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课件2
11301_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PPT课件
![11301_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197c65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29.png)
人类起源与发展
2024/1/26
人类起源的证据
化石证据表明,人类起源于古猿,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 逐渐形成了现代人类
人类发展的历程
根据化石和考古资料,可以将人类发展历程分为猿人、古人、新人 和现代人四个阶段
人类起源与发展的意义
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的未来 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科学依据
营养级
食物链或食物网中,同一 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表示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 营养层次。
15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
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 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 内部的循环运动,包括水循环、
碳循环、氮循环等。
2024/1/26
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 化和散失的过程,通常以食物链和 食物网为载体进行。
参与环保活动
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环保宣传、志愿服务等公益 活动,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
2024/1/26
22
05 科学技术在社会 发展中应用
2024/1/26
23
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应用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成,实现对其性状 和功能的定向改造。
基因工程的技术应用
包括基因克隆、基因敲除、基因编辑等,在 农业、医学、工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2024/1/26
基因工程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善人类健康状况 ,推动生物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24
细胞工程原理和技术应用
2024/1/26
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
通过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细胞转化等技术手段,对细胞进行改造 和利用。
细胞工程的技术应用
高一生物必修二课件
![高一生物必修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80af11a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73.png)
遗传筛查
对特定人群进行基因和染色体检测,以发现潜在 的遗传异常,如新生儿筛查、遗传咨询和生育建 议。
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不吸烟、不饮酒等,有助于降低遗传性疾病的风 险。
遗传咨询和优生
遗传咨询
通过了解家族遗传病史,为个体和家庭提供关于遗传性疾病的咨询和 建议,以帮助他们制定合适的生育计划和健康管理方案。
多基因遗传病
由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 用导致的遗传病,如糖尿病、 高血压等。
获得性遗传病
由于后天获得某种基因突变引 起的遗传病,如某些癌症。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产前诊断
通过羊水穿刺、脐血取样等方法,对胎儿进行染 色体和基因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遗传异常。
避免近亲结婚
近亲结婚会增加遗传性疾病的风险,因此应避免 近亲结婚。
05
生物的进化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80%
达尔文进化论
达尔文提出物种是通过自然选择 和遗传变异而进化的,这一理论 为现代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100%
新达尔文主义
新达尔文主义强调基因突变和自 然选择在进化中的作用,进一步 发展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
80%
现代综合进化论
现代综合进化论将遗传学、生态 学和古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 方法结合起来,为进化论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等位基因则是指在一个群体 中存在多个等位基因的情况。
复等位基因和多等位基因的存 在增加了生物体的遗传多样性 。
03
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01
02
03
04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由于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导 致的遗传病,如唐氏综合征、 威廉姆斯综合征等。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PPT课件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4390842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a.png)
保护生物多样性策略
01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对 濒危物种进行就地保 护和管理。
02
迁地保护
将濒危物种迁出原地 ,移入动物园、植物 园等进行特殊保护和 管理。
03
法律法规保护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禁止对濒危物种的猎 杀、采伐和买卖等活 动。
04
公众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 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 认识和保护意识。
03
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优育策略
Chapter
常见人类遗传病类型及特点
单基因遗传病
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如 红绿色盲、血友病等,遵 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多基因遗传病
由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共 同作用,如高血压、糖尿 病等,具有家族聚集性和 较高的发病率。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由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异常 引起,如唐氏综合征、猫 叫综合征等,常导致严重 的生长发育障碍。
水资源危机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影响 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我国当前面临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01
02
03
04
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高原等地区水土流失问题 突出,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沙漠化扩展
西北地区沙漠化趋势加剧,对 当地生态和居民生活造成威胁
。
森林资源不足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 不均,难以满足生态需求。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变异类型及其产生原因
基因突变的类型、特点及意义 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意义
基因重组的类型及意义 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02
物种起源与生物多样性
Chapter
物种起源理论及证据
01Biblioteka 0203物种起源理论
包括自然选择、遗传变异 、隔离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课件1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c65da741e518964bcf847cc9.png)
经典回顾
发现问题 作出假设 假说—演绎法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1)——发现问题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 ——实验现象
正交
♂
P F1
×
高茎
♀
矮茎 高茎
P♀
反交 对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你 能提出哪些问题?
×
♂
矮茎 高茎 ◇为什么F1全为高茎? ◇为什么F2中出现了矮 高茎 F 1
×
茎,并且高:矮接近于3: × 1?是偶然的吗?其他几 对相对性状如何呢?
F2
高茎 矮茎
F 2 ◇为什么 F2中矮茎又出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3 : 1
现了呢? 高茎
矮茎
3
:
1
F2中出现3:1的比例是不是偶然?
3:1
其结果同样在子二代发生性状分离,并且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尝试解释——作出假设
1、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决定显性性 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 遗传因子。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纯合子高茎 的遗传因子为DD,纯合子矮茎的为dd,F1为杂 合子Dd。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课时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孟德尔选择了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
豌 豆
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 原因:(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受粉的植物, 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原因1:是自花传粉植物 雌蕊 雄蕊
人工杂交实验 闭花受粉
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
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人工异花传粉
母本去雄
套袋
传粉
再套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优秀课件: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实验(一)》(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优秀课件: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实验(一)》(共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2d5daf476c66137ef061924.png)
1.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孟德尔选择的一对相对性状是子叶
活学活用
颜色,豌豆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如图是孟德尔用杂交得到的子
一代(F1)自交的实验结果示意图,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C ) A.①②③都是黄色子叶
B.③的子叶颜色与F1相同 C.①和②都是黄色子叶、③是绿色子叶
种豆得豆
种瓜得瓜
课堂导入 遗传,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那么是谁发现了遗传的奥秘呢?
孟德尔——遗传学的奠基人,他利用豌豆 做实验材料,经过八年的实验发现了遗传 规律。让我们循着150多年前孟德尔研究 豌豆的足迹,共同探索遗传规律,体会科 学探索的过程。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C.若子代中出现显性性状,则亲代中必有显性性状个体
D.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双亲只具有一对相对性状
解析 隐性性状并非一直不能表现出来,只是在子一代中不能表现;在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双亲并非只具有一对相对性状,而是只研
究其中的一对相对性状。
4.用纯种高茎豌豆(DD)与纯种矮茎豌豆(dd)杂交,得到F1 1 2 3 4 5 全为高茎,将F1自交得F2,F2中高茎∶矮茎为3∶1。下列选项中不是实现 F2中高茎∶矮茎为3∶1的条件的是( D ) A.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形成两种配子 B.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配子随机结合 C.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组合的种子必须有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 D.只需A项条件,而不需B、C两项条件 解析 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条件有:①F1形成配子 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形成D配子和d配子; ②这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且结合机会相等; ③含各种遗传因子的种子必须有实现各自遗传因子表达的环境条件。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课件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ebbdb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d5.png)
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的概念
基因重组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生物 学过程,将两个或多个基因的遗
传信息重新组合的过程。
基因重组的方式
基因重组可以通过同源重组和非同 源重组两种方式进行。同源重组需 要DNA的同源序列,而非同源重 组则不需要。
染色体变异的意义
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有助于产生新的基因组合和表型特征,增 加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同时,染色体变异也是导致遗传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05 生物的进化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进化
总结词
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 化的方向。
详细描述
种群的基因频率由于突变、迁入迁出、自然选择等因素而发 生变化,这些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实质。自然选择通过淘汰不 适应环境的个体,选择适应环境的个体,从而决定了生物进 化的方向。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概述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它解释了位于非同 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机制。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自由组合。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在动植物育种、人类遗传病研究和法医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03
孟德尔遗传规律包括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解释了生物性
状的遗传规律。
03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DNA的复制
总结词
详细描述DNA复制的过程、条件、特点以 及意义。
详细描述
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前进行 半保留复制的过程,是生物遗传信息传递和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完整ppt课件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9e514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a9.png)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 ,碱基间通过氢键连接。
DNA双螺旋结构直径为2nm, 螺距为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
间距为0.34nm。
DNA复制过程及特点
复制过程
解旋、合成子链、连接子链。
特点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双向复制。
转录和翻译过程简介
转录
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发生在细胞核中。
遗传信息
以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形式 存在于DNA分子中,决定 生物体的所有性状。
变异与进化
变异
生物体在遗传过程中发生的可遗 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
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进化
生物种群在长时间内发生的遗传特 性的改变,包括自然选择、遗传漂 变、突变和基因流等机制。
生物进化的证据
包括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胚胎 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证据。
05 生物技术实践应 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原理和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原理
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无菌操作,将植物体的某一部分(如根尖、茎尖、叶片、花药等)分离出来,放在 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使其生长、分化、增殖,形成完整的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方法
包括愈伤组织培养、器官培养、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等。其中,愈伤组织培养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诱 导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完整植株。
动物克隆技术发展历程
动物克隆技术的起源
1938年,德国胚胎学家汉斯·斯皮曼首次提出动物克隆的 设想。
动物克隆技术的发展
1952年,罗伯特·布里格斯和托马斯·J·金成功克隆出北方 豹蛙;1996年,英国科学家伊恩·威尔穆特领导的科研小 组成功克隆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f4a46e6a48d7c1c708a145c8.png)
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第一课时)一、课标解读本课内容的知识点有: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课标的要求是:描述孟德尔关于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实验程序,说出孟德尔收集、整理和解读数据的方法,简述孟德尔发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依据、假设及推测。
本节的学习目标是:1.知识方面(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2)阐明自由组合定律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1)体验“假说—演绎法”的一般过程(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索精神,初步掌握遗传学定律,发现的基本过程、方法等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3.能力方面运用数学统计方法、遗传学原理和遗传图解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二、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孟德尔所发现的两大遗传基本定律之一。
教材将孟德尔的遗传基本定律安排在“遗传的细胞基础”和“遗传的分子基础”之前。
在生物学发展史,孟德尔的两大定律的发现都在这两块知识之前。
编者如此安排的目的是显然的,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使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准备-遗传因子与染色体紧密相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维品质,同时引领学生进行“科学发现”-由功能到结构的发现。
本节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与第一节一样,是按照科学发现过程的顺序来构建框架体系,按孟德尔的实验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
在呈现方式上,同样强调了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犹如亲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从浓郁的历史感中获取科学知识和对科学方法的领悟。
本节教材采用两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重点是介绍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对自由组合的解释。
三、学生情况分析我校的学生属于F组生源,综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较弱,但对生物这门与实验操作密切相连的学科还是有一定兴趣,也能接受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有关分离定律的内容,知道孟德尔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科学实验过程,也饶有兴趣地体验了模仿性状分离比的实验,因此本人在该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以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为铺垫,对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采取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互动学习、合作讨论,使其感受科学家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高中生物必修2第1单元课件:遗传因子的发现
![高中生物必修2第1单元课件:遗传因子的发现](https://img.taocdn.com/s3/m/5e4f7e69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36.png)
个体数
黄色 圆粒 315
9:
黄色圆粒
绿色
黄色
圆粒
皱粒
108
101
3 :3
绿色 皱粒
32 :1
杂种基因型RrYy为例,Rr为一对等位基因,Yy是另一对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R 与r,Y与y各自分离,独立进入一个配子,它们的概率各为1/2,而在形成配子时,R或r 与Y或y的组合是随机的,按照概率原理,R与Y,R与y,r与Y,r与y相遇的概率各为 1/2×1/2=1/4,即F1(RrYy)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其概率各为1/4,雄配子是这样,雌配 子也是这样。
结果:1.F1全为显性性状(高茎)
2.F2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
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七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数据
性状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F2的比
茎的高度 787(高) 277(矮) 2.84:1
种子的形状 5474(圆滑) 1850(皱缩) 2.96:1
子叶的颜色 6022(黄色) 2001(绿色) 3.01:1
YR
YR
YYRR
yR
YyRR
Yr
YYRr
yr
YyRr
yR
YyRR yyRR YyRr yyRr
Yr
YYRr YyRr YYrr Yyrr
yr
YyRr yyRr Yyrr yyrr
表现型共__4_种:
9黄圆: 1YYRR
3黄皱:1YYrr
2YyRR 2YYRr
Y--R--
2 Yyrr
4 YyRr
Y--rr
Yy Y Ro r
R
y
R
r
r
获得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1 2 种群数量的变化(第一课时)精品课件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1 2 种群数量的变化(第一课时)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0792048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7b.png)
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④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当堂演练
(2021·广东珠海市·高三二模)研究人员在千岛湖地区 2 个岛屿上
调查了社鼠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A、B 岛环境条 件(面积、植被、气候等)相似,没有迁入和迁出,但 B 岛上青毛 硕鼠的数量明显多于 A 岛,而且 6-8 月发现有野猪捕食迹象。下列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人员调查社鼠种群数量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B.出生率 和死亡率是决定社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B岛社鼠数量下降 更快的原因可能是竞争和捕食D.4 月和 6 月分别是 B 岛和 A 岛的最佳灭鼠时机
第一单元
问题探讨
1. 这两个资料中的种群增长有什么共 同点? 种群数量增长迅猛,且呈无限增长趋势。
2. 种群出现这种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食物充足、缺少天敌等。
知识点2 种群的”J”形增长
2 种群的”J”形增长
2.1 模型产生的原因 理想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 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当堂演练
【答案】D【详解】A、绵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 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 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B、绵羊种群呈“S”形 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故每单位 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一直减小,B错误;C、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 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错误;D、若草的生物量 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 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
第一章中学生物学课程2(ppt整理)
![第一章中学生物学课程2(ppt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fb8ffd5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cc.png)
二、?标准?的主要特点
• 1.充分表达根底性 “根底性〞是构成生物科学素养的关键,它涵盖
第一节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 价值和地位
一、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科学课程,要表达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知识体系:关联性、探究性 探究自然的途径和方法 技术课程:理论与技术的关系,技术的应用价值 课程的目标:提高全体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
人自身就是鲜活的生物体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为终身学习和开展打下根底 认知能力 思维习惯 实践能力 为今后的专业方向选择提供帮助
特别强调:每个人都需要的素养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学生的两种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不能受制于一成不变的模式
三、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理 念方面存在着不同层次的要求
• 在实验活动的建议中。考虑了要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经济条件差异较大的 实际情况,既能使条件好的学校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如:要求条件较高 的生化实验、组织培养实验),又能使条件不利的学校也能开展有效的活 动(如:腐乳的制作、制果酒、果醋等)。
三、?标准?和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
1.在课程理念上,?标准?明确提出“提高生物科 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的高中生物课 程的主要理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课件 (共82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课件 (共8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55054e751e79b89680226a0.png)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问题探讨
+
紫色(介于红色和 蓝色之间) 双亲的遗传物质混合后,后代的性状介于 双亲之间;这种观点称为融合遗传。
不同颜色的牡丹:
红牡丹和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 么颜色?
红 + 白 = 粉红 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F2中显性性状个体:隐性性状个体都接近3:1,由此 可以看出是一个固定的分离比。
三、孟德尔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的解释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 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讨论:
1.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的 呢?难道矮茎性状消失了吗?
2.为什么子二代中矮茎性状 又出现了呢?
3.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 比是偶然的吗?
七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数据
性状 茎的高度 种子的形状 子叶的颜色 花的位置 种皮的颜色 豆荚的形状 豆荚颜色
二、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杂交实验 1、去雄 2、套袋
3、受粉
4、套袋
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
孟德尔在做杂交试验时,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这叫 做去雄。然后,套上纸袋,待花成熟时,再采集另一植株的花 粉,撒在去掉了雄蕊的花的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父本与母本:不同植物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
植株叫父本♂ ;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
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 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
他选用了豌豆、山柳菊、玉米等多种植 物进行杂交实验,最成功的是豌豆。
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 实验容易取得成功?
1、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避免了 外来花粉的干扰,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受粉:雄蕊的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自花传粉: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 柱头上的过程。 异花传粉: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 闭花受粉:豌豆花在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课件1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eb9800639b6648d7c1c7464a.png)
练习 已知双亲基因型为YyRr ×Yyrr求子代中双隐 性个体的概率
2、子代基因型种数=每对相对性状相交所 得基因型种数的乘积 例2、已知双亲基因型为TtRr×ttRr,求子代 有几种基因型?
练习 、一株基因型为Aabb的小麦自交, 后代可能的基因型数为( B ) A 2 B3 C6 D9
3、子代基因型种类及比例 :树枝法
• 例题5、基因型为AAbbCC与 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F1杂种形 成的配子种类数和F2的基因型种类数 分别是?
(答案:8和27)
1、下面是对基因型和表现型关系的叙述,其 中错误的是(C ) 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C.在相同生活环境中,基因型相同, 表现型一定相同 D.在相同生活环境中,表现型相同, 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孟德尔揭示分离定律时所采用的科学研究 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P
黄色圆粒
x
绿色皱粒 黄色圆粒
F1
什么性状是显性? 什么性状是隐性?
F2
黄色 圆粒 个体数 315
绿色 黄 色 圆粒 皱 108 101 粒 9 : 3 : 3 :1
F2出现新的性状 绿色 组合是什么? 为 皱粒 32 什么会出现新的 性状组合?
变式练习: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基因 型为AaBbcc与aaBbCC的两亲本进行杂 交,其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 占全部子代的( A) A、5/8 B、3/8 C、1/8 D、0
6、子代表现型类型及比值 :树枝法 例6、已知豌豆双亲的基因型为 YyRr×yyRr,求子代各表现型及比 值 练习:男性是并指患者,女性正常的一 对夫妇,生了一个先天聋哑的患儿,这 对夫妇以后所生的子女表现型如何?发 病率各是多少?(A表示并指基因,b表 示聋哑基因)
生物高中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课件2
![生物高中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课件2](https://img.taocdn.com/s3/m/c5e01014964bcf84b9d57bbf.png)
有核糖体、线粒体、内质网 等多种复杂的细胞器
植物细胞壁成分主为纤 维素和果胶
细菌、蓝藻
真菌、植物、动物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 有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注意: 1、“无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 2、 细胞核和拟核的区别?
1、拟核没有核膜,没有核仁
2、拟核中的遗传物质不是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而是 直接以DNA的形式存在
施莱登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 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 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 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施旺
1、下列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B
⑤水绵
D①②⑥⑦⑧
①蓝球藻 ②酵母菌 ⑥青霉菌 ⑦葡萄球菌
C
5、下列哪个选项均属于生命系统范畴(
)
①水分子 ②石头 ③迁徙中的一群大雁 ④变 形虫 ⑤病毒 ⑥生物圈 ⑦恐龙化石 ⑧蛋白 质 ⑨跳动的心脏 ⑩运输营养的导管 A. ① ③ ⑧ ⑨ B. ② ④ ⑥ ⑦
C. ⑤ ⑦ ⑧ ⑩ D. ③ ④ ⑤ ⑥ 6、一块农田中的一只蝗虫,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看应属 于哪个层次( ) A.种群 B.个体 C.群落 D.农田生态系统 7、酸奶中的一个乳酸菌属于生命系统中的哪个层次( ) A.细胞 B.器官 C.种群 D.生态系统
3、细胞一定要有细形的细胞核,有拟核
微观
蓝 藻
细胞质
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自养生物
只有核糖体细胞器
宏观:当以细胞群体出现时,
例如
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华 状如发丝,呈黑蓝色:发菜
二、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2精美课件 第1章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2)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2精美课件 第1章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2)](https://img.taocdn.com/s3/m/953192c90c22590102029d3e.png)
个体数分别占总数的
A.9/16和1/2和6/16
D
。
B.1/16 和3/16和6/16
C.1/8和1/4 和7/16
D.1/4和3/8和7/16
三、测交
测交 杂种一代 黄色圆粒 YyRr Yr yR
x
双隐性类型 绿色皱粒 yyrr
配子 YR
yr
基因型 YyRr 表现型 黄色 圆粒
实质
1∶1∶1∶1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 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实践上: (1)在杂交育种工作中,人们有目的地用具有不同优良性 状的两个亲本进行杂交,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
在一起,就能产生所需要的优良品种。 例如:
有这样两个品种的小麦:一个品种抗倒伏,但易染
锈病;另一个品种易倒伏,但抗锈病。让这两个品种的
(3)F2的四种表现型中:
显显∶隐显∶显隐∶隐隐= 9∶3∶3∶1
1.在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的实验中,F2代中能稳定
遗传和重组型(自由组合型)个体所占比例是(
A.9/16和1/2 B.1/16 和3/16
D
)
C.1/8和1/4
D.1/4和3/8
1.用结白色扁形果实(基因型是WwDd)的南瓜植株自
A
) B.AB、ab、ab D.AB、AB、AB
A.Ab、 a B 、a B
Aabb × aaBb
AaBb、Aabb、aaBb、 aabb
1.用结白色扁形果实(基因型是WwDd)的南瓜植株自 交,是否能够培养出只有一种显性性状的南瓜?你 能推算出具有一种显性性状南瓜的概率是多少?
3/8
1.遗传的基本规律是研究生物在传种接代过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P
黄色圆粒
x 绿色皱粒
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
F1
黄色圆粒
每一对相对性 这个实验符合 粒形 皱粒种子 101+32=133 状仍然是符合 孟德尔的分离
分离定律。 定律吗?
粒色
{
圆粒种子 315+108=423
{
黄色种子 315+101=416 绿色种子 108+32=140
即: F1-YyRr形成配子时,Y与y分离、R与r分离 b.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自由组合
即:Y和R结合
Y和r结合 y和R结合 y和r结合
形成
配子YR
配子Yr 配子yR 配子yr
1 : 1 : 1 : 1
Y Y R R
Y R
y R y R
Y Y R r
Y y Ro r y y R r Y y r r y r y r
3. F2的性状表现为4 种
想一想:
孟德尔所做的关于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 交实验,在豌豆F2出现的性状中: (1)双显性性状的个体占总数的 9/16 ; (2)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 1/4 ; (3)与F1性状不同的个体占总数的 7/16 ; (4)与亲本性状不同的个体占总数的 3/8 。
高中生物必修2 第一章第二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
第一课时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温 故 1.杂交实验
知 新
2.现象解释
3.归纳总结 4.巩固练习
知识回放
分析孟德尔的另外两个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①豌豆粒色试验 P 黄色 X 绿色 ↓ F1 黄色 F2
黄色 绿色 3 :1
②豌豆粒形试验 P 圆粒 X 皱粒 ↓ F1 圆粒 F2
F2
数量 黄色 绿色 黄色 绿色 圆粒 圆粒 皱粒 皱粒 32 315 108 101 9 : 3 :3 :1
其中 圆粒:皱粒接近3:1 黄色:绿色接近3:1
2.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Y Y R R 黄色圆粒 y r y r
绿色皱粒
F1
F1
Y y Ro r 黄色圆粒
a.按照分离定律, 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 此分离
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结合方式:16种 2.遗传因子组合形式 9种:黄圆- YYRR
YyRR YYRr YyRr 黄皱- YYrr Yyrr 绿圆- yyRR yyRr 绿皱- yyrr
F2
Y R
y y R R
Y y Ro r
Y Y r r Y y r r
Y Y R r Y y Ro r
Y y Ro r y y R r
3. 归纳总结
F2雌雄配子结合方式16种
遗传因子组合形式9种
1YYRR:2YYRr:2YyRR:4YyRr 1YYrr:2Yyrr 1yyRR:2yyRr
性状表现4种 黄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圆粒
绿色皱粒
1yyrr
比例 9 : 3 : 3 : 1
4.巩固练习
1.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下列各组遗传因子组成中,性状表现相同的一组是 ( ) A.aaBb和Aabb B.AaBb和AAbb C.AaBb和AABB D.AABb和aaBb 2.孟德尔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表明,F2中除了出现两个亲本类型以 外,还出现了两个与亲本不同的类型,对这一现象正确的解释是( ) A.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结构发生了改变 B.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C.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之间发生了重新组合 D.新产生了与亲本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3.孟德尔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可不必考虑的是( ) A.亲本的双方都必须是纯合子 B.每对相对性状各自要有显隐性关系 C.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独立分配 D.显性亲本作父本,隐性亲本做母本
C
CDຫໍສະໝຸດ 4.白色盘状南瓜和黄色球状南瓜杂交,F1全为白色盘状 南瓜,若F2中纯合白色球状南瓜有1000个,从理论上计 算,F2中杂合黄色盘状南瓜的数目是( B ) A.1000个 B.2000个 C.3000个 D.4000个
5.番茄的高茎对矮茎是显性,红果对黄果是显性。现有 高茎黄果的纯合体(TTrr)和矮茎红果的纯合体(ttRR) 杂交,按自由组合规律遗传,问: (1)F2中高茎红果番茄占总数的 9/16 ,矮茎红果番 茄占总数的 3/16 ,高茎黄果中纯合体占1/3 。 (2)若F2共收获800个番茄,黄果番茄约有200个。
圆粒 皱粒 3 :1
问:两组实验中子二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
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想一想,议一议: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是怎样设计的? 子一代、子二代有新的性状组合出现吗?新性状 组合的类型与亲本性状有什么关系? 单独分析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吗? 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中,子二代是否出现固定的 性状分离比?这与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的3:1有 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