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
发表时间:2012-07-10T08:49:41.797Z 来源:《少智报(文综)》2012年第23期供稿作者:焦丽铭
[导读]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语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篇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第二中学焦丽铭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语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篇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功的导语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就会满怀期待的心情,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情境,顺理成章地完成课堂任务,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下面我谈一谈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做法。
一、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能在新旧知识间架上一座桥梁。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比如:讲中国古代史两汉经济的发展一课时,可先提问前一节课讲过的大一统的汉朝——两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如讲“瓜分中国的狂潮”前,通过提问“《马关条约》的影响”,自然过渡到“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又如,学过“国民革命的兴起”后,提问“国民革命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用史实说明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的情况”,进而引入“国民革命的发展”。这种导语,有利于知识间衔接和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关系。
这种导入法不一定非得提问前一节课的内容,根据课堂需要而定。它还可以提问更早一点的内容。比如:在讲昌盛的秦汉文化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我国秦汉时期的文化昌盛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得出:国家的统一,封建经济的繁荣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往的加强等。
二、熟悉事物法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三国鼎立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由我带头唱一首歌滚滚长江东逝水,在我的感召下,同学们齐唱,唱完后问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歌。你都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学生回答后,我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课——三国鼎立。又如在讲述《北美独立战争》一课时,我先展示美国的星条旗图案给同学们看,并介绍到:“国旗是一国的标志与象征,往往能反应出一个国家成立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美国的国旗是星条旗,国旗上13条红白相间的条和50颗星,大家知道这50颗白色五角星代表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我指出:“50颗星代表美国现在的50个州。在美国建立之初,星条旗上只有13条13颗星,原来美国独立之前曾是英国的殖民地,13条和13颗星就代表了当时英勇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13个殖民地。美国独立后走上了领土扩张的道路,每建立一个州国旗上就加一颗星,最终就确定了现在的13条50星,因此,星条旗的历史与美国的独立战争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它记载着独立战争的光辉历史。”由此导入新课,把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学生的思维不知不觉被引入了特定的历史氛围中。
三、内容梗概法
对于内容纷繁复杂,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的课,从介绍内容梗概入手。比如:学习英国资产阶级时,教师可以这样介绍: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优势,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起来。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利益的增长要当权,要发展资本主义,从而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它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主义的一次重大胜利,揭开了近代史的序幕。近代史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结束,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发展和衰落的历史,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兴起、高涨和胜利的历史。以1871年巴黎公社为界,前一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开时期,后一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度时期。这样有助于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主动探索新知识。
四、设置悬念法
在讲新课之前,可设计几个问题,提出悬念引起注意。比如;美国独立战争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谁知道美国首都是哪?它名称的由来你们知道吗?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美国独立战争,这样不反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又如讲《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可以这样设问“你们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我国古代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古代埃及人认为人是创造力之神努用水和泥土造出来的,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是由猕猴繁衍的,还有外星人造人说,这些都是不科学的。那么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经这样一渲染,大家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下面所讲的内容上。
在设计悬念导入新课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置不同风格的问题。比如:讲欧洲殖民扩张和殖民主义罪恶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是谁最早张开血盆大口,露出两颗尖牙,咬向了亚美地区,开始殖民扩张的历史的?于是引出了两颗牙即是“西班牙”、“葡萄牙”。这样教师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在微笑中积极思考领悟新知,不仅记住了这两个国家也理解了殖民扩张的凶残性。
五、偶发事件法
教室中的偶发事件有时使教师措手不及,如果按正常教学过程在导入新课前要用比平时更多的时间组织课堂纪律,还不如随机应变导入。比如,有一次,我步入教室后发现有几位女同学在手工编织钱包,本来我要讲工业革命,要运用复习旧课来导。后来我说:“你的钱包真漂亮,告诉我编一个钱包要用多长时间。”有个女同学说:“最快也得一天。”我说:“太慢了,如果用机器就好了,那将快几百倍。”从而导入新课,这样效果要好一些!
当然,导言的运用,不是单一的和固定不变的,要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教材内容灵活运用,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注重它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