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3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1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时安排:一课时(4)准备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流程:一、导语设计,走近苏轼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学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
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
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
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
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书课题作者)二、展示学习目标(投影)三、整体感知课文,疏通文章内容(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互相解决疑难。
2、听录音:听清生字读音及难读句的节奏,标注在书上。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4、组织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
(二)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并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先小组交流,共同讨论,后全班交流解疑。
4、学生当堂笔译。
四、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出示投影:1、文章最后一句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你认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a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疑难。
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能借助页下注释及工具书粗通文意,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月下美景。
2、能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的心境,感悟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3、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法。
【课前预习】1、积累描写月光的诗文名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静悄悄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像笼着一层轻纱,如梦如幻。
面对如此美景,不由让人想起一些古代文人墨客对月光的描绘。
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有一位大文豪,他对月亮更是情有独衷,初一时我们就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时他就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的感慨,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抒情小品《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游承天寺时又有怎样的感慨呢?二、读一读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希望你能:(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有问题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品一品过渡:月下有怎样的美景呢?哪些句子是描写月下美景的呢?1、再读课文,展开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月下的美景。
(1)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月色的语句。
(2)展开想象,同桌交流,班级交流,师生点评。
2、过渡:作者为什么能把这幅“月光图”写得如诗如画?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喻庭院中月色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2、添一添,品意境: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
”一段话,好不好?四、悟一悟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他们的心境如何呢?请划住相关语句,并结合写作背景,说出你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整理_1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整理第一次上学问力量目标: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的人生态度,理解的特别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简洁的语言特点,过程方法目标:1、创设情境,引导同学走近漂亮的月夜,并能描绘月夜美景。
2、朗读,读出月夜的恬淡,读出的欣喜孤独旷达。
3、知人论诗。
供应相关资料,帮助同学深刻理解此文及苏轼。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苏轼的背景介绍,和对“闲”的领悟,学习旷达乐观从容的心态。
教学过程:一、导入:1.沟通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2.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急躁寻味。
3.有关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旧乐观,旷达。
并不“哀痛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文本生读课文,检查拼音、重点实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三、赏美景,品意境闻名的文学评论家曾写过一篇文章叫作《秋月冬雪两轴画》,这一轮秋月曾让很多人沉醉。
那么今日我们也不要辜负这一轮明月,和苏轼、张怀民一起去赏月吧。
文章描写月光的句子是(课件展现):同学齐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有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样的一个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大家认真地读这个写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
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邹辉涛【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全文。
2. 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3. 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感受歌者和词人苏轼所表达的感情。
导入本文,共同学习体会苏轼在这篇写月亮的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整体把握1、悟读--把握文章内容(1)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思考讨论并回答: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3)齐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读出韵味。
2、译读--疏通文意(1)自读,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互听全文。
(2)再读全文,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赏析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这幅月夜图有何特点?(3)文中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4)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2、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再读课文。
四、探究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准备以下问题。
(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亲密无间。
请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加以体会。
(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里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看见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2、学生再读课文,争取背诵文章。
五、拓展延伸1、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2、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你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月色描绘出来。
作者邮箱: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正确译讲全文。
2.欣赏景物描写的句子.理解作者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板书课题。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
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收尾抒内心感慨。
作者将这“闲人”这种超脱的情感融入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
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与阅读能力,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教学设想】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
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为主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
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1.熟练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写作背景。
3.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闲情。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体味写景妙处领悟作者情怀,通过诵读品味出文章的意境。
【教学难点】“闲”字的深蕴内涵,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学生发言)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记承天寺夜游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反思》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讲《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我也有好多想法想和你们分享呢。
这篇文章里,作者在晚上去了承天寺。
我就在想呀,他为什么大晚上不睡觉要出去呢?也许是他白天太忙碌,晚上想找个安静的地方放松放松。
就像我们有时候,学习累了,也想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
作者看到了月光,那月光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银纱。
我觉得他很会发现美,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多看看身边的美好。
比如说,春天的花朵,秋天的落叶。
小朋友们,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找到那些让我们开心的小美好哟。
《记承天寺夜游反思》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聊聊《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和朋友一起在寺里散步,他们什么话也没说,但是却能感受到彼此的心情。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和好朋友在一起,不需要说很多话,也能懂对方。
就像我们一起在操场上玩耍,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而且呀,晚上的承天寺那么安静,他们能静下心来感受这一切。
我们也要学会在安静的时候,想想自己的一天,有没有做什么好玩的事,有没有学到新东西。
小朋友们,这样我们就能变得越来越棒啦。
《记承天寺夜游反思》
小朋友们,我再和你们说一说《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把晚上看到的景色描写得特别美。
那月光,那竹子,那影子,好像就在我们眼前一样。
这让我明白了,我们要用眼睛仔细看,用耳朵认真听,才能发现身边的美丽。
比如说,下雨的时候,雨滴打在窗户上的声音;下雪的时候,雪花飘下来的样子。
小朋友们,我们要像作者一样,做个会观察、会感受的孩子哟。
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十七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了解古代承天寺的建筑和历史文化,并能够正确理解诗人对夜游承天寺的情感表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阅读、分析和创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欣赏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诗歌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掌握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2.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承天寺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承天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提问:你们对承天寺有什么了解?你们听过承天寺吗?2. 欣赏音像材料 (10分钟)•播放《记承天寺夜游》的音像材料,让学生通过感官体验进一步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回答: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看到了什么景象?3. 理解诗歌内容 (15分钟)•阅读诗歌《记承天寺夜游》,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节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学生独立阅读后,开展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分析诗歌结构与修辞手法 (20分钟)•分析诗歌的结构: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诗句组织方式、段落划分和章节安排等。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指导学生辨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5. 思考诗歌的主题 (15分钟)•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是什么,理解诗人对承天寺夜景的情感表达。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提出自己的见解。
6. 创作与展示 (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创作一段关于夜游承天寺的诗或散文。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诵读和展示。
7. 达成目标 (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六、教学延伸1.邀请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古迹,例如古寺庙、古城墙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1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记承天寺夜游》,借助资料筛选勾画相关信息。
(2)、复习整理有关“月”的诗句。
4、教师课前准备:1)、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2)、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相关视频、音频、图片,给学生直观上的感受,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课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4、美育目标: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重点与难点重点:体会文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难点:对文中“闲”字的理解。
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情节内容并不复杂,写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通过描绘一幅庭院月夜小景,借物抒情,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使人真实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让学生由阅读理解分析逐渐过渡到了欣赏评价,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习分析苏轼诗词、散文的内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在新课标理念的熏陶下,他们对新课堂的学习是比较熟悉适应的,已积累了一年的学习经验。
但由于所教班级的学生处于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意识、知识基础、自主探究能力仍较薄弱,文言文小品又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生疏的内容,加之作者又离他们生活的年代较远,学生不易理解,需要通过大量的朗读来仔细体会,认真感悟、品味,并对他们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通用12篇)导语:《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所创作的一篇佳作,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表达了苏轼乐观的人生态度。
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1今天,我上了一堂题为《记承天寺夜游》,授课完毕后,我感慨颇深,感觉到自己有许许多多的不足。
下面我就本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首先,我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够。
整堂课没有什么生气,死气沉沉,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只有几个成绩比较好的几个学生在比较积极地回答问题。
这让我认识到,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即使学生成绩不好,也要想方设法调动起他们的兴趣。
这就要求我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遵循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规律,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让内容和形式都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思维。
其次,我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差。
在教学的最后部分,时间比较紧了,这时,我就有些慌了,连最后对两组学生竞赛情况都忘记总结了,使整堂课有头无尾,可以说是本堂课最为失败的地方。
最后,我感觉我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运用不够,自己的教学语言缺乏感染力,语速又太快,这也很大地影响了我的教学效果。
我想这也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其实,我感觉还有许多我没有意识到的不足,在这里,恳请听课的各位老师及领导能够提出宝贵意见,以不断提高我的教学水平。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2《记承天寺夜游》以语言洗练、意蕴深幽、文化含量丰富而被誉为“神品”。
全文虽仅有84个字,但字里行间又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
文本解读容易,解读出作者欲掩藏的内容就不容易了,这对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一个挑战。
其中牵涉到有关苏轼的人生际遇、人格形象、哲学思想等问题,不是几节课就能够说清楚的。
这又需要老师对于苏轼其人有一定的了解,对教师的学养积淀又是挑战。
扛着锄头铁锹站在一座金山面前,怎么不叫人激动。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八年级教案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八年级教案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八年级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准备: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
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小品文。
在完成这篇文章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对此次教学过程的总结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之初,我设定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其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心境;三是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翻译文章,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对于文言句式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这说明在基础知识的教学方面,目标达成情况较好。
在情感体会方面,通过课堂上的引导和讨论,学生能够感受到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的那种豁达乐观的心境,也能理解他在月夜漫步时的那种微妙的情感变化。
但对于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部分学生的理解还不够透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在文学素养的培养方面,学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学会了从文字中品味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但在独立欣赏和分析文言文作品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
通过诵读,学生不仅能够熟悉文章的内容,还能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增强语感。
但在诵读的指导上,还可以更加细致,比如在语调、节奏、重音等方面给予更多的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通过诵读来理解文章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这种方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问题的设计还可以更加巧妙和深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和深化。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小组讨论的氛围比较热烈,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在讨论的过程中,个别小组存在讨论偏离主题或者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
课型:精读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在学习本文时,除了对字词的疏通外,重点是体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并从中感觉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方法: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习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一)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二) 再读课文,深入感受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师组织:当时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夜,万籁俱寂,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整个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动起来。
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苏轼有什么反映?(你能体会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吗?生交流师组织:“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1[设计思想]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
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
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2、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这个人就是苏轼。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3、齐读,读出韵味。
三、借助注释,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咏美文,理解意蕴,感悟作者情怀。
(一)、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起行?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一些反思:
1. 活动设计不够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没有为学生们提供足够具体的活动设计。
这导致他们在游览过程中经常迷失方向,无法充分体验夜游的乐趣。
下次我应该
提供更明确的路线和任务,让学生们更好地参与进来。
2. 缺乏背景知识的讲解:我没有在教学中充分介绍承天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让学
生们无法对景点的背后故事有更深入的了解。
下次我会提前讲解相关知识,让学生们
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3. 没有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在教学中,我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投影仪或手
机APP等,来展示承天寺的美丽景色。
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对景点的感受
和体验。
下次我将更加注重技术应用,以提供更好的视觉效果。
4. 缺乏互动和讨论:在教学中,我没有给学生们提供足够的互动和讨论的机会。
这导
致他们无法与他人分享观点和体验,也未能通过对话提出问题和思考。
下次我将更多
地安排小组讨论和互动环节,以增加学生们的参与感和思考深度。
总的来说,在《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中,我发现了上述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反思。
通过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我相信在下一次教学中能够提供更好的学
习体验,让学生们在夜游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苏版初二下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7课《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含反思、点评)
苏版初二下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7课《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含反思、点评)翟红梅教学目标:1、掌握词语,扩大文言词汇量,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2、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3、了解作者生平,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
2、掌握词句的赏析技巧。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文章所展现的意境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钟情于借月抒怀,所以才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幽静,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
大家知道,这最后两句诗出自于宋代大文豪苏轼之笔,今天,我们就跟随苏轼的脚步一起走进承天寺,去领略一下那里独特的月景,感受作者别样的心境。
【二】朗读之声:1、作家梁衡先生说,«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神品,那么,全文短短8 5个字,到底神在哪里呢?老师先示范朗读课文。
2、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
现在,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3、找一学生试读,其他同学做评价。
4、教师引导文言文阅读的技巧。
〔1〕要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有些字要读得慢一些,拉长一些,味道就出来了。
学生任找一句试读〕〔2〕要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夜游,又是月景,有些字读起来要轻一些,低一些。
拿〝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为例,试读。
〕〔3〕要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有些字词我们要读得快乐一点。
比如:欣然,亦,相与。
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处理的原因并试读〕〔4〕要读出一点内心的情愫。
〔抓住直接抒情的句子,找出〝闲〞字。
〕5、学生带着这些技巧齐读课文。
【三】翻译之准:1、准确把握文章内容,是我们理解文句的前提,同学们四人一组,结合书下注释,以合作的方式翻译课文。
2、老师把译文整理出来呈现,让学生去发现翻译中出现的错误,这样,解决了关注重点文言词语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已学文言知识和注释为文章断句并疏通文意。
2.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着重理解“闲人”含义。
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理解“闲人”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本篇文章较为短小,语言简单,文言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按照语义完整、停顿为文章加标点,借此来疏通文意。
本班学生课堂发言积极,但语文素养一般,口头表达能力欠佳,回答问题时能找到关键点,但表述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师提示和帮助总结。
语文学习兴趣较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度较好。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
当代作家梁衡在他的《秋月冬雪两轴画》里曾这样写到:“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
《湖心亭看雪》我们已经在练习中遇到过,今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明句读,晓文意。
结合已有的文言知识和注释,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为学案上的文章加上标点符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划段落,读美文。
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说每部分写了什么。
四、析美文、赏美景
1.全班齐读课文,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2.月光如何?文中如何描写?
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读到的月夜景色?
4.既然前两句已将月光的澄澈写得如此精妙传神,“盖竹柏影也”一句是否就多余了呢?
5.“盖”字可否删掉呢?
五、感其人,悟奇情。
1.赏空明之月的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用“我发现苏轼是一个的人,因
为(从文中找到依据)。
”的句式来回答。
(适时引入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
官。
2.“闲人”二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3.引入作者其他诗文来帮助理解。
贬官密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无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阅东坡,解气度。
推荐阅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
七、作业
1. 背诵全文。
2. 选一风景进行描绘,要求融情于景,让阅读文字的人能感受到你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昆明市重工中学杨淞文
辛苦准备很久的《记承天寺夜游》上完后,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听课老师的较好评价,课赛评委们也给出了如下评价:“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又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挖掘的知识面广、深,充分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很好。
让学生提出异议,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将材料进行理解,空间较开放。
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深度,真正做到了文学给人需要的境界。
”领导的错爱让我很是惶恐,在认真做完课堂实录后我静下心来反思了一下这堂课,现将收获整理如下:
其实这堂课我自己也还算满意,打磨过很多遍,真正上的时候因为学生的参与和投入让我也能放下所有顾虑去激情施教,所以下课后很久我仍处在课堂上那种高涨的热情中。
不得不说,学生给了我很多惊喜,首先是“明句读”部分学生的质疑与解疑让我很惊喜。
为了践行我教学设计中利用加标点的方式来疏通文意的想法,课前我并未布置学生预习,但这篇文章学生其实已经在之前早自习上齐读过多遍,有的学生已经会背了,所以课前我还担心学生很简单地就完成了加标点的任务,却静不下心来仔细推敲,达不到“晓文意”的目标,但学生的表现让我很是惊喜,他们在加标点的时候我就简单地检查了大家掌握的情况,没有我预想中的顺利,最可喜的是他们还主动将自己的困惑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四个问题都是极有价值的:“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和“夜”之间要不要停顿?“解衣欲睡”后面似乎应该打句号?“寻张怀民”后面语意未完,应该打逗号?“水中藻荇交横”和“盖竹柏影也”中间应该是逗号吧?明确了共性问题后学生小组讨论自己解决,解决的效果也比较好,大家依次明确:“夜”字前加逗号是为了停顿表强调;“解衣欲睡”和“月色入户”是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语意未完应该是逗号;“寻张怀明”一句是承接“念无与乐者”想要去找,而后面是已经找到,分别是两个完整的语意,所以中间应该是逗号;“水中藻荇交横”用了比喻,而“盖竹柏影也”一句则点明了比喻的本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中间应该打逗号。
因为我的学生基础不很理想,文言文的学习,他们本能地就有畏难情绪,四个文意问题的解决为后面的课开了好头,学生发现问题是他“跳一跳”能够到的,他们便来了兴致。
此外,在“悟奇情”部分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也让我很惊喜。
设计这环节时,思前想后,为了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最终我只抛出了一个主问题:“赏空明之月的是个什么样的人?”结果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和我预设的差不多,很多学生拿到这个问题便直奔着“闲人”二字去了,将文中其他信息一概抛到脑后,巡视学生小组讨论情况时我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我立即补充了一个要求:尽量多挖掘,把文章中每个句子都用上。
这样一来,学生又回到文中从头细细分析,其实这对后面“闲人”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学生最终得出了苏轼是一个“爱月、有诗意”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一个“幽默”的人,一个“随缘自适”的人等评价。
并且深刻地解读了“闲人”二字所蕴含的心境。
学生都有话可说,举手的人太多,但因为后面我还有一个借苏轼的诗词来揭示他心境的环节,不得不尽快结束了这一轮发言,这点让我很遗憾。
如果是常规课里,我一定会尽量让每个举手
的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哪怕的发言并不够精彩或独到,我始终觉得保护好学生的求知欲就是在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在我“坚持”拖了几分钟堂的情况下划下了一个完整的句号,宣布下课时,我留意到很多学生眼中都闪烁着两簇小火花,那是一种有所获的表情,而这也才是我这堂课最大的成就感来源。
课毕和听课老师们交流,大脑风暴般的讨论后,我又有了很多收获。
就我最担心的学生一来就直奔“闲人”二字,完全忽略其他文本的问题,老师建议我可以倒过来处理,让学生回到文中进一步寻找闲人的证据。
这种处理很机智,比我要求学生要全面得、认真地分析每一句文本要好。
一位非语文老师的课赛评委告诉我,他从我这堂课中得到了一个感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一点和我近期看书的心得不谋而合。
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中,老师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及时、准确、恰到好处、带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才是有效的评价,而有效评价可以促进师生交流,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思我平日的课堂,因追求“答案”,不注意鼓励学生,或者鼓励停留在表面,没能及时地抓住生的闪光点,以后要注意。
最后说说这堂课带给我的两个思考。
一、如何帮助学生简历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明句读”一部分我没有重讲文意,学生很欢愉地学了。
“析美文”时我让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从句中读到的月夜美景,除了一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了一遍便再无人举手。
我反思到这可能和学生对文言文没有信心有关系,他们其实有些抗拒字词的翻译,因为不确定,所以不安不自信,其他开放一些的问题就没有出现如此的情况。
二、如何点评学生的回答?最近听了很多老师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课堂语言太罗嗦了,就拿我自己而言,我总担心学生没有听清,所以习惯性地会重复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话语,这种机械的重复不仅没有意义而且浪费时间,很多本来答问题就不够自信,声音很小的同学也因此养成小声习惯,他们都等着我再帮他们重复一遍。
想来,这还真是个致命的习惯,在整理教学实录的时候我就关注了一下本节课的点评语言,较日常课堂要简练些,重复学生话语的情况要少些,但是鼓励性的话语还不够。
总说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找到遗憾再去弥补才会提升。
这堂课里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对“盖竹柏影也”一句中的“盖”字的挖掘还只停留在惊喜这个层面,其实“盖”字也有一种闲适的情愫在里面,正在因为闲,才会突然发现“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对于文本的解读一点点在加深,对教学的理解也一点点在积累,我愿意多借助一些公开课的平台来
打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