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常识
中医助理总结知识点范文
中医助理总结知识点范文一、中医理论知识1. 中医常识中医常识包括中医的起源、发展、基本理论、诊疗特点、主要治疗手段等。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其主要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
掌握这些基本理论是中医助理的基本功。
2.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的过程,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
中医助理需要了解各种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熟练掌握望、闻、问、切的技能,并能够向医生准确传达患者的病情信息。
3. 中药知识中药是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包括草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中医助理需要了解各种常见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疾病以及不良反应、禁忌等,以便协助医生进行合理用药。
4. 针灸知识针灸是中医的另一种主要治疗手段,包括针刺、灸疗、拔罐、刮痧等。
中医助理需要了解各种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证,熟练掌握基本的针刺技能,并能够协助医生进行针灸治疗。
5. 推拿按摩知识推拿按摩是中医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包括推、揉、捏、压、推拿、拨挫、拍打等手法。
中医助理需要了解各种推拿按摩手法的适应症和禁忌证,熟练掌握基本的推拿按摩技能,并能够协助医生进行推拿按摩治疗。
二、临床实践技能1. 病史采集病史采集是中医诊断的第一步,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主诉、既往史、家族史、月经史(女性)、婚育史(女性)、个人史、过敏史、用药史等。
中医助理需要通过与患者的交谈和询问,全面、细致地收集患者的病史信息,并整理成病例资料,以便医生进行辩证施治。
2.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核心技术,包括辨证论治和治疗原则。
中医助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中医理论和患者的病情,准确辩证,确定治疗方案,并向患者宣传中医的治疗原则,提醒患者注意事项。
3. 医嘱宣导医嘱宣导是指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指导和健康宣教的过程。
中医助理需要向患者宣传中医的治疗原则、饮食调理、生活方式调整等,帮助患者正确理解医生的医嘱,并正确执行。
4. 康复护理康复护理是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和护理照顾的过程。
中医里面的冷门常识
1. 舌头也有“舌”与“肝”的区分。
中医认为,舌头也有相应的区域与内脏相连,舌头前部为心、肺部位,中间和侧边为脾、胃、肝、胆、肾、排泄系统与男女生殖系统部位。
2. 常吃酸性食物不利于心脏。
中医学认为,长期过度食用酸性食物(如腌菜、酸梅)、饮酒等易形成心脏氧化应激,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3. 眼球不转时练“三焦”。
中医认为,眼球不转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三焦”操,即用力闭住眼睛,闭10秒,然后睁10秒,共进行10次,可以有效调节三焦气机,促进人体健康。
4. 不同季节运动要求不同。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脉在不同季节有着不同的代谢规律,根据季节的规律,适当地进行身体锻炼,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中医辨证常识
中医辨证常识
中医辨证是指运用中医理论对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为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辨证常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证的概念:证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
2. 证的类型:中医将证分为很多种,如风寒感冒证、湿热泄泻证、食积胃脘痛证等。
每种证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
3. 证的要素:证的要素包括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
其中,症状和体征是证候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证的诊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病情资料,结合病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明证的要素,从而确定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
5. 证的治疗: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如祛邪扶正、调理脏腑、活血化瘀等。
总之,中医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掌握中医辨证常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预防和治疗疾病。
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伤寒论》是《内经》的重要篇章之一,其中提到一些关于眩晕病的辨证治疗方法,如通过调理肝气、补益脾胃等来治疗眩晕。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其中收录很多医疗方剂,包括一些用于治疗眩晕病的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参附汤等。
《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医学经典,其中也有关于眩晕病的记录和治疗方法,如草药方剂桃仁承气汤等。
眩晕病的治疗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所以在进行治疗时,还需要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和诊断。
眩晕病的中医认知中医治疗眩晕病主要是通过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治、针灸、推拿按摩、气功锻炼等。
同时,中医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因等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1. 肝阳上亢型:症状包括头晕目眩、眼花耳鸣、情绪烦躁等。
治疗方法通常是平肝降阳,调和肝气。
可采用草药如龙胆草、黄芩等,同时建议避免情绪过于激动、饮食过热等刺激。
2. 脾胃虚弱型:症状包括头晕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治疗方法一般是益气健脾,调理脾胃功能。
草药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以使用,饮食上应避免过饱过饥,注意消化。
3. 肾精不足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滋补肾精,强壮肾脏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参附汤、金匮肾气丸等,同时养成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改善肾功能。
4. 血虚瘀阻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面色苍白、舌质淡红或有瘀斑等。
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补益气血。
常用的草药有桃仁、红花、当归等,同时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避免过度劳累也是有帮助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类型,因人而异,具体的辨证还需要由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并且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会更好。
同时,在接受中医治疗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眩晕病的中医多样治疗1.草药调治中医常用的草药对于眩晕病的治疗包括天麻、钩藤、杜仲、半夏、白术、茯苓、党参和葛根等。
中医医学常识知识大全
中医医学常识知识大全
中医医学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一种医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医学常识和知识。
以下是一些中
医医学的常识知识。
1.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这些理
论以人体的整体观念为基础,注重平衡和协调。
2.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进行
望诊;通过听患者的语音、咳嗽声等进行闻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进行问诊;通过
触摸患者的脉搏进行切诊。
3. 中草药:中医常用草药治疗疾病。
中草药一般采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并根据
药性使用不同的部位和药材组合。
4. 针灸:针灸是通过刺激身体经络来调节和治疗疾病。
针灸分为经络穴位刺激和艾灸两种方式,通过调节人体生理机能来达到治疗目的。
5. 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按摩、推拿、推拿等手法刺激身体的经络和穴位,调节气
血运行,疏通经络,改善身体功能。
6. 中医养生:中医注重养生保健,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养生包括合理膳食、
适度运动、调整情绪等方面。
以上是中医医学常识的一些知识点,中医医学系统庞大而复杂,还有很多具体的细分领域和治
疗方法。
中医常识100条
中医常识100条常用的中医知识100条总结如下:1、绿茶可预防肝病。
2、胖大海泡茶不宜长期饮用。
3、感冒不宜喝苦丁茶。
4、胆固醇高者少吃鱿鱼5、海蜇皮能缓解高血压。
6、食肉过多对身体有害。
7、骨折初期不宜喝骨头汤。
8、常喝豆浆有益健康。
9、豆浆不宜与红糖鸡蛋同饮。
10、白酒不宜代替料酒做菜。
11、深呼吸可能不利老年健康。
12、老人晨练宜先进食。
13、运动后可喝杯牛奶。
14、多喝水能防肾结石。
15、睡眠充足才有益健康。
16、情绪不畅会导致胃病。
17、手机贴膜可能会伤害眼睛。
18、员工不宜在办公室吃午餐。
19、午睡有助于预防冠心病。
20、不宜用沸水煎药。
21、服药不宜加糖。
22、不能用浓度为95%的酒精消毒。
23、日照每天过三小时才算健康住宅。
24、破损瓷砖辐射较大。
25、卧室窗户留缝有助于睡眠。
26、清晨不宜开窗通风。
27、热水袋比电热毯更益健康。
28、不宜用塑料袋保存果蔬。
29、筷子最好半年换一次。
30、牙龈出血要尽快更换牙刷。
31、正确刷牙比选择牙膏重要。
32、起床不宜马上叠被子。
33、晒被子不能拍打。
34、空腹不宜喝蜂蜜。
35、喝蜂蜜可解酒。
36、早喝盐水晚喝蜜。
37、素食更适合中国人。
38、海带可预防高血压。
39、凉水洗脸好处多。
40、刷牙宜用温水。
41、洗脚宜用热水。
42、脚寒容易感冒。
43、干嚼食物可防止大脑老化。
44、上午晒太阳有利于冬季健康。
45、翘二郎腿会影响健康。
46、戴帽子不宜过紧。
47、常梳头有益健康。
48、长时间微笑有利健康。
49、强忍泪水等于慢性自杀。
50、小便时咬紧牙齿有益健康。
51、打喷嚏时不能捂嘴。
52、早晨一杯水很重要。
53、白开水超过三天不能喝。
54、晚饭后两小时饮用酸奶最佳。
55、不宜空腹喝酸奶。
56、喝完牛奶最好喝口白开水。
57、每天一杯咖啡好处多。
58、咖啡要趁热喝。
59、酒后喝咖啡易发高血压。
60、午茶有益增强记忆,不应用保温杯喝茶。
61、冬季养生宜多食热粥。
中医治病小常识大全
中医治病小常识大全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独具特色。
中医治病小常识大全包含了中医治疗常见病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内容。
一、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治疗感冒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麻黄、桂枝、芍药等,可以煮成汤剂或者冲剂服用。
此外,中医还强调保暖,避免受凉,多喝温水等。
二、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中医治疗消化不良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脾胃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陈皮、白术等,可以煮成汤剂或者冲剂服用。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避免暴饮暴食,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等。
三、失眠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心神状态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酸枣仁、丹参等,可以煮成汤剂或者冲剂服用。
此外,中医还强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保持心情愉悦等。
四、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天麻、龙胆草、丹参等,可以煮成汤剂或者冲剂服用。
此外,中医还强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悦等。
五、痛经痛经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芍等,可以煮成汤剂或者冲剂服用。
此外,中医还强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悦等。
六、便秘便秘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中医治疗便秘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脾胃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大黄、芒硝、枳实等,可以煮成汤剂或者冲剂服用。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暴饮暴食等。
以上是中医治病小常识大全的一些内容,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非常丰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中医辨证常识
中医辨证常识中医辨证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
辨证是指根据病人的症状表现、舌脉变化、疾病发展规律等,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确定病因、病机,进而制定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几个中医辨证的常识。
一、四诊合参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是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闻诊则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感受体温、气味等来了解病情。
问诊是医生通过与患者交流,询问病情及其相关信息。
最后是切诊,医生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四诊合参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下一步的辨证施治提供准确的信息。
二、辨证基本方法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有辨证分型、辨证经络、辨证六淫等。
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型,如寒证、热证、湿证等。
辨证经络是通过观察患者经络的变化来判断病情,如经络梗阻、经络痹阻等。
辨证六淫是指通过患者的体征、舌脉来判断其受到的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侵袭的程度。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因。
三、辨正与辨证中医辨证除了要确定病因、病机,判断疾病的性质外,还要对病情进行辨正,即确定治疗方案。
辨正的原则是根据病情辨证而不同,如寒证则温补,热证则清热,湿证则利湿等。
辨证是疾病诊断的过程,而辨正是治疗的过程。
辨证与辨正相辅相成,密切相关。
四、辨证与现代医学中医辨证在现代医学中有其独特的价值。
现代医学讲求客观、精确的科学化诊断,而中医强调以人为本、个体化的诊疗方法,注重整体观察和综合判断。
中医辨证是一种独特的诊断思维方式,通过辨别病人的身体状况,能够发现一些潜在的病症和异常,提前预防和诊断疾病。
同时,辨证还可以为西医提供更加全面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参考。
五、中医辨证的实践中医辨证是一种独特的临床实践方法,其核心是个体化的治疗。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表现各不相同,同样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病因和病机。
因此,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完整版)中医基础常识
五行圆运动——万法皆从此中来
肝木之气
肝木之气:疏泄不及, 则现无汗、尿少、粪难、 腹痛、胁痛、妇人月经 来迟等病。
疏泄太过,则现自汗、 尿多、遗精、发热、头 晕、耳鸣、妇人白带, 月经来早等病。
疏泄不及者,水中的火 气不足;疏泄太过者总论·基本理念 如何化繁为简掌握精髓
正气
正者,阳; 邪者,阴。
—— 《黄帝内经》
自愈力、免疫力
总论·基本理念
人之阳气
总论·基本理念
万法皆从此中来
纯阳:电源、能量源
三纲:纲领、主干、主线
五常:常规、网线
正 衡 通
健康很简单 - 养阳气
• 1、通经络 • 2、调五脏 • 3、正脊柱 • 4、常开心 • 5、积功德
“凡人家中,最难免者疾病,感之轻浅,医药可愈。 设或感之太重,三年两载,医药无功,此等疾病,非前世罪孽冤缠,即
今生不知检束,积罪累愆之所致也。
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弟、为人兄、为人夫者,急宜反生修德,多行善 功,或终生戒食牛、犬,或全家斋敬九皇。或买鱼物而放生,或施棺木 而修路,方便时行,阴功广积。斋诚涤滤,虔具悔罪祈恩,解厄消灾疏 文,先申中宫,次申城隍,次申东岳,当空焚之,或可转危为安。
故愚者 抱病历年而不修一行 缠苛没齿终无悔心。
此其所以歧和长逝, 彭跗永归,良有以也。
中医“火神派”始祖郑钦安
清末著名伤寒学家 《医理真传》、《医法圆 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
《医理真传》中,最后附有一段附录: 标题为《禳久病不愈一切怪症、奇疮善法,小
神作祟亦同》
中医“火神派”始祖郑钦安
五行圆运动——万法皆从此中来
中医科普小常识
中医科普小常识
1. 中医是一种以整体观念为基础的医学体系,强调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2.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草药、按摩、气功等,其中针灸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3. 中医强调预防,注重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达到预防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4.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通过观察、听闻、询问和按摩等手段来确定疾病的病因、病位和病情。
5.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避免不良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6. 中医与西医不同,不仅注重治疗疾病,还注重调整身体的内部平衡,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7. 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中草药的药效和副作用都需要经过科学的研究和验证,不能随意使用。
8. 中医治疗疾病的时间较长,需要患者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同时也需要患者耐心等待治疗效果的出现。
9. 中医强调“因人而异”,即针对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患者需要选择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治疗。
10. 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医药传统文化常识
中医药传统文化常识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1.1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中医药传统文化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提出了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的基本方法。
在中医药理论中,认为人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会出现阴阳失衡的状态,进而导致生病。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药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气质、脏腑、经络等情况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1.2中医药的疾病分类中医药理论将疾病分为外感病、内伤病、杂病等不同类型,这些疾病类型都有相应的辨证施治法则。
外感病是指由外邪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内伤病是指由内因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等症状;杂病是指兼具外感病与内伤病特点的疾病。
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中医药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调理。
1.3中药的分类与应用中药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中草药、矿物药、动物药等。
中药按照性味归经进行分类,并根据药性特点进行应用。
例如,苦寒药多用于清热泻火,辛热药多用于温通经络,平味药多用于健脾和胃,等等。
中药在临床应用中起到了调理人体功能、治疗疾病的作用,并且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医案。
1.4针灸理论与养生保健针灸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在人体穴位上进行针刺或灸烧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
针灸理论认为,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进而起到治病保健的作用。
此外,中医药传统文化还提倡通过饮食调理、按摩推拿、气功练习等方式来养生保健,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2.1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起源中医药传统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就开始利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自然物质进行治病。
而最早的中医药文献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它们对中医药理论、药物、针灸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概述。
2.2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医药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医药文献逐渐增多,中医药理论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并且逐渐形成了诸如五运六气、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重要理论。
中医十问歌自辨寒热虚实
中医十问歌自辨寒热虚实编者按中医有四种诊断方法,即望、闻、问、切。
其中,问诊占有重要地位,古人将问诊经验总结为《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提示医生接诊时,要全面、详细地询问患者信息,以免漏诊、误诊。
而且,患者了解一些中医问诊常识,也会对就医起到指导作用。
一问寒热寒热是区分患者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河南省中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刘培民解释,“问寒热”指询问患者是否感觉怕冷或发热。
“寒”可分为:遇风觉冷,谓之恶风;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谓之恶寒;假设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缓解,称为畏寒。
“热”包括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局部发热。
中医又根据寒热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以此细致区分疾病,患者也可根据以下表现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病症: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只感觉冷而不发热,称为但寒不热;只感觉发热而不怕冷,那么为但热不寒;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二问汗汗能反映人体阴阳和表里两方面变化,“问汗”主要诊察患者是否出汗及部位、时间、多少等。
表证辨汗:表证无汗多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为表虚或表热证。
里证辨汗:汗出不已,动那么加重者为自汗,这类人多为阳气虚损;睡时汗出,醒那么汗止者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身大热而大汗出,多为里热炽盛;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为战汗,多见于急性热病;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来急促,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局部辨汗:头部出汗可能是由于阳热或湿热;额部出汗,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浮越之危象;半身汗出者,无汗部位多为病侧,可因痰湿或风湿阻滞,或营卫不和,或中风偏枯;手足心多汗,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所致。
三问头身《景岳全书》中记载:“问其头可察上下,问其身可察表里。
”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周身、四肢为十二经脉循行之处,脏腑气血之荣。
中医常识大全
中医常识大全
中医常识是指中医学领域常见的知识和理论,涵盖中医药学、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
一份中医常识的大全,供参考。
1. 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经络理论等;
2. 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听声、询问和脉诊等方式进行疾病诊断;
3. 中草药:中医治疗常用的草药,如黄芩、当归、川芎等,每种草药都有其特定的功效和应用范围;
4. 针灸: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刺激身体特定的
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
5. 拔罐疗法:一种将玻璃罐放在皮肤表面,通过产生负压来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的治疗方法;
6. 推拿按摩:利用手法按摩特定穴位和经络,调理气血,增强免疫力和促进身体康复;
7. 中医饮食调理:根据体质和疾病特点,合理选择饮食,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8. 中医养生:中医强调预防和保健,根据季节变化、气候环境等因素,进行相应的养生调理;
9.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对中医理论和诊断治疗方法有重要影响;
10. 中医尊重个体差异:中医注重个体差异,强调因人而异的诊断和治疗原则,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体质和疾病表现。
以上是中医常识的一些内容,希望能够对您了解中医学提供帮助。
实际上,中医常识是非常广泛而深奥的,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掌握。
如果您对某个具体的问题有更多的疑问,可以向专业的中医师咨询。
中医药常识100问
中药常识100问(简答版)1.用什么锅熬药好?答:熬中药最好的是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因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中药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保温性好,煎药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
因为金属元素容易与药液中的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能会导致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2.处方中需要“先煎”的中药要怎么处理?答:先煎的中药就是要先煎30分钟~60分钟,指的是对于一些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金石、矿物、壳类中药,比如牡蛎、磁石、石膏、石决明、应该打碎煎煮20~30分钟,再与其它群药同时煎煮,这能使得其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还有一些中药具有毒性比如附子、川乌、草乌,先煎50~60分钟后再下其他中药,可以降低中药毒性,确保药品安全性。
3. 处方中需要“后下”的中药怎么处理?答:后下的中药就是只需煮5分钟,需要后下的中药主要是指一些气味芳香的中药,因为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从而降低药效,薄荷、青蒿、砂仁、沉香、豆蔻等药煎煮5分钟即可。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虽不属于芳香药,但久煎会破坏其有效成分,我们也需要后下这些中药进行煎煮,比如钩藤、大黄、番泻叶、苦杏仁、徐长卿等。
4. 处方中需要“另煎”的中药怎么处理?答:另煎的中药应单独煮2~3小时,主要是某些贵重中药,在不浪费中药资源的情况下又能更好煎出有效成分,熬出的药液可以另服,也可和其他药液混合服用,比如人参、西洋参、高丽参、羚羊角等。
5. 地道药材之“十大广药”答:“广药”产于广东、广西地区,十大广药有巴戟天、何首乌、高良姜、化州橘红、新会陈皮、佛手、草豆蔻、阳春砂仁、广藿香、广地龙十种中药。
6.处方中的“包煎”的中药怎么处理?答:顾名思义就是先用纱布袋包好再进行煎煮。
因为有一些中药表面带有绒毛,在与药液混合时饮用可能刺激喉咙引起咳嗽,如旋覆花、辛夷花等,还有一些中药粘性强(车前子、葶苈子)或者呈粉末状(蒲黄、滑石粉)的中药,在加热时易引起焦化或呈糊状,这样的中药在煎煮的时候需要用纱布包起来煎煮防止服用时引起不适或影响药效。
中医科普常识
中医科普常识
中医科普常识包括以下内容:
1. 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的整体,健康是由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维持的。
2. 中医诊断:中医采用四诊合参的方法进行诊断,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3. 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主要采用草药、针灸、推拿、食疗、气功等方法进行治疗。
草药是中医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草药的组方和煎煮方式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4. 中医养生:中医注重预防和养生,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运动等来保持身体健康。
5. 中医的疾病分类:中医将疾病分为内科和外科,内科包括肝病、心脏病、肺病等,外科包括骨伤、皮肤病、外伤等。
6.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和西医在理论基础、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强调预防和调理,而西医注重症状和病因分析,强调手术和药物治疗。
以上是中医科普的一些常识,对于了解中医理论和方法有一定帮助。
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医学知识都应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应用。
中医辨证人中穴
中医辨证人中穴《麻衣神相》一书中在“相人中”一篇提到:夫人中者,一身沟洫(洫,田间水道)之相,沟洫疏通,则水流之而不壅,浅狭而不深,则水壅之而不流。
夫人中之长短,可定寿命之长短,人中之广狭,可定男女之多少,此人中所以为寿命,而男女之宫也,是以欲长而不欲缩,中深而外阔,直而不斜,阔而下垂者皆善相也,其或细而狭长者,衣食逼迫,满而平者,纯遭灾滞,上狭下广者,多子,上广下狭者,少儿息,上下俱狭而中心庸,君子息极苦难而难成,上下直而深者,子息满堂,上下平而浅者,子息不生,深而长者,长寿。
浅而短者,夭亡。
人中穴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懂得点中医常识。
比如说有人昏倒了,大家第一反应就去掐人中。
可是为什么要去掐人中呢?如果说掐人中是强刺激,那么,我敲你一棍子,扇你几巴掌,也是强刺激。
那么,为什么非得掐人中这个地方呢?而且这个地方为什么叫人中,按照人体比例来看,这个地方太高了,怎么能叫做人中呢?这就必须用中医理论来解释了。
中医认为,人中是我们人体内最大的两条经脉的连接点,看过武侠小说或者电视的人都知道,练武之人要打通任督二脉,那就功力大增了。
这个任督二脉就是人体的两条最大的经脉。
督脉督脉起于会阴。
会阴就是我们前后阴正中的那个地方,但不是在那个点上,而是在那个点里面,在我们身体的内部,可能是丹田,然后分两支,一支从少腹往上走,一支从长强穴往上走。
长强穴就是我们背后的尾椎骨的最后一个穴位,这样一直走到头部再到人中。
督脉是人体的一条大阳经,它主气,对男性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男性的生殖能力。
因为督脉决定了人体的脑髓、肾、腰脊、脊柱、脊髓等。
所以说,男性是否有生殖能力,就要看督脉。
另外一条经脉就是任脉。
任脉任脉是在我们人体前部的一条正中线,它也起于会阴,然后沿耻骨一直到人中,与督脉在人中处交汇。
这是人体的一条大阴经。
这条大阴经是主血和管生育的,所以不能受伤。
比如,西方人鼓励女性剖腹产,认为横着开刀肚子上的榴儿就看不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常识根据中医理论,证的要素包括临床表现(症状、体征,或主要证候、次要证候)和病机(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或主要病机、次要病机)。
或者说,广义的证包括了证候、证素、证名。
症状+体征=证候。
根据证候循病因、12经络而推演出证素。
病位证素+病性证素=证名。
证素是辨证诊断不能再分的诊断单元。
证候:始因等、寒热、汗出、疼痛部位、疼痛性质、头身不适感、睡眠情志声音、咳痰喘、饮食口味、大便、小便、经带精液等、出血、神志面色等、头面五官体征、颈胸腹部体征、形体肌肤体征、舌象、脉象等、血尿粪检测。
病位证素20项:心神(脑)、心、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子宫)、精室、胸膈、[上焦]、少腹[下焦]、表、半表半里、肌肤、经络、筋骨[关节]。
五官专科病位9项:目——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耳,鼻,咽(喉),齿(龈);病性证素33项:(外)风、寒、暑、湿、(外)燥、火(热)、痰、饮、水停、虫积、食积、毒、脓、气滞、气闭、血瘀、血热、血寒、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虚、阴虚、亡阴、阳虚、亡阳、精(髓)亏、津(液)伤、阳浮、阳亢、动(内)风、动血;待定或暂作特殊者9项:气逆、喜、怒、忧思、悲、惊恐,燥屎、结石、毒。
证素组成的规范证名:心神类证、心病类证、肺病类证、脾胃肠病类证、肝胆病类证、肾系病类证、脏腑兼证、形体病类证、其他类证。
常见证诊断标准:痰蒙心神证、心脉痰阻证、肺阴虚证、痰热壅肺证、脾阳虚证、胃寒证、肠道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肾虚水泛证、膀胱湿热证、胞宫痰湿证、精室瘀浊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阳亢证、风寒束表证、少阳病证、肌肤热毒证、风痰阻络证、筋骨寒湿证、气血两燔证、阳气亡脱证。
气血津液证候的虚证:气虚、血虚、精(髓)亏、津液亏虚、气脱、血脱、气陷、气不固。
气血津液证候的实证:气滞、血瘀、湿、水、饮、痰、气逆、气闭、血寒、血热等。
气与血、气血与津液之间在临床上的证名:气血两虚、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气虚水停、津气亏虚等证。
比如,病人主诉:头晕、眼花,按中医理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眩,无火不晕”、“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肥人眩晕,气虚有痰;瘦人眩晕,血虚有火”、“风火上扰,发为眩晕”等说法。
因此,证候“头晕、眼花”,在医生头脑中考虑到的可能因素就有:肝风、痰、火、气虚、血虚、阴虚、阳亢等可能。
此时经过检查,发现病人有面色淡白、舌质浅淡、脉沉细等与血虚有关的身体信息。
如果病人是瘦人则应了“瘦人眩晕,血虚有火”的说法。
治疗的时候,以补血、泻火为下药组方的方向。
如果病人是体胖、胸闷、舌苔腻、脉滑等症状,则病变属于“痰”的可能性增大,自然不属于血虚、阴虚、阳亢等可能。
辨证思维的方法: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法、反证法。
反证法:面色潮红、咽干、烦热——似阴虚火旺,如果小便清长、下肢冷甚则病变定义为:虚阳浮越之证。
类比法:阴虚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消瘦、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阴虚可与气虚血虚阳虚阳亢精亏津液亏虚以及燥邪等证候同时慢性存在或互为因果,表现为病人气阴亏虚证、阴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阴精亏虚证、阴津(液)亏虚证、阴虚内燥证等阴虚,进而可发展成阳虚,亡阴阴虚可导致动风气滞血瘀水停等病理变化。
演绎法:比如患者前晚淋浴受寒而于夜间新起恶寒,头身疼痛,知其属外感病范畴;昨日但发热,已不恶寒,并有口渴、舌红、脉数,是为表证已不存在,而是里热证;现咳嗽明显、气喘、咳黄痰则知病位在肺,故本证为肺热炽盛证。
归纳法:患者主诉:身黄,并且有胁肋胀痛、右胁下肿块,知病位在肝胆;身热、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其病性属热;渴不欲饮、苔腻、脉滑以及恶心、便溏等,为有湿邪之征;胀痛、腹胀,又为气滞的表现。
将分散的各个病状进行归纳分析,便可条理清晰地全面认识病情。
此病涉及肝、胆、湿、热、气滞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综合判断,辨证为肝胆湿热气滞证。
病位证素:肝、胆;病性证素:湿、热、气滞。
病位证素+病性证素=证名。
(肝、胆)+(湿、热、气滞)=证名(肝胆湿热气滞证)。
提出中医辨证的思维规律是根据证候,辨别证素,组成证名。
以症为据、从症辨证,遵循中医学理论,进行整体综合评判,是中医辨证的原则。
证素是构成证的基本要素,是辨证的核心。
全书《证素辨证学》分为辨证方法的研究,证候辨证素量表,证素诊断标准,常见证诊断标准,证素辨证诊疗软件五章,其具体内容规范、准确,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用之于临床,能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
一、证素名正而言赅证,古为證,《中华大字典》载“證”的含义有:告、验、证、谏、则、候、质、病證,共八项。
在中医辨证学中就是指证候。
素,指本来的、原有的,如素质犹本质,素性犹本性;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如色素、毒素、元素。
证与素合为一词——证素,就是证的基本要素,即辨证所要辨别的本质性内容。
证素一词,言简而意赅,体现了辨证的实质意义,证素就是构成证(名)的要素。
二、证素不等于证候所谓证候,主要可有两种理解,一就是指证,如证候规范就是指证的规范;一是指证所表现的外候,《诸病源候论》等所指的候,就是病证表现,如病候、证候等。
我们主张从第二说,证候就是指症状、舌象、脉象等证的外候。
但是症状往往指单个的临床表现,而证候则是指一组相关的脉症等。
证素是通过对证候的辨识而确定的病变本质,即证素是对病变本质所作的判断,而不是现象。
因此,证素不是指证候,但证素的确定,必须以病理表现为根据,即以症为据,从症辨证。
三、证素不等于证名证素是构成证名的要素。
临床上常见而规范的证(证名),都是由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相互组合而构成的。
如肝胆湿热证的病位证素是肝、胆,病性证素是湿、热。
因此,证素虽然是辨证的要素,但它是具体、基本的诊断单元,还不等于完整的证名诊断。
一个完整、规范的证名,一般应当有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以及必要的病理连接词,如壅、束、阻、亏等,不能只有病性而没有病位,更不能只有病位而无病性。
四、证素中为何不讲病因证素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病位和病性。
中医学的辨证是“审症求因”,是根据证候而审得性质,所以辨证所确定的病因,实际上就是病性。
即辨证所确定的病性,就是病变当前的病因,病性的概念中包含了病因。
“邪之阴阳,随人身之阴阳而变也”(《医门棒喝·六气阴阳论》),证的形成并不是单纯由病因决定的,而是与体质等的关系尤为密切。
所以,辨证所说的证素,称病性比称病因为好。
若称病因,则七情是内因,辨证就应有相应证素,而实际上情志刺激主要是始因,导致气机的“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恐则气下”等便是后果,而阳亢、气滞、气不固等方为病性。
@pagebreak@五、证素不宜称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并强调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据此,后人将其总结为“病机十九条”。
因而有人认为病性证素当称病机为妥。
其实,病机重在阐释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病变的机理复杂,有种种可能,如阴盛阳虚、气滞血瘀、热极生风等。
证素则是对病理本质所作的判断,是对当前证候的分析而确定的病理本质,有是症便有该证素,自然就会有一定的病机,证素的确定完全以症状等证候作为依据。
证素是结论,病机是机理分析,虽为病之机要,但它毕竟不是对当前证候本质所作的直接判断。
六、病位证素的必要性有人主张辨证要素只要病性,因为病性与病机的概念相似,而病位不是病机,因而证素不要提病位。
首先,病机应当包括病位,比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就有心、肺、肝、脾、肾、上、下等7条病位概念。
其次,临床辨证不能不辨病位,肾的阴虚抑或心的阴虚、胃火抑或肝火等,其表现有所不同,方药治疗亦有差异,中医的证名诊断应当有病位。
第三,近代研究证候规范的中医学家都主张辨病位,如方药中的《辨证论治研究七讲》称第一步为脏腑经络定位;张震“中医辨证规范化”提出病位证候,包括心、肝、脾、肺、肾等;柯雪帆《中医辨证学》第四章为病位辨证。
七、有无必要称病势当代中医学对于“证”的约定: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朱文锋曾对病势有过专门论述,其所研制的“中医数字辨证机”将气陷、气闭、不固、阳亢、阳浮、亡、脱等,在病机上表现出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等动态之势的7项证素称为病势。
因此证素似应分列病势。
但是,从本质上说,病势仍然可归属于病性之列,如气陷、气不固一般是气虚的特殊表现形式,阳浮一般是阳虚的特殊表现形式。
同时,许多病性本身都有势,除上述所列外,如气滞(郁结)、血瘀(不畅)、寒(束)、火热(炎上)、湿(下注)、等,不能说其中没有势的含义,“性”与“势”难绝然区别。
因此,可将病势合于病性之中,而不是病势与病性并列。
八、病性与病理的概念有学者认为病性宜称病理,又有医家认为称病理则与西医病理相同,而中医病理不如西医病理清楚,故应当回避病理概念。
其实,病理者,病变的道理、原理也,中医称病理亦未尝不可,不能只允许西医说病理,中医就不能提。
但为了避免一提病理就与西医的病理解剖连在一起,且气虚、气滞之类中医学的辨证认识,尚难按西医学的要求拿出相应病理结论,因而许多中医学家如方药中、柯雪帆等,都称之为病性,而不称病理。
附:《证素辨证学》目录引言第一章辨证方法的研究第一节“证”有关概念的辨析一、“证”有关概念的源流二、“证”有关概念的约定三、病、证、证候等概念的辨析第二节中医辨证学沿革一、《内经》在辨证学上的贡献二、张仲景及“六经辨证”三、八纲辨证的沿革与意义四、温病辨证的发展五、脏腑辨证的完善六、病性辨证的内容七、经络辨证有待发扬第三节辨证思维原理一、辨证思维原理二、“证”的三阶双网结构第四节通用证素的选定一、证素的基本特征二、证素内容的挖掘三、通用证素的筛选第五节证素辨证研究一、遵循辨证思维原则二、证候规范研究三、计量辨证研究四、建立辨证数据库五、信息挖掘处理方法第六节证素辨证体系一、证素辨证体系的结构二、证素辨证的意义三、证素辨证歌第二章证候辨证素量表一、始因等二、寒热三、汗出四、疼痛部位五、疼痛性质六、头身不适感七、睡眠情志声音八、咳痰喘黔九、饮食口味十、大便十一、小便十二、经带精液等十三、出血十四、神志面色十五、头面五官体征十六、颈胸腹部体征十七、形体肌肤体征第三章证素诊断标准第四章常见证诊断第五章证素辩证诊疗软件一、始因等:新近感受风寒;感受暑热火邪;环境潮湿;环境干燥;淋雨下水;饮食不慎;活动或者劳累病重;病情与情志有关联;外伤所致;新产、流产、手术;缓起久病;大量或者持续出血;强毒侵害(化疗、X射线、毒物、疫毒。
)。
二、寒热新起微发热;微恶风寒;新起恶寒重;发热重恶寒轻;恶寒发热;寒战;壮热(高热不退);感受暑热而发热;身热不扬;潮热;往来寒热;身热夜甚;发热;经常恶风;容易感冒;经常畏冷;四肢凉;脘腹腰背冷;下肢冷甚;半侧寒冷;关节冷;久有低热;手足心烧;骨蒸发热;劳累后发热;烦燥发热;肢厥而身灼;肢厥而身凉;肢厥而身温;局部灼热感;喜凉恶热;喜温恶凉;阵发烘热;体温低;局部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