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科学历史观
科学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是人们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
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等等。
自1949 年新中国成立起,我国高校就逐步建立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制度。
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途径有两种,即关于唯物史观原理的教育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知识体系教育。
从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明确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方针,到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这64 个年头里,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工作大致上经历了建国初年(1949——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以来(1978——)这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科学历史观教育虽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积累了经验,而且形成了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所没有的较健全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
实践环节,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强调了课堂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的主阵地,并提出了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以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
徐国利在“论高校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教育”一文中认为唯物史观教育改革的途径是:一、要坚持唯物史观在高校历史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
二、要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从事唯物史观教育的教师队伍。
三、利用网络进行唯物史观及其史学的教育。
突出强调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中要坚持唯物史观,并提出了高校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和利用网平台开展教育工作等建设性的意见。
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唯物史观是一种较为科学的历史观,它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且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反映。
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应该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的贡献和局限性。
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在经济发展上的作用入手。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变革,历史人物在这些变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例如,商鞅变法时期的商鞅,他通过推行“法家”思想,使秦国的统治更加强大,秦国得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改革和军事改革,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同样的,唐朝的李世民也是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
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例如开元盛世的实行、科举制度的建立等,这些都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经济发展,历史人物在社会政治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人物,在中国革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的思想理论、战略策略和领导能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同样的,美国历史上的亚伯拉罕·林肯也是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
他在美国内战期间领导了北方联邦军,终结了美国奴隶制度,为美国的民主制度和人权保障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然,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他们的局限性。
历史人物在推进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发展时,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例如,晚清的康有为,在他的维新思想中,虽然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改革方案,但他的思想和方案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同样的,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也犯过错误,他的错误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应该全面准确地看待他们的贡献和局限性,不能片面追求英雄化或崇拜。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评价历史人物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他们的贡献和局限性,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唯物史观题库及解答.doc
唯物史观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国家与革命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关系问题2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 B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C社会生活具有实践本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它们是() A辩证史观和机械史观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C人民史观和帝王史观 D进步史观和保守史观4把思想动机看成社会历史的动力,根本否定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主要缺陷 B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主要缺陷C宿命论历史观的主要缺陷 D怀疑论历史观的主要缺陷5社会存在是指()A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B人类社会的实际存在C社会领域的一切存在 D人类的全部社会关系6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其中最为本质的方面是()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7唯物史观认为,作为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社会存在”要素有()A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 B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C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D农业系统、工业系统和信息系统8在社会存在各要素中,最集中地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A自然地理环境 B人口的自然增长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9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B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决定着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 D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10李瑞环同志说:“没有食就会反。
”对此的正确理解是()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1下列哪个选项反映了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12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阶级社会,从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我们可以推断出没有超阶级的人性B意识形态有时候是不反映经济基础的C在阶级社会中,对事物的标准与看法随着阶级地位的不同而不同D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当时是正确的意识形态1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A生物学、道德、宗教、艺术 B艺术学、政治、哲学、宗教C政治思想、哲学、艺术、宗教 D法律思想、艺术、语言、逻辑14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史观的区别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史观是同一概念,历史唯物史观,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史观为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称为“唯物史观历史理论”或“唯物史观历史观”。
俄国哲学家列宁评价历史唯物史观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史观的方法”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套理论,历史唯物史观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史观”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唯的物质内涵不同。
唯物史观唯的物质是自然界,“历史唯物史观”唯的物质是客观存在(客观实在)。
应当清楚:自然界与客观存在是不同的,它们的区别在于自然界包含意识,客观存在不包含意识。
唯物史观是相对唯心主义而言的,起源于对宗教不同看法的争执。
那种认为宇宙大自然之外存在着一个神灵世界,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是一种可以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灵魂,也属于这个神灵世界;这个神灵世界中的上帝、真主、老天爷,玉皇大帝等神仙创造并支配主导着自然界,是自然界的本原的信教者的观点就是唯心主义。
与唯心主义者不同,不信教的唯物史观者认为灵魂及神灵世界事实上是根本上不存在,是人们在主观猜想基础上的臆造,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是人的生命机能,随着人的死亡如同灯灭一样就消失了,由于神灵世界是不存在的,因此世界本原就是自然界即宇宙大自然。
在唯物史观与唯心主义的争执中,唯物史观者唯的“物”就是指宇宙大自然,唯心主义者唯的“心”是指不依赖人体而能独立存在的神精神意识。
唯心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世界分为两个即精神(神灵)和物质(宇宙大自然)两个世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精神决定物质,精神世界(神灵世界)是物质世界(宇宙大自然)的本原。
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宇宙大自然),世界只有一个即物质(宇宙大自然),包括人类意识及其产物主观存在在内的世上所有一切都归属于物质,所谓的灵魂及神灵世界不过是一种物质中的人脑中的主观存在。
历史唯物主义常识点
历史唯物主义常识点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创造,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社会进步流程中。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常识点,相信对你会有协助的。
历史唯物主义常识点一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法、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功效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本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身特有有进步形式和规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力是大家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质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三要点: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大家在物质生产流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三要点:生产料所有制形式、大家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商品分配形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产生、性质、水平和进步需要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情况;生产力的进步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哪些样的生产力就有哪些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迟早要变化的。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功效: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进步需要,就会推进生产关系的进步;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进步的需要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进步。
历史观
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打破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说成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具体分类:阶级史观(革命史观):又称阶级斗争史观或反帝反封建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主要观点是各个阶级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对原有统治阶级开展了革命,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
(注: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持阶级斗争史观的学者通常认为:近代中国灾难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
拯救中国的基本途径是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a.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b. 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什么是唯物史观_标准答案全面版
《什么是唯物史观》问题:什么是唯物史观?答案: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相关阅读】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一样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必须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理论定义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
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
2015年福建省选调生行测常识备考: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015年福建省选调生行测常识备考: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选调生考试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频频出现的考点,中公选调生考试网针对这一考点给出了详细的介绍,希望考生能够认真学习与理解。
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它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的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它给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把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它还作为劳动对象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由条件所组织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时,就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因素是社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
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作者:宋文新来源:《新长征·党建版》2022年第01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继1945年和1981年之后第三个历史决议。
这项决议总结了“共产党如何看待其过去的百年,以及未来百年将如何继续发展”。
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党必须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
一、“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灵魂是理论探索。
在党创建的初期,李大钊、陈独秀等爱国进步的知识分子们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
从此,一百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着马克思主义这面理论大旗,并不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正是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崛起之路。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早已充分证明,既能解释世界,更能改变世界的科学理论当属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列宁称之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创刊号问世。
“创刊宣言”由主编毛泽东亲自撰写,他提出了两个尖锐的问题:“世界什么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这是社会历史观的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毛泽东对此都作了唯物史观的回答:“吃饭问题最大”“民众联合力量最强” 。
1921年1月21日,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复信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的观点,这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奠定了基础。
从此,唯物史观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立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在作为马克思一生中“两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中,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研究,揭示出人类文明发展的秘密,即生產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作用的结果。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和要求:一、弄清史学概论的基本释义。
二、史学概论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
三、学习史学概论的重要意义。
四、历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养。
讲授提纲:一、史学概论的定义1、史学在当代社会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1)史学存在的机遇中国有悠久的重视历史传统。
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学习历史。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现代社会仍然要学习历史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史学遇到的挑战现存的体制还不完全适应史学发展的要求。
史学被社会的误解。
史学研究中存在的“三难”。
史学本身要求跟上社会科技发展。
2、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在中西方中的区别(1)理论是的定义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有理论有知识有系统的看法。
理论的出现是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认识水平提高的标志。
(2)史学发展会产生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西方对两个概念不加区别。
中国对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有细微的区别。
3、史学概论的释义(1)是研究历史科学自身的科学(2)主要介绍基本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二、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1、基本理论(1)唯物史观(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正确评价历史人物(4)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5)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理论(6)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论(7)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8)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研究历史的指南。
2、基本知识(1)综合性知识哲学知识。
政治、经济学知识。
社会学知识。
考古学知识。
文学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
天文知识。
地理学知识。
计算机知识。
等等。
(2)专业知识史学情报知识。
史料知识。
考据知识等等。
3、基本方法(1)历史比较研究方法(2)历史心理分析方法(3)历史计量研究方法(4)历史系统研究方法(5)历史假说与证明方法(6)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方法(7)史学论文的写作方法三、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史学本身四、史学概论的任务五、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与方法六、史学概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七、历史、历史学与历史科学之间的关系八、史学研究与现实的关系九、历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养1、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谈的才、学、识2、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谈的史德3、用现代的话概括起来就是:(1)树立无产阶级史德(2)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3)广博的知识和研究方法(4)较强的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能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思考题:1、史学概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对象、任务是什么?2、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什么?3、怎样理解史学工作者需要的基本素养。
科学历史观
科学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是人们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
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等等。
自1949 年新中国成立起,我国高校就逐步建立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制度。
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途径有两种,即关于唯物史观原理的教育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知识体系教育。
从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明确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方针,到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这64 个年头里,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工作大致上经历了建国初年(1949——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以来(1978——)这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科学历史观教育虽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积累了经验,而且形成了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所没有的较健全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
实践环节,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强调了课堂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的主阵地,并提出了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以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
徐国利在“论高校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教育”一文中认为唯物史观教育改革的途径是:一、要坚持唯物史观在高校历史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
二、要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从事唯物史观教育的教师队伍。
三、利用网络进行唯物史观及其史学的教育。
突出强调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中要坚持唯物史观,并提出了高校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和利用网平台开展教育工作等建设性的意见。
浅谈唯物史观
浅谈唯物史观列宁曾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一切历史理论有两个主要缺陷:第一,最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即社会的经济根源,没有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第二,最多是考察了杰出人物、领袖人物或其他个别重要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及其意义。
但自从唯物史观出现后,很好地弥补了这两个缺陷。
说起唯物史观,肯定离不开历史观这个概念。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
它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那什么是唯物史观呢?在我看来,唯物史观依据的是科学,是在科学基础上的概括总结。
虽然受人类科学水平的局限,它只能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但是,用科学认识世界、用科学了解现象本质的方式是正确的,所以,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起来的哲学是科学的。
我赞成“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这一观点。
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首先,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唯物主义的立场。
它是一种“唯物”的史观而不是“唯心”的史观。
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它肯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经济对人类社会的基础作用:“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
”所以,一切社会发展所需的东西都无一例外地建立在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上。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形式、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变化演进的根源,是全部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下面我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为什么说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简单题
为什么说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简单题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原因如下:
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唯物史观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变革蓝图的幻想。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
唯物史观精华知识点总结
史观并不否认少数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但认为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人是广大人民群众。唯心史观这两 个缺陷是相互联系的: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就必然认为少数英雄豪杰 是历史的创造者;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源泉,也就必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的决定作用。
社会存在
•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 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第一,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 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 的促进作用;反之,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 碍作用。第二,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 浅、范围大小、时间长短的不同。一般来说,群众掌握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越多、越 普遍,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越大;反之,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越小。
马克思唯物史观
题目:唯物史观,改变世界学习了唯物史观之后,我对它的定义有了新的理解,先简单的介绍一下什么叫唯物史观吧。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唯物史观的出现,的的确确改变了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使得身边的各种事物有了属于它的正确定义。
但是学习唯物史观的过程是漫长的,我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我就通过自己一些案例来阐述一下我学习到的唯物史观,以及对唯物史观的简单理解吧。
偶然的一次读书,读到了一个辩证性的问题,有人说:“英雄造时世”也有人说“时世造英雄”。
当时我就想起了学习到的一些唯物史观的知识,翻开书一看,我就知道了这个问题的准确性:前一句是唯心史观。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把某些伟大人物的思想和意志说成是历史的主要决定力量,否认群众创造历史因而是错误的。
而后一句是正确的。
在肯定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也承认英雄人物或杰出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伟大作用,杰出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从而成为英雄,但他们的作用不可能超越人民群众。
唯物史观在主张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同时,充分肯定了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一方面,“时势造英雄”,任何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另一方面,英雄人物的出现也取决于个人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主观条件、机遇等偶然因素。
推动人类历史前进上的伟大人物,无不是在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里,意识到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的社会需要;当仁不让地担负起满足这些社会需要的发起责任;并把满足这种社会需要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任务来加以解决。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完整版)
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一: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概论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准备阶段,在宏观上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主要内容和特征进行了阐释,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把握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虽然一般不涉及大题,但是却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奏与铺垫。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段的斗争日益激化主观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大理论成果: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唯物史观是下列哪位提出的
唯物史观是下列哪位提出的
卡尔·马克思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列宁指出:“唯物史观从来就是社会科学的代名词。
唯物主义并不像米海洛夫斯基先生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而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
”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又称“唯物史观”或“唯物史观”。
其主要特点是: 1.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一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这就是对待历史的态度。
2.观察和分析与历史有关的问题。
历史就是这么用的。
3.有选择地继承和发展历史,是一个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
3.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社会学”、“唯一的科学历史观”、“社会科学唯一的科学方法是唯物主义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7426【原刊页号】⑦【分类号】K1【分类名】历史学【复印期号】200707【作者】田居俭【摘要题】历史理论????唯物史观开辟了历史研究新纪元????唯物史观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最初表述,见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如他后来所说:“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
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概括,见于他与恩格斯合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述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指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是,“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2页)。
马克思在早期着作中,对黑格尔概括的“市民社会”,从广义上解释为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总和。
????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以后,又回头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先后写出划时代的名着《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资本论》等名着。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所写的文章,几乎没有一篇不是由这个理论起了作用的。
特别是《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本书是运用这个理论十分出色的例子。
《资本论》中的许多提示也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7页)。
在实践的过程中,马克思检验和充实了唯物史观。
他在1859年写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强调,生产关系是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基本关系,并据此对唯物史观作了更加完整的经典性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
????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完善和发展,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不仅通过《反杜林论》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及《致康·施米特》、《致约·布洛赫》、《致瓦·博尔吉乌斯》等书信,对唯物史观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重要的补充,而且通过《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德国农民战争》、《封建制度的解体和民族国家的产生》、《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等史学名着,创造性地运用了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的关于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形态、阶级社会与阶级斗争等基本原理的运用,消除了以往历史研究中的两个致命弱点:只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和“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改变了过去“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的研究状态,为历史研究指明了一条“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列宁选集》第2卷,第425页),破天荒第一次把历史研究引上真正的科学轨道,开辟了历史研究新纪元。
????唯物史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李大钊是系统传播唯物史观的第一人。
1919年,他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六号上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首次提纲挈领地撮述了唯物史观的要点。
随后,他又先后发表了《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史观》、《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与理恺尔的历史哲学》、《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研究历史的任务》、《史学要论》等阐释唯物史观的名篇。
特别是《史学要论》,非常透彻地论述了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并针对中国当时还没有一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着作,呼吁人们用唯物史观对中国历史进行“改作或重作”。
????在李大钊的倡导下,蔡和森、邓初民尝试用唯物史观为指导叙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分别撰写了《社会进化史》和《社会进化史纲》。
最先用唯物史观对中国历史进行全新“改作和重作”的是郭沫若。
他主张:要人们广泛接受唯物史观,就必须使唯物史观中国化,用中国历史来检验唯物史观的“适应度”。
为此,他依据社会经济形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在1928~1929年撰写了系列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进程和发展阶段的论文。
这些论文于1930年汇集成专着《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出版,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之作。
????几乎与此同时,国内理论界和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颇有声势的中国社会史论战。
这场论战是由不同政治派别之间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论战引起的。
论战的主题是:中国社会到底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在这场论战中,唯物史观力排众议,所向披靡,独占鳌头,使众多持不同历史观的人不得不刮目相待。
如有学者所说:“‘新生命’派、‘新思潮’派、‘动力’派、‘读书杂志’派等各色人物无不奉唯物史观为圭臬。
”甚至连先前抵制马克思主义、扬言被“马克思列宁牵着鼻子走算不得好汉”的胡适,这时也承认:“唯物的历史观,指出物质文明与经济组织在人类进化社会史上的重要,在史学上开了一个新纪元,替社会学开无数门径,替政治学开许多出路”(引自王学典:《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唯物史观传入中国后,经过30年代初社会史论战的洗礼,日益与中国历史研究实际相结合而落地生根,到40年代末形成了一个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中国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群体,产生了一批各领风骚的里程碑式史学着作。
如吕振羽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简明中国通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上册,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册,侯外庐的《中国古典社会史论》(后来重版时改为《中国古代社会史》)、《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华岗的《中国历史的翻案》,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等,进一步显示出唯物史观的生机和活力,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新里程和新境界。
????回顾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进程,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如果把《史学要论》和《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问世,视为长江大河源头处的涓涓细流,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经过学习“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反对各种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毛泽东语)后,史学突飞猛进之势,则如长江挟风涛出三峡、黄河汇百川入渤海的浩荡洪流。
唯物史观在中国史学界已经具有主导地位和绝对优势。
几乎所有从事历史研究的人,几乎所有传统史学的分支学科,都程度不同地接受了唯物史观并作为研究指南。
至于新兴的一些史学分支学科,如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就更是不言而喻了。
限于篇幅,详情不容赘述。
林甘泉的《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戴逸的《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学的回顾和展望》(《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对此有全面、系统的评述,可供读者参阅。
????唯物史观永远引导历史研究接近客观真理????列宁指出:“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绝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列宁选集》第2卷,第103~104页)。
历史研究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正是如此。
????毋庸讳言,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史学家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也出现过偏颇和失误。
主要表现为公式化、简单化、教条主义和非历史主义等倾向。
认真检讨起来,这些偏颇和失误的原因在于对唯物史观理解不准确、不深刻,与中国历史实际结合不紧密、不到位,而不能归咎于唯物史观。
因为迄今为止,还未发现任何一种历史观能同唯物史观分庭抗礼,更谈不上取而代之。
正如列宁批驳俄国自由主义民粹派代表人物米海洛夫斯基的唯心史观所说:“在我们还没有看见另一种科学地解释某种社会形态(正是社会形态,而不是什么国家或民族甚至阶级等等的生活方式)的活动和发展的尝试以前,没有看见另一种像唯物主义那样能把‘有关事实’整理得井然有序,能对某一社会形态作出严格的科学解释并给以生动描绘的尝试以前,唯物主义历史观始终是社会科学的同义词”(《列宁选集》第1卷,第10页)。
所以,历史研究者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习和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争取常学常新,常用常新。
????反之,倘若历史研究背离唯物史观,用其他历史观为指导,就要走上歧途。
近年出版的“针对中华民族的祖先追源,并且重点推测《圣经》和中国夏、商、周三代之间的关系”的两本“猜想”“三星堆文化”的书,就是一例典型。
????这两本书,为了论证“‘三星堆’文明绝非内生,它属于外来文明,其来源是‘西方’”,“三星堆古国是古代中东地区闪米特人建立的政权,三星堆文明实质上更是闪米特文化的遗泽”,竟然把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抛到九霄云外,祭起《圣经》这部“以色列人的家谱”。
作者武断推测出:犹太族先祖亚伯拉罕的后妃夏甲建立了“夏后朝”,亚伯拉罕的孙子以扫(又名以东、红色)与其妻简狄建立了“殷商朝”,亚伯拉罕另一个孙子雅各(又名以色列)十二子中的“但”建立了“周朝”。
从而把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一笔勾销,轻而易举地记到别人祖宗的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