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合集下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

因而,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会带来一场教学或学习的革命。

关键词:建构主义;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理论简介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源于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

他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规律,提出了完整的同化——顺化学说。

所谓同化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改变。

所谓顺化指同化对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无能为力”时引起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造,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个体通过保持同化与顺化的动态平衡,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与“认知结构顺化于外物”这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使个体处于一种“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认知状态的动态循环中,从而使个体的认知结构与内容不断丰富发展起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去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原有知识经验与所要建构的知识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有自己已形成的对社会各种各样的认识,有自己的知觉经验,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新旧经验相互冲突不断产生问题,学习者要解决问题,就要进行思考分析,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作出合理的推论,形成自己的假设和方案,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子。

由于这种认知矛盾是学习者内部产生的,问题是自己提出的,所以,学习者更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因此,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与此同时,在教学模式上,教师要设计整体性的、有弹性的任务或问题,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大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大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基本观点(一)知识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部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

例如,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广为流传,都是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了解上述理论是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文化—历史的发展观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

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如刀斧、计算机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种符号、词和语言等实现的。

高级心理机能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的特点是:(1)它们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2)它们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种机能由于有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3)它们实现过程的结构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4)它们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5)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

为此,维果斯基特别强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

另外,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他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为此,就要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

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生成学习)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 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反复 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这种思想被认为是当代 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基础。 意义建构的有效条件: 1)学习材料本身的可理解性 2)学习者的先前知识水平 3)学习者的建构性加工活动(完成高水平意义建构的 关键性条件)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
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 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 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 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⑴ ⑵ ⑶ ⑷ ⑸
搭脚手架 进入情境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情境性教学
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
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教学的过程 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 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 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形,并 指代学生的探索;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试,而 是采取融合式测试。 基本特征: 1)真实任务情境; 2)情境化的过程; 3)真正的互动合作; 4)情境化的评价。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 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
一、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兴起于
20世纪80年代,是学习理论继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 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关于学习和知识构建的理论,它强调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和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其在教育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和美国教育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等人提出的。

它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内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学习者通过观察、实践、思考和交流等方式,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和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原理1. 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应该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思考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2. 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来建构的。

学习者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等方式,将外界的信息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3. 社会互动的重要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对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方式:1. 问题导向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情境,引导学习者进行探究和思考,从而促进他们的知识建构和理解。

2. 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对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组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交流和合作来共同建构知识和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者是谁?后来继承和发展这是谁?(1)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自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

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之职。

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

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

建构学习理论

建构学习理论

建构学习理论建构学习理论是一种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学习理论。

它强调学习者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可以通过思考和理解来学习,而不是仅仅通过听讲或记忆。

建构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理论,而是一种教育理念,认为学习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性、主体性和发展,让学生本身更多地参与学习过程。

在建构学习理论中,学习者可以通过构建新的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记忆和背诵现有知识,来体验更深刻的学习。

学习者可以通过思考、发现、解决问题、主动研究等方式,以自己的角度观察、分析和理解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构学习还可以帮助学习者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分析能力、激发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现实世界。

建构学习理论的重要概念包括主体性、参与性、活动性和多样性。

这四个概念的重要性,表明了教育课程不应该以讲授为主,而应重视学生主体性、参与性、活动性和多样性。

主体性表明学习者应以自己的价值观、情感和思考方式为出发点,参与学习,通过实践获得知识。

参与性表明,学习者应当与老师和其他学习者一起参与学习,激发创造力,培养友谊和团队精神。

活动性表明学习者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善于观察、探究、自主学习,而不是仅仅被动记忆。

多样性则表明,学习环境应该即挑战又有趣,吸引学习者,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学习。

建构学习理论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学校的教育环境,我们从重视学生参与学习开始,实施有利于学习者构建知识、激发思考和发展创造力的教学方法。

首先,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性,鼓励他们主动提出问题,鼓励他们多参与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友谊和团队合作精神。

其次,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当的挑战性的环境,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从而发掘自身的潜能。

此外,还要注重个性化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建构学习理论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理论,其重要概念和实施方法都有助于改善当今学校教育的环境,从而使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步发展。

⾏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1)客观主义──分析⼈类⾏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2)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类⾏为的最重要因素;(3)强化──⼈们⾏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为。

⾏为主义的思想观念反映在教学上,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育者的⽬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

⾏为主义者根本⽆视在这种传递过程中学⽣的理解及⼼理过程。

信息加⼯的认知主义者,基本上还是采取客观主义的传统。

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客观事物的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构成。

他们与⾏为主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

教学的⽬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步发展。

在⽪亚杰(J.Piaget)和早期布鲁纳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但相对⽽⾔,他们的认知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内化为认知结构。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的美国教育⼼理学家将前苏联教育⼼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以后,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的推动作⽤。

维果斯基在⼼理发展上强调社会⽂化历史的作⽤,特别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的⾼级⼼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

他认为,⾼级的⼼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常⽣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另⼀⽅⾯,内在智⼒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的活动。

所有这些都对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有很⼤的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取向建构主义本⾝并不是⼀种学习理论流派,⽽是⼀种理论思潮,并且⽬前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尚未达成⼀致意见,存在着不同的取向(Steffe&Gale,1995;Prawat,1996;陈琦、张建伟,1998)。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皮亚杰(发展为激进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够)、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社会建构主义。

另外,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也都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

基本思想:学习是建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建构主义者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

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

(2)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人们无法确定他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它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来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

(3)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每一个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并取决于特定背景下的学习过程。

(4)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5)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主体为适应环境而发明的工具、手段,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而是为了生存。

(6)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6.1建构主义理论简介建构主义的由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 也可译为结构主义。

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的兴起是近20年来的事情,但建构主义的思想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在谈到建构主义起源时,新西兰学者诺拉指出,“在反对用直接教学方式以形成知识基础的原因方面,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无疑是建构主义教学的成功范例。

在近代,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科]1668〜1744 )被当代建构主义者尊奉为建构主义的先驱。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1724〜1804 )也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色彩。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因其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被看作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

其后,在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主动性的探索,维果茨基创立的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作用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为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另外,自然科学哲学家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科学哲学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关于科学的观点,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等,都对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源泉。

建构主义的派别及其基本主张建构主义思想来源驳杂,流派纷呈。

有人甚至说,有多少个建构主义者,就有多少种建构主义理论。

关于建构主义的分类,由于方法和标准各异,所以分类也是多种多样。

马修斯把建构主义大致分为3大类,即教育学建构主义、哲学建构主义和社会学建构主义。

对教育,特别是与科学教育关系密切的教育学建构主义而言,又可分为个人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和社会性建构主义。

此外,在建构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融入其他理论观点,还产生了各种不同色彩的建构主义,如情境建构主义、批判性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等等。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皮亚杰(发展为激进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够)、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社会建构主义。

另外,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也都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

基本思想:学习是建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建构主义者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

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

(2)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人们无法确定他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它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来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

(3)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每一个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并取决于特定背景下的学习过程。

(4)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5)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主体为适应环境而发明的工具、手段,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而是为了生存。

(6)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我们学生都有原有的基本知识体系,就是听课有原有的知识,强调老师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上生长成出新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

它是对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一大发展。

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取向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并且目前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存在着不同的取向。

在目前的各种建构主义思潮中,对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

1.激进建构主义这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以冯•格拉塞斯费尔德和斯泰费为代表。

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2)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

2.社会建构主义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以鲍尔斯费尔德和科布为代表。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

(2)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社会性的过程。

(3)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这可以叫做“自下而上58的知识”。

(4)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则形成的公共文化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

3.社会文化取向社会文化取向也受到了维果茨基的影响。

(1)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与学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

(2)个体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活动的目标。

(3)这种观点提倡师徒式教学,就像工厂中师傅带徒弟那样去教学。

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比信息加工理论前进了一步。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二)学生观
• 学习者之所以积极主动地对面临的各种 刺激产生反映,是因为学习者本身就有 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所以, 认知或学习不是发现已经客观存在的知 识、接受知识的活动,而是探究、发明、 建构知识的作用或过程,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对于幼儿:幼儿是有主体性的
• (1)幼儿在学习中不是一块“白板”。 儿童在遇到问题时,是从已有经验进行 解决的。 • (2)幼儿是主动的建构者。儿童以自己 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 布鲁纳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结构 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它不仅包括掌 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懂得基本原理可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有利于 记忆,适于迁移;能够缩小知识间的初、高级 水平层次的间隙。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的基 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为实现上述目标,他特别强调教育过程中直觉 思维的价值。直觉思维的训练是创造性思维培 养的基础。所谓直觉思维是与分析思维不同, 直觉思维以熟悉所牵涉到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 为根据,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 捷径,但是以后需要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重新 检验所作的结论。
积极性
• 建构主义者在吸收维果斯基、认知信息加工学 说、皮亚杰、布鲁纳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许 多富有创见的教学思想,如强调学习过程中学 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对于学习做了初级与 高级学习的区分,批评传统教学中把初级学习 的教学策略不合理地推及到高级学习中;提出 合作学习、情境性教学等,对深化当前的教育 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 • • • • (一)知识观 (二)学生观 (三)学习观 (四)师生观 (五)教学观
(一)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外在世界的真实摹写,而是人们 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设。 (2)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接受 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生成的 (3)在建构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不断扩展的经验, 个体的图式会不断进化,所有的知识都是在这种 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1、建构主义简介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LAGET)提出。

他经过研究认为:儿童自身知识的习得是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

以后又经多位科学家、心理学家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现在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这之中,意义大致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事物间的联系等。

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就被认为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

在这里,意义建构是最终目的,协作会话是主要手段,而情境则是学习过程中异常重要的条件,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给予特别关注的地方。

该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连。

它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理想的学习环境包含哪些因素等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 ogotsgy)。

2、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1)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2)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3)设计真实的任务。

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

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

(4)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

(5)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

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8)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一、建构主义的简介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 分支。“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 的把它称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Slavin,1994)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是 由每个人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每个人的经验都 是由自己的头脑创建的,因此,每个人的经验及对经验的信念是有差异的, 从而也导致了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差异。
(七)乔纳生知识获得三段论

建构主义的四大基本观点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4.建构主义的师生观
谈一谈

(1)什么是知识? (2)学习是什么?或者 什么是学习?
(3)传统的学习观?

客观 主义知识论认为,知识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反映, 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表征,知识是现存的,是独立与 认识者之外的.知识只有在正确的反映外部世界的情况 下才被认为是正确的。客观知识就是真理。传统的客 观主义知识观一直延续至今,并在指导和左右着学校 的教育教学实践。
中一根超前移一些,就会认为它长一些。
3)具体运演阶段(约7-12岁)

这一阶段儿童具有运演的知识,这 种知识涉及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推论。 例如,我们把一只足球放在一些篮球 中间,然后当着儿童的面把足球放在 一些排变化大小。
4)形式运演阶段(12岁至成年)

儿童开始不再依赖具体事物来运 演,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 料进行逻辑运演。

皮亚杰认为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 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 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 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 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 和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代表人物: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1.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2.学习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1.知识观(1)知识不绝对: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如:我们学习的平行线的概念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但是现实情境中并没有这样的两条直线。

(2)因情境不同,知识也会发生变化: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如:数学上我们学习:1+1=2,但是这也只有在数学计算时是可行的,当变换了情境,比如,一杯水倒在桶里,再倒一杯水在桶里,此时还是一桶水,1+1=1了。

(3)因人而异:知识会因为学生经验世界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比如:我们学习的小鸡是有两条腿,一对翅膀,但是小明的爸爸是某快餐养鸡场的员工,因为给鸡注入了激素,小明看到的小鸡就是4条腿,两对翅膀。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者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

个体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头脑中并不是空的,而是由于先前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保存着自己特有的认知图式,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新的认知图式是创造性的,在性质上不是原有图示的延续。

所以,与行为学派的理论相比,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质的变化,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刺激反应模式的建立。

建构主义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其思想来源驳杂,流派纷呈。

建构主义作为人的一种认知方式或教育实践模式并不是当代才有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建构主义思想和实践自古以来就存在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在谈到建构主义起源时,新西兰学者诺拉(NOla)指出,"在反对用直接教学方式以形成知识基础的原因方面,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苏格拉底著名的"产婆术"无疑是建构主义教学的成功范例。

在近代,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科(1668-1744)被当代建构主义者尊奉为建构主义的先驱。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1724-1804)也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色彩。

一般认为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

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智力发展理论。

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其中主要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他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这正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

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建构主义的发展工作。

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

维果茨基和 班杜拉的理 论
(二)世界是否可知;
(三)知识是情境的还是普遍性的。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 务; 2. 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 3. 强调学生用多种表征教学内容; 4. 强调学生自己对建构过程的理解; 5.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五、建构主义的历史渊源
二、建构主义与教学
(一)结构不良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s) 与学习
斯皮罗(Spiro,1991)等人的二级学习:初级学 习、高级学习 乔纳森(Jonassen,1991)关于知识获得的三阶 段
乔纳森(Jonassen,1991)关于知识 获得的三阶段
结构不良的领域 以概念技能为基础 字面编码 结构不良的领域 以知识为基础 相互联系的知识 复杂结构 图式化模式
支架 (scaffolding)
第二节 建构主义与学习
一、当今对建构主义对学习的 基本理解
(一)学习是学习者主 动建构内部心理的过 程,不仅包括结构性 知识,也包括大量的 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维特罗克 (M. C. Wittrock) 的学习生成模型
• (二)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了对新信息的理解和 对原有经验的重组; • (三)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和图式。
二、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沃尔富克 (A. E. Woolfolk 2001)
个体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学建构主义
三、不同建构主义在学习观 上的主要分歧
(一)知识是如何建构的三种不同理解;
知识是如何建构的三种不同理解
类别 关于学习与知识的主张 典型的理论
信息加工理 论 皮亚杰理论 知识通过建构外部世界的心理表征而习 外部指 得知识、反映外部现实。直接教学、反馈和 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例3

设计课堂任务以鼓励学生相互作用

当学生完成一个实验后,老师让他们口头描述 他们的结论。当学生出现不同意见时,教师鼓 励学生对差异进行详细讨论,并指导他们作出 有效的解释。 英语课老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课堂 上正在学习的文学作品。教师要求每个小组对 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单作出回答并与全班同学分 享他们的结论。
BIG6 :一种新的网络主题探究模式
--------- 模式、案例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学中的应用(五)

主题网站学习
主题学习网站一:地球村
主题学习网站二: 和氏壁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在课堂中的应用实例 提供具体经验以使学生建构起他们自己对 概念意义的理解(课例1) 在真实的学习任务中理解重要的概念 (课例2) 设计课堂任务以鼓励学生相互作用 (课例3)
课例1

提供具体经验以使学生建构起 他们自己对概念意义的理解

美术课教师在透视课画法课上,首先让学生观 看各种滑道、滑坡,并展示其他学生和教师自 己的作品。当学生交上自己的画后,教师将每 幅画呈现在全体学生面前让学生讨论透视画法 在每幅画中有怎样的体现。 为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课教师 让学生们写下一段发生在当地的时间或现象的 “历史”。他要求学生寻找各种基本的资源, 与他人面谈,并将有关的结果写进各人的报告 中。
三、学习的建构性实质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 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 验背景。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 (1)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 的信息而建构成的。 (2)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 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
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一、发展线索
“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 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称为建构主义的学 习理论"(Slavin, 1994. PP.225)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 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 客观存在的,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 不同,于是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异,所以建构 主义者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 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 和情境性。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 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 理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 加丰富和全面。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学生学习概括起来有 如下观点:
1、课本知识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 设,而不是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学生对这些 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对这些假设作出自 己的检验和调整的过程。 2、在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经 验和信念起重要作用。 3、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学习需要走向“思维中的具 体”。

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消极Biblioteka 素
过于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否认知识的客观性; 忽视了真理的绝对性 过于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即个体知识再生产过程 的信息加工活动的个别性,而否认其本质上的 共同生;忽视了对间接经验的学习 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境性、非结构性, 完全否认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忽视了知识 学习中外部技能训练的必要性 建构主义的很多观点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 和相对主义的色彩。

情境性教学:建构主义者十分强调“情 境”对意义建构的作用,强调将知识应 用于真实的情境中而获得理解。

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即首先呈现整体 性的任务,同时提供用于更好的理解和 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 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 发现完成任务所需的子任务,以及完成 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并在此 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PH酸碱度网络虚拟实验室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学中的应用(三)

研究性学习 (“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研究性学习模板
案例一、小学生看广告
案例二、美国内战
研究性学习实践模式述评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学中的应用(四)

网上主题探究学习 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
--------- 模式、案例、模板
END
学习的不断深化:认知灵活性理论


按照学习达到的深度和水平的不同,他们把学习 分为两种: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 初级学习是学习中的低级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 知道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在测验中只要求他 们将所学的东西按原样再现出来(如背诵、填空、 简单的练习题等),这里所涉及的主要是结构良 好领域的问题。 高级学习则与此不同,它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 杂联系,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这 时,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实例间的差异性都显而易 见,因而大量涉及到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
4、强调教学中多向社会性和相互作用对学生学习 建构的重要作用,主张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 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讨论或合作性解决问 题,提倡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和 交互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
5、学习可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的不同层次。 6、重视活动性学习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怎样看待学习者?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 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 的经验 教师不简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 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 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 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尽管建构主义着力研究的是学生自我建构,但它 并不取消教师的影响,而是应该把教师置于指导 地位

随机通达教学: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 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 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 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支架式教学: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 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 遵循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且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 并不相同),以便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 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 的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 攀升。
结构良好的领域 以概念技能为基础 字面编码(literal coding) 初级的知识获得 练习 反馈 传统的教学设计 学习
结构不良领域 以知识为基础 相互联系的知识 高级的知识获得 师徒式学习 引导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经验
精细的结构 图式化的模式 专家知识的学习 经验
知识获得三阶段
传统教学混淆了高级学习与初级学习之间的界限,把初 级学习阶段的教学策略(如把整体分割为部分、着眼于 普遍原则的学习、建立单一的、标准的基本表征等)不 合理地推及高级学习阶段的教学中,使教学过于简单化

建构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当代哲学思想的 影响,比如波普尔、图尔敏、拉卡托斯、 库恩等的科学哲学思想、新进化论、以 及当今的后现代哲学等。 在学习与教学领域中,建构主义受到了 几个重要人物的影响,这包括:杜威的 经验性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理 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 、 皮亚杰 的“知识建构”思想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核心观点

怎样看待知识? 如何理解学习活动? 怎样看待学习者?


怎样看待知识?

建构主义却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 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 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 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 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 判。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学中的应用(一)
情境性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随机 通达教学等教学进程设计思想; 在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的基础上又提出了 支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 重视通过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而实现的 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学中的应用(二)

情境性教学(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
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 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 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如何理解学习活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 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 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 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别人代替
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 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 重组 学习不仅是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且要分析它的 合理性、有效性,从而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观点, 形成自己的思想;学习不仅是新的知识经验的获 得,同时还意味着既有知识经验的改造。

抛锚式教学:则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 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选定某个典型的真 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抛锚”),其实质是把 学习“锚接”于有意义的问题环境中,然 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 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 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 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实施该计划 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 有认识,学生能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从多 种角度来研究问题。
课例2

在真实的学习任务中理解重要的概念

在教学生如何绘制图表时让学生绘出每天学生 出勤率的图表。男生和女生的出勤情况分别记 录,在图表被保留的几周里,让学生对绘图的 模式进行讨论。 学生们在学习生物课时,采集当地的一条河流 作为样本,进行一项生态学的研究。他们研究 了河流的各种条件和有关的污染物质,并写信 给当地的报纸和有关部门以分享这些信息。


从现实缘起来看,建构主义是针对传统 教学的诸多弊端而提出的。 有人对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做了这样 的概括: (1)不完整(incomplete); (2)惰性(inert) ; (3)不灵活(inflexibl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