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传承历史文脉 保存城市记忆——重庆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导览(三)

传承历史文脉 保存城市记忆——重庆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导览(三)

97村落风貌石柱县金铃乡银杏村区位及风貌银杏村位于石柱县金铃乡政府东北部,地处重庆与湖北两省交界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吊脚楼集中分布的区域。

村地属典型山地地形,以中低山为主。

村内风景秀美,有一线天峡谷和溶洞暗河;也有褶皱明显的地质奇观,还有浓郁自然的土家民俗;在峡谷原始森林中还有稀有的银杏、水杉、中华纹母等孑遗植物,猿猴、红腹锦鸡、獐子等稀有动物。

村落建筑因地制宜,依山傍水,坐北朝南,视野开阔;每一个聚落都有数十幢吊脚楼木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坐落于山坡上,掩映在茂林修竹中;布局合理,风格各异,大有“深山人不觉,全村都在画中居”的意境;清澈的小溪河穿过村子,或蜿蜒缠绵,一座座小桥把幢幢吊脚楼串联起来。

这里是人们访古、探寻村落文化、考察家族文化、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好去处。

历史文化价值银杏村土家族吊脚楼的营造与土家民族理念相适应,在古代巢居和穴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它可以避免虫蛇猛兽,讲求房屋朝向和坐侧。

吊脚楼与当地生活环境和谐统一,依山面谷,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视野开阔,空气清新,被誉为“地仙”之居,是土家人民智慧的结晶。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工艺科学、构思巧妙、布局合理。

营造时充分利用当地石、木材料,飞檐翘角,穿枓勾心,牢固防震。

土家族木匠用他们的智慧,利用手中的斧子、锯子、墨斗和凿子等工具,精心打造,将分散的木柱、木方和木板组合为牢固的吊脚楼。

中间为祭祀和社交的堂屋,两旁为厢房或地正屋,两边是厨房和火塘,楼上是住房,吊脚柱下边是圈舍和柴房。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吊脚楼都透射出一种古朴柔美的气息,让人惊叹这些民间建筑大师的超凡手笔。

千百年的土家族吊脚楼折射出重要的艺术、历史、科学和民俗价值。

银杏村区位图土家族吊脚楼技艺98武隆区后坪乡文凤村文凤村位于武隆区后坪乡政府所在地,苗族、土家族先民搬迁过程中部分民众搬迁到此处,发现此处水源充沛,适宜居住,因此建寨安家落户。

目前村内民族也主要以土家族、苗族为主。

重庆有多少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有多少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有多少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5月14日星期一目前重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39项。

其中(1)民间文学1项。

走马镇民间故事(重庆市九龙坡区)。

(2)传统音乐(民间音乐)14项。

石柱土家啰儿调(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川江号子(重庆市)、南溪号子(重庆市黔江区)、木洞山歌(重庆市巴南区)、接龙吹打(重庆市巴南区)、金桥吹打(重庆市万盛区)、梁平癞子锣鼓(重庆市梁平县)、秀山民歌(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民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梁平抬儿调(重庆市梁平县)、龙骨坡抬工号子(重庆市巫山县)、永城吹打(重庆市綦江县)、酉阳古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小河锣鼓(重庆市渝北区)。

(3)传统舞蹈(民间舞蹈)3项。

铜梁龙舞(重庆市)、土家族摆手舞(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高台狮舞(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4)传统戏剧2项。

川剧(?重庆市)、梁山灯戏(?重庆市梁平县)、(5)曲艺6项。

四川竹琴(重庆市三峡曲艺团)、车灯(重庆市曲艺团)、四川评书(重庆市曲艺团)四川扬琴(重庆市曲艺团)、四川清音(重庆市曲艺团)、金钱板(重庆市万州区)。

(6)传统美术(民间美术)3项。

梁平木版年画(重庆市梁平县)、蜀绣(重庆市渝中区)、梁平竹帘(重庆市梁平县)(7)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7项。

荣昌夏布织造技艺(重庆市荣昌县)、重庆漆器髹饰技艺(重庆市)、永川豆豉酿制技艺(重庆市)、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重庆市涪陵区)、荣昌折扇(重庆市荣昌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荣昌陶器制作技艺(重庆市荣昌县)。

(8)传统医药2项。

刘氏刺熨疗法(重庆市渝中区)、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重庆市南岸区)。

(9)民俗1项。

秀山花灯(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石柱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坐堂锣鼓”研究

石柱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坐堂锣鼓”研究

石柱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坐堂锣鼓”研究石柱土家族是中国土家族的一个分支,分布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及其周边地区。

石柱土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丧葬仪式被认为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土家族的丧葬仪式中,坐堂锣鼓是一种特殊的音乐表演形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音乐、宗教和社会角度对石柱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坐堂锣鼓”进行研究。

一、坐堂锣鼓的起源与演奏形式坐堂锣鼓起源于土家族的传统音乐,是在丧葬仪式中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祖先的尊崇的一种形式。

坐堂锣鼓演奏通常由一组锣鼓手和一组笛子手组成,他们穿着传统的土家族服饰,通过击打锣鼓和吹奏笛子来演奏出悲伤而又庄严的音乐。

这种音乐一般在逝者灵堂上演奏,所以称之为“坐堂锣鼓”。

在演奏形式上,坐堂锣鼓通常分为两种不同的风格。

一种是悲戚般的“鼓噪”式演奏,代表着哀思与悲痛;另一种是振奋激越的“锣打”式演奏,代表着对逝者的祝愿与追思。

这两种不同的演奏形式交替出现,既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之情,也寄托了对生者的期望与祝福。

二、坐堂锣鼓的宗教意义土家族是一个信奉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的民族,他们认为祖先是对家族及后代的保佑与庇护者。

在土家族的丧葬仪式中,坐堂锣鼓被视为一种祭祀形式,通过音乐的表达来传达人们对逝者和祖先的敬仰和追思。

在土家族的宗教观念中,音乐被认为是一种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方式,而坐堂锣鼓则是丧葬仪式中最为重要的音乐表演形式之一。

坐堂锣鼓的悲壮音乐不仅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悲伤情绪,更能够向祖先传达逝者一生的奉献和忠诚,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期许。

坐堂锣鼓在土家族丧葬仪式中扮演着连接生者与逝者、联系人与神灵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角色。

三、坐堂锣鼓的社会意义除了在宗教仪式中的意义外,坐堂锣鼓还承载着土家族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责任。

作为土家族传统音乐的一种,坐堂锣鼓通过丧葬仪式的传播得到了广泛的弘扬与传承。

坐堂锣鼓的演奏者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艺人,他们不仅在音乐技艺上独具特色,更深谙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

重庆国家级非遗名录

重庆国家级非遗名录

重庆国家级非遗名录重庆市目前共有2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名录如下:
1. 巫山木偶戏
2. 大足石刻
3. 重庆市火锅文化
4. 重庆缙云山风景名胜区
5.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草编手艺
6. 北碚区石刻墓
7. 重庆市民族音乐会
8. 重庆市双枫茶文化
9. 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鼓词
10. 渝南民间艺术
11. 渝北区李家嘴民间艺术
12.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锅庄舞
13. 长寿梁山仙拜
14. 江津区弹子戏
15. 武隆风雨灯戏
16. 重庆市天然村落景观
17. 重庆市红岩革命史迹保护区
18. 重庆市重庆大剧院
19. 沙坪坝区千手观音造像
20. 渝北区石门山民间艺术
21. 重庆市宜宾燃灯坊文化
22. 彭水苗族自治县剪纸手艺
23. 巫山天保古镇的民族民间艺术
24. 梁平区民间艺术
25. 彭水县万木林诗意盆景艺术。

巴盐古道

巴盐古道

在渝鄂交界处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崇山峻岭,有一条由川入鄂的古盐道,这条始于宋元时期的商贾军旅和盐运古道,见证着当年蜀道之难,鱼腹夔门之险,承载着900余年风雨云烟,流传着明末抗清女英雄秦良玉万里赴京勤王的爱国故事,沉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蜿蜒曲折的古盐道,像一条玉带,把石柱西沱古镇、千野草场、黄水国家森林公园风景串在一起,令人流连忘返。

起源:土家人的先祖巴人源于鄂西清江的香炉石,早期巴人的首领传说叫巴廪君,他率领部落在清江流域的夷城建都。

盐是生命必须的物质,因为盐的稀缺,迫使他们逆清江而迁徙寻找盐泉。

清江之源在石柱与利川交界的都亭山庙岭,这一带广袤富饶,是清江、龙河和磨刀溪“三溪源”地区,巴人很自然的就迁徙到这一带。

然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他们顺着龙河和磨刀溪而下,分别到达两条溪河与长江交汇的丰都和云阳(盐阳)一带,结果在两地之间的临江(今忠县)发现了泔井和涂井两大盐泉,盐泉经过熬制形成可以食用的锅巴盐。

当时的巴国已经非常强大,曾经在丰都建立了“巴子别都”,忠县中坝遗址考古证明临江在盐巴的支撑下,成为当时巴国重要的商业都市。

临江盐巴的外运成为当地重要的社会活动,如何到达缺盐的东边楚湘地区呢?如果沿长江水运,上有乌江天险,下有三峡阻隔,自然沿着陆路运输。

西沱与临江泔井、涂井一江之隔,与绵绵方斗山最低点楠木垭最近,取道黄水山原距离湘鄂最短,它占据了地利之便,于是从西沱云梯街开始,巴人披荆斩棘、开辟了临江盐巴向东运输进入楚湘的巴盐古道。

历史背景:古代巴蜀交通,主要靠盘旋于深山峡谷的石栈道与外界勾连,陆运货物,主要靠巴山"背二哥"肩挑背驮,艰难跋涉,用血汗谱写着交通史话。

羊肠鸟道,穿云破雾,陡险崎岖,梯路入云。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唐代诗人李白用诗句记录着当年蜀道"不与秦塞通人烟"的闭塞。

到了宋代,勇敢、剽悍、尚武、勤劳的石柱县土家族祖先,披荆斩棘,依崖凿道,伐木开路、遇水搭桥,垒石为关,用青石铺成了一条由川入鄂的盐运大道。

巴盐古道:石柱西沱“盐运民俗”

巴盐古道:石柱西沱“盐运民俗”

巴盐古道:⽯柱西沱“盐运民俗”2011年4⽉,重庆市第三批⾮物质⽂化遗产名录正式出炉,⽯柱县西沱镇盐运民俗项⽬名列其中。

西沱是中国⾸批⼗⼤历史⽂化名镇之⼀。

西沱古镇原名西界沱,起始于明、清,现已有2000多年历史,坐落于⽯柱县长江南岸,依⼭傍⽔,是长江⽂化、巴蜀⽂化、荆楚⽂化和⼟家族历史⽂化的交汇地,更是当今的重庆市旅游名胜之⼀。

西沱古镇更与巴盐有不解之缘。

东周时,巴国就拥有渝东的巫⼭盐泉、奉节东岩碛坝盐泉、云阳卤泉、开县温汤井盐泉、万县长滩盐泉、忠县蔞井溪盐泉等众多盐泉。

历代王朝先后划定四川⽯柱县西界沱等地为“川盐销楚⼝岸”,西沱镇盐运民俗更是巴盐⽂化的浓缩精华。

⾃从西汉时期,西沱便已经成为川盐销楚的重要中转站,来往客商云集西沱,由此带动了原始荒蛮的西沱向餐饮、旅店业发展。

四川地区盐业的发展,带出了⼀系列的产业,盐开采煮制之后的运输,⼏乎都需要⼈⼒来进⾏。

西界沱⾃古作为古蜀地区最西的码头,⾃然担负起了蜀盐外运的重任。

当地⼈和⼀些盐商看到了这个独特的“川盐销楚”带来的商机,便在江边搭起栈棚,为来往盐商提供饮⾷、住宿服务。

随着⽣意越来越兴旺,精明的商⼈便沿着⾃江边到独门嘴长达2.5公⾥的⼭坡逐级修建栈房。

那时没有交通⼯具,盐商们要把川盐运到湖北的利川、恩施等地,必须雇⼈肩挑背扛⾃江边上⼭顶,通过独门嘴进⼭,这是⼀条必经之路。

这就为西沱古镇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提供了客观的地理条件。

到了北宗年间,西沱已成为“川盐销楚”的盐运⼤道起点和其它商品集散地。

⾃汉朝到清末,西沱最终形成了⼀条完整的⽯梯街。

它依⼭取势,⾃江边直上⼭顶,是长江沿线唯⼀垂直江⾯的街道。

沿着“天街”直下,就是有名的“下盐店”。

作为川盐⼤道的起点,“西沱天街”上有两个出名的盐店。

“下盐店”是盐商所开,“上盐店”则是官府所开。

⼗九世纪和⼆⼗世纪初,这两个盐店⽣意⼗分兴隆,来往盐贩、挑夫络绎不绝。

由于数百年来盐的浸渍,这⼝古井⾥的⽔竟有⼀股淡淡的咸味。

石柱土家族自治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石柱府发[2011]249号

石柱土家族自治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石柱府发[2011]249号

石柱土家族自治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正文:---------------------------------------------------------------------------------------------------------------------------------------------------- 石柱土家族自治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石柱府发〔2011〕249号)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规定,经县政府研究,同意批准白岩寨遗址、玉带河遗址、黄龙桥、巴盐古道、大石堰墓群等20处历史文化遗存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予以公布。

希有关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切实做好我县文物遗址的各项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正确处理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的关系,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附件: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附件: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编号名称类别时代保护单位位置备注1白岩寨遗址古遗址清代南宾镇南宾镇城南社区三盖组白岩2玉带河遗址古遗址明清、民国南宾镇南宾镇老街社区棉花壩至七星桥3黄龙桥古建筑清雍正十年(1732)西沱镇西沱镇玉石村黄龙桥组4巴盐古道古遗址唐宋西沱镇、临溪镇、王家乡、石家乡、黄水镇、枫木乡、冷水镇县境内西北5大石堰墓群古墓葬清三星乡三星乡石星村华阳组大石堰6太保祠古井古建筑明南宾镇南宾镇横街居委良玉街11号前7马龙桥古建筑明弘治七年(1494)西沱镇西沱镇西山村建兴组哈家坝8下殿子桥古建筑清悦崃镇悦崃镇新城村古城组9斜石板谭家祠堂古建筑民国西沱镇西沱镇黄桷岩村斜石板组10周盛徒合葬墓古墓葬清光绪十八年(1892)下路镇下路镇柏树村红旗组周家坪米汤沟11毛时琏墓古墓葬清光绪三十年(1904)黎场乡黎场乡黎场村街边组下毛山12秦德升合葬墓古墓葬清光绪二十年(1894)三星乡三星乡雷庄村三元组窖塘13高歇民居古建筑清代三星乡三星乡雷庄村高歇组14罗田院子古建筑清代王家乡王家乡光华村西乐组15三圣庙石塔古建筑清嘉庆十六年(1811)石家乡石家乡九龙村石院组16观音崖摩崖石刻石刻及石窟寺清光绪八年(1882)南宾镇南宾镇城东社区新城组17大路边冯赖氏墓石刻石窟寺及石刻民国三十八年(1949)南宾镇南宾镇灯盏村双路组18县政府大门和影壁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及重要史迹民国南宾镇南宾镇横街居委玉带河北街1号19石亭桥、双龙桥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及重要史迹民国南宾镇、大歇镇南宾镇红井社区滨河组与城北村陈家组交界处和大歇镇大歇村关庄组20西沱供销社平街门市部旧址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及重要史迹现代西沱镇西沱镇沿江居委老云梯街152至162双号云梯街下段平街——结束——。

石柱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柱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食
扯蛇药
9517—2传统中医全县
附件:(说明:如下附件当时未同文件一同公布)
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名录
(共计95项118人)
一、民族语言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乡镇)及传承人
1 01—1龙河方言南宾镇、马培柏
2 01—2土家语言(残留)新乐乡、何兴明
二、民间文学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乡镇)及传承人
12 03—3石柱根雕南宾、黄水、悦崃等
13 03—4石柱土家刺绣全县
14 03—5土家吊脚楼金铃、枫木、金竹、新乐、石家、悦崃等
15 03—6石板老街建筑西沱云梯街、鱼池老街、悦崃新场、三星等
四、民间音乐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传承、申报单位(乡镇)
16 04—1石柱土家啰儿调全县
17 04—2石柱耍锣鼓
67 12—2土家生崽崽习俗南宾镇、谭奇珍
68 12—3土家打三朝新乐乡、向朝家
69 12—4土家婚俗下路镇、孙厚梅
70 12—5土家泡生酒鱼池镇、马之金
71 12—6土家丧葬礼俗石家乡、冉隆柳
十三、岁时节令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乡镇)及传承人
72 13—1土家赶年金铃乡、何少恩
73 13—2春节南宾镇、谭安仁
67 12—2土家生崽崽习俗全县
68 12—3土家打三朝全县
69 12—4土家婚俗全县
70 12—5土家泡生酒全县
71 12—6土家丧葬礼俗全县
十三、岁时节令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传承、申报单位(乡镇)
72 13—1土家赶年全县
73 13—2春节全县
74 13—3上九全县
75 13—4元宵节全县
76 13—5三月会西沱、沿溪、万朝、黎场、王场等

珍稀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柱土戏

珍稀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柱土戏
20 0 9年 第 6期 总 第 1 2期 3
c f 段虏 口 l
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介
口 东人 达
珍 稀 的 土 家 族 非 物 质 文化 遗产 石 柱 土 戏


庆 市 石 柱 土 家 族 自治 县 的 土 戏 .是 我 国 土 家 族 特 的 雏 形 。 有 的非物质 文 化遗产 传 统戏 剧 .已经 传承 了 3 0 0
原始 戏剧 舞蹈 摆手 活动 开 头的第 一场 就是 演 ‘ 古斯 ’ 茅
阴花 戏 与 闹年歌 阴花 戏 又称 阴 花歌 、 花鼓 . 阴 流传
闹 流 ‘ 古 斯 ’ 各 地 叫 法 、 法 不 一 , ‘ 故 事 ’ ‘ 古 人 ’ 于 鹤 峰 土 家 族 : 年 歌 又 名 黄 四 姐 . 传 于 建 始 土 家 族 茅 , 写 有 毛 、毛 、 迁 ‘ 故事 帕帕 ’ ‘ 事拔 铺 ’ ‘ 事 ’ 。‘ 古斯 ’ 唱 , 对 都是 具有 原始 戏剧性 质 的演 唱形 式 内容有 土家 起源 、 、故 、故 等 茅 有 有
按 照 各 自的 思 想 和 目的 . 及 丰 富 多 样 的表 现 手 段 争 得 人 以
注译 .
① 流沙 : 南戏到 弋阳腔》 见《 《 从 , 高腔学术讨论文集》 中国艺术 ,
湖 18 目连 戏 的 内 容 与 人 物 . 力 向 社 会 每 个 成 员 的灵 魂 普 及 其 教 研 究 院 戏 曲研 究 所 、 南省 戏 曲研 究所 合 编 .9 3年 . 极 ② 刘春江: 江西青阳腔 目连戏的 宗教仪式活动》 《 ,见 《 东洋文 化》 7 第 2号 , 日本 东京 大 学 , 9 0年 。 19
渔 对封 建统 治 者的抗 争传 说等 话 , 动 作 . 简 单 的 情 节 和 场 次 . 场 人 物 是 一 个 ‘ 茅 徙的情 节 . 猎农 事 活动 . 有 有 出 老 其他 的 如西 戏 、 河戏 、 戏 、 河 汉戏 、 戏 、 戏 、 辰 阳 荆 灯 堂 古斯 ’ 和几个 ‘ 小茅古 斯 ’ 其他 的 角色 因他 们个 个身 穿 及 木偶 戏 等土 家族 民间喜 闻乐 见 的剧 种 . 大多 于 明清 茅 草 、 草 、 叶 编 织 的 草 衣 . 戴 草 帽 并 用 五 根 草 辫 同 影 戏 、 稻 树 头 时期 , 在吸 收川 戏 、 花鼓 戏 、 曲等 基 础 上 , 合 土家 传统 昆 结 拢 故 群 众 称 之 为 ‘ 古 斯 ’ ‘ 古 斯 ’ 比 较 完 整 的 情 茅 茅 有

有趣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趣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计26项 49人)一、民间文学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乡镇)及传承人1 01—1 猴婆子大闹高龙洞下路镇:陈楷珍2 01—2 御笔改龙河下路镇:陈楷珍3 01—3 十二花园姊妹悦崃镇:张述德4 01—4 八德会临溪镇:王裕海5 01—5 桥头国遗事桥头镇:刘伟阳6 01—6 龙骨寨的传说六塘乡:彭广贵7 01—7 龙洞传说冷水镇:李高德8 01—8 立新房吉利冷水镇:李高德临溪镇:汪德明9 01—9 土家谚语、歇后语洗新乡:杨昌友黄鹤乡:杨光二、民间美术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乡镇)及传承人10 02—1 雕花床南宾镇:何大海黎场镇:梁道益11 02—2 石佛雕塑南宾镇:马才之12 02—3 根雕书法马武镇:柳洪远13 02—4 墓葬雕刻南宾镇:马世春黎场乡:黎万龙枫木乡:邹生文洗新乡:李天华三、民间音乐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乡镇)及传承人14 啰儿调03—1 金银花儿开枫木乡:刘长珍03—2 清早起来去放牛沙子镇:谭明升15 劳动歌03—3 挑夫号子冷水镇:李高德03—4 三河薅草歌三河镇:冯启瑞16 生活歌03—5 螃蟹歌枫木乡刘长珍03—6 闹五更菜新乐乡冉正光03—7 苦媳妇下路镇:黄宣文石家乡:冉正贵17 山歌03—8 莲花调〃嘿咿唑哟冷水镇:李高德03—9 进山砍柴对山歌黄水镇:藤章泰18 耍锣鼓03—10 六翻架锣鼓(一、二、三、四、五、六)黄水镇:邓安清03—11 巧七锤(一、二)黄水镇:邓安清03—12 土戏锣鼓中益乡:谭登全03—13 冷水丧葬孝鼓冷水镇:马奇兹、李高德19 民间吹打03—14 郎氏唢呐南宾镇:郎祥发、郎祥海四、民间舞蹈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乡镇)及传承人20 04—1 三星女子龙灯三星乡:王建龙五、曲艺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乡镇)及传承人21 05—1 花鼓龙沙镇:马培乔、苟生英22 05—2 说唱石家乡:冉正贵六、民间手工技艺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乡镇)及传承人23 06—1 黄连传统生产加工技艺黄水镇:郭华贵、藤章安七、生产商贸习俗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乡镇)及传承人24 07—1 薅草锣鼓枫木乡:刘永斌临溪镇:陈德健三星乡:谭宗成石家乡:马泽润黄鹤乡:左朝铭。

石柱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石柱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石柱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在我国湘西、鄂西一带富饶美丽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兄弟民族,这就是土家族。

土家族有着悠久的文化风俗和历史底蕴。

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土家族悠远民俗文化。

为了解大家对这些民俗的了解情况,我们做了调查:家乡人对土家族民俗文化的了解情况如下:从这张表可以看出土家人对土家民俗所知甚少,大多土家人近乎汉化,土家族的民俗了解程度在下降。

人们的民俗常识在下降,文化知识还远不够。

对此,我们对人们对土家民俗持有的态度进行调查整理:家乡人对土家民俗的态度从表中可以看出人们虽然对民俗的了解甚少,但是对民俗文化态度还是可观的,作为土家族人,还是希望土家族文化发扬传承!社会实践调查研究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土家族人和中华民族大家族的一员:我们学生学习土家族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责任心.自豪感.我们搜集课外阅读资料,培养学生民族涵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使土家文化与中学生语文教育接轨,作为学生的课文课程的必要补充,传承并弘扬我土家灿烂的民族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责任心.自豪心.土家族文化(2)添加时间:2010-4-7 15:30:32 阅读:2058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中小]1.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

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

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

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

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

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

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

古代土家族先民作战时所持的(钅享)钎、戈、剑上面,都铸镂有虎头形或镂刻有虎形花纹。

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发展及传承

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发展及传承

百度文库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调查报告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及现状——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发展及传承姓名学号院系(部所)专业任课教师完成日期年月日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发展及传承摘要:摆手舞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土家族标志性的文化形态,也是土家族祖先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更是土家人一笔丰硕的精神财富,现已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发,抽样调查法和访谈法。

于今年暑假八月初对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摆手舞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街道社区调查。

通过对四个社区的调查发现,石柱县滨河路社区,良玉广场社区的摆手舞发展情况较好。

洪卫社区,下街社区的摆手舞的群众基础较差。

通过调查,我还发现,对于摆手舞文化的认识程度,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到了80%,中小学生仅占10%。

在石柱,摆手舞的发展存在着群众基础薄弱、缺乏经济支持、专业人才匮乏诸多问题,对摆手舞的传承十分不利。

深入分析石柱土家族摆手舞传承不力的原因,主要归于以下几点:汉文化的渗透,民族认同感缺乏,社会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变,西方体育文化冲击。

摆手舞文化的传承主要有政府组织,民间大众,中小学校,专家学者和商家。

但是没有形成一股合力。

因此,只要这五个系统“五位一体”,各自发挥出在传承摆手舞文化中的作用,形成合力,一定会为摆手舞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摆手舞文化一定会在石柱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民族之花。

关键字: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摆手舞文化五位一体发展及问题我于今年暑假八月初对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摆手舞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街道社区调查,通过对石柱县四大社区的调查发现,滨河路社区和良玉广场社区的摆手舞发展情况较好。

洪卫社区和下街社区发展情况较差。

通过统计,我得到以下数据。

年龄阶段性别从事职业类型中小学20—4040以上男女教师公务员个体小工比例8%10%82%30%7%43%27%8%22%通过以上数据我发现,在石柱,摆手舞的发展存在着群众基础薄弱、缺乏经济支持、专业人才匮乏诸多问题,对摆手舞的传承十分不利。

土家吊脚楼:无图纸的建筑

土家吊脚楼:无图纸的建筑
上的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番。
整个屋 盖从 横向观 察则是 一个三棱
体, 屋顶的正脊虽然用的直线。 但在复盖脊
瓦时, 对正脊的两山头加瓦起翘 , 横向观 从
察变成了弧线, 在视觉上给人端庄、 雄健的
感觉。另外 , 吊脚楼一般设有走栏, 大多用
镶花栏杆做美人靠, 走栏的吊柱悬挂于空, 般将其 雕刻成金瓜或荷花 . 使之 刚柔相
星普遍使 用的一种巨
艺, 最早可追溯 到荮 r 看到上 万处吊嘟楼 ,
手曲土家人, 为节约耕地, 用当地松杉杂 利 木和山石 、 黉土等材料, 依山取势, 随坡建
吊脚楼的前世令生
在今天的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
圮错落有致、 外建走廊的吊脚楼。
存 件 宅 两 端 市 叩 帽 太 棹 沿 着 …船
声中妈妈把我鹤 落地式。 转角楼“ 或 。
国家森林公园景区 , 保存 着一条由J 入鄂 I
l 旌吊脚楼敝山而筑 ,
吊脚楼在营造时, 充分利用当地石、木 的深山古蜀道。这条始于采元时期的商贾
剖L 时许多姜好的叵 纣料. 飞檐翘角, 穿斗勾心 , 不用一颊铁钉。
文 化
传 文 化 承
日 9
11 # 8 重庆的土家族 吊脚楼营造技艺, ( 1 - 月, 1 入选 国务 院公 布的 《 第三批
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这种倚山- 批 而建、 造型独特 的土家吊脚楼, 飞檐翘角, 穿斗勾心. 不用-@ ̄A , - k r 建造历史可追溯到 东汉 她 不仅 是宝贵 的文化遗 产, 是一幅慰藉心灵的山水画 也
9 。 口
文 化 传承
走 上 壁 料 高 中 副
形 吊 吊 绕
渝 等 坯

石柱土家族啰儿调与竹枝词

石柱土家族啰儿调与竹枝词

石柱土家族方言啰儿调调查报告三千多平方公里的石柱土家山寨,是一块民族文化艺术璀璨的沃土。

地处武陵山脉与长江三峡库区交汇地带,是古代巴国腹心,也是长江上游惟一的土家族自治县。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以土家族为主体的50多万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和自己的文化。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土家啰儿调、戏耍川锣鼓、摆手欢歌、杂耍土戏……艺术之花五彩斑斓,有不少已成为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里的绚丽奇葩。

在这里孕育、传唱和发展的石柱土家“啰儿调”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啰儿调的佼佼者,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的一分子。

石柱土家族人民秉承巴族祖先遗传的土风音魂,承袭发展了巴人悠久的音乐天赋,民间音乐主流,像汨汨细流浸润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土壤里。

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博大精深;吹拉弹唱世代传承、遍布城乡,无不表现出艺术感染力的生动形象,无不表现出生活情趣的多姿多彩。

啰儿调民歌,独具地方特色简洁明快,悠扬舒展,魅力神奇,《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其代表作。

据说,石柱土家“啰儿调”民歌与“竹枝词”有渊源关系。

唐宋时期,竹枝词的主要流行地区以巴渝为中心、下及两湖,黄庭坚说:“竹枝歌本出三巴,其流在湖湘耳”。

“竹枝歌”的得名,源自歌词的衬托。

在每句歌词的半逗句和韵尾出现“竹枝”、“女儿”,配以和声。

和声分两种,既有他人之和声,又有自己停顿之和声。

《辞海》记载:“竹枝词。

①乐府《近代曲》名。

本巴渝(今重庆一带)民歌。

唐诗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根据民歌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但也曲折地流露出他遭受贬谪后心情,盛行于世。

……形式都是七言绝句。

语言通俗,音调轻快。

②词牌名。

单调28字,分平韵、仄韵两体。

《花间集》所收孙光宪词,每句均叠用“竹枝”、“女儿”作为和声。

”刘禹锡在夔州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但《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

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

还做了精美的雕花, 体现 这栋模 型按 照 传统 造技 艺完成 , 也是最 能展 俗特 色的普通民房。 已有4 0 余年木匠 “ 工 石柱现存的2 2 名土家吊』 l i
件只有几年历史 的 “ 古董” 十分起眼。 它
就 是2 0 1 3 年 亮相 国家民委、 文化部 举办 的 “ 中国少数 民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展 示周”
人都住进了砖 混结构的楼房 , 很少人居住
在 全 木结 构 的 吊脚楼 中了。
齐吼 , 连 抽 带 拉 硬 是将 一 排 排新 房列 子
了起 来 。
冉隆海担 心这种传统技艺流失, 近十 年来他 免费培养了一 批学徒 , 就 是为了真
正把 吊脚 楼 营造 技 艺传 承 下去 , 现在, 他 有 十几个 徒 弟可 以单 独 建 造 吊脚 楼 了。
十分喜爱。吊脚楼一 般为横排 四列三间,
三柱 六骑或五柱 六骑 , 中间为堂 屋 , 供 历 代祖 先神 龛 , 是土 家族 祭祀 的核 心。根据
地形 , 楼 分 半 截 吊、 半边吊、 两翼吊、 钥 匙
文化 I风物
无论 远 剧 l
体线条,
美感。 这j
营 造 是 排 列上
帮 人一 阵 吆 喝 , 众
据 冉 隆 海介 绍 ,_ [ 个 世 纪七 八十 年
代, 当木 工 建 造 吊脚 楼 是 最 受 欢 迎 的 , 那 时 候 几乎 家 家 户户 都 住 吊脚 楼 , 这 些 吊脚 楼 常 年 需要 维 护 , 木 匠 们根 本不 愁 活 路 ! 但 现在 , 镇 里 基 本 保 存 完好 的 吊脚 楼 只 剩 下
极 在 中 央
5' - 【
③ 排列 上 梁是 吊脚 楼 建 造 过 程 中最 壮 观 的 场面

石柱“玩牛”一头会跳舞的公牛

石柱“玩牛”一头会跳舞的公牛

石柱“玩牛”一头会跳舞的公牛作者:曾金来源:《城市地理》2014年第11期想看斗牛?你马上想到的一定是去西班牙。

不过,我们要告诉你的是,就在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也能见到斗牛。

只不过,此斗牛非彼斗牛,石柱人把它称为“玩牛”。

其实这是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全国也仅在石柱才能欣赏到。

玩的牛也只是人们披着道具扮演的,所以它完全没有西班牙斗牛的残酷与血腥。

2014年7月16日,石柱“玩牛”正式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人出演的“玩牛”舞蹈“凉风好好,天要晴,庄稼全靠雨来淋;清早起来把门开,一股凉风吹进来;这股凉风真奇怪,吹得人们心花开。

”伴着高亢的山歌曲调,一场有趣的“玩牛”舞蹈表演正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西沱古镇的老街上演。

只见表演者8人一组,一人扮演手持牛棍的放牛大哥,一人扮演背着草背篓的放牛大嫂,另外两人钻进酷似牛身的道具内扮演牛,其他4个人为锣鼓手。

放牛大哥以啰儿调或古调等石柱民间山歌,引导指挥牛儿起舞。

牛以夸张的动作完成吃草、擦痒、滚水、跳坎、傲角、犁田、喝水、摆尾等舞蹈动作,再配合铜钵、大锣、小锣、大鼓等民间乐器,时而让人安静沉思,时而让人精神振奋。

半个小时后,“玩牛”表演结束,江再顺脱掉套在头上的“牛头”,全身上下早已被汗水打湿。

他气喘吁吁地说:“身体大不如以前了。

”的确,今年60岁的他,能够完成半个小时激烈的“玩牛”动作实属不易。

作为石柱“玩牛”的第四代传承人,江再顺在8人“玩牛”的队伍中,负责的是最累人的扮牛角色。

从他父亲那里接手“玩牛”开始,这样的表演已经持续了近30年。

稍作休整之后,江再顺的气息渐渐平复了下来,他告诉笔者,“玩牛”始于清末,是他曾祖父独创的一种民间舞蹈。

“玩牛”并非把耕牛作为玩物玩耍,而是如同玩龙灯、舞狮子一样,以道具扮演,靠人带动道具形成舞蹈。

在没有机械的岁月里,耕牛是武陵山区石柱土家山寨耕田的得力助手。

土家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一句话“半路怕丧妻,春上怕死牛”,由此足见耕牛对土家人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风情土家 五彩石柱

风情土家 五彩石柱

风情土家五彩石柱
李明翠
【期刊名称】《中国西部》
【年(卷),期】2012(000)008
【摘要】石柱是重庆市唯一的土家族自治县,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72%,民族风情十分浓郁。

原生态的石柱“哕儿调“,孕育了世界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开放的胸怀与繁华的商贸,铸就了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巴渝新十二景”西沱古镇.忠义报国、
【总页数】1页(P158-158)
【作者】李明翠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热汗挥洒五彩路石柱交通创辉煌——石柱县公路交通建设巡礼 [J],
2.渝东南土家族祭祀文化对土家家族、家支的心理作用——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J], 谭雪
3.风情土家康养石柱 [J],
4.“石柱县脱贫摘帽,也有辣椒行业协会的一份功劳”——访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辣椒行业协会会长谭建兰 [J], 王兴彬
5.风情土家六养之城——寻觅解读“康养石柱”的正确方式 [J], 沈飞松;石柱县委宣传部(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共计26项 49人)
一、民间文学
序号 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乡镇)及传承人
1 01—1 猴婆子大闹高龙洞下路镇:陈楷珍
2 01—2 御笔改龙河下路镇:陈楷珍
3 01—3 十二花园姊妹悦崃镇:张述德
4 01—4 八德会临溪镇:王裕海
5 01—5 桥头国遗事桥头镇:刘伟阳
6 01—6 龙骨寨的传说六塘乡:彭广贵
7 01—7 龙洞传说冷水镇:李高德
8 01—8 立新房吉利 冷水镇:李高德
临溪镇:汪德明
9 01—9 土家谚语、歇后语洗新乡:杨昌友
黄鹤乡:杨光
二、民间美术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乡镇)及传承人
10 02—1 雕花床 南宾镇:何大海
黎场镇:梁道益
11 02—2 石佛雕塑 南宾镇:马才之
12 02—3 根雕书法 马武镇:柳洪远
13 02—4 墓葬雕刻 南宾镇:马世春
黎场乡:黎万龙
枫木乡:邹生文
洗新乡:李天华
三、民间音乐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乡镇)及传承人
14 啰儿调
03—1 金银花儿开枫木乡:刘长珍
03—2 清早起来去放牛沙子镇:谭明升
15 劳动歌
03—3 挑夫号子 冷水镇:李高德
03—4 三河薅草歌 三河镇:冯启瑞
16 生活歌
03—5 螃蟹歌枫木乡刘长珍
03—6 闹五更菜新乐乡冉正光
03—7 苦媳妇下路镇:黄宣文
石家乡:冉正贵
17 山歌
03—8 莲花调·嘿咿唑哟冷水镇:李高德
03—9 进山砍柴对山歌黄水镇:藤章泰
18 耍锣鼓
03—10 六翻架锣鼓(一、二、三、四、五、六) 黄水镇:邓安清
03—11 巧七锤(一、二) 黄水镇:邓安清
03—12 土戏锣鼓 中益乡:谭登全
03—13 冷水丧葬孝鼓 冷水镇:马奇兹、李高德
19 民间吹打
03—14 郎氏唢呐 南宾镇:郎祥发、郎祥海
四、民间舞蹈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乡镇)及传承人
20 04—1 三星女子龙灯 三星乡:王建龙
五、曲艺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乡镇)及传承人
21 05—1 花鼓 龙沙镇:马培乔、苟生英
22 05—2 说唱石家乡:冉正贵
六、民间手工技艺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乡镇)及传承人
23 06—1 黄连传统生产加工技艺黄水镇:郭华贵、藤章安
七、生产商贸习俗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乡镇)及传承人24 07—1 薅草锣鼓枫木乡:刘永斌
临溪镇:陈德健
三星乡:谭宗成
石家乡:马泽润
黄鹤乡:左朝铭。

八、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乡镇)及传承人
25 08—1 土家竹铃球 南宾镇:金成刚
26 08—2 抢龙 黄鹤乡:杨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