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汇本(校园大气和水质监测)
环境监测思政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思政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掌握一些基本的环境监测技能,如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等,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掌握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等基本环境监测方法;了解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使用空气质量监测仪进行空气质量监测;能够使用水质监测仪进行水质监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责任感,积极参与环保工作。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
首先,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方法等。
然后,介绍空气质量监测和水质监测的基本方法,如采样、分析等。
最后,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首先,通过讲授法介绍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然后,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环境监测的意义和应用,促进学生思考。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重要性。
最后,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环境监测的方法和过程。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和参考书将提供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案例分析等内容。
多媒体资料将展示环境监测的实际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
实验设备如空气质量监测仪和水质监测仪将用于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监测的过程。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评估将占课程总评的30%,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如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
3.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实验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训练3. 环境监测实验操作4.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演示:展示环境监测实验操作过程。
3. 实践:学生动手进行环境监测实验。
4. 讨论:分组讨论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5. 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环境监测站,了解实际工作。
四、教学资源1. 教室、实验室、实验器材。
2.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3. 环境监测教材、参考书。
4.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论文、报道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环境监测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第3-4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训练3. 第5-6周:环境监测实验操作4. 第7-8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5. 第9-10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
2. 实验操作: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
3. 小组讨论:每周1课时,共计10课时。
4. 企业考察:安排1次,共计4课时。
八、教学案例1. 案例一:水质监测实验2. 案例二:空气质量监测实验3. 案例三:土壤污染监测实验4. 案例四:噪音监测实验5. 案例五:环境风险评估案例九、教学实践1. 实验一:水质采样与分析2. 实验二:空气质量采样与分析3. 实验三:土壤采样与分析4. 实验四:噪音监测与分析5. 实验五:环境风险评估十、教学反馈与改进1. 定期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2. 让学生掌握环境监测中常用的参数及其测量方法;3. 使学生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2. 培养学生分析环境监测数据,发现环境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 激发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3. 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低碳生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环境监测的认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能够阐述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2. 能够熟练操作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常见参数的测量;3. 能够分析监测数据,评价环境质量,发现环境问题;4. 能够提出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参与环保行动;5. 树立环保意识,自觉践行低碳生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环境科学》相关章节,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与目的- 教材第3章:环境监测概述- 内容:环境监测定义、分类、目的和意义2. 环境监测参数与测量方法- 教材第4章:环境监测参数及其测量技术- 内容:水质、空气质量、土壤质量监测参数;常见监测设备及其操作方法3. 环境质量评价- 教材第5章: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内容:环境质量评价原则、方法和案例分析4. 实践操作与数据处理- 教材第6章:环境监测实践操作- 内容:监测设备操作、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5. 环境保护措施与行动- 教材第7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环境保护策略、措施及学生行动指南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环境监测基本概念与目的(第3章)2. 第2周:环境监测参数与测量方法(第4章)3. 第3周:环境质量评价(第5章)4. 第4周:实践操作与数据处理(第6章)5. 第5周:环境保护措施与行动(第7章)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监测相关知识。
环境监测大气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大气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2. 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物种类、来源及其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影响;3. 帮助学生理解大气质量评价标准及监测数据分析。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大气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大气监测数据,判断空气质量,并提出改善措施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大气环境保护行动;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相关学科,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环保意识为主。
学生特点:学生具有一定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课程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其环保意识,实现课程目标的达成。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大气污染、大气质量评价、大气监测;2. 大气污染物种类及来源: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等;3. 大气环境监测原理及方法:采样方法、分析方法、监测设备;4. 大气质量评价标准:国内外大气质量标准、污染物限值;5. 大气监测数据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评价空气质量;6. 实践操作:使用大气监测设备进行实地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7. 案例分析:典型大气污染事件分析,提出改善措施。
教材章节关联:1. 第一章 环境监测概述;2. 第二章 大气环境监测;3. 第三章 大气污染物及其监测方法;4. 第四章 空气质量评价与监测数据分析;5. 第五章 环境监测实践与案例分析。
环境监测大气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大气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及来源。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监测的常用方法和手段,了解监测设备的工作原理。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污染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2. 学生能够运用大气监测设备,进行简单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具备初步的数据分析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大气环境监测项目,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培养环保意识,主动参与环保行动。
2. 学生通过学习,培养科学精神,增强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3.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监测的相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好奇心强,善于合作,但可能对大气环境监测的了解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这些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大气污染的定义、分类及危害;大气监测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大气污染来源与成分:常见大气污染物(如PM2.5、SO2、NOx等)的来源、特性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大气监测方法与技术:介绍大气监测的常用方法(如地面监测、遥感监测等)及设备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4. 大气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方法及简单数据分析技巧。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5. 我国大气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介绍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及实施情况。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方案(可编辑)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方案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方案目录第1章检测背景 11.1此次课程设计的目的 11.2课程设计的现实意义 1第2章污染物调查情况及基础资料的搜集 22.1污染源情况的调查22.2基础资料的搜集 22.2.1气象资料22.2.2地形及功能区划分 32.3设计方案的标准和规范 32.4设计思路 4第3章采样点的设置 5第4章检测项目及其方法原理和数据处理的确定 7第5章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12第6章样品的采集和保存146.1采样方法的选择146.1.1采样方法的选择146.1.2气体的采样146.2气体的保存17第7章样品的预处理 18第8章质量保证、评价方法和实施计划198.1质量保证198.2评价方法208.3实施计划24第9章保护校园环境质量的方案和建议269.1 NO2的防治269.2 二氧化硫(SO2)的防治269.3 PM10的防治26第10章小结27参考文献28第1章检测背景此次课程设计是对洛阳理工学院进行空气质量的监测,分析校园空气中各物质的含量,了解污染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对空气质量进行评述并提出对策和建议来保护校园及其周边的空气环境。
(1)课程实践,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
(2)熟悉环境监测从布点、采样、样品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到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整套工作程序。
(3)能够准确及时、全面的反应空气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的控制、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收集环境监测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制定和修订此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提供依据(5)实施准确可靠的污染的污染监测,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6)在深入广泛开展环境监测的同时,结合环境状况的改变和监测理论及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和更新监测方法和手段,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1)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加深了解我们对大气污染监测的基本理论。
《 环 境 监 测 》课程教学设计
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教学设计(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环境监测》授课对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二年级)课程学分 5 总学时 90 课程特性专业核心课程教务处编制一、课程定位该课程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水处理工”职业资格考证的必修课程。
目标是让学生具有根据环境现状的要求,对水、气、固、噪声等环境要素的污染指标实施监测的能力。
它是以《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大型综合实训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1、设计理念本课程倡导项目教学法,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方式,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同时,现代社会对高等级技术人才的高、新要求引起评价体系的深刻变化,本课程建立了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体制等方面。
在过程性评价中关注了学生解决项目任务等过程的评价,以及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人合作的态度、表达与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的精神。
2、设计思路该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关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该课程是依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中的水质污染指标分析、大气污染指标分析、固体废物指标分析以及噪声指标分析等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项目设计以对环境污染指标分析为线索来进行。
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的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如采样、实验分析等。
3.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任务环境监测的分类和方法2. 土壤监测土壤污染及其危害土壤采样和预处理方法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3. 水质监测水质污染及其危害水质采样和预处理方法水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4. 空气监测空气污染及其危害空气采样和预处理方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5. 噪声监测噪声污染及其危害噪声测量仪器和方法噪声评价指标和标准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验:进行土壤、水质、空气和噪声的采样和测定实验。
3. 讨论:分析环境监测数据,探讨环境污染问题及解决办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环境监测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监测》2. 实验器材:采样工具、分析仪器等3. 课件:环境监测相关图片、视频等4.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论文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发言、作业等。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 课程论文:评估学生对环境监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16课时理论教学和16课时实验教学。
2. 教学计划:环境监测概述(2课时)土壤监测(4课时)水质监测(4课时)空气监测(4课时)噪声监测(4课时)综合案例分析(2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土壤、水质、空气和噪声的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评价。
2. 教学难点:环境监测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与解析。
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解决。
八、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环境监测概述2. 第二周:土壤监测3. 第三周:水质监测4. 第四周:空气监测5. 第五周:噪声监测6. 第六周:综合案例分析九、教学措施1.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环境监测校园室内空气监测课程设计任务书
目录一、监测背景二、监测目的及意义三、现场调查及考研四、采样点的布设五、监测项目及其频率六、室内环境污染物的限值七、采样方法(主要是甲醛、氨、细菌总数和氡的测定方法)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八、质量保证和措施九、华东交通大学室内空气综合评价十、环境监测课设所得到的收获和体会十一、参考文献一、监测背景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经、文、法、理、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江西省南昌市经济开发区。
学校占地面积2800余亩,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为“全国部门造林绿化300佳单位”,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大学。
二、监测的目的和意义目的:(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深入了解空气环境中各污染因子的具体采样方法、分析方法、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等方法。
(2)对校园的室内空气环境连续监测,评价校园的室内空气环境质量,为研究校园室内空气环境质量变化及制订校园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3)评价华东交通大学食堂,宿舍,教学楼和实验室的室内空气质量,为研究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提供依据。
(4)培养我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及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意义: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污染源很广泛,影响因素也很复杂。
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
近年来,更多感到研究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其主要原因有一下三点:(1)室内环境是人们接触最频繁、最密切的环境之一。
(2)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日趋增多。
(3)建筑物密闭程度的增加,使得室内污染物不易扩散,增加了室内人群对污染物接触的水平。
至今,室内空气已经成为人们和有关政府部门和组织极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室内空气质量的监测是环境和卫生监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监测工作,了解室内污染物来源、种类以及污染水平和浓度变化规律,为评价、管理和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保护人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所以,本课设的意义不言而喻。
通过监测校园室内空气质量,为环境质量不好的地方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打造一个环境质量优异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校园大气和水质监测)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设计的目的A、巩固、消化《环境监测》课程的理论知识;B、熟悉环境监测的全过程;C、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监测原理、方法、操作技能;D、培养学生进行现场调查和操作动手的能力;E、熟悉在监测过程进行质量保证的方法;F、具备制定和实施污染源调查、环境影响评价、治理工程所必需的监测方案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形式及要求A、设计形式:教师先介绍课程设计方法,安排课程设计进度表,定时答疑、现场指导;学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分组协调完成环境监测实验;学生独立撰写《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报告;B、基本要求:符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监测数据可靠、课程设计报告规范。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根据区域水或大气环境的特点,拟定监测方案,优化布点,采集样品分析测试,撰写《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报告。
四、成绩评定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及设计报告,由指导教师进行评分。
课程设计按五级打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一、设计目的和任务1、目的本课程设计是《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环节之一。
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在设计中学习、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力。
2、任务进行区域环境现状调查,拟定监测方案,优化布点,采集样品分析测试,撰写《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报告。
二、设计内容(任选一)1、洛阳理工学院校园空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现场调查,收集资料,优化布设三个采样点,监测四个项目:TSP、SO2、NO2;改善校园空气环境的对策和建议,总结。
2、洛阳理工学院镜月湖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现场调查,收集资料,优化布设三个采样点,监测四个项目:pH、六价铬、COD、DO;改善镜月湖水环境质量的对策和建议,总结。
3、三、设计要求符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监测数据可靠、课程设计报告规范。
四、时间安排2012年5月16日--5月22日2个教学周。
五、成绩评定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并以30%计入期末总分。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校园大气和水质监测)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校园⼤⽓和⽔质监测)《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教学⼤纲⼀、课程设计的⽬的A、巩固、消化《环境监测》课程的理论知识;B、熟悉环境监测的全过程;C、掌握常规监测项⽬的监测原理、⽅法、操作技能;D、培养学⽣进⾏现场调查和操作动⼿的能⼒;E、熟悉在监测过程进⾏质量保证的⽅法;F、具备制定和实施污染源调查、环境影响评价、治理⼯程所必需的监测⽅案的能⼒。
⼆、课程设计形式及要求A、设计形式:教师先介绍课程设计⽅法,安排课程设计进度表,定时答疑、现场指导;学⽣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分组协调完成环境监测实验;学⽣独⽴撰写《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报告;B、基本要求:符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环境监测数据可靠、课程设计报告规。
三、课程设计的容根据区域⽔或⼤⽓环境的特点,拟定监测⽅案,优化布点,采集样品分析测试,撰写《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报告。
四、成绩评定根据学⽣的实验表现及设计报告,由指导教师进⾏评分。
课程设计按五级打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设计⽬的和任务1、⽬的本课程设计是《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环节之⼀。
要求综合运⽤所学的有关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在设计中学习、巩固和提⾼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
2、任务进⾏区域环境现状调查,拟定监测⽅案,优化布点,采集样品分析测试,撰写《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容(任选⼀)1、理⼯学院校园空⽓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现场调查,收集资料,优化布设三个采样点,监测四个项⽬:TSP、SO2、NO2;改善校园空⽓环境的对策和建议,总结。
2、理⼯学院镜⽉湖⽔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现场调查,收集资料,优化布设三个采样点,监测四个项⽬:pH、六价铬、COD、DO;改善镜⽉湖⽔环境质量的对策和建议,总结。
3、三、设计要求符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环境监测数据可靠、课程设计报告规。
四、时间安排2012年5⽉16⽇--5⽉22⽇2个教学周。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3. 学时:48学时4. 学分:3学分5.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6.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具备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任务2. 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 水质监测技术4.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5. 土壤监测技术6. 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7. 辐射监测技术8.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评价9. 环境监测实例分析10. 环境监测法规与标准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阐述监测规范与标准。
2. 实验:开展水质、空气质量、土壤等方面的监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环境监测实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就环境监测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增进课堂互动。
四、教学要求1. 理论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了解相关法规与标准。
2. 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操作监测仪器,掌握实验方法,具备实际监测能力。
3.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一个环境监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五、考核方式1. 期末考试:包括闭卷笔试和开卷笔试,占总评的60%。
2.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占总评的20%。
3. 课程设计:包括项目方案、实施和报告,占总评的10%。
4. 课程论文:占总评的1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监测》,作者:X,出版社:X。
2. 实验设备: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如水质分析仪、气体分析仪、噪声计等。
3.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论文、报道等。
4. 软件工具: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如Excel、SPSS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任务2. 第二周: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 第三周:水质监测技术4. 第四周:空气质量监测技术5. 第五周:土壤监测技术6. 第六周: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7. 第七周:辐射监测技术8. 第八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评价9. 第九周:环境监测实例分析10. 第十周:环境监测法规与标准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环境监测》课程方案设计
《环境监测》课程方案设计通过设计长兴县水质监测案例,增强对《环境监测》这门课程的认识和学习,把书上的知识利用起来,并对除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以外的调查和动手实验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让学生自己深入接触学习水环境监测方面的基本方法和监测点位的选择设计,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设计案例。
标签:《环境监测》;课程方案;水质监测;长兴县一、长兴概况简介长兴县位于浙江省最北端,太湖西岸,与苏、皖两省接壤。
长兴县是浙江省湖州市下辖的三县之一。
长兴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交通区位优越,自然资源和条件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是一颗璀璨的“太湖明珠”。
长兴属太湖流域,平原河港交织,荡漾密布,山区为溪涧及山塘水库,长兴主要水系有西苕溪水系、长兴平原水系、东部平原河网与运河。
长兴县的水系主要有西苕溪、泗安溪、箬溪和乌溪。
除西苕溪、泗安溪为跨省、县河流以外,其余皆在县境内。
县域内北部水系发源于西部山区,由西向东入太湖。
北部干流水系有合溪港、长兴港、泗安塘等31条,全长417.4km,流域面积约为1735km2,南部水系有西苕溪等5条,全长59km,流域面积2275km2。
境内的20条河能通航,全长59km,河泊有盛家漾等20个,面积约6km2。
二、监测目的及意义掌握常见的环境监测项目的分析,监测原理,方法与技术;对水质进行检测,以掌握其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作出预测、预报和预防。
三、具体的监测方案长兴盆地总体上为一个三面环山、一面靠湖的不规则盆地,盆地四周的北西、北面、南部地势高,属低山丘陵区,主要为泥盆系砂岩分布,组成砂岩裂隙含水组;也有石炭、二叠、三叠系灰岩及侏罗系火山岩和白垩系红层分布,分别组成灰岩裂隙溶洞含水组、块状火山岩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含水组、红层L隙裂隙含水组;盆地中心为长泗平原,含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其下多为白垩系红层分布因地表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地下水具有不易污染、水温恒定、水质好、用途广泛、开采方便、成本低等优点,故近年来对地下水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存在着盲目开采等问题,故研究长兴盆地地下水资源分布、探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根据污水处理厂的监测断面,进行进一步的设点进行监测。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校园空气质量监测实验设计方案
目录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课程设计任务书 (1)1、监测内容 (2)1-1、监测目的 (2)1-2、大型作业目标与要求 (2)2.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概况 (2)2-1、地理位置 (2)2-2、学校概况 (3)3、调查内容 (3)3-1、校园污染源调查 (3)3-2、校园监测点的布设原则 (3)3-3、监测点的布设 (4)3-4、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 (4)4、实验部分 (4)4-1、可吸收颗粒浓度的测定PM10 (5)4-2、二氧化氮(NO2) (5)4-2-1 原理: (5)4-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5)4-2-3 仪器: (6)4-2-4 试剂: (6)4-2-5 测定步骤: (6)4-3、二氧化硫(四氯汞钾溶液—盐酸副玫瑰苯胺吸收分光光度法) (6)4-3-1 原理: (6)4-3-2 标准曲线: (7)4-3-3 仪器: (7)4-4 数据统计处理 (9)5、质量保证 (14)5-1、质量保证的意义 (14)5-2、连续采样质量保证 (14)5-3、间断采样质量保证 (14)6、保护校园环境质量的方案和建议 (15)6-1-1. 针对PM10治理建议 (15)6-1-2. 二氧化硫(SO2)的防治 (15)6-1-3.NO2治理方法: (16)6-2、生活污染的防治 (16)6-2-1生活污染主要是指生活污染水和固体废弃物 (16)6-2-2 生活固体垃圾 (16)6-3、校园生态环境的保护 (17)7、校园环境空气质量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17)7-1、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与意义 (17)7-2、环境质量评价分类 (17)8.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综合评价与分析 (17)9.参考文献 (17)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自拟(选择大气、水,河流,湖泊,噪声、土壤等环境要素,要具体)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根据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课程内容,针对选择的环境要素,确定合理的监测方案,用合适的评价模型、评价标准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空气监测课程设计
空气监测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空气监测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空气质量评估方法,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空气污染的概念、来源和危害;掌握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和空气质量评估标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使用空气监测设备进行空气质量的实地检测,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养成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空气污染及其危害、空气质量监测方法、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和评估、空气污染防护措施等。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空气污染及其危害–空气污染的定义和分类–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第二章:空气质量监测方法–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及其工作原理–空气质量监测的方法和步骤–数据采集和处理技巧3.第三章: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和评估–AQI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空气质量级别的划分和评估标准–AQI的应用和实例分析4.第四章:空气污染防护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使用空气净化器等–家庭防护措施:如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家庭污染源等–社会防护措施:如加强环保法规、推广清洁能源等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用于讲解空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空气污染案例,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3.实验法:学生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设备,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就空气污染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空气监测学》2.参考书:如《空气污染与健康》、《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等。
3.多媒体资料:包括空气污染的图片、视频等,用于辅助教学。
4.实验设备:如空气监测仪器、采样设备等,用于进行实地检测和实验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设计的目的A、巩固、消化《环境监测》课程的理论知识;B、熟悉环境监测的全过程;C、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监测原理、方法、操作技能;D、培养学生进行现场调查和操作动手的能力;E、熟悉在监测过程进行质量保证的方法;F、具备制定和实施污染源调查、环境影响评价、治理工程所必需的监测方案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形式及要求A、设计形式:教师先介绍课程设计方法,安排课程设计进度表,定时答疑、现场指导;学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分组协调完成环境监测实验;学生独立撰写《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报告;B、基本要求:符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环境监测数据可靠、课程设计报告规。
三、课程设计的容根据区域水或大气环境的特点,拟定监测方案,优化布点,采集样品分析测试,撰写《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报告。
四、成绩评定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及设计报告,由指导教师进行评分。
课程设计按五级打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一、设计目的和任务1、目的本课程设计是《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环节之一。
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在设计中学习、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力。
2、任务进行区域环境现状调查,拟定监测方案,优化布点,采集样品分析测试,撰写《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报告。
二、设计容(任选一)1、理工学院校园空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现场调查,收集资料,优化布设三个采样点,监测四个项目:TSP、SO2、NO2;改善校园空气环境的对策和建议,总结。
2、理工学院镜月湖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现场调查,收集资料,优化布设三个采样点,监测四个项目:pH、六价铬、COD、DO;改善镜月湖水环境质量的对策和建议,总结。
3、三、设计要求符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环境监测数据可靠、课程设计报告规。
四、时间安排2012年5月16日--5月22日2个教学周。
五、成绩评定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并以30%计入期末总分。
六、参考文献1总论1.1环境监测总论摘要:环境监测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
其任务是要对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并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空间的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
环境监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污染源监测,即在排放污染的工厂设置自动监测仪器或定期定时定点采集样品,分析有害物质浓度和排放量;另一方面是环境监测,是对环境污染物质以及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污染现状进行分析、监视,明确污染趋势、数值和污染的实际状态。
这两方面监测都是以国家颁发的排放标准和卫生标准为依据,监测有害物质含量是否超过国家标准,从而为正确评价环境质量,制定环境法规、标准、环境规划和污染防治措施提供不可缺少的科学依据,为改善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服务。
1.2环境监测的分类环境监测可按其监测目的或监测介质对象进行分类(一)按监测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①环境质量监测:a.大气环境质量监测b.水环境质量监测c.环境噪声监测;②污染源监督检测2.特定目的性监测:①污染事故监测;②纠纷仲裁监测;③考核验证监测;④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①标准方法、标准样品研制监测;②污染规律研究监测;③背景调查监测;④综合评价研究监测.(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以监测介质为对象,分为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噪声和振动污染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热污染控制监测等。
2课程实习2.1 课程实习的目的此次的课程设计是针对市城中湖磁湖水质进行PH值、DO 、COD值的监测,进而了解市磁湖的水质状况,提出保护磁湖水质的对策和建议,利用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主要实习目的为:●设计课程实践,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熟悉环境监测从布点、采样、样品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到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整套工作程序;●能够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收集环境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制定和修订各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提供依据;●进一步认识环境监测的强化管理,健全环保法制手段,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同时也是环境管理的支柱。
2.2 磁湖概况磁湖位于市区中心,现有水面8.4平方公里,岸线曲折,秀丽清新,因“湖边多磁石”而得名。
面积10平方公里,大于著名的西湖,居全国市区湖之首,磁湖以湖边盛产磁铁而得名。
市位于省鄂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东经114°43´—115°30´,北纬29°30´—30°19´,下辖四区(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
市(大冶市),县(阳新县)),理工学院就位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青龙山下,磁湖之滨,校园山清水秀,风景怡人,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好地方。
市地处幕阜山脉北侧边缘的丘陵地带,境群山起伏,纵横千里。
大体分布显东西走向。
山地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平地为第四世纪冲击积层,沉淀层,主要由红粘土,重型砂质粘土等组成。
市域围无活动断面层存在,地壳稳定,无震灾历史。
2.3 磁湖水质状况市水域宽阔,湖泊较多,与本项目有关的域为理工学院校区外磁湖。
磁湖位于城区中心,是市最大的浅水湖泊。
磁湖径流面积62·8km²,湖泊面积8·2km²,平均水深1·75m,湖体容量1748×104m³,兼市防洪、排涝、养殖和游览为一体的多功能的水资源地。
磁湖水质状况2.4 气候条件地处中纬度,太阳辐射季节性差别大,远离海洋,陆面多为矿山群,春夏季下垫面粗糙且增湿快,对流强,加之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其气候特征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能丰富,雨量充沛,为典型的亚热带东亚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17.0℃。
最热月(7月)平均29.2℃,最冷月(1月)平均3.9℃。
无霜期年平均264天,年平均降水量1382.6毫米,年平均降雨日132天左右,全年日照1666.4-2280.9小时,占全年月日可照射时数的31℅-63℅。
境多东南风,年平均风速为每秒2.17米。
全境气候温和、湿润,冬寒期短,水热条件优越,有利农作物生长。
市主要气候特征磁湖东南一带被分割成数块,围成湖埂养鱼,这样虽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应,但是由于承包水面的经营者向鱼塘中投入大量福含氮和磷的肥料和饲料,导致了水体的富营养化,2000年左右,通过各个部门的努力,拆除了湖埂,恢复了湖面,扩大了水域面积。
此外,在1995年以前,湖边的居民生活用水都是不经处理而直接排放到磁湖中。
磁湖的水域面积为8.4平方公里,汇水面积为62.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1.75米。
由于重工业的发展、市区人口的增多和管理不善等多重原因导致磁湖水质不断恶化,水藻丛生,湖水发臭,加之开山取石、伐林垦地,水土流失不断淤积抬高湖床,使湖水从原来的均深3.5米降至现在的1.75米。
此外,围湖造池养鱼、填湖造地,不断分割湖面,都造成了湖面面积不断缩小。
磁湖污染主要来源:①周边的学校、工厂和餐饮业的废水直接排放入水体,致使湖泊污染日趋严重,水生生物资源大幅减少,使水生态状况恶化。
②科学化养殖水平不高,资源利用不合理,养殖品种和放养量失调,造成源性原因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
③湖泊生态功能的萎缩:大量的污染物造成大量的营养物质在湖泊中积累,大大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很多生物无法生存,进而产生水体食物网结构破坏、生态过程不能完成的次生效应,整个生态系统进入恶性循环。
3 监测点的布置及监测方法3.1 监测点的布置(1)监测点的布置原则在确定和优化地表水监测点位时,应遵循尺度围原则、信息量原则和经济性、代表性、可控性及不断优化的原则。
(2)监测断面的设置方法在对湖泊水库进行断面设置前,首先应判断湖泊水库是单一水体还是复杂水体;其次,要考虑汇入湖泊水库的河流流量,水流的径流量,季节变化,沿岸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扩散与自净规律,生态特点等。
设置监测断面后,应根据水面的宽度确定断面上的采样垂线,再根据采样垂线的深度确定采样点的位置和数目。
其原则是:对于江河湖等水系的每个监测断面,当水面宽度小于50m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m-100m时,设左、中、右三条垂线;水面宽大于150m时至少设置5条等距离采样垂线;较宽的应酌情增加垂线数。
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小于或等于5m时,只在水面下0.3-0.5m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5-10m时,在水面下0.3-0.5m处和河岸以上约0.5m处设一点,1/2水深处一点;水深超过50m时,应酌情增加采样个数。
由于磁湖平均水深1.75m,可只在水面下0.3-0.5m处的中泓垂线上设一个采样点。
从5月16号起连续七天,每天早上到磁湖采样一次,并统计监测均值。
磁湖沿岸检测地点设置检测地点水样地点一号监测点楠竹林二号监测点皇姑岭三号监测点中门四号监测点东门五号监测点海关3.2 监测项目及方法1 PH值pH复合电极法2 水中溶解氧(DO值)碘量法3 4 化学需氧量(COD值)水中铬的测定重铬酸钾法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4实验4.1pH的测定4.1.1实验原理pH值测量常用复合电极法。
方法原理如下: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以Ag/AgCl等为参比电极和在一起组成pH电极复合电动势随氢离子活度变化而发生偏移来测定水样的pH值。
复合电极pH 计均有温度补偿装置,用以校正温度对电极的影响,用于常规水样监测可准确至0.1pH单位。
较精密仪器可准确至0.01pH单位。
为了提高测定的准确度,校准仪器时选用的标准缓冲溶液的pH值应与水样的pH值接近。
4.1.2 实验器材①便携式pH计。
②100mL烧杯,最好是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烧杯4.1.3实验试剂标准缓冲溶液,配制方法如下:将仪器中配带的袋装磷酸盐标准缓冲剂(pH6.8) 倒入100mL烧杯中,加蒸馏水溶解至100mL刻度线处,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完全溶解,贴上标签以作备用。
4.1.4实验步骤准备工作:将参比电极下端的塑料套取下,使其露出上端的玻璃电极,用蒸馏水清洗电极两到三次,将电极放入配置好的标准缓冲溶液中进行校正。
校正:将功能开关至pH档,把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的电极插入pH=6.8的缓冲溶液中.调节温度补偿旋钮,使其指示的温度与缓冲溶液温度相同.再调节斜度旋钮至最大值处。
调节定位旋钮,使仪器显示的pH值与该缓冲溶液在此温度下的pH值相同,即6.8。
测pH值:①用去蒸馏水清洗电极,再用滤纸吸干电极表面水分;②将电极插入被测溶液中,仪器显示被测溶液的pH值;③待pH显示读数稳定后,记下其pH值;④重复测量取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