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方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方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方法一、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之方1、腧穴组成:双侧内关(PC6;手厥阴心包经)、人中(Du26;督脉)、患侧三阴交(SP6;足太阴脾经)。

2、规范操作:先刺双侧内关,位于腕横纹中点直上2寸,两筋间,直刺0.5~1.0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

内关穴捻转法,采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捻转用力,自然退回;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自然退回。

配合提插,双侧同时操作,施手法1分钟。

继刺人中,位于鼻唇沟上1/3处,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雀啄手法(泻法)。

针体刺入穴位后,将针体向一个方向捻转360°,使肌纤维缠绕在针体上,再施雀啄手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再刺三阴交,位于内踝直上3寸,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º角斜刺,进针0.5~1.0寸,针尖深部刺到原三阴交穴的位置上,采用提插补法,即快进慢退,或者可以形容为重按轻提。

针感到足趾,下肢出现不能自控的运动,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

三阴交仅刺患侧,不刺健侧。

二、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之方1、腧穴组成:印堂(EX-HN3,经外奇穴)、上星(Du23,督脉)、百会(Du20,督脉)、双侧内关(PC6,手厥阴心包经)、患侧三阴交(SP6,足太阴脾经)。

2、规范操作:先刺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继刺上星:选3寸毫针沿皮刺透向百会,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捻转频率为120~160转/分钟,行手法1分钟。

内关穴、三阴交穴操作手法同主穴之方I。

三、醒脑开窍针刺法辅穴1、腧穴组成:患肢极泉(HTl,手少阴心经)、患肢尺泽(Lu5,手太阴肺经)、患肢委中(BL54,足太阳膀胱经)。

2、规范操作:极泉,部分古籍记载极泉穴为禁针穴,究其原由有以下几点:①极泉穴部位腋毛茂密,不易消毒;②极泉穴部位汗腺丰盛,细菌容易滋生;③极泉穴部位组织疏松,对穴位部位中的血管缺少压迫,容易出现皮下血肿。

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方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方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方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提高脑神经的活力和认知能力。

以下是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一般操作方法:
1. 穴位选择:常用的醒脑开窍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通天穴等。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穴位。

2. 消毒准备:使用消毒棉球或酒精将针头进行消毒。

3. 穴位定位:用手指找到选择的穴位位置,或者使用针灸定位仪进行定位。

在找到穴位后,可以用眉笔在皮肤上做一个标记。

4. 针刺操作:将消毒好的针头慢慢插入皮肤,一般插入深度为0.5-1.5厘米。

插入针后,可以适度转动或提插针头。

5. 发出灵魂出窍:
- 刺激穴位:可以轻轻拧动或敲击穴位,以增加刺激效果。

- 注意感觉:在进行针刺操作时,应注意与患者的交流和观察患者的反应,确保患者安全和舒适。

6. 拔出针头:一般针刺时间为15-30分钟,根据个体情况适当调整。

在针刺结
束后,慢慢拔出针头,并用消毒棉球按住穴位数秒,以防止出血。

需要注意的是,醒脑开窍针刺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请在接受治疗前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国医大师【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

国医大师【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

国医大师【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中医认为,中风的主要病机是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致元神无所附,肢无所用,“醒脑开窍”之针法正是据此而立,治疗以开窍启闭,改善元神之府 . 大脑的生理机能为主。

醒脑开窍法的选穴:★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

辅穴:极泉、尺泽、委中、合谷。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针刺手法(需结合临床实际,此处仅供参考):★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进针1.0~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 ) 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 寸,避开腋毛,直刺 1.0~1.5 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 3 次为度。

委中: 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 0.5~1.0 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 次为度。

尺泽: 屈肘成120°,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 针向结喉,进针2.0~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 1分钟。

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 1.0~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上廉泉:针向舌根1.5~2.0 寸,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

丘墟:向照海穴透刺约1.5~2.0 寸,局部酸胀为度。

经过了四十余年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现在中医学界已经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的中风病综合诊疗体系,该体系充分得到业内专家的肯定,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科研成果推广项目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为中风病患者创造了更优越的治疗方案。

针灸作为中风患者主要的康复手段之一,对其恢复肢体及语言功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治疗需及时,最好在发病后即开始接受针灸治疗,坚持3-6个月。

石学敏教授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经验

石学敏教授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经验

石学敏教授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经验主方一:大醒脑主穴:双侧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患侧三阴交(足太阴脾经);副穴:患侧极泉(手少阴心经),患侧尺泽(手太阴肺经),患侧委中(足太阳膀胱经);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 5~1寸,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 3~0. 5寸,用重雀啄手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1~1. 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主方二:小醒脑主穴:双侧内关,上星,百会,印堂,患侧三阴交:副穴及配穴同主方一。

1、先刺印堂穴,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2、继选3寸毫针由上星穴刺入,沿皮至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转速120~160次/分,行手法1分钟;3、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 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4、尺泽,屈肘成120°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5、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 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6、风池、完骨、翳风均针向喉结,进针2 ~2. 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7、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 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8、上廉泉针向舌根1. 5~2寸,用提插泻法;9、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10、丘墟透向照海穴约1. 5~2寸,局部酸胀为度。

一般在应用调神法之初首选“大醒脑”,而后与“小醒脑”穴交替使用。

后遗症处理:1、口眼喎斜:风池、太阳、颊车、迎香、地仓、下关、合谷。

刺络拔罐:选下关、颊车、四白。

风池针尖刺向喉结,进针1. 5~2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太阳沿颧骨弓内缘进针3~3.5寸,透向颊车;迎香横刺或斜刺0. 5~1. 5寸,施捻转泻法;下关进针1. 5寸,捻转泻法;地仓横刺3~3.5寸,透向颊车,地仓至颊车部1寸1针,深度0. 3~0. 5寸,施提插泻法;合谷捻转泻法。

石学敏院士治中风病“醒脑开窍”针刺法

石学敏院士治中风病“醒脑开窍”针刺法

石学敏院士治中风病“醒脑开窍”针刺法一、治疗宗旨以“泻”为主先刺双侧内关,直刺1.0-1.5寸,采用捻转提插泻法,施术1分钟;继刺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雀啄手法,至流泪或眼球周围充满泪水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后缘进针,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角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循经离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0-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侧上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位抬腿取穴,直刺1.0-1.5寸,采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合谷针向三间处,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泻法,以患侧食指抽动3次为度。

二、配穴及并发症配穴及处理: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针向结喉,进针2.0-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手指握固或功能低下加合谷透三间、八邪;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针向舌根1.5-2.0寸,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足下垂、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约1.5-2.0寸,局部酸胀为度);便秘加外水道、外归来、丰隆;呼吸衰竭加双侧气舍;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上星透百会,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共济失调加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复视加天柱、晴明、球后;癫痫加大陵、鸠尾;肩周炎加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血管性痴呆加百会、四神聪、四白、太冲;睡眠倒错加针上星、神门;听力障碍加耳门、听宫、听会;高血压加人迎、合谷、太冲;颅内高压、脑膜刺激征、头痛、呕吐加至阴刺络放血。

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三、石学敏院士穴位刺法精要1 水沟位置与刺法:患者仰卧,枕部垫好,医者右手持长40 mm针,在患者鼻唇沟上1/3与中1/3处进针,针体与皮肤约呈45?角对准鼻中隔进7~13 mm,手指随即将针顺时针单向捻转180?~360?,然后拇、食两指紧持针体,利用腕力对准鼻中隔根部轻柔、快速(3~5次/秒)提插5~8下,松开右手,观察患者是否流泪或眼球湿润。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通过针刺复苏人体脑窍及其连属的组织的受抑、受损、受挫的功能,开发恢复其具有主宰传导、联络和支配作用,在手法上强调针刺手法量学,用醒神、调神的方法来恢复脏腑和肢体的功能。

适用于中风病及其相关病症、各种急症、神志、精神疾患、各种脑病等疾病。

二、操作方法【针刺手法】醒脑开窍针法在手法上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以下是常见穴位操作及手法量学。

内关:针刺深度1.0~1.5寸,得气后施捻转提插泻法,即左右手分别持患者左侧和右侧的针柄,左手拇食指呈顺时针捻转,右手拇食指呈逆时针方向捻转,并配合提插泻法。

捻转角度大于180度,频率50~60转/分。

手法持续操作1~3分钟。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将针向一个方向捻转360度,采用雀啄手法,以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针刺达到量学要求的效应指标。

三阴交:针沿胫骨后缘,与皮肤呈45度向斜后刺入,深1~1.5寸,行重提轻插之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0~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0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屈肘成120度,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针向喉结,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小于90度)、高频率(大于120转/分)的捻转补法1~3分钟。

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食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上廉泉:针向舌根 1.5~2.0寸,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1。

丘墟:向照海透刺1.5~2.0寸,局部酸胀为度。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及针刺手法量学研究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及针刺手法量学研究

极泉
Jiquan (HT 1)
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 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
Chize (LU 5)
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委中
Weizhong (BL 40)
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 病
前言
中风病作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 率的疾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的世界问 题。我国为中风的高发国家,年发病率为 185-219/10万人,估计每年有200万人新发中 风,约150万人死于中风。中风已成为我国的 第二致死原因,第一致残原因的疾病。给国 家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创立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1972 年设立的治疗中风病的大法。历经三十余年 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已经形成以“醒脑开窍” 针刺法为主的中风病综合诊疗体系。该体系 充分得到业内专家的肯定,被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列为重点科研成果推广项目之一。
再论中医学中的“神”
❖ “神”的概念:中医的“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 义之“神”,仅指思维、意识、精神状态、认知能 力等功能活动能力。广义之“神”,则泛指一切生 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同时,广义之“神”,也主宰 一切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
选3寸毫针由上星穴刺入,沿皮刺至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 度,转速120-180次/分,行手法一分钟。
“醒脑开窍”针刺法 主方Ⅱ
❖ 内关、三阴交穴及付穴,配穴手法同主方Ⅰ。
中风病配穴
中风病配穴
吞咽障碍:风池、 完骨、翳风
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 施手法1分钟;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 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

醒脑开窍”针法的临床应用
癫痫:针人中、大陵、鸠尾(鸠尾在剑突下,针前检查肝脏,是否有肿大,双手抱头,肝脏 往上提起,深吸气进针,进到1.5寸,此时患者可以呼气了,行大幅度低频捻转泻法,鸠尾 不留针(若不留针则即便刺到亦只有一孔无妨,否则肝乃脆性组织,针的创伤随呼吸反复刺 激造成更大损伤)、内关、风池; 血管性痴呆:针内关、人中、百会、四神聪、风池、四白、合谷、三阴交、太冲; 睡眠倒错:针上星、百会、四神聪。神门、三阴交。观察13262例中风病住院患者,治 愈率达49.37%,总有效率96.95%;其中1239例合并假性球麻痹的中风病患者的假性球 麻痹治愈率达51.65%,总有效96.69%。
醒脑开窍”针法的临床应用
调神开窍法治疗百合病 女性,其发病多由情志因素所诱发,病机关键在于心窍闭阻,心神郁逆。百合病的 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症状繁杂,主要包括精神意识,运动感觉及植物神经和内脏等 机能障碍方面病证。
治则:调神开窍,调和阴阳。取穴:内关、水沟。根据临床出现的不同症状及病情 的程度随症加减穴位。治疗此病症的疗效如何,不但取穴要合理而且直接取决于针 刺的手法,针感和刺激量。治疗重在首次治疗效果
(5)安神法治疗小遗尿
代医家多归纳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冷和脾肺气虚、摄纳无权 两类病机。治疗多用培元补肾、健脾益气、敛肺缩泉诸法。 而据石学敏院士观察,精神紧张,过度疲惫是小儿遗尿的主 要诱因,其病机亦应属于“心神昏瞀、治理无权”,故立法 以调节心神为主,重用水沟、印堂、百会等健脑宁心,安神 益志之穴,临床收到很好的疗效。
醒脑开窍法的作用
一.此法临床疗效显著,适应症也多,除中风后遗症和并发症外,还可用于老年性痴呆; 二.因操作手法量化,可重复,便于推广,值得一提的是:在用本法时应辅以降颅压、抗感染、降血压西 药及支持疗法。 三.有手术指征的脑出血者,宜手术和针刺相结合。 四.“醒脑开窍法”,主要作用是保存最大量的脑细胞,从而保住患者未来的疗效 ,使萎缩变性的脑细胞 恢复正常的形态结构,保证组织存活,并增强日渐衰弱的脑生物电活动,使其能发出正确的神经信号

醒脑开窍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醒脑开窍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醒脑开窍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醒脑开窍技术是根据中医理论对中风病进行醒脑开窍特殊配穴的针刺技术。

在选穴上以取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

适用于中风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亦可用于神志、精神疾患、厥闭脱证、顽固性疼痛病症等。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选穴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

辅穴: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二)操作手法内关:直刺13~25mm,采用捻转提插泻法,施手法1分钟。

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7~13mm,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25~37mm,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25~37mm,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屈肘成120°角,直刺25mm,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13~25mm,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针向结喉,进针50~63mm,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

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25~37mm,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上廉泉:针向舌根37~50mm,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

丘墟透向照海穴:约37~50mm,局部酸胀为度。

(三)治疗时间每日针2次,14天为1疗程。

二、禁忌症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择卧位。

2.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皆不宜针刺。

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应禁刺。

3.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

2018.8.29 醒脑开窍针刺法简介

2018.8.29 醒脑开窍针刺法简介

醒脑开窍配穴
• 足内翻 处方:患侧丘墟透照海 (GB 40,足少阳胆经;K I6,足少阴肾经)。
丘 墟 透 照 海
自丘墟穴进针向照海部位透刺,透刺应缓慢前进,从踝 关节的诸骨缝隙间逐渐透过,进针为2~2.5寸,以照海穴部 位见针尖蠕动即可,行捻转手法30秒钟,患者明显酸胀感, 手法结束后,将针体提出1~1.5寸,留针30分钟。
额前督脉入发际5分,选3寸毫针沿皮刺,透向百会,施用小 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捻转频率为 120~160转/分钟,行手法1分钟。
大醒脑与小醒脑
• 开始治疗的前3天使用大醒脑 • 3天以后意识障碍尚未解除,应该继续应用大醒脑 • 意识障碍解除,但主动运动尚未出现,大醒脑和小醒脑可以交替使用 • 意识障碍解除,主动运动出现大小醒脑交替使用。 • 大醒脑的醒神开窍、通调元神的作用比主穴之方II作用强, • 小醒脑更多用于中风的恢复期、后遗症期及非器质性的心悸、疼痛、遗
风 池

完 骨

天 柱
双侧风池,向对侧眼角直刺1 ~1.5寸,双侧完骨、双侧天柱,
直刺1~ 1.5寸,均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
90°;捻转频率为120~160转/分钟,行手法 1分钟。要求双手操作,
留针20~30分钟。
醒脑开窍配穴
• 吞咽、构音障碍 处方:双侧风池(GB 20,足少阳胆经) 双侧完骨(GB l2,足少阳胆经) 双侧翳风(TE l7,手少阳三焦经) 咽后壁点刺
醒脑开窍操作
• 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之方Ⅱ 处方:印堂(EX-HN3,经外奇穴) 上星(DU23,督脉) 百会(DU20,督脉) 双侧内关(PC6,手厥阴心包经) 患侧三阴交(SP6,足太阴脾经)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技术操作规范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技术操作规范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技术操作规范醒脑开窍针刺法是一种中医针刺技术,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

在进行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时,需要遵循一系列技术操作规范,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技术操作规范:一、治疗前准备1.病历摸底:诊断确认中风病情,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和服药情况。

2.基本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面部、舌象、脉象及四肢活动情况的检查,包括生命体征、血压、血糖等。

3.针具准备:准备好消毒干净的针具,包括针头、针管、拔针器等。

4.患者床位准备:患者应平躺于舒适的床位上,身体放松,头部稍微偏转。

二、穴位选择1.温针:选择合适的温针穴位,主要包括足三里、曲池、合谷、印堂等,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2.刺具选择:根据患者的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判断,选择合适的刺具,包括针头长度和针径的选择。

三、针刺操作1.消毒:将选定的穴位以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保证刺入皮肤和穴位的针具的无菌。

2.刺入:针头从穴位入口处以约30°的角度刺入,深度取决于穴位的具体部位和患者的体质。

3.触感:刺入后当感到针与组织的抵抗感减轻并出现酸、胀、沉、麻、电感时,认为已刺到穴位。

4.取气:在刺入针头后,应稍微调整握持力度和角度,然后用轻轻的手法取气,使针具能进一步刺深到穴位。

5.按插连接推:将插入的针杆与针头连接起来,进行其中一方向的按插入口推,以增加刺激效果。

6.留针时间:根据具体情况,一般可留针10-30分钟,取下针具后对针眼部位进行适当的按摩以加强刺激效果。

四、治疗后护理1.结束时,应完成治疗区域的消毒,以防止感染。

2.患者术后需要保持适当的休息,避免剧烈活动,特别是治疗下肢的穴位。

3.患者在治疗后可能出现一定的不适感,如局部疼痛、麻木等,医生需要向患者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指导,告知患者恢复期的注意事项。

以上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技术操作规范。

在实施过程中,医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德和对病情的全面了解,严格遵循操作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醒脑开窍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

醒脑开窍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

醒脑开窍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组成与操作】处方主方Ⅰ(即“大醒脑”)主穴双侧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患侧三阴交(足太阴脾经)副穴患侧极泉(手少阴心经)患侧尺泽(手太阴肺经)患侧委中(足太阳膀胱经);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主方Ⅱ(即“小醒脑”)主穴双侧内关上星百会印堂患侧三阴交副穴及配穴同主方Ⅰ。

一般在应用调神法之初首选“大醒脑”而后与“小醒脑”穴交替使用。

【操作方法】1、主方Ⅰ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 5~1寸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 3~0. 5寸用重雀啄手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1~1. 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主方Ⅱ先刺印堂穴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选3寸毫针由上星穴刺入沿皮至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转速120~160次/分行手法1分钟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 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 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均针向喉结进针2 ~2. 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 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上廉泉针向舌根1. 5~2寸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丘墟透向照海穴约1. 5~2寸局部酸胀为度。

2 、中风常见后遗症操作①口眼喎斜风池、太阳、颊车、迎香、地仓、下关、合谷。

刺络拔罐选下关、颊车、四白。

风池针尖刺向喉结,进针1. 5~2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太阳沿颧骨弓内缘进针3~3.5寸透向颊车迎香横刺或斜刺0. 5~1. 5寸施捻转泻法下关进针1. 5寸捻转泻法地仓横刺3~3.5寸透向颊车地仓至颊车部1寸1针深度0. 3~0. 5寸施提插泻法合谷捻转泻法。

醒脑开窍法选修课

醒脑开窍法选修课
选修课
高效针灸疗法

醒脑开窍法
• 中风病:治愈率61% 有效率90% 复发率 5%
• 常用穴:人中、内关、三阴交、极泉、 委中等
一、治疗中风病的方法:
• 1、先刺双侧内关,捻转泻法1分钟进针1寸, 双手操作同时进行,以醒脑开窍,调理气机 • 2、再刺人中,雀啄手法,至流泪或眼球湿润, 以醒脑开窍 • 3、刺三阴交,胫骨后缘与皮肤成45度角,斜 刺1寸,提插补法,使下肢抽动3次,以补益肝 肾而治本。 • 4、刺委中,医生肘关节固定病人膝关节,下 肢伸直,进针0.5-1寸,提插泻法,令下肢抽动 3次以激发精气,舒筋活络、运行血脉,恢复 其功能。
一、治疗中风病的方法:
• 5、刺极泉下1.5寸,直刺1-1.5寸,使上 肢抽动3次。 • 6、刺天泽,上肢半曲位,直刺0.5-1寸, 提插泻法,使腕关节抽动3次。 • 7、刺合谷,向二间方向刺1.5寸,捻转泻 法1分钟,提插泻法,针尖抵食指掌指关 节,使握物的手伸开。
二、反复中风引起假球麻痹的治疗方法: • 证状:吞咽困难、呛,哭笑不得、嘻笑 不休。 • 治疗:针刺内关、人中、风池、完肾、 翳风,其中,内关、人中的刺法如上所 述,其余3穴则小幅度、高频率捻转,小 幅度提插,朝咽疾方向刺1-1.5寸。
三、对临终人的治疗方法:
• 针刺气舍可抢救一部分临终性呼吸疾病 患者成功率27.2%。
四、对中风先兆的治疗方法:
• 1、 刺双侧内关,进针1寸,捻转提 插手法1分钟。 • 2、 刺人中,雀啄手法,至流泪或 眼球湿润。 • 3、 刺印堂,雀啄手法,用力较人 中轻。
四、对中风先兆的治疗方法:
• 4、 风池、上星透百会,朝咽喉方向刺11.5寸,其中,上星透百会雀啄式进针,小幅度、 高频率捻转补法,改善基底动脉血流。 • 5、 刺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其中 刺尺泽,应使上肢半曲,抽动3次;刺委中、 三阴交应令下肢抽动3次。 • 此醒脑开窍法应在发病两周—1个月内应用, 具有降低血压,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高脂血, 增加脑循环,改善脑血流供应,改善微血管流 量。

(完整版)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版)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通过针刺复苏人体脑窍及其连属的组织的受抑、受损、受挫的功能,开发恢复其具有主宰传导、联络和支配作用,在手法上强调针刺手法量学,用醒神、调神的方法来恢复脏腑和肢体的功能。

适用于中风病及其相关病症、各种急症、神志、精神疾患、各种脑病等疾病。

二、操作方法【针刺手法】醒脑开窍针法在手法上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以下是常见穴位操作及手法量学。

内关:针刺深度1.0~1.5寸,得气后施捻转提插泻法,即左右手分别持患者左侧和右侧的针柄,左手拇食指呈顺时针捻转,右手拇食指呈逆时针方向捻转,并配合提插泻法。

捻转角度大于180度,频率50~60转/分。

手法持续操作1~3分钟。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将针向一个方向捻转360度,采用雀啄手法,以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针刺达到量学要求的效应指标。

三阴交:针沿胫骨后缘,与皮肤呈45度向斜后刺入,深1~1.5寸,行重提轻插之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0~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 .5~1.0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屈肘成120度,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针向喉结,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小于90度)、高频率(大于1 20转/分)的捻转补法1~3分钟。

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食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上廉泉:针向舌根1.5~2.0寸,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1。

丘墟:向照海透刺1.5~2.0寸,局部酸胀为度。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醒脑开窍 操作方法

醒脑开窍 操作方法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该病发病时间急,危害性大,瘫痪或者死亡率较高。

目前针对脑卒中造成的并发症、后遗症,除西医常规处理方法外,中医醒脑开窍针刺疗法的临床效果显著,副作用小,是治疗该病非常不错的选择之一。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石学敏教授发现的一种针刺方法,主要作用是保存最大量的脑细胞,使萎缩变性的细胞恢复正常的形态结构,保证组织存活,并增强日渐衰弱的脑生物电活动,使其能发出正确的神经信号。

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

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一、“石氏醒脑开窍法”针法学术思想(一)对中风病病机的继承、发展石氏醒脑开窍”:“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醒脑开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这一中风病发展的最终病机而立。

“醒脑”包括醒神,调神之双重含义,醒神调神为“使”,启闭开窍“用”。

“滋补肝肾”针对肝肾亏损这一最常见、最重要的证型基础而设。

(二)注重针刺规范,提出针刺手法量学对配方组穴从进针的方向、深度、采用的手法和刺激量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将捻转补泻定义为:1、十二经脉以任督脉为中心,左右捻转时作用力的方向,向心为补,离心为泻;2、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即捻转时施行大幅度低频率捻转,幅度大于180˚,频率在50~60次/分。

二、醒脑开窍针法组成与操作组成: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

极泉、尺泽、委中为辅穴以疏通经络。

还选风池、完骨、百会以补益脑髓;金津、玉液或咽后壁放血及上廉泉改善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手指握固加合谷;足内翻取丘墟透照海。

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主穴(1)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具有养心安神、通调气血之功。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

便秘
腧穴组成:双侧丰隆(ST40,足阳明胃经)、左侧水道、归来 (ST28、ST29,足阳明胃经)、左外水道、外归来(自定 腧穴)。 规范操作 双侧丰隆,直刺1.5~2寸,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 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 法1分钟,留针30分钟。 左侧水道、归来和外水道、外归来,左侧外水道、外归来分 别位于水道、归来旁开2寸。4穴均直刺,进针2.5~3寸,施 用大幅度;低频率捻转泻法,即捻转幅度大于180°;捻转 频率为40~60转/分钟,行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注意: 此穴虽属捻转泻法,担用力应轻柔,避免腹膜纤维缠绕于针 体,造成牵拉,形成机械性腹膜炎。
醒脑开窍针刺法 治疗中风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1972年设立 的治疗中风病的大法。历经三十余年的临床 与基础研究,已经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 法为主的中风病综合诊疗体系。该体系充分 得到业内专家的肯定,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列为重点科研成果推广项目之一。国内外数 十家医疗机构广泛应用,为中风病患者创造 了更优越的治疗方案。
谢谢大家
处方1
双侧内关(PC6;手厥阴心包经)、人中(Du26;督脉)、患侧三阴交 (SP6;足太阴脾经)。 规范操作: 先刺双侧内关,位于腕横纹中点直上2寸,两筋间,直刺0.5~1.0寸,采 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内关穴捻转法,采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 即左侧逆时针捻转用力,自然退回;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自然退回。配 合提插,双侧同时操作,施手法1分钟。 继刺人中,位于鼻唇沟上1/3处,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雀 啄手法(泻法)。针体刺入穴位后,将针体向一个方向捻转360°,使 肌纤维缠绕在针体上,再施雀啄手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再刺三阴交,位于内踝直上3寸,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º 角斜刺,进 针0.5~1.0寸,针尖深部刺到原三阴交穴的位置上,采用提插补法,即快 进慢退,或者可以形容为重按轻提。针感到足趾,下肢出现不能自控的 运动,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三阴交仅刺患侧,不刺健侧。

国医大师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中风

国医大师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中风

国医大师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中风
大醒脑
主穴:人中,双侧内关、三阴交
一、取双侧内关穴,直刺进针1-1.5寸左右,双手同时运针,用凤凰展翅手法,做快速的提插捻转泻法一分钟,捻转幅度大于180度,每分钟60次左右。

二、取人中穴,向鼻中隔的方向斜刺0.5寸左右,单向捻转360度,使肌纤维缠绕针体,然后行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为度。

三、取三阴交,针尖向下(向床面)斜刺进针,与皮肤呈45度角,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三次为度。

辅穴:极泉、尺泽、委中
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此处腋毛丰富,容易感染,取穴时可向下移一寸(离穴不离经),用提插斜法,使上肢抽动三次为度。

尺泽与委中穴针刺手法同上,都是用提插泻法,使患侧肢体抽动三次即可。

小醒脑
主穴:百会、印堂、上星、双内关、三阴交
一、印堂穴进针后使针身直立,使雀啄手法,快速点刺震颤,以眼球湿润为度。

二、针刺上星穴时,可用三寸针直透百会。

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即捻转幅度小于90°;捻转频率为120~160转/分钟,行手法1分钟。

因人中穴针刺时疼痛十分明显,病人痛苦大,所以一般情况下,大醒脑和小醒脑交替进行针刺治疗。

禁忌症:
1、收缩压大于180舒张压大于120应慎用,因针刺人中穴会使血压升高,以免发生危险。

2、脑出血大于20ml的患者,应该由西医急救治疗,此时西医治疗更有优势。

现代社会医疗风气差,风险大,对于脑出血的患者,个人建议直接请西医治疗更好。

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医生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急性脑梗的患者,四个小时内还可以选择融栓治疗,能有效减少中风后遗症的发生。

熊俊---中风病基本治疗

熊俊---中风病基本治疗
手指拘挛: 合谷穴针向三间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以食指抽动为度。蓄
积治疗次数为一日两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需要治疗3~4个疗程。
26
3

治疗原则
醒脑调神、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
理因素蒙蔽脑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发
为中风 。
4

治疗原则
该法简称“醒法”。 一、“醒” 1.清醒:思维活动的正常状态。 2.苏醒:思维意识由昏愦、朦胧逐渐转为清醒状态。 3.复苏:曾经一度受抑、受损、受挫的功能活动重新恢复。 二、“脑” 1.为“元神之府”。2.为“髓之海”。3.为“神明之体”。 三、“开”:有启闭、开发之义。 四、“窍”:窍有二义: 其一:孔窍:口鼻、前后阴。其二:心窍、脑窍、神窍等。
10

针刺手法
三阴交
11

针刺手法
极泉
根据极泉穴的解剖特点,将其延经下移1-2寸,避开腋毛,在肌肉丰 厚的位置取穴。直刺1-1.5寸,施用提插泻法,以上肢抽动3次为度。
12

针刺手法
尺泽
取穴应屈肘为内角 120º ,术者用手托住患肢腕关节,直刺0.5-0.8寸, 用提插泻法,针感从肘关节传到手指或手动外旋,以手外旋抽动3次为度。
24

针刺手法
量学
极泉穴: 直刺进针1~1.5寸,用提插泻法,以上肢抽动三次为度。
尺泽穴:同极泉穴。
委中穴: 患者仰卧位直腿抬高取穴,深1~1.5寸,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三次为
度。
25

针刺手法
量学
假性球麻痹: 风池针向喉结,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小于90°)、高频率(大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技术
操作规范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我国著名针灸专家石学敏院士1972年创立的中风病针灸治疗方案。

该法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化学”新理论,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为中风病患者创造了更优越的治疗方案。

适应症
脑梗死的各个时期,脑出血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禁忌症
脑出血急性期、严重意识障碍、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220/120mmHg以上者)等。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特点
一、针刺法则的确立:
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

二、针刺输穴的选择:
选择有开窍启闭的脑穴,以阴经穴为主,阳经穴为辅。

醒脑开窍针刺法组方
有严格的组方原则,尤其在操作上有着特殊的规定。

主方1
一、腧穴组成:
主穴:双侧内关、人中,患侧三阴交
副穴:患肢极泉、尺泽、委中
- 1 -
配穴:根据合并症的不同,配以不同的穴位。

吞咽障碍:双侧风池、翳风、完骨
手指拘挛加合谷
语言不利或失语,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
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眩晕:双侧天柱
二、操作:
主穴: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针尖刺到原三阴交的位置上,进针0.5~1.0寸,采用提插补法;针感到足趾,下肢出现不自主的抽动,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

副穴:
极泉穴:原穴沿下移2寸的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术者用手固定患肢肘关节,使其外展,直刺进针0.5~0.8寸,用提插捻转,患者有手麻胀并抽动的
感觉,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穴:屈肘为内角120°,术者用手托住患肢腕关节,直刺进针0.5~0.8寸,用提插捻转法,针感从肘关节传到手指或手动外旋,以手动3次为度。

委中穴:仰卧位抬起患肢取穴,医生用左手握住患肢踝关节,以医者肘部顶住患肢
- 2 -
膝关节,刺入穴位后,针尖向外15°,进针1.0~1.5寸,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

方义
内关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厥阴心包经络穴,有养心安神、疏通气血作用
人中穴为督脉、手足阴阳之合穴。

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达巅,泻人中可调督脉,开窍启闭、健脑宁神。

三阴交穴为脾经、肝经、肾经交会穴,有补肾滋阴生髓作用。

- 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