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史学概论》 马工程

合集下载

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 《史学概论》 马工程

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 《史学概论》 马工程

1.整体研究原则是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 于普遍联系的观点相一致的。
2.就时间序列而言,整体研究原则就是 要把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看成一个有 内在脉络的连续的过程,不因为后来的偏 见而割裂历史。
※不能把历史剪切成为零散的“例证和 插图”,不能因为后来的政治好恶而限制 历史学家的视野,不能有意的割断历史, 不人文学科
历史主义意味着对特殊性的关注,同 时叙述的表达方法也成为不言而喻的事情。 而一般所认为的科学,则是要把个别经验 同理论结构联系起来,将杂乱无章和五花 八门的感觉经验去对应一种逻辑上统一的 思想体系。这需要建构概念和理论模式, 解释普遍性的现象,得出普遍性的规律。
另外,因为历史主义认为历史学研究的 对象是曾经活着的个人和集团,他们的独特 个性只有用历史学家的直觉来理解才可捕捉。
3.在分析历史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 题时,要遵循历史主义的原则,历史地看 待历史上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注意把 某一时代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置于其所 存在的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考察,得出更加 接近历史实际的结论。
对各个阶级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要有贴近其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历史场景的 评价,既不能苛求古人,也要防止缺乏学 术批判精神的片面“弘扬”。
4.还要注意“阶级意识”如何产生和是 否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而划分的阶 级,就是所谓“自在之阶级”,这一范畴 描述的是阶级的客观生活。
※ “自为之阶级”是指因为从主观上对 本阶级的成员分享一种共同的经济地位和 利益,具有自觉的认识,产生了本阶级 “阶级意识”,从而达致的共同的阶级意 识和阶级组织的结合。
2.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
巴勒克拉夫认为:当历史主义(就其唯 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词义上说)困于本身 的内部问题而丧失早期生命力时,马克思 主义为取代历史主义提供了有说服力的体 系。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史学概论》 马工程37页PPT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史学概论》 马工程37页PPT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史学概论》 马工程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4,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什么是历史 《史学概论》 马工程 ppt课件

什么是历史 《史学概论》 马工程 ppt课件

三、“历史”引入中国
古汉语无“历史”一词,古籍中见 到的“历史”,实际上是“历”与 “史”两个词。通常认为,是日本先 用“历史”来对应History,然后留日 学生再将“历史”一词引进来。1902 年(光绪二十八年),在学堂里最初开 设“史学”课,第二年改名为“历 史”。
什么是历史 《史学概论》 马工程
※人类在创造着自己的历史的同时 ,也影响和改造着自然,并且影响和 改造的速度越来越快。
这些影响和改造不一定都是积极 的,生态恶化现在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什么是历史 《史学概论》 马工程
五、史家撰写的历史
1.过去不重来,史家无法直接考察过去 2.史料是史家认识、撰写历史的根据 3.史料与客观历史的关系
四、自然史与人类史:两种客观存在的过去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
学。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 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 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 彼此相互制约。
什么是历史 《史学概论》 马工程
1. 二者的共同性
※就时间属性来说,自然史和人类史都属 于“过去” ,一去不复返。
什么是历史 《史学概论》 马工程
3.自然史与人类史有着内在联系
※人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创造自己 的历史的。
自然环境指位于一定气候带的土地、 矿藏、气候和动植物资源,也包括人们生 存和生活的整个生态环境。这些自然条件, 是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对象和劳 动环境。
什么是历史 《史学概论》 马工程
什么是历史 《史学概论》 马工程
什么是历史
一、“历史”的两种基本涵义 1.客观存在的过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2.对既往事情的记载和研究——梁启超:历 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史学概论》马工程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史学概论》马工程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史学概论》马工程《史学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克思恩格斯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阐述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

本文将从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历史辩证法和历史发展的规律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变化为基础的。

它强调了物质基础对社会构建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社会的发展阶段,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都是受制于这一物质基础的。

因此,唯物史观强调了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其次,历史辩证法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论。

历史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斗争和矛盾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历史辩证法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对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最后,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规律。

根据历史材料和历史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其中最重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社会从原始共产主义逐渐演变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

这种发展规律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也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

唯物史观的提出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研究应该从社会的物质基础出发,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客观性,摒弃了唯心主义的观点,使历史研究具备了科学性和理论性。

同时,唯物史观也促进了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丰富了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强调了物质基础对社会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斗争。

唯物史观为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对于深入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历史学 《史学概论》 马工程 ppt课件

什么是历史学 《史学概论》 马工程 ppt课件

《法国乡村史》、《会魔术的国王们》、《历史 学家的技艺》等什。么是历史学 《史学概论》 马工

2.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 性的科学。
教材关于“历史学”的定义是在唯物史观 指导下的定义。 ※ 此处的“历史”同样指人类史。
这同样表明,历史并非研究“过去”。 ※ “矛盾运动过程”体现了辩证法的精神。
强调过程,就意味着关注时间性变化。而 “矛盾运动”则意味着辩证法。
什么是历史学 《史学概论》 马工 程
※ “规律性” 表明历史是客观的,它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能为人们所认识,这 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原则。
讨论:
唯心主义的史学家反对历史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认为历史是思想 的产物。下面是我国著名学者朱光潜对意 大利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克罗齐的历史思 想的一段介绍,请先阅读,然后讨论。
什么是历史学 《史学概论》 马工程
什么是历史学
什么是历史学 《史学概论》 马工 程
什么是历史学
一、历史学的对象是人类史 1.马克·布洛赫:历史是研究时间中的人 的科学。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 人们有时说,历史是一门有关过去的 科学,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很不妥当。
什么是历史学 《史学概论》 马工 程
什么是历史学 《史学概论》 马工 程
柯林武德(R.C. Collingwood)《历史的观 念》:历史学是一种研究或探讨。科学是要 把事物弄明白,在这种意义上,历史是一门 科学。历史学是作什么用的,我的答案是, 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
什么是历史学 《史学概论》 马工 程
二、历史学的学科特征 1.历史学的根本特征 ※以史料为基础,但史学不只是史料学。
什么是历史学 《史学概论》 马工 程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史学概论》 马工程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史学概论》 马工程

马克思、恩格斯在 作于1845—1846年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 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 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 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并在此基础上,第一次 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 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 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 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成熟。
4. 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撰写的著作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的起源》
《德国农民战争》出版于1850年,恩 格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主要分析德 国16世纪农民战争和1848年德国革命发生 和失败的原因,以及两次革命战争的相同 点和区别点。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出版 于1884年,研究了人类社会早期发展阶段 的历史,剖析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 源,揭示了其本质的发展规律。
圣西门(Claude-Henri de Rouvroy,Comte de Saint-Simon,1760—1825)
圣西门设想的未来的理想制度是一种 “实业制度”。在实业制度下,由实业者和 学者掌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权 力;社会的唯一目的应当是尽善尽美地运用 科学、艺术和手工业的知识来满足人们的需 要,特别是满足人数最多的最贫穷阶级的物 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人都要劳动, 经济按计划发展,个人收入应同他的才能和 贡献成正比。不承认任何特权。他寄希望于 统治阶级的理性和善心,幻想国王和资产者 会帮助无产阶级建立实业制度。
1.维科:唯物史观的先驱
维科(Giambattista Vico)在《新科学》 一书中,力图在神意之外寻找历史规律, 反对宗教神学的历史理论。他还主张把历 史世界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表达了不同 的民族之间具有共同规律的思想。
维科的理论对孟德斯鸠、赫尔德、歌德、 黑格尔、摩尔根、马克思等都有着相当的 影响,他们或多或少沿着其所开创的社会 科学中历史学派的路线而前进。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史学概论》英文名称:Outli ne of Historiography课程类型: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4 讲课学时:60学分:3适用对象:历史学本科学生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史学是一门对各种具体的历史研究活动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

要学习和研究历史,就必须掌握或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

而《史学概论》则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论水平、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及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了解。

《史学概论》是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学习历史的入门之学、基础之学,是大学历史系的专业基础课、骨干基础课。

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全面认识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以增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二是促进学生初步了解和具体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功,为其步入历史研究的殿堂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在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1)在科学系统地阐述史学理论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部分;(2)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系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3)结合史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人格培养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激发学生努力成才,有所作为。

授课重点不在于详细讲述基础知识,而在于介绍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正确观点和多种途径及方法。

课堂讲解将贯彻“史论结合”与“少而精” 的原则,通过对各种论点和重点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和讨论,深刻理解历史科学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进一步发现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这门课程,要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全面把握与重点理解相结合、史论结合、课堂学习与讨论相结合、学习教材与读参考资料相结合,老师讲解与自学看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等。

什么是历史学 《史学概论》 马工程

什么是历史学 《史学概论》 马工程

以今人的视角观之, “史学只是史料学”无 论如何都是偏颇的,但是,搜集、考订、比 较史料的功夫确确实实是历史学的基础,没 有这个功夫,任何史观(包括唯物史观)和 理论指导下的史学都将成为无根之木。
※广泛收集、占有、鉴别史料的基础上对历 史现象进行探究和认知,揭示历史规律, 汲 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3.其他一些关于“历史学”的定义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史者何?记 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 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 资鉴者也。
姜义华《史学概论》:历史学是对客观历 史的主观认知。
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关于人类社会历 史的认识、记载与撰述的综合活动,这便 是史学。
白寿彝《史学概论》:史学是通过史料研究 历史发展过程本身的学科。如果说,客观的 历史是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史料只是历史 过程留下的一些残骸或遗迹,那末,史学的 任务却是要从历史的遗骸或残迹中去重认那 曾经活生生的历史,并以文字为主要手段将 它重现出来。
人类历史千头万绪,漫无边际,但其中并 非没有规律可循,其中最关键之处就在于 生产力。
讨论:
教材认为历史学的根本特征是(A)广泛 收集、占有、鉴别史料的基础上(B)对历史 现象进行探究和认知,揭示历史规律, 汲取历 史的经验教训。由此,认为史学就是史料学 是错误的。
对于A、B两个步骤,历史学家们基本上都 注意到了,而且也有些历史学家通过类似的 步骤认为史学不只是史料学。如何兆武在 《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中认为:
“矛盾运动”则意味着辩证法。
※ “规律性” 表明历史是客观的,它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能为人们所认识,这 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原则。
讨论:
唯心主义的史学家反对历史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认为历史是思想 的产物。下面是我国著名学者朱光潜对意 大利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克罗齐的历史思 想的一段介绍,请先阅读,然后讨论。

道德素养 《史学概论》 马工程

道德素养 《史学概论》 马工程
——曹树基《学术批评的规范》
单是形成批评的机制是不够的,还必 须保证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一定会受到相 应的惩罚。
现在一些伪学者能够靠严重违反学术 规范的所谓“学术成果”安然无恙地在学 术界立足,这是危害学术发展与社会公平 的一大毒瘤。
必须指出,学术批评的真正涵义是 “学术评价”,它也应该承担起介绍、推 荐有价值的学术作品,交流好的方法与经 验,总结学术潮流、前瞻未来趋势的功能, 而不只是批评。只是在当今学风浮躁,许 多学者缺乏学术神圣感的情况下,批评显 得更具现实感和更为引人注目而已。
(2)要对某一领域的学术前沿有清晰的 认识,在了解其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 上,明确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和契机;
(3)从学术积累和学术前沿的结合上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 环节,都很难实现学术创新。
顾炎武:
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 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 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 编。
讨论:
查阅《历史研究》上的几篇论文,看 看这些文章是如何注释的,要细看专著、 论文等怎么征引,再找几篇英文论文,看 看如何注释。大家把看的结果进行交流, 总结出中、英学术论文征引别人成果的规 范。
○表述:简洁、流畅、平实,不僵化
○尊重既有成果
○创新
如果毫无新意,就不是一篇学术论文, 而是一篇习作。
二是拼凑
在描述性、实证性的著作中,研究者往 往大量引用他人成果,且都注明资料来源, 但不对所引成果进行讨论或修正,且无自己 的创见和发明,故可视作拼凑。在理论性的 著作中,研究者大量引用他人成果,且都注 明资料来源,但分析方法无甚新意,所得结 论又与他人相似,亦可视作拼凑。
三是重复
检验一本描述性、实证性著作是否为 拼凑之作的一个重要标准,即检查在该书 所有的章节中,属于作者本人研究成果的 章节到底有多少重复。大量低水平的研究 论文或著作主要表现为对已有成果的重复。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7426【原刊页号】⑦【分类号】K1【分类名】历史学【复印期号】200707【作者】田居俭【摘要题】历史理论唯物史观开辟了历史研究新纪元唯物史观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最初表述,见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如他后来所说:“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

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概括,见于他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述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指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是,“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2页)。

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对黑格尔概括的“市民社会”,从广义上解释为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总和。

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以后,又回头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先后写出划时代的名著《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资本论》等名著。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历史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2.历史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和理论。

3.兰克学派:兰克学派是由德国史学家兰克开创的学派,其主要观点有:a,科学历史学:一是“客观主义”的态度,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

b,史学本体论:他强调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和动机体现着时代精神,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c,史学研究方法:他强调从精心考证过的第一手史料中领悟精英人物的思想、目的和动机,进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具体的“个别描述”,而避免进行任何总体性或理论性的概括,认为这样才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4.年鉴学派:年鉴学派是由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于1929年创立的,它得名于是年发刊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

他们追求总体史学,反对政治史;提倡运用跨学科和回溯复原的研究方法;关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广泛采用各种文字与文字史料进行研究。

为现当代法国史学和世界史学留下了宝贵的史学遗产。

年鉴学派的第二阶段是布罗代尔时代,他在继承总体史的基础上提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的三种历史时段理论。

第三个阶段是年鉴——新史学派,代表人物勒高夫和拉杜里,他们热衷于研究历史人类学和心态史,重视历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

5.校法四例:1931年陈垣发表《元章典校补释例》,其中总结校勘学方法为“校法四例”。

即对校法(以同书的祖本与别本对校),本校法(以同一本书前后互校),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和理校法(根据书本的体制和遣词造句的特点或事物的常理校对),为以后校勘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二重证据法:王国维1925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作为古文献的“纸上材料”与考古所得的“地下新材料”相结合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科学新方法相结合,“不绌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与新时期史学概论的编撰

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与新时期史学概论的编撰

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与新时期史学概论的编撰邹兆辰【摘要】Li Dazhao’s Principle of Historiography ,published in 1 924,is the first monograph on historiography under the guid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cien-tification of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and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is process.The continual recompilation of books of historiography since the new period demonstrates the great impact of Principle of Historiography .%李大钊撰写的《史学要论》于1924年出版,它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概论性质的著作。

这部著作的问世已有九十多年,它对中国史学的科学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它的影响力随着中国史学科学化的不断进展反而显得更加增强。

从新时期以来史学概论教材的不断重新撰写,可以明显地看出《史学要论》在其中的影响。

【期刊名称】《唐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9)002【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李大钊;史学要论;史学概论【作者】邹兆辰【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李大钊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也是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历史学家。

他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不仅在于用唯物史观考察和解释了诸多的社会历史问题,更在于他对中国史学的科学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史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史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史学概论》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历史学本体论:也可称为历史本体论,有的学者称之为历史理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的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学的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现象和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那是什么样的规律?是否存在决定历史进程的根本因素或终极的原因或动力?如果有,那是什么样的因素、原因或动力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社会历史观的问题,也都是史学本体论中的根本性问题。

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由于在这些根本性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见解,形成了各种各样互相争辩的学派和理论体系。

2.历时性方法和共时性方法:历时性方法,就是将研究对象视为有一个历史演进过程并探寻其演进阶段和规律的导向性原则。

共时性方法,则是根据研究对象具有的共同特征将它们划归为处于某个共同的发展或演进阶段的现象的导向性原则。

3.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人们通常所说的“规律”,实际上有两个类别:一类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作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含“因果必然性的链条”,这属于经验规律;另一类规律包含着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链条”的“不变秩序”的全称判断,这属于“因果必然性规律”或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规律”。

4.历史学方法论:历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诸如:历史研究方法中是否存在着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区别?历史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方法有何异同?历史学适合采用“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式的领悟”方法(即“移情式领悟方法”)和“个别描述式”、“艺术式”的表述方法,还是适合采用实证的“法则归纳”式的方法等等,都是史学方法论要探讨的问题。

5.原本客体、中介客体和原本延伸客体:历史认识者所要认识的客观历史,我们可称之为原本客体;直接进入认识活动过程的历史资料,可称之为中介客体;原本客体的延伸体——也就是现实社会。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和要求:一、弄清史学概论的基本释义。

二、史学概论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

三、学习史学概论的重要意义。

四、历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养。

讲授提纲:一、史学概论的定义1、史学在当代社会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1)史学存在的机遇中国有悠久的重视历史传统。

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学习历史。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现代社会仍然要学习历史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史学遇到的挑战现存的体制还不完全适应史学发展的要求。

史学被社会的误解。

史学研究中存在的“三难”。

史学本身要求跟上社会科技发展。

2、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在中西方中的区别(1)理论是的定义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有理论有知识有系统的看法。

理论的出现是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认识水平提高的标志。

(2)史学发展会产生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西方对两个概念不加区别。

中国对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有细微的区别。

3、史学概论的释义(1)是研究历史科学自身的科学(2)主要介绍基本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二、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1、基本理论(1)唯物史观(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正确评价历史人物(4)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5)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理论(6)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论(7)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8)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研究历史的指南。

2、基本知识(1)综合性知识哲学知识。

政治、经济学知识。

社会学知识。

考古学知识。

文学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

天文知识。

地理学知识。

计算机知识。

等等。

(2)专业知识史学情报知识。

史料知识。

考据知识等等。

3、基本方法(1)历史比较研究方法(2)历史心理分析方法(3)历史计量研究方法(4)历史系统研究方法(5)历史假说与证明方法(6)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方法(7)史学论文的写作方法三、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史学本身四、史学概论的任务五、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与方法六、史学概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七、历史、历史学与历史科学之间的关系八、史学研究与现实的关系九、历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养1、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谈的才、学、识2、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谈的史德3、用现代的话概括起来就是:(1)树立无产阶级史德(2)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3)广博的知识和研究方法(4)较强的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能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思考题:1、史学概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对象、任务是什么?2、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什么?3、怎样理解史学工作者需要的基本素养。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史学概论》马工程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史学概论》马工程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史学概论》马工程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史观,也称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研究应该以物质经济基础为中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所驱动的。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定义、核心观点以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探讨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史观,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历史领域的理论指导。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形成鲜明对比,它从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解释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社会历史是由物质经济基础决定的。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进。

物质经济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它决定着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

2.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演进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为社会提供了物质财富和技术手段,推动了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的变革。

3.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而这种适应关系不断变化,促使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的演进。

4.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的动力。

唯物史观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变革。

三、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在以下几个方面起着指导作用:1. 解读历史变革的规律。

唯物史观为研究历史变革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它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剖析,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历史变革的动力和本质。

2. 分析社会矛盾和冲突。

唯物史观关注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阶级斗争的作用。

谈谈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成就综述.doc

谈谈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成就综述.doc

谈谈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成就综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了长足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形成。

史学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立足于中国历史实际和史学实际,着眼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逐步形成了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并取得了多方而的成就。

综观史学界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学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六方而的理论成就值得关注。

一、对唯物史观内涵和外延的新阐发史学界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并不相同,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学术创新历程。

关于唯物史观的研究,大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对唯物史观的重新解读、90年代的学术创新以及21世纪以来的学术反思和展望等三个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学术界对唯物史观的认识更加全而系统和深入,把唯物史观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克服了教条主义、公式化的理解,恢复了唯物史观的生机和活力。

由从过去主要关注阶级以及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从关注阶级斗争史发展到更加关注社会生产力、关注经济社会全而进步和人的全而发展,充分肯定了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者以及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对唯物史观的重新解读。

从葛憋春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开始,史学界出现了编写历史学概论的热潮,其实质乃是主张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对历史研究工作自身理论进行探索,主要表现形式则是对唯物史观的重新认识和解读。

葛憋春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和白寿彝主编的《史学概论》比较典型地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史学界对历史理论的探索情况,可视为这一阶段代表性的著作。

前者着重历史科学理论的探讨,强调社会矛盾运动、阶级分析法、历史主义、民族关系等历史科学的理论问题,强调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普遍指导作用;后者则从中国史学史的角度,立足中国历史和中国史学发展的实际,梳理总结出中国史学的基本范畴。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 《史学概论》 马工程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 《史学概论》 马工程
请就上面的观点展开讨论。
三、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 的作用
1.“历史”,不过是人们从事的物质和精 神生产实践活动的记录。不是历史创造了 人,恰恰相反,历史是由人创造的。
2.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等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 生产发展的历史,因而也就是物质生产的承 担者劳动群众的历史,从而得出了人民群众 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科学结论。
四、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历史发展的阶段性
每个阶段都拥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 这一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区别于其他社会 经济形态,不仅具有独具的特征以及相应 的社会上层建筑,而且在其植根的地方 (国家或地区)总是能够持续存在较长一 段时间、往往长达数世纪之久。因此,人 们在辨别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演进进 程时,常常以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不同阶 段来衡量其发展、进化的程度。
在这里,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消亡后所建立 的社会,并不是像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共产 主义大家都没有私有财产的公有制,而是“对土 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 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在改革开放前,已有学者关注到这个 表述与我们宣传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大一样, 但不大敢指出来。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 积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这个表述才逐渐为更多的学者所重视。
在西方,就有人非常强调马克思人本 主义的一面,把人、人的本质、异化、人 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议论的中心, 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性质,重视对 马克思早期著作和哲学本体论、方法论问 题的研究 ,从而得出“人本的马克思”的 看法,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科学的马克 思”的看法,二者针锋相对。
一个具体的例子
历史必移,但不能 说不以人的活动为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立叶(Charles Fourier,1772—1837)
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每个人对
全体和全体对每个人的战争”的制度,资本 主义的文明就是奴隶制的复活。他坚决主张 用改良的手段来改造社会,理想的社会,是 由一个个有组织的合作社组成,它的名称叫 “法朗吉”。1832年,他和几个门徒一起创 办了一个“法朗吉”。
1.维科:唯物史观的先驱
维科(Giambattista Vico)在《新科学》 一书中,力图在神意之外寻找历史规律, 反对宗教神学的历史理论。他还主张把历 史世界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表达了不同 的民族之间具有共同规律的思想。
维科的理论对孟德斯鸠、赫尔德、歌德、 黑格尔、摩尔根、马克思等都有着相当的 影响,他们或多或少沿着其所开创的社会 科学中历史学派的路线而前进。
米涅
(François Auguste Marie Mignet)
3.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
恩格斯:傅立叶是和他的同时代人黑格尔 一样熟练地掌握了辩证法的。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 ※社会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阶段不断
进步的过程 ※历史有规律 ※阶级斗争是历史上每一人类社会的共同
特征 ※尚未摆脱唯心史观
4.德国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历史观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首次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 认为历史就是“绝对精神”的展开。他把 历史看作是一个发展过程——是精神的体 现,即自由的扩大,世界历史即自由意识 的进步,人类历史乃是一部对自由的认识 ﹑理解逐步深化的历史,是不断变化和发 展的、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 一个前进运动的过程。
达尔文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 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
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物种起源》这一划 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 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除 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 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三、唯物史观的创立与实践
1. 1845-1846 《德意志意识形态》
由于黑格尔,社会历史发展第一次被认为在 其自身发展内部存在着一个不以人类个体意志为 转移的完整的历史逻辑。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 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5.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
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唯物史观提供 了自然科学的依据,是唯物史观的自然科学 基础。
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 1882),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 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 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 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 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 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 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 如宗教、哲学、道德,而且追溯它们产生 的过程。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 (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 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
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 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 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 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 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 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 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 “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 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 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 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 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4.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 主义》是列宁批判经 验批判主义哲学思潮、 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 识论的重要著作。 1908年 2—10月在日 内瓦和伦敦写成, 1909年 5月由莫斯科 环节出版社出版。这 部著作在国际上得到 了广泛的传播,先后 被译为20多种文字, 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 很大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在 作于1845—1846年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 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 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 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并在此基础上,第一次 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 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 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 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成熟。
(1668—1744)
维科(Giambattista Vico),意大利著名哲学 家、历史学家、法学家、美学家,他最主要的作 品《关于各民族的共同性的新科学的一些原则》, 简称《新科学》,在历史哲学上具有里程碑式的 意义。
2.复辟时代法国史家的历史观
梯也里(Jacques Nicolas Augustin Thierry) :“阶级斗争”是理解中世纪以 来全部历史的钥匙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 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 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 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 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 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 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 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 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唯物史观是科 学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纪中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
革命已经完成,或者接近完成,社会生产力 得到迅速发展,加速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2.民族国家的历史愈来愈变成世界的历史。
3.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不仅具备了认识自身 社会的可能,而且对认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具 有一定普遍意义,它提供了较为准确地认识已 经逝去的一切社会的可能。
4.无产阶级的成长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实践,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二、唯物史观创立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事实上是一个长期的 历史观念的发展的合法产物。马克思的理 论包括了一切有实际价值的历史观念,并 且给了这些观念一个非常坚固的基础。
恩格斯:如果说马克思发明了唯物史观, 那么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 的历史学家就证明,已经有人力求做到这 一点,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 做到这一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 必将被发现。
圣西门(Claude-Henri de Rouvroy,Comte de Saint-Simon,1760—1825)
圣西门设想的未来的理想制度是一种 “实业制度”。在实业制度下,由实业者和 学者掌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权 力;社会的唯一目的应当是尽善尽美地运用 科学、艺术和手工业的知识来满足人们的需 要,特别是满足人数最多的最贫穷阶级的物 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人都要劳动, 经济按计划发展,个人收入应同他的才能和 贡献成正比。不承认任何特权。他寄希望于 统治阶级的理性和善心,幻想国王和资产者 会帮助无产阶级建立实业制度。
4. 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撰写的著作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的起源》
《德国农民战争》出版于1850年,恩 格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主要分析德 国16世纪农民战争和1848年德国革命发生 和失败的原因,以及两次革命战争的相同 点和区别点。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出版 于1884年,研究了人类社会早期发展阶段 的历史,剖析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 源,揭示了其本质的发展规律。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
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 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 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 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 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 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 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 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
言》是马克思总结自己 世界观的转变和概述唯 物主义历史观基本要点 的著名文章,完稿于 1859年1月,载于同年6 月在柏林出版的《政治 经济学批判》一书。 《序言》经删节曾在伦 敦德文报纸《人民报》 发表,许多德文报纸曾 转载。
《序言》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全面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 精辟的概括,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 识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 的最基本的规律。《序言》奠定了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基础。 1859年8月,恩格斯在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 中,第一次正式把马克思的这段话称为 “唯物主义历史观”。
他认为,世界历史的这个辩证发展过程是按 照严格的客观必然性﹑规律性来实现的。这 就是所谓的“世界理性”或“世界精神”的 活动过程,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就是 “理性”、“精神”统治世界历史的结果。
黑格尔认为,在社会历史中,世界精神经历 了许多发展阶段,它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 表现为特定的民族精神。他把在人类历史上起划 时代作用的民族叫做“世界历史民族”。世界历 史作为一个整体,乃是一系列“世界历史民族” 不断更替的历史。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 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 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 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 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 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 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 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 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基佐(François Guizot) :阶级关系是财 产关系,因而财产关系不仅是阶级关系的 基础,而且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米涅(François Auguste Marie Mignet) : 1789年法国大革命是中世纪以来始终存在 的阶级斗争的继续。
基佐
(François Guizot)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的用词 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哲学术语,但对唯 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则阐明得非常清楚。马 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 (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 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 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 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