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犹传统商道文化比较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毕业论文_论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谈判

论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谈判——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摘要中西方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异性,必然带给人们在商务谈判过程中的强烈反差,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与各国的经济贸易越来越频繁,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日益显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对谈判商务谈判能否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商务谈判人员对此极为关注。
中国商务谈判人员应该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并制定与之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谈判影响策略A 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s bound to bring people to the process of business negotiations in a strong contrast, especially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with more frequent economic and trade, business negotiations,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come more and more people become more awar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understanding of business negotiations in the negotiations can proceed smoothly and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in China are extremely concerned about the staff. Chinese business negotiators should b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ffect business negotiations and to develop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Key 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 business negotiations impact strategy目录1 绪论 (5)2 国际商务谈判与文化差异 (6)3 中西方文化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7)3.1 语言差异及非语言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7)3.2 价值观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8)3.3 风俗习惯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10)3.4 思维方式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11)3 应对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的策略 (13)4.1 谈判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13)4.2 克服沟通障碍 (13)4.3 树立跨文化宽容意识,学会换位思考 (14)4.4 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 (14)4.5组建合理的谈判队伍 (14)结论 (15)致谢 (16)参考文献 (17)论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谈判——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1 绪论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影响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由欧美学者进行的,特别是法国、荷兰、瑞典、阿根廷和俄罗斯。
犹太人文明论文——中国文化与犹太文化的异同

中国文化与犹太文化的异同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同样是世界上两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若想对两个民族的教育进行比较,首先需要对两个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
按思想家李慎之先生的观点,两个民族的共同点不少:第一,中国人和犹太人一样都是极其勤劳的民族。
第二,中国人和犹太人都是极其节俭的民族。
第三,中国人和犹太人一样都是善于经商的民族。
第四,中国人和犹太人一样都是极其重视家庭。
因此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国人和犹太人的社会稳定性和亲和力是最高的。
第五,中国人和犹太人一样都有好学的传统。
也正是上述原因让这两个民族相互仰慕、互相同情。
除此之外,两个民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绵延不断的文化。
所不同的是,犹太文化是一种散居文化,其中包括了《圣经》文化、《塔木德》文化、意第绪文化、律法文化和神秘文化等八种形态;而中华文化却是在黄河文化、华夏文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基础上共同繁衍而来,尤其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华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是帝王文化和儒家文化。
按李慎之先生的观点,犹太文化的最大独特性在于其宗教性,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基本上奉行的是一种非宗教化的倾向,即使说相信有一个天,但也是一种神秘主义,几乎很少有人说明“天”究竟是什么。
最后,“天”的一切荣耀都归了“天子”----可以随时代表天来发号施令,既代表了文化也代表了权力。
学术上系统地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第一,犹太史和中国史一样,同样是一部苦难史,但更是一部智慧史,同时是一部思想自由史。
但纵观中国的历史和历史书,尤其是《二十四史》,我们发现中华的历史首先是一部帝王史,其次是一部阴谋史,同时也是一部暴力史。
第二,犹太史是一部启蒙史,由于几千年的流离失所,犹太民族要想生存下来,必须以一种怀疑与忧患的态度面对历史和现实,而我们中国人却常常沉湎于五千年的辉煌与荣耀之中,沾沾自喜。
第三,犹太人是一个有理想的民族,从信仰弥赛亚到犹太复国主义,为了实现这崇高的理想,犹太人在千年的等待中苦苦挣扎。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由我本人独立完成。
有关观点、方法、数据和文献等的引用已在文中指出,并与参考文献相对应。
我承诺,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如在文中涉及到抄袭或剽窃行为,本人愿承担由此而造成的一切后果及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完成论文写作日期)摘要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国际商务谈判是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跨文化商务谈判也越来越显示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谈判方式。
这就意味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了解各国的不同文化,熟悉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的文化差异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回顾了国际商务谈判的相关理论,从国际商务谈判和文化的定义入手,分析了对国际商务谈判影响较大的几种文化形式。
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从谈判思维方式、谈判方式、谈判风格和谈判结构四个方面研究了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最后分析了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地处理在谈判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问题。
本文强调这样的观点:在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谈判者应该接纳对方的文化,重视文化差异,建立跨文化谈判的意识;在谈判前应该对于文化差异问题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谈判过程中借助有效的沟通,在不损害双方利益的前提下做出正确的评价。
在认识和接受文化差异的同时,要尽量淡化文化差异,这对于跨文化谈判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差异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business contacts among nations get increasingly clos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is one of the vital parts of business activities. All kinds of cross-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al life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life. Negotiator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have different values and thinking patterns, thus forming the various communication styles. Consequently,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the cultures among all the countries and to get familiar with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in the business activities.The thesis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ories on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Through cas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research studies 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culture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through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inking modes, negotiation patterns, and negotiation style and negotiation structure. Finally, the thesis gives some advices in dealing with cultural issues. The thesis emphasizes such points: the negotiators should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issues, they should do much work on the cultural issues before negotiation. In the progress of negotiation, the negotiators should weaken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issues through effective communication.第1章绪论 (6)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6)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7)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8)第2章国际商务谈判与文化概述 (9)1.1 国际商务谈判的概念和特征 (9)1.1.1 国际商务谈判的概念 (9)1.1.2 国际商务谈判的特征 (9)1.2 文化的概念和内容 (10)1.2.1 文化的概念 (10)1.2.2 文化的内容 (11)1.3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 (11)1.3.1 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的差异 (11)1.3.2 风俗习惯的差异 (12)1.3.3 价值观的差异 (12)1.3.4 思维习惯的差异 (12)1.3.5 宗教的差异 (13)第3章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比分析 (14)3.1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14)3.1.1 文化差异对谈判思维方式的影响 (14)3.1.2 文化差异对谈判方式的影响 (14)3.1.3 文化差异对谈判风格的影响 (15)3.1.4 文化差异对谈判结构的影响 (15)3.2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以日美为例的对比分析 (16)3.2.1 日美谈判方式上的差异 (16)3.2.2 日美谈判风格上的差异 (17)第4章应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影响的策略分析 (19)4.1 正视文化差异,建立跨文化谈判意识 (19)4.2 谈判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20)4.3 尊重对方的风俗 (20)4.4 克服沟通的障碍 (21)参考文献 (22)第1章绪论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强了商品的全球流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
古代中西方重商政策比较研究

古代中西方重商政策比较研究中西方的重商政策在古代有着一些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西方古代的重商政策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中西方在重商政策的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古代中国,重商政策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增加国家财富和壮大国家实力。
通过开放贸易、促进商业发展以及吸引外国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希望通过商业活动来增加财富和资源的流动,以此提升国家实力。
而西方国家的重商政策的目标则更加注重维护国家利益,保护本国商人的权益。
通过实行贸易保护政策,限制和惩罚外国商人,西方国家试图保护本国商业利益并保持对贸易的控制。
其次,在重商政策的手段和方法上,中西方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古代的重商政策主要是通过设立市场、商馆和商业街等,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吸引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同时,中国还在一些重要的贸易城市设立商会,以便商人之间交流和互助。
而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对外贸易的掌控和限制。
西方国家通常采取贸易限制措施,比如设立关税、限制外国商人进入本国市场等。
此外,西方国家还会通过与其他国家签订贸易协定,确保本国商人在其他国家的贸易活动中获得特殊待遇。
再次,中西方在对外贸易中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对外贸易,并且对外来商人持开放的态度。
中国在古代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与中亚、欧洲和阿拉伯等地的贸易,可以获得丰富的资源和财富。
中国还积极吸引外国商人来华,为他们提供优惠政策和待遇。
而西方国家则对外贸易持相对保守的态度。
尽管西方国家也参与国际贸易,但更加注重保护本国商业利益,限制外国商人的进入,并尽可能通过贸易协议和条约来确保自己的利益。
最后,中西方在海上贸易方面的重商政策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古代的海上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中亚和南亚等地。
中国通过丝绸之路等海上贸易路线,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中国对海上贸易持开放的态度,并且积极保护和支持商人进行海上贸易。
与此不同的是,西方国家在海上贸易方面更加注重对海上贸易路线和航线的控制和保护。
古代中东地区的商业与文化交流

古代中东地区的商业与文化交流中东地区作为古代重要的商业与文化交流中心,承载了丰富多样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
在古代,中东地区商业与文化交往的频繁发展不仅对当地国家的经济繁荣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对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商业和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中东地区的交流,揭示其对世界历史的重要意义。
一、商业交流古代中东地区的商业交流以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基础。
中东地区处于欧洲、非洲和亚洲之间的交汇地带,自古以来就成为各个大陆之间贸易的重要枢纽。
古代商人在沙漠和海洋上开辟了一系列的交通路线,通过这些交通路线,商人们带来了丝绸、香料、玉石、珍宝等珍贵物品,同时也将当地的丝绸、茶叶、瓷器、铜器等特产传播到世界各地。
其中,古代丝绸之路是最具代表性的商业交流路线之一。
起源于中国的丝绸之路通过经过中亚、伊朗、伊拉克等地进入叙利亚和埃及,终至地中海地区,沿途商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物品交换和文化传播。
如今我们在中东地区的广泛发现的中国陶瓷器、丝绸服饰等,就是古代中东地区商业交流的产物。
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带动了中东地区的经济繁荣,也为中东各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契机。
二、文化交流古代中东地区的文化交流是商业交流的重要附属。
商人们在商业交流中不仅仅是物品交换,更重要的是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古代中东地区各国的文化深受周边文明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语言、建筑等方面。
例如,伊斯兰教的诞生和传播,深刻影响了中东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与社会制度。
另外,阿拉伯数字、医药学、天文学等也得以通过中东地区的商业交流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些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中东地区的文明进步,也为后世的人类文明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另一方面,中东地区商业与文化交流的发展也吸引了许多外来文明的影响。
历史上,希腊、罗马、波斯、中国等众多文明在商业交往中互相交流、吸收,并融合到中东地区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面貌。
例如,希腊文化的传播对中东地区的建筑、雕塑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波斯帝国的影响则体现在中东地区的文学、艺术等领域;中国的瓷器、丝绸等物品则成为中东地区的重要商品,同时也促进了两个古老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
古代中西方重商政策比较研究

古代中西方重商政策比较研究背景介绍商业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国家都会制定相应的商业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古代,商业政策的制定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商业政策的制定影响了相应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后来的发展。
本文将比较中西方古代的重商政策,以探索其中的异同点和对后人的影响。
中东的重商政策古代中东地区的商业和贸易发展非常早期。
然而,中东文明的重商政策并不像现代化政策那样直接、有效。
相反,中东国家对商业的重视也许更多体现在信仰方面。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伊斯兰教的禁令。
在穆斯林世界的早期,受到先知穆罕默德的影响,他们认为商业是一种清洁的职业,与卖淫、赌博、欺诈和耗费公共财产等“丑恶行业”所产生的利润是不同的。
因此,穆斯林国家的法律体系对商业贸易起到了保护和促进的作用。
此外,穆斯林的旅行信托制度(Safqah al-Safqah)也成为了探索贸易、开拓市场的经典实践方法。
通过这种信托制度,商人可以共同出资,共同承担风险,发展贸易业务,相互帮助,共同推进行业发展。
因此,穆斯林国家在信仰、法律和信托等方面的措施为中东地区的商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希腊罗马的商业政策希腊罗马是世界历史上商业最发达的古代文明之一,他们的商业政策与中东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在这些文化中,商业被视为一个人类财富的主要来源,然而,与中东相比,希腊罗马的商业政策显得直接、有效,并且更加注重实际利益。
在这两个文化中,市场是商业发展的主要场所之一,然而,希腊罗马的政策更注重市场的规范和规模的扩大。
商品交易是希腊罗马财富积累的主要途径,其商业政策注重对贸易的监管和保护。
而在中东,商业政策更多地体现在信仰和制度上的保护上。
中欧的商业政策在欧洲,特别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商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与前两种文化不同,欧洲国家更注重商业的合法性和便利性。
在中欧,意大利的城市国家优先考虑在世界贸易中占据领先地位,其认为财富创造了新的社会性质,因此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商业发展和贸易的政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商务谈判的影响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商务谈判的影响(转载)摘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如今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个巨大潜在市场,外国投机者纷纷将投资建设和商务洽谈的焦点集中到了中国。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思想文化百家争鸣,传统文化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并渗入到现代生活的商务活动中。
本文主要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商务谈判的影响,给出自己的结论。
仅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商务谈判影响1 导论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处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商务活动当事人为了达成某笔交易,彼此通过信息交流,就交易的各项要件进行协商的行为过程(曾艳平,2009)。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的企业和单位所面临的国际商务谈判越来越多,从而产生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如何在未来的商务谈判中降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怎么样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指导我国的企业和单位进行商务谈判。
2 中国传统文化对商务谈判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物质、行为、制度、精神,本文主要以儒家文化为例,进行分析。
中国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言行、处事方式的影响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
五行百业,仕农工商,长期以来都是把儒家学说作为修身养性的根本。
从骨子里自觉信仰,身体力行等,中国儒家文化对谈判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谈判者思想观念的指导作用方面。
那些擅长谈判的高手,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正确的谈判思想,掌握科学的谈判方法,形成严谨的谈判思维和推导能力,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对古代的谈判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现代的商务谈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受传统文化影响下,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也会有不利的一面。
2、1 中国传统文化对商务谈判的思想行为影响儒家教义对谈判者思想行为的规范,从孔夫子到汉儒,所提出的儒家教义虽然不同,但主要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西方商业文化对比研究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西方商业文化对比研究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现象。
在这个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商业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相互影响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商业等多个角度出发,来探讨中西方商业文化之间的异同以及相互影响。
历史背景欧洲在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探险的结果,打破了亚洲和欧洲之间的孤立,开始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到了17世纪,欧洲列强开始在亚洲建立殖民地,这种殖民统治对亚洲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时,西方列强以其先进的工业技术和商业行为占领了中国市场,这种“不平等条约”体制持续了一百多年。
从历史上看,中西方商业文化之间的交流基本上始于欧洲探险和殖民时期。
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商业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商业文化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是西方所没有的。
在中国的商业文化中,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商家之间的交往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了解的基础之上。
这种互帮互助的关系在商业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方商业文化和管理方式则更侧重于目标导向和效率。
在西方,商业活动是交易的一种,更强调市场竞争和效率优先。
中西方在文化差异上的不同,往往会影响到在商业活动中的处理方法和关系处理方式。
商业行为的差异在商业活动中,中西方商业行为也存在一定差异。
在西方,谈判是很普遍的一种商业行为。
指责和表达不满也常常被用来达成自己的利益。
在中国,商业活动中往往重视礼仪和道德准则,若谈判双方关系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矛盾,甚至无法达成交易。
此外,在西方,连锁店和超市等大型零售商自然形成了市场主体,消费者可以方便地实现市场选择。
而在中国,尽管大型零售商业的快速崛起,但许多小型商铺仍在保持着经营的传统方式。
互补性的共同点中西方商业文化虽有差异,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相互影响和融合,商业文化之间也有一些互补性的共同点。
个性、质量和关系进一步成为了中国商业文化的核心价值,Westerr电子商务、本澳洲乐器有限公司等中国公司继承了这种传统社会商业组织思维和互动的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犹传统商道文化比较研究摘要:对传统儒学与犹太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就会发现犹太文化充满宗教与他律色彩,而儒学基调则偏向人本主义与自律,受双方文化形态影响,中犹传统“利义”之辩下的商业观及行为准则各具特色。
中国传统商道带有浓厚的儒商色彩,亦儒亦商、由贾入儒;而犹太商道则蕴涵着流散史的烙印以及对上帝契约的尊崇。
关键词:犹太;商道;契约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176-02商道即传统商业文化与道德,也可以引申为商业转运、商品流通、商家经营之道,是商业伦理与智慧的统称。
中犹传统商道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尽管二者在发展程度及伦理构成等方面有颇多相似之处,但也因文化、地域、历史等不同存在很多差异。
中国传统商道的形成与致富动机中,已包含了某种否定和摧毁商业发展的因素,在近代外来资本入侵时逐渐衰败;而犹太商人逐渐成为商人资本的主流,被欧洲各国视为商业资本的“发酵剂”,同时代的中国传统商业资本没能发挥出相似的作用。
鉴于传统商道文化体系庞大,内容丰富而驳杂,这里仅从文化基础、社会诱因以及自身适应形式等方面加以比较剖析。
一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特殊群体,商人的整体形象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被不断重新定位、塑造与解读。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既是“国教”,也从根本上构成了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儒家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社会伦理上否定了商贾,提出“工商技巧之民常遍天下,终日无所役属……故上不禁技巧,则国贫民侈”。
从传统经济形态来看,古代士大夫普遍受“农桑本务,商贾末业”价值取向的支配,始终将“耕读传家”视为美德,虽然明清时期的工商业繁荣与捐纳制度出现,使商贾为宦有了松动与变通,但士大夫主导的社会分层并未有根本性改变,“士读书将以惠天下”、“盐商本是贱家子”的观念仍植根于社会之中。
清雍正五年(1727年)的上谕就曾指出:“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1]。
”在这种“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的大环境中,商人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伦理武器,自然也就沦为“士农工商”中的“四民之末”被排斥在权力与伦理体系的边缘,直至清末“西学东渐”时“贱商”、“抑商”的观念才逐渐淡去。
因此,发迹起来的商贾极为渴望获得精神层面上的尊重,不断去依附传统伦理体系,相对其他群体更重视“信”、“义”等伦理标榜,强调“贾而好儒”和“亦儒亦商”,进而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其恪守儒学伦理的自觉性,促进了商道伦理的形成,使儒商成为中国传统商道的代名词。
反观早期犹太商道形成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地理和文化要素具有特殊意义,聚居环境与氛围孕育了犹太人最初的商业意识。
犹太圣地迦南耕牧地有限,但位于两河流域交通要地,自古就是商品集散之处,处于半游牧状态的犹太人羡慕商业带来的富足。
在文化方面,犹太宗教典籍《旧约》和《塔木德》认为商业是服务关系,获利乃至获重利是合理的,提出“身体依心而生存,心则依靠钱包而生存”,不认为安贫是美德,从宗教信仰上肯定了经商的合理性,而迦南地理位置又强化了犹太人的商业基因,两者共同形成了犹太商魂的最初底蕴。
如果说早期犹太人因地域影响而从事贸易活动的话,那么大流散和排犹则从真正意义上将犹太民族变成了世界性商业民族。
早在5世纪末,欧洲就不容许犹太人拥有土地,农耕成为最早禁止犹太人从事的经济领域。
11世纪,犹太人又被从手工业和作坊中排挤了出来。
正当犹太人无所适从之际,借贷行业日现重要,而“西方国家的教会日益禁止基督徒放债,于是欧洲在这方面出现了真空,只好任犹太人去填补”。
毫无疑问,正是欧洲社会的排犹态度最终将犹太人推上了经商之路,犹太人被排斥在其他行业之外,不得已才成为最精明的商人和理财家。
客观地讲,排犹和大流散生活注定了犹太人不可能将财富押在无法携带的农田之上,而是以握有易于携带的金钱为上策。
如果说颠沛流离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必须从事经商、金融行业,那么从事实业所带来的现实效益则使犹太人发现,金钱是唯一不具备异端色彩的东西,是他们与外界、其他宗教教徒打交道的最佳媒介,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即使犹太人有可能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才能,他们也不愿主动放弃这项技能[2]。
二传统伦理文化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出巨大影响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个体必须习得某些应付挫折的反应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对商业的排斥给商贾带来了强烈的自卑感,面对贱商的传统意识,商贾竭力否认士商间的尊卑差异,认为重要的是个人的品行,而不在于为儒为贾,商贾如能“贾名而儒行”,按儒家的道德规范行事,把儒家思想贯彻到商业经营当中,那么“贾何负于儒”,故而,中国商贾多注重在经济与日常生活中注入儒的色彩。
如果说儒商的新商业价值观是对传统的抗争,那么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商贾大肆购买土地以及求“仕”的行为就完全是向传统妥协。
“入仕”光耀门庭不仅在文化伦理上具有最高价值,而且会在世俗中获得特权,通过这些商贾有机会跨入传统“儒”的社会,像“仕人”阶层一样受人羡慕尊重。
可见,崇儒重仕的传统观念仍然牢牢地吸附在商人内心深处,即使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为了取仕,商贾通常让素质较高的子弟业儒,而商业的经营主体是人,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必然导致商贾整体素质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商贾的群体活力,可以说,众多商贾及其子弟“由贾入儒”,是导致近代儒商渐趋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商道观念和伦理虽然窒息了商贾的进取精神,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因素脱离不开封建社会的母体,然而他们热心公益事业,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却值得今天的工商业者发扬光大的[3]。
相对儒商的“学而优则仕”,犹太商贾有着“学而优则商”的见解。
这与犹太人对金钱独特的界定与理解有着紧密联系。
历史上,由于犹太人不断地遭驱逐,财富被肆意剥夺,现实迫使其为生存勤学与思考,进而凭借良好的教育再次富有。
智慧成为他们在长期流浪生活中重新振作的根本保障,并在其过程中不断整合与加深感悟,内化成犹太商道特质。
他们对钱产生了特殊的感知与认识,钱成为“防卫机制”与“生存保险”,成为进入社会舞台的“入场券”,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犹太人,钱具有一种存在的现实性,因为钱使他们在异己者眼中有了实在的性质[4]。
在相当长的时期,金钱对犹太人不仅代表尊严和地位,更重要的是,金钱可以让统治者认识到这个族群的价值,从而避免过度迫害,使其得以生存和繁衍,故而不少素质较高的犹太人多从事商业,商人素质的相对提高也促使犹太商业经久不衰。
应当这样说,不论是儒商的“学而优则仕”还是犹太商贾的“学而优则商”都是在特定的文化历史氛围中的生存与价值观选择。
三中犹传统商道都提倡恪守契约、讲究诚信,但在契约达成与认知方面各具民族特色。
儒家主张的“信”,即“朋友有信”、“国人之交止于信”,确立了交往有信的道德规范,主张通过双方之间的道德信任、道德默契来缔结和处理各种关系。
从深层次来讲,中华传统文化对商人的看法基于对经商行为的理解,有的只是职业轻视,不存在种族歧视的背景因素。
因此,商人渴望获得社会对商业行为的认可和尊重,而书面契约恰恰在某些时候成为对商贾德行的贬低与质疑。
为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传统商业契约为口头协议,这在弃儒从商的高层次文化群体中尤为多见,“一诺千金、死生以之”成为儒商秉持的“契约精神”。
相对儒商提倡的言而有信,犹太商道也不谋而合,认为诚信会降低交易成本,将其看成是商业发展的文化前提之一。
但在契约认知上与儒商有所不同,犹太商道注重契约的律法形式,认为书面律法是维持诚信的保障。
犹太民族素有“契约民族”之誉,”上帝与犹太人石板缔约”是犹太文化的核心观念和重要范畴,犹太人将契约图腾化,使得他们的商业活动具有信仰支撑。
此外,对契约的重视也源于他们的“客民”身份,长期流散决定了犹太商道文化的世界性。
对于当时生活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中的犹太族群来说,以伦理道德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主要方式是不现实的,利益冲突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律法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族群社会权益的少数手段之一。
因此,他们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为契约关系,希望通过契约调解彼此间矛盾。
犹太人强烈而明确的契约观念是其成为商业民族的文化前提,但也使得某些时候在外界看来,犹太商贾表现出不计手段,不讲世情,只要是在契约与律法范围能赚的钱都会去赚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作为历史文化命题,中犹商道虽然是以经济形式出现,但却蕴含着浓厚的宗教、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
首先,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取向造就了中犹商业观的不同,中犹商贾群体均曾长时间被主流社会伦理和权利体系边缘化,其中的中国商贾职业以及从业群体是“因趋利而边缘化”,而犹太商贾乃至犹太族群则是“因边缘化而被迫趋利”。
其次,犹太人之所以被称为善于经商的民族,单从精明和智商高来解释是不妥的,也是不客观的。
传统源于历史,犹太人具有某种对钱的特殊理解,通常金钱被视为决定生活水平高低的物质基础,但大流散时期,钱的意义不仅决定着生活水准,而且常常决定生活核心实质——即生存权,也就是说,犹太人往往视金钱为“生命的某种根本性保障力量”,而中国传统商人则是多因不能成为仕,退而求其次经商,往往以求“利”开始,以求“名”结束,两者的传统经商动因不同。
中犹传统商道均主张“义利并举”,将经济与伦理道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不过中国传统商道更加强调义信原则,认为族群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精神价值重于物质价值而已。
可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儒商智慧与犹太商道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仍然有其现代价值,两种传统商道文化不仅没有过时,其中的一些观念与全球伦理遥相呼应,因此,中犹文化的比较研究必然也导向中犹商道文化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1]清世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57.[2]刘洪一.犹太人与钱:一个历史文化命题[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1).[3]田兆元.商贾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110.[4]杰拉尔德·克雷夫茨.犹太人和钱[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7.(责任编辑: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