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植物的光合作用(上课版)

合集下载

植物的光合作用ppt课件

植物的光合作用ppt课件

叶绿体是由叶绿体被膜、基质和类囊体三部分组成
1.叶绿体 被膜
2.基质及 内含物
3.类囊体
高等植物的类囊体垛叠成基粒,其意义有 二:
膜的垛叠意味着捕 获光能机构的高度 密集,更有效地收 集光能,加速光反 应;
膜系统是酶的排列 支架,膜垛叠就犹 如形成一条长的代 谢传递带,使代谢 顺利进行。
(二)类囊体膜上的蛋白复合体
(3) 营养元素
➢ 叶绿素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营养元素。
氮和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铁、锰、铜、锌是叶绿素合 成过程中酶促反应的辅因子。缺少这些元素时就会引起缺 绿症。
➢ 因此,缺少这些元素时都会引起缺绿症,其中尤以氮的影 响最大,因而叶色的深浅可作为衡量植株体内氮素水平高 低的标志。
缺N
CK
萝卜缺N的植株老叶发黄 缺N老叶发黄枯死,新叶色淡,生长矮小,
类囊体膜上含有由多种亚基、多种成分组成的蛋白复合体, 主 要 有 四 类 , 即 光 系 统 Ⅰ ( PSI ) 、 光 系 统 Ⅱ ( PSⅡ ) 、 Cytb6/f复合体和ATP酶复合体(ATPase),它们参与了光能 吸收、传递与转化、电子传递、H+输送以及ATP合成等反应。 由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是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所以称类囊 体膜为光合膜(photosynthetic membrane) 。
两者结构上的差别仅在于叶绿素a第二个吡咯环上的 一个甲基(-CH3)被醛基(-CHO)•所取代(•图)。
叶绿素的结构特点
叶绿素分子含有一个卟啉 环的“头部”和一个叶绿醇( 植醇,phytol)“尾巴”。卟 啉环由四个吡咯环以四个甲烯 基(-CH=)连接而成。
卟啉环的中央结合着一个 镁离子。镁离子带正电荷,而 与其相连的氮原子则带负电荷 ,因而具有极性,是亲水的。

植物生理学光合作用课件

植物生理学光合作用课件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环式光合磷酸化 假环式光合磷酸化
类型
非环 式电 子传 递
环式 电子 传递
原初电子供体P 原初电子受体A 次级电子供体D 蛋白质
维持微环境
直接供给电子的物质
光化学反应
D·P ·A
h→ v
* D· P ·A
++


→ D·P ·A →D ·P ·A
由光引起的反应中心色素分子与原初 电子受体、供体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来自ee-e eD ·P ·A
场所:光合膜 特点:受光促进,不受温度影响
光化学反应
激发态
第二单线态
放热
第一单线态
放荧 热光
放热
磷 光
Chl
三线态
基态
吸收光能
基态
激发态
第一单线态 第二单线态 第一三线态
第一单线态Chl分子的去向:
放热
发射荧光(溶液) 进入第一三线态
浪费!
光化学反应 (活体)
第二单线态Chl分子不能直接用于光合作用
吸收光谱---
PSI和PSII串联
二处逆电势梯度 PQ穿梭(ΔμH+ )
(三)水的光解和放氧 P156 光
2H2O* + 2A 叶绿体 2AH2 + O2*
氧化剂
----希尔反应
(四)光合磷酸化
1.概念 P158
条件--光下 部位--叶绿体 原料--ADP+Pi 产物--ATP
2.类型
驱动力---ΔμH+
一、原初反应
场所:光合膜
特点:速度快,需光
概念:P152
光能吸收

中国海洋大学资料植物生理学讲稿植物的光合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资料植物生理学讲稿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讲授内容和目标:掌握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和生理基础,了解叶绿体色素的结构组成和生理作用。

了解环境因素同植物光合作用之间的关系,了解植物光合作用在农业中的应用。

重点突出介绍光合作用的机理和研究方法。

学时分配:6学时。

具体内容:光合作用的定义:太阳光能CO2 + H2O =====(CH2O)+ O2绿色细胞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成为有机物质并蓄积太阳光能的过程。

第一节光合作用的重要性1.合成有机物质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有机物质的合成过程。

l每年同化2义1011t碳素。

浮游植物同化40%,陆地植物同化60%。

为人类和动物界提供最终的食物来源。

为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提供原料:棉花、木材、石油、橡胶等。

2.蓄积太阳光能植物在合成有机物质的同时将太阳光能储存到了有机化合物中。

每年储存的太阳光能有3X1021J O 为人类的生存提供能源:-生命活动的能源——食物。

-煤炭、石油的能源。

-沼气、柴草等3.生态平衡大气CO2的平衡: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其浓度的增加可以使地球的温度增加。

大气氧气的平衡:-氧气是一切需氧生物生存的必需条件。

-氧气是臭氧层形成的基础。

第二节叶绿体及叶绿体色素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细胞器。

叶绿体色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光能的主要物质。

一.叶绿体的结构和成分1 .叶绿体的外部形态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大多数呈圆形,直径3〜6mm ,厚2-3 mm 。

每平方毫米叶片含 有3 X 107〜5义107个叶绿体。

2 .内部结构外被一一叶绿体膜,外膜、内膜。

基质基粒嗜钺滴类囊体: 基粒类囊体基质类囊体水分75%,干物质25%。

在干物质中:蛋白质30%〜45%,脂类20〜40%藏物质(淀粉等)10〜20%,灰份 10%,少量的其它成分。

二.光合色素定义:存在于叶绿体中在光合作用中参与光能的吸收和传递的色素。

(一)叶绿素 chlorophyll是一类含镁的吓琳化合物。

中国科学院大学植物生理学课件: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中国科学院大学植物生理学课件: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类胡萝卜素
•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是由8个异戊二烯形 成的四萜,含有一系列的共轭双键,分子的两 端各有一个不饱和的取代的环己烯,也即紫罗 兰酮环(图),它们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carotene,C40H56O2) 和叶黄素(xanthophyll, C40H56O2)。前者呈橙 黄色,后者呈黄色。胡萝卜素是不饱和的碳氢 化合物,有α、β、γ三种同分异构体,其中 以β 胡萝卜素在植物体内含量最多
绿色植物在吸收CO2的同时每年释放O2量约 5.35×1011吨,使大气中O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维持在21%左右
• 光合作用每年向大气中释放5.53×1011吨O2是地球上氧气的来 源,由于大气中O2的存在,其它需氧生物才能够在地球上产生, 进化和发展。(其它需O2生物产生后,光合作用又担负了维持 大气中O2和CO2相对平衡的任务。) • 目前,由于人类活动大量释放CO2,以及绿色植被减少,大气中 O2和CO2的平衡正在被打破。据记载: 1900年 300ppm
Wood Fibers Stored Carbohydrates Amino Acids Clothing Shelter Food
2.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 绿色植物在把CO2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中, 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是人类和其它异养生物生命活动最终的 能量来源,也为人类提供了其它能量。 我们现在燃烧的植物材料,是现在光合 作用的结果,燃烧的石油、天然气、煤 是远古时代光合作用的结果。(1.65亿 亿吨水升高1℃度,1.65×1014卡)
叶绿素分子含有一个卟啉环(porphyrin ring)的“头部”和一个叶绿醇(植醇, phytol)的“尾巴”。卟啉环由四个吡咯环 与四个甲烯基(-CH=)连接而成,它是各 种叶绿素的共同基本结构。卟啉环的中央 络合着一个镁原子,镁偏向带正电荷,而 与其相联的氮原子则带负电荷,因而“头 部”有极性,是亲水的。另外还有一个含 羰基的同素环(含相同元素的环),其上 一个羧基以酯键与甲醇相结合 叶绿素a与b的分子式很相似,不同之处是叶绿素a比b

植物的光合作用课件

植物的光合作用课件

植物的光合作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植物生理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植物的光合作用。

详细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它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相互关系。

重点: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及其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验器材(光合作用实验装置、叶片、酒精、碘液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1) 光合作用的定义:介绍光合作用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

2) 光合作用的过程:详细讲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具体步骤。

3)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析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4)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阐述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如氧气、有机物合成等。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光合作用的过程。

4.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进行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定义2. 光合作用过程1) 光反应2) 暗反应3.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4.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解释光合作用的定义及过程。

2) 论述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3) 分析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2. 答案:1)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2)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3) 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体现在氧气、有机物合成等方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植物的光合作用课件课件

植物的光合作用课件课件
ØPQH2+2PC(Cu2+) Cyt b6/f PQ +2PC(Cu+)+ 2H+
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62页
3、PSⅠ
PSⅠ的生理功能是吸收光能,进行光化学反应,产生强的还原 剂,用于还原NADP+,实现PC到NADP+的电子传递。
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62页
PSI反应中心结构模式
模式图中显示了复合体中以A
现在学习的是第41页,共62页
(三)CAM途径
现在学习的是第42页,共62页
(四)光合产物
氨基酸
糖类
蛋白质
有机酸
脂肪
现在学习的是第43页,共62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44页,共62页
第四节 光呼吸
光呼吸的概念:植物绿色细胞依赖光照,吸收O2和放出CO2的过
程。 一、光呼吸的途径
1.乙醇酸的形成:RuBP加氧酶催化RuBP分解成磷酸乙醇酸和磷酸甘油
E:每摩尔量子具有的能量(爱因斯坦) N:亚伏加德罗常数(6.0×21023)
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62页
(二)吸收光谱 叶绿素吸收光谱的两个最强区: 红 光区640-660nm蓝紫光区430-450nm。
类胡萝卜素的最大吸收带在蓝紫光部分。 (三)荧光现象和磷光现象
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62页
水的氧化与放氧
Ø放氧复合与水的裂解和氧的
释放。 Ø水的氧化反应是生物界中植物光合作用特有的反 应,也是光合作用中最重要的反应之一。
Ø每释放1个O2需要从2个H2O中移去 4 个 e-,同时形成 4 个 H+。
ØCO2+2H2O* 光 叶绿体 (CH2O)+ O2*+ H2O
1.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

植物的光合作用课件

植物的光合作用课件

植物的光合作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植物生物学》教材中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植物的光合作用。

详细内容将围绕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意义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方面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及生物学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及生物学意义。

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实验器材(如光合作用实验箱、光源、二氧化碳吸收剂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所需的能量来源。

2. 新课讲解:(1)光合作用的定义:教师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公式。

(2)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师详细讲解光合作用的三个阶段,并结合多媒体课件呈现相关图片。

(3)光合作用的意义:教师阐述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观察光合作用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

4. 例题讲解:针对光合作用的公式和过程,进行例题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植物的光合作用2. 板书内容:(1)光合作用的定义(2)光合作用的过程(3)光合作用的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合作用的定义。

(2)说明光合作用的过程。

(3)阐述光合作用的意义。

2. 答案:(1)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暗反应和光合磷酸化。

(3)光合作用的意义:为植物生长提供能量;维持生物圈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参与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完整版光合作用优秀课件

(完整版光合作用优秀课件

(完整版光合作用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生物学》教材中第四章“植物生理学”的第三节“光合作用”。

详细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定义、反应方程式、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过程、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生物学意义。

2. 掌握光合作用反应方程式,了解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详细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及其调控机制。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方程式、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植物光合作用实验装置。

2. 学具:笔记本、笔、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植物光合作用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反应方程式。

分析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详细过程。

3. 例题讲解(10分钟)解析一道关于光合作用的选择题,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解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一道关于光合作用的计算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5. 实验操作(15分钟)分组进行植物光合作用实验,观察光合作用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光合作用2. 内容:光合作用概念反应方程式光反应与暗反应过程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绘制光反应与暗反应的示意图。

2. 答案: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光反应示意图: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水分子光解产生氧气、ATP和NADPH。

暗反应示意图:二氧化碳固定、还原,有机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是否熟练,解答疑问是否及时。

2. 拓展延伸:探讨光合作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了解光合作用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如提高农作物产量等。

植物生理学-第四章ppt课件

植物生理学-第四章ppt课件
光合势: 是反映作物光合功能的潜势,即指单位土地面积上, 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阶段生育期内有多少平方米叶 面积在进行干物质生产,
第二节 叶绿体与光合色素
一、叶 绿 体
二、光合色素
1 分类
叶绿素类 (chlorophyll)
类胡萝卜素类 (carotenoid)
叶绿素类a
(蓝绿色)
叶绿素类b
(黄绿色)
磷 光
~ 31千卡
叶绿素分子受光激发时电子能量水平图解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
合成前体: ð- 氨基酮戊酸
合成途径:
合成条件:
光照 温度 矿质元素
光合作用的机理
原初反应

反 应 电子传递和
光合磷酸化
光能的吸收、传递与转换
(光能转换成电能)
基粒片层上
(电能 活跃的化学能)
暗 反 碳素同化 应
(活跃的化学能
H2O的光解和O2的释放,但不能形 成NADPH。(NADP+不足)
光合磷酸化机理
化学渗透学说(P. Mitchell 1961)
第四节 二氧化碳的固定与还原
• C3 途径(还原的戊糖途径、卡尔文循环
The Calvin cycle):C3植物
• C4 途径(C4 pathway)(四碳双羧酸途径):
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photophosphorylation) (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
两个光系统
光合链(“Z”链)
光系统 I : 光系统 II :
证明:“红降”现象 双光增益效应(爱默生效应Emerson effect)
光合电子传递链(“Z”链)
光合磷酸化
在光下叶绿体把光合电子传递与磷
photophosphorylation 酸化作用相偶联,使ADP与Pi形

植物的光合作用PPT课件

植物的光合作用PPT课件

叶绿体:CO2+H2O
产物 有机物和氧
光能 叶绿体
(CH2O)
+O2
ppt精选版
5
2、细菌光合作用 (Bacterial photosynthesis) 光、叶绿素
CO2 + H2S
CH2O + H2O+S
3、化能合成作用(Chemosynthesis) 化能合成细菌
ppt精选版
6
ppt精选版
7
叶绿醇则以酯键与在 第Ⅳ吡珞环侧键上的 丙酸结合
庞大的共轭体系,起着吸收 光能,传递电子,以诱导共 振的方式传递能量,但不参 与H的传递或氧化还原
H+,Cu2+可取代Mg
图3-3 叶绿素a的结构式
返回
ppt精选版
16
⑵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四萜类、有α- 、β-、γ- 三种异构 体。不溶于水,但能溶于有机溶剂。
双光增益现象(爱默生效应)
爱默生等发现,在用远红光(光波大于685nm )照射条件下, 如补充红光(约650nm) ,则量子产额大增,比这两种波长 的光单独照射的总和还要多。这种两种光波促进光合效率的 现象,叫双光增益现象(爱默生效应)。
所以,认为光合作用包括两个光系统,后来证明确实如此。
ppt精选版
ppt精选版
14
2、光合色素化学结构与性质 ⑴叶绿素(chlorophyll) 叶绿素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酒精、丙酮和石油醚等有 机溶剂。其化学组成如下:
chla: C55H72O5N4Mg chlb: C55H70O6N4Mg
叶绿素是叶绿酸的酯。叶绿酸是双羧酸,其羧基中的 羟基分别被甲醇和叶绿醇所酯化。所以其分子式为:
粪吡啉原Ⅲ
有氧条

植物生理学 光合作用ppt课件

植物生理学 光合作用ppt课件

ppt精选版
45
三、光合磷酸化
概念:叶绿体在光下把无机磷和ADP转化成ATP。 光合作用中磷酸化与电子传递是偶联的,偶联因子又称ATP酶,位于光合 膜上
ppt精选版
46
米切尔(P.Mitchell)提 出的化学渗透学说
在光合电子传递过程中,H2O光解产生质子,及通过PQ穿梭把质 子由间质转移到类囊体腔,这样形成了类囊体膜内外的质子梯度
❖ 双光增益效应或爱默生效应(Emerson effect)在远红光 照射下,如补充红光,则量子产额大增。比两种波长的光单 独照射的总和还要多。
红降和双光增益效应证明:光合作用存在两个光系统;并且可 以独立或者接力完成光反应过程。
ppt精选版
38
❖ 光系统I(photosystemI,简称PSI):在类囊体膜的外侧, PSI的作用中心色素分子是P700。是长波光反应,其主要特 征是NADP的还原。电子供体质体兰素PC,电子受体X。
❖ (二)巨大的能量转换站
日光能转化为化学能(ATP),1970年,全世界的 能耗,只占光和储能的1/10,光和储能相当于24万个三门峡 水电站的能量。
❖ (三)维持大气中氧气和CO2的平衡,保护环境。
没有光合作用,地球内3000年就会缺氧。
❖ (四) 作物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
ppt精选版
3
第二节 叶绿体及叶绿体色素 chloroplast
叶绿素是双羧酸的酯,一个羧基被甲醇所酯化,另一个羧基被叶 绿醇所酯化。
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容易被光分解
卟啉环中的镁可被H+或Cu2+所置换,铜代反应
天线色素:大多数叶绿素a和全部叶绿素b分子和类胡萝卜素具有 收集光能和传递光能的作用。

植物生理学--光合作用 ppt课件

植物生理学--光合作用  ppt课件

淀粉
6CO2+11H2O+18ATP+12NADPH+12H+
PP磷T课酸件 己糖+18ADP+17Pi+115 2NADP+
卡尔文循环的调节
C3途径中的酶 RuBP羧化酶 NADP-GAP脱氢酶
FBP酯酶
SBP酯酶
Ru5P激酶
都属于光调节酶
这些酶在光下活化,以满足光合;而在暗中钝 化,减少底物消耗,使C3循环得以自动调节。
RuBP羧化酶的活性与叶绿体间质中的pH值和 Mg2+含量有密切关系。
PPT课件
16
(二)C4 途径
M.D.Hatch和C.R.Slack(1966)研究证实,在一
光合效率高的植物中,其光合固定CO2 后的第一 个稳定性产物是C4 -二羧酸,由此发现了另一条 CO2 的同化途径——C4 途径,也称C4 -二羧酸途 径或Hatch-Slack循环。
第四章 光合作用
第3节 光合作用机理
二、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一)光合电子传递 Z 形光合链
①两个光系统串联,最终电子供体是H2O,最终 电子受体是NADP+。
②两个光系统间有一系列的电子载体。 ③传递过程偶联着磷酸化作用,形成ATP。
④各电子载体是以氧化还原电位高低成Z形串联
排列,两处是“上坡”其余“下坡”。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二)光合磷酸化
( 1 )非环式光合 磷酸化
( 2 )环式光合磷 酸化
PPT课件
机理
P.Mitchell (1961)提出了 化学渗透学说

植物的光合作用正式版课件

植物的光合作用正式版课件

植物的光合作用正式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植物生物学》第3章“植物的光合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详细内容涉及光合作用的历史发展、光合色素、光反应、暗反应、C3和C4光合作用途径以及光合作用对环境因素的响应。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2. 学习并了解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各种因素,以及植物如何适应这些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及其调控机制。

重点: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以及植物适应策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验视频、光合作用教具模型。

2. 学具: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植物样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画,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 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及生物学意义。

2) 光合色素、光反应、暗反应的详细过程。

3) C3和C4光合作用途径的对比及环境适应。

3. 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光合色素的提取与观察实验。

2) 学生观察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4. 例题讲解:讲解光合作用相关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光合作用相关知识点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基本概念、过程、影响因素。

2. 光合色素、光反应、暗反应的详细过程。

3. C3和C4光合作用途径的对比及环境适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简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2) 列举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并说明植物如何适应。

3) 解释C3和C4光合作用途径的区别。

2. 答案:1) 光合作用基本过程:光反应、暗反应。

2) 影响因素: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植物通过调节气孔、改变光合作用途径等策略适应环境。

植物的光合作用课件课件.

植物的光合作用课件课件.

植物的光合作用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深入探讨教材第3章“植物生理学”中的第2节“光合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定义、反应方程式、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机制、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反应方程式及过程。

2. 分析光反应与暗反应的相互关系,理解其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3. 掌握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主要环境因素,并能够解释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详细过程及其相互转换机制。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反应方程式以及影响其效率的环境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植物生长过程中光合作用的实际应用,如温室栽培、农田灌溉等,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好奇和思考。

2. 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反应方程式、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机制,配合PPT展示相关图片和动画,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具体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光合作用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随堂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5. 知识拓展(5分钟)介绍光合作用在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基本概念2. 光合作用反应方程式3. 光反应与暗反应机制4. 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分析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列举并解释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三个环境因素。

2. 答案:(1)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其在生态系统中具有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作用。

(2)光反应和暗反应是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暗反应将ATP和NADPH中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生理学
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有收无收在于水 收多收少在于肥 有收无收在于水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定义: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同化CO2和H2O,制造有
机物并释放O2的过程。
CO2+2H2O
二、光合作用的意义

光合细胞
(CH2O)+O2+H2O
(1) 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质 约合成5×1011t/y有机物“绿色工厂”; 吸收2.0×1011t/y碳素 (6400t/s)。 (2) 蓄积太阳能:大规模地将太阳能转变为贮藏的化学能,是巨大的 能量转换系统;将3.0×1021J/y的日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3) 环境保护:吸收CO2,放出O2,净化空气,是大气中氧的源泉。 释放出5.35×1011t氧气/y 。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
2.产生的原因 激发态转变的三条途径: 以热的形式消耗回到基态; 以光能的形式释放,回到基态; 参与能量转移,推动光化学反应。 入射光的能量要比发射光的 能量高,所以,入射光的波 长,要比入射光的波长长一 些,所以在入射光下呈现绿 色,而在发射光在呈现红色。
E=Lhc/λ
四、叶绿素的合成和降解 (一)叶绿色素的生物合成 以谷氨酸为原料,经一系列酶的催化,首先形成无色的原叶绿 素酯a,然后在光下被还原成叶绿素。 谷氨酸 5-氨基 酮戊酸 胆色素 原 NADPH 光 原卟 啉Ⅸ Mg
高等植物中仅有这两类
藻胆素:仅存在于红藻、蓝藻中
叶绿素
• 2、结构 • 叶绿素是双羧酸的酯,其中一个羧基被甲醇所酯化,另一个被叶 绿醇所酯化。分子式: • 叶绿素a C55H72O5N4Mg • 叶绿素b C55H70O6N4Mg 3、化学性质:叶绿素是一种酯, 因此它们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酒 精、丙酮和石油醚等有机溶剂。 (1)置换反应:镁可被H+置换形 成去镁叶绿素 (2)铜离子的代替作用 (3)叶绿素的皂化:与碱反应生成 叶绿素盐、叶醇和甲醇
传递顺序:类胡萝卜素→叶绿素b →叶绿素a →特殊叶绿素a对。
光能的转换(光化学反应) light light light
光合单位
e H2O
D
P
A
NADP+
反应中心
D·P·A→D·P*·A→D·P+· A-→ D+· P· A-
三、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 (一)光系统 红降:用波长大于685nm远红光照射绿藻时,虽然光子仍被叶绿 素大量吸收,但量子产额急剧下降的现象。(爱默生1943年) 量子产额——以量子为单位的光合效率,即每吸收一个光量子所 引起的释放O2的分子数或固定CO2的分子数. 爱默生效应:在710nm远红光照射下,如补充650红光,则量子产 额大增,比单独照射时的总和还高。或:在长波红光之外再加上 较短波长的光促进光合效率的现象被称为双光增益效应,或叫爱 默生增益效应。(1957年) 推测: ①叶绿体中存在 两个光系统,各有 不同的吸收峰; ②两个光系统是 串联在一起进行 电子传递的。
第二节 叶绿体及其色素
• 叶片: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主要细胞器。
一、叶绿体的结构和成分 (一)叶绿体的结构
被膜
外膜:为非选择性膜 内膜:是一个有选择性的膜 含可溶性蛋白、酶系等,酶促反应,同化CO2 基质类囊体:又称基质片层,伸展在基质中彼此 不重叠; 基粒类囊体:或称基粒片层,彼此垛叠,组成基 粒。
3、光系统Ⅰ复合体(PSI): • 分布:位于基质片层和基 粒片层的非垛叠区; • 组成:PSⅠ捕光复合体 (LHCⅠ)、反应中心P700 复合体(由PsaA、 PsaB和 PsaC三条多肽链组成)。

功能:将电子从PC传递至铁氧环蛋白,还原NADP+。 电子传递路线:
PC→P700→A0(cha)→A1(叶醌)→FeSx→FeSA/FeSB→Fd
(二)叶绿体的成分
水:约含75% 蛋白质:占叶绿体干重的30%~45% 脂类:20%~40% 色素:8%左右 无机盐:10%左右 贮藏物质(淀粉等):10%~20% 核苷酸、醌等:
干物质
二、光合色素的化学特性 • 光合色素有3类: 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 光合色素 (一)叶绿素 • 1、种类 叶绿素a:蓝绿色 存在于高等植物 叶绿素b:黄绿色 叶绿素c: 叶绿素d: 存在于藻类中
(四)光合磷酸化
概念:是叶绿体利用光能驱动并电子传递建立跨类囊体膜的质子 动力势(PMF),PMF把ADP和无机磷酸合成为ATP的过程,称为 光合磷酸化。 光合磷酸化与光合电子传递是欧联在一起的,因此也分为3种类 型: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与非环式电子传递偶联产生ATP的反应。在 基粒片层中进行,在光合磷酸化中占主要地位。 2ADP+2Pi+2NADP++2H2O→2ATP+2NADPH2+O2 环式光合磷酸化:与环式电子传递偶联产生ATP的反应。在基质 片层中进行,起着补充ATP不足的作用。但不放氧,也不产生 NADPH: ADP+Pi→ATP 假环式光合磷酸化:与假环式电子传递偶联产生ATP的反应。 ADP+Pi→ATP
•光系统Ⅰ(PSⅠ):把吸收长波光(P700)的系统称为光系统Ⅰ。颗粒 较小,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膜的非垛叠部分,与NADP+的还原有关。 敌草隆不能抑制。 •光系统Ⅱ(PSⅡ):吸收短波长光(P680)的系统称为光系统Ⅱ。颗粒 较大,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膜的垛叠部分,与水的光解、氧的释放有 关。敌草隆能抑制
2+
叶绿素a
叶绿素 酯a 原叶绿素 酯氧化还 原酶
单乙烯基原 叶绿素酯a
(二)植物的叶色 叶绿素
叶绿素a
叶绿素b
蓝绿色
黄绿色
3
1
3
胡萝卜素 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 黄 色
2
1
1
• 正常的叶子总呈现绿色。秋天或在不良的环境中,叶片呈现黄 色或红色(花色素苷)。
(三)影响叶绿素合成的条件
①光:叶绿素生物合成需光,否则发生黄化现象:因缺乏某些条
基质(间质):
类囊体(基粒)
叶绿体的结构示意图 A.叶绿体的结构模式;B.类囊体片层堆叠模式
• 基粒类囊体的垛叠的生理意义:
① 膜的垛叠意味着捕获光能的机构高度密集,能有效的收集光能;
② 因为膜系统往往是酶的排列支架,膜垛叠就如形成一个长的代 谢传送带,使代谢顺利进行。因此,高等植物叶绿体中基粒类囊体 的垛叠,有利于光合进程,是一个进化的优点。
①聚光色素(天线色素):没有光化学活性,只有收集和传递光能 的作用。像漏斗一样把光能聚集到反应中心复合物的色素。 ②聚光色素包括绝大多数叶绿素a、全部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和藻 胆素
光合反应中心:是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膜蛋白复合体,其中包含参 与能量转换的特殊的叶绿素a对(简称特殊对),原初电子受体和 原初电子供体。
450 430
660
640
叶绿素最强的吸收区有两处: 波长640~660nm的红光部分; 波长430~450nm的蓝紫光部分。
3.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吸收光谱
吸收带在400~500nm的蓝紫光区,它们基本不吸收红、橙、黄光, 从而呈现橙黄色或黄色. 都不吸收绿光,所以叶片主要为绿色。
(三)荧光现象和磷光现象 1.概念: 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 反射光下呈现棕红色,称为荧光现 象; 荧光出现后,立即中断光源,继续 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这种光称为 磷光,这种现1、光系统Ⅱ复合体(PSⅡ) (1)光系统Ⅱ的结构和功能: ①分布:基粒片层垛叠区,接 近于内腔一侧。 ②组成:反应中心(核心复合 体):多肽D1和D2 放氧复合体(OEC):多肽、锰 复合体、Cl-、Ca2+ PSⅡ捕光复合体(LHCⅡ):天 线蛋白CP43和CP47(结合有叶 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分子)、 Cytb559等 ③化学反应过程:当P680吸光激发为P680*后,把电子传到去镁叶 绿素(pheo)。pheo就是原初电子受体,而Tyr(酪氨酸残基)是原 初电子供体(Z),失去电子的Tyr又通过锰簇从水分中获得电子,使 水分子裂解,同时释放出氧气和质子。
4、光合电子传递途径 光合电子传递:是指在原初反应中产生的高能电子经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体,传 递给NADP+,产生NDAPH的过程。 光合链:在类囊体膜上的PSⅡ和PSⅠ之间几种排列紧密的电子传递体完成电子传 递的总轨道,又叫“Z‖链。 各种电子传递体具有不同的氧化还原电位,负值越大代表还原势越强,正值越大 代表氧化势越强。
•光合电子传递有下列3种: •(1)非环式电子传递:PSⅡ和PSⅠ共同受光激发,串联起来推动 电子传递,从水中夺取电子并将电子最终传递给NADP+,产生O2和 NADPH+H+,是开放性通路。
•(2)环式电子传递:是指PSⅠ受光激发而PSⅡ未受激发时,PSⅠ产生的电子传 给Fd,通过Cytb6f复合体合PC返回PSⅠ,形成围绕PSⅠ的环式电子传递。 特点:电子传递路径是闭路,只涉及PSⅠ,产物无O2和NADPH,只有ATP,占总电 子传递的3%左右。
(3)假环式电子传递:水光解放出的电子经PSΙ和PSⅡ最终传递给O2的电子传递。 特点:电子传递路径是开放的;产物有O2、ATP、无NADPH;最终电子受体是O2 ;生成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5、光合电子传递抑制剂:是指可以阻断光合电子传递,抑制光合 作用的一类化合物。农业上常用防除杂草、故属除草剂: •敌草隆(DCMU)阻止PSⅡ QB的还原; •百草枯可以抑制PSⅠFd的还原; •DBMIB(2,5-二溴-3-甲基异丙基-p-苯醌)与PQ竞争阻止电子传到 Cytb6f。
件而影响叶绿素形成,使叶子发黄的现象,称为黄化现象。 ②温度:30℃最适宜,低于2~4℃或高于40℃抑制合成 ③矿质元素:缺少N、Mg、Fe、Mn、Cu、Zn患缺绿病。 ④水分:缺水叶绿素易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