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

合集下载

《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⑵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无现象
⑶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插入稀硫酸中
锌片不断溶解,
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⑷锌片和铜片之间连电流表插入稀硫酸中
同上且
电流表发生偏转
[设疑]①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的现象是什么?
②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上为什么有气泡产生?
③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
吸氧腐蚀:
负极:2Fe –4e-= 2Fe2+
正极:2H2O+O2+ 4e-= 4OH-
析氢腐蚀:
负极:Fe –2e-= Fe2+
正极:2H++ 2e-= H2↑
[练习]1.X、Y、Z都是金属,把A浸入C的硝酸盐溶液中,A的表面有C析出,A与B组成原电池时,B为电池的负极.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设问]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找到那位格林太太的病因了吗?
[学生回答]略
[小结]
[练习]1、对下面四个装置 ,
①哪种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
②正、负极各为什么物质?两极上各发生什么变化?
③电子的流动方向如何?
结论:A、B、C可形成原电池
2、设计原电池,要求(1)铁作正极,(2)铁作负极,则另一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如何选择?
1.干电池
[展示干电池实物]
[学生讲述]学生通过预先准备好的拆开的干电池介绍干电池的构造(正、负极以及电解质溶液)
随着用电器朝着小型化、多功能化发展的要求,对电池的发展也提出了小型化、多功能化发展的要求。体积小、性能好的碱性锌-锰电池应运而生。这类电池的重要特征是电解液由原来的中性变为离子导电性更好的碱性,负极也由锌片改为锌粉,反应面积成倍增长,使放电电流大幅度提高。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o学生能够掌握原电池的组成要素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o学生能够了解常见原电池的类型及其应用。

2.能力目标:o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原电池产生电流的过程。

o学生能够运用原电池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简单的原电池装置。

o学生能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o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电池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o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勇于尝试新事物。

二、教学内容4.重点内容:o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o原电池的组成要素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o常见原电池的类型及其应用。

5.难点内容:o理解原电池内部电子转移和离子移动的过程。

o书写复杂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o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原电池装置。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原电池的组成要素和电极反应。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原电池产生电流的过程。

-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原电池的应用实例,加深理解。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实验过程。

四、教学资源-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材。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投影仪。

-实验器材:铜片、锌片、稀硫酸、导线、电压表、烧杯等。

-多媒体资源:原电池工作原理动画、实验视频、课件。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4-5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指定小组长负责协调讨论和记录。

2.课堂纪律:明确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保持安静等,对违规行为及时提醒和处理。

3.激励策略:对积极参与讨论、实验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在课堂结束时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课后作业:布置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原电池原理及应用教案

原电池原理及应用教案

原电池原理及应用教案
原电池原理及应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原电池原理、构成条件、电极名称与电极反应。

②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2)方法与过程:通过模拟动画、观察探索原电池的形成及原
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思维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电池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通过对常见原电池的学习,
感受化学给社会带来的进步和文明,激发学习热情。

2、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教学难点:
电极反应物的确定及反应式的书写
4、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建构
二、教学过程:
大屏幕展示:引起学生注意从而利于学生迅速进入上课状态
板书课题,-----------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
〖活动与探究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引入:锌片插入稀硫酸中在锌表面氢离子得电子产生氢气,能否让它。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应用教案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应用教案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应用教案一、引言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能量存储设备,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了解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并通过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电池的知识。

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2.1 原电池的组成原电池是由两种金属电极和它们之间的电解液组成的。

其中一种电极通常被称为“阳极”,另一种电极则称为“阴极”。

电解液则是用于在两个电极之间提供离子传输的介质。

2.2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基于氧化还原反应。

当金属在电解液中发生氧化反应时,会释放出电子并转化为离子,这个金属电极被称为阳极。

而电解液中的离子则会在阳极处失去电子并转化为金属,被称为阴极。

2.3 原电池的电动势原电池的电动势是指单位正电荷通过原电池时能够获得的电势能差。

它是由原电池的化学反应自发性决定的。

不同的金属组合和电解液可以产生不同的电动势值,根据电动势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电池分为电化学电池以及常见的原电池和干电池。

三、原电池的应用原电池由于其简单的结构和相对便宜的成本,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原电池的一些常见应用:3.1 电子设备原电池作为便携式电源,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如手持游戏机、遥控器、闹钟等。

由于原电池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因此成为电子设备的常用能源。

3.2 汽车行业汽车中广泛使用的启动电池就是一种原电池。

启动电池通过提供足够的电能来启动发动机,使汽车能够正常工作。

此外,原电池还用于供电汽车的其他电子系统,如音响、车灯等。

3.3 农业领域原电池也可以应用于农业领域。

例如,将原电池与太阳能电池板结合,可以搭建农村地区的光伏发电系统,供应给农业设备所需的电力。

3.4 医疗设备在医疗领域,原电池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心脏起搏器、血糖仪、血压计等便携式医疗设备常采用原电池作为能源。

四、教案实施4.1 实验操作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可以进行以下实验操作:1.配备实验箱,包括金属电极、电解液和电阻。

高一化学教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高一化学教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高一化学教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原理;2. 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3. 掌握原电池的分类、电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电性能参数。

教学重难点:1. 掌握原电池的构成原理和工作原理;2. 理解原电池的应用,如干电池、蓄电池等;3. 掌握电性能参数。

教学内容:一、概述原电池,也叫化学电池,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在电极间产生电流的装置。

它是电池的一种,分为干电池和湿电池两类。

二、原电池的构成原理原电池由两种金属与一种电解质溶液(或固体)组成。

两种不同的金属用电线相连,即构成了原电池的两个极,一个为正极,一个为负极。

金属与电解质之间通过电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

电化学反应有两种类型的,即氧化还原反应和金属离子与离子溶液中的物质相反应的反应。

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当两个电极连通电路后,电子自负极流向正极,同时在外部电路中形成了电流。

在电解液中,正极的反应过程是氧化反应,负极的反应过程是还原反应,两个反应过程的总能量差就是放出的电能。

四、原电池的分类原电池根据正极材料不同,可以分为干电池和湿电池两类。

1. 干电池:正极为二氧化锰,负极为锌,电解质为氯化铵。

干电池优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缺点是电压不稳定,寿命较短。

2. 湿电池:正极一般为铅(Pb),负极为铅二氧化物(PbO2),电解质为硫酸。

湿电池优点是电压稳定,寿命长;缺点是重量较重,使用不方便。

五、原电池的应用原电池的应用有很多,最常见的是干电池和蓄电池。

1. 干电池:干电池是一次性的电池,使用寿命较短,可以用于电筒、闹钟、收音机、遥控器等电子设备。

2. 蓄电池:蓄电池是可以反复充电和放电的电池,使用寿命长,适用于汽车、船舶和太阳能电池等大型电子设备中。

六、电性能参数原电池的性能参数有开路电势、内阻、电动势和容量等。

1. 开路电势:原电池的两个电极在未接入电路时,电势差叫做开路电势。

开路电势越大,说明电池的化学反应能力越强。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设计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设计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定义、组成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方法、电极反应类型。

3. 能够分析原电池的应用实例,理解原电池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原电池的定义和组成2.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3. 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方法4. 原电池的电极反应类型5. 原电池的应用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定义、组成、工作原理、正负极判断方法、电极反应类型及应用实例。

2. 教学难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微观过程,电极反应类型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电池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动画、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展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 结合实际应用实例,使学生了解原电池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 开展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手机、遥控器等含有原电池的物品,引发学生对原电池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原电池的定义、组成:引导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基本概念,掌握原电池的构成要素。

3. 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利用多媒体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电池的工作过程。

4. 讲解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5. 讲解原电池的电极反应类型: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电极反应,并能判断实际例子中的电极反应类型。

6. 分析原电池的应用实例: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原电池在各种设备中的应用,体会原电池的重要性。

7. 开展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原电池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原电池定义、组成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原电池知识点的掌握。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使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2.掌握正负、极的判断、电极反应的书写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3.常识性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池●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总结方法。

2.培养观察能力。

3.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德育目标:增强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电池的化学原理。

●难点:原电池装置的科学设计。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探究法实验――观察――思考――讨论――总结教学用品铜片、锌片、碳棒、稀硫酸、乙醇、电流计、检流计、导线、烧杯、桔子、干电池等教学过程设计【引入】水果电池(橙子)这说明我们刚才的装置就相当于一个小电池,为什么橙子和金属片能组成一个小电池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原电池的世界。

【板书】第四节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投影】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屏幕的提示,完成这几组实验:【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提问】解释 A.B.C的现象。

【引导】A.B.C的现象我们容易理解, D 实验中,我们看到铜片上有气泡存在。

说明 H+得到了电子,那么,H+得到的电子从哪里来?是铜提供的吗?Zn ZnCBA DCu稀硫酸稀硫酸稀硫酸稀硫酸Cu【回答】电子不是铜提供的,铜是氢后金属,活动性比氢弱,不能置换氢气。

所以 H+ 得到的电子,不是来自铜,只能来自锌。

【设问】锌传递电子是通过溶液还是导线呢?【讲述】比较C、D,可以知道电子不是从溶液中传递的,只能是沿着导线传递给铜的。

【过渡】这只是我们的推断,大家能想办法印证它吗?【引导】电流计。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设问】大家一起告诉我,我们的推断正确吗?【引导】实验印证了我们的推断,从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我们可以知道装置中产生了电流,从物理学上我们已经知道,电流的产生都是由于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成了电能,这个装置把锌和硫酸反应的化学能转变成了电能,象这样能够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我们称之为原电池。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
教学
环节
情境问题设计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由生活中电热水器“镁失踪了”的实际问题,实物展示引入。
观看实物及图片
给学生以最直观感受,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原电池的原理
探究实验: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模拟电热水器内部防腐蚀原理,并板书给出原电池的定义。
观察现象并思考提出问题
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达到层层深入思考的目的。
依据探究实验一原理设计铜锌原电池,进行探究实验二。
通过探究实验二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记录实验现象
环环相扣、紧密衔接、
呈现主题,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原电池的原理
通过动画提出问题、分析原电池的原理及实质,并板书电极反应方程式。
学生讨论、
回答问题
通过动画模拟实验过程使学生更易接受。
回顾热水器易被腐蚀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原电池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积极思考
交流讨论
确立优案解决问题
把一系列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设计、自行选择,培养其思维能力,巩固知识,消除学习上的惰性,并使其体验学有所用的愉悦感。
课堂练习
展示识
小结
小结本节知识点
归纳整理
巩固知识
展望原电池原理的应用前景
整理
再一次提升学生学习原电池的兴趣并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作业
布置实际调查作业及课后作业
记录
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习惯
思考并提出可行方案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知识点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依据所给材料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三,分层次讨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
2.掌握正负、极的判断、电极反应的书写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3.常识性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总结方法。

2.培养观察能力。

3.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德育目标:增强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化学原理。

●难点:原电池装置的科学设计。

教学方法
启发式、实验探究法
实验――观察――思考――讨论――总结
教学用品
铜片、锌片、碳棒、稀硫酸、乙醇、电流计、检流计、导线、烧杯、桔子、干电池等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水果电池(橙子)
这说明我们刚才的装置就相当于一个小电池,为什么橙子和金属片能
组成一个小电池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原电池的世界。

【板书】第四节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
【投影】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屏幕的提示,完成这几组实验: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提问】解释 A.B.C的现象。

【引导】A.B.C的现象我们容易理解, D 实验中,我们看到铜片上有气泡存在。

说明 H+得到了电子,那么,H+得到的电子从哪里来?是铜提供的吗?
Zn Zn
C
B
A D
Cu
稀硫酸稀硫酸稀硫酸稀硫酸
Cu
【回答】电子不是铜提供的,铜是氢后金属,活动性比氢弱,不能置换氢气。

所以 H+ 得到的电子,不是来自铜,只能来自锌。

【设问】锌传递电子是通过溶液还是导线呢?
【讲述】比较C、D,可以知道电子不是从溶液中传递的,只能是沿着导线传递给铜的。

【过渡】这只是我们的推断,大家能想办法印证它吗?
【引导】电流计。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
【设问】大家一起告诉我,我们的推断正确吗?
【引导】实验印证了我们的推断,从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我们可以知道装置中产生了电流,从物理学上我们已经知道,电流的产生都是由于其它形式的
能量转化成了电能,这个装置把锌和硫酸反应的化学能转变成了电能,
象这样能够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我们称之为原电池。

【投影】原电池概念
【板书】一.原电池:
1.概念
【设问】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是不是任何化学反应的能量都能转化成电能呢?不是。

确切地说,原电池是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化学
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引导】现在我们来分析原电池装置,电池都有两个电极,分别是什么呢?【回答】正极和负极。

【引导】物理上两极的规定和电子流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回答】电子流出的一极称为负极,电子流入的极称为正极
【投影】负极:电子流出的极
正极:电子流入的极
【引导】那刚才的原电池两极谁正谁负呢?
【回答】锌作负极,铜作正极。

【设问】负极流出的电子是由锌失去的,那负极的锌失去电子发生了什么反应?【回答】负极-----氧化反应
【设问】那么正极上H+得到电子发生了什么反应?
【回答】正极-----还原反应
【讲述】我们也根据这些过程来判断原电池的两个电极,从电子流向的角度判断:电子流出的是负极,电子流入的是正极。

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判断:发生氧化反应的是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是正极。

其实这些判断方法我们依据的都是两极上的这两个反应
对原电池,这种表示两个电极上电子得失过程的式子称为电极反应式。

【投影】电极反应负极:Zn -2e-=Zn2+(氧化反应)
正极: 2H+ + 2e-=H2↑(还原反应)
【讲述】这两个电极反应的总结果就是锌和H+的氧化还原反应
【投影】原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Zn +2H+ = Zn 2++H2↑
【讲述】把锌片直接放入稀硫酸中,就是发生了该反应,在这个铜锌原电池中发生的依然是该反应,不同的是,现在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在两个电
极上发生,这就将电子的直接传递转化为沿导线的定向传递,从而形成
了电流,所以说原电池是把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能转化成了电能。

【过渡】 下面我们来看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动画模拟
【投影】 原电池动画。

【设疑】 在溶液中这个导电过程是怎么进行的呢?
【分析】 在溶液中,SO 42-移向负极,Zn 2+和 H + 移向正极,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
传导电流,构成回路,这就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那这个装置需要
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这样的转化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
问题。

【投影】请各组按屏幕提示完成屏幕上的实验。

【实验探究】 实验 分组:
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活动】 学生分组实验
【提问】 哪几个装置中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了偏转?
【回答】
【过渡】 B 中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了偏转装置,说明构成了一个原电池,A 、C 、
D 装置中不能产生电流,说明没有构成原电池,下面我们通过和刚才的
铜锌原电池装置比较,来分析原因。

【讲述】①从A 、B 知道,从电极材料来说,原电池的两个电极,可以都是金属,
但不能是两种相同的金属;也可以是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但如果是
非金属的话,非金属应该具备什么性质―――导电性。

―――投影。

②由C 知道,当溶液是非电解质溶液时,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
电,所以从溶液性质来说,溶液必须是电解质溶液。

具备了这两点就行了吗?从D 可以看出,决非如此,如果电解质溶液不
相通,不能构成回路,还是无法形成。

所以从电路的连接来说,这些
材料之间必须构成一个闭合的回路。

【投影小结】*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和非金属导体)做电极,较
活泼的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碳棒)为正极.
2.两个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3.两个电极用导线相连构成闭合回路。

【强调】原电池必须要依据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才能形成。

【投影练习】 1.下列各种情况是否形成了原电池?
【投影练习】 2.材料_____格林太太的怪病。

【设问】现在大家能否解释,课前我们将橙子和金属片连接检流计后,指针会偏转?
【学生回答】略
【过渡】我们看到的水果电池是原电池原理的简单应用,理论上说,任何氧化还原反应都有电子得失,根据这一点,科学家们利用许多廉价、高能的
原料,制成了各种化学电源,下面我们来介绍几种常见的化学电源。

【投影】常见的化学电源。

【投影】干电池剖面图
【讲述】常见的锌-锰电池,中央是石墨棒,作正极;石墨周围是二氧化锰和炭黑的混合物,裹在纸作的隔膜内,隔膜外是糊状的氯化铵,作电解质溶液,最外面是锌筒制成的电池壳,作负极。

【投影】工作原理总反应式:2MnO2+2NH4++Zn=Mn2O3+2NH3+H2O+Zn2+【设问】根据这个反应,请判断一下它的正负极?
【讲述】负极上锌失去电子,正极上是二氧化锰得到电子。

【过渡】我们再来认识其它几种常见电源
【投影】图片
【讲述】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使用的电池越来越多,它们在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烦恼,废电池中多种重金属和酸、碱等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危害很大,随意丢弃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我们在生活中不但要注意自己不随意乱丢,而且还要向身边的人进行宣传。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常说垃圾都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废电池中的有色金属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果能够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对我们生存环境的破坏,而且可以节约利用资源。

【投影小结】一、原电池
二、化学电源
【作业】 1. 课后习题 一、 三、1
2. 研究性学习
课题:调查我们常用电池的种类以及废电池产生的影响
(备注:需要资料的话,大家可以通过网络或其它条件搜集资料。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一、原电池
1.概念
2.工作原理
3.构成条件
二、化学电源 D
A C C Z Z Z C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