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引发的理解障碍问题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摘要:基于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的翻译受到学界的关注,在中西方翻译研究中,语言的翻译在文化交流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说明语言翻译并非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转化的过程,翻译也是文化的交流转化。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要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心理,而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运用习惯正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和生活习惯的具体体现。

由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以及中西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也导致对英语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英语中,加入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会让翻译人员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加了解,也对英文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翻译障碍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中国人对于问题的思考总是感性思维居多,总是站在生命的高处思考问题,考虑人与自然等高深的理论。

而西方更偏向于理性思考,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中国重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把国家利益和自身联系在一起,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献身精神,极力的克制自己的欲望。

西方总是注重个人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个人利益是国家集体利益的基础,注重自身的自我价值。

中国人注重精神自由,中国人民总是渴望一个平等的权利,希望有一个好的领导为人民谋福利,而西方则认为,一切政权是人民赋予的,政府来实行权利。

(一)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对西方的影响深远,对他们的生活,政治,经济等发面都具有影响,基督教文化对英语国家的影响更是占据主导位置。

中国人传统上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当代中国无神论是最为深入的。

西方国家关于宗教的传说与典故体现在绘画、文化等方面,如绘画“最后的晚餐”,文学作品《圣经》都对西方的文化产生影响,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就是出于《圣经》。

中国的传说典故大多来源于历史故事,其中含有少部分宗教故事,但是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几乎为零。

宗教信仰对西方的生活也具有影响,比如在教堂举行婚礼,有神父和修女,向“主”宣誓,请求上帝的帮助等等。

在中国是由风俗习惯影响,像供奉关公,菩萨等神话人物,这些习俗都源于古代礼仪制度。

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分析

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分析

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分析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不断深化了解和交流,跨文化交流日益重要。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英汉双语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的重要差异,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的问题一直是译者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如何在双语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这已成为当今翻译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文化差异是指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心理性格,行为模式,以及其他各种文化特色方面。

这种差异本质上是民族文化表达能力的差异,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然而,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可能会成为一种障碍,从而影响翻译质量。

为了更好地处理英汉双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采用多种翻译策略。

首先,译者可以考虑用原文表达的文化象征性成分结合原文的文化背景,把原文的文化信息转化为读者能够理解的形式,使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在翻译后依旧具有完整意义。

其次,译者可以添加一些文化性色彩,使翻译结果在保持有效表达的同时得到加强。

最后,译者还可以采用文化背景的加工过程,让原文中的文化背景更好地与翻译文本的语境相结合,使翻译结果更加贴近读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透彻的理解性。

此外,在处理英汉双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时,译者还需谨慎考虑文化习惯差异。

由于英汉在语言本身以及使用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文化习惯也会随之而变。

例如,在中文中,表达“尊敬”的词语更多,而英文中,多为“respect”一词;在中文中,表达礼貌往往会多一些客气介词,而英文中则不会。

译者在处理这些所谓的文化习惯差异时,一定要谨言慎行,结合原文内容和上下文,进行灵活的处理。

总的来说,处理英汉双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应采取多种方法。

首先,译者应当认真研究原文的文化内涵,结合译文的语境和读者的理解能力,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把原文的文化信息有效地传达给读者。

其次,要谨慎考虑文化习惯差异,不要让原文文化无法有效传达。

最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应该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避免翻译出现误解和歧义现象。

英汉文化差异下的翻译障碍及其初步解决方法

英汉文化差异下的翻译障碍及其初步解决方法

英汉文化差异下的翻译障碍及其初步解决方法作者:李洋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第08期摘要:英汉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宗教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思维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

为提高译文质量,译者要综合应用多种翻译策略来扫除文化差异障碍。

关键词:英汉文化;翻译障碍;翻译策略Abstract: Culture differences present in the aspects of religion, terrain, consuetude, thinking habit, value orient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translators have to apply strageties to clear away culture obstacles.Key words: English-Chinese culture; translation obstacl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不仅仅是两种不同语言间简单直接的意义转换,它更涉及不同民族语言文化差异的问题。

文化差异已经构成了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障碍,充分地考虑和处理好文化差异问题才能提高翻译的质量。

二、英汉文化差异的主要体现从大的方面来讲,英汉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宗教文化差异在宗教信仰方面,西方民族有着根深蒂固的信仰基督教的传统,而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则主要信仰佛教、道教等,这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有关宗教信仰表达的语言中有着巨大的差异。

因此我们在翻译有关宗教意义的词句的时候就要进行必要地转换。

比如,我们把佛教中的“阿弥陀佛”翻译成“God bless my soul”可以基本表达出其寓意,但用西方的神来代替中国人眼中的佛,则会大大地削减其所拥有的文化内涵。

(二)地域文化差异人类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所以地域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每个民族也都有着自身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汉英翻译在国际交流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汉英翻译中常常出现一些错误。

本文将从跨文化视角分析汉英翻译错误,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语言和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错误1. 直译问题直译是指按照源语言的语法和词汇结构逐字逐句翻译,而忽略了目标语言的语法和惯用表达方式。

这种错误容易在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之间出现。

例如,中文中有一句话“挂羊头卖狗肉”,翻译成英文时直译为“hang a lamb head and sell dog meat”,但这在英语国家没有说法,正确的翻译是”false advertising"。

改进措施: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目标语的语法、词汇和习惯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采用切合实际的翻译方式。

2. 人称代词问题汉语缺乏英语中丰富的人称代词和时态,因此在翻译中常常出现错误。

例如,“我”这个人称代词在中文中常常被省略,而在英语中却必须出现。

如果翻译人员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就容易出现混淆人物的情况。

改进措施:在翻译中要注意语言之间人称代词的差异,确保翻译准确、清晰、无误。

3. 语法结构问题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英语有很大差异,因此在翻译中容易出现语法错误。

例如,“我昨天去了超市,买了一箱苹果"翻译成英文时,容易误译为”I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yesterday, boug ht a box of apples”,但正确的翻译应该是”I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yesterday and bought a box of apples"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礼仪习惯也存在诸多差异。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称呼对方时通常要使用尊称,“您”、“先生”、“小姐”等,而在英语国家中则更多使用直呼名字的方式。

如果翻译人员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就容易出现误翻的情况。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而语言的作为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在中英文翻译中,文化差异是一个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

本文通过从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制度差异等方面分析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并探讨如何合理应对这种差异。

1. 语言习惯的差异中、英文在语言结构、格调、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区别,这就为中英互译带来了困难。

例如,在中文中有“失言”、“失态”的概念,而在英文中则常用“put one's foot in one's mouth”、“lose face”等表达方式。

此外,在英文中,表达目的的原因常常放在句首,而在中文中则常常放在句尾。

这些都是语言习惯上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

应对策略:应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熟悉两种语言的特点,以及语言所涉及的文化差异,来逐步提高对语言的应变能力。

此外,选用适当的翻译软件也是能够提高翻译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2. 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英两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重视家庭观念、同事间的关系,注重“人情味”以及对自己国家的尊重;而英国则以文化、法制等为基础,注重法律条文以及客观公正的原则。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常常因不同的语言表达而产生翻译上的偏差和误解。

应对策略:在翻译时,必须要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反映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因此,在进行中英互译时,要在语言上精准地表达出这种文化背景的内涵和特点。

3. 制度差异的差异中国和英国则在制度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比较松散,不像英国一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国拥有的中文官方用语体系在英国并不存在。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了解两国之间的制度差异,这是避免翻译错误和误解的重要一环。

应对策略:在翻译中需要尊重两国之间的制度差异,合理应对这种差异,以确保正确、准确地表达文本中涉及的概念,也避免在翻译过程中新增过多的意译内容。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而重要。

在这个背景下,翻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汉英翻译,因为涉及到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翻译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困难和错误。

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分析汉英翻译中常见的错误,旨在提醒翻译者注意并尽可能避免这些错误。

一、语言风格的不一致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结构、语法、表达方式、语气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语言风格不一致的问题。

比如,中文中经常使用漫画和动画比喻,而在英文中可能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

翻译者为了忠实于原文,容易翻译出一个跨文化的表达,这样将会导致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出现困难。

解决方法: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语言风格和习惯。

因此,必须在保证翻译忠实于原意的前提下,尽可能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

二、文化背景的不同汉英翻译中一些常用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在两种文化中的含义或引申含义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如,在中文中“做菜”是指做饭的意思,而在英文中“cooking”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烹饪、烘烤、制作甜点等。

类似的翻译错误还有很多,如果翻译者没有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很容易出现这种错误。

解决方法:在翻译前,翻译者需要深入了解两种文化的背景,包括词汇、表达方式、象征意义等方面的差异。

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翻译出原意,在翻译过程中避免误解。

三、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和丰富性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在表达某一个或某些概念时,汉语可能需要较长的句子来表达,而英语通过简单、精炼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相同的意思。

这就导致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容易发生抉择。

如果翻译者只关注于原意的传达,通常会使用较为简单的表达。

但是,这可能会损失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使目标语言读者无法体验到源语言中的细微差别。

在汉英翻译中,翻译者也需要注意到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规范不同,包括礼貌用语、称谓、文化习俗等方面。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摘要】跨文化视角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本文从文化差异、语言习惯、文化背景、跨文化误解和文化敏感度等角度探讨汉英翻译错误。

文化差异不仅影响语言表达,还涉及到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差异,容易导致翻译不准确。

语言习惯的不同也是造成翻译错误的重要原因,因为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法。

文化背景对翻译提出了挑战,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跨文化交流中常常出现误解,需要双方加强沟通和理解。

在翻译中,文化敏感度是至关重要的,翻译者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汉英翻译错误, 跨文化视角, 文化差异, 语言习惯, 文化背景, 跨文化交流, 误解, 文化敏感度1. 引言1.1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是一个涉及语言、文化和传播的复杂课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英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信息传递的效果。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体系的差异,翻译中常常出现各种错误,需要我们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和纠正。

跨文化视角下,我们首先需要关注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不同文化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中文中常用的成语、谚语在英语中可能无法直接找到合适的对应,容易导致翻译失真。

语言习惯的不同也是导致翻译错误的重要原因。

比如中文中的主谓宾语结构和英语中的主语、动词、宾语结构有时无法直接对应,容易导致表达不清晰或者歧义。

文化背景对翻译的挑战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这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跨文化视角是理解和解决汉英翻译错误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注重文化的敏感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做出更准确和有效的翻译。

2. 正文2.1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论英汉互译中因文化差异引起词汇不对等现象

论英汉互译中因文化差异引起词汇不对等现象

论英汉互译中因文化差异引起词汇不对等现象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因而翻译是连接两种语言桥梁。

“对等”作为一种翻译的标准在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许多翻译理论家如奈达,雷斯,和威尔斯对此都提出他们独到见解。

语言中绝大多数文化词汇在另一文化中呈现出一种不对等现象,这种不对等或表现为完全缺失或表现为内涵不完全对等。

如何能在翻译中弥补这些缺失或者不对等,使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顺利完成,需要译者充分利用某些翻译策略。

文化差异不对等现象翻译策略1文化差异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称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等。

反映发展中民族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

使用中英两种语言人文化背景相异,容易造成译者主观上理解不到位。

对表示同一形象的词语会产生不同反应。

汉语思维方式有别英语,英语重视形合重视理性,而汉语重视意合重视无形和辩证思维。

从四个方面说明中英文化差异。

一历史文化因素,二汉英思维和表达方式不同,三价值观不同,四汉英用词搭配差异。

语言根植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化差异决定语言表达方式和内涵不同。

从中英文化差异不同入手,才能看到翻译中不对等原因,找出合适的翻译策略做好译者工作。

起源不同是东西方文化主要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三种文化希腊文化、犹太文化和现代工业派系。

若从中华文化来说唯一可借用的元素就是佛教文化。

基督教的时代刚开始,佛教就从印度传到中国与中国文化融合,成为中国三大文化源头之一汉语的思维模式是非线性解释学说循环论证方式而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则是因果关系线性理论。

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的民族创造不同的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生活与土地、农业密切相关。

英国是岛国,其航海业在历史上曾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因此英汉民族往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含义。

2翻译中词汇不对等现象翻译中由于文化背景、思维认知及固有本族语使用差异,使英汉翻译绝对对等不可企及。

浅谈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

浅谈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
造 出 合 乎 语 法 规 则 的 句 子 , 忽 纯 我
自社 会 特 色 的词 语 , 在 着 对 应 空 间 。 英 在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中都 是 一 支 重 要 的 力 量 , 存
语 词 汇 在 长 期 使 用 中 积 累 了丰 富 的 文 化 内 丝 毫 无 贬 义 。农 民 应 译 成 f r r a me 。
确 运 用 语 言 。 同样 , 们 的 翻 译 能 力 也 会 我
引 起 别 人 的 蔑 视 。 它 只 为 谋 取 个 人 私 利 而 从 中得 到 提 高 。
1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Ⅱo t 一 o e a 0 ) 语 言 与 文 化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 语 言 是 圆滑 的人 ”s l0h 一 p r t r之 义 。指 一 参考 文献 文 化 的 载 体 , 文 化 的 主 要 表 现 形 式 。 语 个 人 做 事 和 说 话 时 , 心 十 足 , 常 老 练 。 【】蔡 建 平 . 汉 禁忌 语 及其 文化 异 同考【】 是 信 非 l 英 J. 言 是 随 着 民 族 的 发 展 而 发 展 的 , 言 是 社 汉 语 “ 治 家 ”这 个 词应 译为 saema , 语 政 t ts n 在 会 民 族 文 化 的 一 个 组成 部分 。 不 同 民 族有 英 国 英 语 和 美 国 英 语 当 中 都 很 贴 切 , 着 不 同 的 文 化 、 历 史 、风 俗 习惯 和 风 土 人 saema tts n主 要表 示 善 于管 理 国家 的 明智 之 民 族 的 语 言 中 表 现 出 来 。 语 言 离 不 开 文 为 saema tt s n。 化 , 化 依 靠 语 言 , 习英 语 是 学 习一 种 语 文 学 言, 当然 离 不 开 文 化 . 言 中储 存 了一 个 民 3文化差异是跨 文化翻译的障碍 语 族 所 有 的 社 会生 活 经 验 , 映 了该 民 族 文 反 化的特征 , 人们 在 习得 语 言 的 同时 , 在 了 也 解该 民族的文化 。语言受 文化的影 响 , 又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跨国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汉英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常见。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大量的翻译错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些错误不仅给沟通带来了困难,还可能导致信息误解、商业损失等问题。

从跨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语言结构和习惯问题
中英文的语言结构、表达习惯和语气使用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

例如,英语中很多动词可以用主动语态表示被动意义,而汉语则不行;中文习惯于将修饰语放在被修饰语前面,而英语则相反。

因此,如果翻译人员没有深入了解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和习惯,就很容易出现翻译错误,导致信息传达不准确。

二、文化差异和语境问题
中英文化差异和语境问题也是导致翻译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在英语中,“crazy”一词的意义既可以是“疯狂的”,也可以是“疯子”,但在汉语中,这两种意义需要用不同的词才能表达。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中的语言习惯和语境,尽可能避免出现意思不明确或歧义的情况。

三、技术术语和领域知识问题
在某些专业领域和某些技术术语方面,中英语言存在较大的差异。

例如,在计算机和互联网领域中,很多词汇都是根据英语自然语言演化而来的,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专业术语的翻译和使用,不可随意翻译或直接使用中文术语,否则可能会导致信息失真和误解。

总之,汉英翻译错误往往涉及到语言、文化和专业知识多个方面,要想做好汉英翻译工作,翻译人员需要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不断实践和积累中不断提高翻译质量,尽可能减少翻译错误的发生。

《论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及其策略》范文

《论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及其策略》范文

《论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及其策略》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交流的桥梁——翻译,特别是口译,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英汉习语口译作为语言交流的特殊形式,因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关注。

文化差异是影响英汉习语口译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关系到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文化背景、价值观、习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1. 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理解障碍英汉习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一习语在两种语言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在口译过程中,如果译员不了解或误解了习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就可能导致翻译失误,使听者产生困惑。

2. 价值观差异引起的翻译难度中西方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这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等方面。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达习语所蕴含的价值观成为一大挑战。

3. 习俗习惯差异导致的翻译失真习俗习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习俗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在习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果不了解这些习俗习惯,就可能导致翻译失真。

三、应对文化差异的英汉习语口译策略1. 提高跨文化意识译员应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文化背景、价值观、习俗习惯等。

只有这样,才能在口译过程中准确理解习语的含义和用法。

2. 积累习语知识译员应积累丰富的习语知识,包括习语的来源、含义、用法等。

同时,还要了解习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和延伸意义。

3. 采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在口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那些文化内涵较为明显的习语,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习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传达出来;对于那些文化内涵较为简单、直接对应的习语,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

4. 灵活运用解释和补充说明在口译过程中,如果遇到难以直接翻译的习语,可以灵活运用解释和补充说明的方法,将习语所表达的意思解释清楚。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与对策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与对策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与对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而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英语翻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翻译者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

中西文化差异导致英语翻译难度增加。

中西方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习惯,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会产生诸多困难。

中文习惯以金字塔结构呈现信息,重点放在开头和结尾;而英语则更倾向于线性结构,信息的展开更为平衡。

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重新组织和调整语序,以保持信息的完整性和流畅性。

中西文化差异会导致翻译失真。

由于文化的不同,同一词汇、句子或表达在中西方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翻译时如果不了解文化背景,容易造成信息传递的误解和失误。

中文中“福”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好运和吉祥,而英文中的“福”则常常被翻译为“luck”,“fortune”等词语。

翻译者需要了解两种文化的特点和背景,避免翻译带来的歧义或误解。

中西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词语的音译问题。

中文中为了转译外来语,经常采用音译的方式,而在英语中则更倾向于使用直译的方式。

在翻译中,如果直接采用音译的方式,可能会使译文变得晦涩难懂,而采用直译的方式又有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原意。

翻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目标语言的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翻译者在进行翻译之前,应该通过深入学习和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

只有对文化背景有着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转译原文的含义。

翻译者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化专著,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来积累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翻译能力。

翻译者应该进行积极的交流和合作。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不确定的翻译问题,可以与母语为目标语的人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翻译者还应该经常与其他翻译工作者进行交流,分享经验和心得,相互提高。

翻译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

只有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翻译技巧,才能更好地应对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模式审美观论文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

译者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Nida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

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

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

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

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

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

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英汉互译中理解障碍

英汉互译中理解障碍

英汉互译中的理解障碍【摘要】英汉翻译中不仅存在着语法、词汇差异,而且存在着文化差异。

因此翻译工作者既要理解原文本身,又要了解其文化背景,只有克服了这些重重障碍,才能保证译文准确无误。

【关键词】翻译背景障碍差异翻译不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容易,单凭一本词典就可以照译无误。

翻译时,虽然与原文的作者相比,译者可以省却许多麻烦,把人家既成的作品拿来照译,但是在行文上,作者又可以随心所欲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写自己所熟悉的东西,而翻译者则需受原文的限制,既要有创造性,又不能自由发挥。

更何况作家只需精通一种母语,而翻译者至少须掌握两种以上文字。

翻译工作者只能遵循翻译工作的标准,即“忠实、通顺”,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努力寻求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正确地理解原文、忠实地表达原文的过程。

理解与表达是翻译过程中所必经的重要的阶段。

在翻译实践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楚柯夫斯基曾指出:“科学地钻研原文,是客观上准确复制原文的一切涵义与风格特点的可靠保证。

”任何一个译者在动笔翻译之前,都必须像甲虫一样“钻进去”,在原作的字里行间爬行,仔细地观察并嗅遍每一个细微末节,以做到对原文的透彻理解。

著名翻译家钱歌川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对于一种文字的了解,真是谈何容易!此种情况,不足为外人道,只要是染指过的人,没有不对翻译具有痛苦的经验的”。

因为阅读者读懂一个大意就过去了。

而翻译则不然,非得要把每字每句都理解透彻才能译。

例1,my uncle remembered me on my birthday.译:我叔父记得我的生日。

例2,she is a homely woman.译:她是一个家庭妇女。

这两个译例都犯了由于误解词义而产生的错误。

例1中的remember应是make a presentto一义,而不是,所以应译为:我叔父送了我一个生日礼物。

例2中的homely在英式英语中意为“家常的、朴素的”,而美语中则是“不漂亮的”意思。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内容提要】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

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在各自的语言上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并且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传达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

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社会风俗习惯差异和宗教文化差异这三个主要方面,分别论述了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造成的影响,提示大家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背景,在真正理解原文内涵的基础上,精确译出原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翻译【正文】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

语言是一种复杂而灵活的社会现象,从一种语言的使用,我们可以看出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地域政治与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谚语、思维方式、个人价值观、行为准则等。

从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来看,儒家伦理文化是汉文化的主流;而基督教的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主脉。

由于中西文化源流传统的差异,使得文字转换的过程更加艰难,对译文的准确性也难以把握。

中英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文化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人统计过,给文化一词下的定义至少有200种。

一般说来,文化可分为两类:正式文化和普通文化。

正式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的成果,集中反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普通文化,即人类生活中一系列不同的特征,如风俗习惯、礼仪、禁忌、婚丧、庆典、节日等。

两类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正如刘重德教授所说“文化包含着语言,并影响着语言…而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在形式,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丰富思想,进行相互间的思想感情交流。

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事实上语言并不是一种隔离的现象孤立地存在,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整体的部分。

英汉交传中的理解障碍及其解决策略

英汉交传中的理解障碍及其解决策略

英汉交传中的理解障碍及其解决策略
理解是口译的最基本环节,译员对于原语的理解关系着整体口译质量。

学生译员在口译实践中会遇到许多理解障碍,其中的原因大致分两类:一是语言因素;二是非语言因素。

译员或是因为词汇量匮乏、原语信息过多而不能理解原语意思,导致误译、漏译甚至是错译。

亦或因为译员认知能力不足和缺乏背景信息引起的理解障碍。

笔者对美国总统奥巴马每周电台演讲进行口译实践,并在交替传译的过程中,
认真总结分析了造成理解障碍的成因,并对此进行分析,提出了应对
策略。

学生译员对于理解障碍可以从两方面解决:一是不断扩充自己的词汇量;在面临长难句时可以采用顺译法、逆译法和分译法进行翻译。

二是译员注重平日的知识积累,朝着把自己知识库发展成“百科全书”努力。

还要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这有利于译员把握好口译主题,缓解压力。

译员一定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应对策略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应对策略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应对策略英汉民族在传统观念、宗教信仰、生态环境、文学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原语向目的语转换过程中出现误译的主要因素。

本文结合实例分析这些因素的同时,提出了新闻翻译中因应文化障碍的策略。

传统观念之别与新闻翻译障碍由于汉英两个民族传统观念存在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联想意义大不相同,一些植物词、动物词、颜色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同的隐含意义。

如中国人常以“松、竹、梅”比喻人品的高洁;而英语中“pine,bamboo and plum blossom”只是三种普通植物的概念名词,并没有以上的隐含意义。

汉语中的“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与其有关的词和短语也都是贬义,如“走狗”、“狗奴才”、“狼心狗肺”、“狗腿子”、“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西方人对“dog”却情有独钟,认为dog是“人类的忠实朋友(man’s best friend)”,与其有关的短语含有积极的意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 (幸运儿)”、“an old dog(老手)”、“to be top dog(位居要职、胜利者)”、“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时候)”、“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会新东西)”等,这些表达无不体现出英美人对狗的爱怜和喜爱。

中华民族对“红”色情有独钟,人们通常借红色的热烈表达喜庆、吉祥,如红榜、红线、开门红、满堂红;用红色的娇艳表达中华女儿态,如红妆、红运、红娘。

因此,汉语逐渐产生了红色是美丽、爱情、喜悦等情感,具有地位、富贵、幸运等概念隐喻。

然而,英语对“红色(red)”的理解建立在“血液(blood)”的颜色基础上,它在英语文化中的联想意义是与恐怖、血腥等联系在一起的,如《简·爱》(Jane Eyre)里的“红屋”象征着恐怖、死亡,而《红字》(The Scarlet Letter)里的“红”色则象征“通奸、罪恶”等。

文学作品英汉互译的常见挑战有哪些

文学作品英汉互译的常见挑战有哪些

文学作品英汉互译的常见挑战有哪些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学作品的英汉互译越来越频繁。

这一过程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然而,要实现高质量的文学作品英汉互译并非易事,译者往往会面临诸多挑战。

语言结构和语法的差异是首先需要面对的难题。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法规则、句子结构和词汇用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英语注重形合,通过丰富的形态变化和连接词来表达逻辑关系;而汉语则重意合,更多依靠语序和语义来体现句子的含义。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语法结构,并在目标语言中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

比如,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换为短语或分句。

词汇的多义性和文化内涵也是翻译中的一大障碍。

许多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而文学作品往往运用丰富的词汇来营造氛围、刻画人物和推动情节。

译者不仅要理解词汇的基本含义,还要结合上下文和作品的整体风格来选择最合适的译词。

同时,一些词汇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成语、俗语、典故等。

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字面翻译,可能会导致目标读者无法理解或误解原文的意思。

例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直译成“ A loss, sometimes, is a gain ”,可能无法传达出这一成语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韵味。

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也是翻译的难点之一。

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常常被作者用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但由于中英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这些修辞手法在翻译时可能无法直接对应。

译者需要在目标语言中寻找相似或等效的表达方式,以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

比如,英语中的“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忙得不可开交”,虽然具体表述不同,但都传达了忙碌的程度。

风格和语气的传达同样具有挑战性。

每一位作者都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语气,有的简洁明快,有的华丽繁复,有的幽默诙谐,有的严肃庄重。

译者需要敏锐地捕捉到这些风格特点,并在翻译中尽量予以再现。

浅析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引发的理解障碍问题

浅析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引发的理解障碍问题

浅析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引发的理解障碍问题【摘要】本文针对英汉翻译中存在的理解障碍问题,引用一些翻译过程中产生理解障碍的实例,主要从文化差异的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宗教文化;地理位置;社会风俗习惯。

笔者认为只有在此三个层面上的理解才能对原文做出正确的理解,从而保证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关键词】理解障碍;文化差异;英汉翻译翻译作为语际交流手段,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文化信息的转换过程。

翻译准确和通顺是检验翻译质量的两个重要标准,正确地理解原文是准确翻译的基础。

从翻译中的语际交流过程可以看出,翻译始于理解,落实于表达,即译者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所传达信息意义的基础上,才能用合适的译语将原文的信息意义表达出来,并传达给译语读者。

译者的理解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尤为突出。

美国翻译理论家E. A. Nida所指出的:“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

”一、宗教文化在宗教文化方面,有些词语虽然在汉语英语里都有对应的词汇,但由于它们所蕴含的宗教文化信息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必须灵活处理。

如“龙”与“dragon”,其表面意义都是一种想象中的爬行动物,但它的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

英语中的“dragon”是“怪物、魔鬼、凶残”的象征。

然而,在中国,龙代表着吉祥、如意、神圣、高贵、权利。

“龙”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明史的象征。

因此,中国人常把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

如“望子成龙”就不能直接译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应意译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亚洲四小龙”译成英文时则变成了“four Asian Tigers”。

二、地理位置的文化语言文化离不开人类生活的环境,正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语言渐渐形成,因而各自的文化被赋予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有浓厚的地域风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引发的理解障碍问题
【摘要】本文针对英汉翻译中存在的理解障碍问题,引用一些翻译过程中产生理解障碍的实例,主要从文化差异的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宗教文化;地理位置;社会风俗习惯。

笔者认为只有在此三个层面上的理解才能对原文做出正确的理解,从而保证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关键词】理解障碍;文化差异;英汉翻译
翻译作为语际交流手段,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文化信息的转换过程。

翻译准确和通顺是检验翻译质量的两个重要标准,正确地理解原文是准确翻译的基础。

从翻译中的语际交流过程可以看出,翻译始于理解,落实于表达,即译者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所传达信息意义的基础上,才能用合适的译语将原文的信息意义表达出来,并传达给译语读者。

译者的理解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尤为突出。

美国翻译理论家e. a. nida所指出的:“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


一、宗教文化
在宗教文化方面,有些词语虽然在汉语英语里都有对应的词汇,但由于它们所蕴含的宗教文化信息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必须灵活处理。

如“龙”与“dragon”,其表面意义都是一种想象中的爬行
动物,但它的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

英语中的“dragon”是“怪物、魔鬼、凶残”的象征。

然而,在中国,龙代表着吉祥、如意、神圣、高贵、权利。

“龙”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明史的象征。

因此,中国人常把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

如“望子成龙”就不能直接译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应意译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亚洲四小龙”译成英文时则变成了“four asian tigers”。

二、地理位置的文化
语言文化离不开人类生活的环境,正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语言渐渐形成,因而各自的文化被赋予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有浓厚的地域风采。

英国是一个海岛,渔业和航海业在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中国传统是内陆文化,农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因而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英语很多与水有关,但在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同的对应。

例如:all at sea(全在海上,比喻不知所措);hang in the wind (在风中摇摆不定,比喻做事犹豫不决)
三、社会风俗习惯的文化
例如打招呼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

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
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

四、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文化差异意识,克服翻译过程中的理解障碍问题
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

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文化差异意识。

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克服翻译中产生的理解障碍问题。

2.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翻译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文化差异翻译中必须加以重视。

3.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克服翻译中产生的理解障碍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文化差异意识,从而在英汉翻译中做到近似原文的翻译。

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d.jin & e.a.nida.on translation.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1984.
[2]e.a.nida.translating meaning.thomas nelson publishers,1982.
[3]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4]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英汉翻译[m].外文出版社,2003.
[5]陈宏微,李亚丹.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王欣.纵横:文化与翻译之间[m].外文出版社,1999.
[9]文化内涵词—翻译中信息传递的障碍及其对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77-81.
[10]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