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及其演变
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及其演变梁长平 摘 要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基于其和日本争夺远东霸权的需要,历经了牺牲中国的绥靖政策、与中国结盟的现实主义政策和与中国人民为敌的政策三个阶段,暴露出美国企图称霸世界,控制中国的反动本质。
关键词 中国抗日战争 美国对华政策 中美关系作者简介 梁长平,男,1962年8月生,郑州大学团委书记、讲师。
(郑州 450052) 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中美关系史上至为重要的一页。
八年中,其对华政策不断演变,随着日美矛盾的发展和战争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先后经历了“不干涉”、“不承认”的绥靖政策阶段、现实主义政策阶段和与中国人民为敌的反动政策阶段。
其核心思想就是与日本争夺远东霸权,牺牲中国、利用中国和控制中国。
而中国作为弱国,基本上没有外交发言权,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三个阶段及其演变规律作以初步探讨。
1 抗战爆发以前,中国实际上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西方列强在中国都有大量的经济利益和特权。
但是,在奴役中国的过程中,帝国主义之间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斗争,它们都企图独霸中国。
特别是美国,自从进入20世纪以后,对中国的贸易额迅速地增长,渐有排斥其它列强之势。
所以,对日本侵略中国,美国采取了“不干涉”和“不承认主义”的政策。
1937年8月27日,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不久,美国驻日大使格鲁致电国务卿赫尔说:美国对战争的“基本目标应该是:(1)避免卷入,(2)极力保护美国人的生命财产和权利,(3)在保持完全中立的同时,维持我们同交战国双方的传统友谊”。
格鲁强调指出:“关于上述最后一点,我们需要特别努力,以巩固我们同日本的关系……任何道义的干涉,可能被解释为对交战国一方的偏袒,将不会有良好的效果。
” 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基于国际上对日本将进攻苏联的宣传和国内种种利害得失的考虑,于1937年9月14日宣布了“中立法”,规定:“合众国政府拥有的商船今后不得向中国和日本运输……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关系苏联:俄国是初期为“中立”,后来对华的军事及经济援助,出兵东北击溃日本精英部队。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即由初期联华制日,到中期由热变冷,甚至严重对立,最后出兵东北,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战胜共同的敌人。
苏联在这一时期为巩固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所采取的举措,也是其援华抗日的重要表现。
”抗战初期,苏联采取联华制日政策。
苏联援华态度积极,不仅在国联“为我尽力声援”,而且派出志愿空军和军事专家参加对日作战。
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苏联以条约形式确定援华制日政策,但不承担直接参战的义务。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对当时处于孤立无援困境中的中国是极大的支持和鼓舞。
条约签订后,苏联开始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大力支持中国抗战。
1937年9月21日国联会议上,苏联外长李维诺夫针对国联咨询委员会就认定日本的行动是侵略性质的问题上迟疑不决提出质问:“现有之事实,岂不是证明日本之罪状。
”在布鲁塞尔九国公约会议上,李维诺夫警告与会各国不要纵容和鼓励侵略,他要求各国一致行动起来,制止侵略,维护和平。
早在1937年3月,苏联就决定向中国南京政府首批提供5000万美元贷款,用以购买苏联的飞机、坦克等军事装备;苏联还同意在其境内培训中国的飞行员和坦克兵。
以后又于1938年7月、1939年6月先后提供两笔贷款。
至1939年,苏联提供援华贷款总额达2.5亿美元。
1939年6月,中苏政府代表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通商条约》,并克服种种困难开辟了从中亚到新疆、甘肃的运输线。
随着援华贷款协定的签署,苏联的武器和军备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
同时苏联还向中国派出大批军事专家和飞行员。
1937—1941年,先后有2000余名苏联空地勤人员在中国工作过,其中有700名飞行员在中国轮流作战。
他们中有不少人在中国战场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那时受过苏联顾问教官训练的中国军人达9万以上。
备战小论文:美国对中国的政策
【题目】
(2019年山东百师联盟高三月考)历史上中美关系呈现复杂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鲁蛇《中美关系史话——从1784到2019)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这一时期美国对中国的政策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参考答案】
1840-1899年,以“公正、良善”为外衣在中国攫取利益。
依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以“调停”身份和不平等条约捞取了
大量利益,通过了唯一针对特定国家的《排华方案》;“门户开放”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中侵略性的一面。
1900-1941年,干涉中国,阻碍进步。
依据:参与八国侵华战争和签订《辛丑条约》;干涉辛亥革命和孙中山革命政府的斗争,客观上对日本侵华战争起了经济支持作用。
1941-1942年,支持中国进行抗日战争。
依据:美国对日宣战,中美结成盟友;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支持中国抗战。
【解析】
本题考察近代中美关系。
以选项时间尺度:1941-1942年为例。
根据材料“1941年珍珠港事件,美国对日宣战,1942年华盛顿26国联合宣言”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是支持中国进行抗日战争。
依据: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对日宣战,中美结成盟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一部分,是东方战场的主战场,当时美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大力支持中国抗战,为中国赢得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条件。
试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的美国民间援华运动
试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的美国民间援华运动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初期,美国政府对中国进行多方面援助,国内外学者为此做了许多研究,但与美国政府援华运动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美国民间援华运动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少。
笔者试从抗战爆发后美国民间援华活动的总体情况、活动细节等进行概述并分析美国民间援华迅速开展的原因。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美关系;援华运动1937年7月中国抗战全面爆发,世界各国人民纷纷支援中国抗战。
其中,美国民间的对华援助也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一份贡献。
其形式多样、活动举办时间长,为中国抗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抗战爆发后美国民众对中国的态度变化美国民意测验院与《幸福》杂志、《民族》杂志等举行了一系列民意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可将美国民众对中国抗战的态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中日问题,美国民众表示不关痛痒。
第二阶段美国民众同情中国抗战者激增,但对于日寇暴行(尤其是巴纳号被炸沉案)所抱的害怕畏缩心理也在增长。
日本的暴行虽煽起美国民众的愤怒,但他们仍深怕自己卷进战争的漩涡。
随着战争的继续,在中国粉碎了日本企图短期侵占中国领土的野心之后,美国民众对中国态度产生显著的变化,即美国民众对华态度的第三个阶段:美国民众已逐渐进入具体援助中国抗战而放弃孤立政策。
在远东问题上,美国民众要求美国政府停止向日本运送军事物资,并向国会施加压力要求通过禁止向日本运送物资的法律。
二、美国各民间群体的援华活动从美国民间援华活动的主要群体来看,其涉及广泛。
而且活动举办时间长、涉及领域广,与美国政府的援助相比,美国民间的援助更有号召力,影响更广泛。
(一)美国工人的抗日援华活动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美国共产党便为援助中国抗日积极开展相关宣传活动。
美国共产党领袖福特代表几万集会工人,向中国致书表示为中国英勇的抗战感动,并表示“誓将加倍努力组织进步的美国人民,援助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伟大抗战”。
[1]美共机关报《工人日报》发表了《面对事实》一文,呼吁“给予中国以直接的帮助:医药、人员、食品,衣服和购买军火及其它用品的现款”“制止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否则追悔不及”并号召工人们“抵制一切日货”[2]美国劳工联合会和产业工会联合会领导500万工人群众对于抵制日货均采一致行动。
高三历史教案-美国:由扶蒋联共到扶蒋反共 最新
美国:由扶蒋联共到扶蒋反共文/汪舒美国的扶蒋联共政策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开始共同对日作战,出于动员中国人力对付日本和扩大在华势力的目的,美国执行一条援蒋抗日的路线。
政治上,罗斯福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1942年1月1日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把中国同美、英、苏并列于签字国之首。
经济上,美国于1942年2月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货款。
军事上,1941年后,美国不惜代价又开辟了一条从印度到昆明的“驼峰”空中援华运输线,以保障中国战区的作战物资的供给。
但是,罗斯福实施援蒋抗日政策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蒋介石认为,“现在美国人将接过同日本人作战的重担,他就可以集中力量准备与共产党进行战后不可避免的殊死斗争了”①。
在这个方针指导下,国民党军事上屡屡失利,战斗力急剧衰减;经济上通货膨胀,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政治上坚持一党专政,拒绝任何改革,反共军事行动接连不断。
蒋介石的所作所为令白宫决策者感到失望。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经受住了日伪大扫荡和国民党军队封锁的考验,到1944年初,已发展到47万,根据地15块,抗击了134万敌伪军中的21.4万多人②。
中共所领导的军民已成为抗日战争中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中国两个战场如此鲜明、强烈的对比,使得史迪威和高思、戴维斯、谢伟思、范宣德、艾奇逊等一批美驻华使馆的外交官们对国民党深感失望。
特别是他们在和中共驻重庆代表周恩来等人的接触中,逐步认识到中共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有成功希望的力量,从1943年起,便不断地向华盛顿提出改变对华国共两党政策的具体建议和他们的设想。
史迪威、高思等人的建议和设想,促使罗斯福动摇了传统的无条件支持蒋介石的政策,转而逐步形成了一条较为现实的扶蒋联共政策:一、对蒋介石政府由无条件地支持变为有条件地支持,要求国民党政府自身改革;二、与共产党进行官方接触和联系,以至联合共产党部队进行对日作战;三、对国共双方都给予支持,促进两党的合作。
1944—1954美国对华政策
宁波大学答题纸(20 —20 学年第学期)课号:课程名称:改卷教师:学号:姓名:雷咸林得分:美国对华政策(1944—1954)一援华抗日,调和国共冲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美关系直接受对日战争的影响。
美国、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方面在考虑中美关系时,都在不同程度上将对日作战的需要作为前提或主要的参考用因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鉴于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加强了对中国的援助。
到了1943时,中国已经进行了6年的全面抗战,这时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对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进行有效的联合作战,第二个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的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驾齐驱,这既是为了准备一个战后组织,也是为了在东方建立稳定与繁荣。
”①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战略转折期,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了更好地协同作战,尽早结束战争,同盟国首脑感到有必要就军事合作及战后安排等问题展开磋商。
为此,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开罗近郊举行了盟国首脑会议。
会议讨论了与亚洲有关的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会后发表了著名的《开罗宣言》。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②明确中国对被日侵占领土的主权。
出于对日斗争的需要,并为了在战后限制苏联的影响,罗斯福认为,应当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并对亚洲殖民地争取独立表示同情。
因此,对于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东北和台湾、澎湖列岛,恢复中国主权完整的要求,罗斯福均表示支持。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罗斯福曾表示,中国应取得四强之一的地位,并平等地参加四强,参与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
美英双方认为,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走的领土,战后必须归还中国。
开罗会议时蒋介石作为大国领袖第一次出席大国会议,一方面,这是对中国在对日作战中的重要性的肯定;另一方面,这也是罗斯福领导的美国政府出于战后世界秩序的考虑,对国民政府的扶持。
美国1949前对华政策概要汇总
1913年到1921年,在伍德罗·威尔逊就任美国总统的八年间,是世界和中国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美国的对华政策也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变化无常的现象。
从美国为欧美列强中第一个承认中华民国的政府,变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政府;从威尔逊以“借款的条件近乎损害中国本身的行政”为由退出老国际银行团之后,又主动发起组织垄断范围大大超过老国际银行团的对华贷款新国际银行团;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邀请中国采取与之相同的对德绝交行动后,又反对中国对德宣战,对巴黎和会上从支持中国直接收回山东权益而变为同意日本继承德国战前在山东的权益;在高唱同情中国的民主运动的腔调下,又处处压制中国的民主运动等具体问题着手,对它们进行了逐个探析。
在对这些历史问题进行叙述分析中说明了美国对华政策不是简单的双边关系的一种反映,而是与在华拥有特殊利益的欧洲列强和日本发生直接利害冲突的多边国际关系的反映,从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美国在这一重要时期的对华政治、经济政策。
1949年以前的美国对华政策具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以经济扩张而非领土扩张为主,并以经济扩张来扩大其在华政治影响;二是始终站在中国国内革命运动的对立面;三是始终重视中国在其整个对外政策中的地位.把握美国对华政策的上述历史特征,对于研究今天的中美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战后初期(1945-1949),多种因素导致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自相矛盾.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论证这些因素:1.美国对意识形态和美蒋特殊关系的考虑;2.美国对国共两党力量的重新估计和对苏联的顾忌;3.中美两国人民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反对和美国对自身力量局限性的认识.抗战时期,因为都是同盟国,美国对华主要是提供军事和物资方面的援助内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是扶蒋反共,给蒋介石政府提供大量军事支援由于当时中国长期处与战乱时期,所以经济和文化上没有什么太大影响.但同时美国也对中国的主权大肆掠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就是国民政府与美方签定的不平等条约,造成中国的主权被大量破坏,美国货充斥市场,排挤国货,使中国民族资本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银行关门,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工人失业等但美国同时也帮助中国勘测了三峡,并向中国提供建设技术中美关系的发展分析(1)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了其全球战略的利益,主张逐步结束中美对抗的局面,着手调整对华政策;中国政府为了抵御来自苏联的威胁,减少解决台湾问题的障碍,也准备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美国改善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作者:叶三俊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5期【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随形势发展变化不断做出调整,总主要经历了一个“避免介入、不干涉”的绥靖政策到“援华制日”、“结盟抗日”的现实主义政策再到“扶蒋反共”与中国人民为敌的反动政策,这一演变过程虽然表现出了其对华外交政策的多变性,但是无论怎样,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始终是服务于其“全球战略”外交总目标、围绕其国家利益这一主题展开的。
【关键词】抗日战争美国对华政策一、“避免介入、不干涉”的绥靖政策卢沟桥事件爆发后,中国政府在抵抗的同时不断呼吁美英等国制止日本侵略避免战祸蔓延,然而此时美国却在远东推行“避免介入”的政策,并于1937年7月12日拒绝了中国对于美国出面调解的要求,7月12日、14日先后两次拒绝英国提出的联合调停中日冲突的建议。
美国本着避免卷入、在保持完全中立的同时维持与交战双方友谊的基本目标的情况下于1937年9月14日宣布了“中立法”,规定美国政府今后不得向中日双方运输战争物资,这就是所谓的“不干涉”政策。
美国此时采取这种政策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当时国际上对侵略者盛行绥靖之风。
面对法西斯分子的侵略扩张,英法等国采取绥靖政策,试图以妥协退让换来暂时的和平。
第二,“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出发,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采取守势,企图把日本遏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尽量推迟和避免对日作战。
第三,日本在此时的侵略还没有对美国在华利益构成根本威胁。
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之初,采取尽量避免与列强发生正面冲突的政策,还声称保证尊重第三国在权益。
因此,美国此时对日本的侵华动向还是处于观望阶段。
第四,美国在日本有着重要的经济利益。
日本是美国三大重要市场之一。
二、援华制日1938年11月3日日本内阁发表第二次对华声明,宣称要建立“东亚新秩序”,这是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直接挑战,严重损害了美国在华利益,美国对华政策开始向“援华制日”转变。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演变及对中国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美抗日国对华政策演变及对中国的影响1. 抗战开始,美国采取的是所谓的“两面政策”。
由于日本的目的是独占中国,这就严重侵害了美国在华的利益,为维护其在中国的利益及在太平洋和东南亚的霸权,对中国抗战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同情和支持。
但是另一方面又企图利用日本之手,消灭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并把日本侵略祸水引向苏联,对中日战争又采取“中立”和“不干涉”方针袒护和纵容日本的侵略行经。
为了赚钱他们将大量军用器材及钢铁物资运往日本,谋取暴利。
这种两面政策,有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它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可以争取的同盟者,对日本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另一方面,它对日本侵华采取纵容和支持态度,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加重了中国抗战的困难。
2. 扶蒋抑共援蒋抗日: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42年1月1中、美、苏、英等26各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世界反法西斯战线正式形成。
太平洋战争初期。
美英军队遭到重创,使美国的“两面政策”遭到失败。
为使中国拖住日本,减轻太平洋战争压力,美国开始积极支持中国抗战。
以贷款和物资援助中国,是实行的援蒋抗日政策。
这一政策对于支持中国抗战、稳定中国货币起了积极作用。
3. 扶蒋反共:1944年以后,美国取得了太平洋战争中对日作战的优势,美国企图在战后取代日本,独占中国,然而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和抗日武装发展壮大,政治地位上升。
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后出现了收缩和减员,国民党政治地位下降。
对此,美国焦虑不安如果这样下去,美国战后取代日本控制中国的目的就要破产。
因此,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美国一方面遏止苏联势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将援蒋抗日改为扶蒋反共。
蒋介石也希望依赖美国的支持消灭中共的力量,实现专制独裁统治,在此基础上,美蒋加紧了勾结。
1944年10月美国召回史迪威派魏德迈担任中国战区美军司令,11月赫尔利继任驻华大使。
史迪威被召回和赫尔利就任新大使,是美国对华政策由援蒋抗日改为扶蒋反共的标志。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材料题):抗日战争(10题)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材料题):抗日战争(10题)一.材料题(共10小题)1.(2024•贵阳模拟)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抗战期间,毛泽东分析了中日双方存在着的互相矛盾的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他指出,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
他指出,运动战、游击战是主要的战争形式,要根据战争发展的不同阶段,正确地运用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
他还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论持久战》等材料二基于中国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国民党认为,持久战战略分为防御和反攻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应着重于防守,依靠现有军队,多线设防,“固守阵地”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拖延战争,以待国际列强的干涉,这是“抗倭胜利唯一要诀”;第二期则采取决然进攻态势。
——摘编自尹艳辉、栾雪飞《试析国民党抗战时期的持久战略》(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抗战战略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评析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战略主张。
2.(2024•海淀区二模)批驳与辨析材料一:《日本政府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1931年9月24日)中有以下言论:“9月18日夜半发生了在奉天附近一部分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路,袭击我守备队的事件,以至引起双方冲突。
’“9月19日召开内阁紧急会议,已经决定极力防止上述事态扩大的方针……政府对于满洲(指中国东北)毫无领土欲望。
”材料二:序号史料来源①日军参谋本部军官桥本欣五郎写道:“(关东军)预定于(1931年)9月28日举行(军事行动),没有特殊理由不许改变。
后因消息走漏提前10天,改为9月18日。
”《桥本大佐手记》(1935年记②九一八事变的策划和参与者花谷正回忆:“(1931年9月18日夜,河本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数名向柳条湖方向走去。
试论抗战后期美国对中共态度转变的原因
试论抗战后期美国对中共态度转变的原因研究抗战后期美国对中共态度转变的原因,有助于研究战后中美关系演变。
也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上奉行“一边倒”政策的历史原因和研究冷战初期国际政治背景提供了佐证。
对于深入研究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政策实质和中共与美国关系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而有助于加深对当代中美关系的了解和认识。
标签:抗战后期;中共;美国;转变的原因抗日战争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密切注视中国国共两党关系,希望国共两党坚持抗战下去,并且提倡国共两党合作的政策方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实行了现实主义的对华政策。
这种现实主义政策从军事上讲,与其说是对华,还不如说是对中共实行的现实主义政策。
因为美国希望中国把日本拖在中国战场,使自己在太平洋战场得到喘息的机会,从而大力支持中国抗战,同时主张中国一切抗日力量团结起来。
美国不赞成国民党进攻中国共产党,希望国共分歧能够通过政治途径解决。
皖南事变后,美国政府表明了这种态度。
与此同时美国也在皖南事变后开始加强了与中共的联系。
1942年5月下旬,中共驻重庆代表周恩来会见埃德加·斯诺,并且向他表示,“希望美国军事代表团和美国记者来延安参观”。
①1943年3月,周恩来在与戴维斯的谈话中又一次表示,“欢迎美国政府派一批军官作为观察员去陕西、山西等地搜集情报”。
他还指出,“应当一开始就告诉国民党,这个考察组不是临时性的,而是常驻性的”。
②1943年6月24日,戴维斯在题为“美国利益在于中国的团结”的备忘录中,估量战后中国形势,“国民党企图用消灭共产党的办法来消除两党之间的僵局。
这将导致中国内战,蒋介石将千方百计谋求美国支持”。
他会说:“如果美国不给予更多的援助,共产主义将席卷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亚洲。
我们(美国)将难以抗御这样的请求”,“于是,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不仅卷入了中国内战,而且也卷入了与苏联的冲突之中”。
戴维斯认为,美国不能冒这样的风险,“美国需要一项更肯定的政策”。
论抗战时期美国的援华政策及其实质
# 132 #
本力图以武 力来 关 闭 中国 门 户、蚕 食中 国 的 领土 和 资 对门户开放 的解 释, 日 本却 仍 强调/ 东 亚 新秩 序0 的建
源, 这无疑是 对美 国门 户开 放政 策的 直接 挑战。 但是,
立。这样, 日本把美国的/ 门户开 放0 政策彻 底粉碎。鉴
在国家安全没有受到威胁时, 经济利益 的追求 必然使 美 于双方对华政策南辕北辙而又互 不妥协的 情况, 美国逐
# 131 #
是永远接受, 还是临时的 策略? 不得 而知。俾 斯麦曾经 表示, 德国最大的利益就是 和平。他说: / 我们 的利益就 是保持和平。0/ 我 们应 当相 应地 调整 我们 的政 策, 这就 是说: 要尽可能地 防止 战争 或限 制战 争的 范围, 在 欧洲 这盘棋上我 们要 保留 最 后一 步 棋。0 ( 同上, 第 204 页 ) 的 确, 只有珍贵的和平才能真 正解决德 国的生 存问题。但 是, 发展问题如何解决? 这是德 国的地 缘环境 提出的德 国政治问题。后来为 法西 斯主 义所 宣传 的生 存空 间理 论, 正是德国地理 特征 的政 治思 想投 射, 只是 和俾 斯麦 的方向刚好相反罢了。
收稿日期 2007 ) 03 ) 28 作者靳艳,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池 豫>
论抗战时期美国的援华政策及其实质
周韬
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得 到美国的 援助, 特别是 在 太平洋战争爆 发至 1943 年这 个阶 段内, 美 援的 数量 大 大超过了抗战初期。诚然, 在此期间美 援确实 起到了 援 助中国抗战的作 用, 但 是, 美 援的 真正 目的 不是 纯粹 为 了帮助中国抗日, 使中 国 成为 一个 独立 自主 的国 家, 而 是立足于美国自身的利益和其在华利益。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献给抗日战争胜利63周年福建福鼎茶痴老农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
这是美国制定各种对外政策的原则。
近代以来,美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各种对华政策,也是以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为主导原则的。
1840年以后,当英、法、俄、日等帝国主义使拥有独立主权的,封建落后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过程中,美国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丑角。
如强迫中国签订《中美望厦条约》,提出列强共同瓜分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不断破坏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支持蒋介石篡夺革命果实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等。
一战后的华盛顿体系确立后,美、苏、日等大国为争夺远太地区的霸权和利益的斗争愈演愈烈。
美国在中国和亚洲的进一步扩张,不但同日本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而且也受到苏联的强烈抵制。
当时,美、日、苏三国在远太地区的争夺和斗争就形成了这一时期的基本格局。
基于此,美国制定的对华政策是同处理日、苏关系紧密相联的。
综观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即从1931年到1945年的近15年间,美国的对华政策历经了“不干涉”政策,“以华制日”政策和中美结盟共同抗日的三个阶段。
现本文略述这三个阶段的演变。
美国对华的“不干涉”政策是远东慕尼黑阴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珍珠港事变期间,美国等帝国主义对日本侵夺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略行为采取“不承认主义”和“不干涉”政策。
前者反映日美矛盾,因美国不愿放弃其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后者反映美日妥协,即美国以牺牲中国利益为条件,纵容日本侵略中国以期使美国实现“坐山观虎斗”和“渔人得利”的险恶用心。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以美日为主导的“远东慕尼黑阴谋”。
下面简要介绍这一阴谋的演变过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了全部东北三省并威逼南窥中原。
日本的野心和侵略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也威胁和沉重打击了美英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利益。
在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之间,美国政府不断通过外交途径和日本政府交涉,对日本的侵华行为表达了美国的“不承认主义”。
1944-1949年毛泽东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认知和应对
1944-1949年毛泽东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认知和应对李振【摘 要】1944年到1949年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与美国进行半官方交往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毛泽东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认知和应对,大致可分为“放手合作”、“中立”、“准备斗争”三个阶段。
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至党的七大,毛泽东提出“放手与美军合作”的方针,指示中国共产党与美军进行合作;党的七大到内战爆发,毛泽东与中共中央采取“中立美国”的策略,利用美国的调停政策,寻求建立联合政府,并希望美国不插手中国内战;内战爆发至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对美国“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中共中央停止与美国的外交联络。
中国共产党与美国半官方交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为当今的中国外交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名称】毛泽东研究【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关键词】毛泽东;美国对华政策;应对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是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关键时期。
从1944年到1949年这段时间,随着美国对中国事务的介入,中国共产党和美国之间有了接触的契机。
1944年7月,美国首批官方代表—美军观察组到达延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半官方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军事合作的开始。
同年8月15日,毛泽东亲自为《解放日报》修改审定题为《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的社论。
1949年8月5日,美国发布“中美关系白皮书”,对在中国的失败作辩解。
同年8月18日,毛泽东又在《人民日报》撰写评论《别了,司徒雷登》,这标志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1944年到1949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之间半官方交往的最终结束,从此正式关上了一度向美国敞开的大门。
在一定程度上,从“欢迎”到“别了”,文本的态度表达正好折射出这一时期毛泽东对美国对华政策认知和应对的历史轨迹。
具体而言,大致可划分为放手合作、中立、准备斗争三个阶段。
一 美军观察组来访至党的七大:诚恳欢迎放手合作1941年底,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抗日战争美国为什么帮中国
抗日战争美国为什么帮中国
抗日战争,美国帮助了中国确实是个事实。
那么,抗日战争美国为什么帮中国?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抗日战争美国为什么帮中国吧!
抗日战争美国为什么帮中国?
美国公开帮助中国是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在此之前老美一直是又做婊子,又立牌坊。
一边背地里帮助中国,一边卖给日本战略物资。
直到珍珠港事件后,日本成为中美的共同敌人,美国为了拉拢中国,才大规模提供援华物资,派少量部队与人员帮助中国抗战,(起初陈纳德是以私人身份来华助战)。
美国的目的不过是要中国拖住日本陆军,是其不能投入其他战场。
罗斯福说过:“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日本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气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
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夹攻,在中东会师,把我们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
美国帮助中国不过是处于战略上的考虑。
教材参考答案:
1、美国与中国同属反法西斯联盟。
2、日本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美国被迫向日本宣战。
3、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
4、美国帮助中国作战可以牵制日本兵力,防止其投入欧洲战场。
5、美国和中国南京政府关系良好,向中国提供援助,派部队与人员帮助中国抗战。
美国在抗日战争后期的扶蒋反共政策
作者: 鄢朝敏
作者机构: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教系!副教授
出版物刊名: 昆明学院学报
页码: 7-10页
主题词: 美国;抗战后期;扶蒋反共;史迪威;赫尔利
摘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进一步明朗。
其长远目标,是要把中国塑造成符合美国心愿的形象,使中国在战后成为其称霸亚洲、抗衡苏联的重要基石。
但在个别时期,因为军事形势的紧迫和国民党抗战无能,美国对华政策的主导方面,曾一度表现出既扶蒋又拉共的双向选择。
由于美国政府的垄断资产阶级性质及其对华政策的政治因素,随着战争形势的演变,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政策走上了助蒋反共的歧途。
史迪威事件是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点
史迪威事件是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点
林迎春
【期刊名称】《世纪桥》
【年(卷),期】1997(000)004
【总页数】2页(P45-62)
【作者】林迎春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社科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
【相关文献】
1.1942~1944年美国对华政策与史迪威事件剖析 [J], 张建华
2.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从"史迪威事件"到太平洋战争结束 [J], 陈世阳
3.从美国对华政策看"史迪威事件"影响 [J], 邱欢颖
4.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J], 韩萌
5.从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看“史迪威事件” [J], 欧阳小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31~1941年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
1931~1941年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
唐庆
【期刊名称】《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2)004
【摘要】1931~1941年美国的对日本的侵华政策,无论是绥靖还是遏制,其核心都是避免承担义务和卷入战争,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以"七·七事变"为界,之前绥靖的一面占主导,之后遏制的一面逐渐占主导.美国始终守护着不卷入战争、尤其是不卷入太平洋战争这条外交底线,其目的是为了谋取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最大利益.
【总页数】4页(P70-73)
【作者】唐庆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71.20
【相关文献】
1."七七事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以1937—1938年时间段为限[J], 王红
2.“七七事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以1937年-1938年时间段为限 [J], 王红
3.论20世纪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 [J], 刘自强
4.评三十年代后期美国对华对日政策的演变 [J], 秦兴洪
5.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 [J], 李凌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献给抗日战争胜利63周年福建福鼎茶痴老农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
这是美国制定各种对外政策的原则。
近代以来,美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各种对华政策,也是以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为主导原则的。
1840年以后,当英、法、俄、日等帝国主义使拥有独立主权的,封建落后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过程中,美国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丑角。
如强迫中国签订《中美望厦条约》,提出列强共同瓜分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不断破坏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支持蒋介石篡夺革命果实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等。
一战后的华盛顿体系确立后,美、苏、日等大国为争夺远太地区的霸权和利益的斗争愈演愈烈。
美国在中国和亚洲的进一步扩张,不但同日本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而且也受到苏联的强烈抵制。
当时,美、日、苏三国在远太地区的争夺和斗争就形成了这一时期的基本格局。
基于此,美国制定的对华政策是同处理日、苏关系紧密相联的。
综观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即从1931年到1945年的近15年间,美国的对华政策历经了“不干涉”政策,“以华制日”政策和中美结盟共同抗日的三个阶段。
现本文略述这三个阶段的演变。
美国对华的“不干涉”政策是远东慕尼黑阴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珍珠港事变期间,美国等帝国主义对日本侵夺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略行为采取“不承认主义”和“不干涉”政策。
前者反映日美矛盾,因美国不愿放弃其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后者反映美日妥协,即美国以牺牲中国利益为条件,纵容日本侵略中国以期使美国实现“坐山观虎斗”和“渔人得利”的险恶用心。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以美日为主导的“远东慕尼黑阴谋”。
下面简要介绍这一阴谋的演变过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了全部东北三省并威逼南窥中原。
日本的野心和侵略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也威胁和沉重打击了美英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利益。
在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之间,美国政府不断通过外交途径和日本政府交涉,对日本的侵华行为表达了美国的“不承认主义”。
例如,1932年初,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照会日本外务省,郑重表明:“美国政府不能认许任何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也不拟承认中日政府或其代理人间所缔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任何条约或协定;也不拟承认用违反1928年8月27日中日美均为缔约国的巴黎公约之条款与义务的方法而获到的任何局势、条约或协定”。
①美国驻日大使格鲁在其给日本外相有田的复文中表示:“任何在远东所发生的变动,……美国政府不承认一个国家有必要或有理由在一个不属于它的主权的地区规定一个‘新秩序’的内容和条件,并自命为这个‘新秩序’的掌权者及司令者”。
②当然,美国对日本在中国和远东地区的侵略扩张持口头上的“不承认主义”和“不干涉”政策的险恶用心是昭然的。
其实质是以牺牲中国的利益换取日本同意维护其在华和远东地区的既得利益。
日本扩大侵略,美国采取“以华制日”方针 1939年后,德、意法西斯军队席卷西欧,兵锋直指英伦,美英在欧洲战局中形势极为严竣。
在此背景下,日本法西斯认为是千载难逢的良机,遂锐意南进扩大侵略,企图建立其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特别是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字,标志着以法西斯轴心国为核心的以重新瓜分世界的军事同盟正式建立。
它同时还意味着这个法西斯军事同盟由此前主要针对共产国际和苏联而转向针对美国了。
对此,美国是心知肚明的。
在美日矛盾日益紧张和激化,英国自身难保无力东顾的前提下,美国开始制定并推行“以华制日”的方针。
具体的做法是一方面在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上不断加大对中国国民政府的援助;另一方面,与日本进行外交周旋和谈判。
美国这些外交举动是基于如下二点考虑的:1、援助国民政府是其采取的“以华制日”方针的具体
举措;2、拖延时间作好战争的精神和物质准备,先把战略重心放在大西洋和欧洲战场,在远太先采取守势。
当然,美国还有妄想日本发动侵苏战争,以实现其坐收渔人之利的不可告人的罪恶用心。
然而,1941年4月13日《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对美国以牺牲中国谋求其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最大利益,甚至不惜与日本妥协的企图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这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的确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它迫使美国由美日妥协,牺牲中国的政策转向对日强硬,并加大援助中国抗日的政策。
因为《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使美国推动日本发动日苏战争的计划落空,打破了美国置身战争之外或推迟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幻想。
再加上《日苏中立条约》后,日军又占领了整个法属印度支那,这就使得日美谈判名存实亡,这时双方的谈判已成为游戏。
日本把谈判当作备战的烟幕弹,美国利用谈判争取时间,尽可能推迟战争的爆发。
但是日本在1941年12月8日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随后夺取了太平洋的制海和制空权,使美国完全陷入被动的地位。
太平洋战争促使中美结盟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和扩张珍珠港事件使美国挨了日本一记闷棍,正式宣告此前美国对日、中、苏玩弄的两面政策的彻底破产,美国朝野一致要求与日本决一死战。
为了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和扩张,同时也使美国深刻认识到中国在抗击日本中的重要战略价值和作用,中美终于正式结盟以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恶魔。
中美正式结成反对和抗击日本法西斯同盟后,美国的对华政策作了大幅度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设立中国战区,加强抗日。
当美国投入远太战争的时候,中国人民已和日本进行了四年半的血战,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拖住了日本陆军的主力,严重地阻碍和推迟了日本的南进和北进计划,也使日本无法直接和德意携手参加欧战,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已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基于此,罗斯福决定在中国设立中国战区,一方面承认和肯定了中国抗击日本的重大作用,同时加强中国抗击日本的能力以求加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另一方面也考虑利用中国战区加强对中国国民政府的控制,为战后美国在远太地区的最大利益先行做准备。
其次,加大对中国的经济援助和实施租借法案。
抗战初期,美国的对华经济援助是很少的,从1938年至1941年4月累计给中国的贷款才二亿多美元。
但中美结盟后,美国立即给国民政府提供了五亿美元的贷款,且暂时不提偿还的办法和条件。
另外,1941年初,美国众、参两院通过了租借法案。
四月,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
六月,中美签订了《抵抗侵略互相协定》(英文本简称“租借主体协定”)。
以上这些法案和协定都使中国在战时能不断得到美国的信用贷款和租借物资以大大提高中国的作战能力。
再次,废除过去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
美国为了达到其近期及长远的战略目的,于1942年10月9日率先表示要放弃过去不平等条约规定给予的在华特权。
1943年初,中美签订了《关于取消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
同日,中英也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这件事对于正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中国人民无疑是极大的鼓舞。
这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流血牺牲、前仆后继的斗争结果。
美英当局只不过是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潮流做了顺水人情而已。
另外,美国罗斯福总统还采取具体措施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大国地位。
美国是基于在战时使中国更积极地抗击日本成为其可靠的军事同盟,在战后能够通过中国控制亚洲,遏制苏联的扩张,并排挤英国的势力和战略考虑而采取此步骤的。
如罗斯福首次在阿卡迪亚会议上坚持《联合国家宣言》应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衔签字,其余签字国则以字母顺序签字。
又如1943年11月,罗斯福邀请蒋介石参加美英中三国的开罗会议,罗斯福与蒋介石进行了双方
均认为很满意的涉及内容广泛的会谈,引起国际社会的瞩目。
会后三国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开罗会议宣言》,其中会议文件正式规定:“中国应取得它作为四强之一的地位,并以平等的地位参加四强小组机构参与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
”③这是中国的大国地位正式得到明确承认的标志,对于放大和提升当时中国的国际影响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
对此,当时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李普曼曾经写了一本影响很大的畅销书。
书名为《美国的对外政策:共和国的盾牌》,书中着重宣传罗斯福的大国合作理论,强调美英苏“核心联盟”对维护国际和平秩序的重大意义。
书中预言太平洋战争的结局可能使中国“突起为现代世界的强国”,强调“中国的未来将要决定整个太平洋的未来”,美国应当同中国建立协调关系。
这是当时美国宣传中国的大国地位最有力的著作。
姑且不论李普曼的用心为何,我们真应赞叹和感谢美国的这位著名专栏作家的远见卓识。
时光飞逝,历史已离我们不断远去,旧的中美关系已成为历史,新的中美关系在不断演绎。
让我们认真总结过去中美关系的经验和教训,用它可以指导今天,更可以警示将来。
虽然,太平洋这两个大国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既有谈判,又有争吵;既有和平,又有摩擦。
但我们更愿意看到中美这两个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能够永远和睦相处,以便造福于世界,造福于将来。
注释:①②《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第476页,490页。
③《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第44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