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四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选修四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鲁科版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第2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选修四的第一章是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而化学能和电能之间的转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必修二学习了原电池,对电化学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电解,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电化学知识体系。

学生已经具有了简单的电解质、氧化还原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探究熔融盐的电解过程,归纳出电解工作原理,进而为第二课时探究在溶剂的参与下电解的过程和电解的应用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在教学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探究熔融氯化钠电解过程总结出电解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归纳总结的能力。

电解原理及应用是高考的考点、热点,经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所以本节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

2、为贯彻新课改要求,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①知道电解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形式;掌握电解的工作原理,会判断阴极和阳极、会书写电解熔融盐的电极反应。

该目标体现了核心素养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要求。

②通过对熔融氯化钠电解体系的分析,归纳总结出电解的工作原理,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该目标体现了核心素养中“证据推理”及“科学探究”的要求
③通过本节的学习,再次从能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通过对电解原理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学科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该目标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要求。

3、重难点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电解的原理,难点为阴极和阳极以及正确书写熔融盐的电极反应。

因为电解是电化学的基本原理点,是电解应用的理论基础,所以设置为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氧化还原理论掌握不足,所以将阴极和阳极以及电极反应设置
为难点。

二、学情分析
我所带的是2019级普通班学生,他们具有以下特点
性格特点:思维活跃,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但信心不足,缺乏合作意识,不善于表达。

知识基础:学生有简单的电化学、离子反应基础,会书写简单的电极反应,但还不习惯从微观上分析离子的移动方向、判断得失电子。

虽然具备氧化还原理论基础,但掌握程度不高,应用不熟练。

能力水平: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正处于发展中但不是很强,对抽象的概念、理论学习接受能力较弱。

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迁移应用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比较熟悉。

三、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理论性很强,概念抽象,所以课堂要避免枯燥,尽量化抽象为直观,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性。

采用实例探究、问题引导、动画演示、练习反馈评价等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传统板书相结合。

二、说学法
根据高效课堂的理念,为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课前预习、讨论、推理、归纳总结、学以致用等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根据本节教学目标和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引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总结归纳-实践应用”的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复习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准备:制作导学案、多媒体课件
(二)检测预习效果导入新课
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导学案预习部分的完成情况。

(2min)
以金属钠和氯气的反应为例,提问:这个反应能量的转化形式是什么?氯化钠在高温条件下能分解吗?如何使它分解?
承接上一节内容,得出该反应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熔融氯化钠的存在说明高温下不能分解,启发学生要分解需要外界提供电能,自然地引出本节课题-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2min)
(三)实例引导问题探究
图片展示电解熔融氯化钠的装置,介绍其组成,包括:电源、导线、和电源正极相连的石墨电极、和电源负极相连的铁电极、电解池、熔融氯化钠。

设置问题链:①通电前,熔融氯化钠中有哪些离子?这些离子的运动情况怎么样?②接通电源后,外电路中电子流向是怎样的?③接通电源后,熔融氯化钠中Na+、Cl-、各向哪个方向移动?④移到两极表面的Na+、Cl-将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两个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前两个问题根据必修二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回答,熔融的氯化钠会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电源接通后,电子从负极流出,在铁电极表面聚集。

后两个问题有难度,可能会出现不一样的答案,教师先保留意见。

(5min)
播放动画,展示电解的微观过程以及实验结果,即接通电源后,跟正极连接的石墨电极上收集到氯气,跟负极相连的石墨电极上收集到金属钠。

接着解释前面遗留的问题,在学生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熔融氯化钠电解的微观过程。

从动画演示中可以看出,接通电源后,铁电极带负电荷,石墨电极带正电荷,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原本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定向移动,钠离子移向带负电荷的铁电极,在铁电极表面获得电子,形成钠原子,发生还原反应。

氯离子移向带正电荷的石墨电极,失去电子,形成氯气,发生氧化反应。

(5min) (四)总结归纳突破重难点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概括出电解的概念即:让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在两个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指出电解的能量转化形式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以及这样的装置叫电解池。

总结出电解的构成条件:①直流电源、②固体电极材料、③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④闭合回路。

电解构成条件可以让学生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

接着给出阴阳极的定义:发生氧化反应的叫阳极、发生还原反应的叫阴极,指出上面的例子中阴阳极分别是什么。

简单介绍常用的惰性电极-石墨电极。

然后指出上述例子中钠离子和氯离子在两个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叫做电极反应,分别相当于氧化还原反应的
一半。

(5min)
接着,将电解的工作原理以示意图的形式展示在多媒体上,与学生共同讨论完成设置的填空。

该环节是从一个具体的例子抽象出电解的工作原理,将个例上升为一般,这是本节课的核心,讲的时候语速放慢,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然后设置问题,电解过程中导线上通过什么导电?溶液中通过什么来导电?电子的移动方向、电流的流向、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分别是什么情况?这几个问题通过前面的工作原理很容易得到答案,让学生单独思考、回答即可。

通过这几个问题,学生会对电解原理理解的更深刻。

(8min) 以电解熔融氯化钠为例,总结出书写单一体系电解反应的步骤,然后以惰性电极电解熔融MgCl2、熔融Al2O3为例让学生练习电极反应的书写,写完后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强调写电极反应时要让得失电子数相等,写总反应时要注明条件“通电”。

该环节通过分析-总结-演练的方式使学生学会书写电极反应,既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电解的工作原理,也起到了检测学习成果的作用。

(5min) (五)课堂练习学以致用
设置两道考察电解原理的选择题,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

(5min)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概括本节内容,强调重点,即电解的工作原理。

对比金属钠和氯
气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氯化钠通电分解为金属钠与氯气两个反应,指出电解可以让通常条件下不能发生的反应得以进行,这对于化工生产、金属冶炼、实验研究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min)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第一课时电解原理
概念:
定义: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电解电解池
构成条件:①直流电源②固体电极材料③电解质溶液或熔融
电解质④闭合回路
阳极:氧化反应、失电子
电极反应
阴极:还原反应、得电子
四、教学评价
课程安排看:通过实例探究抽象、归纳出电解工作原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更容易接受。

教学方法看:通过问题引导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求知;通过电解原理图的分析强化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先总结方法后学以致用的过程使学生建立了书写电极反应的良好习惯。

教学手段看:多媒体和动画的使用极大刺激了学生感官,实现了化抽象为直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学生活动上看:讨论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更加活跃,分析归纳使学生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电解的微观过程。

存在问题是讨论环节中学生讨论深度不够,发言时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基础弱性格内敛的同学参与性不强。

作为新教师课堂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

今后可以在讨论环节中设置对抗机制,甚至可以将这种机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课前合理分组,每个小组人员配置要合理,内向和外向性格互相搭配,学习水平高低互相搭配,由善于表达、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

这样做看似麻烦,实则一劳永逸,以后的每节课都可以按照这样的分组开展学生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