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阳节的传说
教材分析:《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古时候在汝河边的一个村庄里出现了瘟魔,村庄里流行起了瘟疫,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历经千辛万苦上山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让家乡的人们登上高处,带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并将瘟魔杀死了。
以后大家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课文工有九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古时候,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死了不少人。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江桓景除掉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讲重阳节的一些习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以及由绳子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练习用“终于、先……然后……、因为……所以……”造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说说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组词、书写等掌握本课绳子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3)通过理解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2、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习过《清明节的由来》,谁能说说清明节的来历?你还知道哪些节日的来历?
2、其实,在我们国家,有很多节日都跟民间美丽的传说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民间传说有关的节日,板书课题:29、重阳节的传说
3、齐读课题。
学生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通课文,教学生字:
出示自学要求:1、读: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哪一天?课文讲了什么?说说桓景是怎样铲除瘟模、为民除害的?
3、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用“--”标出。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
(三)汇报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然后齐读。
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学生提问,指名解答。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怎样分段?
(四)深入研读
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
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2.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
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桓景拜师学艺历尽了艰辛,可见他为民除害的决心多么坚定。
]
出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
[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读写结合,既理解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学习传说故事的写作特点,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基础。
从写作角度说,传说故事多半是口头流传的,要求便于记忆,所以多用反复、对比、重叠等修辞方法,使故事情节在反复、对比中产生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艺术魅力。
学生在表达时不用告诉他们这些内容,能模仿上文去说就可以了。
]
3.过渡:桓景一心为民除害,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又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4.学习第二部分:出示灯片
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桓景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
(2)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比说说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简单批注。
(3)你喜欢桓景吗?简单说说你西画吧桓景的理由.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汇报,理解重点:
(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联系上文理解桓景按照师父的办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备。
]
(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
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桓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的精神,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学生对桓景为民除害的敬佩之情。
]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
--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2.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
可以用上“因为……所以……”。
让我们怀着对桓景的敬佩与爱戴之情来读读课文吧!全班齐读。
3.说说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4、展示历代诗人关于重阳节登高,引咎的诗句。
(六)作业
1、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
全办齐读,要求: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课后作业第3题。
)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课本》中的民间故故事。
板书:29 重阳节的传说
登上高山
重阳节(桓景)喝菊花酒除瘟魔
带着茱萸
重阳节的传说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重阳节的由来传说,感受传说故事中的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尊老敬长是社会文明行为的体现,教育小学生要从小尊老敬长,奉献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重阳节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重阳节的有关资料;课件;有关重阳节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国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出示节日名称),春节是我们常说的农历新年,可以放假来庆祝。
这些都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节日。
人们在不同的节日中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来庆祝,今天我们就重点来了解其中的一个节日——重阳节。
(板书:重阳节)
2.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老师也找到一些相关资料,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动人的传说。
二、重阳节的来历、传说
1.重阳节的来历
在中国,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个欢乐的日子。
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
数字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
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
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2.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第一则:采自河南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
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
桓景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
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
(1)听完故事,你体会到桓景什么样的品质?你有什么收获?桓景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想一想,从传说故事中你了解到几种流传下来的重阳节的习俗?
第二则:流传在陕西关中一带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
三、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纸鹞、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桓景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传说故事中流传下来的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的习俗也流传下来,不过这些习俗还有不同的说法。
(出示课件)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2.吃重阳糕: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做出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吃重阳糕的传说(视频)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3.插茱萸辟邪的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
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安。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4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5.你还知道哪些地方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1)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
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
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
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
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2)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
6.小组交流收集的重阳节的资料。
三、小组交流
分别说说自家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四、拓展延伸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现在我国
把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六、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的只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海洋中的一滴水,只有多读才能获取更多,收获更大。
课下,同学们把这些传说讲给家长听一听,再搜集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文章来读,我想,你会为我们的民族而赞叹,为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自豪。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现在哪位同学能背诵,并告诉大家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板书:重阳节的传说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新课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浓厚。
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
]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2)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3)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4)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教师在课上给足时间,每次读书应明确要求,注意读的质量。
]
(三)指导认字和写字
(1)屏显本课的生字。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3)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
重点探讨交流“妻、拜、瓶、侵、袭”这5个字的写法。
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4)学生练习写5个生字、3个词语;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四)语文实践活动:调查访问: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五)作业:写生字抄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默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拜师学艺斩妖除魔纪念桓景
(二)深入研读
1.指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
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2.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
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桓景拜师学艺历尽了艰辛,可见他为民除害的决心多么坚定。
]
出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
[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读写结合,既理解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学习传说故事的写作特点,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基础。
从写作角度说,传说故事多半是口头流传的,要求便于记忆,所以多用反复、对比、重叠等修辞方法,使故事情节在反复、对比中产生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艺术魅力。
学生在表达时不用告诉他们这些内容,能模仿上文去说就可以了。
]
3.过渡:桓景一心为民除害,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又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4.学习第二部分:出示灯片
思考题:桓景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
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2)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简单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汇报,理解重点:
(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联系上文理解桓景按照师父的办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备。
]
(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
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桓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的精神,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学生对桓景为民除害的敬佩之情。
]
(三)总结课文
1.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
——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2.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
可以用上“因为……所以……”。
3.说说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四)作业
1、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课本》中的民间故故事。
29重阳节的传说
教案示例
【内容简析】
这篇美丽的民间传说,讲的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
相传,古时候有个叫桓景的人,他家乡受瘟疫的侵害,死了不少人。
桓景立志铲除妖魔,为民除害。
他历经艰险,向神仙费长房拜师学艺,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农历九月初九,桓景回到家乡,依照神仙费长房的方法,斩除瘟魔。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课文先写桓景家乡遭遇瘟疫,他外出拜师学艺,练就一身好武艺,再写桓景除掉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最后写重阳节的风俗。
这个故事曲折动人,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素材。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觉地、愉悦地读懂课文,在读读议议中,感受我国民俗文化的精华,领悟古代劳动人民在认识、改造自然中所表现出的坚韧、神勇与智慧。
【教学目标】
1.会认“睦、拜、鹤”等生字,会写“妻、拜、勤”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勇于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4.查阅资料,了解各地人民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勇于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本课的生字词卡片。
2.查阅各地过重阳节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主备案个性案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这些节日是在农历的哪一天?它们都有哪些风俗?
2.小结:这些民俗风情流传至今,蕴藏着合理而科学的成分,折射出我们民
族的精神及智慧。
你能破解这其中的奥秘吗?能领悟这些现象所反映的古代人民的生活及追求吗?今天,我们学习的《重阳节的传说》一课,会带领我们进行文化探索,使我们在阅读美丽的传说故事中,寻根求源,感受祖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及伟大的民族精神。
3.板书课题,弄懂题意。
引导学生读课题后质疑,并与学生一起梳理问题。
在下面的教学中要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线索,展开学习。
问题归纳:
①“传说”是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要过重阳节?
③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④这些习俗的由来是什么?
⑤为什么称重阳节?
⑥从美丽的传说中透露出中华民族的哪些精神与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画出生字词,借助文中注音及工具书学习本课生字词。
(2)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想一想:课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3)与同桌交流读书的收获与疑问,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读好以下词语:和和睦睦、妻子、掷出、侵袭、茱萸、趾高气扬、瘟疫、斩妖除魔、拜师、桓景、和蔼可亲。
(2)全班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
有的问题老师可通过提供资料、提示方法或者直接解决的方式帮助解决;有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到后面的学习过程中
解决。
3.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做到初步把握课文的脉络。
三、突出重点,精读课文
1.桓景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___”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用简单的词语在文中标注你的感受。
2.读读你画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
3.班级交流读书的感受。
(1)交流自己受感动的句子,归纳整理让我们感动的句子。
(2)出示并朗读句子:
①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②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③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④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⑤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
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3)在熟读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感受。
这几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桓景的精神,是指导学生精读的重点所在。
教学时可以在学生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好这几处内容。
第(1)处,抓住“一心”这个词语,看桓景的决心之大,目标之明确。
从“除掉瘟魔”“不再受害”等词语中,体会古人的坚毅、果敢的品质以及他们的追求与理想。
第(2)处,从“翻过”“蹚过”“磨破”等词语中看到桓景长途跋涉的身影,从“又……又……又”中体会桓景经历的种种艰辛,感受古人对理想的执著。
第(3)处,从“每天”“终于”等词语中想象出桓景勤学苦练的画面,感受古人勇敢顽强的精神。
第(4)处,从“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喝了一口菊花酒”“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等语句,了解桓景消除瘟疫斩妖除魔的方法与步骤,感受古人的聪明与智慧。
第(5)处,从“手持宝剑”“直冲下来”“展开了搏斗”“掷出宝剑”“扎死”等词语中想象桓景斩妖的情景,感受古人的神勇与伟大。
要引导学生通过这几处重点内容的精读,在心中树立起桓景英勇无畏、关爱百姓、不辞辛劳、不怕牺牲、勇于创建安康和谐社会的英雄形象。
四、练习读课文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说说重阳节有哪些风俗。
2.给家长讲“重阳节传说”故事。
3.与家长一起探究:这些风俗有哪些积极的意义或科学的内涵?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理解提高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的脉络。
遇难——学艺——除妖——纪念。
2.默读课文,说说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
你喜欢桓景吗,为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交流自己这样读的理由。
(1)练一练: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以自己的体会、感悟为基点,选择适当的语气,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