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匮要略》消渴篇有感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读金匮要略心得篇1《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涵盖了中医临床各科,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教材,也是历代中医名家推崇的经典之一。
我第一次读《金匮要略》是在大学期间,当时的课程安排是结合教材和老师讲解,逐篇逐段地学习。
我首先对书中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所述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内容通俗易懂,且所述方剂简单实用,易于操作。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性。
中医临床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它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综合因素来制定治疗方案。
这种思维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技能。
此外,书中所述的方剂也是中医临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不同的药物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如何配伍用药也是中医临床中的一门学问。
在《金匮要略》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方剂的组方原理和效果,这些方剂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研究价值。
总之,读《金匮要略》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临床思维和方剂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事业。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读金匮要略心得篇2《金匮要略》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学典籍,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对于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次读《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疾病的认识《金匮要略》对于疾病的分类和命名非常详细,每种疾病都有具体的描述和诊断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例如,在论述“心悸”时,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心悸的症状、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使读者对心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书中还对一些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阐述,如“胸痹心痛”和“心悸”,两者的症状相似,但病因病机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也不同。
二、对药物的认识《金匮要略》对于药物的应用和配伍也非常精妙,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药物的性能、功效和副作用,以及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协同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用药经验。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0八)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消渴症与糖尿病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0八)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消渴症与糖尿病这篇谈论到的消渴,就是类似今日的糖尿病,而西方医学并没有真正深入的去了解消渴的原因在哪里,中医在汉朝时期就已经讨论到这个问题了。
金匮里面张仲景只有提到两种消渴,消渴的成因是什么?消渴的成因,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明是“三阳结谓之消渴。
”什么叫“三阳结”?根据我们临床的经验来看,医书的定义很简单,第一个阳指的是胃,第二个阳指的是大肠。
胃和大肠,这两个是所谓的二阳。
也就是胃过热,大肠过热,这胃和大肠过热,就会造成中焦过热。
胃热加上大肠热,最后把中焦热起来,这就叫三阳结。
什么叫过热?就是蠕动太快了。
如果是单纯的胃蠕动太快,这是白虎汤证。
胃为什么会蠕动太快了?胃的能源在哪里?这里先给大家一个观念,就是中焦和下焦这两个地方过热了,过热的原因我们介绍汤剂的时候再跟诸位介绍。
蠕动太快造成过热,这时候食物一到胃里面去,一下子就消化掉,马上到大肠,消化的速度过快,这个时候水一下子就被吸走了,从小便排出来,于是喝水下去马上就去小便,喝一杯水小出一杯水来。
还有就是才刚吃完食物却还是很饿,因为胃一直在蠕动,于是上面的胃和下面的大肠过热,其中间的地带在胃的下方有一个脏,中医叫'脺肉’,西医叫做胰脏,其实这个脏在中西医的观念里面是相同的,而且脺是属于脾脏。
大家来做个实验,今天晚上回家,拿一小锅水,不要煮滚,开一点点火,当水表面上有一点蒸气还没有滚时,你拿一块肉丢下去,小火慢慢的煮,那个肉是不会被煮烂的,但是会变脂肪,其质会变。
西医发现到这一点,就说:'糖尿病的原因,是从胰脏发炎来的。
’胰脏本身在西医的观念里面,胰脏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外,一个是内。
如果是胰脏的外分泌,在进入十二指肠的地方胰液跟胆囊管下来的胆汁混合,两个可以帮助小肠的消化,这是第一个外分泌。
胰脏本身还有个内分泌,它产生一定的胰液进入肝脏,我们的肝脏很大,横越在中膈的地方,胰脏产生的胰液进入肝脏以后,会让肝里面的血糖降低下来,没它的帮忙,肝就会产生过量的血糖。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1《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医学书籍之一。
这本书是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是一部以治疗杂病为主的医学典籍,对于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分为五脏病、中风历节、风痹痿蹶、脚气、消渴、以及胸部病等十六篇,每一篇都有详细的症状描述和治疗方法。
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理念。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其中的一些论点和案例。
例如,在《金匮要略》中,作者强调了“虚劳虚症”的治疗方法,认为应该以补虚益气为主,而不是采用攻伐之剂。
这个观点与我所学到的知识非常契合,也让我对中医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书中的一些案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书中记载了一位男子因为气滞血瘀而导致手臂疼痛的病例,治疗方法是通过针灸和药物进行治疗。
这个案例让我对中医的针灸疗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医的神奇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医学书籍。
它不仅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生命和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中医的学习者和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2《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张仲景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医学的宝典。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医治疗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剂和病例,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功能是相互协调的,而疾病的发生则是因为这种协调被破坏了。
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内部环境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具有很高的疗效,而且副作用也较少,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其中的一些方剂。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是中医界流传已久的医学典籍,为张仲景所著,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首先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即从患者的整体状况出发,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全身状况,结合中医理论,确定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也学习了中医常见病证的诊治方法,如血虚证、血瘀证等。
其次,在临床实践方面,我通过与患者的互动,深刻体会到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性。
在患者看来,中医临床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例如,在面对一位感冒患者时,中医不会直接给予抗生素等西药,而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咳嗽等,结合中医理论,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增强了患者的满意度。
此外,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
中医临床医学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症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观察,我学会了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总之,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2《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之一,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文献。
本书以论述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为主,旨在为广大患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治疗方案。
我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深感其内容丰富,治疗方法独特。
本书不仅提供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强调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本书所提出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差异,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因素,采取灵活、全面的治疗措施,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医学三字经·消渴》消渴的经方治疗
医学三字经·消渴》消渴的经方治疗一、消渴病的经方治疗之前讲消渴的时方治疗,已经讲到治疗消渴很深的层次了,讲的还是时方,还没有讲到经方,讲的都是宋朝以后才大行于世的治疗方法。
那么我们大家可能要问一个问题,就是在宋朝以前,中医是怎么治疗消渴的呢?大家可以看看《千金方》、《外台秘要》,就知道唐朝的时候是怎么治疗消渴的,这些书里头治疗消渴的内容还是非常多的。
(一)经典才是真正抓住了疾病的规律治疗消渴最经典的方法是在哪里呢?在《金匮要略》里面。
《金匮要略》里面治疗消渴应该是最经典的,它是经方医学。
但是很少有人对经典治疗消渴很感兴趣,因为我们大家尽相信消渴属于阴虚,尽去滋阴了,中医真正伟大之处、真正复杂的理论反而没有人去研究了。
我每次讲消渴,不管在哪里讲,我都要讲一下《金匮要略》是如何治疗消渴的,虽然《金匮要略》理解起来有困难,但是这却是最经典的。
什么叫最经典?就是它真正抓住了疾病的规律,你想真正解决问题,你还是要研究《金匮要略》。
(二)《金匮要略》治疗消渴的三种情况“金匮法,别三般”:《金匮要略》里面讲到了消渴的三种情况。
一、“能食而渴,重在二阳论治。
”如果是又渴又能吃,容易饿,在临床上看,往往是上消跟中消在一起的,所以《金匮要略》就把它们放在一块论述,这种情况实际上应该从二阳论治。
二阳是什么呢?《黄帝内经》说:二阳就是阳明,所以得从阳明论治。
二、“饮一溲一者,重在少阴论治。
”这就类似于我们刚才讲的下消,这个主要是肾的问题,所以得从少阴肾来论治,主要是肾气虚,不能收摄,水直下趋。
肾气不能蒸动这个水,因为肾中阳气太亏了,导致水不能上济,所以导致饮一溲一者。
《金匮要略》中的这两种情况还能跟三消理论对接,但是《金匮要略》中的第三种情况就不容易理解了。
三、“不能食而气冲者,重在厥阴论治。
”三消理论就没有讲到这个。
其实这种情况是消渴的根源。
不能吃而气冲指的就是吃饭不行,而且气逆,就得从厥阴论治。
因为人的一身当中肝火是最横的,燔灼无忌,这个火太厉害了,耗伤津液,所以就很容易转为消渴。
贾海忠金匮要略(二四三)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消渴脉象
贾海忠金匮要略(二四三)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消渴脉象二、消渴脉象在这一篇还提到了消渴的脉象,其实消渴脉象应该是各种各样,只不过是说的下面这一段条文提到的这些脉象。
【原文】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寸口脉浮而迟’这里首先说的寸口脉是浮的,是迟的,寸口脉就是桡动脉,是一个浮迟,一摸就能摸得到脉象,因为它是浮的,为什么脉浮了呢?是因为消渴,是因为脱水了,所以说,人瘦反而好摸脉了。
'浮即为虚’之所以是'浮’是因为血管里面的精血不足了,所以,这提示的是虚。
'迟即为劳’所谓'劳’就是气不足。
前面的'浮’和'劳’结合起来,就是既有虚'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虚指的就是卫气不足,这个卫气就是阳气,行于脉管外面的,护卫肌表的气,也就是保卫的意思;这个'劳’是指的荣气不足了,这个“荣气”也就是“营气”,这个'营气’就是行于脉管内的气,有营养之气,营养不足了,当然就会造成'劳’。
'趺阳脉浮而数’趺阳脉就是足背动脉,一摸就能摸得到,说明人瘦,数,就是跳得快。
前面讲的寸口脉是浮而迟,这里讲的趺阳脉是浮而数。
我们能想到这是一个人的脉象吗?肯定不是一个人的,这里所指的是两种情况。
不要以为说,手上的脉跳得是慢的,脚上的脉跳得是快的,这是不存在的。
所以,只是在列举消渴可以见到的一些脉象。
'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这里的浮反应的是气,数,跳得快,就表示消谷,'大坚’就是大便干。
'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如果气比较足,尿的次数就多,也就是说有尿频了,尿频多,大便就会很干燥。
大便干再加上小便数,这就是相搏的意思,这就是消渴。
实际上是指的消渴的脉象。
这里不管是寸口脉还是趺阳脉,浮,是一个特征,迟数是两类不同各类的消渴。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修改版]
第一篇: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
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
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
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
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
“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
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
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
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
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
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
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
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
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修改版]
第一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自问世后,其理论精奥,其方效而多验,被奉为经典之作,历代医家无不研习之,正如清李彬在其序文所言:“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医,不读《金匮要略》者,并不可与言《伤寒论》”。
其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历代医家的著作和临证之中。
作为杂病专著的《金匮要略》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成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后世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的发展无不根源于此。
(一)经方派的形成尊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经,于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则被尊为“经方”。
如徐大椿说:“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喻嘉言称“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二)《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历经历代医家的充实、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方法己不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家之长。
但就其包含的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讲,《金匮要略》所记载和阐述的理论和方法仍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病种《金匮要略》全书共论述40多种病,其中属内科疾病的约30多种。
有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疹、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病、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疽病、惊悸、吐烟、下血、胸满、癖血、呕吐、哆、下利等。
病种的丰富是中医内科学发展的必然,出现新的病种,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病种的分化,如《金匮要略》中的吐蛆,下血,现中医内科学中将之分为出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鼻蛆。
说明在《金匮要略》之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病的概念更加完整、系统,治疗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
二是新发现或新出现或结合西医学的“病”,如各种癌症、肥胖、痴呆等。
2.方药仲景之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
在仲景方影响下,方剂学有了长足的发展。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不仅对经典中医方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对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所记载的丰富经验和治疗方法,对于我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的热爱,更加坚定了我学习中医的决心。
五、对中医文化的认知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中医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渗透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金匮要略》作为中医经典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中医文化内涵,对于弘扬中医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方法与心得体会
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采取了系统学习的方法,按照章节和内容进行逐一学习。由于书中内容繁杂,我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方法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首先,我尽量将内容进行分类,找出一些相对容易混淆的方剂进行对比学习,这样有助于加深印象。其次,我注重实际操作,会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学习。最后,我还会找一些权威解读,进行对照学习,以求更深入地理解。
六、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学习《金匮要略》使我对中医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我的医学知识储备。在这一过程中,我也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治疗能力,对于将来的临床实践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医学的宝贵之处,坚定了我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和信念。
七、结语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中医药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华传统医学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不仅丰富了我的医学知识,更加深了我的对中医文化的热爱。我相信,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金匮要略》,将其中的精髓传承下去,为中医药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对于经方内容的理解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第一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08级中西医临床(2)班李宗霖 20080205024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金匮要略》,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金匮要略》,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金匮要略》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前哲徐灵胎曰:“医者之学部,全在明伤寒之理,故仲景之书有二,即伤寒金匮要略是也,夫《伤寒论》乃治时病之法也,《金匮要略》乃治杂症之法也,而金匮之方,则又半从《伤寒论》中来。
”陈修园曰:“医门有仲景,犹儒门之有孔子也。
其著述伤寒、金匮,集汉代之前之大成,立三百九十七法,法法遵经,传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以六经铃百病,为不易之定法,以此病例彼病,为启悟之捷径。
由此可见,《金匮要略》确为中医重点学习之书。
”《金匮要略》对于中医的学习如此之重要,因而我们理应认真学习它,学好它。
对于《金匮要略》的学习我自有一些感受和体会:一、扎实古汉语功底《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其行文形式自然是古汉语文原文,字体亦为繁体字。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这是一个由于气血俱虚的病了。
由于虚,所以他饮水自救,因此也有个消渴证候。
也由于上边虚,所以下边的寒就往上冲,造成「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等症候。
「食即吐蛔」,蛔就是蛔虫了,蛔虫被寒所迫,它也往上跑,所以他一吃东西,连蛔虫他都吐出来了。
「下之利不止」,这个是半表半里的虚寒证,这种证候它是不能下的,你要是误下,那可是利不止,因为虚其里了,本来人就有虚寒的证候了,要是那样,就下利不止了。
这一段是伤寒论的厥阴病的一个提纲,出在这个地方,也是说明消渴各种不同。
由这一段可以看出来,这是一种本虚引起的渴,所以他饮水自救,它是这么一种消渴。
古人说的消渴当然是包括了现在的糖尿病,可是不尽属于糖尿病。
凡是这种渴,渴得非常明显的,他都列这里头了。
那么这个厥阴病的渴,绝不是现在所说的三多的糖尿病,因为他不能吃,饥而不欲食,与这个糖尿病是不相同的。
但是由古人他写的这东西,咱们知道这种消渴是一种本虚而致人于渴的。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这段与上面是差不多的。
寸口脉,平时诊的脉叫寸口脉,就是桡骨动脉。
浮而迟,浮一般是主表啦,不过也主虚,浮即为虚,在这个地方指虚。
迟,一般都是血不足了,所以他说是劳,是虚劳的劳。
虚,指是卫气不足。
劳,指的营气不足,合起来就是营卫俱不足。
营卫是什么呢?就是人身上的津液,在血管之内古人叫营,血管之外叫卫,这个咱们我们解释过。
那么营卫不足,表示津液虚,也可以致消渴病的。
这也是虚,津液虚引起消渴。
这一段在《医宗金鉴》认为应该搁虚劳篇,我认为搁这里还是有道理的。
它就是说明各种各样的渴,也有营卫气虚,心液不足引起的渴,这也是属于渴嘛。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一作紧)。
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金匮要略》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医学智慧和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验证。
以下是我对《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
首先,《金匮要略》对于疾病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在《金匮要略》中,通过对症状的描述和分析,结合脉象和舌诊等辨证方法,明确了疾病的病机和证候,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把握疾病的特点,还能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金匮要略》在治疗方法上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到的见解。
其中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饮食调理等多种治疗手段。
在药物治疗方面,通过对药性和功效的详细描述,提供了丰富的药物选择和搭配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针灸疗法方面,通过对经络和穴位的论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和方法,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南。
此外,对于饮食调理和起居调摄等方面也有着详细的介绍,为疾病的调理和康复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
另外,《金匮要略》还对一些常见病症和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比如对于伤寒、温病、痈疽等疾病,都有着详细的论述和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总的来说,学习《金匮要略》是对中医经典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医术水平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不仅对中医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对临床治疗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希望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不断学习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为患者的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匮要略 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作者为张仲景。
这本书主要是针对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疾病,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几点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认为《金匮要略》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独特的辨证施治法。
在古代医学中,重视辨证施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基础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而《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辨证施治法则是基于这一理论而展开的。
在书中,作者以病证形态为依据,对病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辨证施治法不仅能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本质,还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使患者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其次,我对《金匮要略》中的针灸疗法印象深刻。
针灸疗法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传统疗法之一,它通过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金匮要略》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各种针灸方法的使用,以及相应的适应症。
通过针灸疗法的应用,可以迅速缓解疼痛,恢复身体的功能,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这使我对针灸疗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有机会学习和运用这一疗法。
最后,我认为《金匮要略》这本书在病因病机的阐释上也是独具匠心。
在古代医学中,病因病机是一种解释病理形成的观点,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体系。
在《金匮要略》中,作者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疾病的本质,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让我对病因病机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进一步学习,能够更好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综上所述,阅读《金匮要略》使我对古代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辨证施治法、针灸疗法和病因病机的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和应用古代医学的知识和技术。
通过对这本书的深入研究和学习,我相信我能够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对和治疗各种疾病,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和福祉。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第一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自问世后,其理论精奥,其方效而多验,被奉为经典之作,历代医家无不研习之,正如清李彬在其序文所言:“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医,不读《金匮要略》者,并不可与言《伤寒论》”。
其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历代医家的著作和临证之中。
作为杂病专著的《金匮要略》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成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后世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的发展无不根源于此。
(一)经方派的形成尊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经,于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则被尊为“经方”。
如徐大椿说:“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喻嘉言称“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二)《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历经历代医家的充实、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方法己不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家之长。
但就其包含的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讲,《金匮要略》所记载和阐述的理论和方法仍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病种《金匮要略》全书共论述40多种病,其中属内科疾病的约30多种。
有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疹、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病、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疽病、惊悸、吐烟、下血、胸满、癖血、呕吐、哆、下利等。
病种的丰富是中医内科学发展的必然,出现新的病种,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病种的分化,如《金匮要略》中的吐蛆,下血,现中医内科学中将之分为出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鼻蛆。
说明在《金匮要略》之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病的概念更加完整、系统,治疗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
二是新发现或新出现或结合西医学的“病”,如各种癌症、肥胖、痴呆等。
2.方药仲景之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
金匮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精讲二消渴小便不利证治我们接着来讲消渴病,第2条实际上是讲的“中消”,但是没有出方,现在,讲大家看151页上面,它最后总结的,也等于我把这条文做一个小小的归纳,就是最后几个字,他落实在病因、病机上,叫做“营卫两虚是其发病主因”,营气不足,燥热内生,于是形成消渴,这种消渴,他(仲景)认为,一个是胃气有余,一个是胃热亢盛,胃热气盛,所以,他(病人)出现了消谷善饥,包括多饮,包括多尿,叫做“溲数”,他认为是热盛耗津以后,出现的中消证,因为“中消”,正好有多饮、多食、多尿症,而以消谷善饥为重,所以,他认为是中消证,中消证拿什么方来治?他没有提治法,[按语]里面说,没有提出治法,但是后世以调胃承气汤为主方,程钟龄,《医学心悟》作者,提出:“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确实有实践意义,我认为,不能把着眼点就落在,消谷善饥就是胃热,胃热就清胃热,不行,必须得滋阴,“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所以,要滋其肾,养其肾阴,有利于清除阴虚的火热,包括胃热,这是第2条,就讲到这。
下面,我们来看第3条:“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一类)这是八味肾气丸,在《消渴病》篇的一见,又是“男子”二字冠以条首,和我们讲“男子虚劳”一样,消渴病女人也得,为什么要强调“男子”,这里就是要说和肾为本的关系,和肾阴被耗损的关键。
八味肾气丸,方中有桂枝和炮附子,近年来,遵《千金》、《和剂局方》之旨,又有的将桂枝改为肉桂,取其引火归源之功,我刚才说的,阴虚为本,为什么用到肾气丸了?就是阴损及阳的结果,这也能看出来,张仲景,对于大家已经共知的问题,不再赘述,而对于大家容易忽略的,对于(肾阴虚→阴损及阳→肾阳虚),从男子消渴里面,把肾阴虚为本的问题提出来,日久迁延不愈,阴损及阳,肾阳虚证为主症的时候,怎么治,临床表现什么样,“小便反多”,仲景善用“反”字,我前面已经讲了,无数个有“反”字的条文了,凡是这样的字样出现,标志着反其常,那么,就是小便不正常了,出现了“多”,多到什么程度呢?“以饮一斗,小便一斗”,“斗”,是一个量词,但是,又不是真的去拿斗量,就是来说明进和出的量,几乎均衡, 多少尿多少,也可以叫做“饮一溲一”,原文说“以饮一斗,小便一斗”,尿得很多。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一0)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一0)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
十三
《金匮要略》原文:“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
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这个'浮’代表是表证,'迟’代表虚证,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的'表虚’。
寸口脉,就是阳脉的地方。
'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虚,卫气不足,这是指气脉的地方,劳,就会血气不够。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趺阳脉’就是指的冲阳脉的地方,在经方里面,一直都在提趺阳脉,我们中医叫三部九侯。
在过去,有很多人骂医生,摸脉,都不离寸关尺,也不去摸三部九侯。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每个病人都去摸三部九侯,这是很麻烦的。
摸脉,实际上是第四种的诊断,叫'切’。
中医的四诊,其实是以'望、闻、问’为主,脉诊,只是帮助我们诊断,协助诊断而已,实际上,有望、闻、问,就已经够了。
如果是趺阳脉浮而数的话,代表这个'浮’是气,'数’就是消化力量很强,但是,大便又很坚硬。
气盛,小便次数也很多,大便又很坚硬干燥,这就是大肠太热,津液没有了。
坚数相搏,这也是消渴。
上一节(二0九)看起来好象有宿食,把宿食攻掉,结果是下利不止,病症还在身体里面,那也是消渴的一种。
我们从这一条辨,就知道了,这是三阳结,胃太热,大肠也太热了,中间也太热了,这个病人就出现了消渴。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参考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参考ok3w_ads(“s004”);ok3w_ads(“s005”);篇一: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起了标题后,突然想,为啥叫学习心得?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学习”,一是“学”,就是看书,学理论;二是“习”,就是练习,要实践。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心得”,经过自己的心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经过总结后变成自己的,应该才能叫得到了。
就像读书,不读出来应该叫看书,读书就应该念出来,是有声调的,就像读汉赋,四六句,读出来时,抑扬顿挫,感觉特美。
所以,我觉得这个心得当然最好是写出来,因为写的过程也是逼自己总结的过程,我就是这样,呵呵。
回正题,看完胡希恕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讲座第一遍之后,这周开始,准备开始看第2遍。
看了前几条,明显比第一次理解的深很多。
所以,书,或者准确地说,经典的书,还是要多看几遍才行,jt说看个10遍以上,我同意。
不过他没看到10遍就开课,呵呵,误导的几率有点大,我是一个例子啦。
主要有2个心得:1.要想理解医,首先要理解人是有自愈能力的。
2.有个故事:扁鹊治好了一个已死之人,人们说他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华佗说:“余非能生死人,因其自当生,余使之起尔”,意思是“我不能起死回生,我只是扶了他一把”,如果这个人连自愈的能力都没有,扁鹊也没办法。
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淘汰,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就一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形成了抵御外邪或内邪的能力。
黄帝内经讲“正邪交争”,也就是说有了病了,机体就会起来和疾病斗争。
比如传染病,没发病的人不是没接触过,是因为他抵抗能力强,经过正邪交争,人胜了。
再比如太阳病,机体会想通过出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够,出一身汗,在你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病邪排出去了。
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不行,那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这时候,不吃药,是不会好的。
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帮他一把,助其一臂之力。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伤寒论里每个方剂的作用,就比较容易一点。
对《金匮要略》中消渴病的辨治思考
对《金匮要略》中消渴病的辨治思考詹惠娟;姜华【摘要】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消渴”首载于《素问·奇病论》,中国历代医家经过千年的医学实践对于消渴病有着独特的见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立专篇论消渴病,对其主症及辨治的解析较《黄帝内经》,更为详细全面,并首创温肾治消渴.其所载的治疗消渴病的主方,内容精湛,疗效显著,被后世广泛运用.文章通过对《金匮要略》消渴病篇的体会,对消渴病的辨治进行简要阐述.【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6(011)002【总页数】4页(P348-350,354)【关键词】《金匮要略》;消渴;证治【作者】詹惠娟;姜华【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结合鼓楼临床学院,南京,210003;南京鼓楼医院,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R255.4Abstract Diabetes falls into the category of wasting-thirst disease in TC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asting-thirst disease was firstly recorded in“Suwen·Qibing Lun”. TCM practitioners in ancient China has accumulated variou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Wasting-thirst disease. ZhangZhongjing describes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in detail in the Golden Chamber,which is more comprehensive than Nei Jing. He also put forward that this disease should be treated from warming kidney. The main prescription to treat the disease is concise and comprehensive,with favorable curative effect,and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share the views of author in reading the Golden Chamber,and illustrat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is disease.Key Words Golden Chamber;Wasting-thirst disease;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消渴首见于《黄帝内经》,然其有论无治,张仲景秉承《黄帝内经》旨意,在《金匮要略》中设“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专篇,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消渴病病机及治法方药,而且是最早记载了消渴病并发症的医家,而且提出了有效的治法和方药,有论有治,承前启后,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从病机、证治及并发症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
浅议《金匮要略》消渴病的辨证论治体系
浅议《金匮要略》消渴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唐瑛;沈宏春;王科闯;张琦【摘要】@@ 消渴是一个古老的中医概念,作为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辨证论治始于<金匮要略>.近年来,消渴概念逐步被理解为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与现代西医学糖尿病等同.这就局限了中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研究,同时也不利于糖尿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笔者试从<金匮要略>中消渴病的病名和辨证体系的阐述,强调中医病名和主证的意义.【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1(043)006【总页数】2页(P73-74)【关键词】消渴病;辨证论治;金匮要略【作者】唐瑛;沈宏春;王科闯;张琦【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泸州医学院,四川泸州646000;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泸州医学院,四川泸州646000;泸州医学院,四川泸州646000;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4消渴是一个古老的中医概念,作为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辨证论治始于《金匮要略》。
近年来,消渴概念逐步被理解为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与现代西医学糖尿病等同。
这就局限了中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研究,同时也不利于糖尿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
笔者试从《金匮要略》中消渴病的病名和辨证体系的阐述,强调中医病名和主证的意义。
1 消渴病名消渴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消、渴均是以症状而命名的。
《说文解字》解释“消”:尽也,从水肖声。
“渴”:尽也,从水曷声。
所以,消渴是指非常严重的口渴,饮不解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 丸 , 为 后世 对 “ 消 ” 此 三 的辨 证 施 治 奠 定 了基 础 。临 床 应用 时应 力 求 做 到 古 为 今 用 , 于 创 新 , 高疗 效 , 敢 提
治 病救 人 。
收 稿 日期 2 1 — 2 1 O 00 —0
们 很好 地继 承和 探讨 。
2 辨 证 施 治 关 于 消 渴 病 的 证 治 , 仲 景 提 出 了 肺 胃热 盛 、 气 张 津
两伤及 肾气 亏 虚 证 型 , 方 有 白 虎 加 人 参 汤 、 气 丸 主 肾 等 。其 中“ 欲 饮 水 , 渴 口干 舌 燥 者 ,白 虎 加 人 参 汤 主 之” 金 匮方 论衍 义 》 为 , 乃为 《 。《 认 此 内经 》 指 心移 热 所 于肺 , 为膈 消也 。膈 消 则 渴 也 , 传 皆相 火 伤 肺 之 所 致 ,
之 发 挥 。 肾虚 阳 微 , 能 蒸 腾 津 液 以上 润 , 不 上 承 则 不 水
名 脾瘅 ……此 人必 数 食 甘美 而 多肥 也 … …转 为 消
渴 ” 那 时 已认 识 到 饮 食 不 节 , 肠 热 结 等 为 消 渴 的 致 , 胃
病 因素 。《 匮要 略 ・消渴 小便 不 利 淋病 脉 证并 治 》 金 所 阐述 的病 因病 机 , 突 出 胃热 、 胃津 伤 、 则 肺 肾虚 ; 创 方 所 药, 为后世 三 消的治 疗奠 定 了基础 。
可 治疗烦 渴引 饮 而 小 便 不 多 的 消 渴 病 , 可 治疗 渴饮 又
不解 , 消谷 善饥 , 小便 频 数 而 甜 的 消 渴 病 , 病 可 以 同 异 治 。现 代治 疗 肺 胃热 盛 伤 津 的 “ 尿 病 ” 可 酌 情 加 用 糖 , 沙参 、 麦冬 、 斛 、 石 生地 等 养 阴润 燥 生 津之 品 。“ 子 消 男 渴, 小便 反多 , 以饮 一 斗 , 便 一 斗 , 小 肾气 丸主 之 ” 清代 ,
关 键 词 消 渴 金 匮要 略 体 会
消 渴 之 名 首 见 于《 问 ・奇 病 论 》 “ 病 口甘 者 素 :有
… …
程 国彭在 《 医学 心悟 》 :治 下 消 者 , 温其 肾 , 补其 谓 “ 宜 兼 肺 ……下 消清 肺 者 , 滋上 源 以生 水 也 ” 乃 为 本 条 治 疗 ,
《 匮要略 ・ 渴小 便不 利 淋病 脉证 并 治 》 一条 金 消 第 云 :寸 口脉浮 而 迟 , 即 为虚 , 而 为 劳 , 则 正 气 不 “ 浮 迟 虚
足 , 则 营 气 竭 。指 出 了 营 卫 两 虚 是 消 渴 发 病 的 主 因 , 劳 ”
中求 阳” 意 , 如 明代张 景 岳所 说 “ 补 阳者 , 于 阴 之 正 善 必
饮, 消谷善饥 , 便坚 硬 , 便 频 多 。此原 文 通过 脉 象 , 大 小
阐述 消 渴 的 病 机 为 虚 劳 ( 即 为 虚 , 气 不 足 , 即 为 浮 卫 迟
劳, 营养虚 竭 ) 此 乃 《 匮 要 略 》 大 特 点 , 脉 论 理 。 , 金 一 据 该 书虽 非脉 学专 著 , 确 有不 少 论脉 精 辟 之处 , 得 我 但 值
综 上所 述 ,金匮要 略 》 述 消渴 病 主 症 为 口渴 、 《 论 多
饮、 多食 、 多尿 、 便坚 、 便 数 。张 仲 景强 调 了其 病 因 大 小
病 机为 胃热 、 胃热 盛 津 气 两 伤 和 肾气 亏 虚 。前 者 治 肺
宜 滋 阴 清 热 止 渴 , 气 生 津 , 选 用 白 虎 加 人 参 汤 。 治 益 宜 疗 下 消 , 宜 滋 养 肾 阴 , 养 肾 阳 , 化 气 摄 水 , 用 肾 则 温 以 选
・
46 ・ O
浙 江 中 医杂 志 2 1 0 0年 6 第 4 月 5卷第 6 期
【 典研 读 】 经
读 《 匮要 略 渴篇 有 感 金 消
孙 国 香 ‘
浙 江省上 虞 市 中医院 浙 江 上虞 3 2 0 130 摘 要 消渴是 以多饮 、 多食 、 多尿 、 力 、 乏 消瘦 等 临床 表现 为特征 的一 种疾 病 。汉 ・张仲 景《 匮要略 》 金 有 专篇讨 论 , 主方 有 白虎 加人 参 汤 、 肾气丸等 , 为后 世 消渴病 的治 疗及发展 作 出重 大贡献 。
此 可知其 要 在 救 肺 也 。石 膏 虽 能 除三 焦 火 热 , 仲 景 然
名 自虎者 , 石 膏 功 独 多 于 清 肺 , 肺 中之 火 是 用 君 , 为 退 知母 亦泻 心火 , 滋水 之源 。人参 生 津 , 所 伤之 气 而 为 益
补, 米、 粳 甘草 补 土 , 资 金 为 佐 也 。 白虎 加 人 参 汤 既 以
中求 阳 , 结 语
营气不 足 , 热 内生 , 是 形 成 消 渴 。紧接 着 “ 阳脉 燥 于 趺
浮而数 , 即为气 , 即 消谷 而 大坚 , 浮 数 气盛 则 溲数 , 溲数
则 坚 , 数 相 搏 , 为 消 渴 ” 明 示 消 渴 主 症 为 消 渴 多 坚 即 ,
1 脉 证 参 合
渴饮 一斗 ; 肾虚 阳不 能化 气 , 不 摄 精 而 失 制 约 , 水 气 则 趋下 源 , 小 便 反 多 , 饮 一 斗 , 亦 一 斗 。 肾气 丸 中 必 故 便 重用 地黄 , 阴补 肾填 精 益 髓 , 山 茱 萸 以补 肝 益 肾 , 滋 配
取 山 药 健 脾 以滋 肾 , 同增 强 滋 补 肾 阴 作 用 , 配 少 量 共 并 桂枝 、 子 温补 肾 阳 , 在 微微 生 长 肾 中 阳气 , 寓 “ 附 意 深 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