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教学实践手册听课记录(3篇)
第1篇一、课程名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二、授课教师张老师三、听课时间2021年10月15日四、听课班级五年级(1)班五、听课内容本次课程主要围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展开,张老师通过实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听课记录一、导入环节张老师首先以《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张老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课文好在哪里?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张老师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二、阅读教学策略讲解1. 精讲精练:张老师强调,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精讲精练,抓住重点,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课文的核心内容。
2. 问题引导:张老师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多元解读:张老师认为,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朗读训练:张老师强调,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 课外阅读:张老师建议,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
三、案例分析张老师以《小荷才露尖尖角》这篇课文为例,详细分析了如何运用阅读教学策略。
首先,张老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然后,张老师引导学生围绕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最后,张老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旨。
四、互动环节在互动环节,张老师邀请了几位同学分享自己在阅读课文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张老师对他们的发言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五、总结环节张老师在课程结束时,对本次课程进行了总结。
她强调,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七、听课感悟本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
张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听课记录
一、主题: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听课记录二、概述作为五年级学生的认真学习者,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努力,为了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我们聆听了老师上课,下面将对老师的语文课做一次记录和总结。
三、课堂内容1. 教学内容在这一学期的语文课堂中,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我国古代文学名篇的选段,并给予了详细解析。
例如《木兰诗》、《离骚》、《道德经》等,通过讲解古诗词的作者、背景以及诗句的含义,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些古代文学作品。
2. 诵读篇目除了对古代文学名篇的解析,老师还让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诵读训练。
我们不仅要求准确地朗读课文,还要求清晰地表达每个字词的含义,让我们的语文表达更加准确地传递给听众。
这些内容的训练让我们在课外也能够更好地背诵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3. 互动讨论在课堂上,老师经常会与我们进行互动式的讨论。
她会提出一些问题,让我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鼓励我们展开思维,分析问题。
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也提高了我们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多媒体辅助在课堂上,老师经常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她会通过幻灯片、视瓶等形式,向我们展示古代文学名篇的图片、背景信息,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背景,这种形式的教学大大提高了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 讲解结合实例老师在讲解古代文学名篇时,会结合实际事例,让我们更容易地理解诗词的含义。
通过故事、事件等实例,让我们对古诗文的理解更加深入,并且更能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动机。
3. 鼓励表达在课堂上,老师鼓励我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给与我们肯定和鼓励。
这种教学方式使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并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五、学生反馈1. 学生积极参与在语文课堂上,我们都非常积极地参与讨论和互动,每个同学都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逐渐掌握了正确的诵读和表达方法。
2. 收获通过这一学期的语文听课,我们不仅对古代文学名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提高了我们的诵读和表达能力。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1白鹭》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1 白鹭》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一段优美的自然环境描述开场,引入话题:“同学们,想象一下你们正置身于一个静谧的湖畔,清澈的湖面映照着蓝天白云,一群优雅的白色鸟类在空中盘旋飞舞。
你们猜猜这是什么鸟呢?”2.3.展示白鹭的图片,并简要介绍白鹭的特点和习性,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4.学生活动:1.认真聆听教师的描述,想象画面。
2.观察白鹭的图片,根据教师的描述和图片信息猜测鸟类名称。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以生动的自然场景描述和图片展示相结合,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学生对白鹭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初读课文:1.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标注出不懂的字词,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讲解课文:1.分段讲解课文,详细分析课文中对白鹭的描写,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2.着重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如描写白鹭飞行姿态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3.讨论与交流:1.引导学生讨论白鹭的特点和习性,以及作者为什么选择白鹭作为描写对象。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白鹭的认识和感受,增强课堂氛围。
4.朗读指导: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
学生活动:1.认真默读课文,标注不懂的字词,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2.聆听教师的讲解,注意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3.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分享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4.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进行朗读练习。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设计合理,通过初读课文、讲解课文、讨论与交流、朗读指导等环节,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并体会了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上册语文听课记录十月份
上册语文听课记录十月份
日期:2023年10月XX日
课程: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授课老师:XXX
听课人:XXX
一、课程概述
本节课主要围绕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课文进行讲解,授课老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还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了生字词的教学和语言运用的练习。
二、授课内容及方法
1. 阅读理解:老师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
老师还通过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 生字词教学:老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对一些生字词进行了重点讲解,包括词义、用法和发音等方面。
同时,还通过造句、组词等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语言运用:老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些语言运用的练习,如仿写句子、段落扩写等。
通过这些练习,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课堂互动:老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这种互动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听课感想
本节课的授课质量较高,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都很清晰,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
同时,老师的语言表达准确、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借鉴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主要内容包括听课时间、课程名称、授课教师姓名、授课内容、课堂互动情况等。
以下仅供参考,请根据您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课程名称: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
授课教师姓名:XXX
授课内容:
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关于桂花的常识,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课文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讲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和语法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 总结:教师总结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经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堂互动情况: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的学生认为作者通过桂花雨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的学生则认为作者在表达对童年的回忆和对家乡的热爱。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了肯定和鼓励,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个人感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桂花雨》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童年的回忆,同时也体会到了桂花的美丽和香气。
我觉得这节课的课堂互动非常活跃,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讨论,这种学习氛围非常好。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教师以一段悠扬的古筝音乐为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有过思念远方亲人或朋友的经历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简要介绍纳兰性德及其词作《长相思》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过程•朗读与感知:•教师首先示范朗读《长相思》,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指导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和节奏,让学生体会词的音韵之美。
•词句解析:•逐句解析《长相思》,解释生词和难句,如“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中的“榆关”、“那畔”等。
•引导学生理解词句中的意象,如“夜深千帐灯”所描绘的壮丽景象。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想象《长相思》中所描绘的场景,如边塞的寒夜、士兵们的思乡之情等。
•提问学生:“这首词中哪些词句最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情感共鸣:•结合学生的自身经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并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身处异乡,你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拓展延伸:•介绍其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或现代诗文,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或诗歌形式表达思乡之情。
二、学生活动•在导入环节,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提问和介绍,并积极思考回答。
•在朗读与感知环节,学生认真跟读并模仿教师的朗读,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在词句解析和意境体会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深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意境。
•在情感共鸣和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感受,并尝试用不同形式表达思乡之情。
三、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音乐和提问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古诗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教学过程注重朗读感知、词句解析、意境体会和情感共鸣等多个方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和意境。
•教师在拓展延伸环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思乡之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
主题: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一、概述在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语文听课记录作为对老师授课情况的记录和总结,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二、听课情况记录1. 教学内容本次语文听课内容为《山海经》篇目《赤水》的解读和分析。
教师以赤水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讲解文中的意境描写、情感抒发、人物形象等来启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想象。
2. 教学方式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辅以图片、视瓶等辅助教学材料,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文本所呈现的内容。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3.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引导,能够理解并感受文中所呈现的意境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4.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和学生的讨论反馈得知,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表达自己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课后的小测验和作业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消化和吸收良好。
三、听课体会本次语文听课,教师以赤水为例,抓住了文本的核心内容,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中所呈现的意境和情感。
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促进了课堂氛围的活跃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较为合理和恰当,能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四、听课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诗词歌赋或者现代文学作品,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感受和体验来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五、结语通过本次语文听课记录,能够看到教师在教学中的用心和努力,也能够看到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态度。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2四季之美》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四季之美》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教师以四季变换的自然景象为话题,与学生进行简短的交流,询问学生最喜欢哪个季节以及为什么。
•通过展示四季不同景色的图片或短视频,引发学生对四季之美的思考和兴趣。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四季之美》,感受作者笔下的四季变化。
”1.2 教学过程•朗读课文:•教师首先示范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要求学生跟随教师朗读,并尝试体会文中的情感。
•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分段阅读课文,理解每个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重点讲解描写春天的段落,指导学生品味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指导学生自主分析夏天、秋天、冬天的段落,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品味语言特色:•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引导学生注意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四季的不同特点。
•拓展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四季变化对人们生活和心情的影响。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四季相关的经历和感受。
•总结归纳:•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强调四季之美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二、学生活动•在导入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和原因。
•在朗读课文环节,学生认真跟随教师朗读,并尝试体会文中的情感。
•在分析课文内容环节,学生分段阅读课文,理解每个季节的特点,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在品味语言特色环节,学生注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学习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
•在拓展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与四季相关的经历和感受。
三、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图片,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朗读课文环节教师示范朗读并引导学生跟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的情感。
•分析课文内容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分段阅读并理解每个季节的特点,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和分享感受,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4月迹》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4 月迹》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教师首先展示几张夜晚月亮的照片,引起学生对月亮的兴趣。
•询问学生:“你们喜欢月亮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分享关于月亮的知识和感受。
•简短介绍《月迹》的作者贾平凹及其创作背景,为学习课文铺垫情感基础。
1.2 教学过程•初读课文:•要求学生默读《月迹》,标记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词句讲解:•对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进行逐一讲解,如“款款地”、“满盈”、“面面相觑”等。
•结合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含义和用法。
•内容梳理:•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即作者寻找月亮的踪迹和过程中的感受。
•提问学生:“作者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他的感受是怎样的?”•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月亮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以及寻找过程中的喜悦和失望。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寻找过程中类似的情感体验。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它给你们带来了哪些联想或启示?”•分享一些与月亮相关的诗歌、歌曲或故事,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二、学生活动•在导入环节,学生认真观看照片并分享对月亮的感受。
•在初读课文和词句讲解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疑惑,并认真听取教师的解答。
•在内容梳理和情感体会环节,学生主动概括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积极思考并分享与月亮相关的联想和启示。
三、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照片和提问的方式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注重词句讲解和内容梳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师在情感体会和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联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思维活跃、表现积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提纲式)•标题:《月迹》•作者:贾平凹•主要内容:•寻找月亮的踪迹•作者的感受和体验•情感体会:•对月亮的喜爱和向往•寻找过程中的喜悦和失望•拓展延伸:•月亮的联想和启示•与月亮相关的诗歌、歌曲或故事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课文中的优美句段。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5搭石》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5 搭石》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教师以一张关于乡村小溪和搭石的图片作为导入,询问学生是否见过类似的场景,并分享自己对于搭石的初步理解。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搭石》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1.2 教学过程•初步阅读:•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尝试理解课文大意。
•提问学生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以及他们的初步感受。
•深入探究:•教师逐段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搭石的作用、人们的行为以及作者的描写手法。
•对于重点段落,如描写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教师会让学生朗读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师会提问学生,如“搭石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人们的和谐与默契?”等,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情感体会:•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如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再现等方式,更加深入地体会课文中的人物情感。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强调搭石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乡村文化的一种体现。
•引导学生思考搭石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谐等。
板书设计(提纲式)•课文标题:《搭石》•主要内容:•搭石的作用•人们的行为•作者的描写手法•中心思想:搭石是乡村文化的一种体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和谐。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再次朗读课文,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鼓励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类似场景,如人们如何共同维护公共设施等,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课堂小结•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和收获,强调课文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和价值观。
•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二、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导入环节的讨论,对搭石和乡村生活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在阅读课文和探究过程中,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
•在情感体会环节,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再现等方式,深入体会课文中的人物情感。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14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14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一幅圆明园的复原图或照片为引,简要介绍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圆明园吗?它曾经是怎样的辉煌?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习它的毁灭?”3.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对圆明园的了解和感受,为学习新课营造氛围。
学生活动:1.学生观察图片,对圆明园产生初步印象。
2.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对圆明园的了解。
3.认真聆听教师的介绍和引导,进入学习状态。
过程点评:教师以直观的图片和引人入胜的问题导入新课,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背景介绍:1.详细介绍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使学生全面了解其辉煌过去。
2.通过故事、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圆明园曾经的繁荣景象。
2.文本阅读: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及原因。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3.情感体验:1.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验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圆明园毁灭的历史意义和对后人的启示。
2.结合当前社会实际,讨论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和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学生活动:1.认真聆听教师的背景介绍,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自主阅读课文,关注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3.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活动,深入体验文章中的情感和态度。
4.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互动。
5.认真思考圆明园毁灭的历史意义和对后人的启示,并尝试结合当前社会实际进行讨论。
过程点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拓展延伸,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增强了教学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五年级语文的听课记录
五年级语文的听课记录五年级语文的听课记录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五年级语文的听课记录,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语文的听课记录1自己根据同事的笔记整理一下,学习一下,但愿没有曲解的意思在里面。
一、导入二、任务1、练习朗读2、认识课文3、品位细节4、表达感受三、活动一:练习朗读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词的方式练习读音。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方式练习体会。
活动二:认识课文建议大家从内容、人物、结构、写法、全文主旨等角度来做正面的练习。
1、用“这是的一篇课文”的句式来说话。
2、用“这篇文章写了一个的故事”的句式来说话。
总结:1、写“我”的“童年故事”的文章——回忆性。
2、先叙事再叙感,层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3、基本上由“细节”构成的文章——生动性。
4、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多个人的文章——艺术性。
5、通过一件事表达生活感悟的文章——哲理性。
活动三:品位细节请同学们自选内容,选择句式说话。
1、亨特的爸爸是一个的人。
2、课文对亨特的描写,最突出的特点是?文中对“我”的描写,最成功的地方是心理描写。
活动四:表达感受现在我们试着说一句话来表达学习课文之后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如:我多年坚持作读书笔记,有同事问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再走一步。
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运动员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头,学会鼓励自己。
先把自己写的句子念给自己听。
本节课活动小结:1、朗读活动——练习朗读。
2、理解活动——认识活动。
3、分析活动——品位细节。
4、体验活动——表达感受。
五年级语文的听课记录210月21日上午,高新区教研室在付山小学举行语文教学研讨会。
听了两节语文课,分别是付山小学邢慧清老师指教的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宝鑫小学宋杰老师指教的五年级语文《我的战友邱少云》。
教研室曹志广老师对两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并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讲了四点意见。
教研听课记录语文(3篇)
第1篇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小学语文授课年级:五年级授课班级:五年级(1)班授课教师:张老师听课时间:2021年10月15日听课教师:李老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张老师首先以图片导入,展示秋天的美景,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题。
2. 朗读课文张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和语气。
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纠正发音和朗读技巧。
最后,邀请个别学生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美。
3. 理解课文张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4. 词语积累张老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并进行解释。
接着,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词语的含义。
最后,让学生在黑板上书写这些词语,巩固记忆。
5. 练习环节张老师设计了几个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题、简答题等。
通过练习,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6. 总结全文张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7. 布置作业张老师布置了课后作业,包括:背诵课文、写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预习下一课等。
四、教学反思1.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张老师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通过小组合作、示范朗读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3. 张老师善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语文园地》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语文园地》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教师首先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我们在第七单元学习了哪些课文?这些课文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单元主题和重点。
•接着,教师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接下来,我们将进入《语文园地》,一起复习和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和技能。
”1.2 教学过程•词汇复习:•教师列出本单元的重点词汇,要求学生朗读并记忆。
•通过词语接龙、造句等游戏,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句子赏析:•教师选取本单元中的经典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朗读并感受其语言魅力。
•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学习如何写出优美、生动的句子。
•阅读理解:•教师提供一篇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并回答问题。
•指导学生如何抓住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写作训练:•结合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教师给出一个写作题目或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构思。
•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或书面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并提供反馈。
•综合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综合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等。
•通过活动巩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学生活动•在导入环节,学生积极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参与讨论和总结。
•在词汇复习环节,学生认真朗读和记忆重点词汇,并积极参与词汇游戏。
•在句子赏析环节,学生认真朗读和分析经典句子或段落,学习如何写出优美、生动的句子。
•在阅读理解环节,学生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在写作训练环节,学生根据题目或话题进行构思和写作,积极参与口头表达或书面写作。
•在综合活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巩固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过程点评•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回顾和讨论的方式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词汇复习和句子赏析环节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和游戏,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通用5篇)
八上教学工作计划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巩固和拓展学生对英语语法、词汇和句型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教学内容1. 词汇和语法:复习并深入学习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内容,引导学生扩展词汇量。
2. 句型和语言运用:引导学生练习各种句型的运用,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写作能力。
3. 阅读材料:选取生活化、故事性和可读性较强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任务型教学安排一些实际的任务活动,使学生学以致用。
3.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更生动、更富有趣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巩固基础知识。
2. 难点: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提高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第一周:复习上学期所学内容,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增进感情。
2. 第二周至第五周:从词汇、语法、句型、阅读等多个角度展开教学。
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第六周至第七周:进行期中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巩固学习内容。
4. 第八周至第十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小型英语活动,培养学生的学生参与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5. 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进行期末总结,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成长变化。
六、教学评价1. 定期考试:每周进行一次小测验,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
2. 阶段评价:通过阶段性的总结和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进行评价。
3. 任务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和作业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为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
小学五年级语文听课记录三篇
【导语】听课是⼀种对课堂进⾏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
⼩学五年级语⽂听课记录篇⼀ ⼀、导⼊新课 1、⼤家⼀起齐读课题——“秋思”预备起。
2、“秋思”是什么意思呢?——思念家⼈ ⼆、⽣字词 诗中哪个字是多⾳字——“重”(chong) 三、进⼊新课 1、四⼈⼩组为单位,讨论⼀下这⾸诗的意思 2、讨论中有什么问题 (学⽣):“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什么意思? (⽼师):哪个同学可以帮⼀帮他 除了这句不懂,还有什么不懂?好,都懂了,我来考考⼤家。
3、逐句品读 “洛阳城⾥见秋风”讲的是哪个季节?——秋天。
秋天来了,⽤你的话来描绘⼀下。
“见”是⽆形的,把它化作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如:叶⼦在瑟瑟秋风中悄然飘落 “⾏⼈临发⼜开封”,如果你是张籍,你会对捎信的⼈说什么? 张籍,请问你在信中写了什么? (请四五个同学回答,并加分) 四、总结 本诗⽤了什么⼿法——借景抒情 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作业 ⼩练笔:如果你是张籍,你会对远⽅的家⼈说什么?把它写下来。
⼩学五年级语⽂听课记录篇⼆ 上课铃响后,学⽣还是⽐较吵闹,⽼师马上采取措施——这堂课采取⼩组加分制,这决定今天⼩组作业的多少,放学的快慢;刚才第⼆⼩组坐的最端正,加三分。
⼀、导⼊新课 1、⼤家⼀起齐读课题——“长相思”预备起。
2、“长相思”是词牌名。
这⾸诗还是词,词⼜叫长短句,字数不对称,有长有短。
⼆、⽣字词 朗读古诗,回答诗中哪个字是多⾳字——“畔” 三、进⼊新课 1、四⼈⼩组为单位,讨论⼀下这⾸诗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2、讨论中有什么问题 (学⽣):“风⼀更雪⼀更”什么意思? (⽼师):哪个同学可以帮⼀帮他 除了这句不懂,还有什么不懂?好,都懂了,我来考考⼤家。
3、逐句品读 “风⼀更雪⼀更”,读到这⼀句时,你能想象到当时的天⽓是怎么样的? (学⽣):当时下着鹅⽑⼤雪……凛冽的寒风迎⾯吹来 (⽼师):还有其他表达吗? “⼭⼀程⽔⼀程”,读到这⼀句时,你能想象当时⼠兵们经历了什么,当时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军路上他们⾛过了什么地⽅ (学⽣):⼠兵们⾛遍了千⼭万⽔……⼭崖险峻,河上结冰,但是他们都没有放弃。
五年级上册语文听课记录表
五年级上册语文听课记录表一、基本信息听课日期:[具体日期]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五年级[X]班授课内容:[课文题目]二、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 老师一进教室就神秘兮兮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特别的地方。
”这可把同学们的好奇心都勾起来了。
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课文的题目,问大家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想法。
有的同学说感觉很有趣,有的同学说好像很神秘。
老师就顺着同学们的回答开始引导,说那咱们就一起去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
这个导入就像一把小钩子,一下子就把大家的注意力都钩住了,挺巧妙的。
(二)初读课文(10分钟)- 老师让同学们先自己大声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出来。
同学们读得可认真了,教室里都是朗朗的读书声。
读完之后,老师开始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老师采用了开小火车读的方式,一个同学读一个词,要是读错了,其他同学就帮忙纠正。
有个同学把“驯良”的“驯”读成了“xún”,立马就有好几个小机灵鬼举手说应该读“xùn”。
老师还表扬了那些读得又准又响亮的同学,给他们小组加了分,这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大家都更积极了。
- 在理解生字词的意思时,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而是让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
有的同学说可以查字典,有的同学说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像“矫健”这个词,有个同学就说看到“健”就想到健康、强壮,那“矫健”应该就是形容动作很灵活、很有力的样子。
老师对这个同学的回答竖起了大拇指,还补充了一些例句,让大家对这个词的理解更深刻了。
(三)精读课文(20分钟)- 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同学们深入理解课文。
比如“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描写对象]?”同学们纷纷埋头在课文里找答案。
找到答案后,老师让同学们小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的代表站起来说得头头是道,从课文的[具体段落]找到了相关描写,还总结得特别有条理。
不过第二小组的代表也不甘示弱,补充了一些第一小组没有提到的细节。
语文教研活听课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我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2021年10月15日开展了语文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听课、评课为主要形式,旨在通过听课、评课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活动时间2021年10月15日三、活动地点我校小学部五年级一班教室四、活动主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五、活动参与人员1. 校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2. 五年级全体语文教师3. 其他年级语文教师六、活动流程1. 听课2. 评课3. 教研组总结七、活动记录(一)听课本次教研活动由我校五年级一班语文教师张老师主讲,课题为《月光下的凤尾竹》。
张老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评课听课结束后,教研组成员对张老师的课进行了评课。
以下是部分评课内容:1.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合理,课堂气氛活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张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讨论法等,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4. 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等。
(三)教研组总结1. 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 通过听课、评课活动,教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3. 教研组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
八、活动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教研组应继续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从军行》听评课记录
《从军行》听评课记录一.基本信息听课日期:2022年10月10日听课时间:上午第二节课授课教师姓名:李教师学科/课程名称:语文班级/年级:五年级教学主题或章节:《从军行》听课人员信息:听课人姓名:张教研员听课人职务:语文教研员听课目的:教学研究二.课堂观察记录1.教学准备:李教师的教学计划清晰,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明确的规划。
教学资源准备充分,使用了教材和多媒体课件,有助于学生对《从军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学过程:开始阶段,李教师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展开阶段,李教师采用了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从军行》的意境和情感。
结束阶段,李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布置了相关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
3.师生互动: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频率适中,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
学生参与度较高,反应积极,表现出对《从军行》的兴趣。
4.学生学习状态: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专注度,能够认真听讲和记笔记。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情况良好,能够相互讨论和分享学习心得。
5.课堂管理:李教师对课堂纪律把控得当,学生们能够保持安静和专注。
时间分配合理,课堂节奏控制得当,使学生们能够充分参与和理解课堂内容。
6.教学技术使用:李教师有效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技术,通过展示图片和播放音频等方式,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现代教育技术和工具对教学效果起到了良好的支持作用。
三.教学效果评价1. 目标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且适切,主要包括对《从军行》的理解、分析和感悟。
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已经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他们对《从军行》的内容和意境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分析和表达自己的感悟。
2. 知识掌握:学生们对《从军行》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理解和记忆。
他们能够背诵诗歌,理解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其他作品中。
同时,学生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五年级语文听课记录应该怎么写?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下面给大家带来五年级语文听课记录,欢迎大家阅读。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
(生齐读课题)
3、(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评:复习导入时,通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
(2)齐读。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
二、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2)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指课题)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1、提供课前收集的描写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岁华齐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6、生描红,师巡视。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写的是什么吗?)齐读课题:荷花。
2.语言渲染: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描写赞美荷花的诗文数不胜数,我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苏轼等都曾吟咏过荷花。
人们称荷花为“花之君子”。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
3.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
I(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在学习课文前,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伴着美妙的音乐,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荷花的美丽风姿。
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
(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播放背景音乐)
二、初读课文,熏陶情感:
1.引起阅读兴趣: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在听、在看的时候都快入迷了。
从你们的表情中老师看提出来,大家都被美妙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
你们是这样看荷花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看看叶爷爷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美好的享受?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l)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还要看清字形。
(2)把句子读通顺。
(3)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挨挨挤挤莲蓬花骨朵饱胀翩翩起舞舞蹈蜻蜓昨夜好梦破裂一幅衣裳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充分朗读,激活语感:
(1)解决了这些读书时的“拦路虎”,我们就可以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啦。
有谁愿意大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呢?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或勇敢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说说叶爷爷是怎样看荷花的?(迫不及待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3)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看荷花时,老师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再组织学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
(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韵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
)
(初读时的充分诵读,就是为了使学生读透课文,为感悟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的多了,学生理解的也就多了,老师需要讲解的也就少了。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现今,我们也常说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但仅仅靠讲读课文时的那点“读”是远远不够的。
一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又要让学生读中感悟,时间根本是不允许的,结果仍然是老师“包办代替”——老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
因此,在初读时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读透课文,过了这一关,到精读课文、品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
(4)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段中不理解的词义,如:
①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②挨挨挤挤: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③清香:清淡的香味。
④饱胀:饱满得发胀。
⑤破裂:出现裂缝。
⑥姿势:身体呈现的样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出示问题,指导再读: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一般是有比较充分严密的思考和准备的,文章中是有思路即内在脉络可寻的。
我们阅读欣赏文章的时候,如果能够遵循作者的思路,就有可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寄托。
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按照观赏荷花的顺序主要写了“看荷花”和“想荷花”两大部分或者说“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
(在新的教学思想下,我们不提倡以往的给课文划分段落。
其实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需要一个死的划
分,就如这篇文章,可以分为“看荷花”和“想荷花”两部分或者“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甚至还会有其他的划分方法。
但把握思路、理清脉络也是需要的,只是在方法上、思想上灵活一些,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不必再追求一个死板的、固定的答案。
)
4.小结:文章叙述、描写、抒情,脉络清晰,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
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这篇文章。
5.配乐齐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查阅《古诗通》、询问家长、上网查询”等方法搜集古代咏荷的名诗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