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DNA的损伤和修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该基因是必须基因,则称为致死突变。

产物仍有部分活性,表型介于野生型与突变型之间,称渗漏突变。 不影响或基本不影响蛋白活性,无明显表型变化,称中性突变。
(三)按其发生的原因:
1)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
2)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
人们有意识地利用物理、化学诱变因素引起的突变 。
2公斤重的太空茄
经历过太空遨游的辣椒种子,经宇宙射线照射大多发生了遗传性基因突变。 太空椒的培育利用了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
化学因素:
常见的化学诱变剂
化合物类别
碱基类似物 (如:5-BU)
羟胺类 (NH2OH) 亚硝酸盐 (NO2-) 烷化剂 (如:氮芥类)
分子改变
A→5-BU →G
T →C C →U G → mG
显性致死:杂合态即有致死效应。 隐性致死:纯合态时才有致死效应
wk.baidu.com4)条件致死突变:
在某些条件下致死,而在另些条件下成活的突变。
(二)从对遗传信息的改变:
1)同义突变:
碱基臵换后,原密码子变成了另一个密码子,但由于密码子 的简并性,因而改变前、后密码子所编码的氨基酸不变,故 实际上不会发生突变效应。 同义突变约占碱基臵换突变总数的25﹪。
正常生理条件下,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错配 经DNA聚合酶即时“校读”和错配修复系统“校改”后 仍然存在的碱基错配。 常见 A=C错配 G=T错配
A
T
G
C
DNA聚合酶3'→5'外切酶活性—校对作用: 这种酶活性的主要功能是从3'→5'方向识别和切除不配对的DNA生长链末端的核苷酸。
5’
5’
3’外切酶
变化规律: 嘧啶1→嘧啶2 嘌呤1→嘌呤2 都是转换型突变。
突变产物“U、H、X”都 不是DNA的常规碱基。 只有第三种变异危害小些。
b 脱嘌呤---碱基脱落
碱基和脱氧核糖间的糖苷键破坏,引起一个鸟嘌呤或腺嘌 呤从DNA分子上自发脱落或水解,造成某些位点无碱基存在。 这些空缺位点称无碱基位点(apurine site),简称AP位点。 嘧啶碱基与脱氧核糖间的糖苷键稳定程度高,不易脱落。 生理条件下,嘌呤容易脱落且速度较快,是嘧啶的20倍。
O N R P R N O N N O R N O N O CH3 CH3 O R N N CH3 O O
UV
CH3
P
胸嘧啶二聚体 ( T T )
)
T
T
A A ----嘧啶二聚体的形成,减弱了双链间氢键作用,引起DNA变形。 如果生物体内修复系统失灵,则细胞走向死亡。


人皮肤因紫外线照射形成二聚体频率可达每小时5×104细胞, 局限在皮肤中,因为紫外线不能穿透皮肤。 但微生物受紫外线照射后,就会影响其生存。
胞嘧啶
腺嘌呤
次黄嘌呤
次黄嘌呤
例2: 胞嘧啶C脱氨基后变成尿嘧啶U。
例3:
鸟嘌呤G→黄嘌呤X
鸟嘌呤 G
黄嘌呤 X
氧化脱氨 引起双链碱基配对的变化:
5’…C… → …U… 3’…G… → …A…
5’…A… → …H… 3’…T… → …C… 5’…G… → …X… 3’…C… → …C…


3’
3’ 5’
5’外切酶 3’
32
错配修复

错配修复可以纠正几乎所有的错配。 错配修复是以底物链上的信息为模板进行的,因此这个系 统有区分底物链和新合成链的机制,细胞通过识别DNA链 的甲基化状态来区分底物链和新合成的链。


整个修复过程可以分为识别、切除和修补等步骤。

大肠杆菌: 无修复机制时---错配率10-2 DNA聚合酶“校读“后---10-6 错配修复系统的校改后---- 10-10
皮肤、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消化系统的改变最为明显
生育能力受损、致癌和胎儿死亡和畸形。
时间防护 + 距离防护 + 屏蔽防护
人类史上的灾难

1945.8 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事件,当地居民受核辐射影响,肿瘤、
白血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1986.4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 2011.3,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
2 碱基的自发损伤
a 碱基脱氨:
DNA分子的自发脱氨指胞嘧啶、腺嘌呤和鸟嘌呤所携带 的环外氨基(-NH2)所发生的自发丢失现象。
通常发生在pH和温度改变时。温度升高加快脱氨。
碱基脱氨对DNA的损伤主要表现为DNA复制中的碱基错配。
例1:腺嘌呤A →次黄嘌呤H
脱氨
它们原有的C-NH2, →脱氨→C=O →碱基品种变化 →DNA复制中碱基错配 →DNA变异。

这些交联是细胞受电离辐射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染色体畸变
的分子基础,会影响细胞的功能和DNA复制。
DNA链的交联:
损伤
交联
两条双链DNA 这种“X”型的交联,导致染色体畸变,细胞容易死亡。
三、化学因素对DNA的损伤 1. 碱基类似物
.
.
核苷 核苷酸:磷酸-----戊糖-----含氮碱基
磷酯键 N糖苷键
核苷酸与核苷酸之间是磷酸二酯键
二、物理因素引起的DNA损伤
1
紫外线(UV)
短波紫外 220-320nm 基因 嘧啶二聚体形成 光化学产物 蛋白和酶的改变 活性氧自由基
长波紫外
320-400nm
DNA损伤主要是形成嘧啶二聚体。 DNA同一条链上,相邻的嘧啶受诱变因素作用, 以环丁烷嘧啶二聚体形式共价相连。 如TT、TC、CC等二聚体。

时间:DNA复制时期,即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则影响其功能和生存。 可导致疾病甚至癌变或死亡。 不遗传

若发生在生殖细胞,则可能影响后代。可遗传
代代相传
基因突变的形式 ┯┯┯┯
┯┯┯┯ ATGC TACG ┷┷┷┷
ACGC TGCG ┷┷┷┷ 替换 ┯┯┯ 缺失 AGC TCG ┷┷┷ 插入 ┯┯┯┯┯ ATAGC TATCG 重排 ┷┷┷┷┷ ┯┯┯┯ AGTC TCAG ┷┷┷┷
(由于环境的恶化,基因突变的频率越来越高)
4、可逆性
野生型基因
正突变 回复突变
突变型
回复突变率一般低于正突变率。
5、多害少利性
五、突变的类型
(一)从突变的表型:
1)形态突变:突变影响生物的形态结构。
2)生化突变:突变影响生物的代谢过程,
导致某特定生化功能的改变或丧失。
3)致死突变:突变影响生物个体的生活力。
有些疾病已知其遗传缺陷所在。但大多数尚在研究中。
三、引发突变的因素

内部因素:
大量的突变都属于由遗传过程自然发生的,叫自发突变 或自然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发生频率为10-9。

外部因素:
主要有物理和化学因素。 这些因素可诱发突变,称诱变剂。
物理因素:
紫外线和各种电离辐射
地中海贫血
(三)重排(rearrangement)
指DNA分子内发生较大片段的交换,也称重组。
移位的DNA片段可在新位点颠倒方向反置(倒位),
也可在染色体之间发生交换重组。
DNA转座
DNA断裂错接
Hb Leporeδβ基因的形成的机制
二、突变的意义(后果)
1.产生新基因,出现新性状。

功能获得或功能丧失
波长100-400nm
1.紫外线(UV)
真空紫外 短波紫外 长波紫外
100-200nm 220-320nm 320-400nm
2.电离辐射
指波长短、频率高、能量高的射线。 一切能使物质发生电离的辐射总称。 种类很多
带电粒子: α 粒子、β 粒子、质子 不带电粒子:中子、 γ 射线、X射线 天然辐射: 太阳、宇宙射线、地壳中的放射性同位素 人造辐射: 医院 工业

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的材料。
2. 突变仅改变基因型而无可察觉的表型改变

基因多态性 (polymophism): 指群体中个体间基因型的差别现象。
DNA多态性: 指正常人群中,DNA分子或基因的某些位点发生中性改变, 使DNA的一级结构各不相同,但并不影响基因的表达,形成多态; DNA的多态性可以看作是在分子水平上的个体区别的遗传标志。

本质上讲,多态性的产生在于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基因序列 中非编码区。

对个体而言,基因多态性碱基序列终生不变,并世代相传。
表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3. 突变导致死亡
突变若发生在对生命至关重要的基因上,可导致个体
或细胞的死亡。
4. 突变是某些疾病的发病基础
包括遗传病、肿瘤及有遗传倾向的疾病。
AT→TA或CG, GC→CG或TA
点突变-镰刀形细胞贫血
常染色体隐性、单基因遗传病,携氧功能只有正常红细胞的一半
正常红细胞
镰刀形红细胞
异常血红蛋白β链的第6位谷氨酸被缬氨酸所代替,导致红细胞形状改变。 碱基颠换 AT→TA
(二)插入(insertion)和缺失(deletion)
插入:DNA大分子上多了一个碱基对或一段核苷酸片段 缺失:一个碱基对或一段核苷酸链从DNA大分子上消失
1、普遍性 2、随机性
在自然界各物种中普遍存在。
基因突变的发生在时间上、个体上、基因上,都是随机的。 体细胞和生殖细胞均可发生基因突变。 生殖细胞突变频率高于体细胞。 体细胞突变在显性或纯合状态才能表现,出现嵌合体。
3、低频性
突变率是很低的。反应了物种基因的相对稳定性。
高等动植物10-5~10-8,细菌10-4~10-10
DNA的损伤与修复
刘国红
第一节
DNA损伤的概念、类型、意义
一 DNA损伤的概念

DNA损伤 (DNA damage) :
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DNA核苷酸序列的改变。 从分子水平看,指DNA分子碱基顺序或数目的改变。

DNA损伤又称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插入和缺失等,从而引起 基因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紫外线照射还能引起DNA链断裂等损伤。
2. 电离辐射
直接效应:DNA直接吸收射线能量而遭损伤。 间接效应:DNA周围其他分子(主要是水分子)吸收射线能
量产生高活性自由基进而损伤DNA。
结果:碱基脱落、碱基破坏、嘧啶二聚体形成、 DNA单链或双链断裂、DNA交联。
DNA链断裂:
电离辐射引起的严重损伤,断链数随照射剂量而增加。 单链断裂 双链断裂
插入
1 2
3
4
1 2
3
4 5
改变了基因核苷酸的数目
框移突变 (frame-shift mutation):
缺失和插入引起的三联体密码的阅读方式改变,
造成蛋白质氨基酸种类、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正常 5´… …GCA GUA CAU GUC … … 丙 缬 组 缬 缺失C 5´… …GAG UAC AUG UC … … 谷 酪 蛋 丝
2)无义突变:
某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突变为终止密码子,多肽链合成提
前终止,产生没有生物活性的多肽片段,称为无义突变。
3)错义突变:
碱基序列的改变使一个密码子变成编码另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 引起了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错义突变可导致机体某蛋白结构及功能异常,从而引起疾病。

严重影响蛋白活性甚至完全失活,影响表现型。
自发突变型和诱发突变间没本质上的不同, 诱变剂的作用也只是提高了基因的突变率。
(四)按突变的形式:

替换(base substitution) 缺失(deletion)


插入(insertion)
重排(rearrangement)
第二节
DNA损伤的机制

DNA自发损伤的机制
1 DNA复制时的碱基错配
C 碱基的互变异构
由于碱基氢原子位置的可逆性变化,导致基因发生酮式-烯醇式 或氨式-亚氨式间的结构互变。 导致A-C错配或G-T错配。
正常
正常
如: 腺嘌呤A的互变异构体A’ 可与胞嘧啶C配对,致A-C错配。
A’ 异构 A A 异构 T T A’ 复制
C
A T
C
3 自由基对DNA的氧化损伤
O2 ,OH ,H2O2等 如:造成DNA链上脱氧戊糖C-3或C-5磷酯键断裂。 自由基还可引起碱基损伤或脱落。
(一)点突变 (point mutation)
指DNA分子上一个碱基对的变异:碱基替换 base substitution
1. 转换 (transition):
同型碱基间的置换: 嘌呤代替另一嘌呤,嘧啶代替另一嘧啶
AT→GC 及 GC→AT
2. 颠换 (transversion):
异型碱基间的置换:嘌呤变嘧啶,嘧啶变嘌呤
单断发生频率为双断的10-20倍,但还比较容易修复;
对单倍体细胞(如细菌)一次双断就是致死事件。 损伤严重的碎片DNA无法修复,不属于突变的问题,
而是细胞走向死亡!
DNA交联

损伤类型:
链内交联:同一DNA链上碱基共价结合,如嘧啶二聚体形成
链间交联:不同DNA链间的碱基共价结合 DNA-蛋白质交联:DNA与蛋白质间以共价键相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