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主治证的证素分析
中医“证素”研究(一)
2文献研究
李志更等〔8,9〕通过慢性肾功能衰竭文献3272篇总结中医证型495个,进行归类后为148个,“证素”37个,病位类证候要素频数排前3位的是肾、脾、肝,所占频率分别为16.74%,12.43%,5.35%,病机、病性类证候要素频数排前3位的是湿、阴虚、阳虚,占频率分别为13.13%,12.64%,10.83%,在所有证候要素中频数排前3位的是肾、湿、阴虚。主要症状172个,舌象11个,脉象18个,与一般症状相比,舌脉相对统一,淡白舌占舌色总频数的50.4%,胖大舌占舌形舌态总频数的40.8%,腻苔占舌苔总频数的26.2%,细脉占脉象的33.22%。病性类证候要素与文献中出现的症状进行回归分析,频数居前4位的证候要素(湿、阴虚、阳虚、气虚)的主要症状与主观判断相似。“证素”的研究使证候简单化,但对于一种疾病较少的“证素”不能涵盖全部病机。赵燕等〔10〕通过研究抑郁症文献65篇获得疾病的主要证型75个,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占前四位,共计72次,提取“证素”33个,病位类10个,肝、脾、心、肾,占总频次的92.1%,病性类22个,气滞、气虚、阴虚、血虚,占总频次64.1%。与慢性肾衰的研究相比,这一结果稳定性好,与疾病本身特点和病机变化的复杂程度有关。衷敬柏等〔11〕对冠心病心绞痛2689例文献研究结果7个实性证候要素和3个虚性证候要素涵盖全部病例,实以血瘀、痰浊、气滞为主,虚以气虚、阴虚及阳虚为主,与传统理论吻合,采用不同“证素”组合可以得到疾病的具体证型,但不能概括临床全部证型,体现出“证素”组合的复杂性,组合过程中遇到的非相加关系可能导致理论研究和临床不一致。郭蕾等〔12〕从相关文献中总结证4232个,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变量(证候因素),获得变量出现的频率和百分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29个证候要素归属于6大类,可以涵盖大部分的病例。外感六淫出现频率为30%,内生五气为36.3%,毒痰水合计20.6%,三类合计为86.9%,其中与气、血、阴阳相关的证候占总数的78.6%,此三者可以作为与证候高度相关的因素。这就表明了病性要素在日常辨证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是由于病性辨证决定了疾病的基本病机和临床用药的根本原则。尹英杰等〔13〕通过整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文献274篇,得到116个证候,前9位分别是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中焦湿热、瘀血阻络、肝胆湿热、湿热蕴结、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这9个证候的累积频率为61.57%。拆分证候得出14个证候要素,其中5个病位肝、脾、肾、胃、胆,9个病性气虚、阴虚、阳虚、气郁(气滞)、血瘀、血虚、血热、湿、热。张启明等〔3〕研究宋、元、明、清及近代的156名中医临床名家专着,得到病因共计12个,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以某一外感病因为对象,817个常见临床症状为候选症状,统计筛选出诊断该病因的主要症状和特异性症状,分别建立12个外感病因的判别方程,结合临床意义和预测准确率认为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疠气、外毒、疟邪和内伏风邪是外感病因的证候要素。
中医内科证型方剂表格速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内科证型方剂表格速记-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中医内科证型方剂表格速记主题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内科证型方剂表格的使用和记忆方法。
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部分,根据不同的病症和病情,中医师会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使用表格速记可以帮助中医师更快地找到适合的方剂,提高诊断和治疗效率。
一、什么是中医内科证型方剂表格?中医内科证型方剂表格是一种将中医内科常见病症和对应方剂整理在一起的工具。
表格中通常包括病症名称、主要病症表现、辨证要点、常用方剂等信息。
通过查阅表格,中医师可以快速找到对应的方剂,准确治疗患者的病症。
二、如何使用中医内科证型方剂表格?1. 熟悉表格结构:首先,需要熟悉所使用的中医内科证型方剂表格的结构和内容。
了解每个栏目的标签,以便快速定位和理解信息。
2. 学习方剂分类:了解中医内科方剂的分类方式,例如按照病性分为表、里、虚、实等类型。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方剂的使用范围和特点。
3. 熟记常用方剂:针对表格中列举的常用方剂,要进行多次的反复记忆。
可以将方剂的名称、组成、功效等重要信息写在卡片上,进行背诵和复习。
4. 理解病症表现与辨证要点:在表格中,病症表现和辨证要点是选择方剂的重要依据。
要对每个病症的典型表现进行深入了解,并理解与方剂的对应关系。
5. 实践运用:通过实际病例和诊疗经验,将表格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逐渐提高对方剂的熟悉程度和准确性。
三、表格速记技巧1. 制作个人化笔记: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方式,将表格里的关键信息以自己熟悉的方式记录下来。
例如,用颜色区分不同的分类,使用图表或图画表示方剂的组成等。
2. 分块记忆:将表格分成不同的块,每次只记忆一个块的内容,逐渐进行全面的记忆。
这样可以减少记忆量,提高记忆效果。
3. 反复复习:定期回顾和复习表格中的内容,将其加深记忆。
可以选择固定的时间或日期,建立复习的习惯。
4. 练习填空:将表格的关键信息抹掉,只保留词汇或标签,尝试填写缺失的内容。
证素辨证方法
证素辨证方法证素辨证方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的临床思维方法,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患者的病情、症状、脉象等方面的全面观察和分析,以及对病因、病机、病情的综合判断和诊断,来确定病证的特点和治疗方案。
证素是指病情的本质特点,即疾病的基本特征和病程特征等。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规律性和特殊性,这就是证素。
辨证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方面的表现,从而确定病证的具体特点和诊断。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症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需要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来确定确切的病证。
证素辨证方法在临床实践中非常重要。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正确诊断疾病,还可以指导医生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在中医学中,治疗疾病不只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更重要的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通过证素辨证方法,医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病人的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和药方,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证素辨证方法中,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
首先要对患者的病情、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仔细观察。
患者的病情和症状是反映疾病发展的重要指标,需要认真地记录和分析。
舌苔和脉象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诊断标志,可以反映病人的气血状况、脏器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确定病证的特点和治疗方案。
在进行证素辨证方法时,医生还需要根据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进行分析。
中医理论强调“辨证论治”,即在确定病证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治疗疾病需要考虑病因、病机、病情等多方面的因素。
因此,在进行证素辨证方法时,医生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证素辨证方法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临床思维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病情、症状、舌苔、脉象等方面的全面观察和分析,以及对病因、病机、病情的综合判断和诊断,医生可以确定病证的特点和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证素辨证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方剂学功用主治总结
方剂学功用主治总结方剂学是中医学最基础的三大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中医药方剂的学科。
方剂是中医药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因为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病症和病情,为患者提供特定的治疗方案。
方剂学功用主治总结,是中医学学者对方剂学进行总结研究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下面我们来深入了解。
一、方剂学功用主治1. 调和诸药,协同作用方剂学主要研究方剂中的药物配伍及其功效,通过合理的药物搭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物之间有时存在相互抵消或相互促进的作用,中医药的特色就在于各种药物可以通过适当的组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疗效,从而达到调和诸药、协同作用的目的。
2. 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在中医理论中,平衡阴阳是维护人体健康的关键,如果阴阳失衡,则会引起各种疾病。
中药的方剂学研究也注重药物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方剂中的药物选用、配伍、剂量、用法、用量、均需要在调和体内阴阳、调节中医体系中,对病理变化作用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3. 制定提高疗效的方案方剂学是为了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大量的研究方剂学可以帮助中医药学者更好的制定治疗方案。
根据不同疾病的症状特点和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诸多因素,中医医生可以为患者精确选择药方,通过调和阴阳,调整气血,有效治疗疾病。
4. 明确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中药有时候也会在治疗疾病时产生副作用和毒性,正是因为这一点,方剂学研究们需要通过研究各种中药的组合,减轻或消除其发挥毒性和副作用的风险,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二、方剂学的实际应用方剂学在中药的制定、应用和评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方剂这个传统的中医学药物配方也在不断更新。
对于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方剂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起到了关键作用。
今天,方剂学已经成为中医药研究的支柱学科,方剂的研究和发展,也让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总之,方剂学功用主治总结是中医药学者对方剂学的研究结论,包括调和诸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制定提高疗效的方案以及明确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等。
病例分析常用方剂理法方药
病例分析常用方剂理法方药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伤寒论病例分析(常考方证)桂枝汤证(表虚证)主症: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麻黄汤证(表实证)主症:恶寒、发热、无汗、喘、周身疼痛、脉浮紧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大青龙汤证(外寒内热证)主症: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
脉浮紧或浮缓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方药:大青龙汤(麻黄汤倍用麻黄减量杏仁,加石膏,生姜,大枣)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证)主症:咳喘,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紧。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药:小青龙汤(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去杏仁,生姜,加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五苓散(太阳蓄水证)主症: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舌淡有齿痕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或兼表证治法:化气行水方药: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桂枝人参汤证(协热下利证)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脉不浮病机:脾虚寒湿兼表之风寒不解治法:温中解表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理:干姜,人参,白术,甘草)真武汤证(阳虚水泛证)主症: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腹痛、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小便清长、呕,苔白,脉沉病机:少阴阳虚,水气泛滥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证(茯苓,白术,附子,芍药,生姜)炙甘草汤(复脉汤)证主症:心动悸,脉结代病机:心阴阳两虚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方药:炙甘草汤(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半夏泻心汤证(呕利痞)主症:心下痞,满而不痛,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纳呆,微渴,舌色稍淡,苔白腻或微黄,脉弦细数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散结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生姜泻心汤证(水饮食滞痞)主症: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噫气带有食臭味,肠鸣,泻利,或见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舌淡苔白或黄,多滑腻,脉弦滑,关弱稍沉,或濡数病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方药: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重用生姜为君)甘草泻心汤证(痞利俱甚)主症:心下痞满而硬,心烦呕逆,肠鸣,下利频作,而见不消化食物,舌苔或白或黄多滑腻,脉濡或弦缓病机: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方药: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重用炙甘草)白虎汤证(阳明里热证)主症:发热,汗出,口渴,脉浮滑,但无阳明里实;“四大症”病机:无形邪热炽盛,充斥表里治法:辛寒清热方药:白虎汤(白虎膏知粳米甘)白虎加人参汤证(胃热津气两伤证)主症:发热,汗出,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四大症+微恶风寒”病机:邪热炽盛,津气损伤严重治法:清邪热,益气津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白虎膏知粳米甘加人参)调胃承气汤证(燥坚实证)主症:大便不通,蒸蒸发热,心烦,腹胀满病机: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治法:泻热和胃,润燥软坚方药:调胃承气汤(硝黄草)小承气汤证(痞满实证)主症:大便硬,潮热或发热微烦,腹大满,脉滑而疾病机:热实内结,腑气不通治法:泻热通便,消滞除满方药: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去芒硝;小:大黄,枳实,厚朴)大承气汤证(痞满燥坚实证)主症: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腹胀满绕脐痛,拒按,手足漐漐汗出,脉沉实有力。
方剂学方剂功用主治
清热剂—清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方法,以解除在里之热邪的一种治法白虎汤: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
清营汤: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
黄连解毒汤: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凉膈散: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泻下。
主治:上中二焦火热证导赤散: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龙胆泻肝汤: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炎症,肝经湿热下注证泻白散:功用:清泄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咳喘证清胃散: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玉女煎:功用: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胃热阴虚青蒿鳖甲汤: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当归六黄汤:功用:清虚热透骨蒸。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补益剂—补法:滋养补益的方法,以回复人体正气,治疗各种虚症的一种方法补益剂四君子汤: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参芩白术散: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补中益气汤: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玉屏风散: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生脉散: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四物汤: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当归补血汤: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生热证归脾汤: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两虚证,脾不统血证八珍汤:功用:益气养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
泰山磐石散:功用: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主治:堕胎,滑胎。
六味地黄丸:功用:填精滋阴补肾。
主治:肾精不足证。
左归丸: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主治:真阴不足证大补阴汤: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证肾气丸:功用:补肾助阳,化生肾气。
主治:肾阳气不足证右归丸:功用: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主治:肾阳不足,填精益髓地黄饮子:功用:滋肾阳,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喑痱理血剂—消法: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湿,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之痰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桃核承气汤:功用:逐瘀泻热。
方剂歌诀 有功用、主治、辨证要点
2.2.温下 1、大黄附子汤: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辩证要点】本方为温下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冷积便秘实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 秘,手足厥冷,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方歌】 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 温下治法代表方,寒积里实服之康。 2、温脾汤: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辩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脾阳不足,寒积中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 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方歌】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 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中西医执业医师内科方剂证型全总结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 外寒里饮证治法:温肺散寒,涤痰降逆。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2. 痰浊阻肺证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3. 痰热郁肺证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药:桑白皮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4. 痰蒙神窍证治法:涤痰,开窍,息风。
方药:涤痰汤、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加减。
5. 肺脾气虚证治法:健脾益肺。
方药: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6. 肺肾气虚证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方药:补虚汤合参蛤散。
7. 阳虚水泛证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细目二支气管哮喘(一)发作期1. 寒哮证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
2. 热哮证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加减。
(二)缓解期1. 肺虚证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
2. 脾虚证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3. 肾虚证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加减。
细目三肺炎1. 邪犯肺卫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或桑菊饮加减。
2. 痰热壅肺证治法:清热化痰,宽胸止咳。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
3. 热闭心神证治法:清热解毒,化痰开窍。
方药:清营汤加减。
4. 阴竭阳脱证治法:益气养阴,回阳固脱。
方药: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
5. 正虚邪恋证治法:益气养阴,润肺化痰。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细目四肺结核1. 肺阴亏损证治法:滋阴润肺。
方药:月华丸加减。
2. 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3. 气阴耗伤证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保真汤加减。
4. 阴阳两虚证治法:滋阴补阳。
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
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 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散瘀,行气化滞。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2. 痰湿毒蕴证治法:祛湿化痰,清热解毒。
方药:导痰汤加减。
3. 阴虚毒热证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散结。
方药: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4. 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化痰散结。
中医内科常见证型及及方剂
一、感冒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哮证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三子养亲汤加味。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
-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四、喘证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桑白皮汤加减。
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 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肺痈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六、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 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病理辨证体系:病理辨证体系之方证分析(1)
病理辨证体系之方证分析(1)先整体看一下,在胡希恕经方学术体系的基础上,所整理出来的十二字的经方病理辨证体系。
这十二个字是:表、里、半、水、血、气和阴、阳、寒、热、虚、实。
前六个字代表的是六大类不同的疾病类型。
后六个字代表以上不同类型的疾病所发生的疾病性质。
这套辨证体系可以合理的涵盖所有经方方证的病理要素。
下面简单介绍辨证体系的构成:表证:包括阳性表证(即太阳病),和阴性表证(即少阴病)。
前者典型方证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后者的典型方证有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等。
里证:包括阳性里证(即阳明病)和阴性里证(即太阴病)。
前者的典型方证有白虎汤证、承气汤等,后者的典型方证有四逆汤证等半表半里证:包括阳性半表半里证(即少阳病)和阴性半表半里证(即厥阴病)。
前者的典型方证有小柴胡汤证、泻心汤证等,后者的典型方证有乌梅丸证等。
水证:包括人体津液虚的水虚证和停饮水泛的水实证。
前者典型方证有麦门冬汤证、竹叶石膏汤证等,后者的典型方证有五苓散证、猪苓汤证等。
血证:包括血液虚损的血虚证和血液瘀滞的血实证。
前者典型方证有当归芍药散证、胶艾汤证等,后者的典型方证有抵当汤证、桂枝茯苓丸证等。
气证: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疾病类型,经方中有一类方证是以人体有形或无形之气的失常为主要特征的,这类方证从病理上无法合理的概括到以上五类疾病中去,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气滞、橘枳姜汤证的气逆、奔豚汤证的气上冲等,我们将此类方证都归“气证”这样一种疾病类型。
气证这类疾病以实证为主,上述的几个方证都属气实证。
有的方证也有气虚的属性,但多为非主要的病理要素,如栀子甘草豉汤证的“少气”即较为典型的气虚证。
虽然以上六种疾病类型可以非常合理的涵盖所有的经方方证的基本病理特征,但是还需要对每一种疾病具体发生了什么性质的病变进行进一步界定,这就是后六项辨证要素的内容,即阴阳、寒热、虚实。
阴阳:是用来界定上述某种类型的疾病在人体机能上所发生的病变性质的。
方剂组成功用主治
方剂组成功用主治1.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大枣、生姜、炙甘草【桂枝:芍药=1:1】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香白芷、生地、黄芩、甘草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小青龙汤: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喘,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疲,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止嗽散:组成: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陈皮、炒甘草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咽痒,咳痰不爽,舌苔薄白,脉浮缓。
辛凉解表银翘散:组成:连翘、金银花、桔梗、薄荷、牛蒡子、竹叶、芥穗、豆豉、芦根、生甘草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桑菊饮: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生甘草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咳逆气急,甚则鼻煽。
扶正解表败毒散:组成:羌活、独活、川芎、柴胡、桔梗、枳壳、前胡、茯苓、甘草、薄荷、生姜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胸膈痞满。
“逆流挽舟”麻黄细辛附子汤组成:麻黄、附子、细辛功用:助阳解表主治: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预寐。
经方方证要素解析
世 界 中 医药
2 0 1 5年 1 月第 1 O卷第 1 期
经 方 方 证 要 素 解 析
郑丰 杰 孙 燕 李 宇航
( 北 京 中 医 药 大学 基础 医学 院 , 北京 , 1 0 0 0 2 9 )
摘要
据证立 法、 依 法 选 方 或 遣 药 组 方 是 中 医辨 证 论 治过 程 的具 体 体 现 。“ 方 一证 要 素 ” 对 应 强调 了 方 剂 中主 要 药物 组 成
s e n t a t i v e i f mn u l a o f s i x me r i d i a n s f r o m T r e a t i s e o n F e b i r l e D i s e a s e ,a n d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c o mp a t i b i l i t y o f c l a s s i c a l f o r mu l a s i s c o n d u —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2 2
文献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7 2 0 2 . 2 0 1 5 . O 1 . 0 0 1
( S c h o o l t ) 厂 B a s i c M 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 B e i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B e i j i n g 1 0 0 0 2 9, C h i n a )
中医辨证方剂总结
中医辨证方剂总结1. 引言中医辨证方剂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内容之一,方剂则是针对不同证型的药物组合。
辨证方剂的应用能够准确诊断患者疾病的证型,并且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中医辨证方剂进行总结,介绍一些常用的方剂及其应用。
2. 阳虚证阳虚证是中医辨证中常见的一种证型,主要表现为身体阳气不足,阳寒内侵,四肢发冷,食欲不振等症状。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双参汤–组成:人参、党参、附子、甘草等–功能:补益气血,温阳散寒–适应症:心悸、神疲乏力、腹泻等•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耆、白术、茯苓、党参等–功能:补益中焦,益气健脾–适应症:气短懒言、神疲无力、食欲不振等3. 阴虚证阴虚证是阴精亏损引起的证型,常见于长期劳累、失眠、思虑过度等病因。
其主要表现为身体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津等症状。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六味地黄丸–组成:山药、枸杞子、熟地、山茱萸、金樱子、牡丹皮等–功能:益肾阴,滋阴补虚–适应症: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腰膝酸软等•清热生津汤–组成:生地、玄参、天花粉、麦冬、五味子等–功能:清热生津,滋阴润燥–适应症:热病口渴、咽喉痛、口糜等4. 湿热证湿热证是体内湿气太重,阻滞气血运行,导致湿热内蕴的证型。
常见于湿热重型的疾病,例如湿热黄疸、湿热遗精等。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等–功能:清热利湿,泻肝胆–适应症:黄疸、胁胀、烦热等•茵陈蒿汤–组成:茵陈、蒿芩等–功能:清热利湿,解毒–适应症:湿疹、热淋等5. 血瘀证血瘀证是指体内的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停滞,形成淤血的证型。
常见的血瘀证包括瘀血性疾病、创伤后疼痛等。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活血化瘀丸–组成:桃仁、红花、当归、阿胶等–功能:活血化瘀,舒筋止痛–适应症:瘀血性疾病、痛经等•越鞠丸–组成:川芎、丹参、黄耆、当归等–功能:行气活血,化瘀止痛–适应症:外伤疼痛、创伤后瘀血等6. 寒湿证寒湿证是因体内寒湿过重,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发的证型。
(整理)方剂学中药方详解表格
病机
风热袭表,热毒偏盛
风热犯肺,肺气不宣
风热袭肺,风寒郁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风寒湿邪外袭肌表;正气虚弱(气虚)
治法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方解
君: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芳香辟秽,轻散透表,除上焦邪;
臣:薄荷、牛蒡子—辛凉解表,利咽解毒;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佐: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赤茯苓—清热利湿解毒,导邪从下而去;
枳壳—行气消痰,散结除痞;
陈皮—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使: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方歌
十栆逐水效堪夸,
大戟甘遂与芫花,
悬饮内停胸胁痛,
水肿腹胀用无差。
黄龙汤枳朴硝黄,
参归甘桔栆生姜,
阳明腑实气血弱,
攻补兼施效力强。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佐: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资营血生化,又实土以御木乘;
薄荷—疏达肝气,助柴胡以解肝郁。
烧生姜—温胃和中。
使:炙甘草—配白芍以养阴缓急止痛;益气和中调药。
君:白术—益气补中以治脾虚,健脾燥湿以促脾运;
臣:白芍—养肝柔肝以泻肝之实;缓急止痛;
佐:陈皮—芳香化湿以醒脾;行气和胃;
臣:杏仁—苦泄降气,润肠通便;
白芍—养阴以助润下;
*麻、杏、芍合用,养阴增液,润肠通便。
佐:大黄—通便泄热以除燥结之屎。
枳实—下气破气,行滞消胀,
厚朴—助黄、麻以降泄通便。
使(兼):蜂蜜—润燥滑肠,调和诸药。
君:肉苁蓉—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臣:当归—养血和血,润肠通便;
牛膝—补肝肾,强筋骨。
方剂主治功能比较
一、辛温解表剂证候辨识1、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脉浮无汗而喘(表实)---麻黄汤头痛恶风汗出(表虚)---桂枝汤肢体酸痛、口微渴(兼湿、兼里热)---九味羌活汤痰多而稀,或兼水肿(兼水饮)---小青龙汤胸脘痞闷(兼气滞)---香苏散咳嗽咽痒(风邪为主)---止嗽散2、风热壅肺、风寒化热:发热重,恶寒轻,口渴脉浮但咳,身热不甚---桑菊饮无汗或有汗不畅,咽痛---银翘散发热重,喘咳,苔薄黄,脉滑数---麻杏甘石汤恶寒渐轻,身热增盛,目疼鼻干,眼眶痛---柴葛解肌汤麻疹初起,疹发不出,目赤流泪---升麻葛根汤3、虚人外感:恶寒,发热憎寒壮热,脉浮而重取无力---败毒散咳痰,倦怠无力,舌苔白,脉弱---参苏饮身热,微恶风寒,心烦,舌红,脉数---加减葳蕤汤恶寒甚,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麻黄细辛附子汤二、润下证候辨识津亏便秘:大便干结脾约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麻子仁丸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舌苔白,脉沉迟 ---济川煎三、少阳证证候辨识1、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脉弦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 ---小柴胡汤心下痞硬,大便不解或下利---大柴胡汤寒轻热重,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苔白腻或微黄,脉右滑左弦 ---蒿芩清胆汤憎寒壮热,发无定时,舌苔垢腻,或厚如积粉 ---达原饮2、肝脾不和证候辨识肝旺:胁胀手足不温,脉弦---四逆散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逍遥散脾虚:腹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复如故,脉两关不调---痛泻要方大肠热:下利,舌红苔黄,脉数下痢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芍药汤赤多白少,里急后重,脉弦数---白头翁汤胸脘烦热,脉数或促---葛根黄芩黄连汤四、中焦虚寒证证候辨识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手足不温,苔白脉迟腹痛喜温喜按,或见出血,血色暗淡---理中丸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小建中汤呕吐,畏寒,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吴茱萸汤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上下痛而不可近,舌苔白滑,脉沉弦紧---大建中汤五、气虚证证候辨识气虚:倦怠乏力,面色萎白,舌淡苔白,脉虚弱---四君子汤泄泻,苔白腻,脉虚缓---参苓白术散脏器脱垂;发热,脉虚大无力---补中益气汤汗出恶风,易感风邪---玉屏风散带下清稀色白---完带汤汗多神疲,舌干红少苔,脉虚细---生脉散六、血虚证证候辨识血虚: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淡,脉细 ---四物汤血虚发热: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当归补血汤心悸怔忡,失眠健忘;便血、崩漏,量多色淡---归脾汤七、气血两虚证证候辨识气血两虚:面色无华,心悸怔忡,食少体倦,舌淡,脉虚细---八珍汤脉结代,心动悸,舌光色淡,少津;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咳吐涎沫,虚烦眠差,咽干舌燥,脉虚数 ---炙甘草汤八、涩精止遗方剂证候辨识遗精遗尿之证:遗精,舌淡苔白,脉细弱小便频数,或尿如米泔色,或遗尿遗精,心神恍惚,健忘---桑螵蛸散神疲乏力,腰酸耳鸣---金锁固精丸九、心神失养证证候辨识心神失养:虚烦失眠,心悸,舌红,脉细肝血虚: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细---酸枣仁汤心神两虚:梦遗健忘,大便干燥,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天王补心丹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甚则言行失常,哈欠频作,舌红苔少,脉细数---甘麦大枣汤十、闭证证候辨识安宫牛黄丸邪热内陷心包证紫雪温热病,热闭心包及热盛动风证至宝丹痰热内闭心包证十一、肝经气郁(疝气):睾丸疼痛,少腹痛脉弦少腹引控睾丸而痛,苔白,脉弦 ---天台乌药散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暖肝煎十二、肺气上逆:咳喘,痰多痰涎壅盛,腰疼脚弱,呼多吸少,肢体浮肿---苏子降气汤痰稠色黄,或有恶寒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定喘汤十三、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嗳气心下痞硬,舌苔白滑,脉弦而虚---旋覆代赭汤呕吐痰涎,谷不得下,舌苔白滑---小半夏汤舌嫩红,脉虚数---橘皮竹茹汤胸痞,舌淡苔白脉迟---丁香柿蒂汤十四、瘀血:痛有定处,痛如针刺,舌上有瘀点或瘀斑,脉涩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至夜发热,舌燥苔黄,脉沉实---桃核承气汤急躁善怒,入暮潮热,唇暗目黑,舌质暗红,脉涩或弦紧---血府逐瘀汤跌打损伤,胁下痛不可忍,舌红苔黄,脉弦紧或数---复元活血汤跌打损伤,筋断骨折,无名肿毒,水火烫伤,舌红苔黄,脉弦数---七厘散半身不遂,苔白,舌质暗淡,脉缓---补阳还五汤月经不调,小腹冷痛,傍晚发热,舌黯红,脉沉细无力---温经汤恶露不行,小腹冷痛,拒按,脉细涩,舌质暗淡---生化汤十五、出血证证候辨识咳嗽痰中带血,心烦易怒,胸胁刺痛,舌红苔黄,脉弦数---咳血方尿中带血,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脉数---小蓟饮子便血,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黄土汤便血,血色鲜红或晦暗,舌红脉数---槐花散上部出血证,血色鲜红,舌红,脉数---十灰散十五、内燥证:口燥咽干,舌干红,脉细数咳吐涎沫,气喘短气,或气逆呕吐,苔少,脉虚数---麦门冬汤咳嗽痰血,手足心热,骨蒸盗汗---百合固金汤大便秘结,脉沉无力或细微数---增液汤喉间起白膜斑点如腐,不易拭去,鼻干唇燥,苔黄脉数---养阴清肺汤饥不欲食---益胃汤十五、脾肾阳虚,寒湿内停证:小便不利,水肿,畏寒肢冷,苔白,脉沉四肢沉重疼痛,或肢体浮肿---真武汤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食少,便溏,舌淡苔白滑,脉沉迟---实脾散十六、食积内停:脘腹痞满胀痛,舌苔厚腻恶食呕逆,嗳腐吞酸,苔腻,脉滑或实---保和丸大便失常,舌苔黄腻,脉沉有力---枳实导滞丸大便秘结,或赤白痢疾,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沉实---木香槟榔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证素,不涉及具体证素的方剂仅有 10 首,只有病位证素或病性证素的方剂有 107 首,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两者
兼备的方剂有 128 首。结论 朱文锋教授提出的证素辨证当中的病位证素、病性证素的用词是确实可行的。
〔关键词〕方剂;主治证;证素
〔中图分类号〕R2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0X(2008)06-0011-02
〔摘要〕目的 探讨证素辨证中的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用词的可行性。方法 以 WF 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软
件中的 53 项证素为标准,对《方剂学》教材中正方的主治证作一证素提取。结果 全部 245 首方剂中,共涉及 18 项
病位证素和 32 项病性证素,其中 53.47%的方剂有 1 到 3 项不等的病位证素,94.69%的方剂有 1 到 4 项不等的病
3.3 病位、病性证素相兼情况 245 首方剂明确标明病位证素的 131 首,占全部方剂
的 53.47% , 其 中 涉 及 1 项 病 位 证 素 的 75 首 ,2 项 的 52 首,3 项的 4 首;明确标明病性证素的 232 首,占全部方剂 的 94.69%, 其中 涉 及 1 项 病 性 证 素 的 69 首 ,2 项 的 110 首,3 项的 40 首;4 项的 13 首。 全部方剂中,病位、病性证 素两者兼无的方剂 10 首, 有病位或病性证素的 107 首 ,
12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28 卷
包等用词,可转换为表、胆、胃、大肠、脾、胃、半表半里、 肾、肺、肝、胞宫、心神等已定病位;阳郁、(肝)郁、阴寒、邪 热、血郁、蓄血、蓄水、热毒等用词,可转换为气滞、寒、血 瘀、水停、热[火]等已定病性。 而无法归类的字词暂归为待 定病位与待定病性两类。
(本文编辑 彭芝配)
!!!!!!!!!!!!!!!!!!!!!!!!!!!!!!!!!!!!!!!!!!!!!
(上接第 12 页)只有 3 项未涉及,即:肌肤、筋骨、亡阴,其 中 53.47%的 方 剂有 1 到 3 项不 等 的 病 位 证 素 ,94.69%的 方剂有 1 到 4 项不等的病性证素,只有病位证素、病性证 素 的 有 107 首 ,病 位 证 素 、病 性 证 素 两 者 兼 备 的 128 首 , 由 此 可知 ,朱 文锋 教 授提 出 的 证 素 辨 证 当 中 的 病 位 证 素 、 病性证素是确实有效可行的。 4.2 主治用词的多样性
〔Key words〕 formula; indication; syndrome elements
朱文锋教授经过数十年的深入研究, 创立了“证素辨 证”新体系。 其中“证素”,指的是辨证的基本要素,即辨证 所要辨别的本质性内容,是辨证的关键,是建立以证素为 核心的辨证统一体系的基础。 “证素”是通过对“证候”(症 状、体征等病理信息) 的辨识,而确定的病位和病性,是构 成“证名”的基本要素。
病性 热[火] 寒 气虚 湿 痰 阳虚 阴虚 气滞 外风 血虚 血瘀 水停 津亏 食积 虫积 暑
表 2 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频次
病性
92
燥
45
阳亢
43
闭
35
动风
34
毒
27
不固
25
饮
24
血热
23
脓
21
精亏
19
动血
11
气脱
9
血寒
7
气陷
5
亡阳
4
阳浮
频次 4 3 3 4 3 3 3 3 2 2 2 1 1 1 1 1
参考文献:
[1] 袁肇凯,周泽泉,范福元,等.养心通脉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
研 究[J].中 国 新 药 与 临 床 药 理 ,1998 ,9(1) :19-21. [2] 史学军,闫文浩.养心通脉方治疗冠心病 51 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
刊 ,1999 ,34(7) :50-51. [3] 苗明 三.实 验 动 物 和 动 物 实 验 技 术[M].北 京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
2008 年 12 月第 28 卷第 6 期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Dec. 2008 Vol. 28 No. 6
Journal of TCM Univ. of Hunan
11
·理论研究·
方剂主治证的证素分析
匡艳红 1,朱文锋 1*,黄碧群 1,王荣田 1,匡艳芳 2 (1.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7;2.广东省珠海市南屏镇卫生院,广东 珠海 519060)
2 证素的提取方法
证素的提取以方剂主治证为依据,如:六味地黄丸的 主治是肾阴虚证,证素提取时,应分解为病位证素肾与病 性证素阴虚;真武汤的主治是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证,相 应分为病位证素脾、肾与病性证素阳虚、水停、湿;磁朱丸 的主治是心肾不交证,当分为病位证素心、肾与病性证素 阴虚和火扰。
方剂主治中的有些字词不属于上述已定的病位与病 性 证 素 类 别 ,其 中 有 些 根 据 某 些 脏 腑 的 生 理 特 性 、某 些 病 性的特点,可以转换为已定证素,如卫、少阳、阳明、中焦、 少阴、膜原、上、下、真阴、命门、下元、真阴、阴分、冲任、心
WF 文锋-Ⅲ中医 辅 助诊 疗 软件 是 通 过文 献 整 理 、流 行病学调查、专家咨询等途径所获取的资料,运用数据挖 掘、信息处理等多维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对证素辨证 进行计量分析和判别研究, 使证素辨别达到较为精确的 量化、可靠、可检验的程度 。 其中包含病位证素 20 项:心 神、心、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精室、 胸膈 、少 腹、表 、半 表半 里 、肌 肤 、经 络 、筋 骨;病 性 证 素 33 项 :外 风 、寒 、热 (火 )、暑 、燥 、湿 、痰 、饮 、水 停 、气 滞 、闭 、血 瘀、脓、虫积、食积、血热、血寒、气虚、气陷、不固、气脱、血 虚、阴虚、亡阴、阳虚、亡阳、精亏、津亏、阳浮、阳亢、动风、 动血、毒。
Analyses of syndrome elements on formula indications
KUANG Yan-hong, ZHU Wen-feng, HUANG Bi-qun, WANG Rong-tian, KUANG Yan-fang (TCM University of Hunan, Changsha, Hunan 410007, China)
1997:143. [4] 贺石林.医学科研方法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03. [5] 陈 清 华 ,袁 肇 凯 ,黄 献 平 ,等.丹 参 酮ⅡA 对 心 血 瘀 阻 证 大 鼠 模 型
心电图和心肌 HBFP 染色的影响 [J].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编号: 200709-363).
245 首方 剂 的主 治 中除 包 含病 位 、 病 性 证 素 的 词 汇 外,有的主治中还包含了感邪途径,如:外感、直中、跌打 损伤等;有的还包含了疾病名称,如:感冒、肺痿、白喉、淋 证、肠痈等;有的还包含了症状名称,如:便秘、骨蒸、痛 泻、痞、咳、喘等。
《方剂学》所采用的方剂均来源于不同年代、医家,如 《伤 寒 论 》、《金匮 要 略》、《太 平 惠民 和 济局 方 》、《温 病条 辨 》、《医 学 衷 中 参 西 录 》等 ,有 的 原 书 有 主 治 记 载 ,有 的 只 有方药的记载, 但是编者在未采用朱文锋教授的证素辨 证的前提下,在把握辨识方剂的主治证时,朱文锋教授提 出的 20 项病位证素和 33 项病性证素中, (下转第 25 页)
《方剂学》作为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是一门重要 的中医应用基础课程, 其所载方剂是临床各科广泛应用
的基础方、代表方与常用方。 本文试以 WF-Ⅲ诊疗辅助系 统中的 53 项证素为标准 ,对《方剂学 》教材中所有正方的 主治证作一证素分析研究。
1 资料来源
本分析研究所录用的 245 首方剂均来自于 全国 高 等 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方剂学》教材中的正方。
第6期
袁肇凯,等 养心通脉方有效成分部位的最佳剂量配伍抗急性心肌缺血的研究
25
表 4(续 1)
研究表明,以人参皂苷取 3 水平(生药 34.33 g / kg 体 质 量),丹 参 酮ⅡA 取 3 水 平(生 药 1.27 g/kg 体 质 量 )、人 参 多 糖取 2 水 平 (生 药 4.77 g/kg 体 质 量 )、总 生 物 碱 取 1 水 平 (0.67 g 生 药/kg 体 质 量 )、总 挥 发 油 取 1 水 平 (生 药 62.2 mL/kg 体质量) 为养心通脉有效成分 部 位方 的 最 佳 的配伍剂量。
其中只有病位证素的有 3 首,只有病性证素的 104 首,两 者兼备的 128 首。 全部方剂中, 具有 1 项证素的 31 首,2 项证素的 76 首, 3 项证素的 64 首, 4 项 证 素的 45 首 ,5 项证素的 17 首,6 项证素的 2 首。 3.4 其它情况
在 245 首方剂的主治中, 除涉及上述已定 53 项证素 中的 18 项病位证素和 32 项病性证素的信息外 , 还包含 感邪途径、症状、疾病、连接词及待定病位、病性证素等信 息。
〔收稿日期〕2008-07-18 〔基金项目〕国 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计 划 (“973”计 划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2003CB517101 )。 〔作者简介〕匡 艳 红 (1977-),女 ,湖 南 武 冈 人 ,在 读 博 士 生 ,主 要 从 事 证 的 规 范 化 研 究 与 方 剂 配 伍 规 律 研 究 。 〔通讯作者〕* 朱文锋,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zwf1189@。
4 讨论
4.1 主治用证素分析的可行性 在 245 首方剂中,没有典型病位、病性证素的方剂 仅
仅只 有 10 首 ,占总 数 的 4.08%,而 这 10 首方 剂 基本 上 是 采用疾病名称作为该方的主治有 9 首,如:桑菊饮(风温 初 起 )、银 翘 散 (温 病 初 起 )、 升 麻 葛 根 汤 (麻 疹 初 起 未 发 , 或发而不透)、普济消毒饮(大头瘟)、乌附麻辛桂姜汤(痛 痹)、炙甘草汤(脉结代,心动悸;虚劳肺痿)、地黄饮子(瘖 痱 )、橘 核 丸 ( 痜 疝 )、 鳖 甲 煎 丸 ( 疟 母 ,以 及 各 种 癥 积 ); 采 用感邪途径的有 1 首,即:复元活血汤(跌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