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1、教育:

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培养人为目的的,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要素:

学习者(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中介)

学习者(受教育者):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的

对象、学习的主体。重点:主观能动性、

积极参与

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教育活动的促成者。

职责:传道、授业、解惑、引导、促进、规范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学习者与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依

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有形客体:场地、设备、手段、方法、

组织形式、教育内容、目的

无形客体:交流、谈心,人格的交流3、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有机运行的整体、完整实践活动的系统、

教育活动的双重性:生产活动=主体—客体(对象化活动)

教育活动=主体—主体(交往性活动)

《论语》:学而时习之、有教无类、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长善救失、教学相长、启发诱导,中国第一步教育专著

《理想国》柏拉图:儿童教育(身体、习惯、品质)培养哲学王

《雄辩术原理》昆体良:重视德性、培养雄辩家、教育内容(文法、修辞、音乐、几何、天文学、哲学),第一步教育专著

(二)形成阶段

夸美纽斯(1592—1670年)捷克教育家

《大教学论》1632年:班级授课制、直观教学。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1776—1841年)德国教育家

《普通教育学》1806年:教师中心论、四段教学法。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

(三)发展阶段

实科教育学:斯宾塞《教育论》(1861年)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年)

拉伊《实验教育学》(1908年)

文化教育学: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性》(1888年)

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1919年)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1918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教育的阶级性: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教育的目的:促使人的全面发展

三、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1、研究问题、领域的扩大化

2、理论基础、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学科的分化和体系化

4、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密切化

5、教育学元理论的形成

四、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2、掌握教育规律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4、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功能

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在其内外联系中所表现出的特性和能力。

——陈桂生《教育原理》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十二所院校《教育学基础》书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1. 作用对象(个体功能、社会功能)

2. 作用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3. 作用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4. 多维度复合分类

A 正向显性功能

B 正向隐性功能

C 负向隐性功能

D 负向显性功能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1. 个体的社会化

生物体→社会成员

2. 个体的个性化

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个体价值的实现

二、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1. 个体谋生功能

社会生产、生活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何以为生、学会生存

2. 个体享用功能

身心和谐发展

自由之人、幸福之人

三、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压抑创造精神P38

限制人的主体性发展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提高民族素质

人口质量、社会分层

二、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

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三、促进政治民主化

“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列宁

增强公民意识

认识民主价值

履行民主的权利

推进政治的改革和进步

四、促进文化发展

1、文化的传递和保存

2、文化的活化

3、文化的选择

五、对社会发展的负作用

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总体的负向功能

社会发展处于正向——局部的负向功能

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教育功能的形成

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

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

教育功能结果的产生

确立、发生、产生属递进关系

二、教育功能的释放

1. 受外部(社会)影响的因素

教育产品的输入

教育产品的利用

2. 受教育产品自身的影响

调整教育内容

提高科学性、创新性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内涵

一、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的内涵:(1)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

准和规格要求。

(2)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

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

向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要求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