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1.1第一课时地球和地球仪
5、地球的模型是 地球仪 ,地球的自转轴叫 地轴 ,
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 两极 ,对着北极星方向 的点叫 北极 ,是地球上的 最北点,另一点叫 南极, 是地球上的 最南 点。
地球是球形的证据?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四个阶段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阶段1:天圆地方
:麦哲伦环球航行
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天圆地方 推测:“地球” 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 片,确证: 地球是球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 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形状:
球 体
地球是一个两 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不规则的球体。
3、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6371千米
赤 道
地球的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最大周长: 约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
活动题:
1、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你感 悟到了什么? 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 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 至以生命为代价。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概念: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 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 它缩小,制作的地球的 模型——地球仪。 2、作用: 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 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 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3、地球仪的构成:
北极 地轴 经线 纬线 赤道 地轴、南 北极和经 纬网并非 地球本身 所有,而 是人们为 更好地研 究地球假 想的。
提供现象1 ------海边看船
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 再看到船身。为什么? 因为地表不是平的,而是球形的
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酒精灯
托盘天平
放或分离物质的仪器
广口瓶
盛放液体试剂
盛放固体试剂
细口瓶
用于将蒸气 冷凝为液体。
漏斗
过滤溶液,也用于 向小口容器中添加 液体。
长颈漏斗
用于向反应容 器中注入液体。
分液漏斗
洗气瓶
用于净化气体, 也用于干燥气 体。
用于分 离不相 容的液 体。
向气体发生容器中添加液体。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呀!胆矾真好看,我拿回家给妈妈看看!
将水倒入浓硫酸中,配制稀硫酸溶液!
2老师说乙醇就是酒精,真的吗?让我尝尝!
哎呀!倒多了,扔了多可惜,倒回去点!
01
02
04
03
你赞同他们的做法吗?
思考与交流
你在走进实验室做实验之前, 要考虑一些什么问题?
了解并遵守实验室规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从实验室规则、安全措施和正确的操作方法等方面重视实验室安全问题;并通过讨论一些实际问题而加深对安全的认识。 2.提高“粗盐的提纯”实验使学生复习初中化学的相关内容;掌握分离方法中最常用的过滤法;同时介绍几种离子检验的方法。 3.介绍蒸馏和萃取操作,让学生对分离与提纯的方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使学生的实验技能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重点: 混合物的分离与离子的检验。 教学难点: 物质检验试剂的选择、蒸馏和萃取操作、分离与提纯过程的简单设计。
实验完毕后,应将仪器洗净,整理清洁实验台。
有意外事故,应及时向老师报告。
化学实验室规则
(二)注意实验安全
①防爆炸 ②防暴沸 ③防中毒 ④防倒吸 ⑤防失火 ⑥防污染
化学实验室有六防
使用药品做到“三不”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版)》中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中二级标题“元素与物质”的内容,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位于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本节内容既承接了初中的相关知识,又为后续化学反应的分类以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对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发展亦起到重要作用。
从章标题来看,新教材将旧教材中的第二章移至第一章,很好地衔接了初中化学的相关内容,降低了学生初学高中化学知识的难度。
从节标题来看,本节内容增加了“物质的转化”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物质转化的途径。
在本课时的具体内容设置方面,新人教版在物质分类方法层面变化不大,但增加了物质分类的角度(通过物质性质分类),并加入同素异形体、酸(碱)性氧化物、物质的转化等知识点,体系更加完整。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了解或掌握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如下:(1)物质由元素组成;(2)物质的分类;(3)CO2、CaO的化学性质。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但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能根据元素组成和物质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能结合物质的类别说明或预测物质的性质,进而实现物质的转化;3.能体会到分类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评价目标】1.通过对表格中物质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分类角度和方法的认识;2.通过对酸(碱)性氧化物以及物质转化图的探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性质及转化的分析推理能力;3.通过对图书分类与物质转化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分类价值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树状分类法;酸(碱)性氧化物;物质的转化2.教学难点:物质的转化五、教学方法1.问题链(围绕着框图中的物质进行一系列问题驱动)2.演绎推理(含碳元素物质的分类、同素异形体、Na2O的性质物质的转化)3.类比推理(碱性氧化物的性质)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先从图书馆的分类引入物质分类的意义及角度,而后以框图的形式呈现了一些物质,整节课围绕着这些物质依次探讨两种分类法、同素异形体、酸(碱)性氧化物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学习物质的转化。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地球和地球仪课件-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简化的地球仪
纬线
北极点
66.5°N
经线 南极点
23.5°N 赤道
2233.5.5°°SS 66.5°S
北极点 纬线
南极点
2.认识纬线
北极
赤道
南极
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 的大圆圈叫赤道。所有与赤道平 行的圆圈叫纬线。
活动1:两人为一组,结合课本P6的教材并且观察归纳纬线的基本特征
项目 形状 相互关系 长度分布 指示方向 数量
数量:无数
经线的基本特征
形状 相互关系
长度 指示方向
数量
半圆 相交于两级点 相等 南北 无数条
归纳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数量 相互关系
纬线 圆圈 从赤道向两极缩短 东西 无数条 平行
经线 半圆 相等 南北 无数条 相交
课堂练习:P2-1 p3-3 p4-(3)
作业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1-3页
4 南北纬的分界线
厄瓜多尔 赤道纪念碑
地球仪
4.经线的基本特征
活动1:两人为一组,结合课本P7的教材并且观察归纳经线的基本特征
项目 形状 相互关系 长度分布 指示方向 数量
经线
不同角度看经线
平视地球仪,倾斜看地球仪,从南北极俯视的经线各是什么样子的?
形状:半圆
N
关系:相交于两极
N
N
相互关系:相交于两级点 长度:相等
60° 30°
0°
30°
60°
高中低纬度地区的划分
人们规定,全球:
__0_°_~__3__0_°___为低纬度地区, __3_0__°_~__6_0__°_为中纬度地区, __6_0__°_~__9_0__°_为高纬度地区。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的第一课时。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是高中数学生活的开始。
通过学习能够提高同学们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的时候有基本的数学功底,对知识有一定的积累。
但本节课是高中数学的第一课,这节课同学们要掌握许多新的名词,以及之前没后见过的数学符号,本节课要提高同学们对高中数学生活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掌握集合的概念,感知元素和集合的关系。
2.能够清楚的知道集合中常用的表示符号。
3.了解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2.教学难点:能够选择准确的表示方法。
五、学法指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七、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创设情境,揭示所学教师引入问题: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接碰到过一些集合,大家能够说一说吗?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引入新知同学们,我们班所有同学站起来。
同学们做动作。
老师提问:老师口令的对象是谁,是全班的同学还是某些同学?老师总结:这些是一个集合,他们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个体。
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一个概念:集合。
多媒体出示课件:1)20以内的所有的偶数;2)我国都有哪些省份;3)所有的三角形;同学们讨论,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概括这些例子的共同特征: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老师强调全体我们称为集合,整体中的部分就是集合的元素。
老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
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d。
表示.(设计意图:通过自己的发现,让同学们对集合的概念有明确的认识。
知道正确的区分集合和元素两个概念。
)(三)根据资料,探索集合中元素的特点(1)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注意个别同学的指导,解答学生疑难.让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2)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5小于18的偶数;(2)我国的直辖市。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能层、能级与构造原理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后失去3d电子。
返回
[例2]
根据构造原理写出下列原子或离子的核外电
子排布式。
(1)O____________;(2)Ca____________; (3)S2-____________;(4)Al3+____________。
返回
[解析]
O原子有8个电子,按1s、2s、2p顺序填充电子:
1s22s22p4;Ca原子有20个电子,由于4s<3d,出现能级交错, 按1s、2s、2p、3s、3p、4s顺序填充为1s22s22p63s23
答案:D
返回
返回
[例1]
构造原理揭示的电子排布能级顺序,实质是
各能级能量高低。若以E表示某能级的能量,以下各式中 能量高低顺序正确的是 A.E(5s)>E(4f)>E(4s)>E(3d) B.E(3d)>E(4s)>E(3p)>E(3s) C.E(4s)<E(3s)<E(2s)<E(1s) D.E(5s)>E(4s)>E(4f)>E(3d) ( )
电子排布式的书写顺序与电子排布顺序有所不同,
电子进入能级的顺序是按构造原理中能级的能量递增的
顺序,而电子排布式的书写则按能层的顺序,能层中的
能级按s、p、d、f能量递增的顺序排列。
返回
主族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主族元素 的原子得到电子填充在最外层形成阴离子,下列各原子
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
返回
1.以下能级符号正确的是________。 ①5s ②2d ③3f ④1p ⑤3d
解析:第二能层只有2s、2p能级;第三能层只有3s、3p、 3d能级,第一能层只有1s能级,故②、③、④均不正确。 答案:①⑤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课件下学期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有机化合物类别
官能团
卤代烃
烃
醇
的
衍
酚
生
物
醚
碳卤键 C X
羟基
OH
羟基
OH
醛
醇和酚的官能团都是羟基, 有什么不同? 代表物
溴乙烷 CH3CH2Br
乙醇 C2H5OH
OH
苯酚
➢ 思考:醇与酚的区别
醇:—OH (醇)羟基
CH3CH2 OH 乙醇
CH3 OH 甲醇
酚:—OH (酚)羟基
OH
H2N−
−CHO −NH2
醛基简写为: −CHO,不能写成: −COH; 硝基: −NO2,不能写成: −O2N。
O2N− −NO2
[注意]
①官能团是中性基团,不带电荷。
②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类别、结构和化学性质。
③含有多种官能团的化合物具有各个官能团的性质。 ④若多种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又可表现出特殊性质,
D. 有机反应比较复杂,一般比较慢,副反应多 (反应方程式用“→”表示)
综述:种类繁多 上亿种)、反应慢、副反应多、大多数不溶于水,能燃烧。
温故知新 根据必修二所学知识,请你说出下列有机物的类别及名称?
①CH3CH2CH3 ②CH2=CH2 ③CH3CH2OH ④CH3COOH ⑤CH3COOCH2CH3
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 的原子团
电性
电中性
电中性
不稳定;
稳定性 不能独立存在
不稳定; 不能独立存在
根
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带电荷
稳定; 可以独立存在于溶 液中或熔化状态下
实例
−OH、−Cl、 −COOH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1册 《反应热及其测定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反应热及其测定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1.内容要求认识化学能可以与热能互相转化,能量的转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知道内能是体系内物质的各种能量的总和,受温度、压强、物质的聚集状态的影响。
2.学业要求能从体系与环境的角度认识反应热的概念。
能利用简易量热计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是学生展开化学学科深入学习的第一章节,从编排思路可以看出,教材首先从体系与环境的角度明确了反应热的概念,并以“探究”的形式,利用简易量热计测定中和反应热。
反应热的概念是引入焓变的基础,通过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使学生从定量的角度感受反应热,并利用实验数据,计算生产1mol水放出的热量,为学习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打下基础。
本章节内容着重引导学生在定量的层次上,讨论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问题,在观念上形成定量的能量观。
在人教版旧教材《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的本章节教学内容编排中,与新教材截然不同。
在教学内容上对反应热的概念没有明确界定,对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放在学习了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后的实践活动栏目中。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与必修阶段的衔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完成从定性到定量的视角转化。
在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中更重视探究过程,从提出问题、实验测量、数据处理到问题与讨论,在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
三、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而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在新教材必修阶段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建立了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了解到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知道一个化学反应释放热量还是吸收热量与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有关。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从定性角度认识到化学能与热能的互相转化,但缺乏定量测定、表示、计算能量变化大小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在教学中注意定性到定量角度的衔接,引导学生在进行定量分析中形成处理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第一节疆域 第一课时课件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30N 40N
想一想:经纬度位置可能会给 中国带来什么好处?
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纬度位置有什 么不同?
俄罗斯和加拿大大部分位 于北温带和北寒带地区。
巴西大部分位 于热带地区。
纬度优越性: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光热充足,利于经济发展。
3、海陆位置
山东半岛
4、三大半岛
最大岛:台湾岛
雷州半岛
第二大岛:海南岛
课堂小结
1、我国的地理位置(半球、纬度、海陆) 2、海陆兼备的大国:
(1)领土四至点: (2)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3、陆疆和陆上邻国(14个):2.2万千米 4、海岸线和隔海相望国(6个):1.8万千米 5、四海一洋: 6、岛屿: 7、半岛: 8、内海:
(2)量算:
根据比例
尺,量算我国领土东西端距离约
为 千米 500
小提示: 0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
离
冬季
冰天雪地,寒气袭人
阳光普照,热气蒸人
跨纬度广(50 °)——南北气候差异大
夜
朝
色
霞
深
似
沉
火
好
红
入
满
眠
跨经度大(62°)——东西时间差异大
天
辽阔的陆地国土
中国陆地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 千米,约占地球陆地种面积的1/15, 亚洲面积的1/4,与整个欧洲的面积 相当。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 世界第三位。
陆疆和陆上邻国(14个):2.2万千米
哈萨克斯坦
4
5 吉尔吉斯斯坦
7
6 塔吉克斯坦
阿富汗
9 巴基斯坦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化学反应速率》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2.通过练习,熟练掌握简单的计算和解题方法。
【学习过程】一、化学反应速率1.在必修2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请大家回顾化学反应速率可以用什么来表示?2.你能根据速率的表示方法写出速率的公式吗?3.当∆c表示反应物浓度变化时取负值,你能准确说出“-”的含义吗?4.计算∆c(H2)、∆c(NH3)、v(H2)、v(NH3)。
5.v(N2)=0.02mol/(L·min)与v(H2)=0.06mol/(L·min)、v(NH3)=0.04 mol/(L· min)是否表示此反应的同一速率?6.根据你的计算结果,v(N2)、v(H2)、v(NH3)三者的数值比为?∆c(N2)、∆c(H2)、∆c(NH3)三者的数值比为?这与反应中各物质化学计量数有何关系?7.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几个注意点。
二、化学反应速率的应用1.课堂练习1:1.在2 L容积不变容器中发生 N2+3H22NH3的反应。
现通入0.8 mol H2和 0.4 mol N2,2 min 后生成了0.12 mol NH3,求v (H2)、v (N2) 、v(NH3)。
掌握“三段式”计算模板。
2.课堂练习2:反应A + 3B = 2C + 2D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①V(A)=0.15mol·L-1·s-1,②V(B) = 0.6mol·L-1·s-1,③V(C) = 0.4mol·L-1·s-1,④V(D) =0.45mol·L-1·s-1。
则该反应在不同条件下速率快慢顺序是__________。
掌握反应速率的比较方法:比值法和归一法。
3.课堂练习3:某温度下,浓度都是1mol/L的两种气体in后,测得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c(ol/L ,c(Y2)=0.8mol/L ,c(Z)=0.4mol/L,则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说课稿《第一章第一节疆域》第一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说课稿《第一章第一节疆域》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疆域》主要介绍我国的疆域范围、地理位置、以及与我国相邻的国家和地区。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我国的基本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空间观念、地理思维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我国的疆域范围、地理位置,能够正确绘制我国政区图,了解我国与相邻国家的地理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的疆域范围、地理位置,以及与相邻国家的地理位置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以及地理思维的提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读图、讨论、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疆域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讲解我国与相邻国家的地理位置关系。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我国疆域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某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我国的疆域范围和地理位置。
6.课后作业:布置绘制我国政区图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地理位置:东经73°26’-135°05’, 北纬18°10’-53°33’相邻国家: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绘制我国政区图,表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我国的疆域范围和地理位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共23张PPT)
最后,给一个任务:记忆前20号元素名称 原子 序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元素 名称 氢 氦 锂 铍 硼 zxxk __ __ __ __ __ 原子 序数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元素 名称 __ __ __ __ __ __ __ 氩 钾 钙
有相差1, 有相差11, 有相差25。
3.A、B分别为同周期ⅡA、ⅢA族的元素,则下列A、B
的原子序数关系不正确的是( C )
A.A+1=B
B.A+11=B
C.A+18=B
D.A+25=B
4.(双选)某元素X,它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
子数的2倍,则X在周期表中位于 (AC )
A.第二周期 B.第三周期
(3)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主族序数 = 最外层电子数
(4)一些族的别称
ⅠA称为_______碱__金__属___元素 ⅦA称为_____卤__族_______元素 零族称为___稀__有__气__体_____元素 第ⅢB~ⅡB族为_____过__渡___元素
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数一数,每一个周期有多少种元素?
①主族:在罗马数字后标A表示:
ⅠA、Ⅱ___A_、___Ⅲ__A__、___Ⅳ__A__、__Ⅴ___A__、__Ⅵ__A__、___Ⅶ__A________
②副族:在罗马数字后标B表示:
ⅠB、__Ⅱ__B__、__Ⅲ___B__、__Ⅳ__B__、___Ⅴ__B__、__Ⅵ__B__、___Ⅶ__B_______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8月12日晚,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品仓库发生 爆炸事故。这一声巨响让全国人民的目光聚焦天 津。 公安部消防局确认,出事仓库内存放四大类、 几十种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有气体、液体、固 体等化学物质,主要有硝酸铵、硝酸钾、电石等。 这次事故是由氰化钠燃烧引起的爆炸,德国 财经网8月16日甚至表示,爆炸的经济损失预计 在数十亿甚至上百亿欧元。
点燃
10.已知2Na+O2=Na2O2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CO3+O2↑,下列灭火剂能用于扑 灭金属钠着火的是( B ) A.干冰灭火剂 B.黄沙 C.干粉(含NaHCO3)灭火剂 D.泡沫灭火剂 11.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怎样检 验氢气的纯度?点燃前,为什么要检验氢气的 纯度?
10.已知2Na+O2
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 靠近火焰,移开拇指,若无爆鸣声,说明氢气纯净; 若氢气不纯,在点燃时易发生爆炸,故点燃前必须 验纯。
Na2O2 ,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CO3+O2↑,下列灭火剂能用于 扑灭金属钠着火的是( ) A.干冰灭火剂 B.黄沙 C.干粉(含NaHCO3)灭火剂 D.泡沫灭火剂 11.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怎样检验氢气的纯度?点燃前,为什么要检验 氢气的纯度?
Na2O2 ,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CO3+O2↑,下列灭火剂能用于 扑灭金属钠着火的是( ) A.干冰灭火剂 B.黄沙 C.干粉(含NaHCO3)灭火剂 D.泡沫灭火剂 11.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怎样检验氢气的纯度?点燃前,为什么要检验 氢气的纯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2. 周期表的结构 “三短”、“四长” “七主”、“七副”、“零和八”。
2013-3-4
16
1. 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元素周期表是由哪位化学家发现
的( A )
A.门捷列夫(俄国) C.迈尔(德国) B.纽兰兹(英国) D.尚古多(法国)
2.不能作为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列顺序的依据的是 ( D ) A.原子的核电荷数 C.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B.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D.原子的中子数
Ti=50 V=51 Cr=52 Mn=55 Fe=56 Ni=Co=59 Cu=63.4 Zn=65.2 ?=68 ?=70 As=75 Se=79.4 Br=80 Rb=85.4 Sr=87.6 Ce=92 La=94 Di=95 Th=118?
Zr=90 Nb=94 Mo=96 Rh=104.4 Ru=104.4 Pd=106.6 Ag=108 Cd=112 Ur=116 Sn=118 Sb=122 Te=128? I=127 Cs=133 Ba=137
?=180 Ta=182 W=186 Pt=197.44 Ir=198 Os=199 Hg=200 Au=197? Bi=210
Tl=204 Pb=207
2013-3-4
5
元素周期表 1、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作为标准来排列元素的?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 核电荷数 3、哪种依据更科学呢? 以核电荷数为依据更科学
扇形元素周期表
2013-3-4
23
立 式 周 期 表
2013-3-4
24
螺旋型周期表
2013-3-4
25
18
4.在短周期元素中,原子最外电子层只有1个或2个电 子的元素是( D )
A.金属元素
C.非金属元素
B.稀有气体元素
D.无法确定为哪一类元素
5、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判断其位 于第几周期?第几族?
Y +53
2 8 18 18 7
x
第三周期第ⅠA族
第五周期第ⅦA族
2013-3-4 19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 元素周期表
2013-3-4
1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间的关系。
2013-3-4
2
1、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核 中子 原子 核外电子 2、元素: 具有相同 核电荷数 (即 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种元素 短周期 8种元素 18种元素 18种元素 32种元素 26种元素
周 期 表
长周期
7个主族:由短周期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IA~VIIA)
族
(16个)
7个副族:仅由长周期构成的族(ⅠB~ⅦB)
VIII族(3个纵行):Fe、Co、Ni等9种元素 零族:稀有气体元素
2013-3-4 13
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3. 第ⅠA族和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
2013-3-4
6
什么是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013-3-4
7
1.元素周期表有什么排列规律和特点?
2.有多少横行,多少纵行?
3.每横行、纵行所含的元素种类是否相同?
2013-3-4
8
1、元素周期表排列比较乱——长短不一。而且表中各元素
除相同长周期第ⅡA族、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11或25外,其余 原子序数相差均为1。
2、同主族相邻元素:
a.ⅠA和ⅡA相邻元素,原子序数相差上一周期的元素种数。 b. ⅢA至ⅦA和O族的相邻元素,原子序数相差下一周期的元素种数。
2013-3-4
21
棱 台 型 元 素 周 期 表
2013-3-4
22
10
2013-3-4
11
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列(按电子 层递增的顺序)。
2013-3-4
12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 2 3 4 5 6 7
2种元素
周期
(7个)
8、某微粒XO32-中共有42个电子,X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三 ⅥA _____周期,第______族。
2013-3-4
20
9、 在1-18号元素中,X和Y元素可组成化合物XY3,当X的 原子 序数为m,Y的原子序数可能是(D ) ①m+4 ②m-4 ③m-8 ④m+2 ⑤m-6 ⑥ m+12 A. ①②③ B.①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⑥ 相邻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小结: 1、同周期相邻元素:
6、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取决于该元素的( A. 相对原子质量和核外电子数 B. 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 C. 相对原子质量的最外层电子数 D. 电子层数的次外层电子数
B )
7、某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比它的次外层上电 子数多4,该元素一定是( C ) A.卤素 B.第三周期元素 C.第二周期元素 D.第ⅡA族元素
2013-3-4
3
1869年门捷列夫在分析和继承了前人 工作的基础上,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了分
析、订正和概括,成功地对元素进行了科
学分类。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 纵行,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 学元素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一个完整的 体系,成为化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他预言的一些未知元素的性质都得到了证实。但是由于时代
颜色也不一样; 2、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3、每横行、纵行所含的元素种类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2013-3-4
9
1、什么叫周期? 元素周期表中有7个横行,叫做周期。 2、什么叫族? 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叫做族。
3、表中A、B、0的含义是什么?
A表示主族,B表示副族,0表示0族。
2013-3-4
的局限,门捷列夫揭示的元素内在联系的规律还是初步的,他未 能发现到形成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2013-3-4
4
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周期表
H=1
Li=7
Be=9.4 B=11 C=12 N=14 O=16 F=19 Na=23
Mg=24 Al=27.4 Si=28 P=31 S=32 Cl=35.5 K=39 Ca=40 ?=45 ?Er=56 ?Yt=66 In=75
2013-3-4 17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碱金属开始,最后以稀有气体 结束 B.同一周期中(除第一周期外),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 核外的电子数都是从1个逐渐增加到8个
C.第二、三周期上下相邻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差8
个 D.第七周期只有23种元素
2013-3-4
1,3,11,19,37,55,87 2,10,18,36,54,86
4. 每周期元素的种数 5 .各主族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2013-3-4 14
周期分类及各周期元素种数
周
期
一
2
二
8
三
8
四
18
五
18
六
32
七
26
元素种数
周期分类
短周期
长周期
2013-3-4
15
元素周期表 1. 两个关系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