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化现象的中介语语用学视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中介语僵化现象是目前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成分。 僵化现象主要有语言的僵化和语用的僵化两个方面, 本文从中介语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中介语僵化现象及其原因, 并指出培养语用能力可以克服一些僵化现象。关键词: 中介语语用学 僵化现象 语用能力引言中介语语用学是一种跨学科研究。 它是二语习得的分支研究,涉及中介语用研究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又是语用研究的一个领域, 涉及学习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产生的言语行为。 这项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中介语语用学理论, 同时我们认为还应该包括基于语言意识的民族文化原理。 中介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僵化。 本文主要从语用视角研究僵化现象。一、中介语语用学上世纪80年代,当注意焦点投射到中介语的语用层面时兴起了中介语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Kasper(1989)把中介语语用学(interlanguge pragmatics)定义为研究非母语的第二语言操作者在使用和习得第二语言行为时的模式。 早期的中介语语用学主要集中研究二语学习者怎样理解和使用目的语, 通过二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说话者言语行为的比较和对照, 观察学习者的言语行为和获得有关资料。近些年来,国外的一些研究二语习得的学者开始重视研究怎样获得与二语相关的言语行为知识,如BardveHarlig(1999),Barron(2002),Jung(2001), Kasper和Rose(2002)等人,对二语语用能力的获得都进行过研究,对中介语语用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国内何自然(1996:2)分析了中介语语用学研究的内容,对国内中介语语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介语语用学属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 涉及了两种语言。 它的研究涉及跨文化中介语语体的形成及其变化、中介语和源发语的关系、中介语的交际效果等。 它为从语用的角度进行中介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二、语言僵化与语用僵化中介语研究与语用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目的语的过程就是使用目的语的过程。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海姆斯(1971)在《论交际能力》中提出交际能力这个概念,他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两个方面,语言作为社会交际一个重要手段,“必须有其使用规则,否则语法就会没有意义”。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并不必然呈现正比关系。有的学习者语言能力很强,语用能力相对较弱,致使他们在交际中感到困难,有时很难堪,甚至造成交际失败。 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语言僵化(fossilization)”,在其最初描述中,僵化现象被看作是一个控制中介语表面语言运用的潜在机制(a mechanism),与学习者的

年龄和受到的指导无关(Selinker,1972: 229)。 Selinker和Han(2001)对僵化的最早定义作了进一步阐释,认为僵化等于发展的停止。 胡荣(2005)认为僵化的特征出现在中介语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音位、词法、句法、语义、词汇、篇章和语用等层面。 我们认为语言层面主要包括语音、音位、词法、句法、语义、词汇、篇章等,这样上述的层面可以概括为语言的层面和语用的层面,因此语言层面和语用层面都会出现僵化现象。语用僵化是由语用迁移及其他因素的存在引起的,表现为二语学习者与目的语为母语者对语用知识的掌握存在差异,无法达到母语者的水平,如二语学习者在语用层面上或者使用不恰当的表达, 或者只固着于某些表达形式的正确或错误的语用功能。 它虽然不一定会导致交际的失败,但却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交际的效果,阻碍二语学习者中介语语用系统向母语者语用系统靠拢。 Kasper和BlumKulka(1993:4)指出中介语语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二语学习者理解和实施言语行为及进行话语调节的能力。”倡导将二语习得中的重要研究成果运用到二语习得的语用层面, 侧重母语语用规则和文化对中介语语用语言(pragmalinguistic)和社会语用(socio- pragmatic) 知识与能力产生消极影响的语用负迁移现象(Kasper &BlumKulka,1993:10)。三、从语用角度看中介语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僵化受年龄、语言心理机制、认知情感及认知模式等的影响, 同时僵化也受到诸如语言环境、教学方法、教材设置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下面主僵 化 现 象 的 中 介 语 语 用 学 视 角段慧茹 靳 露(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 文学语言学研究 64 2009年1月号中旬刊 文教资料要从交际因素和社会文化差异或缺少等语用角度来看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一)交际因素 Ellis(1986)指出,环境和学习的阶段这两个重要的非语言因素对母语知识何时会干扰外语习得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在自然的外语习得环境中,学习者注意力集中在交际的内容上,力图“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这种情况下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较之注重语言形式的课堂教学环境要小。 交际因素中包括交际策略和交际反馈。 1.交际策略。 中介语“通常是不稳定的”(Corder,1981: 16)。 Corder认为是因当学习者不被理解时,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会按照某一社会团体的行为准则来调整自己。 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学习者有时会采用交际策略这种“说话者在表达意义遇到某种困难时所采用的系统化的技巧” (Corder,1977,见王立非,2000:124),从而保持交际渠道

的畅通。 然而,Ellis(1985:187)指出,学习者过分成功地运用各种交际策略弥补语言知识的不足会导致一种错觉,以为没有必要再学习目的语的新知识,由此而出现了中介语僵化倾向。交际策略往往表现为学习者运用回避、 换说法或简化等手段去促成交际,而忽略了语言的确切表达,致使其中介语停留在句子结构单一、 含有大量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非目的语形式的水平上, 难以继续朝目的语方向进步。 洋泾滨化语言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就是过度使用交际策略的结果。在我国英语教育界,倾向于过高估计交际功能的重要性、忽视语言准确性的交际教学法盛行数十年,这在客观上加大了这种可能性。 正如Selinker所说:“中介语僵化现象可能是课堂教学环境下的人为产物, 这一点并非令人难以置信。 ” 2.交际反馈。 根据Vigil与Oller的观点(陈慧媛,1999: 40), 对僵化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语用问题而非句法问题。 他们认为,在交流过程中,说话者(或学习者)与听话者(主要是对语言掌握更地道的听话人)含有两种信息交换:以超语言形式如面部表情、语调或手势等表达的“情感”信息或以语言形式表达的“认知”信息。两种信息都有三种表达状态:肯定、中立和否定。 肯定的情感反馈和认知反馈会鼓励学习者继续使用同样的语言形式; 而如果这些语言形式包含有错误,这些错误形式就可能僵化。因此, 避免错误形式僵化的最佳状态应为肯定的情感反馈和否定的认知反馈。 在我国英语教学环境中,学习者最主要的交流对象(听话者)是同学和教师。水平相当的同学自然不具备足够的鉴别能力,因而无法给出合适的情感反馈和认知反馈。 此时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特别体现在如何策略地处理学生的错误, 即既不伤害他们的自信与自尊,同时又让他们意识到有必要纠正其不正确的语言形式。而这一点正是英语教学界长期以来未能根本解决的问题。(二)社会文化差异或缺少引起的语用僵化由于文化的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出对时空的概念、人生观念及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会通过语言形式体现出来。英语在词序、 句式及固定表达甚至对概念的理解上都和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学生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就很难做到真正理解英语这门语言, 更不会自觉运用英语思维去使用这门语言。根深蒂固的母语文化形成了深层的心理积淀,要想摆脱母语的影响用英语思维是极不容易的, 这也是为什么无论学习时间长短、学习水平高低,都会出现这方面错误的原因。因此这部分错误更容易发生僵化。两种语

言知识在语言加工的过程中起作用, 是因为和僵化相关的因素, 第二语言知识不足和过度使用都会导致错误的产生,其中与文化相关的部分更容易引起僵化的发生。如果说学习者的交际会更多地导致语言结构中介语形式的僵化, 那么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差异或缺乏则主要会引起语用失误僵化倾向。 这里, 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 Corder(1971)提出的“显性错误”与“隐性错误”的概念。显性错误指明显不符合目的语句法结构的中介语形式。隐性错误则指那些表面符合目的语句法结构而实际上就其语义或语用规则而言的非目的语形式, 它们多表现为语用失误。 与前者比较,后者易导致误会,给交际造成更大障碍,且更难被学习者识别,因而更易出现僵化倾向,妨碍学习者中介语向目的语进一步靠拢。 目的语文化知识主要包括目的语语言使用规则和目的语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 由于缺乏目的语文化知识而出现语用失误的情况并不少见, 如学生路途中遇见教师多会礼貌地来一句 “Teacher Wang/Zhang”; 回应英美人士表示感谢的话语,中国学生常会这样表达“It’s my duty”。 显然,要求学生自己识别这类表面句法结构正确的隐性错误而不给予专门的相关文化知识传授是不现实的。 我国现行的英语教学大纲没有将英语文化知识列为独立的教学内容;或是由于重视度不够,或是由于对英语文化知识欠缺,多数教师也未在传授文化知识方面有足够投入。 这些都在客观上加剧了学习者语用失误出现的频度, 导致了语用失误的僵化倾向。四、结语语用僵化主要表现为学生语用的贴切性(appropri- ateness)经常出错。 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来克服语用僵化。当然,语用僵化的克服比语言僵化的克服更困难,因为我们是在非自然的外语环境中学习外语,另外语用能力需要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基础, 需要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还需要了解交际对象的具体因素,包括社会的和心理的,是否熟悉交际内容和场合等。 总之,通过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让学生注意异国文化,可以较好地克服僵化现象。参考文献:〔1〕Corder,S.P.Interlanguage and Error Analysis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81. 〔2〕Kasper,BlumKulka.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3〕Selinker,L.,Han,Z.H.Fossilization:Moving the con cept into empirical longitudinal study 〔A〕.In C.Elder,A. Brown,E.Grove,K.Hill,N.Iwashita,T.Lumley,T.McNamara &K.O’Loughlin(eds.).Studies in Language Testing:Experi- menting with Uncertainty 〔C〕.Cambridge:Cambridge Uni- versity Press,2001:276-291. 〔4〕

胡荣.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纵览〔J〕.外语教学, 2005,26(3):44-49. 〔5〕周红云.语言的僵化现象〔J〕.外语界,2003,(4): 19-26. 〔6〕吴丁娥.第二语言习中的过渡语及其僵化研究〔J〕. 外语教学,2001,22(2):17-22. ○ 文学语言学研究 65 2009年1月号中旬刊 文教资料〔7〕司联合.过渡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 2001,22(5):41-44. 〔8〕王立非.国外第二语言习得交际策略研究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124-131. 〔9〕陈慧媛.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37-43. 摘 要: 性别歧视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体现, 并对英语和对外汉语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从称谓、词汇、词义色彩等方面对汉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语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异同点,以期对英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关键词: 汉英语言 性别歧视语 词义泛化 词义降格一、引言性别歧视语现象(sexismword)主要指轻视藐视女性的词语,尤其指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在各国语言中表现有同有异,透视着社会某一时期的文化指向,蕴涵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情感倾向等,传递着不同价值观的取向。这给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存在巨大差异的语言学习者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尝试从词汇、词法和句法等方面对汉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语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发现其异同点。二、性别歧视语在称谓方面的体现汉语和英语中性别歧视在称呼上体现非常明显。 以是否结婚为界,对未婚和已婚的女子称呼有所区别,而男子的称呼却不变。 汉语中,女子婚前从父姓,婚后从夫姓。对未婚女子的称呼有很多种, 在父亲姓氏后面加上 “姑娘、小姐”等,如“王姑娘、李小姐”。 也可以用“女儿、闺女”。 婚后则有所区别。 可以称其“夫人、太太”,在前面加上丈夫的姓氏,如“王太太、李夫人”等。 但在大陆地区,婚后的女性仍然拥有自己婚前所用的姓名,但是在港、澳、台等地区,不少女性其姓名前面要加上丈夫的姓,甚至失去姓氏,而用丈夫的姓。英语中婚前称女子为miss,婚后随夫姓,改称为Mrs,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丢掉。如叫Mary Smith的女孩嫁给一个David Green的男子后就成了Mrs David-Green。 如果丈夫(husband)去世,妻子(wife)就成了寡妇(his widow);虽然失去妻子的丈夫也可以称为widower,但不能说her wid- ower,只能说“He is a widower.”,因为女人被看成是男人的附属品,而男人不管是否结婚都具有独立性。 这种“男尊女卑”的现象在语言中运用很广泛,再如用

“大”称男性,用“小”称女性,如“大男人,小女子”。三、性别歧视语在词汇方面的体现(一)从词汇构词法看性别歧视 1.汉语造字构词法中的性别歧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列出了将近120由“女”字旁构成的字,其中很多带有贬义或指地位低下,表示“坏、邪、嫉妒”等意思,例如“耍、婢、妾、妄、奴、姘、嫖、婊、婪、奸、嫉、妒、娼、妓、孬、妖”等。 “耍”字是从而从女,上下结构, “而”是象形字,指男人的胡须,“而”在上,“女”在下,组合成字,就是男人把胡须垂到女人脸上,本义是耍弄女性。 “妾”字从立从女,上下结构,有学者认为“立”像一把倒悬的刀,“女”在下,一把刀适中地悬在女人的头上,随时都有可能落下,足见女人悲惨的命运。从构词方面看, 带有贬义的汉字组合成词后仍然带有贬义,如“贱妾、奴婢、婊子、娼妓、妖精”都是指女性,不是地位低下的就是品行不端的;“奸邪、嫉妒、贪婪”同样都是贬义词。 甚至指女性的“阴”字也常构成贬义词如“阴险”(sinister,treacherous)、“阴谋”(plot)等。汉语中“好男儿志在四方,好女子志在家当”、“女子无才便是德” 对女性的品质做出了规范。 我们经常听到 “家庭主妇、女老板、老板娘、女经理”,却很少听到“家庭主夫、男老板、男经理”等说法。 2.英语构词法中的性别歧视从英语单词的构成来看, 许多表示女性的单词都是由表示男性的词加上阴性派生词缀构成的, 此类前缀有 fe-,wo-, 后缀有-e,-enne,-ess,-ette,-euse,-ine,-ix等,而且这些后缀都含有卑小低微、微不足道的意思。 例如: male(男性)—— —female(女性)%%%%%%man(男人)—— — woman(女人) prince(王子)—— —princess(公主)hero (英雄)—— — heroine(女英雄) waiter(服务员)—— —waitress(女服务员) poet(诗人)—— —poetess(女诗人)从表示身份、职业的英语词组来看,表示女性的词通常以男性名词为主体复合而成。 president (总统/大学校长),professor(教授),doctor(医生)兼指男性和女性。 指女性时得用“woman, lady, female”等修饰,如female presi- dent,woman doctor。 而且人们往往直呼其名(first name)。吴海蓉(2003)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在职场上以名称呼一名女士反映了男性的高高在上和女性的不受重视。(二)从词义泛化看性别歧视词义泛化指的是由于某种原因一个词不再局限于以前特指的含义而具有与此相关的更为宽泛的意义。 词义泛化过程中,一般只有表示男性的词语具有泛指性,而与之相对应的表示女性的词语则不具有泛指性。 这是汉

英语共有的现象。浅 析 汉 英 语 言 的 性 别 歧 视 语潘东梅(上海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