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典型海岛生态建设与生态物联网监张偲(项目2017.07.01-

合集下载

南海海洋所973项目获批立项:实现零的突破

南海海洋所973项目获批立项:实现零的突破

南海海洋所973项目获批立项:实现零的突破
佚名
【期刊名称】《广东科技》
【年(卷),期】2010(19)7
【摘要】近日,南海海洋所以张但研究员任首席科学家申报的“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其生物合成机制”获批立项,实现了该所“973”项目零的突破。

目前,该项目正按科技部要求进行计划任务书和预算的编制工作。

【总页数】1页(P77-77)
【关键词】海洋微生物;立项;南海;生物合成机制;生理生态效应;次生代谢;编制工作;科学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178.53
【相关文献】
1.973计划2005年立项项目和2006年部分立项项目清单 [J],
2.中国电科院牵头的国家“973”计划项目获批立项 [J],
3.贵州师范大学获批立项的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览表/贵州师范大学获批立项的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览表 [J],
4.我院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零的突破 [J], 山冈
5.《昆仑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实现青海国家重大项目研究零的突破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项目名称近海有害赤潮应急处置与快速检测关键技术

一、项目名称近海有害赤潮应急处置与快速检测关键技术

一、项目名称:近海有害赤潮应急处置与快速检测关键技术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1)责任专家:张偲,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院士/研究员,海洋科学有害赤潮是一种全球性海洋生态灾害,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治理方法,有关赤潮的防治成为世界性技术难题。

该项目发明出高效治理有害赤潮的改性粘土材料以及专用设备;发明了赤潮生物分子探针检测技术,实现了对赤潮生物快速、灵敏的检测分析,取得了有害赤潮防控领域突破性成果。

这些成果在我国近海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整体技术经达到了该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

本人认为该项发明成果已经达到国家技术发明奖的相关授奖条件,愿意作为责任专家,推荐该项目申报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2)提名专家:秦大河,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院士/研究员,自然地理学有害赤潮是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生态灾害,不仅影响近海生态环境,甚至威胁滨海核电冷源安全,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该项目成员长期从事有害赤潮防控方面研究,发明了高效治理有害赤潮的改性粘土材料,发明了服务于现场治理的赤潮快速检测技术,整体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迄今,该技术已在我国沿海从南至北20多个水域得到成功应用,产生了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

鉴于该团队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和技术应用效果,本人郑重推荐该项目申报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3)提名专家:包振民,中国海洋大学,院士/教授,水产养殖学随着沿海人类活动的加强,有害赤潮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生态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海洋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如何应对这种突发性的赤潮灾害,一直是国内外该领域的一个技术难题。

该研究团队针对这一国际难题,自主研发了改性粘土应急处置技术和赤潮快速检测方法,取得了海洋环境保护领域上的重大突破,满足了国内外的迫切需求。

本人认为该技术发明是一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性成果,符合国家技术发明奖的相关授奖条件,特提名该成果申报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南海热带岛礁生物土壤结皮中细菌的分离及其固砂特性初步研究

南海热带岛礁生物土壤结皮中细菌的分离及其固砂特性初步研究

doi: 10.11978/2022266 南海热带岛礁生物土壤结皮中细菌的分离及其固砂特性初步研究黄谕1, 2, 王琳1, 麦志茂1, 李洁1, 张偲1, 31.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东广州 510301;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3.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广东广州 511458摘要: 南海热带岛礁生物土壤结皮中有大量可分泌胞外多糖的微生物, 这一特性对固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利用TSA、改良TSA、MA三种培养基对采自南海永暑礁及三亚鹿回头海岸带的生物土壤结皮进行可培养细菌的分离纯化。

本研究共分离纯化70株细菌, 并进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鉴定, 发现所分离的菌株属于3门5纲12目19科25属, 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门, 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属。

此外, 有22株菌与已知物种16S rRNA基因相似性低于98.65%, 为潜在的新物种。

纯化菌株的胞外多糖采用乙醇沉淀法提取、苯酚硫酸法检测含量, 发现19株菌胞外多糖含量高于0.013mg·mL−1。

选取其中胞外多糖含量最高的9株菌进行土壤团聚能力的测定, 发现将菌株SCSIO 17111(Lysobacter sp.)菌液喷洒于珊瑚砂表面能够使土壤团聚体保持稳定。

针对粒径小于0.2mm的细砂, 菌株SCSIO 17111固结的砂土在经过干筛处理后, 保留量可达92.7%。

本研究可为岛礁珊瑚砂的固定、减少土壤流失提供高产胞外多糖菌株资源, 还可以为促进岛礁生物土壤结皮的形成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南海岛礁; 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胞外多糖; 固砂中图分类号: S1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470(2023)06-0101-10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and fixation ability of bacteria in biological soil crusts of the tropical islands, South China SeaHUANG Yu1, 2, WANG Lin1, MAI Zhimao1, LI Jie1, ZHANG Si1, 31. CAS Key Laboratory of Tropical Marine Bio-resources and Ecology,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301, China;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3. Southern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angdong Laboratory (Guangzhou), Guangzhou 511458, ChinaAbstract: There are many microbial resources present in biological soil crusts of tropical reef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secreted by these microorganis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sand consolidation. In this study, three media, TSA, modified TSA and MA, were used to isolate and purify culturable bacteria from biological soil crusts in the Yongshu Reef and Luhuitou, Sanya, South China Sea. A total of 70 bacterial strain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in this study. And based on 16S rRNA gene identification, these isolated strains belonged to 3 phyla, 5 classes, 12 orders and 19 families, 25 genera. The dominant phylum was Firmicutes and the dominant genus was Bacillus. In addition, 22 strains had less than 98.65%16S rRNA gene similarities with known species, which were potential novel species. The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content of purified strains was measured by ethanol precipitation method and phenol sulfate method, and the contents of 19 strains were more than 0.013收稿日期:2022-12-29; 修订日期:2023-02-27。

浅析南海区国管填海项目海域使用与海洋环境动态监测和监管

浅析南海区国管填海项目海域使用与海洋环境动态监测和监管

的技 术方 法 、 规范海域使用动态监测 工作, 满 足 海洋 管理 工作需 求有 着实 际意义 。
2 南 海 区 国管 填 海 项 目海域 使 用 动 态 监
测 现 状
2 . 1 开 展填海 项 目海域使 用动 态监 测工作 依据
2 . 1 . 1 通 用依 据
减少滩 涂资 源 、 并 对 海洋 水 文 、 冲 淤环 境 、 海 洋 生 态环 境 、 渔业 资 源 等 造 成 影 响 。由 于其 规 模 大 、 投入 高 、 对 海 洋 环境 影 响 大 , 2 0 0 7年 6月 国家 海 洋局 在《 填 海项 目竣 工 海 域 使 用 验 收 管 理 办法 》 ( 国海发  ̄ 2 0 0 7 3 1 6号) 的通知 里 明确规 定 : 海 域使 用权 人在 提 出竣 工 验 收 申请 时要 提交 “ 施 工 过 程
1 9 9 9年 1 2月 2 5日公 布 的《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
海 洋环境 保护 法 》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主席 令 ( 第 2 6 号) ] ; 2 0 0 1年 1 0月 2 7日公 布 的《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海域使 用管 理法 》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主席 令 ( 第 6 1 号) ] ; 2 0 0 6年 出台 的《 防治 海 洋工 程 建 设 项 目
号) 。这两 个 文 件 的 出 台 , 对 于南 海 区形 成 统 一
或 国务院 投资 主管部 门审批 、 核准 的填 海项 目。 ( 1 ) 《 南海 区国管填 海项 目建设 用海 监督 管理
第 4期
张晓辉 , 等: 浅 析 南 海 区 国管 填 海 项 目海 域 使 用 与 海 洋 环 境 动 态 监 测 和 监 管

全域旅游视角下海岛生态旅游开发路径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海岛生态旅游开发路径研究

DOI:10.19995/10-1617/F7.2024.07.048全域旅游视角下海岛生态旅游开发路径研究——以广东省湛江市南三岛为例张小琼 杨自强(湛江科技学院管理学院 广东湛江 524094)摘 要:位于广东省湛江市的南三岛作为原生态海岛,其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是当地政府长期关注的问题。

由于南三岛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底子尚浅,因此,如何加快该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提升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同时,南三岛作为紧靠城区的海岛,拥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其独特的生态资源也是开发海岛生态旅游的重要优势。

本文立足湛江“五岛一湾”发展策略,通过分析南三岛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南三岛生态旅游的创新发展路径,一方面,可为政府针对该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关键词:湛江;南三岛;生态旅游;“五岛一湾”发展策略;生态环保意识;海岛经济本文索引:张小琼,杨自强.全域旅游视角下海岛生态旅游开发路径研究[J].商展经济,2024(07):048-051.中图分类号:F592.7;F713.83 文献标识码:A进入21世纪后,各个海洋国家将目光聚集到对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在海洋的开发利用中,发展海洋生态旅游引起了所有海洋国家的高度重视。

海洋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海洋旅游、水上运动、休闲度假等项目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随着海洋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海洋生态旅游的发展受到生态环境更大的制约。

因此,发展海洋旅游必须同时考虑两个问题:一是生态环境;二是开发效果,这是保证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海岛旅游作为当今旅游业的热门目的地,需要对海岛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从全域旅游的角度来看,以海水、阳光、沙滩等自然资源为基础,与当地的人力资源有机结合,与其他产业和谐发展、相互促进,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需要。

南海岛礁生态现状、保护与发展策略

南海岛礁生态现状、保护与发展策略

南海岛礁生态现状、保护与发展策略作者:崔鹏伟戴好富朱安红来源:《热带作物学报》2023年第09期关键词:南海岛礁;生态安全;保护;发展中图分类号:D993.5 文献标识码:A南海是我国固有领土,其海域占我国海域面积的2/3 左右。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区、资源基地,南海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战略通道。

南海海域珊瑚礁面积约为30.0×103 km2[1],占世界珊瑚面积的5%[2-3],已定名岛礁达310 个[4],丰富的珊瑚岛礁资源更是南海开发战略的重要支点[4-5]。

南海珊瑚岛礁所在的东南亚珊瑚礁区是世界主要的珊瑚分布区之一,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极高,具有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6-10],对南海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资源维护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1, 5],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国家安全等价值。

南海岛礁均属形成年代较近的热带海洋珊瑚岛[11-13],基本为远岸、小型或微型的无人珊瑚岛,海岛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低、脆弱易破坏且破坏后不易恢复的基本性质[12, 14-15]。

我国依托原有岛礁自然条件,立足于发挥岛礁面向国际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功能的实践,進行了具有广泛国家实践属性的岛礁建设活动,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南海权益维护的显著成就和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成就,成为南海维权的创新模式[16-17]。

岛礁建设对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陆海统筹、陆海经济一体化,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军事统筹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南海岛礁主要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岛礁建设向改善生活、生产条件,促进岛礁自然发育转变。

因此,在研究岛礁自然演替、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岛礁保护、促其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岛礁建设的根本目的,其核心工程是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对于保障岛礁生物栖息地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提升等具有基础性作用[18]。

岛礁建设以来,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系统监测、修复,实施了全球最大、以人工修复为辅、自然修复为主的珊瑚生态系统修复,对于保障南海岛礁生态系统乃至南海生态系统的安全具有积极作用,可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空间拓展、改善交通条件[16]。

海洋保护区间生态连通性研究进展及思考

海洋保护区间生态连通性研究进展及思考

海洋保护区间生态连通性研究进展及思考目录一、内容简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4)二、海洋保护区间生态连通性的基本概念 (5)1. 生态连通性的定义 (6)2. 海洋保护区间生态连通性的特点 (7)三、海洋保护区间生态连通性研究方法 (8)1. 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 (9)2. 基于物种的方法 (11)3. 基于景观的方法 (12)四、海洋保护区间生态连通性的研究进展 (13)1. 国际研究进展 (14)案例研究 (16)政策与法规分析 (17)科学研究进展 (19)2. 国内研究进展 (20)案例研究 (21)政策与法规分析 (22)科学研究进展 (24)五、海洋保护区间生态连通性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25)1. 研究面临的挑战 (27)数据不足 (28)方法学的局限性 (29)经济与社会因素的制约 (30)2.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31)加强跨学科合作 (32)利用新技术与方法 (34)强化政策与管理支持 (35)六、结论 (36)1. 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37)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38)一、内容简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纷纷开展海洋保护区间生态连通性研究。

本文档将对海洋保护区间生态连通性研究的进展进行概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本文将介绍海洋保护区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海洋保护区间是指在特定海域内划定的一段区域,旨在保护具有特殊生态价值或生物多样性的海域。

保护区间内的生态系统往往具有较高的连通性,因此研究其生态连通性对于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及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概述近年来海洋保护区间生态连通性研究的主要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对海洋保护区间的生态连通性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实地调查和监测,揭示了保护区间内生物多样性分布、种间关系以及食物链结构等方面的信息;研究了人类活动对保护区间生态连通性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减少负面影响。

鹿回头岸礁区4种造礁珊瑚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

鹿回头岸礁区4种造礁珊瑚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

鹿回头岸礁区4种造礁珊瑚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吴家法;李洁;张偲【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42)002【摘要】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三亚鹿回头岸礁区4种造礁珊瑚及其周围海水中的细菌,并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从而探讨造礁珊瑚中可培养细菌的物种多样性.从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鹿角珊瑚(Acropora sp.)、盔形珊瑚(Galaxea sp.)、扁脑珊瑚(Platygyra sp.)样品中分别分离获得细菌60、61、54、20株,从珊瑚周边海水中分离获得细菌31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珊瑚来源的细菌分布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属级水平上对4种珊瑚及海水来源细菌群落组成分析,发现在4种珊瑚中均有分布的属有3个,为Brachybacterium、Microbacterium和Rue ge ria,珊瑚来源细菌类群有一定差异.同时发现4种珊瑚来源细菌与海水来源细菌类群差异较大.在分离的菌株中,有7株菌与已有效描述的细菌物种典型菌株的全长16S rRNA基因相似性低于97%,代表着潜在新属或新种.试验结果表明,三亚鹿回头岸礁区珊瑚中存在较为丰富的细菌多样性,并潜藏较多的新物种资源.【总页数】6页(P146-151)【作者】吴家法;李洁;张偲【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1【相关文献】1.海南岛鹿回头造礁珊瑚的14C年代及珊瑚礁的发育演化 [J], 黄德银;施祺;张叶春;吕金玲2.鹿回头岸礁造礁石珊瑚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J], 于登攀;邹仁林3.鹿回头岸礁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英文) [J], 于登攀;邹仁林4.雷州半岛徐闻西岸珊瑚岸礁造礁珊瑚群落结构及其演变 [J], 刘苗苗;沈建伟;王月;杨红强5.海南鹿回头岸礁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动态Ⅱ.物种多样性(英文) [J], 于登攀;邹仁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07.012020.12.31 2017.07.012020.12.31 2017.07.012020.12.31
江志坚
2017.07.012020.12.31
绿色农药活性物质生物组合合成及合成 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生物技术研究 -海洋微生物源活性代谢
物库的构建【 2017YFD0201401】
基于共培养策略挖掘一株海洋放线菌的 聚酮类化合物及其防污活性研究【 41606100】 马氏珠母贝SMAD1/5 转导BMP2信号 的鉴定及在贝壳生物矿化中的功能【 41606151】
海马催产素在雄性育儿与性角色逆转中 的功能及其调控机理【41606170】
于宗赫 凌娟
张文军 漆淑华
王洁 黄文 李涛 农旭华 石禹 张辉贤
珊瑚礁生态系统厌氧氨氧化菌的生态分 布及对氮循环的贡献【41676107】
底质生态位竞争对西沙群岛造礁珊瑚恢 复的影响机理【41676150】 以基因组信息为指导的深海放线菌 SCSIO-5802次级代谢产物挖掘及其活 性研究【41676151】
热胁迫下珊瑚组织中细菌群落的变化及 其对珊瑚热耐受的作用【41676155】
序号 1 2 3 4 5
类型
名称
南海典型海岛生态建设与生态物联网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测技术研究与示范【
2017YFC050630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南海典型岛礁吹填海岸生态系统恢复与 构建【2017YFC050630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南海典型岛礁天然次生生态系统抚育更 新技术【2017YFC0506302 】
聚酮合酶pks7和pks11对海洋草酸青霉 合成Oxalicumone A及其环境适应性 的调控机制研究【31600060】
凡纳滨对虾Ca2+/Calmodulin信号通 路在低盐逆境条件下的应答调节作用研 究【31602135】
氮胁迫真眼点藻产油过程的光合响应及 其分子调控机制研究【31602182】
罗雄明
2017.01.012020.12.31
柯志新
2017.01.012020.12.31
张燕英 张浴阳 宋永相
2017.01.012020.12.31
2017.01.012020.12.31
2017.01.012020.12.31
李洁
2017.01.012020.12.31
李刚
2017.01.012020.12.31
宋永相
2017.07.012020.12.31
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微生物源聚酮聚肽类农药先导物的生物 组合合成研究【2017YFD0201405】
8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微生物生理与代谢【31625001】
9 国家基金重点项目 10 国家基金面上项目 11 国家基金面上项目 12 国家基金面上项目 13 国家基金面上项目 14 国家基金面上项目 15 国家基金面上项目 16 国家基金面上项目 17 国家基金面上项目 18 国家基金面上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南海典型海岛生态系统恢复的生物膜技 术【2017YFC0506303】
我国南方重要海草对人类活动干扰的生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理生态响应机制与海草床退化的关系【
2017YFC0506104】
负责人
期限
张偲(项目 2017.07.01首席) 2020.12.31
黄晖 宋星宇
李洁
19 国家基金面上项目 20 国家基金面上项目 21 国家基金面上项目 22 国家基金面上项目 23 国家基金青年项目 24 国家基金青年项目 25 国家基金青年项目 26 国家基金青年项目 27 国家基金青年项目 28 国家基金青年项目
大亚湾黑海参资源分布及生态作用研究 【41676162】 海草及其根际微生物协同适应西沙岛礁 寡营养环境的生态策略研究【 41676163】 基于生物合成的海洋来源小单孢菌 N160次级代谢产物挖掘【41676165 】 五株冲绳海槽热液口和东印度洋深海来 源真菌中新型抗感染活性化合物的研究 【81673326】
2017.01.012019.12.31
热带海草海菖蒲的花粉扩散和空间遗传 结构研究【41606182】 石斑鱼网格蛋白(clathrin)介导虹彩 病毒SGIV侵染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 41606183】 深海来源真菌中群感效应抑制剂的发现 及其影响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子机制研究 【41606186】 深海放线菌PTM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中双 功能环化酶PacC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41606193】
珠江口最大浑浊带区浮游植物对光环境 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机制【41676156 】
李青连 王晓雪 张长生
2017.07.012020.12.31
2017.01.012021.12.31
2017.01.012021.12.31
朱义广
2017.01.012020.12.31
李青连
2017.01.012020.12.31
2017.01.012020.12.31 2017.01.012020.12.31
2017.01.012020.12.31
2017.01.012020.12.31
2017.01.012019.12.31
2017.01.012019.12.31
.31
2017.01.012019.12.31
海洋微生物多环大环内酰胺的特殊代谢 途径和生物合成机制【31630004】
以结构多样化为导向海洋来源放线菌生 物碱cyanogramide生物合成研究【 31670046】 抗感染抗生素 neoabyssomicins/abyssomicins的生 物合成机制研究【31670087】 海南红树伴生植物大管与几株内生菌活 性次生代谢产物及其化学生态关系研究 【31670349】 大亚湾浮游生物主要类群C:N:P化学计 量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31670458】
2017.01.012019.12.31
2017.01.012019.12.31
29 国家基金青年项目 30 国家基金青年项目 31 国家基金青年项目 32 国家基金青年项目 33 国家基金青年项目 34 国家科技基础专项
三株假交替单胞菌胞外多糖的生理功能 及其合成调控研究【41606179】
曾振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