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童的现状及救助措施
社会实践报告了解城市流浪儿童的生活现状与保护措施
社会实践报告了解城市流浪儿童的生活现状与保护措施社会实践报告:了解城市流浪儿童的生活现状与保护措施摘要:本报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了城市流浪儿童的生活现状与面临的困境。
结合相关数据和真实案例,探讨了流浪儿童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流浪儿童问题的关注,并推动相关机构和个人采取积极行动,共同保护这些弱势群体的权益。
引言:城市流浪儿童是指因家庭问题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得到正常照顾和教育的儿童,他们被迫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流连忘返,面临着无家可归、失学、饥寒交迫、被虐待等种种困境。
对于这个社会问题的深入调查和了解,对于保障儿童权益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一、流浪儿童的生活现状根据我所参加的实践活动以及与流浪儿童进行的访谈,我了解到了以下生活现状:1. 日常生活困境:流浪儿童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无家可归,过着流浪的生活。
他们面临着缺乏稳定的住所、饮食不足、缺乏适当的卫生条件以及良好的医疗保健等问题。
2. 教育问题:由于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和家庭背景的限制,流浪儿童很难接受正规的教育。
他们缺乏学习机会和适当的学习环境,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 心理健康:流浪儿童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缺乏安全感和情感支持。
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他们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和自卑等。
4. 社会边缘化:缺乏正常的家庭和社会支持,流浪儿童容易陷入不良习惯和社会问题的泥淖,比如青少年犯罪、吸毒和卖淫等。
二、流浪儿童保护的重要性流浪儿童是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之一,他们是社会进步与平等的重要标志。
保护流浪儿童的权益具有以下重要性:1. 人权保护:流浪儿童同样享有基本的人权,包括生存权、教育权和健康权等。
保障他们的权益,符合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的原则。
2. 社会稳定:流浪儿童问题的存在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他们易受社会问题和犯罪的影响,如果不加以保护和救助,可能成为社会的危险因素。
3. 国家发展:培养和保护新一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流浪儿童作为未来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教育问题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救助问题及对策
政策执行不到位
在一些地区,生活救助政策的执行 力度不够,导致政策效果不佳。
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还 有待提高,以便更广泛地帮助留守 儿童。
03
对策一:完善政策体系
制定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救助政策
政策目标
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 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提高 其生活水平。
政策内容
详细描述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家庭教育 观念,增强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
开展社会教育,提高农村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总结词
开展社会教育,提高农村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是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救助问题的必要手段。
详细描述
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社会教育 ,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在面 对各种问题时的应对能力。
•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救助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分析上,而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政策 效果评估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 在研究方法和数据方面,需要更加严谨和科学的研究设计,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 在政策制定和实践方面,需要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和可持续性,避免政策和实践的脱节。 • 在未来研究中,需要更加注重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救助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招募志愿者
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途径招募热心公益的志愿 者,为留守儿童提供关心和帮助。
培训志愿者
为志愿者提供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和 素质,确保服务质量。
志愿服务内容
组织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学业辅导 、家庭访问等服务。
开展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
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具体措施
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具体措施关心关爱特殊群体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在面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等特殊群体时,我们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首先,加强政府扶持。
政府应设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负责特殊群体的关怀和救助工作。
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制定法律法规,确保特殊群体的基本权益。
增加财政投入,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用于改善特殊儿童的生活条件、教育和医疗条件等。
同时,加强组织、管理和监督,确保政策的落实和效果。
其次,加强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流浪儿童的公共服务机构和设施,例如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和流浪儿童收容所等。
提供全面的服务,包括心理辅导、教育培训、医疗救助和社会融入等,确保他们得到全方位的关爱和照顾。
此外,加强社会组织参与。
鼓励社会各界组织和机构参与特殊儿童的关爱工作,在经济和资源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
例如,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专项基金,用于特殊儿童教育援助和生活救助。
同时,联合家庭、学校、社区等力量,形成多元化的关爱网络,共同为特殊儿童提供支持和帮助。
此外,加强社会意识和宣传教育。
通过广告、宣传报道等渠道,引起广大公众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和关心。
举办相关的主题活动和论坛,促进社会舆论的引导和共识形成。
推动媒体、学校等教育机构普及特殊儿童的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培养社会成员对特殊儿童的尊重和关爱意识。
最后,加强家庭教育和关爱。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学校,父母应增强责任感,关注特殊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
提供温暖和稳定的家庭环境,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与学校和社区配合,共同培养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
总之,关心关爱特殊群体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政府、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都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共同关注特殊儿童的需求和权益。
通过政策扶持、公共服务、社会参与和教育宣传等多种手段,以确保特殊儿童获得平等的机会和尊重的人权。
只有社会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参与其中,特殊儿童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和成长。
2023年救助流浪青少年实施方案
2023年救助流浪青少年实施方案救助流浪青少年是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流浪青少年无家可归,生活在艰难的环境中,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教育机会,容易陷入犯罪等不良行为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特制定2023年救助流浪青少年实施方案,以期提供全面的援助与支持,帮助这些青少年重新回归社会,并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一、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对于无家可归的流浪青少年,首要任务是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在2023年实施方案中,我们将建立流浪青少年救助站,为他们提供食宿等基本生活保障,确保他们能够过上相对稳定和安全的生活。
救助站将提供丰富的膳食计划,并提供基本的床位、洗澡和卫生设施,以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
二、提供心理和情感支持流浪青少年在长时间的孤独和困境中往往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很容易产生自卑、沮丧、焦虑等心理问题。
因此,在实施方案中,我们将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团队,为这些青少年提供心理辅导和情感支持。
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活动,帮助他们重建自信,树立积极的心态,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三、提供教育机会与职业培训教育是流浪青少年重新融入社会的关键环节。
我们将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机会,包括基础教育、职业培训等。
对于年龄在适龄教育范围内的流浪青少年,我们将推动他们重新进入学校学习,提供学费和学杂费的资助。
对于已经超龄的流浪青少年,我们将提供职业培训,培养他们的技能和能力,帮助他们就业创业,并为他们提供就业的机会。
四、加强家庭帮扶和重建家庭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最重要支持系统。
在流浪青少年救助过程中,我们将重视家庭帮扶和家庭重建工作。
通过建立家庭援助中心,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社会援助、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重建健康和和谐的家庭环境。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流浪青少年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以促进家庭关系的重建和修复。
五、加强社会各界合作与参与救助流浪青少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流浪儿童的现状及救助措施
小议流浪儿童的现状及救助措施(一)流浪儿童的现状都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但并不是所有的花朵都幸福地生活在阳光雨露下,如今游荡在城市之中、出没于街头巷尾的流浪儿童便是一例。
所谓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了家庭和离开监护人的看护,流落到社会上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
近几年来,中国城市流浪儿童日益增多。
据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加上随父母外出打工的街童,实际人数可能远远超过30万人。
他们绝大部分是文盲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年龄多在10岁至15岁,大多数来自经济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农村。
这些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儿童,离开家庭或监护人,流落社会。
他们中的大多数生活没有保障,更无法享受义务教育和计划免疫。
疾病、饥饿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孩子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伍德琛博士说,从世界范围来看,导致儿童流浪街头的突出原因是贫穷、家庭的解体和暴力。
在中国,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不断进步,但迅速转型的社会给家庭和个体也带来巨大的压力,比如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持续攀升的离婚率,这些都不断把孩子由家庭推向街头。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家庭、教育、社会等是导致儿童出外流浪的主要原因。
家庭因素排第一位,其中包括家庭解体和家庭教育失当或虐待儿童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教师薛在兴认为,短视行为导致父母不想让孩子读书。
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可各地还有不同程度的对外来儿童加收借读费等违规行为,这也是把随父母外出务工的儿童变成流浪儿童的重要因素。
对于如何解决流浪儿童的救助问题,最近几年我国在流浪儿童救助方面也探索出了一系列新的途径和方法。
专家建议,要从生活救助、心理矫治、针对性进行文化与技能教育以及改变现行救助制度4方面着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救助问题。
目前,我国的救助机构主要是从生活生存保障方面做工作。
留守儿童帮扶措施
留守儿童帮扶措施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长期独自留在农村家中的儿童。
他们缺乏家庭关爱和监护,容易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问题,亟需社会帮助和关爱。
为了保障这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一系列帮扶措施,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生活,拥有更好的未来。
一、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要有效帮扶留守儿童,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社区服务体系。
政府可以加大对社区服务中心的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课后辅导、心理咨询、文体活动等服务,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地方。
此外,社会各界也可以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二、加强学校支持和关怀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应该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支持和关怀。
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留守儿童辅导员,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小组,定期进行关爱和教育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家庭教育和家庭支持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往往较为薄弱,缺乏父母的爱和教育。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这些留守儿童家庭的支持和帮助。
可以通过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提供家庭经济援助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好地履行教育、监护和关爱责任,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四、建立留守儿童信息记录和帮扶机制为了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和需求,可以建立健全的信息记录和帮扶机制。
政府可以建立统一的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摸底排查,并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计划,全面关爱他们的成长。
五、加强跨部门合作和社会资源整合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合作机制建设,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共同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在中国,留守儿童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帮扶和关爱。
希望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未来,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中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现状和优化措施
中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现状和优化措施中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现状和优化措施本文关键词:中国,社会救助,现状,流浪,优化中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现状和优化措施本文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成为当下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但由于资金、人力等方面的短缺使流浪儿童无法得以真正的回归,社会救助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当前出现的诸多难题使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刻不容缓。
流浪儿童救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给予高度重视并联手做中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现状和优化措施本文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成为当下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但由于资金、人力等方面的短缺使流浪儿童无法得以真正的回归, 社会救助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前出现的诸多难题使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刻不容缓。
流浪儿童救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给予高度重视并联手做出努力, 故本文通过对1990年至20xx年间我国出台的有关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政策的研究及对我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现状的分析, 深入研究了我国在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方面的问题及其原因, 随即从我国法律、政策以及多元化救助体系 (政府、NGO和社区救助) 等多个领域进行了仔细研究以得出实效性的对策, 力求以此为我国的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献出一份力量。
这不仅对践行我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 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实现我国在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流浪儿童; 社会救助;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工进城以及人口迁徙等情况的增加, 使其子女被动成为留守儿童或流动儿童, 这在一定程度导致了流浪儿童数量的增加。
另外, 经济贫困、社会不法分子的诱拐等多种因素导致流浪儿童现象的产生。
流浪儿童问题日渐凸显, 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据民政部门统计, 全世界共有1000万流浪儿童, 我国大概是100万---150万。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的六大对策建议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的六大对策建议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生活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风餐露宿、缺少关爱,时刻面临各种疾病和安全的威胁,甚至沦为乞讨的工具,其生存权、受教育权与发展权遭到漠视,这表明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与权益保护问题的严重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客观上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对这类人员进行分类救助和干预,在公民权利和社会秩序中寻找某种平衡。
对此,应采取预防和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一方面从源头治理,减少未成年人外出流浪;一方面加强救助保护工作,努力实现应救尽救。
统一认识,增强紧迫性现在减少一名流浪儿,将来就可能多一名合格公民;现在建一所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中心,将来就可能少建一座监狱。
各级领导应转变观念,站在关心祖国未来、体现执政为民、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预防未成年人外出流浪和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守土安民的责任,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切实做好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
外出流浪未成年人较多的地方政府应以预防为主,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建立必要的通报、检查、督办制度,重点做好集中外出流浪地区和多次外出流浪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的工作,有效防止未成年人外出流浪。
中心城市应以大局为重,多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和社会管理成本,以救助保护为主。
要对救助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部署,建立以救助中心为平台,以社区救助网点为依托,以社会联动救助为补充的救助体系,形成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的长效机制。
完善法律制度,保障未成年人权益要以立法形式对未成年乞讨者实行“强制性”救助。
《救助管理办法》规定,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采取“自愿原则”;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指出:公安机关、公共场所管理人员等发现未成年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引导、护送到临时救助场所,但规定流浪乞讨儿童只有在单独乞讨的情况下才会被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送往未成年人救助场所。
而对于以家庭为组织、以亲人为名义控制未成人乞讨的行为,目前从法律上难以进行有效的鉴别与控制,这是当前对未成年乞讨者实施救助与权益保障的法律盲点。
关爱流动儿童
关爱流动儿童引言流动儿童,指的是经常随着父母或家人由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的儿童。
由于家庭原因、经济条件、教育机会等因素的影响,流动儿童常常面临着许多不利的情况。
因此,关爱流动儿童是我们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关爱流动儿童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实践建议。
流动儿童面临的困境教育问题流动儿童由于经常换学校,往往无法获得稳定的教育机会。
他们因为缺少安全感而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学习成绩也往往较低。
同时,流动儿童容易受到欺凌,社交能力也相对较弱,这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在学校中的困境。
健康问题由于流动儿童经常更换居住地,他们面临着更多的健康风险。
缺乏常规的健康检查和医疗保健服务,使得他们容易忽视和延误重要的健康问题。
同时,他们的生活环境不稳定,饮食和卫生条件也不尽相同,导致他们更容易患上一些常见的传染病。
心理问题流动儿童经历了频繁的离别和适应不同环境的挑战,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他们缺乏家庭的稳定和安全感,往往感到孤独和失落。
长期的心理压力对他们的健康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关爱流动儿童的重要性实现教育公平关爱流动儿童可以帮助实现教育公平。
每个儿童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无论他们的家庭背景和住址如何。
通过提供稳定的教育资源和支持,我们可以帮助流动儿童克服教育困境,实现平等的教育权利。
促进社会融入关爱流动儿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流动儿童常常面临着社交障碍和孤独感,通过提供支持和关怀,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保障健康成长关爱流动儿童可以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
提供健康检查和医疗保健服务,加强健康教育,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饮食条件,可以降低他们患病的风险,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关爱流动儿童的实践建议提供稳定的教育支持建立专门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为流动儿童提供稳定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这些机构应该具有灵活的教学安排,适应流动儿童的特殊需求。
同时,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提高父母对教育的重视和参与度。
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救助方法
流浪未成年人指的是在社会上没有固定居所、没有合法监护人或没有
得到妥善照顾的未成年人。
由于他们缺乏稳定的家庭和社会支持,面临着
生活困境、心理压力和安全隐患。
下面将从心理发展特征以及救助方法两
个方面来探讨流浪未成年人的问题。
流浪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特征的首要特点是心理创伤。
他们可能因为家
庭暴力、虐待、离异等原因背负着巨大的心理伤害,长期处于不安全、压
抑和焦虑的环境中。
这种心理创伤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形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自卑等。
此外,他们的自我认同
和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面对挫折和困境时缺乏自信和坚韧性。
在救助流浪未成年人时,应该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相应的救
助方法。
首先,建立安全稳定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流浪未成年人需要一
个稳定、温暖、关爱的家庭环境来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
他们应该有固定
的居所、床位和居住期限,确保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
同时,为他们提
供正向的家庭模式,帮助他们重建自我认同,并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最后,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合作,共同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救助。
民间组织、慈善机构、志愿者等应该积极参与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工作,
提供物质和心理上的支持。
同时,社会大众也应该积极关注这个问题,加
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宣传和教育,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
保护流浪儿童主要工作措施
保护流浪儿童主要工作措施
为了保护流浪儿童的权益,采取以下主要工作措施:
1.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确保流浪儿童能够获得基本的饮食、住
所和医疗保健等生活必需品,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
2.提供教育机会:为流浪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确保他们
有权接受教育,并提供相关支持和资源,帮助他们获得知识和技能。
3.安置和庇护措施:建立庇护机构和临时安置点,为流浪儿童
提供安全、稳定的居所,并提供心理和情感支持。
4.家庭和社区重建:加强家庭和社区的支持系统,为需要帮助
的流浪儿童提供恢复和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
这包括提供家庭和社
区指导、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等。
5.加强监测和报告机制: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报告机制,确保流
浪儿童的权益得到及时的发现和保护。
这涉及建立热线电话、举报
渠道和监督机构等。
6.关注特殊群体:针对特殊群体的流浪儿童,如残疾儿童和性
别少数群体,提供特殊关注和支持,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特别保护。
7.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对流浪儿童问
题的认识,并促进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共同保护他们的权益。
通过以上主要工作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流浪儿童
的权益,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流动儿童帮扶措施
流动儿童帮扶措施背景信息流动儿童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常住在一个地方的未成年人群体。
他们可能是由于父母的工作性质、家庭贫困或亲属关系等因素而不得不频繁改变居住地。
流动儿童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教育机会、社会融入和健康保障等方面的不确定性。
为了帮助这些流动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帮扶措施。
帮扶措施1.教育支持教育是流动儿童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确保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设流动儿童学校: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建立专门的学校,提供针对流动儿童的教育课程和服务。
提供教育补助:为流动儿童提供经济援助,帮助他们解决学费、书籍和研究用品等方面的困难。
加强教育宣传:通过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流动儿童家庭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社会保障流动儿童在社会保障方面也需要得到特殊关注和支持。
以下是一些有助于改善他们社会保障状况的措施:提供医疗保障:确保流动儿童能够享受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包括免费疫苗接种、常见疾病治疗和预防等。
加强社会援助:为流动儿童提供必要的生活援助,包括住房、饮食、衣物和其他基本生活需求。
推动政策保障:制定相关政策,明确保障流动儿童权益的责任和义务,确保他们不受歧视和剥削。
3.心理支持由于流动儿童经历频繁的变动和不稳定,他们可能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提供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建立心理咨询服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或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师,为流动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
加强心理健康宣传:通过宣传活动和教育讲座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
结论为了帮助流动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帮扶措施,包括提供教育支持、社会保障和心理支持等。
这将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现状、挑战与对策建议
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现状、挑战与对策建议1. 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现状生活环境适应困难:流动儿童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面临着生活环境巨大变化的问题。
他们可能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语言和文化背景,这对于他们及其家庭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由于城市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流动儿童在入学、升学过程中可能遭遇困难。
很多公立学校学位紧张,而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往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心理健康问题凸显: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他们可能面临家庭压力、适应新环境的困扰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这些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融入感不强:由于文化差异、家庭背景等因素,流动儿童在城市的融入感普遍不强。
他们可能面临社交障碍,难以与城市的孩子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权益保护有待加强: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流动儿童的权益,但仍有部分儿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特别是在居住、安全、健康等方面。
城市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在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及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
1.1 城市流动儿童定义与范围城市流动儿童是指那些在城市化进程中,因为各种原因离开户籍所在地,来到城市生活或工作的儿童。
这些儿童包括但不限于农村留守儿童、城市边缘地区的儿童以及因其他原因在城市之间迁移的儿童。
他们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在城市中稳定居住,面临着教育、医疗、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本文档主要关注城市流动儿童的关爱保护问题,分析其现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2 城市流动儿童数量与分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流动儿童数量已经超过2000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这些流动儿童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杭州、南京、武汉等二线城市。
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行动方案 (一)
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行动方案 (一)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行动方案近年来,尽管社会各界不断出台相关行动方案并提出了一系列举措,但流浪儿童问题仍然是一个严峻的现实。
因此,我们需要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来加强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
一、建立完善的救助保护机制对于流浪儿童,政府和社会应开展综合性的救助保护活动,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
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救助保护站点:政府应设立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站点,提供睡觉、洗漱、餐饮、卫生等最基本的救助保护服务,同时营造一个家庭式教育环境,给予他们适度的关注和关爱。
2、加强救助保护力度:为了进一步做好流浪儿童的改善工作,社会主管部门要在救助保护干部的加强的同时,建立安全问题和卫生问题的专业卫生保健团队,以此为基础,全面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
3、提高救助保护服务水平:完善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服务体系,提高救助保护服务水平,保证他们受到全面的照顾和护理。
同时,政府、社会必须通过多管齐下的救助保护措施,加强流浪儿童的安全和健康管理,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二、加强青少年心理援助工作流浪儿童往往由于天生的贫困、家庭矛盾、亲缺失等因素,长期处于极度的心理恐惧状态下,因此必须加强对流浪儿童的心理援助工作。
1、建设心理咨询机构:为满足心理援助的需要,社会主管部门应建设心理咨询机构,免费开展流浪儿童专项心理咨询服务,并倡导社会人士积极参与到心理咨询服务中。
2、实施心理疏导工作:通过对流浪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充分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及时解决流浪儿童的心理问题,缓解其压力,从而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建立儿童收养机制,解决流浪儿童寄养难问题由于流浪儿童在基本生产维权方面存在巨大困难,加上社会上的弱制拐卖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通过建立儿童收养机制,为流浪儿童提供必要的收养、寄养及爱心家庭让一部分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享受家庭式教育,从而让流浪儿童走出阴霾,找到归属感,积极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谐稳定。
2024年救助流浪青少年实施方案
2024年救助流浪青少年实施方案一、问题背景在当代社会中,流浪青少年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稳定和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流浪青少年普遍面临着生存困境、无家可归、教育渠道闭塞、心理压力大等诸多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制定一套具体可行的救助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设定2024年救助流浪青少年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减少流浪青少年的数量,提供全面且有效的援助措施,促进他们融入社会,实现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
三、行动计划1. 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建立健全的流浪青少年监测体系,通过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定期对流浪青少年数量和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及时掌握他们的需求和问题。
2. 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向流浪青少年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包括提供食物、住所和医疗护理等。
通过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建立流浪青少年收容和照顾机构,为他们提供长期的住所和生活保障。
3. 提供教育机会建立全面的流浪青少年教育体系,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教育机会。
包括开设流浪青少年学校,为他们提供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
同时,加大对流浪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和关爱力度,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4. 加强法律保障加强对流浪青少年权益的法律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专门的组织和机构,负责监督和保障流浪青少年的权益。
同时,加强对涉及流浪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保证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
5. 加强社会参与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流浪青少年救助工作,组织志愿者团队,开展志愿者活动,为流浪青少年提供帮助和支持。
同时,加强对流浪青少年救助事业的宣传和推广,增强社会的关注度和认知度。
四、预期效果通过以上行动计划的实施,预期实现以下效果:1. 流浪青少年的数量明显减少,生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2. 通过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教育机会,流浪青少年能够融入社会,实现良好发展。
3. 通过加强法律保障和社会参与力度,流浪青少年的权益得到保护和尊重。
4. 社会对流浪青少年问题的关注度提高,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的氛围。
如何关爱流浪儿童
如何关爱流浪儿童概述流浪儿童是社会中最弱势群体之一,他们面临着食物、住所、教育和保护等多重困境。
因此,我们作为社会成员有责任关爱和保护这些孩子。
本文档将介绍如何有效地关爱流浪儿童。
提供基本生活需求流浪儿童最迫切的需求是基本的食物、衣物和住所。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解决这些需求:1.提供食物援助:与当地餐馆、超市、食品银行等合作,定期提供食物捐赠。
2.捐赠衣物:鼓励社区居民捐赠衣物,组织募集活动,确保流浪儿童有足够的衣物。
3.提供住所:与福利机构、孤儿院等合作,提供安全的住所给流浪儿童。
提供教育机会教育是流浪儿童未来发展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关于提供教育机会的方法:1.支持学校援助计划:积极参与当地学校的援助计划,为流浪儿童提供免费教育机会。
2.成立教育基金:筹集资金成立教育基金,用于资助流浪儿童的学费、课外活动等。
3.志愿者教学:鼓励有教育背景的人士参与志愿者教学,给流浪儿童提供免费辅导。
提供心理支持和保护流浪儿童常常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和亲人关爱,因此他们需要额外的心理支持和保护。
以下是一些建议:1.心理咨询服务:为流浪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面对困境和挫折。
2.社区活动参与:组织各种社区活动,让流浪儿童有机会建立社交网络和参与集体活动。
3.法律保护:与法律机构合作,确保流浪儿童的权益得到保护,避免他们受到侵害。
邀请社会参与和支持关爱流浪儿童是社会的责任,我们需要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并支持这项事业。
以下是一些建议:1.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教育大众,增加对流浪儿童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2.募捐活动:组织募捐活动,筹集资金支持流浪儿童的生活和教育。
3.合作伙伴关系:与各种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关注并解决流浪儿童问题。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关爱和保护流浪儿童,为他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流浪乞讨儿童现状及解决方案
建立家庭支持计划
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心理咨询、经济 援助和亲职教育,帮助家庭解决问题, 减少儿童离家出走和流浪乞讨的风险。
社区关怀网络
建立社区关怀网络,为流浪乞讨儿童 提供临时庇护、食物、衣物和教育等 基本生活保障,同时协助他们与家人 团聚或找到合适的收养家庭。
提高教育和就业机会
义务教育
确保流浪乞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提高其 文化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教育缺失
流浪乞讨儿童通常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缺乏知 识和技能,难以摆脱贫困和困境。
流浪乞讨儿童面临的问题
人身安全问题
01
流浪乞讨儿童容易遭受性侵犯、拐卖、暴力等伤害,生命安全
受到严重威胁。
健康问题
02
流浪乞讨儿童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容易感染疾病,缺乏医疗
保障。
社会融入问题
03
流浪乞讨儿童难以融入社会,缺乏社会认同和支持,面临就业
流浪乞讨儿童现状及解决方案
目 录
• 流浪乞讨儿童的现状 • 流浪乞讨儿童产生的原因 • 解决方案和建议 • 国际合作与借鉴 • 结论与展望
01 流浪乞讨儿童的现状
流浪乞讨儿童的规模和分布
流浪乞讨儿童规模
全球流浪乞讨儿童的数量庞大, 且呈增长趋势。据统计,每年有 数百万儿童流离失所,沦为流浪 乞讨儿童。
目前对于流浪乞讨儿童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仍然不足,导致难以全 面了解这一群体的真实状况和需求。
救助措施有限
现有的救助措施往往只关注物质层面的援助,缺乏对流浪乞讨儿童 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关注。
跨部门合作不足
涉及流浪乞讨儿童救助的多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导 致资源分散和重复工作。
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
留守儿童数量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农村留 守儿童数量约为6000万,占全国 儿童总数的近五分之一。
分布情况
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较 为落后的地区,如中西部地区的 农村,其中尤以贫困地区和山区 为多。
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01
02
03
家庭环境
留守儿童家庭多数为贫困 家庭,父母外出务工,孩 子由祖父母或亲戚照顾。
教育质量
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普遍较低,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相 对较差。同时,流动儿童在城市中上学面临户籍限制和升学压力等问题。
03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 儿童面临的问题
心理问题
孤独感增强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留守儿童容 易感到孤独和无助,缺乏情感支持和 安全感。
性格缺陷
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留守儿 童可能形成自私、冷漠、暴躁等不良 性格特点。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 儿童的未来发展
教育发展
增加教育资源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学校设施 ,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教师资源。
完善教育政策
制定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确保他们享 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待遇。
开展个性化教育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特殊需求,开展个性化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生活质量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 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普遍 较低,缺乏必要的营养和 健康保障。
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面临的安全问题 较为突出,如缺乏监护人 的看护,容易遭受意外伤 害或被不良势力侵害。
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教育资源
留守儿童所在地区的学校 普遍条件较差,教育资源 匮乏,师资力量薄弱。
大城市流浪儿童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大城市流浪儿童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在大城市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流浪儿童在街头乞讨或者进行其他各种形式的生存。
这些孩子大多数没有家庭,因而无依无靠,他们的生活状况很惨淡。
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所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了很多人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大城市流浪儿童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流浪儿童的问题在大城市里,流浪儿童通常是指那些没有家庭依靠,没有固定生活来源,无处可归的孩子。
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表现出来的是饥饿、身体脏乱、疲惫不堪,甚至是遭受虐待和性侵等问题。
在流浪生活中,他们很少有机会受到正常的教育和培养。
流浪儿童的问题不仅仅是他们的个人问题,更是社会和法律问题。
因为这些孩子无家可归,他们需要依靠卑微的方式来生存,比如乞讨、小偷小摸等方式,这显然对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解决方案如何解决大城市流浪儿童的问题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但也有一些可能的方案可以考虑。
1. 加强救助力度由于流浪儿童在街头进行生存,许多慈善机构和社会组织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并开始积极采取行动。
他们对流浪儿童进行救助、提供庇护、提供食品和水等生存必须品,这些救助措施可以缓解孩子们的痛苦和困境。
同时,许多社区也可以提供帮助,比如派人去街头寻找那些流浪儿童并为他们提供衣物和食物。
2. 提供教育机会教育是许多流浪儿童生活中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接受正常的教育,因此他们缺乏知识和技能。
一些社会组织和志愿团体可以为流浪儿童提供免费的教育机会,让他们有机会获得正常的教育和知识。
在教育过程中,孩子需要与老师和其他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让他们有机会接受社会性化的训练,并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
3. 加强社会监护许多流浪儿童无家可归,缺乏监护和照顾。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加强监护,监督流浪儿童的行为和生活问题,给予他们建议和援助。
孩子可以得到心理支持,包括鼓励、互动、期望、指导和震慑等。
这些少儿监护部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提供更多的帮助,包括与父母沟通、介绍工作机会、提供餐食和住房、提供心理支持。
宁波市流浪乞讨儿童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宁波市流浪乞讨儿童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宁波市流浪乞讨儿童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流浪乞讨儿童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也是我国建设和谐型社会必须加以解决的迫切问题。
本文针对宁波市流浪乞讨儿童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了造成流浪乞讨儿童的原因,并且结合宁波市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实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流浪乞讨儿童;社会救助;跨省救助网络一、宁波市乞讨儿童现状、特点及成因(一)宁波市流浪乞讨儿童现状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抽样调查推算,我国每年流浪儿童约有100万至150万,而据民政部门统计,每年仅15万人次流浪儿童得到救助,救助形势十分严竣。
自实施救助管理制度以来,宁波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的流浪乞讨儿童人数量也呈总体上升趋势,从2003年至2011年,分别为23、51、107、125、101、128、125、132、201人。
(二)宁波市流浪乞讨儿童的特点通过对宁波市救助管理站(宁波市流浪乞讨儿童人救助保护中心)近几年救助的流浪乞讨儿童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有以下特点:(1)流浪乞讨儿童人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且以中西部地区为主,其中来自贵州、安徽、四川等地的占42%;(2)年龄分布以14~18岁为主,占84.8%;(3)流浪乞讨儿童人中男孩居多;女孩相对较少,但女孩流浪的小群体特征比较突出,且有过被骗经历的占了55.9%;(4)流浪乞讨儿童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其中文盲占11.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2.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0.6%;(5)流浪原因主要由于贫困落后的社区环境、破碎的家庭及家庭暴力、教育功能不完善、个体原因及其他社会结构因素等造成的;(6)流浪乞讨儿童人普遍存在自我否定意识、自卑心理重、敌对情绪强,感情脆弱、冷漠甚至自我封闭,自控能力差、行为方式较极端,不信任他人,但同时又喜欢与同类聚集成群。
(三)宁波市流浪乞讨儿童成因分析宁波市流浪乞讨儿童离家出走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可以归纳为:1、经济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流浪儿童的现状及救助措施
(一)流浪儿童的现状
都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但并不是所有的花朵都幸福地生活在阳光雨露下,如今游荡在城市之中、出没于街头巷尾的流浪儿童便是一例。
所谓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了家庭和离开监护人的看护,流落到社会上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
近几年来,中国城市流浪儿童日益增多。
据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加上随父母外出打工的街童,实际人数可能远远超过30万人。
他们绝大部分是文盲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年龄多在10岁至15岁,大多数来自经济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农村。
这些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儿童,离开家庭或监护人,流落社会。
他们中的大多数生活没有保障,更无法享受义务教育和计划免疫。
疾病、饥饿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孩子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伍德琛博士说,从世界范围来看,导致儿童流浪街头的突出原因是贫穷、家庭的解体和暴力。
在中国,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不断进步,但迅速转型的社会给家庭和个体也带来巨大的压力,比如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持续攀升的离婚率,这些都不断把孩子由家庭推向街头。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家庭、教育、社会等是导致儿童出外流浪的主要原因。
家庭因素排第一位,其中包括家庭解体和家庭教育失当或虐待儿童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教师薛在兴认为,短视行为导致父母不想让孩子读书。
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可各地还有不同程度的对外来儿童加收借读费等违规行为,这也是把随父母外出务工的儿童变成流浪儿童的重要因素。
对于如何解决流浪儿童的救助问题,最近几年我国在流浪儿童救助方面也探索出了一系列新的途径和方法。
专家建议,要从生活救助、心理矫治、针对性进行文化与技能教育以及改变现行救助制度4方面着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救助问题。
目前,我国的救助机构主要是从生活生存保障方面做工作。
此种救助的局限性已被注意到,近几年儿童救助机构探索出的“类家庭”、“大房子”,即把流浪儿童集于一处,安排专职“父母”照顾等救助办法,注重从生活到行为习惯到心理上各方面着手使流浪儿童回归主流社会。
但由于流浪儿童救助牵涉司法、公安、民政、教育等多个部门,各方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
因此,笔者认为成立集儿童救助机构、儿童福利院、工读学校等功能于一身的流浪儿童救助机构非常有必要。
对流浪儿童进行救助保护是政府、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为救助保护流浪儿童提供了新的理念。
这一办法改变了以往的收容遣送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救助。
在实践过程中各地也探索了一些新的方法,并收到了积极效果。
但是,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表明,必须从法律制度建设的高度去认识和面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问题,以使救助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更好地达到救助、保护、教育的目的。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王思斌认为,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领域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制度。
(二)救助措施
在救助流浪儿童方面,笔者收集了专家们的五种建议:
1、现在,在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方面遇到的问题包括:如何尽快接触流浪儿童并对其实施救助,如何对不同类型的流动儿童进行甄别并实施与之相适应的
救助,如何立足流浪儿童的长远生活将他们转移出救助机构,等等。
尽快接触流浪儿童,使他们自愿地接受救助是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第一个环节。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规定:救助工作要体现自愿原则,这当然包括儿童。
可是,从流浪儿童的一般情况来看,他们缺少社会知识,缺少与政府机构(包括救助管理机构)打交道的经验,多数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今后的生活问题,再加上他们多数受到不良家庭关系的伤害,所以他们主动求助的观念并不强。
这就引发了问题:如果只是遵照《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程式化地去处理流浪儿童的救助问题,那么,执行该项政策的机构的行为就主要是为流浪儿童接受救助提供条件和坐等在机构内实施救助。
显然,这种对成年人适宜的救助办法,适用于未成年人就有明显不足之处。
如何弥补这一不足?需要新的制度化的方法。
面对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系统的能力建设。
除了制定针对流浪儿童的更具体的法律和政策,完善救助保护系统之外,重要的是要将社会工作制度引入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领域。
因为现在主要针对成年人的救助管理办法并不完全符合对流浪儿童进行救助保护的要求。
为了保护儿童、帮助他们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现有的救助管理工作需要向前、向后延伸,在机构之内则要向纵深发展。
这包括不是坐等流浪儿童自愿上门求助,而应该到社会上去寻找那些流浪儿童;不是简单地劝说流浪儿童要他们进入救助站,而是要让流浪儿童信任工作人员,主动地、也可以是尝试性地到救助站接受救助服务和保护;在服务机构内,不是简单地为了尽快把流浪儿童转移出去(包括送还给其父母和监护人)而把在救助站期间作为等待转送的时间,而是要用服务真正去帮助他们、感化他们、促进他们转化和成长。
在国际上,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基本上属于社会工作,在救助保护流浪儿童领域开展社会工作,或者将社会工作制度引入该领域,是当今我国救助保护流浪儿童工作的要求。
实际上,部分国内机构已取得的成功经验正是引入社会工作的有效性的显示。
2、目前,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还是以寻找到他的家庭并帮助其返家为主。
这种做法对有的家庭(孩子不慎走失或者在家里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拐卖)是有效的,但对大多数家庭(孩子受虐待出走或者家庭支持下的流浪乞讨)而言,要么结果是流浪儿童从“自由而艰难的外部世界”回到“痛苦无边的火炕”,要么是流浪儿童再次逃跑。
所以,在帮助流浪儿童返家的时候,首先要调查清楚儿童家庭的状况,只有确定家庭对儿童来说安全的时候,才可以将他送回家;对于那些不适宜流浪儿童继续生活在其中的家庭,则应该剥夺其抚养权。
3、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虽然有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的相关条款,但这些条款只对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没有有关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具体规定,操作性也不强。
要做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当务之急,就是要出台一部针对流浪儿童的特点,能对流浪儿童实施有效救助保护的法律法规。
这一法律法规应明确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性质与功能,同时要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管理以及对流浪儿童的监护、教育、医疗、送返、安置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4、要从源头上解决流浪儿童问题,就要进一步健全未成年人保护行政执法监督系统,依法监督家庭、社区和学校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情况。
一旦发现有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现象,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如:家庭中止孩子学业,要依据义务教育法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严重的要给予行政处罚,如罚款;因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造成伤害,并迫使其离家外出流浪的,对施暴者必须绳之以法;学校违反义务教育
法,因体罚、歧视、侮辱学生造成学生被迫辍学并外出流浪的,学校上级行政管理机构必须对其进行干预,责令其改正,并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5、目前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在保证流浪儿童能吃饱穿暖的同时,还要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这是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的治本之法。
只有接受教育,孩子们将来才有出路,也才能避免再次流浪。
流浪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祖国的未来。
帮助他们拥有更美好的未来是社会各界特别是我们这些社会工作者的责任。
相信在法律日益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系逐步完善、社会各方面高度重视之后,流浪儿童问题最终将得以解决。
每一朵祖国的花朵都会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