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类型及简介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地表形态特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地壳各部分质点运动的综合表现。
这种由地球内部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与变位的运动,称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由于地壳的长期运动,造成岩层的产状和岩层的弯曲、断开或产生位移的变化,称为地质构造。
第一节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主导因素,其基本类型有二种: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一、垂直运动(升降运动)是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移动。
它表现为地壳的上拱和下拗,并形成大型的构造隆起和拗陷。
地壳垂直的上下升降运动,造成陆地上升(海退)与下降(海侵)的现象。
从现代海岸线的变迁可以得到证实,例如现今我国广东省防城、合蒲、中山等县沿海都有狭长的海滨平原,伸展得非常平坦,并向海面缓缓倾斜,它的沉积物都是海相的物质,其中有海生介壳,这说明了地壳发生了相对上升,海底新近隆起所造成的。
又如河北昌黎县附近有一路碑,上面刻有:高昌黎县五里,离海边五里的标记。
但现近路碑已离海边很近,已不到4里了,这说明了地壳在下降,海水朝向大陆推进。
(—)海侵(超覆)海侵时陆地不断下降,海岸线不断向大陆内部移动(图2-1)。
按照浅海区的海水(浪)的破坏、搬运、沉积的分布规律,依次沉积了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石灰岩。
由于地壳下降,形成海侵,粗颗粒的沉积物就不断地向陆地方向移动,结果沿着任一浅海垂直剖面内(例如A—A)从时间上自早到晚,反映在剖面上是自下至上看到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灰岩,即由粗到细的变化过程。
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广,称谓超覆。
所以超覆地层是海侵的产物,也是海侵分析之一。
(二)海退(退覆)海退是地壳上升,海水向海洋中心退却的过程(图2 ̄2)所示。
图上I—I水平线表示原始海平面位置,当海岸退至Ⅱ、Ⅲ……时,沉积相发生了变化,在垂直剖面A-A中,自下而上看到的是由石灰岩一页岩一砂岩一砾岩,即由细到粗的粒度变化过程,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小,称谓退覆,退覆地层是海退的产物。
地质构造的三种基本类型
地质构造的三种基本类型
三种基本类型
地质构造是指岩石组成的地质构造特征,包括断层、构造带、构造体、构造体联合体等。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主要有:线性构造、圆形构造和表面构造。
一、线性构造
线性构造是指由断层、断裂、褶皱、块状构造以及块体系等形成的,呈现出线性状的地质构造。
线性构造可以变更地层,影响地质的年龄,改变地表地貌,影响构造上的矿物成分,可以引起山谷、缝等地貌景观。
二、圆形构造
圆形构造是指由旋转变形和热演化变形形成的,呈现圆形状的地质构造,如拱形、圆形、扇形。
圆形构造可以影响地质的年龄,影响地表地型,可以影响构造上的矿物成份,也可以引起山洞、穴等地貌景观。
三、表面构造
表面构造是指冲刷、侵蚀、晶质腐蚀、风化等,形成的表面构造,包括地形特征和地貌景观特征,如山间山谷、悬崖峭壁、河谷湖泊、背山和海岸等。
表面构造可以影响地质的年代,影响地表地貌,也可以引起山洞、湖泊、海滩等地貌景观。
- 1 -。
地质构造详解
地质构造定义1: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形迹。
反映了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
应用学科:电力(一级学科);通论(二级学科)定义2: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地块和地层中产生的变形和位移形迹。
地质构造按其成因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勘测、工程地质(二级学科);工程地质(水利)(三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structures 或tectonicstructures)。
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多为构造运动),发生变形和变位后,形成的几何体,或残留下的形迹。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structures)与地质构造次生构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
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
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
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
地质构造类型及简介.pdf
第三节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质体(geologic body)或地壳中的岩块受到应力作用造成永久变形的产物。
地质体泛指天然的岩石块体,而不论其规模大小、形状、内部结构和成因。
地质体在地面上直接露出部分称为露头(outcrop)。
露头上往往赋存有地质构造的一些信息,因而成为地质工作者在野外调查研究的重要对象。
在应力作用下,地质体有的发生空间位置的变化(变位),如平移和平稳的升降;有的出现形体改变(形变和体变)和方位扭转。
这些变化后的产物统称为地质构造,常见的地质构造有水平构造(horizontal structure)、倾斜构造(dipping structure)、褶皱(fold)、断裂(fracture)以及岩浆岩作用产生的构造等。
一、地质构造空间位置的测定为了研究地质构造,首先要确定它的空间位置,也就是确定地质构造的产状。
组成地壳的岩石从总体上看,岩浆岩占绝大部分,其次是变质岩,沉积岩仅占地壳岩石总量的5%左右。
但从地壳表层(0-3km)的岩石看,具层状构造的沉积岩和火山岩超过岩石总量的80%。
地质构造的各种类型在层状岩石中发育最好,表现得最清楚。
下面着重介绍岩层产状的测定方法。
(一)岩层的产状(attitude of stratum)岩层的产状即岩层在空间的位置,以其层面在三维空间中的延伸方向和与大地水准面(水平面)的交角关系来确定,即用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变量来度量。
这三个变量称为岩层产状三要素(图12-4)。
1.走向(strike)层面与水平面相交所得的直线称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指示的方向即是岩层的走向。
它有两个方向(二者相差180°)。
走向表示岩层在空间的延长方向。
2.倾向(dip)在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为真倾斜线,此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线为真倾向线,真倾向线指示的方向是岩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
倾向只有一个,表示岩层向下倾斜的方位。
层面上与走向斜交的直线均为视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为视倾向线,其方向均为视倾向。
高中地理地质构造
高中地理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和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
地质构造的形成与地球的运动密切相关,它揭示了地球演化的规律和地球表面特征的形成原因。
地质构造可以分为内因性地质构造和外因性地质构造两大类。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中地理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分类、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一、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外因素作用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构造特征,包括地壳的构造、地质体的形态、构造运动和构造形成的过程等。
地质构造控制着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变化。
二、地质构造的分类1. 内因性地质构造内因性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内部的构造特征和动力学活动,包括地壳变形、地壳遗迹、构造运动等。
内因性地质构造主要是地震、火山活动、构造运动等造成的地质现象。
2. 外因性地质构造外因性地质构造是指由地表外力、气候效应、侵蚀和沉积等地质过程造成的构造特征,包括地貌、河流、湖泊、风化等。
外因性地质构造主要是由风、水、冰等外力造成的地质现象。
三、地质构造的特征地质构造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 地质构造是区域性的。
地球上的地质构造往往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一个区域内的相似地质特征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地质构造单元,如板块、地块等。
2. 地质构造是组合性的。
一个地质区域内常常存在多种类型的地质构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丰富的地质构造景观。
3. 地质构造是动力性的。
地质构造是地球内外力作用的结果,构造活动量大或小,构造运动迅速或缓慢,地形地貌的变化都与构造活动有关。
4. 地质构造具有时间性。
地质构造是地球演化的历史产物,构造形成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形成的结果也在不断演化和发展。
四、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1. 内因内因包括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和地球尺度的物质运动等。
内因构造是由地球自身的物质运动引起的,如地震、火山活动等。
2. 外因外因包括大气、水体、风、生物等地表的物质和作用力对地质构造的影响。
三大岩性和几种地质构造类型在矿山工程中的影响和分析
三大岩性和几种地质构造类型在矿山工程中的影响和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矿山开采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地质构造往往会对矿山的开采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使地质构造出现新的变化,造成不稳定的现象。
本文主要以地质构造的主要形式及其地层赋存特点,再结合三大岩性的构造性质,来阐述和分析几种地质构造类型对矿山建设工程的影响。
关键词:地质构造; 岩石;矿山工程;影响一、概述地质构造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而保留下来的形态。
广泛分布在沉积岩中,在岩浆岩、变质岩也有存在。
具体表现为岩石的褶皱、断裂、劈理以及其他层状、片状、块状、线状等构造。
在进行矿山工程建设时,地质构造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建设单位一定要对地质构造的主要形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充分利用地质构造中的构造优势,并避开劣势,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二、矿山工程中主要岩石的分类与构造特点分析1.沉积岩是矿山工程建设中最常遇到的岩石,它占地表岩石的70%,是已形成的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再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一般呈现层状分布,具有良好的层理性。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矿山工程中常见的沉积岩主要是由钙,硅,铁及泥等物质构成,其中硅质和铁质胶结的岩石比较坚硬,且不容易发生变形,钙质胶结的岩石在酸性环境中容易出现溶解,泥质胶结的岩石在遇到水的时候会出现软化的现象。
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页岩、泥岩、砂岩及砾岩等,沉积岩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约占全部世界矿产储量的80%,是矿山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研究对象。
2.变质岩是地壳中已经存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使原来岩石在固态状态下其成分及结构、构造上发生变化而形成的的新岩石。
变质岩在形成过程中,如果没有交代作用,则其化学成分基本取决于原岩的化学成分、如果有交代作用的话,也取决于交代作用的类型和和强度。
变质岩的岩性特征受原岩的控制,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也具有受变质作用影响在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上的特征性。
地质构造的三种基本类型
地质构造的三种基本类型
地质构造的三种基本类型
地质构造是指大地面的地质构成形态,其主要由岩石、岩浆、地壳热作用及其他地质过程形成的。
可以将地质构造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岩性地质构造、构造地质构造和流体性地质构造。
一、岩性地质构造
岩性地质构造是指构成大地及其表面的岩石,以及地表和地下构成的岩石显现出来的一切形态。
它包括岩层、火山喷发、地质现象、沉积地貌及其他岩性构造。
它们可以分为岩性地貌、岩性岩层、岩性火山和岩性沉积地貌。
二、构造地质构造
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大地构造形成的构造,以及岩石、岩浆、地壳热作用及其他地质过程形成的地质构造构成。
构造地质构造主要包括断层、折缝、山脊、山谷、滑动带及其他构造构造。
三、流体性地质构造
流体性地质构造是指水土流失、气象活动及其他流体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
特别是水土流失引起的地质构造,如河道、湖泊、沟渠、洞穴、洼地、流域沟谷等。
地形和地下形态也属于流体性地质构造,如地下水储存空间、地下河流、地下湖泊等。
- 1 -。
地质及矿产特征简况
地质及矿产特征简况地质及矿产特征是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球区域所具有的地质构造、地质成因、地质岩性、以及地质资源的类型、分布和特点等方面的总称。
地质及矿产特征的研究对于资源勘探、矿产开发和地质灾害预防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以地质及矿产特征的常见类型为例进行简要介绍。
一、地质构造特征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和上地幔层中的各种构造单元和构造部件的总称,包括构造的形态、构造的性质、构造的层次和构造的地质发育历史等。
地质构造特征分为大尺度的构造特征和小尺度的构造特征。
大尺度的地质构造特征包括板块构造、断裂系统、褶皱带和地槽等。
板块构造是指地壳板块的分布和运动特征,例如地球上的几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等。
断裂系统是指由断裂带和断裂带群组成的构造系统,断裂带是地壳断层的集合,断裂带群是多条断裂带同时存在的构造体系。
褶皱带是由多条褶皱组成的构造带,褶皱是一种地质现象,是地壳的形变结果。
地槽是指地壳下凹的地形构造,是地球地壳的形成和演化的结果。
小尺度的地质构造特征包括岩层的倾向和倾角、断裂的发育特点、褶皱的形态和大小、岩层的变形特征等。
这些特征的研究对于油气勘探、矿产资源开发和地震灾害预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地质成因特征地质成因是指地质现象和地质事物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包括地壳内部和地壳表面的各种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
地质成因特征研究的是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力学性质和物质循环规律。
地质成因特征主要包括地球动力学、地层发育、岩石圈演化和化学作用等。
地球动力学是指地球内部力学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研究,包括板块构造和地震等。
地层发育是指地层在地质历史中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包括沉积、抬升和侵蚀等。
岩石圈演化是指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包括地球内部的岩石变质和岩浆活动等。
化学作用是指在地壳中的物质元素和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化学反应,包括矿物形成和岩石风化等。
三、地质岩性特征地质岩性是指岩石的结构和组成特征,包括岩石的矿物组成、岩石的结构和岩石的物理性质等。
郑州市地质条件概况
郑州市地质条件概况
简介
本文档旨在概述郑州市的地质条件。
郑州市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和交通枢纽。
了解郑州市的地质条件对于该
地区的发展和规划至关重要。
地质特征
郑州市地质条件多样,包括以下主要特征:
1. 地质构造:郑州市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地质构造复杂多样。
主要构造类型包括隆起、断裂和褶皱带等。
2. 地质年代:郑州市地质年代较古老,包括古元古代、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四至新生代等。
3. 地质类型:郑州市地质类型多样,包括河流沉积、湖泊沉积、河湖交互演化沉积等。
主要岩石类型有沉积岩、火山岩、变质岩等。
4. 地形地貌:郑州市地形地貌变化较大,包括平原、丘陵、河
谷和山地等。
地貌类型多样且地貌起伏较大。
影响及应用
郑州市的地质条件对该地区的各项活动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并在以下方面得到应用:
1. 作为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的依据。
2. 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3. 对资源勘探和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4. 对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结论
郑州市的地质条件多样,对该地区的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和研究地质条件,可以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指导基础设
施建设,优化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实现可持续城乡发展和环境保护。
以上是对郑州市地质条件的概况,希望能为您提供有用的信息。
各城市地质情况简介
各城市地质情况简介1、乌鲁木齐1.1、地形地貌市区南为柴窝堡断陷盆地, 北为准噶尔盆地, 城区处于妖魔山、东山等低山丘陵所环抱的山间盆地之中。
乌鲁木齐河从南向北纵贯市区, 两岸阶地及山前坡洪积、冲洪积倾斜平原已成为或将成为城建区。
1.2、工程地质1.2.1 工程地质划分1.2.2 工程地质评价I低山丘陵区有的地区基岩裸露, 有的地区被不同成因的第四系堆积物覆盖。
由于受新构造运动影响上升, 后又被侵蚀切割, 地形起伏不平, 地下水贫乏。
对干早多震的乌鲁木齐来讲, 其小区烈度可高于基本烈度, 且城市供水困难, 交通不便, 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II河谷平原区岩性主要为冲积、冲洪积和坡洪积所形成的粗颗粒沉积, 即砂卵砾石、细园砾及碎石土等。
物理力学性质好, 地下水水质好不具侵蚀性。
尽管有些地区地下水埋深小于米, 但无细粒砂土层, 不存在震动液化问题。
地形平坦, 交通方便。
当有同级地震发生时, 小区烈度将低于低山丘陵区。
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黄上丘陵亚区除具备该一级区的不足外, 低山丘陵区所划分的四个亚区中。
I3还因黄土本身大孔隙性、湿陷性、垂直节理发育和力学强度低的弱点, 工程地质条件则更差。
I2冰水台地亚区:尽管其岩性为砂卵砾石、物理力学性质较好, 但因受后期侵蚀破坏,而形成沟梁相间地形, 于城市建设不利。
I4山前坡残积准平原亚区:其岩性主要为坡残积碎石土, 力学强度较高, 地形较平缓,市区扩大, 可向该区发展。
I1基岩低山丘陵亚区可将基岩作为建筑物地基, 力学强度高, 且地下水埋藏深, 可建高层建筑。
但缺少平坦地形, 且高陡地形处, 地震时小区烈度高。
Ⅱ1河谷冲积平原亚区:其岩性为细圆砾, 属中密一密实的, 据规范, 其允许承载力, 中密者可达30一50T/m2, 密实者可达50一70T/m2。
该区第四系覆盖层厚仅10一20m,在同级地震和同震中距的情况下, 小区烈度低于覆盖层厚度大的Ⅱ2亚区。
Ⅱ3山前坡洪积平原亚区其岩性为细粒土砾及碎石土, 力学强度低于砂卵砾石层, 且还具有一定的压缩性, 工程地质条件劣于Ⅱ1, Ⅱ2两亚区。
地质构造类型及其特征
地质构造类型及其特征
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因地质力学作用而形成的各
种构造形态。
根据形成机制和特征,地质构造可以分为许多类型,
主要包括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火山构造和地形构造。
褶皱构造是由地壳中的水平应力造成的地层褶曲形变所形成的,其特征是地层的波状弯曲,包括背斜和洼陷等形态。
褶皱构造常常
形成山脉、丘陵等地形,同时也会影响地下资源的分布和运移。
断裂构造是由地壳中的垂直应力造成的地层破裂和错动所形成的,其特征是地层的位移和错动,包括正断裂、逆断裂和走滑断裂
等形态。
断裂构造常常形成断崖、断坡等地形,同时也是地震活动
的主要发生地。
火山构造是由地壳中的岩浆活动所形成的,其特征是火山口、
熔岩台地、火山锥等形态。
火山构造常常形成火山、火山岛等地形,同时也是地球表面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形构造是由地表水力、风力、重力等因素作用所形成的地表
形态,其特征是河谷、峡谷、冰川、风蚀地貌等形态。
地形构造是
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地表形态的多样性和地球表面动力学的活跃性。
总的来说,地质构造类型及其特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丰富多彩的地质景观。
对地质构造类型及其特征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形成过程。
高中地理地质构造
地理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而地质构造作为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更是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地质构造主要探讨地球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我们认识和利用地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地理构造作为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形态、运动规律等方面的问题。
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演化的结果,它通过地壳的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使得地壳不断发生改变。
地球构造主要分为内部构造和外部构造。
内部构造指的是地球内部的地幔、外核和内核的构造,这些区域形成了地球的内部结构。
外部构造主要包括地壳、地形和地貌等。
地壳又可以分为地壳岩浆活动区和地壳构造带。
地壳岩浆活动区主要是指在板块相互碰撞和与地幔交互的地球表面岩浆活动的区域,而地壳构造带是指地壳中存在的断裂、褶皱和隆升沉降等地质构造形态。
地壳岩浆活动区造成了地质带的形成,而地质带又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壳的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造成的地质带不仅是地球上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居住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晚中生代到新生代的构造运动造成了中国东部沿海平原的形成,这样的地理构造带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而在中国的西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兴起与黄土高原的地质构造关系密切,生长于黄土层中的作物给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提供了重要支持。
除了构成宜居地带、农业适宜区的地理构造,地质构造还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例如,斯拉夫斯夫区的煤炭储量丰富,这是由于该区域产生了大量暴露于地表的生物化石造成的。
地理构造对于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地质构造对于矿产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质构造对人类的影响不仅限于自然环境的利用和生产活动,还包括自然灾害的产生。
例如,地震是地壳内部构造变动及其运动规律的结果,而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震灾害对于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可以对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进行预测和防范,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构造地质学
2024/6/15
构造地质学
二、侵入岩体原生破裂构造 侵入岩体在岩浆晚期冷凝阶段常发生脆性变形,形成 产状、性质各异的断裂构造。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它 们作了分类。 克鲁斯的几何学分类 20世纪20年代,克鲁斯(H.Cloos)根据侵入体中节理 的产状及其与流动构造的关系,将侵入岩体中的节理可分 为六类: 1.L节理 又称层节理,是与流面平行的节理,常平 行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面,产状一般较缓。 2.S节理 又称纵节理,是平行于流线、垂直于流面 的节理,倾斜一般较陡。
熔岩被 喷发规模大、厚度和成分较稳定、产状平缓 的喷出岩体。熔岩被的覆盖面积以数千平方公里至数十万 平方公里,厚度数百至数千米。熔岩被主要由裂隙式喷发 而成,多为基性玄武岩。
2024/6/15
熔岩被
构造地质学
熔岩流 带状和舌状展布的熔岩。一般由 中心式喷发而成。
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群岛詹姆斯岛上 基性熔岩中的流动构造
构造地质学
二、侵入岩体产状
根据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可以将侵入岩体分 为整合侵入岩体和不整合侵入岩体。
1、 整合侵入岩体 指侵入岩体的边界面基本上平行于围岩的层理或片理 的侵入岩体。根据整合侵入岩体的形态、大小,可进一步 分为岩盘、岩盆、岩床和岩鞍等。 岩床 顺层侵入的板状侵入岩体。岩床规模不等,一 般多为中小型,厚度自数十厘米至数米。组成岩床的岩石 成分自酸性至基性、超基性,但以基性岩床居多。
岩盆和岩盘
岩鞍 新月形或马鞍 状小岩体,产出于褶 皱转折端虚脱部位。
工程地质学基础 第三章 地质构造、地史学及地质图.
3) 褶曲的类型
褶曲的基本类型有两类:背斜和向斜(读图)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的弯曲构造,称为背斜。
向斜:岩层向下凹的弯曲构造,称为向斜。
背斜的特点是:
A 两翼产状倾向相背 B 核部岩层老、翼部岩层新 C 由核部向两侧岩层对称重复出现
向斜的特点是:
A 两翼产状倾向相向 B 核部岩层新、翼部岩层老 C 由核部向两侧岩层对称重复出现
工程地质学基础
史付生
课程基本内容
1 绪论(1) 2 矿物与岩石(7+8) 3 地质构造、地史学及地质图(8) 4 水的地质作用、土体的形成与特征、地貌学基 本概念(6) 5 岩、土体工程性质(6) 6 常见地质灾害(3) 7 工程地质勘察(1)
3 地质构造、地史学及地质图
3·1 构造运动的概念 3·2 地质构造的概念及地质构造类型 3·3 地史学基本知识 3·4 地质图
根据褶皱的对称性分类:
对称褶皱:褶皱的轴面与水平面垂直,或与褶皱包络面垂直,而 且两翼的长度也基本相等。 不对称褶皱:褶皱的轴面与水平面斜交,或与该褶皱的包络面斜交,而 且两翼不等长
根据翼间角大小分类:
平缓褶皱:翼间角小于180°,大于120°。 开阔褶皱:翼间角小于120°,大于70°。 闭合褶皱:翼间角小于70°,大于30°。 紧闭褶皱:翼间角小于30°。
则取与南北方向平行的边与层面贴触,并使罗盘放水平(水准气 泡居中),此时罗盘长边(或S—N)与岩层的交线即为走向线,磁 针(无论南针或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走向。
2)测量倾向:把罗盘的N极指向岩层层面的倾斜方向,同时 使罗盘的短边(或与东西方向平行的边)与层面贴触,气泡居中, 罗盘放水平,此时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倾向。
(1)测量方向 用罗盘测量任一目标的方向时,永远以00(即N方 向)对准目标,使水准气泡居中,然后读磁针北端所指方位刻度盘上 的数字,即为所测目标的方位角。记录时除记方位角值外,还要冠 以所处象限名称,如SW230°,其中230°是方位角,SW是象限称呼。
工程地质 第3章 地质构造
等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平行或重合。
水平岩层具有以下特征 (3) 水平岩层顶面与底面的高程差就是岩层的厚度。 (4) 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即岩层顶层和底面地层界 线间的水平距离)与地面坡度、岩层厚度有关。
a—露头宽度
h—岩层厚度
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
(a) 立体图
(b) 平面图
倾斜岩层:岩层层序正常,上层为新岩层,下层为老岩层, 层面与水平有一交角的岩层。
倾斜岩层地层界线的分布特征 “V”字形法则
(1)当岩层倾向 与地面坡向相反时, 岩层界线与地形等 高线弯曲方向相同, 岩层界线弯曲程度 较小,等高线弯曲 程度较大
1 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
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沟谷处指向沟谷上游;山脊处指向山脊下坡
“V”字形法则
(2)当岩层倾向与地
面坡向相同,且岩层 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 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 线弯曲方向相反。
倾斜构造
S
单斜构造
岩层的产状
产状: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延伸方位及其倾斜程度。
产状的三要素 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 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就是 岩层的走向。 倾向:垂直走向线、沿岩层面向下倾斜的直线叫倾斜线(又称真倾斜线), 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称为倾向线,倾向线所指的方向为倾向(又称真 倾向)。 倾角: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倾向线)的夹角叫倾角,又称 真倾角。
沿剪切破裂面形成,常与褶皱伴 生,并多在一个翼上平行于褶皱 发育
断层面倾角 一般多在50°~60°以上 断距可以从几厘米道数百米, 延伸范围一般自几米到数公里。 野外有时见到数条正断层排列 组合在一起,形成阶梯式断层、 地垒和地堑等
倾角较小 冲断层:倾角大于45° 逆掩断层:倾角45°~25° 碾掩断层:倾角小于25° 断层带中夹有大量的 角砾和岩粉
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描述
地质资料要点1.变质核杂岩目录概念:特征:变质核杂岩变质核杂岩是构造上被低角度正断层(剥离断层)拆离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形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隆起、其剥离上盘是年轻的沉积岩系,往往出现在造山带的核部。
编辑本段概念:由于岩石圈的伸展拆离基底隆升和地表的剥蚀作用使地壳深部的变质岩和深成岩逐渐上升而出露地表,这套深部岩石称为变质核杂岩。
也称为火山侵入杂岩。
编辑本段特征:(1)形态特征:外形近圆形或椭圆形(2)结构特征:上拆离盘,拆离断层,下拆离盘。
(3)拆离断层特征:分隔上拆离盘与下拆离盘,由下之上断层岩由糜棱岩变为断层角砾岩(4)变质特征:下拆离盘岩石变形变质程度深,上拆离盘岩石基本未变质变形相对较弱(5)地层缺失:盖层底部缺失部分地层或地层厚度减薄开放分类:2.剪切带剪切带shear zone发育在岩石圈中具剪切应变的强烈变形带。
这一变形带可以是应变不连续的面状构造(断层),或者在露头尺度上见不到几何不连续性而呈连续应变的韧性剪切带。
自然界存在不同尺度的剪切带,可以从微观的剪切带剪切面到几十米、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长的巨型剪切带。
小者仅见于岩石薄片中,大者可延伸上千千米。
按照剪切应变发生时的岩石的力学行为不同和应变速率的差异,剪切带可以分为3种类型:①脆性剪切带。
即断层。
一般在不高的温度、压力和高应变速率的条件下形成,碎裂岩系列代表地壳7~10千米以上脆性剪切带的产物。
②韧性剪切带。
产在较深部位的剪切应变带,其伴生的长英质糜棱岩的形成深度通常不小于15千米。
③脆-韧性剪切带。
宏观上在一韧性剪切变形带内,但可见到把剪切带岩石错开或带内出现羽状拉张裂隙。
一般认为,此类剪切带的形成环境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内。
对这类剪切带发育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对脆-韧性的转化及地震带和非地震带的存在边界等问题的认识。
通常认为,从脆性到韧性剪切带是不同构造层次之间剪切滑动的表现。
1977年R.H.西布森提出剪切带双层模式,将剪切带自上而下划分为脆性域和准塑性域,两域之间也就是地3.剪切应变shear strain剪切时物体所产生的相对形变量。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张伯声院士生平简介:张伯声院士,1903年6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乔楼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西安逝世。
192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攻读地质学。
1930年回国,先后在焦作工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河南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和岩矿学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伯声教授随同北洋工学院从天津迁到陕西,先后在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原北洋工学院的教师纷纷返回天津,但他则认为,秦岭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随西北大学迁回西安,出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解放后,张伯声院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1月调任西安地质学院长。
张伯声院士为地质教育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整整奋斗了64年之久,献出了他的毕生精力,为党、为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
张伯声教授被公认为陕西省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他一贯的教育思想。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1. 折叠构造折叠构造是地壳中最常见的一种构造类型,它主要由岩石层的弯曲和变形所形成。
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多样,折叠构造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区。
这种构造类型通常出现在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区域,如青藏高原、秦岭山脉等。
折叠构造可以分为对称折叠和不对称折叠两种形式。
对称折叠是指岩石层两侧相互对称的弯曲形态,而不对称折叠则是指岩石层两侧不对称的弯曲形态。
这些折叠结构在地质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壳演化过程以及资源分布规律。
2. 断裂构造断裂构造是指岩石层之间发生断裂并产生位移或滑动的现象。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碰撞带上,断裂活动频繁。
其中最著名的断裂带是中国地壳运动最活跃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中国东南沿海断裂带。
断裂构造可以分为正断裂和逆断裂两种类型。
正断裂是指岩石层之间产生拉伸力而发生的断裂,逆断裂则是指岩石层之间产生压缩力而发生的断裂。
这些断裂构造对地质灾害、矿产资源形成等具有重要影响。
3. 地块构造地块构造是指由不同性质和年代的岩石组成的地壳碎片,它们在长期地壳运动中相对稳定,并形成了明显的界限。
我国地块构造非常复杂,以青藏高原为代表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链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地块构造。
在地块构造中,各个地块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边界,这些边界通常由大规模的断层或剪切带所控制。
这种构造类型对于理解板块运动、大陆演化以及山脉形成等有着重要意义。
4. 山脉构造山脉构造是指由岩石层的隆升和挤压所形成的山地地形。
我国是世界上山脉最多、最密集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著名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等。
山脉构造通常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它们在地壳运动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挤压力和剪切力。
这些构造对于研究地壳演化、构造变形以及资源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5. 盆地构造盆地构造是指由岩石层的下沉和堆积所形成的凹陷地形。
我国拥有许多大型盆地,如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珠江三角洲等。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 大 地
向分区的特征。 按板块观点,中国大地
构 构造位置位于印度板块与亚
造 洲板块碰撞带和亚洲板块与
位 太平洋板块俯冲带附近,致
置 )
使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与板 块的碰撞和俯冲至为密切。
二、中国区域地质概貌及特点
2.2.2.
西部地区:构造线以北西西为主,由许多地槽褶皱系和中间 地块组成,习惯上称为西部地槽区。
区
域
地
质
基
本
特
征
(
深
硅镁层断裂主要是张性断裂,它控制着华北、苏北、江汉等
断 裂 简 述
地一系列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发生和发展。重要的有沧州深断 裂带、聊城-兰考深断裂带以及汾渭地堑深断裂系等。其共同特 点:平面上呈“之”字形折线,追索现象十分明显;剖面上为一系
) 列阶梯式正断层与盆地同步发展,往往形成箕状凹陷的边界,普
断 系19大兴安岭-太
裂 行山-武陵山深断
简 述 )
裂系20汾渭地堑深 断裂系21华南北西 向深断裂系。
3.特提斯-喜马拉雅断裂系
2.2.3.
指中国西南部以一系列巨大的弧形断裂为主干的断裂系。这
是一个中、新生代的断裂体系,它控制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巨型
中 地槽带的发展,并使古亚洲大陆上的一些古断裂重新复活,为特
相对稳定的地区。它可以是保存下来的古地台碎块或早期固结的
褶皱地区,如佳木斯隆起。
(二)地台区构造单元名词
划分依据: 基底及盖层构 造在地史阶段 和空间分布上 的差异性,岩 浆活动和深断 裂特征。
一级构造单元:
1.地台:指大陆壳上地形起伏不大的稳定地区。具有明显的 基底和盖层双层结构。在An∈纪变质基底之上的沉积盖层,厚 约1~3km,发育比较完全。如俄罗斯地台、塔里木地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层是具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断层在地壳中广泛发育,但其分布不均匀。多数断层发育在地壳上层,少数断层切入地壳下层,有的甚至切入岩石圈中下层。地球上最大的断层是作为板块边界的断层,如洋脊轴部大断层和板块边缘的走向滑动断层。
1.断层要素
(1)断层面(fault surface)断层面是指把地质体断开成两部分(两盘)并沿之滑动的破裂面。断层面一般为稍有起伏的不规则面。断层面的产状同岩层层面一样用走向、倾向和倾角来测定(图12-17)。大断层的断层面通常不是一个单一的几何面,而是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次级断层面组成断层带,其宽度达几十米至几千米。在断层带中夹杂着碎裂岩 块、岩屑、断层泥(fault gouge)以及固结的断层角砾岩(fault breccia)、碎裂岩(cataclasite)和糜棱岩(mylonite)。
图12-14根据转折端形态分类的几种褶皱
a-圆弧褶皱;b-尖棱褶皱;c-箱状褶皱;d-扇形褶皱;e-挠曲
五、断裂(fracture)
断裂是地质体受力发生破裂的变形,小的断裂须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大的断裂可延长几千千米。
(一)节理(joint)
节理是一种没有明显位移的脆性断裂(brittle fracture),它是地壳表层的岩石中发育最广泛的断裂构造。在岩石露头上相间几米至十几米都可以见到一条节理。有些地段节理的密度可达每米10条以上,岩石显得非常破碎。自地表向下随深度加大,节理的密度逐渐降低。但即使在深入地下2km的采矿洞内的岩壁上仍然可以见到节理。
水平构造在地貌上表现为,沟谷底部出露老的岩层;顺坡向上岩层逐渐变新;山峰顶为较新的岩层;在不同的沟谷坡上,只要高程相同,出露的岩层必定是同一时代的相当岩层。
三、倾斜构造
岩层层面在较大范围内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倾向和倾角变化不大(无突变)的构造称为倾斜构造。原始水平产状的岩层受到差异升降运动的改造,原始倾斜岩层被抬升到地表,都可以成为倾斜构造;巨型褶皱的一翼或大断层的一盘,也可能表现为倾斜构造(图12-9)。
5.轴面(axial plane)指平分褶皱的一个假想面。
(三)褶皱的分类
1.根据轴面和两翼产状的分类根据褶皱轴面和两翼产状可将褶皱分为直立褶皱(upright fold)、斜歪褶皱(inclined fold)、倒转褶皱(overturned fold)、平卧褶皱(recumbend fold)和翻卷褶皱(facing down fold)(图12-13)。其中倒转褶皱是其一翼地层的层序已发生了倒转;平卧褶皱的轴面近于水平;翻卷褶皱是早期褶皱的轴面再发生弯曲的褶皱。
(2)断层线(fault trace)断层面和断层带在地面的出露线称为断层线。由于地面的起伏和断层面自身的曲折,断层线通常也是曲折的。大的断层带及其两侧岩石甚为破碎,其露出地面的部位较易风化和剥蚀,地貌上常成为低洼地带,有些断裂带上有泉水溢出。
(3)断盘(fault wall)指断层面两侧相互错开的岩块。断层面倾斜时,断层面上的岩块称上盘(hanging wall),断层面下的岩块称下盘(footwall)。当断层面直立时,则用方位来命名,如断层面走向东西延伸,则称北盘和南盘。此外,也可按断盘相对运动方向来命名,将相对上升的一盘称上升盘(upthrown side),相对下降的一盘称下降盘(downthrown side)。
岩层呈水平产出时,没有倾向,倾角为零,其走向可以是任意方向。它的空间位置受岩层厚度控制。
似层状地质体(如岩脉、岩饼和面状分布的火山岩等)的产状,可以测量其延展面的走向、倾向、倾角和平均厚度来确定其在空间的位置。1. NhomakorabeaV”字形法则
“V”字形法则是指当不同产状的岩层分布于不同坡度及坡向的地形区时,如何根据地层出露线有规律弯曲的现象判断地层产状的法则。当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地层出露线弯曲方向与地形线相同,但地层出露线弯曲程度小于地形线,称“相反相同”(图12-6)。当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向一致、地层倾角大于地形坡度角时,地层出露线弯曲方向与地形线弯曲方向相反,称“相同相反”(图 12-7a);当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向一致、地层倾角小于地形坡度时,地层出露线弯曲方向与地形线一致,但地层出露线弯曲程度大于地形线,称“相同相同”(图12-7b)。
3.根据褶皱平面形态的分类根据褶皱在水平面上展布的长度与宽度之比,可划分为线状褶皱(linear fold),其长宽比大于10:1;短轴褶皱(brachyfold),其长宽比在10:1至3:1之间;等轴褶皱,其长宽比小于3:1。背斜式等轴褶皱常称为穹隆(dome),向斜式等轴褶皱常称为构造盆地(structural basin)。
第三节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质体(geologic body)或地壳中的岩块受到应力作用造成永久变形的产物。地质体泛指天然的岩石块体,而不论其规模大小、形状、内部结构和成因。地质体在地面上直接露出部分称为露头(outcrop)。露头上往往赋存有地质构造的一些信息,因而成为地质工作者在野外调查研究的重要对象。
倾斜岩层出露地面的表现与水平构造不同。当沟谷走向与岩层走向相交时,从沟口向沟头 出露的岩层可能由新到老(岩层向沟口倾斜),也可能由老到新(岩层向沟头倾斜)。此外,最高山峰上出露的不一定是最新的岩层,最低谷底上出露的不一定是最老的岩层。
岩层的顶面或底面常保留着成岩过程中的某些标志,如泥裂、波痕、雹痕、残根等。岩层形成以后受到构造运动而变位、变形,若顶面仍然在上,底面在下,层序是下老上新,称为正常层序(normal succesion)。当顶面在下,底面在上时,表明岩层倒转了,层序是下新上老,称为倒转层序(reversed succesion)。在野外的露头上常根据岩层顶面或底面特征和成岩过程中的特殊标志来判定岩层的层序。如层面上的泥裂,正常位置是裂口上宽下尖。若层序倒转,则裂口朝下,尖端相上(图12-10)。
(4)断距(separation)断层两盘相对滑移的距离称为断距(图12-16中AA'或BB'为断距)。小断层的断距仅几米或更小,大断层的断距可超过100km。
节理的成因有多种。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节理称为原生节理(primary joint),如喷出岩在冷凝固结过程中产生的柱状节理(prismatic joint)(图12-15)。成岩后形成的节理为次生节理(secondary joint)。岩石经风化作用而产生的节理即是次生节理,又称风化节理,属非构造节理。由构造运动产生的节理称为构造节理(tectonic joint),属于次生节理。
四、褶皱
(一)褶皱的基本形态
褶皱是岩层在应力作用下产生连续弯曲的塑性变形(plastic deformation)产物,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没有破坏。褶皱的基本类型有两种:背斜(anticline)和向斜(syncline)。其规模有大有小,小的须用显微镜观察,大的可宽达几千米,延长达几十千米(图12-11)。
(一)岩层的产状(attitude of stratum)
岩层的产状即岩层在空间的位置,以其层面在三维空间中的延伸方向和与大地水准面(水平面)的交角关系来确定,即用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变量来度量。这三个变量称为岩层产状三要素(图12-4)。
1.走向(strike)层面与水平面相交所得的直线称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指示的方向即是岩层的走向。它有两个方向(二者相差180°)。走向表示岩层在空间的延长方向。
(二)褶皱要素
褶皱的基本要素有核、翼、转折端、枢纽和轴面(图12-12)。
1.核(core)或称核部,指褶皱中心部位的岩石。
2.翼(limb)或称翼部,指核部之外的两侧岩石。
3.转折端(hinge zone of fold)指褶皱从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弯曲部分。
4.枢纽(hinge of fold)指同一褶皱面上曲率最大点的连线。
2.倾向(dip)在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为真倾斜线,此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线为真倾向线,真倾向线指示的方向是岩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倾向只有一个,表示岩层向下倾斜的方位。层面上与走向斜交的直线均为视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为视倾向线,其方向均为视倾向。
3.倾角(dip angle)层面上真倾斜线与真倾向线的夹角为岩层的真倾角,简称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的夹角为视倾角。所有的视倾角均小于真倾角。
1.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
2.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新,两侧岩层依次变老。
若褶皱的岩层上升到地表而未受到剥蚀作用时,则背斜为高地,向斜为低地,地面上仅见到时代最新的岩层。褶皱岩层遭到强烈风化剥蚀后,地面的起伏主要取决于岩石抗风化剥蚀的能力。若褶皱岩层为同一种岩性或强度相近,由于背斜核部断裂较向斜核部发育,背斜核部很可能成为低地或谷地,向斜核部反而形成高地或山梁(图12-11b)。
图12-13根据轴面和两翼产状分类的几种褶皱
a-直立褶皱;b-斜歪褶皱;c-倒转褶皱;d-平卧褶皱;e-翻卷褶皱
2.根据转折端形态的分类图12-14画出了5种褶皱的立体图。其中圆弧褶皱(arcual fold)的转折端成圆弧状;尖棱褶皱(chevron fold)两翼较平直,转折端呈尖角状;箱状褶皱(bod fold)的转折端宽阔平直,两翼陡立;扇形褶皱(fan fold)的两翼均向核部倾斜,因而两翼岩层新老层序倒置。挠曲(flexure)出现在褶皱不发育的缓倾斜岩层中,其局部地段出现台阶式弯曲,有些学者称其为膝折(kink)。
在应力作用下,地质体有的发生空间位置的变化(变位),如平移和平稳的升降;有的出现形体改变(形变和体变)和方位扭转。这些变化后的产物统称为地质构造,常见的地质构造有水平构造(horizontal structure)、倾斜构造(dipping structure)、褶皱(fold)、断裂(fracture)以及岩浆岩作用产生的构造等。
利用V字形法则,不仅可以在地形地质图上间接“读”出研究区岩层的空间展布特征,也可以在野外研究中,直接根据岩层出露线的弯曲特征,分析岩层向地下延伸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