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国民性_从日本国民性与武士道的关系出发_孙驰
浅析日本国民性形成
浅析日本国民性形成及应对策略一、日本人国民性的形成所谓国民性就是由于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生存而演化培养出来的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民族心理习惯,并以一种文化形态加以定格,成为民族行为方式的具有道德约束的异化同时又内在化的力量。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的象征;“刀”是日本武士文化的象征。
本尼迪克特用此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象征物来说明一个问题,即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
在《菊花与刀》中向我们展示了“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正如“菊花”与“刀”般的鲜明对比。
日本人国民性格矛盾的成因地域的局限性与海域的广阔性。
一方面,日本约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近3/4是山地,导致日本人视野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日本海岸线漫长,海域广阔,有益于形成广阔的眼界。
这种主要活动区域的局促性与局部区域的广阔性,从外部促成了国民性格矛盾性的形成。
日本气候四季分明,总体尚属平稳。
但自然灾害极多而且频繁:每年大约发生一万多次地震,仅人体感觉得到的就多达千次左右;有76座火山;台风频繁;还有因地震、台风引起的山崩、地陷以及雪灾和冷害。
自然灾害的多样性、频繁性与严重性、残酷性,从生理上促成了国民性格的反复无常性、对外界的不信任性。
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已经全面实现现代化。
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很高的成就,建立了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劳动保障制度,文化教育事业十分发达,国民人均素质很高,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已经成为国民共识。
但是,日本教育强调带有武士道的精神。
所谓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武士为自己的主人忠诚效命,“效忠主人”和“忠君爱国”。
忠诚、义、“义理”已深入日本人的骨髓,忠于天皇、忠于主人是他们至死不渝的信条。
一方面他们有良好的修养,禅宗是他们的修身之道;另一方面,又培养对死亡的冷漠,正如菊花与刀的性格:高雅而残忍。
日本人这种暧昧矛盾的性格,站在“服从之道”的基础上,又“以和为贵”地调和。
武士道对日本国民性的积极影响
休 戚 相 关 。于 是 , 养 成 了 武 家社 会 生 死 与 共 、 下 一 心 、 同行 就 上 共 动 的思 维 方 式 和行 为 方式 以 及 武 士 独 特 的 共 同体 道 德 规 范 和 行
为 准则 。
时过 境 迁 . 日本 武 士 团 已经 覆 灭 . 是 共 同体 观 念依 然 得 以 但 传 承尤 其 是 E本 的 企 业 文 化最 能 体 现 出 来 在 现 代 企 业 中 。 器 l 机 设 备 、 产 技 术 是 西 方 的 , 营 管 理 方 式 却 是 E本 的 。 被 誉 为 E 生 经 l l 本 式企业经 营方式 的“ 大法宝 ” 三 —— 终 身 雇 佣 制 、 功 序 列 制 年 忠 义 心 和 企 业 内 工 会 . 劳资 命 运 共 同 体 , 是 直 接 渊 源 于 武 家 社 会 君 即 就 忠 诚 , 对 长 上 的 服从 和 效 忠 。武 士 道 的 忠 诚 具 有 独 特 性 。 臣 一 体 家族 观念 的 传 统 模 式 。 口 一 个 个 企 业 就 像 一 个 个 一 荣 俱 即 】 是 从 者 以生 命 报 答 主君 恩 赏 的献 身 精 神 。在 武 士 道 诸德 目中 . 忠 荣 、一 损 俱 损 的 利 益 共 同 体 和 命 运 共 同体 .企 业 与 员 工 生 死 相 诚 是 武 士道 的灵 魂 、 心 和 首 要 德 目 . 首 要 地 位 在 多 么宝 贵 依 、 核 居 荣辱与共 。 以集体的力量参与 国际竞争 。比如员 工在 自我介 : 的 生命 都 可 以为 之牺 牲 的最 贵 重 不 过 的 事情 中 . 就数 忠义 。它 是 绍 时 总 是 先 说公 司 , 现 了其 强 烈 的 归 属 感 司研 发 出 的 新 产 体 公 把 各 种 封 建 道 德 联 结成 一 个 匀 称 的 拱 门 的拱 心 石 l l l 品, 也说成是集体智慧 的结 晶 . 明了公 司重视 集体 的力量。在 说 在 近 7个 世 纪 的幕 府 统 治 时期 . 士 忠 于 主 君 : 武 明治 维新 以 E本社会 中 , l 国民注重共性 、 团结 协作 , 不推崇独立 、 自由 , 就连 后 , 民 忠 于 天皇 。 了 现代 , 本 国 民忠 于 自 己所 属 的集 团 。 臣 到 l E 这 出 去 旅 游 也 要 成 群 结 队 , 不 单 溜 。 日本 人 偏 爱 樱 花 , 花 同时 绝 樱 在 E本 企业 中体 现得 最 鲜 明 . 创 造 企 业 文 化 时 . 个 大 企业 俨 开 放 , 开 时那 一 团 团 、 簇 簇 的情 形 正 是 E本 人 生 活 的 真 实 写 l 在 每 盛 一 l 然 一 个 德 川 时 代 的 “ 国 ” — 命 运 共 同 体 . 同 样 没 有 不 忠 照 , 是 一 种 集 合 美 , 现 出 团结 力 量 大 。 正 因 为 日本 民族 具 有 藩 — 这 体 者—— “ 徒 ” 叛 的立 足 之 地 员 工 都 有 一 种 忠 于公 司 的 “ 一 而 强 大 的凝 聚 力 . 结 一 致 、 发 向 上 , 而 使 E本 在 二 战 后 迅 速 从 团 奋 从 l 终” 的感 情 . 企 业 内像 武 士 一 样 为 其 主 家 效 忠 . 工 作 看 作 是 崛 起 . 得 令 世 人 瞩 目的成 就 。这 也 是 武 士道 留给 E本 一份 宝 贵 在 将 取 l “ ” 忠 的奉 献 和 神 圣 的 职 责 . 加 班 加 点 工作 视 为 “ ” 最 佳 体 的 精 神遗 产 。 将 忠 的 现 。1 而 . 本 人工 作 比较 稳 定 , 直 在 一 家 单 位 工 作 , 槽 者 3 ] 因 l E 一 跳 兰 危 机 感 较 少 。 由此 可 知 。 士 道 的 忠诚 经 过 继 承 、 造 后 发 扬 光 大 . 为 武 改 成 武 士 是 以 战 争 为 职 业 . 生 命 为 代 价 的 . 们 在 战 场 上 征 战 以 他 现 代 日本 国 民显 著 的 特点 杀伐、 出生 人 死 。 战争 的残 酷性 要 求 武 士 不 能 贪 生 怕 死 。 争 的 战 义, 也称 义 理 。 义务 。武 士 道 的义 是 仅 次 于 忠 的 道 德 力 量 . 胜 利 对 武 家 意 义 重 大 . 因而 武 士 道 要 求 武 士 发 扬 武 勇 的 战 斗 精 即 以 武家 社 会 所 谓 “ 义 的道 理 ” 令 武 士 效 忠 主 君 、 行 职 责 . 正 命 履 而 神 , 勇 是 武 士立 身存 命 之 本 。于 是 , 们 勤 于 练武 . 武 他 掌握 战争 技 武 士 为 了奉 公 鞠 躬尽 瘁 、 而 后 已 。 江 户 时 期 赤 穗 藩 4 死 7名 浪 人 能 , 以求 一 招 制 敌 。而 且 武 士之 间 流 行 决 斗 . 士 随 时 都 会 等 待 武 武 士 用 生 命 履 行 了 为 主君 浅 野 长 矩 洗 刷 污 名 和 报 仇 的义 务 . 被 别 人来 向 自己挑 战 。在 当 时 的社 会 环 境 中 . 士 明 白“ 于 忧 患 、 武 生 武家社会誉为“ 四十 七 义 士 ” 至今 仍 被 E本 人 津 津乐 道 . l 死于安乐” 。藩 国之 间经 常 为 了 争 夺 土 地 等 物 质 财 富而 战争 . 加 日本 人 常说 ,情 义 最 难 接 受 ” “ 。一 个 人 必 须 报 答 一 隋义 ” 就 之 , . 四面 环 海 、 国土 狭 小 、 源 短 缺 、 害 频 繁 的 岛 国生 存 环 境 . 资 灾 切 像必须报答“ 务 ” 义 一样 。它 是 E本 独 有 的范 畴 . 了解 情 义 就 不 断 了 E本 民 族 对 自然 的 依 赖 [ 这 些 都 激 发 起 日本 人 强 烈 的 危 机 l 不 l 习 . 可 能 了解 E本 人 的行 为方 式 。与对 姻 亲 的情 义 相 比 . 多 数 E本 意识 l 大 l 人 更 重 视 的 重 大 传 统 “ 义 ” 是武 士对 主君 及 其 同伴 的关 系 这 情 , 正 因 为 �
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解读日本的国民性
浅谈日本的国民性日本处在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北部,四周海洋环绕,是一个岛国,东临太平洋,西北隔着日本海同俄罗斯、朝鲜和韩国相望。
西南隔东海与中国相望。
作为同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与中国不管是在地理位置还是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的从经济文化各方面影响着日本,而日本的国民性格却反过来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极大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地理角度剖析日本复杂国民性的形成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解读1、日本国民性格中的侵略意识作为群岛国家的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周围几千个岛屿构成,面积不过万平方公里,与周围的中俄相比,它的生存空间相形见绌。
而且,由于日本坐落在环太平洋的断裂地震带上,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平均每天发生有感地震4次,境内有100多处随时可爆发的活火山,还受到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除此之外,日本资源匮乏,可耕地面积少。
这样的地理环境给日本民族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压力,使日本人总感到生存的困难,造就了日本人民敏感和捎带自卑的心理特征以及危机和生存意识。
而更具悲剧色彩的是日本本身国土面积狭小,与之相邻的确是一个国土广袤、人口众多、政权统一的大国。
与同处孤岛的英国相比,英国相邻的是一个民族主权国家纷争不已的欧洲大陆,与日本相邻的则是一个地大物博的统一国家,而且这个国家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文明都是领先于日本的。
这点区别意味深长。
前者使英国有优越感,后者是使日本民族始终有深层自卑感、压迫感,这种自卑感表现到极致就会使日本民族产生强烈的侵略意识,这种意识是对现状的不满和自卑导致的强烈嫉妒心里。
2、日本国民性格中的开放探索精神日本是一个太平洋岛国,四面环海,虽然陆地资源狭小,但是海洋资源极其丰富。
狭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渔业资源、优良的港湾,陆地资源的紧迫和岛国环境带来的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迫使急于寻找出路的日本人民开始了探寻世界的脚步。
与中国的闭关锁国不同,日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探寻世界的脚步。
解析武士道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关系
摘要:武士道也称士道,是日本封建时代武士阶级所特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有些学者称之为和魂或日本魂。
武士道,如同它的象征樱花一样,是日本土地上固有的花朵,但正是这种花采般美好的东西成为滋生日本军国主义的温床,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否认侵略罪行的劣根,给亚洲尤其是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一、武士道的源起武士原是日本封建庄园制兴起的产物。
庄园主为了保卫自己庄园不受外来侵犯,武装了部分农民,逐渐变成脱离生产的武士,8--9世纪武士产生,并形成特殊武士团,10世纪武士迅速崛起,于12世纪建立武家军人政权,1192年建立的镰仓政府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武士政权,武士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专事征战的武士阶级成为统治阶级。
此后,又建立了l336的室町幕府和1603的江户幕府两个武士政权。
武士道一词在镰仓时代尚未出现,当时的武士道理论仅仅是由一系列当时被称为“武者之习”、“弓马之道”等习俗和常规所混杂在一起的实践道德,但“等到具有崇高的荣誉和巨大的特权,以及伴之而来的重大的责任的时候,他们很快就感觉到需要有一个共同的行为准则”。
德川幕府时期,以山鹿索行为代表的儒学家,用中国的儒家理论改造了旧武士道(旧武士道是指重死轻生,认为武士道即寻死之道,以“死的觉悟”作为道德基础的武士观念),发展成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新武士道(“以人伦之道的自觉为根本,进而以在天下实现人伦之道为武士职分的思想”被称为士道或新武士道)。
尽管明治维新时期,明治政府颁布了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等法令,但武士道并没有伴随武士阶级的消亡而逝去,作为封建制度之子的武士道,在其母体制度死亡之后却还活着,并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体制的道德基础和战略扩张主义的精神动力。
二、武士道的精髓武士道讲求“忠孝一本,灭私奉公”,其精髓是忠、义、勇、武。
忠:尚忠,忠诚至上,忠是武士道的最高道德准则。
在中国,儒教把对父母的服从作为人们的首要义务,而在日本却是把忠放在首位,它是把各种封建道德联结成一个匀称的拱门的拱心石,是武士必须具有的第一美德,要求武士对主君绝对忠诚和彻底服从,为主君忠诚赴死,背叛主君或不忠的武士将为世人所唾弃。
【推荐下载】浅谈日本人的忠义观与武士道精神
浅谈日本人的忠义观与武士道精神日本人的忠义观是在不断吸收中国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完善起来的,且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日本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日本人的忠义观与武士道精神。
日本着名汉学家、历史学家内藤湖南曾说过我国从古至今,并无忠义一词,忠字也是从汉字借来的,读作tada 。
但自古以来,日本人对忠义精神却一直大加颂扬。
芳贺矢一《国民性十论》,小泉八云的着作《日本与日本人》等都把忠义精神看作是日本国民特有的国民性而加以颂扬。
提到忠义一词,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会马上浮现出对日本人的第一印象。
那么,这种忠义观和武士道精神是怎样形成的呢? 作为一种有完整体系的道德思想而言,日本的忠义观念形成是较晚的。
不过,源头可追溯到汉字、儒学的传人。
早在3世纪邪马台国时期,日本已有懂汉字的人,据《日本书纪》记载,神功皇后征伐新罗时,把书籍从朝鲜带回国。
而把汉字和儒学传到日本的是百济王仁。
应神天皇l6年(公元285年),五经(易经、书经、诗经、礼经、左氏春秋)博士王仁从百济携郑玄注的《论语》l0卷和《千字文》1卷到日本,献与天皇。
当儒学传人日本后,便对日本的政治思想和道德风俗产生了巨大影响。
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武器,成为施政的主要依据。
忠义思想也随之开始形成。
然而,真正意义的日本忠义思想的形成与武士道思想的诞生是相辅相成的。
武士道思想形成于平安、镰仓时代,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甚至未见武士道一词的出现,只是一些具有狭义的战争道德含义的士道、战之道等词语出现在当时的武士之间。
其内容见于《吾妻镜》等史书以及《平安物语》等军记文学作品。
但在平安时代形成的武士团和镰仓时代创建的家长制(忽领制)都是以儒教思想为基础的,都体现出了庄园内主从间的道德行为规范。
具体体现为主君赐予家臣封地和身份(被称为御恩),家臣则对主君矢志效忠(被称为奉公)。
这种关系是以家臣对主君的忠节为核心的。
这种家长制对庄园里的武士品行提出了要求,内容都借助了儒家的德目(即三纲五常)的思想。
浅析日本人的国民性中的极端性格
第24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4 No.2 2015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5153文章编号:1008-8717(2015)02-0153-02浅析日本人的国民性中的极端性格孙 凤 龙(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南 常德 415000)摘 要:国民性格决定了日本这个国家在近现代历史时期的表现。
漫长的历史延续中产生的国民性格,在二战和战后的一段时间内,具体地体现在了日本国民性中的极端性。
国家和国民在极端主义思想的引导下,发动侵略战争。
给亚太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而在战后经济重建过程中,极端性又使得日本上下一心,很快恢复并成为经济强国。
在特定的时期,极端主义的方式不同,但起到的作用却是基本相同的。
关键词:国民性格;极端性;右翼化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献标识码:A 国民性,一般是指包含了本民族文化在内的精神特质的国民群体人格的特性。
一般说来,各个国家的国民性格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绝不相同。
更多的则是个性的体现,也就是本民族性格的特性的体现。
日本由于独特的地理特征,在吸收中华文化和欧美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社会文化,并且由这种文化所导引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民性格。
日本独特的国民性之一就是极端性。
一、极端性的定义国民性中的极端性也就是极端性格,也可以说是双重性格,而且是互相达到极致的性格。
在平时,只体现出一种性格表现,从而容易给人造成假象。
但是由于内因或者外因的作用,很快就可以转变到另外一种性格,前后造成的反差,就是极端性格的体现。
《菊花与刀》里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它概括了日本人的性格。
这句话就是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甘认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等等。
《菊花与刀》中对日本人性格的分析,两两相对基本上都是反义极端的表现,但这恰恰是国民性格的极端性的体现。
历史发展对日本国民性特征形成的影响分析——以奈良至明治时代历史脉络为主线
历史发展对日本国民性特征形成的影响分析——以奈良至明
治时代历史脉络为主线
王芳
【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28)001
【摘要】日本国民性是日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国民形成的独有的性格特点,在整个日本社会中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对于世界来说,则更具有日本的代表性.日本国民性的形成与日本的地理位置因素不无关系,但是日本的历史对于其国民性的影响也很大.通过探究日本自奈良时代到明治维新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得出日本独特的发展历史对于国民性的影响,对于研究日本社会文化有更新的理解.
【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王芳
【作者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亚欧语系,福州3502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313.24
【相关文献】
1.从民族心理的角度考察日本的国民性——王朝佑的《我之日本观》对日本国民性的研究 [J], 于奎战
2.长安佛教六大祖庭对日本奈良七大寺的影响--长安华严寺与奈良东大寺的发展脉络研究 [J], 曹铭婧
3.从原初神道到国家神道r——兼论神道教对日本国民性的塑造 [J], 毛安然
4.李宗棠对日本国民性的认知述论 [J], 郑素燕
5.李宗棠对日本国民性的认知述论 [J], 郑素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VIP专享]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解读日本的国民性
浅谈日本的国民性日本处在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北部,四周海洋环绕,是一个岛国,东临太平洋,西北隔着日本海同俄罗斯、朝鲜和韩国相望。
西南隔东海与中国相望。
作为同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与中国不管是在地理位置还是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的从经济文化各方面影响着日本,而日本的国民性格却反过来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极大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地理角度剖析日本复杂国民性的形成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解读1、日本国民性格中的侵略意识作为群岛国家的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周围几千个岛屿构成,面积不过37.7万平方公里,与周围的中俄相比,它的生存空间相形见绌。
而且,由于日本坐落在环太平洋的断裂地震带上,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平均每天发生有感地震4次,境内有100多处随时可爆发的活火山,还受到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除此之外,日本资源匮乏,可耕地面积少。
这样的地理环境给日本民族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压力,使日本人总感到生存的困难,造就了日本人民敏感和捎带自卑的心理特征以及危机和生存意识。
而更具悲剧色彩的是日本本身国土面积狭小,与之相邻的确是一个国土广袤、人口众多、政权统一的大国。
与同处孤岛的英国相比,英国相邻的是一个民族主权国家纷争不已的欧洲大陆,与日本相邻的则是一个地大物博的统一国家,而且这个国家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文明都是领先于日本的。
这点区别意味深长。
前者使英国有优越感,后者是使日本民族始终有深层自卑感、压迫感,这种自卑感表现到极致就会使日本民族产生强烈的侵略意识,这种意识是对现状的不满和自卑导致的强烈嫉妒心里。
2、日本国民性格中的开放探索精神日本是一个太平洋岛国,四面环海,虽然陆地资源狭小,但是海洋资源极其丰富。
狭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渔业资源、优良的港湾,陆地资源的紧迫和岛国环境带来的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迫使急于寻找出路的日本人民开始了探寻世界的脚步。
与中国的闭关锁国不同,日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探寻世界的脚步。
简论日本国民性的特点
简论日本国民性的特点简论日本国民性的特点摘要:国民性是指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范围内比较普遍的、甚至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
日本的历史发展过程及文化风土, 造就了日本人特有的国民性特征, 从而构成日本人与日本社会的复杂而矛盾的性格。
深刻认识日本的国民性, 对于正确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与增进两国民众的了解很有必要。
关键词:日本国民性特点沉默模仿自然和谐集团主义等级制度国民性是指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范围内比较普遍的、甚至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
构成国民性主要特征的, 是规定人们行为方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制约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
深刻认识日本的国民性,对于正确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与增进两国民众的了解很有必要。
1.崇尚沉默日本也被称作沉默的民族。
一千多年来,日本从未受到过外民族的侵入和征服,也没有发生过外民族大规模的移入。
本民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亲和感与凝聚力。
因此社会结构简单、人际关系单纯,人们的思想方法、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也大致相同。
在这种社会环境里生活的人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相当熟悉,很多事情不多说大家也略知一二。
在日本,埋头苦干被视为一种美德,通常即使不用言语也可以做到对方明白,这就加深了对沉默的自信。
所以在日本,人们崇尚沉默而蔑视能言善辩。
日本人信奉沉默是金,并把它作为实际生活的一项行为准则,在国际社会日本人也希望用沉默来达到交际的目的,这在别的民族也是很少见的。
2.善于模仿日本人非常擅长模仿,模仿作为一种行动方式已经深深扎根于日本民众的思想中。
日本人采用的是先模仿后创新的模式。
纵观日本的发展,每一次模仿与创新其实都是一次很好的吸收与消化的过程。
日本人很注重现实利益,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
这种实用主义使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化中表现为取自己所需,无数的事实可以证明这点。
如日本文字的创立、对儒家文化的政治伦理的吸收以及外来宗教的选择性吸收和内化。
日本人通过模仿、选择、融合,并和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一种内化的融合文化。
对日本国民性的感悟
对日本国民性的感悟最早对日本人的印象实在童年看抗战题材的影片中建立的,他们外貌丑陋,总是一副标准的皇军装扮,钢盔,黄色军装,喜欢留一小撮胡子,性格残暴,肆意屠杀中国民众,愚蠢呆板,被红军,国民党军队打的一败涂地。
经常灰溜溜的逃窜。
这奠定了我现在看日本人依然在某些方面带有偏见,但在日本文化概论的熏陶下,我逐渐走出这个束缚,正视日本,日本人。
更是对日本在历史积淀下来的一种民族特性颇感兴趣,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我以在日本发生的两件事剖析其国民性。
1994年广岛亚运会闭幕式结束后6万人体育场竟然没有一片垃圾。
全世界的报纸惊叹:可怕的日本民族。
敬畏油然而生,一个人有这样的自制力可以理解,但当它放大到整个国家就让人觉得可怕,这个民族是有多讲规矩,多有原则性。
日本人重视规则,一切按原则来,在日本,无论你对企业付出多大贡献,你处于什么职位,你就是拿什么工资。
不多给你一分钱,也许我们很难理解,既然对企业有功,工资提高理所应当,可我们错了,工资的发放是按职位来的,你职位没到那个级别。
你就不要妄想打破这个常规。
纵观日本历史,遵守规则由来已久。
古代武士的清规戒律,忠君爱国,一旦触犯规矩,就得遭受惩罚。
规则在不断地发展进化在日本形成了它的独特性,等级序列与能力平等主义日本人不管有几个人在一起,总是由年龄或社会地位等某种基准意识到相互的序列,行为方式也因此受到影响。
例如,在家里,父母与子女、长子与次子以下子女都有明显的等级序列,这表现在吃饭、入浴、继承等方面;在家族,有本家和分家之别,等级界限分明;在企业,从社长、专务董事、常务董事,到部门经理、副经理等,甚至连哪一年参加工作都有不同待遇,实行严格的年功序列制度。
在政治家也是如此,重视程度、任用等都与当选议员次数有关。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传统,所以日本人如果没有等级序列就不知道怎么行动。
日语中敬语非常发达,令外国人学习日语者感到特别头疼。
这也是由于日本人重视等级上下关系的缘故。
武士道和日本民族性
武士道和日本民族性日本民族,具有他们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菊与刀”来总结日本的国民性。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日本历史上,公(皇室)武(将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一直左右着历史的进程,自源赖朝开创的武家政治到南北朝时期公武对抗,从室町幕府到战国时代纲常废弛,由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的霸业到幕末“大政奉还”、“尊王攘夷”、“公武合体”,公家和武家的关系左右着日本的历史。
由于武家的兴起,武士成为一个具有特权的阶级,他们的地位也超越普通百姓之上,甚至可以和皇室、贵族并驾齐驱。
鲁思.本尼迪克特所论及的“菊与刀”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她用“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逊等等。
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也被归纳为“耻感文化”。
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充满了矛盾性,作为武士生存规范的“武士道”也是如此。
武士道原本是一个高尚的字眼,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
武士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国家神道和佛教,以及中国的孔孟之道。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的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对于武士来说,刀是最重要的武器和武士精神的象征。
武士要象珍视生命一样爱护自己的刀。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国民性的解析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国民性的解析
韩芬
【期刊名称】《日本侵华史研究》
【年(卷),期】2012(001)001
【摘要】日本统治者是发动侵华战争的罪魁祸首无可非议,然而日本国民也不仅仅是战争的受害者,对于广大中国人民来说,日本国民更是扮演了加害者的角色.因为日本统治者要持续一场如此旷日持久的侵华战争,与日本国民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在侵华战争时期,当时日本的统治阶级就像一帮教唆犯,而日本国民则是一群失去理智、心态扭曲的从犯.本文试图从日本国民性的角度来重新解读侵华战争,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历史,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典型的国民性包括过分强烈的危机意识、历史的自卑感与盲目的优越感交融、对天皇的愚忠和盲从、崇拜极端的集团主义等,日本国民的这些国民性所具有扭曲性和极端性,它们是引起侵华战争的诱因,也是推动侵华战争的助力器.
【总页数】23页(P63-85)
【作者】韩芬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二战时期日本民族教育塑造皇国民性格的文化心理解析 [J], 杨晓
2.从民族心理的角度考察日本的国民性——王朝佑的《我之日本观》对日本国民性的研究 [J], 于奎战
3.“日本八路”历史叙事下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国民心理构造分析 [J], 张焕香
4.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在乡军人与日本社会动员 [J], 高燎
5.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民间智库的活动与影响——以昭和研究会为核心的考察 [J], 史桂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创:《浅谈武士道》
浅谈武士道说起“武士道”,国人不免咬牙切齿。
这与日本侵华的几十年历史有关,日本的武士道信仰确实给东亚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但暂且静下心来抛开成见吧,先把这个恶邻仔细琢磨一遍,我们会发现,他和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底蕴是那么相近,就像形影一样。
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否定武士道的忠诚勇敢,奉献团结、积极负责的令人向往和钦佩的作风魅力。
而本文的目的便是想尝试将武士道之精神用以客观且系统的语言解释于大家。
一,武士:武士的雏形是在日本平安时代律令体制下产生的武官,日本恒武天皇为了巩固政权而设立的。
9世纪中期开始,一些地方领主也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
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
到了10世纪,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叛乱,不得不借用甚至依赖于武士的力量,这也使武士阶层的队伍逐渐壮大,地位也随之大大提高。
而历史上武士阶级真正的得到政权,源于镰仓幕府的成立。
传历室町幕府,直至德川幕府,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加之儒家的思想,“武士道”便日臻成熟并得以确立。
日本国也是这样一个特例--作为中华文化圈中唯一一个以武立国而且持续千年之久的国家,他从历史上便注定他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异与摩擦。
较之中国--中国的朝代衰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臣和武将之间的长期冲突,造成了严重的内耗。
而日本则不存在这种情况,作为职业军人的武士阶层直到明治维新,都是统治日本社会的支配力量。
武士因此被要求也有机会学习文化,欣赏艺术。
二,武士道:武士道的渊源可以追寻到日本的国家神道以及佛教思想和儒家思想,他是日本武士阶层必须要恪守的行为准则和伦理道德。
而武士道的思想,在于“忠君不畏死”,这与儒家的“士道”有异曲同工之效。
但再细细分析,却又有所不同。
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父臣子”的人伦观念,但同时也有“良禽择木而栖”的关乎大义的可调控性。
而日本“武士道”则是一种极端的完全的忠君思想并以为主君而死的觉悟为根本。
日本的国民性
等级制 军队-完全废除 社会、 家庭-根深蒂固
具体表现:
实用主义
对中国文化的选择性接受, 如日本人没有祖宗崇拜,因此忠 孝两难时很容易“舍孝求忠” 又如人们熟知的 唐时不取太监, 宋时不取缠足, 明时不取八股, 清时不取鸦片。
等级制
幼儿摇摇晃晃会走时,学习的 第一课就是尊敬父兄。 日本家庭生活的核心,就是以 性别、辈分以及长嗣继承来区 分个人的等级。 每一个日本人最初都在家里接 触等级制,后来再把这种习惯 带到经济以及政治上。
2-3
社会文化
家庭中的长幼 礼仪教育 U形自由曲线 教育断层
恩情如债
报恩于万一
等级制
双重人格
三、参考意义
•本尼迪克特撰写《菊与刀》(战略意义) •通过了解人类心理如何受到文化的塑模,来解释较大社会的 整体性质 •克拉克洪( Clyde Kluckhohn ) 和莫瑞( Henry Murray) 曾说过 一句名言: “每一个人( 性格) 都有若干方面像所有的人若 干方面像一部分人,若干方面则什么人都不像。 •对日本的国民性,大家可以不认同,但起码不能忽视。
3
参考意义
·什么是国民性?
国民性,是由一个国家的全体社会成员 在共同创造民族文化中形成的一种群体人格。 其成因非常复杂,一般多表现为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普遍具有并重 复出现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等。
一、日本国民性内容
各得其所
集体主义忠义勇武源自神道危机意识耻
实用主义
等级制度
双重性格
忠义勇武
·德川幕府统治的影响
德川幕府将日本的 封建体制和中央集 权推至了顶峰,不 同团队进行分属, 不同领域加强对被 统治者的控制,潜 移默化中加强日本 人的团队意识。
浅析武士道与日本国民性
浅析武士道与日本国民性武士道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深远,至今还在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及其观念。
今天我将从日本武士道的起源入手,浅析武士道与日本的国民性以及进一步探讨这样的国民性对日本的发展是好是坏,同时又有什么优点是值得我们中国去借鉴并学习的。
一、【武士道的渊源和三次重要的变化发展】武士道思想起源于日本的镰仓幕府时代,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形成的。
就如同所有民族吸收外来思想的过程一样,这些外来吸收的元素也经历了其本土化的过程。
最初,武士道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名誉的。
但这些来自儒家和佛家的元素并不能满足武士道的要求,于是,日本的神道教填补了这些空白。
初期的发展,主要理论背景是中国的朱子理学。
一些日本的儒学家将武士道理论系统化,规范化,终于成为整个武士社会准则。
但是对于儒学,中国强调的是“仁”,而日本则以“忠”为核心。
“忠”,也就是对武士宗主的无限忠诚。
为了“忠”,日本武士可以做出反人道的行为。
武士道的另一核心是禅学。
武士生为战斗,随时为主公而死。
而日本多火山地震,这一系列因素使武士具有强烈的危机感。
因此武士需要禅学的顿误来调和生死。
因此,武士道应运而生,为当时的武士带来了“对死的一种觉悟”。
起初的武士道是偏向光明的。
在那个战乱纷争的时代中,武士道是一种勇士无畏的象征。
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禅学的神秘性和难以探究性,在武士心中,禅学空洞虚无的人生观被放大,成为武士漠视他人生命和自己做出违背人性之巨的借口。
同时神道教的信念基础就是不分是非。
因而武士道在人格上容易导致极端的两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杀;注重礼仪而又野蛮残暴;追求科学而又坚持迷信;欺压弱者而又顺从强者,等等。
逐渐武士道的思想被扭曲异化——一般人对生命的执著在武士看来是毫无价值的可怜行为。
武士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其他功名利禄虚幻的。
当一个人舍弃功名利禄,以死来回报主公,这才识世界的真实。
武士道标榜的是精神上的超越,要求心理上先能战胜自己,才能在实践中战胜别人。
日本封建时代和武士道
日本封建时代和武士道日本封建时代是指从12世纪到19世纪中期的一个历史时期,这段时间内,日本社会基于封建制度,政权由以武力为基础的武士阶级支配。
而武士道则是封建时代武士精神的核心,体现了忠诚、勇敢和荣誉的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日本封建时代的背景、武士的地位和武士道的内涵。
一、日本封建时代的背景日本封建时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世纪,当时社会秩序混乱,各地割据势力层出不穷。
为了维护地方秩序和自身利益,当地豪族成为地方的实际统治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豪族秩序逐渐合并成几个大规模的势力,形成了日本的封建体制。
二、武士的地位与职责在日本封建时代,武士是社会的核心和统治阶级。
他们是世袭的武力阶层,负责保护地主的利益并维护社会秩序。
武士的地位和特权是通过世袭获得的,而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服从领主的命令并执行任务。
此外,武士还享受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特权。
三、武士道的内涵武士道是武士精神的核心,体现了武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根据武士道的理念,武士应该具有忠诚、勇敢和荣誉的品质。
忠诚是武士的基本美德,他们要忠于自己的领主并以身许国。
勇敢是武士必备的品质,他们要随时准备为了主公和家族而战斗。
荣誉是武士道的核心价值,他们追求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英勇行为来获得尊敬和荣誉。
四、武士道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士道从起初的纯粹军事精神逐渐发展成一种更加细致、复杂的生活观念和道德准则。
武士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注重个人修养和自我反省。
许多著名的武士道经典著作,如《武士道》和《德川家康语录》,成为后来武士精神的重要参考。
五、武士道的衰落17世纪末,随着日本政权的稳定和现代化的兴起,武士道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和影响力。
传统的武士精神被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市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的价值观。
19世纪中叶,日本颁布了“廃刀令”,废除了武士的特权地位,结束了封建制度。
综上所述,日本封建时代和武士道是日本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封建时代奠定了日本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基础,而武士道则是封建社会中武士阶级的行为准则。
武士道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
浅谈日本武士道及其国民性武士道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深远,至今还在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极其观念。
今天我将从日本武士道的起源入手,浅谈武士道与日本的国民性以及进一步探讨这样的国民性对日本的发展是好是坏,同时又有什么优点是值得我们中国去借鉴并学习的。
一、日本武士道精神起源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
最初,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
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儒教和佛教的思想中不能满足武士道的那些东西,都被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教充分提供了。
二、对日本人国民性的影响1.对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影响集团意识可以说是日本人最具特点的国民性。
而武士道是注重共性的,武士所忠于的集团不是国家民族。
而是自己所属的那个小集团。
日本人评价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团。
可见武士道对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影响是很大的。
2.对日本人的自卑感与优越感并存的心理特征的影响日本人重视“纵式”关系,他们趋向于把人、社会集团、国家等一切事物想象成一个序列。
因此,他们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在集团和国家在等级序列中的地位比较敏感。
所以,日本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对权威有极大的敬畏和服从。
他们性格上倾向于媚上傲下,对强者盲目祟拜和服从,对弱者缺乏同情心,甚至鄙视弱者。
这些完全是受武士道的影响,使得日本人有了崇拜强权的思想。
3.对日本人崇拜天皇的影响这一点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日本虽然也是信仰儒家学说,但是日本人的国民忠诚度要略高。
武士道精神的存在意义就是因为天皇。
天皇,就是日本人的精神支柱。
无论怎样,天皇也不能受到谴责。
日本人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他们的意识中,国家是最重要的,而所谓的爱国就是爱天皇,天皇就是日本的代表。
这就使得日本人到现在也是一样的忠于天皇。
4.对日本人危机意识的影响武士道精神使得日本人时刻都会感到不安,武士时代的武士随时都会等待别人来对自己挑战,因为武士的教条决定了武士的性格,武士之间流行决斗,他们喜欢向高手挑战,说不定哪天就会有人来向自己挑战。
第一章 日本民族性概说
6、武士道
主要内容:( )强调主从关系中的“忠节” 主要内容:(1)强调主从关系中的“忠节”;(2) 强调“武勇”;(3)强调献身精神;(4)强调 武勇” )强调献身精神;(4 “礼仪”和秩序。 礼仪” “哪怕是思想最先进的日本人,只要揭开他的外衣, 就会发现他是一个武士。”
7、勤奋
“过劳死” 过劳死”
四十七浪士
赤穗四十七义士
明治时的日本艺伎
“忽略仁慈而强调忠诚,只能被看作是日本的儒教所 独具的特征。” 独具的特征。” “在中国,忠诚意味着对自我良心的 真诚。而在日本,虽然它也在同样的意义上被使用, 但是它的准确的意义基本上是一种旨在完全献身于自 己的领主的真诚,这种献身可以达到为自己的领主牺 牲生命的程度。结果,孔子所说的‘事君以忠’ 牲生命的程度。结果,孔子所说的‘事君以忠’在中 国被解释为‘ 国被解释为‘臣子必须以一种不违反自己良心的真诚 去侍奉君主’;而日本则把此话解释为‘ 去侍奉君主’;而日本则把此话解释为‘众臣必须为 自己的君主奉献出全部生命’”。 自己的君主奉献出全部生命’”。
4、“集团攻击主义” 、“集团攻击主义”
杀人比赛
日军屠杀我同胞
“日本对战争的起因持相反的看法。他们认为, 只要每个国家都还拥有绝对的主权,那么世界 就不能脱离无政府的混乱状态。因此日本必须 代理战争中建立一个国际阶层组织,而由日本 统驭。”“中国与日本既然同为大东亚民族, 统驭。”“中国与日本既然同为大东亚民族, 日本应该从中国境内排除美国、英国及苏联并 令这些国家各守本位。”“无论如何,纵口尝 令这些国家各守本位。”“无论如何,纵口尝 战败的苦头,也不曾使日本对其大东亚的狂想 产生道德上的弃绝,甚至日本最不主战的战俘 也绝少怀疑日本对东亚大陆及西南太平洋的居 心。” 心。”
浅谈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及其理论根源
浅谈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及其理论根源
钱展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学术版)》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对日本民族性的影响颇深,尤其是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以及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中,都留下了武士精神的印痕。
武士道精神在日本绵延了一千多年,成为了日本人的道德准则,至今仍然强而有力地影响和支配着日本民族的言行。
本文主要探讨武士道精神的渊源及其理论根源,借此揭示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
【总页数】2页(PI0149-I0150)
【作者】钱展
【作者单位】山东政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
【相关文献】
1.武士道之军国主义化与日本禅--论日本禅对武士道之军国主义化的影响
2.武士道与《武士道》——近代日本武士道文化心理解析
3.日本武士道的伦理道德、战争精神和统治思想——兼评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之三
4.日本武士道世俗化的历史考析——兼评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之六
5.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及其理论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3年6月
157
浅谈日本国民性
——从日本国民性与武士道的关系出发
孙 驰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110034)
摘 要:日本是崇尚“道”的国家, “道”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日本的国民性,而在日本所崇尚的各种“道”中,武士道是几个历史最悠久也是最深入人心的“道”之一。
基于此,本文拟通过探索武士道与日本人民的关系,来更深入的研究日本的国民性。
关键词:日本国民性 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精神给予日本国民性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D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3)06—0157—01 一.引言
国民性承载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它表现了这个国家或民族一贯的姿态和精神。
日本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其风土人情文化形成了日本人重视实用主义、集团主意、以及等级秩序的国民性。
日本是崇尚“道”的国家,在诸“道”之中“武士道”是基于日本武士的道德规范和生活礼仪而经过漫长历史发展形成的日本特有的精神。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武士道可以很大程度上来反映日本国民性,与此同时给予日本国民性以深深的影响。
二.武士道精神的精髓
虽说被称作武士道,但是武士道精神却并非仅限于武士所有。
它所提倡的不仅仅是拔刀出手,相反的,真正的武士道所提倡的是隐忍。
简而言之武士道思想的精髓就是注重“忠诚”“名誉”“尚武”“勇敢”的思想。
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1)义 即遵守义理和道德
(2)勇 即面对困难的忍耐精神及高超的武艺 (3)仁 即怀有仁义之心 (4)礼 即崇尚礼仪 (5)诚 即诚实正直
(6)名 即重视人格与尊严
(7)忠义 即忠于自己所在的集团 三.日本国民性的几个特点 (一)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注重集团意识日本民众的观念中深深扎根,可以说是大和民族最基本的国民性。
众所周知,日本人最爱的话非樱花莫属。
其实人们崇尚的樱花文化也是集团文化,一朵樱花并不美丽,而这一朵一朵的樱花合在一起就会给人以惊艳的视觉享受。
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和年终序列制度使公司的职员全身心的投入到集团的事业当中,在这种体制下,员工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就被紧紧联系在一起,养成了员工牢固的集团意识。
(二)忘我的工作精神
日本人爱说的一句话是“一生懸命”,译成中文为“努力”、“拼命”、“一心”、“专心”的意思。
基于这种“一生懸命”的精神,日本人将自己个人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拼命的工作,成为了一个个工作狂,甚至“过劳死”的情况也频频发生。
四.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 (一)对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影
武士道重视共同性,作为武士必须忠于自己所属的集团。
几千年来,日本民众在尊重武士的同时也逐渐接受了武士的这种忠诚的品质,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标杆,逐渐的形成了这种集团意识超强的国民性。
这种强烈的集团意识背后,也反映出了日本人对集团的依赖。
他们总是担心会脱离了自己所在的集团,以此为耻辱,因此就更加忘我的
工作,更加依附于集团。
(二)自卑与自负并存的心理特征
大家知道武士是分等级的,武士们因等级的高低是有贵贱之分的,这一点也影响了日本国民的心理。
日本人对于自己在集团中的等级地位非常的敏感。
日本日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对于权威会表现出极大的敬畏,与此同时,面对弱者,则比较的轻视和自负。
日本人的这种自卑与自负并存的性格,不能不说是受到了武士道精神的影响。
(三)崇拜天皇
武士道精神的第一准则就是保护天皇,武士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向天皇尽忠。
可以说为天皇尽忠是武士道精神的终极目标。
天皇是日本人的精神支柱,日本人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在他们的意识当中,国家就是最重要的存在,而天皇是国家的代表。
因此,日本人至今对天皇还是非常忠诚。
(四)日本人的危机意识
在古代,由于时局的动荡,武士们常常都是把武器带着身边等待敌人的挑战,武士道的这种意识深深的影响了日本国民,使日本人常常怀有时刻准备着面对挑战的防患心理。
时至今日,人本人一方面怀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日本的岛国特性使其国民深深的意识到国家的脆弱性。
台风、地震的侵袭,地域的狭窄,资源的匮乏,同邻国的外交等等这些因素都使人本国民有不安的心理。
五.结论 (一)结论
国民性是一个民族全体的人格,是其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民族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的综合体现。
它赋予了民族心理以本质的规范性,这种本质上的规范性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明显特征。
人本国民自古就受到武士道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武士道文化,探讨了日本国民的国民性,得出了一下结论。
1、武士道是日本武士的道德规范和生活理念,但不仅限于武士,而是经过漫长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日本国民特有的精神。
2、由于受到武士道文化的影响,使其国民性有如下特点:重视集团、双重性格、崇拜天皇、拥有危机意识、具有冷峻的性格特点。
(二)今后的课题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近年来,两国交流变得日益频繁。
这些交流不仅限于政府间的交流,还包括民间的交流。
为了更加了解对方,笔者认为从了解对方的国民性入手不失为一个捷径。
大和民族史尊重“道”的民族,这些“道” 往往能反映出日本国民心理的本质。
本文从武士道精神入手,一步步剖析了日本的国民性,然而但从武士道入手研究是远远不全面的。
今后,笔者想以本文为契机,从其他方面更进一步再来探讨日本的国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