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中国药典》

合集下载

黄芪甲苷介绍以及提取

黄芪甲苷介绍以及提取

黄芪甲苷介绍以及提取黄芪性甘,微温;归脾、肺经。

补气养血,益气固表,这是黄芪的主要作用。

同时可以复脉固脱,生津止渴,是恢复元气的良药。

对于身体虚弱、精神萎靡、四肢无力或突发性休克等均有不错的疗效。

黄芪生用可以治疗身体淤血、手脚肿胀、皮肤红肿毒疮等疾病,主要有赖于其益气固表、利水排毒的作用。

蜜炙黄芪可以缓解元气不足、腑脏功能减退、脾虚劳倦、贫血等症状,得益于其补中益气、补血养血的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芪有防治感冒,治疗病毒性心肌炎,预防和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治疗和缓解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和缓解慢性肾炎,可用于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恢复,防治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

黄芪的主要成分有皂苷类、多糖类、黄酮类物质及有机酸,其中皂苷类和黄芪多糖是其主要活性物质,黄芪皂苷I、II、III、Ⅳ、V、VI、VII、VIII是主要的皂苷类物质。

《中国药典》(2015版)规定,黄芪甲苷的含量是黄芪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41。

黄芪甲苷是正品黄芪三萜皂苷中的黄芪皂苷Ⅳ,在黄芪药材中含量极低,一般在千分之一左右,而且黄芪中药材成分复杂,提取比较困难,并且现代药学的发展及新剂型新产品的不断出现,要求有效地提取黄芪中的黄芪甲苷,对于产品研发和创新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现阶段对于黄芪甲苷的提取方法和工艺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在传统提取基础上,出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微波辅助萃取、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所以研究高效快速提取黄芪中黄芪甲苷的方法和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芪甲苷可以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黄芪的化学成分众多,主要有皂苷类、黄酮类和多糖等,其中皂苷类化合物有黄芪皂苷及其大豆皂苷,黄酮类化合物有黄酮、异黄酮、异黄烷和紫檀烷四大类。

另外尚含单糖、氨基酸、蛋白质、核黄素、叶酸、尼克酸、维生素D、驱油酸、亚麻酸、微量元素、香草酸、阿魏酸、异阿魏酸、对羟苯基丙烯酸、咖啡酸、绿原酸、棕榈酸、B一谷甾醇、胡萝卜苷、羽扇豆醇,正十六醇等成分口。

黄芪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_温燕梅

黄芪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_温燕梅
一多糖 AM em-P, 平均分子量约 6. 0 ×104 。 该多糖 由 L-阿拉 伯糖 、D-半乳糖 、 L-鼠李糖 、D-半乳糖醛酸组成 , 克分子比为 6 ∶9∶ 8∶30。 基本组成单元 为 α(1→ 2) L-鼠李糖 -α(1→ 4)D-聚半乳糖醛酸 。 AM em-P亦具 有网状 内皮系 统激活 活性 。 刘方明等 [ 13] 报道从甘肃产名贵中药材红芪 (H edysarum polybotry s)的根中 分得 一 水溶 性 多糖 RHG , 平均 分 子 量 1. 4 × 104, 其化学结构为 α(1→ 4)葡萄糖残基连 接构成 , 且平均每 10个主链残基 的 6 位氧 上有 较短 的葡 聚糖 支 链 。 K e iji K. 等 [ 14] 报道从黄 芪中 分得 两个 多糖 , 分 子量 分 别为 1. 2 ×104 和 2. 2 ×104 。前者由 鼠李糖 、核糖 、岩藻糖 、阿拉伯糖 、木糖 、 甘露糖 、半乳糖和 葡萄 糖组成 , 克 分子 比为 2∶ 2∶ 1∶ 2∶ 6 ∶2∶ 3∶100, 后者由岩藻糖 、木糖 、葡萄糖 组成 , 克 分子比为 1∶ 2∶ 100。 这两个多糖均能够明显地提高老龄小 鼠体内的 IgM 抗体水平 。 分析 和过碘 酸盐 氧化研 究阐 明了 其结 构单 元 。 王莹等 [ 15] 首次从黄芪中分离到高 分子量葡聚 糖 A 2N b, 其平均分子量为 360 000, 由 D-葡萄 糖组 成 , 主要 连接 方式 为 a-D(1→ 4)-G lc, 在 每 25 个葡 萄糖 中 有 1 个 6-O 位 的分 支 , 分子中有少量的端基 葡萄糖存在 。 2 黄酮类化合物
羟基 -7, 3′, 4-三甲氧基 异黄 烷 (17), 3′, 4′-二甲 氧基 -7, 2′-二 葡萄糖异黄烷苷 (22), 7-羟基 -3′, 4′-二甲 氧基 -2′, 5′-二葡 萄

黄芪质量标准

黄芪质量标准

1.目的:通过制定黄芪质量标准,为采购和检验提供依据,以确保黄芪的质量。

2.范围:适用于黄芪药材、饮片的质量控制。

3.责任:质量管理部、生产技术部、储运部、采购部。

4.内容:4.1基本信息4.1.1物料名称品名:黄芪汉语拼音:Huangqi拉丁名:ASTRAGALI RADIX4.1.2物料代码:Z064.1.3质量标准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第302~303页)、四部通则0502、2301、0832、2302、2321、2341、2331、2201、05124.1.4批准供应商:见质量管理部批准的供应商清单4.2取样及检验操作规程编号物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成品取样标准操作程序 2S-307703黄芪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2S-3117064.3定性和定量的限度要求4.3.1法定质量标准【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 Bge.var. mongholicus (Bge.)Hsiao的干燥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

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

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

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鉴别】(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多列;栓内层为3~5列厚角细胞。

韧皮部射线外侧常弯曲,有裂隙;纤维成束,壁厚,木化或微木化,与筛管群交互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可见石细胞。

形成层成环。

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导管间有木纤维;射线中有时可见单个或2~4个成群的石细胞。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黄白色。

纤维成束或散离,直径8~30μm,壁厚,表面有纵裂纹,初生壁常与次生壁分离,两端常断裂成须状,或较平截。

具缘纹孔导管无色或橙黄色,具缘纹孔排列紧密。

单味黄芪的药用价值

单味黄芪的药用价值

单味黄芪的药用价值关键词异名药用价值黄芪。

黄芪乃补气之司令,建脾之统帅,补血之精华。

黄芪这味药无论是古还是今,在药用上都有深入研究探讨的价值。

黄芪异名:戴(《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候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剑芪(刘士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

黄芪(耆)素以“补气诸药之最”著称,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也是一种最常用中药材。

中文名黄芪含义为“黄色的头”(“yellow leader”),意指其药材根的黄颜色和至要的补药。

《中国药典》收载的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黄芪性微温,味甘,有补气固表、止汗脱毒、生肌、利尿、退肿之功效。

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黃芪又称膜荚黄芪或黄耆。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 或膜荚黄芪Astagalus membranaceus (Fiisch.) Bge. 的干燥根。

多年生草本。

主根长,圆柱形,稍带木质,外质土黄色或棕红色。

羽状复叶,小叶13~27片,卵状披针形世椭圆形,两面有白色长柔毛。

总状花序,花期6~7月,果期8~9月。

喜干旱,适应性强。

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黄芪的根是著名的中药。

商品黄芪呈圆柱形,略扭曲,长20~60cm,以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好。

含香豆素、黄酮类化合物、皂苷及微量叶酸和数种维生素等。

味甘,微温,具有补气固表,托疮生肌、利水的功效,主治气血虚弱、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炎水肿、蛋白尿、糖尿病、慢性溃疡等症。

黄芪次生代谢研究进展

黄芪次生代谢研究进展

黄芪次生代谢研究进展张开雪;刘振鹏;闫嵩;任伟超;刘秀波;马伟【摘要】目的:黄芪为豆科植物,它的生物活性成分种类很多,且都有不同的药理作用.黄芪内生真菌的报道很少,所以对它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植物次生代谢网络复杂,利用诱导子提高植物特定代谢途径的次生代谢产物的产量,对生物合成途径进行调控.诱导子分为生物诱导子和非生物诱导子,而关于诱导子的作用机理,只有一个初步的假说,没有作用机理的指导,筛选也较盲目.为了消除试验的背景噪音,无土栽培方式在植物内生真菌及根际微生物研究中,消除了土壤菌群的影响.随着新学科的产生和新技术的发展,组学技术、新一代测序技术应运而生,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6(018)005【总页数】8页(P875-882)【关键词】黄芪;次生代谢;诱导子;无土栽培;组学技术;新一代组学技术【作者】张开雪;刘振鹏;闫嵩;任伟超;刘秀波;马伟【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哈尔滨 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2《中国药典》(2015版)规定,黄芪是蒙古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的干燥根,而蒙古黄芪是膜荚黄芪的变种。

黄芪又称戴糁、芰草、百木、黄耆,首载于中国古代第一部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1-6]。

中药的作用原理-黄芪

中药的作用原理-黄芪

封玲玲张月君辛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266555摘要: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黄芪为扶正固本的中药,自古就有很多重要应用,在《中国药典》中也记录了很多关于黄芪的功能。

黄芪中所含的有效成份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对机体免疫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种系统具有营养、调节和保护作用。

关键词:黄芪、药理作用、功能影响The function princip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tragalusFENG Lingling1(1.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266555)The function princip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stragalus Abstract: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ing the bias of medicine to correct the Yin and Yang of the disease.Astragalus 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has many important applications since ancient times.There are also many records about the functions of astragalus in 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contained in astragalus have a variety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have nutritional, regulatory and protective effects on the immune system, circulatory system, urinary system, endocrine system and other systems of the body.Key words:astragalus;pharmacological effects;function effect1.2.黄芪的成分1.2.黄芪多糖黄芪多糖被分为一类生物大分子,其结构与活性研究较为普遍。

中国药典黄芪的功能主治

中国药典黄芪的功能主治

中国药典黄芪的功能主治黄芪的概述黄芪,学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是豆科植物黄芪的根及根状茎。

中国药典收录的黄芪是指本品为干燥的黄色或灰黄色细长的根和根状茎,有鱼鳞状纵棱及横裂,质硬,断面呈肾形。

黄芪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补气药物,历史悠久,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中。

黄芪的化学成分黄芪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

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皂苷类成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血糖和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多糖类成分具有免疫增强、抗肿瘤和抗疲劳等作用;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则为人体所需的基础营养物质。

黄芪的功能主治1.补气养血:黄芪具有益气固表、补血安胎的功效,适用于气虚血弱、面色无华、久病体虚等症状。

2.增强免疫力:黄芪可调节免疫功能,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易感冒、反复感染等情况有较好的功效。

3.抗肿瘤:黄芪中的黄酮类和皂苷类成分具有抗肿瘤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增强化疗和放疗的疗效,减轻副作用。

4.保护肝脏:黄芪可减轻肝脏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调节肝脏代谢功能,对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提高心血管功能:黄芪能够降低血脂、降压、抗血小板凝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6.抗疲劳:黄芪含有丰富的多糖类成分,可增强机体的适应性和抵抗力,缓解疲劳症状,提高身体的耐力和活力。

黄芪的用法用量1.内服:一般可将黄芪用水煎煮,每次用量为10-15克,可作为药材单独煎汤饮用,也可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

2.外用:黄芪可用于外敷或研粉后外洗,对于疮疖肿毒、湿疹瘙痒等皮肤病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黄芪的禁忌与注意事项1.孕妇、婴幼儿和体质过敏者应慎用黄芪。

2.忌与参、附、白芷、草豆蔻等同用,以免相互抵消作用。

3.使用黄芪时,应根据自身体质和具体病情合理用药,避免过量使用。

2020版《中国药典》9种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法

2020版《中国药典》9种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法

《中国药典》2020版已经正式实施,关于农残检测有很大变化,主要是增加了第五法禁用农药的检测方法,不过今天小编要说的是药典中多年未变的2341通则第一法中“9种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法”,新版药典要求下,甘草和黄芪两种样品还是按照第一法检测五氯硝基苯的含量,而“9种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法”中有个关于系统适应性的要求一直是困扰很多小伙伴的问题,如下图所示,标准中要求理论塔板数按α-BHC(α-六六六)计算应不低于1×106,两个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三种在不偏离药典气相通则规定条件下能够满足这个系统适应性要求的方法。

《中国药典2020版》四部通则2341方法一仪器:安捷伦7890A;色谱柱:CNW CD-1701(30m*0.32mm*0.25um);进样口:230℃;进样量:1μL;不分流进样;载气流速:初始流速0.8 mL /min,保持13min,以1mL/min2的速率升至1.5mL/min,保持12.75min;升温程序:初始100℃,10℃/min 升至220℃,8℃/min升至250℃,保持10min;ECD检测器温度:300℃,尾吹气(N2)流量50mL/min。

该方法下的谱图和实验结果见下图:方法二仪器:安捷伦7890A;色谱柱:CNW CD-1701(30m*0.25mm*0.25um);进样口:230℃;进样量:1μL;不分流进样;载气流速:1.0mL/min;升温程序:初始100℃,10℃/min 升至220℃,8℃/min升至250℃,保持10min;ECD检测器温度:300℃,尾吹气(N2)流量50mL/min。

该方法下的谱图和实验结果见下图:方法三仪器:安捷伦7890A;色谱柱:CNW CD-1701(30m*0.32mm*0.25um);进样口:230℃;进样量:1μL;不分流进样;载气流速:1.0mL/min;升温程序:初始70℃,10℃/min 升至220℃,8℃/min升至250℃,保持10min;ECD检测器温度:300℃,尾吹气(N2)流量50mL/min。

《中国药典》

《中国药典》

《中国药典》1. 甘草 (2)2. 黄芪 (2)3. 党参 (2)4. 黄连 (2)5. 丹参 (2)6. 碧玉散 (3)7. 佛手 (3)8. 三棱 (3)9. 莪术 (3)10. 红花 (4)11. 桃仁 (4)12. 川芎 (4)13. 芡实 (4)14. 制大黄 (5)15. 金樱子 (5)16. 煅龙骨 (5)17. 煅牡蛎 (5)18. 石韦 (6)19. 六月雪 (6)20. 玉米须 (6)21. 淫羊藿 (6)22. 连钱草 (7)23. 蚕茧壳 (7)24. 积雪草 (7)1.甘草【性味】甘,平。

【归经】归心、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 1.5~9g。

【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2.黄芪Huánɡ Qí【性味】甘,温。

【归经】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法用量】 9~30g。

3.党参【性味】甘,平。

【归经】归脾、肺经。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 9~30g。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4.黄连【性味】苦,寒。

【归经】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

用于目赤,口疮。

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

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

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

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用法用量】 2~5g。

黄芪的功效课件

黄芪的功效课件
13
服用注意
需要明确的是,虽然黄芪是一味很好的强壮补益药,一般无 明显的不良反应。但它是一种温补性药物,补气升阳,易于助火, 又能止汗,所以 1. 凡有感冒发热、胸腹满闷等症者,不宜服用黄芪。 2. 患有肺结核病的人,有发热、口干唇燥、咯血等症状者,不宜 单独服用黄芪。 3. 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均不宜服用黄芪。 4. 有研究表明黄芪可使染色体畸变率和细胞微核率明显增高,故 孕妇不宜长期大量应用。
11
黄芪的正确服用方法
中医认为,黄芪能补一身之气。但若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人 体质不同来服用,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黄芪的吃法很多,可 单味使用,也可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现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1、每天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好后代茶饮用。可治身体 困倦,无力,气短。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胡适先生中年以后, 渐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特别是在讲 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 滔滔不绝。
7
黄芪的功效
黄芪对正常心脏有加强其收缩的作用,对于因中毒或疲劳 而陷于衰竭的心脏,其强心作用更加明显。临床常用于病毒性 心肌炎的预前或预后的辅助治疗。
黄芪还有明显的降蛋白尿作用。在治疗肾病综合症和改善 肾功能方面,黄芪有着十分有效的功能。
8
黄芪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免疫增强剂。黄 芪不但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且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等有 效成分,并具有增加骨髓和淋巴组织中白细胞产生的功能,因而 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可应用在癌症病人的术后辅助治疗。黄 芪不仅对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还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可以 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免疫调节剂,因此能用于提高机体的抗病能 力和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无论从中医治疗,还是现代医学观察, 黄芪均是一味好药。所以,民间自古就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 强身之食品”的习惯。

黄芪古今中药资源概述

黄芪古今中药资源概述

黄芪古今中药资源概述2011级中药资源班钱江平[摘要]:本文通过整理和考证了历代本草书籍中对黄芪的记载,以及阐述了现代黄芪资源的分布、采收与加工。

对综合利用黄芪资源和合理开发黄芪产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黄芪;种质;产区;采集加工;混为品;质量评价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被列为上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2010版中国药典[2]规定来源于豆科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夹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 另外,还有一种红芪来源于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 的干燥根。

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作用。

主要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蜜制黄芪益气补中。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等症。

目前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其中以山西和内蒙古为道地药材。

本文只要通过查阅古籍等方式,理清古黄芪的种质及其产区沿革与变迁。

并了解对黄芪质量评价论述及其采收与加工等信息。

为合理开发及利用黄芪提供理论依据。

1 古代黄芪的种质与产区(道地产区)沿革与变迁1.1 唐及唐以前种质与产地变迁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

《本经》曰:“其味甘,微温,……一名戴糁。

生山谷。

”《神农本草经》并未道出其产区,只说了“生山谷”,到了汉末,《名医别录》[3]有载曰:“生蜀郡(四川旧成都、龙安、潼州、雅州四府)山谷、白水(今陕西白水县)、汉中(今陕西南郑)”,这些都是多山的地方,与《神农本草经》中所提到的“生山谷”暗合。

到了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4]提到:“第一出陇西洮阳(今甘肃省巩昌洮阳县)”“次用黑水(四川松潘)宕昌者(今甘肃省宕昌县)”,《新修本草》[5]有云:“今出原州(今宁夏固原)及华原(陕西耀县)最良,蜀汉(今四川成都一带)不复采用之。

《中国药典》黄芪药材质量标准与国际市场标准比较分析

《中国药典》黄芪药材质量标准与国际市场标准比较分析

•中药商业!《中国药典》黄I药材质量标准与国际市场标准比较分析!戴玮\王继永b,他维亮21.中国中药有限公司,北京100195;2.众花南药有限公司,马来西亚槟城14100[摘要]黄芪属于大宗常用药材,国内外均有较大需求。

本研究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黄芪主要 出口国家和地区标准中的黄芪药材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国内外黄芪药材标准的异同,为借鉴各个国家和地区优势,完善黄芪药材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芪;质量标准;药典;国际市场[中图分类号]R92; R2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890(2019)11-1579-04doi:10.13313/j.i s s n.16734890.20181116003ComparativeAnalysis onQuality Standards of Astragali Radix inChinesePharmacopoeia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StandardsDAI Wei1,WANGJi-yong1",TAWei-l i a n g21.China National of Traditional&Herbal Medicine C o.,Ltd.,Beijing2.Zhonghua Southern Pharma Sdn.Bhd. ,Penang14100, Malaysia[Abstract]A s t r a g a l i Radix i s a common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ine se medi cine w i t l i huge demand.I n t h i s paper,q u a l i t y s t a n d­a r d s o f A s t r a g a l i Radix i n Chinese Pharmacopoeia s t a n d a r d s an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m a r l^e t s t a n d a r d s were compapurp o s e s t o u n d erstand t h e s i m i l a r i t i e s and d i f f e r e n c e s o f t h e q u a l i t y s t a n d a r d s o f A s t r a g a l i Radix between Chinese Pharmaco­p o e i a and o t h e r Pharmacopoeias,and l e a r n t h e ad v a n t a g e s o f them i n 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s f o r imp r o v s t a n d a r d o f A s t r a g a l i Radix.[Keywords]A s t r a g a l i Radix;q u a l i t y standard;pharmacopoeia;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market在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大趋势下,我国中药材 出口贸易快速增长。

黄芪及其伪品的鉴别比较

黄芪及其伪品的鉴别比较

黄芪及其伪品的鉴别比较作者:张小冬刘颖张军生来源:《农业科技与装备》2018年第01期摘要:在介绍黄芪功效和成分的基础上,针对利用伪品冒充黄芪正品的情况,采用性状及显微鉴别2种方法,对黄芪正品与其8种常见伪品的性状和显微特征进行比较,以提高消费者对黄芪真伪品的识别能力。

关键词:黄芪;真伪;鉴别;性状;显微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8)01-0052-03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辽宁等地。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含有甙类、多糖、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衰老、抗病毒、抗风湿、保肝、降压等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尿蛋白,保护心血管系统和加速遭受肿瘤化疗损伤机体修复。

目前,药材商品中,偶有用豆科植物蓝花棘豆根、扁茎黄芪根、紫苜蓿根、锦葵科植物圆叶锦葵根冒充黄芪的情况。

为确保安全有效应用黄芪,避免因使用伪品而导致不良后果,探讨黄芪正品及伪品的鉴别方法,为提高消费者的黄芪识别能力提供借鉴。

1 黄芪的功效及成分黄芪是最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之一,俗语有“十药八芪”之说。

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黄耆。

据李时珍记载:“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后来人们常将“耆”简写为“芪”,故现名“黄芪”。

据医书《珍珠囊药性赋》记载:“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其具体功效归纳为:补气升阳,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症;益卫固表,用于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诸症;利水消肿,用于气虚水湿失运的水肿;托疮生肌,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

2 黄芪正伪品鉴别方法2.1 鉴别依据性状鉴别依据《中国药典》(2015版)中黄芪项下的性状鉴别要点;显微鉴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显微鉴别彩色图鉴》中黄芪项下的显微鉴别要点。

黄芪炮制工艺规程

黄芪炮制工艺规程

目录1产品概述 (2)2标准依据 (2)3投料量 (2)4所用物料清单 (3)5所用主要设备和生产场所 (4)6工艺流程图 (5)7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6)7.1生产操作前准备 (6)7.2生产操作过程 (6)7.3包装过程 (7)7.4清场 (9)8中间质量控制方法、评判标准及频次 (9)9物料平衡/收率 (10)10变更记载及原因 (11)11附页 (12)1产品概述【名称】黄芪【规格】片【包装规格】(1)1kg/袋(2)20kg/袋(3)其他:根据实际需求情况【产品代码】YP1001【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

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

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

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炮制】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黄白色至淡棕褐色,可见纵皱纹或纵沟。

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

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性味与归经】甘,微温。

归肺、脾经。

【功能与主治】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用法与用量】9~30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贮存期】24个月质量标准文件编码:ZL-TEC-YP-0022标准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第302页。

中药黄芪

中药黄芪

配伍禁忌
《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恶防风” 《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配伍
• • • • • • 补气——与白术、茯苓配伍可补气利尿 与当归配伍可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 与人参、白术配伍可补气摄血(归脾汤) 与天花粉、葛根配伍可补气生津(玉液汤) 固表——与牡蛎、麻黄根配伍可固表止汗(牡蛎散) 与白术、防风配伍可治疗表虚自汗(玉屏风散)
• • •

现代报道
• • • 黄芪50g水煎服,日一剂,可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及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黄芪过服可致过期妊娠,产程延长(多为连服15天,总量300g以上者) 可治疗气虚型心脑血管疾病


可预防儿童哮喘复发
与前列地尔合用治疗糖尿病肾病
现代功效
• • • • • • 现代医学研究,黄芪具有抗疲劳、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更新,有明显的 利尿作用。能升高低血糖,降低高血糖。 能消除实验性肾炎尿蛋白。 抗心律失常作用。
配伍
• • • • • • 托毒生肌——疮疡中期,难溃难腐者,可配伍人参、当归、升麻、白芷以扶 助正气、托脓外出(托里透脓散) 溃疡后期,疮口难敛,可与人参、当归、肉桂等配伍以补气生 血,生肌敛疮(十全大补汤) 补气以行血——中风、痹症后期之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者,亦常用黄芪补气 以行血(补阳还五汤)

《中国药典一部》
• • 黄芪功能与主治: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 肌。 功效: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 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 敛。 与《中药学》课本内容不同的是,点出了行滞通痹、生津养血之功效。余功 效及用法用量二者均相同。

黄芪《中国药典》

黄芪《中国药典》

浇水保湿,约2~3周出苗;秋播者需至第二年春季出苗,出苗后,生有4~6片叶时,间苗,株距4~6寸。

若采用穴播,每穴可播种5~7粒。

生长期间可追肥1~2次;秋季注意排水以预防白粉病及根腐病发生,如发现后则可喷洒0.3波美度石硫合剂防治。

【化学成份】1.膜荚黄芪根含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酮(2’,4’-dihydroxy-5,6-dimethoxyisoflavone)、胆碱(choline)、甜菜碱(betaine)、氨基酸、蔗糖、葡萄糖醛酸及微量的叶酸。

2.内蒙古黄芪根含β-谷甾醇、亚油酸及亚麻酸。

【药理作用】1、正常大鼠饲以含黄芪粉末的事务1周后,测其耗氧量比服药前逐渐增加。

2、能加强正常心脏收缩,对衰竭的心脏有强心作用。

3、本品能使管状血管和肾脏血管扩张,并使全身末梢血管扩张,皮肤循环畅盛,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

4、实验者在自己身上进行了利尿试验,证明黄芪有中等的利尿作用。

5、黄芪磨成粉末加入饲料给大白鼠喂服3日,有阻抑实验性肾炎的作用。

6、黄芪对小白鼠有镇静作用,能维持数小时。

7、家兔口服黄芪,可使血糖明显下降。

8、对大白鼠离体子宫具有兴奋收缩作用。

9、抑菌试验:本品在体外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炮制】蜜黄芪:将黄芪片加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稍闷,放锅内炒至黄色并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斤用炼熟的蜂蜜25斤)。

【性味】甘,微温。

【功能主治】补齐固表,托疮生肌。

主治体虚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肾炎,体虚浮肿,慢性溃疡,疮口久不愈合。

【用法用量】 3~5钱,大量可用至1~2两。

【附方】1、体虚自汗:(玉屏风散)黄芪5钱,白术3钱,防风2钱。

水煎服。

2、脾胃虚弱以及气虚下陷引起的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补中益气汤)黄芪4钱,党参、白术、当归各3钱,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各1.5钱。

黄芪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与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黄芪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与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黄芪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与质量控制研究进展摘要:黄芪是医药行业常会用到的药材之一,本片文章主要研究黄芪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

黄芪是大宗药材,有效成分主要包括多糖类、皂苷类和黄酮类。

多糖类成分是黄芪中含量最多的活性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衰老、改善记忆力等药理作用;皂苷类成分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氧化等作用;黄酮类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

黄芪有效成分的质量控制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最为常用,根据不同有效成分的特性可选用不同的检测器;另外,红外光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也是其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综述黄芪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及其质量控制研究进展,明确黄芪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并为黄芪各有效成分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黄芪;有效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控制引言黄芪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中国药典》收载其来源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等作用。

黄芪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多糖、皂苷类、黄酮类及氨基酸、微量元素、甾醇类物质等。

黄芪甲苷(又称黄芪皂苷Ⅳ)为羊毛酯醇形的四环三萜皂苷,是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调节血糖、抗纤维化、抗氧化应激、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现对黄芪甲苷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以及调节血糖、抗肿瘤、抗细胞凋亡等药理作用进行归纳,以期为黄芪甲苷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持。

1资源分布黄芪属的种类十分繁杂,常见的有蒙古黄芪、膜荚黄芪、乌拉尔黄芪、秦岭黄芪、云南黄耆、斜颈黄芪等。

其中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收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主流品种为蒙古黄芪。

蒙古黄芪多为人工栽培,多分布于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半干旱地区,其道地药材产地有内蒙古固阳县、山西浑源县和甘肃陇西县,多生长在向阳草坡或者山坡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多列。栓内层为3~5列厚角细胞。韧皮部射线外侧常弯曲,有裂隙;纤维成束,壁厚,木化或微木化,与筛管群交互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可见石细胞。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导管间有木纤维;射线中有时可见单个或2~4个成群的石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粉末黄白色。纤维成束或散离,直径8~30μm,壁厚,表面有纵裂纹,初生壁常与次生壁分离,两端常断裂成须状,或较平截。具缘纹孔导管无色或橙黄色,具缘纹孔排列紧密。石细胞少见,圆形、长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壁较厚。
2.内蒙古黄芪(红蓝芪、白皮芪)形似上种,惟其托叶呈三角状卵形,小叶较多,25~37片,小叶片短小而宽,呈椭圆形。花冠黄色,长不及2厘米。荚果无毛,有显著网纹。
【生境分布】
1.膜荚黄芪:生于山坡灌丛及旱坡砂质壤土地区。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东、四川和西藏等省区。
【含量测定】
取本品粗粉约1.5g[同时另取本品粗粉测定水分(附录Ⅸ H第一法)],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甲醇40ml,冷浸过夜,再加甲醇适量,回流4小时,提取液回收甲醇并浓缩至干,残渣加水10ml,微热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用氨试液提取2次,每次20ml,弃去氨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水3~5ml使溶解,放冷,通过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柱(内径1.5cm,长12cm),以水50ml洗脱,弃去水液,再用40%乙醇30ml洗脱,弃去40%乙醇洗脱液,继用70%乙醇5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用甲醇溶解并转移至2ml量瓶内,加甲醇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精密称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与6μl、对照品溶液2μl与4μl,分别交叉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3:6:2)10℃以下放置过夜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取出,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固定,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薄层扫描法)进行扫描,波长:λs=530nm,λR=700nm,测量供试品吸收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收度积分值,计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黄芪甲苷(C41H68O14)不得少于0.040%。
【炮制】
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蜜黄芪:取黄芪片,照蜜炙法(附录ⅡD)炒至不粘手。
【性味】甘,温。
【归经】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法用量】9~30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HuánɡQí
【别名】绵芪、绵黄芪
【来源】为豆科黄芪属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unge及内蒙古黄芪A. mongholicus Bunge的根。野生品秋季挖根;栽培品播种后4~5年春季萌芽前或秋季落叶后采挖,除去茎苗及须根,晒干。
黄芪《中国药典》
【拼音名】Huánɡí
【英文名】RADIX ASTRAGALI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 var. 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
【原形态】
1.膜荚黄芪(卜奎芪、口芪)多年生草本,高0.5~1.5米。根直而长,圆柱形,稍带木质,长20~50厘米,根头部径1.5~3厘米,表明淡棕黄色至深棕色。茎直立,具分枝,被长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有披针形托叶,叶轴被毛;小叶13~31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0.8~3厘米,先端稍钝,有短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被有白色长柔毛,无小叶柄。夏季叶腋抽出总状花序,较叶稍长;花萼5浅裂,筒状;蝶形花冠淡黄色,长约1.6厘米,旗瓣三角状倒卵形,翼瓣和龙骨瓣均有柄状长爪。荚果膜质,膨胀,卵状长圆形,长2厘米余,先端有喙,被黑色短柔毛。种子5~6粒,肾形,棕褐色。
(2)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加于中性氧化铝柱(100~120目,5g,内径10~15mm)上,用40%甲醇10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水30ml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2次,每次20ml;弃去水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3:7:2)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紫外光灯(365nm)下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2.内蒙古黄芪:生于山野。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和西藏等省区。
【栽培】适应性强,南北各地均可栽培,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及石灰质壤土生长较好。种子繁殖,北方,春季4~5月或秋季9~10月播种,条播,行距1尺,开浅沟,深约1寸,将种子均匀撒播沟内,覆土半寸左右,每亩播种量2~3斤,播种后注意浇水保湿,约2~3周出苗;秋播者需至第二年春季出苗,出苗后,生有4~6片叶时,间苗,株距4~6寸。若采用穴播,每穴可播种5~7粒。生长期间可追肥1~2次;秋季注意排水以预防白粉病及根腐病发生,如发现后则可喷洒0.3波美度石硫合剂防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