药性的机制
耐药性机制是指病菌通过改变自身的结构、代谢途径或基因表达来抵抗抗菌药物的 作用。 耐药性机制包括减少药物进入细胞、增加药物外排、改变药物作用靶点等途径。
04
噬菌体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噬菌体对细菌耐药性的诱导作用

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由于lac+ 比ade+先进入受体,此时lac+ 已进入受体但不一定重组到细菌染色体上,两种情况:
(四) 重组作图
如果两个基因间的转移时间小于2分钟,用中断杂交法所得的图距不太可靠,应采用传统的重组作图法。例如,有两个紧密连锁的基因lac-(乳糖不发酵)和ade-(腺嘌呤缺陷型),为了求得两个基因间的距离,可采用Hfr lac+ ade+和F- lac- ade-的杂交实验。用完全培养基但不加腺嘌呤,可以选出F- ade+的菌落。
A 、B混合培养,基本培养基上有10-7-10-8菌落,
*
1、个别细菌由营养缺陷型转变为原养型 a、基因突变 A bio- met- bio+ met+ 或 B thr- leu- thi- thr+ leu+ thi+ 但单独培养都未突变,间接说明不是。 b 、A B二细菌杂交 得 bio- met- thr+) leu+ thi+ bio+ met+ thr+ leu+ thi+ bio+ met+ thr- leu- thi- 2、营养物质互补 A 能合成B不能合成物质,而B能合成A不能合成物质,混合后二种物质被同一细菌利用,可生长。
第二节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噬菌体
*
(二)类型 1.烈性噬菌体 遗传学上应用较广泛的是大肠杆菌的T偶数系列噬菌体。它们的外貌都象蝌蚪状(如图)。 T偶数系列噬菌体具有六角形的头部,其内部含有双链DNA分子,尾部包括一个中空的针状结构及外鞘。末端是基板,由尾丝及尾针组成。 T偶数系列噬菌体的尾丝附着在大肠杆菌表面时,通过尾鞘的收缩将噬菌体DNA经中空尾部注入寄主细胞,破坏寄主细胞的遗传物质,并合成大量的噬菌体DNA和蛋白质,组成许多新的子噬菌体,最后使细菌裂解,释放出无数个子噬菌体。所以这样的T偶数系列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噬菌体遗传与变异》课件

《噬菌体遗传与变异》课件
成熟与释放
新合成的噬菌体粒子在宿主细胞 内成熟,并释放出宿主细胞外。
噬菌体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破坏宿主细胞结构
噬菌体感染导致宿主细胞 破裂,释放出有毒物质, 引发感染症状。
引发免疫反应
噬菌体感染可引发宿主免 疫反应,导致炎症、发热 等症状。
传播与流行
噬菌体可通过感染一个宿 主,再传播给其他宿主, 引发流行性疾病。
调控机制
噬菌体DNA的复制与转录受到严格的调控机制,以确保遗传信息 的正确传递。
噬菌体DNA的突变与重组
突变类型
噬菌体DNA的突变类型包括点突变、插入和缺 失等。
重组机制
噬菌体DNA的重组机制涉及到同源重组和非同 源重组两种方式。
Hale Waihona Puke 生物学意义突变与重组在噬菌体的进化、变异和适应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03
利用噬菌体的特异性感染和裂解细菌的能力,治疗细菌感染性疾 病。
噬菌体疫苗
利用噬菌体作为载体,表达和展示病原体抗原,用于预防传染病 。
噬菌体基因检测
利用噬菌体感染和扩增特定病原体的基因,用于快速检测和诊断 疾病。
噬菌体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污水处理
利用噬菌体的抑菌和裂解细菌的能力,处理污水中的有害细菌, 提高水质。
噬菌体变异的机制
1 2
DNA复制错误
在DNA复制过程中,由于碱基配对错误或DNA 聚合酶的缺陷,导致基因突变的发生。
重组酶介导的基因重组
在同源或异源DNA之间,重组酶能够识别并催化 DNA的交换和重排,导致基因重组。
3
基因水平转移
通过噬菌体感染或细菌之间直接接触,可实现基 因在不同细菌或噬菌体之间的转移和重组。
《噬菌体遗传与变异》PPT课件

噬菌体遗传分析

噬菌体遗传分析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一、噬菌体的结构:1.结构简单:蛋白质外壳、核酸、某些碳水化合物、脂肪等。

2.多样性的原因:外壳的蛋白质种类、染色体类型和结构。

3.两大类:①烈性噬菌体:T噬菌体系列(T1-T7);②温和性噬菌体: P1和λ噬菌体。

㈠、烈性噬菌体:1.结构大同小异,外貌一般呈蝌蚪状:T偶列噬菌体头部:双链DNA分子的染色体;颈部:中空的针状结构及外鞘;尾部:由基板、尾针和尾丝组成。

2.T偶列噬菌体的侵染过程(如T4噬菌体):尾丝固定于大肠杆菌,遗传物质注入破坏寄主细胞原有的遗传物质合成大量的噬菌体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装许多新的子噬菌体溶菌酶裂解细菌释放出大量噬菌体。

右图为T4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生活周期㈡、温和性噬菌体:例如λ和P1噬菌体,λ和P1各代表一种略有不同的溶源性类型。

1.溶源性噬菌体的生活周期:①.λ噬菌体:噬菌体侵入后,细菌不裂解附在E.coli染色体上的gal和bio位点间的attλ座位上通过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并能阻止其它λ噬菌体的超数感染。

λ噬菌体特定位点的整合②P1噬菌体:不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上,而是独立存在于细胞质内(见左下图)。

原噬菌体: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的噬菌体。

仅少数基因活动,表达出阻碍物关闭其它基因。

原噬菌体经诱导可转变为烈性噬菌体裂解途径(见右下图)。

2.P1和λ噬菌体的特性:①P1和λ各代表不同的溶源性类型:P1噬菌体:侵入后并不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上,独立存在于细胞质内;λ噬菌体:通过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

②溶源性细菌分裂两个子细胞:P1噬菌体复制则使每个子细胞中至少含有一个拷贝;λ噬菌体随细胞染色体复制而复制,细胞中有一个拷贝。

③共同特点:核酸既不大量复制,也不大量转录和翻译。

P1和λ噬菌体的生活周期特性二、T2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1.噬菌体遗传性状分为两类:形成的噬菌斑形状:指噬菌斑大小、边缘清晰度、透明程度。

寄主范围:指噬菌体感染和裂解的菌株范围。

高中生物第六章遗传和变异知识点总结_

高中生物第六章遗传和变异知识点总结_

高中生物第六章遗传和变异知识点总结_名词:1、T2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

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

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

2、细胞核遗传: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3、细胞质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且在细胞质内,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语句: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2、肺炎双球菌的类型:①、R型(英文Rough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

②、S型(英文Smooth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

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2、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用加热的办法将S型菌杀死,并用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

小鼠死了。

(由于R型经不起死了的S型菌的DNA(转化因子)的诱惑,变成了S型)。

3、艾弗里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的原因: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

4、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

②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

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噬菌体分析与基因结构PPT课件(模板)

噬菌体分析与基因结构PPT课件(模板)
C 干建平 黄冈师范学院遗传学
基因概念的发展
• 1955年,Benzer的顺反子学说。基因是一 个作用单位,但基因是可分的 。
• 60年代,Jacod 和 Monod:操纵子模型,基 因在功能上是有差别的。
• 断裂基因,重叠基因,跳跃基因,假基因 等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基因的内容。
C 干建平 黄冈师范学院遗传学
C 干建平 黄冈师范学院遗传学
反式
Arg1- +

Arg2-
野生型
ad16-


ad2-
突变型
C 干建平 黄冈师范学院遗传学
顺式
Arg1- Arg2-


野生型
ad16- ad8-


野生型
顺式
基因型
ad16- ad8-


反式
ad16-


ad2-
C 干建平 黄冈师范学院遗传学
产物
表型
有缺陷 正常
Arg1- +
顺式(cis): 两个突变座位位于 同一条染色体。
Arg1- Arg2-

Arg2-
野生型


野生型
互补(complementation):不同对的两个基因在功能 上可以弥补对方的缺陷,这两个突变型称为互补。
反式与顺式的表型效应相同(野生型),表明 这两个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C 干建平 黄冈师范学院遗传学
C 干建平 黄冈师范学院遗传学
(2)缺失作图
点突变(point mutation):核苷酸对发生了改变 缺失突变(deletion mutation):缺失了相邻的许多
核苷酸对。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噬菌体的遗传分析(遗传学课件)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噬菌体的遗传分析(遗传学课件)

烈性噬菌体在侵染 宿主细胞后,能进行营 养增殖,并在短期内使 寄主细胞裂解。如T噬 菌体系列。
温和性噬菌体在侵染宿主细胞后,可以将 其基因组插入寄主染色体,随寄主染色体同步 复制,且具有潜在的合成噬菌体粒子的能力。 如P噬菌体和λ噬菌体。
二、T4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T4噬菌体是烈性噬 菌体,DNA通过尾部 结构注入细胞,在宿主 内转录启动,合成噬菌 体DNA、外壳蛋白, 组装成噬菌体释放。
在物理或化学条件 诱导下,溶源细菌可进 入裂解途径,最终产生 大量噬菌体。
每一个细胞 能合成 200~300个 新噬菌体
T4噬菌体的生活coli后, 将其基因组整合到细菌 染色体上,随着细菌 DNA复制而复制,这种 整合的噬菌体叫做原噬 菌体,这种整合有噬菌 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 源细菌,这一过程称为 溶源途径。
三、λ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用hr+和h+r同时感染 E.coli B株,称为双重感 染。将释放出来的子代噬 菌体接种在混合生长有B 和B/2菌株上,结果在培 养基上出现了四种噬菌体 菌斑。
hr+×h+r混合感染产生的噬菌斑类型
根据噬菌体的表型特征推导它们的基因型
噬菌体表现型
透明

半透明

半透明

透明

推导的基因型
hr+ 亲本型
h+r h+r+
重组型 hr
重组值可用下式计算: 重组值=重组噬菌体斑数/总噬菌体×100%
=(h+r++ h+r+)/(hr++ h+r+ h+r++ hr)×100%

【精品】细菌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精品】细菌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一、转化(transformation):概念:某些细菌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染色体片段,将此外源DNA 片段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1928年,格里费斯(GriffithF.)在肺炎双球菌中发现转化现象。

1944年,阿委瑞(AveryO.T.)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证实遗传物质是DNA;转化是细菌交换基因的方法之一。

转化的条件:细菌活跃摄取外源DNA分子;具备重组程序所必需的酶。

转化三种细菌:肺炎双球菌;枯草杆菌;流感嗜血杆菌。

转化的两个例子:①.用两个带有不同抗性的肺炎双球菌群体混合可以发现带有双抗性的细菌。

细菌裂解DNA残留其它细菌摄取转化。

②.枯草杆菌活细胞表面分泌DNA,可被其它细胞摄取。

㈠、供体与受体的互作:①.转化片断的大小:肺炎双球菌转化:DNA片断至少有800个碱基对;枯草杆菌的转化:DNA片断至少有16000个碱基对。

②.供体DNA分子存在的数目:供体DNA分子数目与特定基因的成功转化有关。

链霉素抗性基因转化:每个细胞含有10个DNA分子之前,抗性转化体数目一直与DNA分子存在数目成正比。

原因:细菌的细胞壁或细胞膜上有固定数量的DNA接受座位,故一般细菌摄取的DNA分子数<10个。

③.受体的生理状态:感受态是处于刚停止DNA合成、而蛋白质合成继续活跃进行时的状态。

活跃合成的蛋白质可使细菌细胞壁易于接受转化DNA。

只有感受态受体细胞才能摄取并转化外源DNA,而这种感受态也只能发生在细菌生长周期的某一时间范围内。

㈡、转化DNA的摄取和整合过程:①.结合与穿入:DNA分子结合在接受座位上(可逆),可被DNA酶降解;接受座位饱和性。

DNA摄取(不可逆),不受DNA酶破坏。

穿入后,由外切酶或DNA移位酶降解其中一条链。

②.联会:按各个位点与其相应的受体DNA片段联会。

亲缘关系越远,联会越小、转化的可能性越小。

③.整合(重组):是指单链的转化DNA与受体DNA对应位点的置换稳定地进入到受体DNA。

第三节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第三节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类病毒 ※拟病毒 ※朊病毒
细菌病毒一般称为噬菌体.
第一节 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基础 二、噬 菌 体
噬菌体:指侵染细菌、放线菌以及真菌的病毒。 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均匀生长的细菌培养板上形成噬菌斑(plaque)。 单一核酸分子(DNA或RNA)称为基因带或染色体。大多数噬菌体含dsDNA 。
噬菌斑的形状
子)。 6、每个质粒的结构中都含有与自主复制有关的区域。可转移的质粒具有与转移
有关的基因。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 一、细菌的质粒
(三)大肠杆菌质粒
E.coli质粒有F因子、R因子和col因子等。
1、F因子(性因子、F质粒):F因子属于致育质粒,为附加体。可使细菌 产生管状的性纤毛(性伞毛),决定细菌的交配状态。 具F因子的细菌相当于雄性(遗传物质的供体),用F+表示; 不具有F因子的大肠杆菌相当于雌性(遗传物质的受体),用 F- 表示。
1、细菌细胞
单细胞原核生物,细胞比较小(约1-2μm长,0.5μm宽),无核膜,无真
正的细胞核,只在菌体中央有一个遗传物质集中区——称拟核。
无性繁殖(无丝分裂),生长速度快,周期短,20分钟一个世代。易突变。
2、细菌染色体
(1)结构: 单倍体,为环状裸露双链DNA(基因带或主染色体),以折叠或螺旋状态存
第一节 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基础 一、细 菌
3、质粒:
1~n个独立于染色体存在,并能独立自我复制和决定某些性状的环状 DNA。
附加体:有些质粒能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在染色体的控制下随染色体 一起复制,这类质粒称为附加体。
4、菌落:
单个微生物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 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第一节 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基础

课件噬菌体遗传与变异.ppt

课件噬菌体遗传与变异.ppt
第一节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 蝌蚪形、微球形和丝形
化学组成
– 蛋白质与核酸
抗原性 抵抗力:比细菌强
噬菌体
噬菌体的种类
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溶原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ge)
第二节 毒性噬菌体
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
–致育质粒(F质粒):编码细菌性菌毛 –耐药质粒(R质粒):编码细菌耐药性
毒力质粒(Vi质粒):编码细菌毒力因子 –细菌素质粒(Col质粒):编码大肠埃希菌的大
肠菌素 –代谢质粒
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基因载体
转座因子 (transposable element)
是指基因组中能够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片段。 转位(transposition):转位因子能从染色体 或质粒的一个位置转移到在另一个位置。 转位因子的转位行为,能使DNA发生插入突变和 广泛的基因重排。 包括:插入序列、转座子、转座噬菌体
抑制基因转录 ✓ 阻遏蛋白 ✓ 辅阻遏物
促进基因转录
细菌的变异机制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基因的突变
第三节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基因转移(gene transfer)
–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受体菌细胞的过 程称为基因转移。
重组(rebination)
–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称为重组,使 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性状。
IS Resistance Gene(s) IS
Tn
转座子的特征
转座子 Tn1 Tn2 Tn3
Tn4 Tn5 Tn6 Tn7 Tn9 Tn10 Tn551 Tn971 Tn1681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二) 噬菌体突变型的互补测验
1 互补测验与顺反子(确定突变的功能关系) 1. 双突变杂合体的互补作用 • 假定有两个独立起源的隐性突变,具有类 似的表型,如何判定是属于同一基因(功能 单位)的突变还是分别属于两个基因(功能单 位)的突变呢? • 根据两突变反式双杂合体有无互补作用可 以判断它们是否为同一个功能单位的突变 • 这种测验称为互补测验,也称为顺反测验 (cis-trans test)。 • Benzer将顺反测验所确定的最小遗传功能单 位称为顺反子(cistron),顺反子内发生的突 变间不能互补。
P104:顺反子既具有功能上的完整性,又具有结构上的可分性。
(三) 基因内互补 1 基因内互补的机理
•有些突变所影响的多肽 区域是作为亚基而相互 起作用的,而有些突变 所影响的多肽区域作为 活性表达所必须的,但 不参与亚基的相互作用。
•即:两个有缺陷的亚基 可能结合成为具有一定 酶活性的蛋白质分子— 基因内互补的实质。
沙门氏菌
E.coli E.coli 哺乳动物 人类 鼠 烟草
双链DNA
单链DNA 单链RNA 双链RNA 双链DNA 单链RNA 单链RNA
线状;单一顺序
环状 线状 几个片段 超螺旋环 几个片段 线状
14
1.8 1.4 8.3 1.7
RS: 重复序列,引自Peter J.Russell: 1972
二、烈性噬菌体的繁 殖和突变型
表8-6 几种病毒染色体的特点 病毒 T-偶数噬菌体 T7 λ 宿主 E.coli E.coli E.coli 核酸结构 双链DNA 双链DNA 双链DNA 染色体类型 线状;环状排列末端有RS 线状;单一顺序 线状;单股粘性末端 染色体长度(μ m) 60 12 16

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重组

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重组

1-2 μm(长) ×0.5 μm(宽)

细胞结构-----与真核细胞的差异:缺乏线粒体、叶绿体, 无核膜。
2 μm 荚膜 细胞壁 拟核 鞭毛 细胞膜 核糖体
细菌的菌落
细菌的染色体
裸露的、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以折叠或螺旋状 态的高度组装形式存在。
细菌的染色体(电镜照片)
细菌和病毒的拟有性过程
E.coli
突变 类型
(一)营养缺陷型

在营养代谢上是有缺陷的菌株,统称为营养缺陷型,而 把正常的野生型叫做原养型。
基本培养基:能满足野生型菌株营养要求的最低成分的 组合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在基本培养基中有针对性地加上某一种或


几种其自身不能合成的成分,以满足相应营养缺陷型生 长的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一些富含生长因子的 物质,以满足该微生物各种营养缺陷型要求。
一、转化的发现 二、转化过程 三、共同转化与遗传图谱绘制
转化(transformation)

转化------是指某些细菌(或其他生物)能通过其细胞膜
摄取周围供体( donor )的染色体片段,并将此外源
DNA片段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转化中,提供遗传物质的细胞称为供体(donor),接 受供体遗传物质的称为受体(receptor)。
• 试验方法:将A、B品系混合接种在基本培养基表面,短 时间后喷噬菌体T1杀死A品系,使其不能持续产生thr与 leu供B品系持续生长。 • 结果:仍然出现原养型菌落。
• 结论:表明互养并非原养型菌落出现的原因,而可能发 生了遗传重组。
转化作用及其排除
• Lederbery和Tatum:在混合 液中添加DNA酶,仍然出现 原养型菌落。 • 戴维斯(Dawis, 1950)的U型管 试验: • 结果:任何一臂的培养基上均 未长出原养型细菌。

第六章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第六章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可诱导性:原噬菌体的自发诱导,每一 代可能有1/10000溶源性细菌被裂解,释 放出大量噬菌体(裂解周期)。
裂解周期
裂 解
非溶源性细菌
用紫外线或化学物质(丝裂霉素C)诱导 ,90%溶源细菌进入裂解周期。
温和噬菌体 象这种在感染周期中具有裂解和溶源两
种途经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
温和噬菌体的溶菌周期和溶源 周期
二、噬菌体的突变型及其互补测验
❖ 噬菌体的突变型 ❖ 噬菌体的互补测验 ❖ 烈性噬菌体的同源重组 ❖ 温和噬菌体的同源重组 ❖ 噬菌体的非同源重组
1、噬菌体的突变型
噬菌斑形态突变型——快速溶菌突变型 寄主范围突变体 条件致死突变型
1)噬菌斑形态突变型——快速溶菌突变型
野生型噬菌体:形成嗜菌斑小、边缘模 糊、中心清晰。 快速溶菌突变型:形成的嗜菌斑大、边 缘清晰、中心清晰。
2)寄主范围突变体
大肠杆菌抗噬菌体突变型:其细胞壁上由于没 有野生型噬菌体赖以附着的接受点而表现出抗 性。
寄主范围突变体:其吸附器和野生型的有某些 精细的差别,所以又能吸附在抗—噬菌体细菌 的细胞壁上,侵染并使它们裂解。
3)条件致死突变型
噬菌体大部分基因的功能是复制和产生子代噬 菌体所必需的,这些基因的突变是致死的,不 能形成噬菌斑,
溶源性细菌
-噬菌体基因的表达:
①先是早期基因和部分晚期基因的表达 产物——阻遏蛋白。 作用——调节或抑制自身其它基因的表达。
②噬菌体的整个基因组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的特 定区域,噬菌体的大部分基因处于失活状态 ,随宿主染色体一起复制。
溶源性细菌具有2个重要特性:
免疫性:由于溶源性细菌产生一种阻遏 蛋白( I )。这种阻遏蛋白不但可抑制 原噬菌体DNA复制。也可抑制再度感染 的同类噬菌体DNA的复制。故能抵抗同 类噬菌体的超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噬菌体的突变型及基因重组的特点;
2、掌握噬菌体的互补测验与顺反子测定;
3、掌握用两点测交与三点测交测定噬菌体交换值;
二、教学重点:
噬菌体的互补测验与顺反子测定
三、教学难点:
用两点测交与三点测交测定噬菌体交换值五、教学内容:
病毒是最原始的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甚至自己不能进行自主分裂,只能在宿主细胞内以集团形式增殖。

遗传学研究从经典水平发展到细胞水平,一个重要的条件是Morgan利用了果蝇这个模式试验材料。

从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1)对基因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结构的了解;(2)以微生物为研究材料。

§1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
病毒比细菌更为简单,也只有一条染色体(单倍体)。

病毒的结构很简单,只有蛋白质外壳和被外壳包裹着的核酸(遗传物质),没有自身进行代谢和分裂所必须的细胞质和细胞器,必须借助宿主细
胞的代谢系统才能繁殖自己。

所以,病毒都是寄生性的,它们必须生活在活
细胞内。

病毒按寄主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病毒按遗传物质可分:RNA病毒,DNA病毒。

细菌病毒(Bacterio-phage)又称为噬菌体(phage)。

噬菌体是研究得比较清楚的病毒。

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使细菌不能生长,而在均匀生长的细菌培养板上形成噬菌斑(plaque)。

根据噬菌斑的形态和生长特点可以鉴别不同的噬菌体。

噬菌体按其在宿主细胞中的生活方式又可分为:温和噬菌体和烈性噬菌体两大类。

三、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

①世代周期短,繁殖块,繁殖系数高。

大肠杆菌每20分钟繁殖一代,噬菌
体每小时可扩增百倍。

用它们作为研究材料,可以大大节约实验时间。

②易于管理和进行生物化学分析。

③遗传物质比较简单,用于研究基因结构、功能及表达调控机制比较方便。

细菌和病毒均只有一条染色体(DNA or RNA),结构简单,不必通过复杂的
化学分析就可以对基因结构和功能进行精细的研究。

④便于研究基因的突变,因为它们是单倍体,所有的突变都能立即表现出来,
没有显性掩盖隐性的问题,也不存在分离问题。

而且数量庞大,突变率很低
的突变都能检测到。

⑤便于研究基因的作用,代谢作用旺盛,能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代谢产物,
便于对其本身及其产物进行化学分析。

⑥可用作研究高等生物的简单模型。

高等生物体内机制复杂,目前还难以进行详细研究,而细菌和病毒结构简单,可作为模型研究,为开展高等生物的遗传研究奠定基础,积累资料。

病毒利用寄主的代谢系统进行繁殖,势必其代谢方式与寄主有相似之处,因此可作为研究寄主的简化模型。

四、细菌和病毒的拟有性过程。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物质也可以从一个个体传递到另一个个体,也能形成重组体。

因为这不同于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被称之为拟有性过程。

实际上,所谓的拟有性过程指的是细菌或病毒获取外源遗传物质的方式或途径。

细菌与细菌之间的遗传物质的交流(拟有性过程)。

有四种不同的方式:转化、结合、性导和转导。

§2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一、噬菌体的结构与生活周期
噬菌体(bacteriaphage or phage)是病毒的一类,结构很简单,基本上由一个蛋白质外壳包裹着一些核酸组成的。

噬菌体的多样性来自于组成其外壳的蛋白质的种类,以及其染色体的类型和结构的不同。

(一)烈性噬菌体( virulent phage)
遗传学上应用最广泛的烈性噬菌体是大肠杆菌( E.coli )的T偶列噬菌体。

它们的结构大同小异,外貌一般呈蝌蚪状。

T偶列和T奇列有些不同,以T 2 的结构最为典型(图7-4)。

T偶列噬菌体的头部为六角形,染色体为双链DNA分子。

T偶列噬菌体的尾丝附着在E.coli表面时,通过尾鞘的收缩将DNA经中空的尾部注入宿主细胞。

DNA进入宿主细胞以后,随即破坏宿主的遗传物质,并借助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转而合成大量的噬菌体DNA 和蛋白质,组装成许多许多新的小噬菌体。

最后使宿主细胞裂解(lysis),一下子释放出数百个子代噬菌体(图7-5)。

这样的噬菌体称为烈性的噬菌体(virulent Phage)。

(二)温和噬菌体( temperate phage)
温和性噬菌体具有溶原性(lisogeny)的生活周期。

这类噬菌体侵入细菌以后,细菌细胞并不马上裂解。

温和性噬菌体有两种类型。

(1)以λ为代表, λ噬菌体侵入细菌后,细菌并不裂解,λ噬菌体的DNA 附着于E.coli染色体的gal和bio位点之间的att位点上(attachment site),并通过交换而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

整合以后,就能阻止其它λ噬菌体的超数感染(superinfection)。

整合在寄主染色体中的噬菌体称为原噬菌体(prophage)。

超数感染:一个细菌受一个以上同种噬菌体感染的现象。

λ噬菌体的DNA被整合以后,既不大量复制,亦不大量转录和翻译。

往往
只有一两个基因表达,表达产物作为阻遏物关闭其他基因的表达。

被溶原性噬菌体感染了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

当溶原性细菌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时,λ噬菌体DNA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
复制,每个细胞中有一个拷贝。

原噬菌体通过诱导(induction)可转变为烈性噬菌体,进入裂解周期。


导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如UV照射、温度改变、与非溶原性细菌的接
合等,诱导使阻遏物失活,使噬菌体的其他基因得以表达,促使噬菌体繁殖并进入裂解周期。

(2)P 1 噬菌体
P 1 噬菌体感染E.coli以后,不整合到细菌DNA上,而是独立存在于寄主
细胞内。

P 1 DNA可以复制但不裂解宿主细胞,也不影响宿主细胞的正常代谢,但P 1 的复制可以使宿主的子细胞中也会有P 1 DNA,而且可以多于一个拷贝。

受P 1 噬菌体感染的细菌也可以因诱导而进入裂解周期。

§3、噬菌体突变型的互补试验
一、ΦX174条件致死突变型的互补测验
(一) ΦX174 DNA结构复制图5-1
(二) ΦX174的突变型与互补测验
1 互补测验原理
在限制条件下,能长出噬菌斑:
说明:两个突变型能发生功能互补,是两个基因。

在限制条件下,不能长出噬菌斑:
说明:两个突变型不能发生功能互补,是同一基因。

2、互补测验及结果
P124 表5-4 FX174突变的互补测验结果
顺反子突变型
A am8,am18,am30,am33,am35,am50,am86,tsl28,
B am14,am16,och5,ts9,tsl16,och1,och8,och11,
C och6
D am10,amH81,
E am3,am6,am27,
F am87,am88,am89, amH57,op6, op9,tsh6,ts41D
G am9,am32,ts,ts79
H amN1,am23,am80,am90,ts4
二、T4突变型的互补试验
§
4
、 噬菌体突变的重组试验
一 、T 2突变型及特性
细菌 品系1 品系2 快速溶菌突变型:r- 大噬菌斑
野生型:r+ 小噬菌
T 2宿主范围野生型:h+ + - 半透明
T 2宿主范围突变型:h- + +
透明
二、 T 2突变型的两点试验
(一) 噬菌体杂交 h-r+ X h+r-
三 、T4突变型的三点试验 表5-5 T4的 m r tu x + + + 三点试验结果
合 计 10342
作图: r t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