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工程 第三章:膜分离中的传递过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CA dx
JA——组分A的扩散摩尔通量(即单位时间内,组分A通过与扩散方向相垂直 的单位面积摩尔数),kmol/(m2.s) CA——组分A的摩尔浓度,kmol/m3 x——扩散方向的距离,m DAB——组分A在组分B中的扩散系数, m2 /s
对流传质——对流传质基本方程 N A k c C A
溶解—扩散模型
物质在致密介质中的传递是通过溶解—扩散过
程进行的,扩散过程基本服从Fick定律
dcA J A DAB dy
DAB D0eE/RT
DAB:物质A通过固体B的扩散系数m2/s
CA: 物质A在膜内的浓度
Y: 膜厚
DAB:与温度的关系符合阿累尼乌斯关系式 式中 D0:比例常数cm2/s E:透过活化能Cal/g· atm
Jd L22 ( ) P 0
L12 L11
以上3个参数均可通过试验确定
压力驱动下的非平衡热力学
将它们代入黑箱方程,推导得著名的K-K (Kedem-Katchalsky)方程
JV (P )
J s C s (1 ) J V
Vw ln a
将渗透压表示式 RT
溶剂水的化学位 :
w
代入上式
Vw (P )
压力驱动下的非平衡热力学
溶质化学位 : s Vs (P / C s ) C s ——两侧溶质平均浓度 则耗散函数
( J wVw J sVs )P ( J s / C s J wVw ) J V P J d
I L11E L12 P
J V L21E L22 P
可以明显看出,电位差和压差均能诱导产生电流,也 可以产生体积通量(ppt P8所说的“耦合”)
电位驱动过程中的非平衡热力学
根据I、JV的黑箱方程 L12 (1)流动电位: (E ) I 0 P
L11
( J ) P 0 (2)电渗透通量:
(3)电渗压: (4)电流:
( P ) J 0
L21 I L11
L12 E L22
( I ) E 0
L21 J L22
电位驱动过程中的非平衡热力学
当考虑溶质通量时,更一般的黑箱方程可描述 为:
J s L11 / C s L12 ( P ) L13 E
简化:1、无化学反应 (无化学反应,而且在固体或停滞
流体中进行质量传递(介质不运动)为Fick第二定律适用条件
2、稳态 3、一维传质
膜相中的传质
一般来说,固体中的扩散可以分为两类: 1、与固体内部结构基本无关的扩散(致密膜) 2、与固体内部结构有关的多孔介质中的扩散 (多孔膜) 第一种情况的机理比较复杂并因不同物质而异, 但扩散方式与物质在流体内的扩散方式类似, 仍遵循Fick定律
De JA (C A1 C A 2 ) z2 z1
有效扩散系数 De / D
ε——多孔固体的空隙率或自由截面积,m2/m2 τ——曲折因子,对扩散距离进行校正的系数
根据气体运动学说 孔道平均直径,m
J V L21 / C s L22 ( P ) L23 E
I L31 / C s L32 ( P ) L33 E
通过倒易律将9个唯象系数简化为6个。它们是, 膜电阻、迁移数、电渗透通量、渗透通量、压 力渗透通量、扩散通量。
传质基本方式
扩散——Fick定律 J A DAB
JV:总体积通量对耗散函数的贡献 Jd:扩散通量对耗散函数的贡献
对应的黑箱(唯象)方程为:
J V L11P L12
J d L21P L22
压力驱动下的非平衡热力学
定义膜的流体力学(水)渗透率
定义溶质渗透率 定义截留系数
JV L11 ( ) 0 P
推动力
化学位差可以进一步表示成组成差和压力差
i RT ln ai VPi
对于膜过程,推动力一般表现为化学位差(浓 度差、压力差)和电位差
推动力
理想条件下,活度系数=1 , a i xi ln xi xi / xi 平均推动力式可以写成
W平均 Vi RT xi z i F E P d xi d d
膜分离中的传递过程
1、膜传递现象 2、膜传递基本过程数学表达(重点:推动力) 3、非平衡热力学 (1)基本数学表达 (2)压力、浓度、电位为推动力的过程应用 4、传质微分方程 5、膜相中的扩散传质 6、膜表面对流传质 7、膜污染机理简介
膜内传递过程
膜传递
溶剂,气体或离子等在膜表面存 在吸附、吸收和溶胀等热力学过 程;发生传递是因为分离物质在 主流体和膜中有不同分配系数; 物质从表面进入膜内的动力学 过程,是由于膜两侧浓度差、电 位差造成分子扩散产生的膜内传 递过程 物质从表面进入膜内之前,由 于流动状况不同,受膜表面边界 层传递阻力或逆扩散的影响等形 成的传递过程
平均推动力(X)=位差(ΔX)/膜厚(d)(1)
膜过程的主要位差有化学位差(Δμ)和电位差 (ΔE)两种
当推动力保持不变时,达到稳态后,通过膜的 通量为常数。 对于稳态一维传递,存在正比关系: 通量(J)=比例系数(K)×推动力(X)(2) Fick第一定律就是这种线性关系;对非稳态状 况,可用Fick第二定律描述。 (2)式是典型的黑箱方程(唯象方程)
溶解-扩散模型
溶解扩散理论的具体渗透过程为:
透过物在膜的物料侧表面吸附溶解
在化学位差的作用下以分子扩散的形式从物料侧向 产物侧迁移 透过物在膜的另一侧表面解吸 物质的渗透能力不仅取决于扩散系数,也与其在膜中 的溶解度有关。被分离物在膜中溶解度的差异及在膜相 中扩散性的差异影响物质透过膜的能力。
⑦边界层区间(Ⅱ):此区间与②中区间相似,物质
扩散方向与膜垂直。但无浓差极化现象,浓度 随流动方向而降低。
⑧主流体区间(Ⅱ):此区间相似于① ,溶质浓度稳
定,垂直于膜表面的方向无浓度梯度。
膜相中的基本传递过程
在某作用力作用下,分子或颗粒通过膜从一相传 向另一相,作用力大小取决于位梯度,或近似以 膜两侧的位差除以膜厚表示:
膜相中的扩散
以上3类扩散区分的依据是分子平均自由程λ
3.2 RT ( ) P 2 M
1 2
η:粘度,N· s/m2 P:压力,N/m T:温度,K M:分子量,kg/kmol R:气体常数,8.314N· m/(mol· k)
膜相中的扩散
多孔固体中的Fick型分子扩散通量为:
膜相中的扩散
在多孔膜中的扩散,与固体内部结构关系密切。 扩散机理视固体内部毛细孔形状、大小及流体 密度而定。 当孔道直径较大,而液体或密度较大的气体通 过时,碰撞主要发生在流体分子间,分子与孔 壁碰撞几率小,这类扩散符合Fick定律 当孔道直径较小,而密度较小的气体通过时, 碰撞主要发生在分子与孔壁间,气体分子碰撞 几率小,这类扩散不符合Fick定律,称为纽特 逊(Kundsen)扩散 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过渡型扩散
2 12
下面分别介绍压力、浓度、电位为推动力的过程应用
压力驱动下的非平衡热力学
压力驱动下的膜过程,可以看成由溶剂(通常 是水w)和一种溶质(s)构成的稀溶液体系, 其耗散函数
J w w J s s
如果以位相2表示渗透物侧,相1表示原料侧
水的化学位
w w, 2 w,1 Vw ( P2 P1 ) RT (ln a 2 ln a1 )
膜外传递过程
实际分离效果由膜内、膜外传递过程的综合结果决定。
一、物质通过膜的传递过程
(以典型的非对称膜为例)
膜过程中的物质传递
①主流体系区间(1):溶质的浓度均匀,垂直于膜表面的方向 无浓度梯度。 ②边界层区间(1):有浓差极化现象,是造成膜或膜体系效率 下降的主要因素,是不希望有的现象。 ③表面区间(1):溶质扩散的同时有对流现象;溶质吸附表面 而溶入膜中。在膜的致密表层靠近边界的溶质浓度比在溶液 中边界层的溶质浓度低得多。
J i Lij X j
对双组份传递:
J 1 L11
d1 J 1 L1 X 1 L1 dx d1 d 2
dx d1
dx
L12
J 2 L21
L22
dx d 2
dx
根据Onsager倒易律耦合系数L12=L21,而且
L11 (或L22) 0
L11 L12 L
在多组分体系中,由于推动力和通量是互相耦 合的,所以各通量不能用简单的黑箱模型表示。 这表明:各组分间的渗透不是独立的。 例如:压差不仅会产生溶剂通量,而且会导致 溶质传递并形成浓度梯度;另一方面,浓度梯 度不仅会导致扩散传质,而且会产生流体静压。 又如:电位差与静压差的耦合会导致电渗。 上述耦合现象可以按照非平衡热力学进行分析
推动力
等温条件下,压力、浓度对组分i的化学位贡献为:
i i0 RT ln ai Vi P
i0 ——标准化学位(常数)
为表示非理想性,浓度或组成以活度表示 R——气体常数 T——绝对温度 Vi——(偏)摩尔体积 xi——摩尔分数 i ——活度系数
a i i xi
推动力
表-1 P*的估计值 组分
气体 大分子 液体 水
P*(MPa) P 0.003-0.3 15-40 140
推动力
电位大小取决于带电粒子的价数zi,室温27℃下
RT 8.3 300 1 E 5 zi F 40 z i 10 z i
与压力相比,电位是很强的推动力,浓度推动力 项为1时,相当于1/40ຫໍສະໝຸດ Baidu的电位;而对水要获得同 样的推动力所需的压力为1400atm。
无因次化
W无因次 xi z i F Vi xi E P E P xi RT RT xi E P
RT E zi F
*
F——法拉第常数 zi——粒子的电荷 d——膜厚
P*
RT Vi
推动力
例如: 根据无因次化的推动力式,可以对压力、电位、 浓度等不同推动力大小进行比较。 其中,浓度项通常等于1; 压力项取决于所含组分的种类,下页的表-1给 出了常见物质或状态下P*的近似值。对于气体, P*=P
④表皮层区间:非对称膜皮层的特征是对溶质的脱除性。愈
薄愈好,可增加膜的渗透率。溶质和渗透物质的传递是以分 子扩散为主。
⑤多孔支撑区间:主要对表皮层起支撑作用,而对 渗透物质的流动有一定的阻力。
⑥ 表面区间(Ⅱ):此区间相似于③中所描述的区间,
溶质在产品边膜内的浓度与离开膜流入低压边 流体中的浓度几乎相等。
浓差渗透过程中的非平衡热力学
浓度差为推动力适用于血液渗析、扩散渗析等 过程,类似的同样可以通过K-K方程计算
电位驱动过程中的非平衡热力学
电位驱动过程中的耗散函数
T
dS J i X i JP IE dt
I:电流;E:电位 考查膜分离两个盐溶液,不存在溶质(离子)通量的 情况
NA——组分A的对流传质mol通量 kc——对流传质系数 ΔCA——组分在界面处浓度与流体主体平均浓度之差
传质微分方程
双组份混合物,总摩尔浓度C为常数,有分子 扩散,伴有化学反应,非稳态,三维传质过程。 其传质微分方程(连续性方程)为:
DC A 2C A 2C A 2C A D AB ( ) RA 2 2 2 Dt x y z
非平衡热力学
膜过程不是热力学平衡过程,所以只能用不可 逆热力学来描述。 一般不可逆过程中,自由能被不断消耗而产生 熵。 对应于膜传递过程中,由于推动力形成通量, 熵连续产生,因此定义耗散函数为所有不可逆 过程的加和 dS T Ji X i dt
非平衡热力学
对膜过程,假设通量与力之间关系为线性 对单组份传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