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戏曲小说中的苏轼形象_张媛

合集下载

苏轼词中的女性形象

苏轼词中的女性形象

苏词女性自“花间”以来,诗庄词媚成为了传统,特别是描写女性的小词,或写其服饰华丽,或写其体态妩媚;或写其离愁别恨,或写其相悦相思,然而“类不出乎绮怨”。

苏轼同样是写女性,出于对她们的尊重和同情,大都感情真率而不流于轻艳。

一、才貌出众的歌妓形象苏轼在词的创作态度上相当严肃,即使赠别人姬妾或歌女舞妓之作也大都清新高雅。

“虽写歌儿舞妓,并不作绮罗香泽之态。

”苏轼笔下的歌妓形象大都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体貌之美。

“轻盈红脸小腰身。

”(《南歌子》)描绘了舞女的面容与身姿:红扑扑的小脸,纤细的腰身,体态轻盈,一位美丽翩然的舞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其二,装扮之盛。

苏轼笔下的歌妓大都也是盛装之扮,“绪给双蟠髻,云歌小堰巾。

”(《南歌子》)这两句写出了舞女装束的别致。

通过描写使我们看到了打扮的流光溢彩,艳丽照人的歌妓形象。

其三,技艺之精。

苏轼笔下的歌妓舞女大都才艺精湛。

如“妙舞骗趾,掌上身轻意态妍”(《减字木兰花》)描写了轻飘的舞姿和高超的舞技。

从中看出苏词中的歌妓大都舞艺超群、歌喉惊人,或弹唱、或填词,样.样精通,技艺精湛。

其四,情感之浓。

在词人的笔下,歌妓多是拥有真挚的情感。

如“一颗樱桃樊素口,不爱黄金,只要人长久”(《蝶恋花》)在这位歌妓的心中,情意比黄金还要重要,说明了情重于金。

离别时的悲痛,表现了与友人的不舍之情,与爱人的思念之情,这些都表现了她们真挚的感情。

苏轼笔下的歌妓拥有美丽的外貌,高超的才艺,也不乏情感真挚,品格高尚,是高雅歌妓。

二、悲的歌妓形象苏轼在大量的词作中赞美歌妓,塑造了许多具有艺术家气息的歌妓形象。

苏轼许多词中也有许多格调悲枪的歌妓词,塑造了悲惨的歌妓形象,与艺术化了的歌妓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实再艺术化了的完美的歌妓到了最后也未必能得到好的结局,往往都是悲惨的生活,直到生命的终结。

如《南乡子·集句》描写了年老色衰时的歌妓,她们过着无依无靠的悲凉生活,是可悲无依的可怜女性。

苏 轼文学艺术中的个人风格有何独特之处

苏 轼文学艺术中的个人风格有何独特之处

苏轼文学艺术中的个人风格有何独特之处苏轼,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巨星,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在诗、词、文、书、画等多个领域展现出非凡的魅力。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更是流传千古,影响深远。

那么,苏轼文学艺术中的个人风格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苏轼的文学作品充满了豪放与旷达。

他的诗词常常抒发着豪迈的情感,展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胸怀。

例如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便以磅礴的气势,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洪流之中。

面对时光的流转和英雄的消逝,他没有陷入悲伤和无奈,而是以一种豁达的态度看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种豪放旷达的风格,在当时的文坛独树一帜,给人以强烈的心灵冲击。

苏轼善于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在他的笔下,山水不再是单纯的景致,而是寄托情感、表达哲理的载体。

他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绘,巧妙地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他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将西湖的美与西施的美相媲美,生动地展现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迷人风姿,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赞美。

苏轼的作品还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他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和人生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在他的诗词中,我们能看到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能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便是他在面对困境时的真实写照,传达出一种不畏惧风雨、坦然前行的人生信念。

在文学创作手法上,苏轼不拘一格,勇于创新。

他打破了诗词的传统格律和表现形式,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的词既有婉约细腻之作,也有豪迈奔放之篇,极大地拓展了词的题材和境界。

苏轼词中女性形象研究

苏轼词中女性形象研究

苏轼词中女性形象研究
苏轼是最优秀的宋代文人,他不仅是当代文学的重要继承者,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苏轼的词作,更是赢得众多爱好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词中女性形象。

本文将通过细致的分析,探讨苏轼词中女性形象的刻画,以及其具有的独特魅力。

首先说到苏轼词中女性形象,不得不提到他最著名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这首词中,苏轼给出了一种“暗香盈袖”的女性形象。

这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值得深思的形象,诗中淡淡的暗香正好体现了女性的文雅和柔美。

苏轼充分把握了女性的优雅和柔美,这使得诗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动人心弦,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

此外,苏轼在《蝶恋花独坐芳兰间》中描绘了一种清新秀雅的女性形象。

诗中所描绘的女性,凭借其细腻的手法,把窗外的花瓣和湖面上的星星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令人得以沉醉在罗曼蒂克的氛围中。

虽然她贴身紧张地坐在间,但是她的脸上仍然浮动着柔软的月光,散发着暗香,令人生动感受到这位女子的清新秀雅。

最后,不可不提的是苏轼的“情物”女性形象,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芙蓉香径独徘徊”。

这种魅力十足的女性形象,不仅体现出苏轼对美丽女性的赞美,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对女性的真挚情感。

苏轼以极具诗意的文字把这位女子描绘得生动可爱,又能从中感受到一股深深的情感,令人心动不已。

以上是苏轼词中女性形象的探讨,苏轼的词使用精细的文字,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女性形象,深刻而有力的抒发了苏轼对女性的崇敬
之情。

苏轼的词,尤其是关于女性形象的词,给世人留下了千古绝唱,也激发了无数爱好者对词本身的崇敬。

论通俗文学中苏轼形象的塑造_以_五戒禅师私红莲记_为引

论通俗文学中苏轼形象的塑造_以_五戒禅师私红莲记_为引

第32卷第5期2009年9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32 No.5Sep. 2009论通俗文学中苏轼形象的塑造———以《五戒禅师私红莲记》为引李萌昀(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100871) 收稿日期:2009205220作者简介:李萌昀(19812),男,四川内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史和文化史研究。

摘 要:最晚至南宋时期,通俗文学领域内开始了对苏轼形象的塑造。

通俗文学从消费者的趣味出发,以才情替代了政治,消解了苏轼政治生涯的波折历程;又以才情重新整理了文化地理,调节了苏轼的人生节奏。

苏轼形象的塑造是近古通俗文化史上的经典个案,其直接成果是产生了一个文人形象生产的流水线和一个文人生活的经典模式。

从此,以苏轼为模版,富有“才情”的文人们被相继塞进流水线,一个个大同小异的形象被不断生产出来。

关键词:苏东坡;形象塑造;通俗文学;才情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751(2009)0520073204The Image Creation of Su Shi in Chinese V ernacular Literature—Wit h Reference to Zen M aster W uj ie ’s A d ultery w it h Hongli anL I Meng 2yun(De partment of Chinese L anguage and L iterature ,Peking Universit y ,B ei j ing 100871,China )Abstract :From the South Song Dynasty ,Chinese vernacular literature started the process of image creation of Su Shi.Based on customers ’cultural taste ,vernacular literature regulated Su Shi ’s life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his literary talent rather than pol 2itics ,which clears up the twists and turns in Sushi ’s political life and regulates Sushi ’s life rhythm by sorting out cultural geog 2raphy with a reference to literary talent.The image creation of Su Shi was a classical cas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vernacular culture ,which resulted in a mold of scholars ’image creation.From then on ,following the pattern of Su Shi ,many scholars with literary talent were chosen by vernacular culture and transformed to similar cultural productions.K ey w ords :Su Dongpo ;image creation ;vernacular literature ;literary talent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卒于常州。

苏轼形象总结论文

苏轼形象总结论文

苏轼形象总结论文引言苏轼,字子瞻,一代文豪,是中国宋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还是一位政治家和文化名流。

苏轼的形象深入人心,备受后世推崇。

本论文旨在对苏轼的形象进行总结和分析。

苏轼的家世和成长背景苏轼出生于北宋元祐六年(1030年),是苏洵和王玉儿的第二个儿子。

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对苏轼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自幼聪明好学,家境富裕,家族门第高贵,这为他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他在家中接受了严格的家教,对诗词和经书都有深入的学习。

苏轼的成长环境为他日后成为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苏轼的文学成就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苏轼在诗词、散文、辞章等文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的作品以其雄奇豪放、情感激昂的风格闻名于世。

诗词创作苏轼的诗词创作包含了丰富的主题,涉及山水田园、友情爱情、宴会饮酒等方方面面。

他的诗词作品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和深厚的情感。

苏轼的诗词作品富有艺术性,并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散文写作苏轼的散文作品内容丰富,包括游记、议论文、杂感等。

他的散文以其精练的文字表达和深入的思考而著名。

苏轼的散文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眼光和思想,还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辞章创作苏轼的辞章作品包括了纪念碑文、祭文、奏章等。

他的辞章作品以其雄辩有力的风格而受到赞赏。

苏轼的辞章作品展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卓越的文字表达能力。

苏轼的政治生涯苏轼除了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

他在北宋政府中担任多个重要职位,对政府的工作和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的政治生涯并不一帆风顺。

由于他对政府的腐败和官僚主义提出了批评,他曾多次遭到流放和贬谪。

然而,即使在困境中,苏轼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并继续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奋斗。

苏轼的社交生活苏轼是一位善于社交的文化名流。

他与当时的文人墨客有着广泛的交往,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苏轼的社交能力使他能够广泛地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文化。

苏轼形象分析范文

苏轼形象分析范文

苏轼形象分析范文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以及爱国志士。

他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富有才华的文人之一,被誉为"文人之王"。

苏轼的形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学家。

他擅长诗词、散文、骈文等各种文体,作品风格多样,内容丰富。

其中尤以他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以清新自然、豪放洒脱而著称,以咏物抒怀、写景抒情为主要手法,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散文作品则更加富有个性,充满了幽默诙谐的笔触。

其次,苏轼还是一位政治家和爱国志士。

他积极参与国家政治,曾担任过监察御史和江宁知府等职位,他在政务上勇于担当、富有魄力。

然而,由于他乐观进取的个性和喜欢直言快语的性格,常常与权贵之间发生冲突,被迫多次流放。

但他在任职期间仍不断为民请命、发表忠言,力图改变社会,为国家尽力。

再次,苏轼的人格魅力也是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处世宽厚,待人宽容礼让。

他与同侪朋友交往频繁,结交了许多文学名士,共同创造了文坛的辉煌。

他的胸怀开阔、心胸宽广,能容纳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他对朋友始终忠诚,对师长充满敬意。

他与朋友之间情谊深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苏轼的书法艺术也是他形象的重要一面。

苏轼的字体工整、遒劲有力,结构严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苏体"。

他的书法作品被广泛传颂,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书法艺术与他的文学才华相得益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卓越的艺术家。

综上所述,苏轼的形象丰富多样,是一个多才多艺、政治家、爱国志士、人格魅力者以及书法艺术家的完美结合。

他的形象在历史上熠熠生辉,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人物。

元曲中的女性形象

元曲中的女性形象

元曲中的女性形象1. 引言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重要流派,其作品中广泛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女性角色。

这些女性形象丰富多彩,既有强大坚毅的英雄,也有娴静柔情的美人,同时还有伶俐聪慧的才女等等。

本文将通过对元曲中一些典型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她们在剧情发展和印象深刻方面所起的作用。

2. 宋苏幕遮与西施宋·石善之创作的《苏幕遮》被视为元曲中最优秀、最具代表性之一。

其中以西施这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美人形象引人注目。

作品中,西施以其倾国倾城之美赋予了舞台生命力,并以自己无私爱国精神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3. 柳永与柳如是元曲创作家柳永塑造了许多具有独特个性和魅力的女性形象,《长恨歌》中的柳如是就是其中之一。

柳如是是一个聪慧善良、对爱情忠诚的女性角色,其形象不仅展示了元曲中女性情感世界的细腻,也反映了封建礼教束缚下女性命运和选择的限制。

4. 关汉卿与冯妇关汉卿是元曲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窦娥冤》被誉为元曲代表之一。

其中的冯妇形象具有耐人寻味和独特魅力,她从受害者到复仇者的转变彰显了一个普通人面对冤屈与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

5.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其中林黛玉作为重要角色,以其特别独立、反叛、敏感而备受关注。

林黛玉成为永恒传世经典形象,充分展示了女性个体在封建社会结构下容易受到压抑,但也难能可贵地保持自我独立思考和坚持信仰。

6. 总结通过对元曲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女性角色在元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她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了社会、家庭和个人命运所带来的挣扎和抗争。

尽管这些形象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但她们也超越时空限制,成为无数读者和观众心中永恒的经典形象。

论元杂剧中苏轼形象的价值

论元杂剧中苏轼形象的价值

论元杂剧中苏轼形象的价值摘要:在元代杂剧中,苏轼的形象与其在传统文学中的气魄雄浑和精明干练大为不同。

其主要表现为苏轼对情感限制的挣脱、对传统处事原则的突破,以及对政治关注的淡化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这种背离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情感放纵;原则突破;生活追求在传统文学作品中,苏轼是气魄雄浑、才学无双,又独具政治头脑的高大形象出现。

而在元代杂剧中,苏轼的形象却背离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精神,在情感、处事,以及对现实的反应等方面都被作者进行了重塑。

一、情感方面的放纵中国传统文学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以中和为美的审美观点。

[2](p69)而元杂剧中所谓苏轼形象在情感方面的表露却十分放纵大胆。

首先,在美色享逸方面,苏轼放浪狂妄。

如在《苏子瞻醉写赤壁赋》中,王安石的叫数名家乐在宴席上弹歌献舞,而苏轼看见这数名女子后,唱道:【元和令】雕盘中霭篆香,金盏内泛琼浆。

这的是主人开宴出红妆,列金钗十二行。

一个个藕丝新嫩织仙裳,玉圆搓粉颈香。

[3](p743)苏轼关注女子容貌,并给予了近乎轻佻的描述。

之后,又唱道:【胜葫芦】呀,早露出十指纤纤春笋长,他生的颜色果非常,恰便似困倚东风睡海棠。

司空见惯,全胜宋玉,想象赋《高唐》。

[3](p743)用众多浮艳之词和比喻,如“东风睡海棠”、“微喷”、“麝香”等来描述王夫人,其行为放浪不羁,仿佛置身于烟花酒巷。

其次,在内心情感的抒发上,苏轼情感表达直接强烈。

如在《苏子瞻风雪贬黄州》中,童子问苏轼为何被贬,苏轼唱道:【滚绣球】我怕不文章似韩退之史,笔如司马迁。

英俊如仲宣子建,豪迈如居易宗元。

风骚如杜少陵,疏狂如李谪仙。

高洁如谢安李愿。

德行如闵子颜渊。

为不学乘桴浮海鸱夷子,生扭做踏雪寻梅孟浩然。

困煞英贤。

[3](p280)将自己比作韩愈、司马迁等,大力渲染自己才华斐然,并认为自己被贬黄州是“困煞英贤”。

如此直接强烈,将苏轼心中愤愤不平,急于抒怀的落魄文人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论元明戏曲小说中的李白形象

论元明戏曲小说中的李白形象

On Li Bai's Dramatic Image Created in Classical Opera and Novels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作者: 张媛
作者机构: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
出版物刊名: 安康学院学报
页码: 56-6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元代;明代;戏曲;小说;李白
摘要:李白被后世认为是一位狷狂而不能融入世俗的"谪仙".在元明戏曲小说中,有不少作品描写了李白形象.元明文人笔下的李白被塑造成才华横溢的文士、蔑视权贵的狂士、针砭时弊的志士、仗义疏财的侠士、志高意远的逸士、嗜酒如命的酒中仙.元明文人怀揣着对李白的崇敬之情,丰富并突出了李白形象,同时将时代文化精神和个人生存理想融入对李白形象的塑造之中.。

舞台艺术:苏轼一蓑烟雨的生涯剧本

舞台艺术:苏轼一蓑烟雨的生涯剧本

舞台艺术:苏轼一蓑烟雨的生涯剧本舞台艺术:苏轼——一蓑烟雨的生涯概述本剧本《舞台艺术:苏轼——一蓑烟雨的生涯》是一部关于北宋文坛巨匠苏轼的传记性质的舞台剧作。

通过对其生平事迹的艺术加工与再现,本剧本旨在展现苏轼丰富的人生历程、卓越的文学成就及其淡泊名利、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本剧本适合在各类文化场馆、学校及社会团体中进行演出,以普及中国古代文学知识,丰富观众的文化生活,并激发人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剧本结构序章:梦回千年- 场景一:北宋京都汴梁,繁华的市井与官场形成鲜明对比。

- 场景二:苏轼的书房,展示其读书、作画、吟诗的生活。

第一幕:风华初露- 场景一:苏轼少年得志,科举考试的场景。

- 场景二:苏轼初入仕途,面临官场伦理与个人理想的冲突。

第二幕:风雨江湖- 场景一:苏轼因直言进谏被贬,离别京都。

- 场景二:苏轼在黄州,开创了“东坡肉”的做法,与当地百姓结下深厚友谊。

第三幕:文采风流- 场景一:苏轼与友人的文会,展示其文学、书法成就。

- 场景二:苏轼领导治水工程,解决当地水患。

第四幕:烟雨蓑衣- 场景一:苏轼流放惠州,生活艰辛却依然乐观。

- 场景二:苏轼晚年回首人生,蓑衣斗笠,悠然自得。

尾声:诗篇永传- 场景:苏轼的诗作朗诵,将其精神传承后世。

角色设定- 苏轼:主演,贯穿全剧,表现其人生各阶段的特点和心境。

- 苏轼家人与友朋:衬托苏轼人格魅力,反映其人际关系。

- 官员与百姓:表现苏轼与官场、民众的关系,突出其人格与政绩。

艺术特色- 语言:结合古文诗词与白话,既体现古风,又贴近现代观众的接受习惯。

- 动作:注重肢体语言与情绪表达,增强舞台表现力。

- 服饰:根据不同角色与场景,设计符合北宋时期的服饰。

- 舞美:利用现代舞台技术,如投影、灯光,来再现北宋时期的自然风光与社会风貌。

演出建议- 注重演员对苏轼内心活动的刻画,使其形象立体丰满。

- 加强对苏轼诗词的运用,让观众在欣赏舞台艺术的同时,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魅力。

苏轼的自我形象塑造──读《江城子·密州出猎》有感

苏轼的自我形象塑造──读《江城子·密州出猎》有感

苏轼的自我形象塑造──读《江城子·密州出猎》有感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和乐的歌唱文体,因此一首词从音律上讲,具有自己的曲调,即词调。

一种词调有一个专用的名称,这个专用的名称叫“词牌”。

“江城子”就是词牌。

一般来说词的内容5词牌没有直接关系。

词除了表明词牌以外,有时作者还要加上一个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词的内容和表达的主旨。

《密州出猎》就是这首词的题目,如果把题目写得长一点,就成了词前的小序,叫作“词序”。

词有“序”是从苏拭开始的。

词如果按字数来区分,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等。

[江城子]全篇70个字,属于中调(在100字以内)。

词若分段,又可分成“单调”、“双调”、“三叠”和“四叠”。

“双调”分成上下两阙。

“阙”,音乐中止的意思。

“两阙”,指音乐演奏两遍。

所以双调的词就是两段歌词。

“阙”,有时又叫“片”。

“双调”是词中最为常见的形式。

“江城子”词牌在唐代是单调,35个字,到宋代以后演变为双调。

词和诗显著不同点,是它的句式长短不齐。

所以词又“长短句”。

“江城子”的句式:3、5、7言的均有。

词和诗一样必须押韵,其韵脚是有固定位置的,不能随便改变。

用韵有疏、有密,大致短调的词比较密。

上阙、下阙要求在第1、2句,3、5、8句押韵。

押韵又有押平、仄韵之分。

“江城子”这首词一般押平声韵,但后世也有押仄声韵的。

除押韵外,词中每个句子,每句中的每个字,都有平仄音律的规定,那一个字用平声,那一个字用仄声,原则上是不能随便改变的。

在苏轼词集《东坡乐府集》中,“江城子”共9首,每首下面都有一个题目。

这首词的词是《密州出猎》。

“密州”,今山东诸城县。

宋神宗熙宁7年(1074年9月),苏轼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相当于汉唐时太守)。

到熙宁10年(1076)离开,在密州共住3年左右时间。

晚明传统士人的人格范型——《狮吼记》中苏轼形象的解读

晚明传统士人的人格范型——《狮吼记》中苏轼形象的解读

的意义, 引发戏剧冲突的不断展开。而且作为作者代盲人 , 体现 了剧作“ 疗妒劝顺” 道德风世的创 作主 旨。更重要的是这一形象负载着 晚明传统士人深厚的 自 我人格精神, 为混乱黑暗的特殊时 成 代 中传 统士 子 的理 想人 格 范型 。 关键词 :狮吼记》 苏轼 ; 《 ; 结构意义 ; 道德风世; 人格范型
收 稿 日期 :05 1 — 1 20 — 2 1
作者简介 : 郑小 ̄(9 5 ) 女 , 建南安人 , 州师范学 院讲师 , 建师范大学文 学院 20 17 一 , 福 泉 福 0 3级古代 文学博士研 究生
8 3

维普资讯
有趣 的是 矛盾 另一 方 的男 性 集 团左 右 情节 发展 的不 是深受管制逼凌的丈夫陈季常 ,而是剧中另一重要 人物苏轼 。尽管男主角陈季常骨子里也将女人视为 草芥, 将从夫 、 柔顺看作妇人 的本份 。懦弱的他也曾 虚张声势吹牛说: “ 陈储是世上奇男子 ,人间烈丈夫 , 岂有 怕 老 婆之 理 ?并 唱 道 :我 思 将 风俗 维 , 把 裙 ” “ 怎 钗畏? 贱荆但见我呵 , 奉约兢兢 , 何敢些儿背? 但 “ ” 惧 内” 的孱弱性格所使 。 他对“ 妒妇 ” 的凶悍行为总有心 虚理亏式的逆来顺受 。故籍此展开男女双方矛盾冲 突 的可 能性 不大 。作 品 由此 引进 了 另一 个重 要 角 色 苏轼。 我们来看看戏剧情节 的渐次展开。 当柳氏在家 操持家务 ,苦盼丈夫 时,陈季常与苏轼在京结社游 乐, 流连忘返 ; 当柳 氏对陈季常三 申五令 , 严禁 其近 色浪游时 。苏轼携妓领婢邀请陈踏青 赏春 。宴饮嬉 游; 当柳氏因妒重罚陈季常跪池时, 苏轼 出面严语规 谏。 他的嘲讪扛帮又使柳 氏气满胸膛 , 出“ 引 闹祠” 一 出; 当柳 氏力阻丈夫纳妾时 , 苏轼 私送侍 女与陈 , 让 她嗣后分权; 当柳氏因妒病重时 , 苏轼先调侃此乃上 天报应大吉大利 . 后建议请佛印度脱回生。 可见这一 形象的设置有其不可缺少的情节结构上的意义。 更让人深思的是 , 妒妇与丈夫 的矛盾 , 本发生在 个人家庭之中, 狮吼记》 在《 中还有点情妒的合理性 , 柳氏所为也未殃及他人 . 外人不能也无 由多加干涉。 然而在以纲常为社会轴心的封建社会中 ,夫权统治 的绝对权威是不容侵犯。 夫妻关系虽是纲常之末 , 却 是最敏感的社会神经 , 由夫妻关系引发的家庭动荡 , 自可波及父子、 君臣等礼义体系。 未育无嗣已违孝道 的柳 氏居然还敢不顾“ 妇德 ” 准则 。 以一个妻子 的身 份, 公然管柬着丈夫陈季常的l 出行交游 甚至打骂欺 压 。 种 牝鸡 司展 的做 法 在作 者 看来 实 在是 对 “ 为 这 夫 妻纲” 这一两性法则的严重叛逆 ! 这是夫权社会不能 坐视不管的 ,苏轼便作 为作者代言人毫不含糊地在 剧中加 以干预 , 力图帮助陈季常劝服妻子。 这是苏轼 这一形象设置的第二层 意义。《 狮吼记》 第八 出下场

从《春渚纪闻》等宋元明时期作品看苏轼的历史形象

从《春渚纪闻》等宋元明时期作品看苏轼的历史形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自从 宋仁 宗嘉祜二年( 1 O 5 7) 以来 , 苏轼可 以说 为 了国家和人 民倾力于政界 ,期间既有得意也 有失落 , 古代小说 中有不少 关于苏东坡从 政生涯过程 中的一 些所谓的描 写 , 这类作 品主要侧重于苏轼与王安石在 思想方面 与认识上 的对立 , 塑造 了屡屡遭受非议和被 贬, 但是又在非议和压力 下 , 时时处处为 民谋 利的文 臣苏轼形 象。 在古代吴 墨浪子所著的《 西湖佳话》 卷三 和卷十中详细介绍 了苏轼屡遭 贬谪的情 况 , 这部小说 是古代小说 中对苏轼从政生 涯描写最详细 的作品之 小 说 向 世 人 塑 造 和 呈 现 了 一 个 甘 冒风 险 、 自得 其 乐、 替百姓说话的乐天派文人形象。在宋人何蓬所做 的《 春渚纪 闻》 , 其在卷 六 中所描 写的“ 东坡事 实” , 刻 画了一个 善于棋琴诗画 、 文韵畅达 、 乐观积极 、 胸有黎 民百姓的地 方官形象。朱弁在他的《 曲洧 旧闻》 中, 主 要是反映了苏轼被贬海南期间的事迹 , 其 中卧病在床 即将离开人世 的苏轼 , 没有记恨 曾经想置 自己于死地 的仇人章悖 , 而是用一个坦 荡的胸怀告诉 “ 仇人” 如何 去保养身体 , 这样的胸襟在古代文人 中几乎可 以说是 没有。还有就是 为了家眷居无定所 , 他几乎用全部积 蓄买 了一幢房子。为了一个哭泣的老妇人 。 苏轼把房 子又还给 了老人 , 小说还描 写了苏轼 为了安慰那些无 名死者 , 写 了一篇祭 文 , 他在 祭文中表达 了希 望那些 阴魂和睦相处 , 犹如一个大 家庭一样 。小说 中的这些 事迹可 以表现 苏东坡人格 中的人道主义 的光芒。 费衮 所作 的《 梁溪漫志》 包括一些 白话小说 中都提 到 了苏 轼 的许 多经历 , 比如 冯梦 龙《 喻世明言》 第三十卷《 明

从《春渚纪闻》等宋元明时期作品看苏轼的历史形象

从《春渚纪闻》等宋元明时期作品看苏轼的历史形象

作者: 陈建萍 段宏广
作者机构: 张家口教育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出版物刊名: 芒种
页码: 73-7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苏轼形象 宋元明时期 历史形象 北宋文人 白话小说 文言小说文学领域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关北宋文人苏轼的介绍和描写很多,从宋代的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到元代的许多文学作品均可以找寻到关于苏轼的故事。

那个时期文学领域中的众多文人就展开了对苏轼形象的塑造。

特别是宋元明时期的文人所创作的小说,对苏轼这个文人形象的塑造是各具情态的,可是,这些小说中的苏轼形象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苏轼形象是有一定差距的,。

论元曲家笔下的苏轼形象

论元曲家笔下的苏轼形象

On Shu Shi's Image Created by Qu Composers in
Yuan Dynasty
作者: 赵义山 田欣欣
作者机构: 佛山大学中文系,广东佛山528000
出版物刊名: 中国文学研究
页码: 47-52页
主题词: 元曲家 苏轼形象 “沦落文士” “疏狂浪子” “隐逸高人”
摘要:在元曲作品中,有一部分篇目是以前代文人(或他们的作品)为描写和歌咏对象的,在这些作品中,元曲家有选择地突出了主人公的某些方面.如出现在元曲家笔下的苏轼,曲家们便集中突出了他作为沦落文士、疏狂浪子和隐逸高人的形象特征.在这些被突出的形象特征中,实际上蕴涵着元曲家的人格理想并寄寓着他们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悲叹,与作为历史人物的苏轼,已有了相当的距离.简而言之,元曲家笔下的苏轼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元曲家借以自我表现的载体.。

论明人对苏轼形象的重构及原因——以冯梦龙所辑轶事为例

论明人对苏轼形象的重构及原因——以冯梦龙所辑轶事为例

论明人对苏轼形象的重构及原因——以冯梦龙所辑轶事为例宋春光
【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5(023)007
【摘要】就冯梦龙所辑《古今谭概》《情史》中所涉苏轼轶事的可信度而言,存在可信度较高、信否参半和可信度较低等情况.这虽不是冯梦龙有意为之,但从中却可
以窥见冯梦龙对苏轼的关注点,并由此可知在冯梦龙的辑录下,苏轼形象具有娱乐化、世俗化、多情化的特质.而明代畏谈喜笑的社会风尚、士人地位的一落千丈、“何
必认真”的民众心理、冯梦龙个人的情感经历及其“适俗导愚”的“情教”思想则是导致苏轼形象在冯梦龙的辑录下呈现出上述特质的重要原因.
【总页数】6页(P117-122)
【作者】宋春光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从冯梦龙对柳永形象的重塑看话本小说的文人化——以《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对《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的改编为例
2.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本土神话的重构及原因
初探——以湘西苗寨老洞村的“洞主”形象为例3.冯梦龙辑民歌刍议4.月老文化
形象在明清通俗文学中的重构和体现——对比李渔《怜香伴》与冯梦龙《金玉奴
棒打薄情郎》5.《三苏文范》"近举业者辑"考——以苏轼选目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轼词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苏轼词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苏轼词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霍明宇
【期刊名称】《枣庄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4)003
【摘要】苏轼着力于拓展词的表现领域,让性格各异又富有生命力的各类人物大量出现在词的世界里,并以强烈的情感抒发体现出自我的人格魅力及个性形象.同时,苏轼更开创了表现人物思想个性,通过琐事及细节写人,以实衬虚,多角度塑造,借物喻人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摹写人物,使词中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总页数】4页(P27-30)
【作者】霍明宇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色彩词——鲁迅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 [J], 郝世宁
2.苏轼词对白居易词的继承与创新r——以苏轼黄州词为例 [J], 牛丽娟
3.现代意识关照下的戏曲传统人物形象——浅谈新时期戏曲中传统人物形象的塑造[J], 王琦
4.综观人物形象的塑造——感受苏轼抒情诗的艺术魅力 [J], 郑丹
5.塑造一个"真苏轼" --《中国苏轼研究》创刊词 [J], 刘尚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元明戏曲作品中的“盐”关目

试论元明戏曲作品中的“盐”关目

试论元明戏曲作品中的“盐”关目
李树民;杜晓晶
【期刊名称】《盐业史研究》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现存的元杂剧所蕴藏的盐文化主要停蓄在作品的话语层面,只有《窦娥冤》、《灰阑记》的"盐"关目对剧情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元南戏的《张协状元》、《琵琶记》、《荆钗记》有少量的"盐"关目。

明代戏曲作品则较多地直接描绘了各种盐业活动,对明代盐官、盐商、盐区士人及盐业历史人物都有反映,"盐"成了
相关剧作剧情发展的重要关目。

《香囊怨》是一部少见的以盐商为主角的剧作。

元明清三代戏曲的代表作,其内容都直接与"盐"有关,"盐"对中国传统戏曲意义重大。

【总页数】7页(P53-59)
【作者】李树民;杜晓晶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7
【相关文献】
1.曲有误,周郎顾r——试析明传奇中的关目疏漏现象 [J], 肖静
2.中国古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元明清几部戏曲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的探析[J], 李红梅
3.女性意识的书写:从缺失到觉醒——以元明清戏曲作品中的不同女姓形象群为例[J], 胡伟栋
4.试论永嘉琴人群体中的\"名仕效应\"——宋元明清永嘉琴人史料考辨 [J], 王乒乒
5.元明文学曲艺中的内陆亚洲元素——聚焦《紫钗记》与有关高纳麟的文学作品[J], 刘迎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2月第28卷第2期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 qing Teach 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Feb.2009Vol.28No.2元明戏曲小说中的苏轼形象张媛(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摘要:在元明戏曲、小说作品中,苏轼是重点描写和歌咏的对象之一。

文人笔下的苏轼形象凸现了辛酸落魄、放浪疏狂、冷静旷达和耿直敢言等个性特征,与历史上的苏轼有一定差异。

元明文人在文学作品中对苏轼的重塑是当时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和复古与尚俗两种文学风潮决定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元代;明代;戏曲;小说;苏轼中图分类号:J8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730(2009)2-0020-06元明戏曲小说家常常将前代著名文士作为作品的主人公进行重塑,而叙写苏轼故事的戏曲作品现存四种[1]47,小说作品现存三种。

杂剧作品是元代费唐臣的5苏子瞻风雪贬黄州6、吴昌龄的5花间四友东坡梦6、无名氏的5苏子瞻醉写赤壁赋6和明代许潮5苏子瞻泛月游赤壁6;小说作品是冯梦龙5警世通言6中5王安石三难苏学士6和5醒世恒言6中5佛印师四调琴娘6及5苏小妹三难新郎6。

研究这些描写苏轼的作品,可以看出苏轼对元明文人的影响和元明文人对苏轼形象的重塑及其创作心态,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元明时期的社会文化。

一、元明戏曲小说作品中的苏轼形象在元明小说戏曲作品中,苏轼形象是比较丰满的,其中以辛酸落魄、放浪疏狂、冷静旷达和耿直敢言、幽默睿智几种性格特征最为突出。

1.辛酸落魄在费唐臣的5苏子瞻风雪贬黄州6和无名氏的5苏子瞻醉写赤壁赋6中,表现苏轼被贬后的辛酸落魄最为突出。

这两篇作品都选择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被人陷害获罪,贬至黄州。

一路艰辛,到达黄州后又被杨太守刁难。

不同的是,前剧结局是苏轼被召还朝,官复原职。

后剧以苏轼与友人同游赤壁,写就5赤壁赋6为结局。

5苏子瞻风雪贬黄州6主要在第二、三折中集中写苏轼的沦落境况。

冒风雪日夜兼程,苏轼和童儿忍饥挨冻,让人倍感辛酸。

[叨叨令]寒森森朔风失留疏剌串,舞飘飘瑞雪踢良秃栾旋,骑着匹慢腾腾瘦蹇必丢不答践。

冻的个立钦钦稚子滴羞笃速战。

兀的不冻杀人也么哥!冻杀人也么哥!空教我瘦岩岩老夫迷留没乱倦[1]281。

[倘秀才]脱离了长安市廛,须捱到黄州地面。

更狠似夕贬潮阳路八千。

往常师往圣、友前贤,到如今怎展?[1]219抵达黄州后,因家里无米开炊,只能抛开自尊前往杨太守处借粮。

没想到这位太守竟怒吼道: /你好不晓事,为你打了我,又敢禀哩!你快走,快走!走的迟,我一顿好打!0这就把苏轼/虎落平阳被犬欺0的潦倒沦落,表现得更为生动形象。

在5苏子瞻醉写赤壁赋6中,作者将苏轼的落魄集中安排在了第二折。

同样也是冒雪而行,苏轼的遭遇似乎更为凄惨。

[南吕#一枝花]则为我数杯狂酒终,今日个三唱阳关后。

一鞭催行色,满马载离愁。

羊角风飕飕,时遇冬天候,慢慢雪不休。

我如今才出皇州,可又早渐入冰壶宇宙[1]743。

[梁州]我则见银海冻花生的这眼底,玉楼寒耸起肩头。

摇鞭袖袅深藏手,凤掀毡帽,雪压寒裘,雕鞍懒坐,玉簪慵兜[1]743。

[牧羊关]你看那瑞雪迷了前路,彤云蔽了日头。

*收稿日期:2008-12-16作者简介:张媛,女,陕西汉中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研究生。

冒风寒满腹离愁,冷冻皮肤,寒侵肌肉,雪拥难行马,风紧懒抬头。

我这里战兢兢把不住浑身冷[1]743。

这些情节的设置和细节描写,让人们为苏轼坎坷的际遇,因才高被排挤、颠沛流离的命运感叹。

作为历史人物的苏轼,几经宦海沉浮,屡次被贬都是史实,但元人笔下那个辛酸落魄,受尽屈辱的苏轼显然经过了艺术加工与创造。

如此悲惨的苏轼,打破了人们心中高大、舒展的形象。

2.放浪疏狂恃才傲物是有才气的文人最显著的性格特征。

元明文人心中苏轼的文学成就是巨大的,因此他们认为苏轼的性格应是疏狂的,行为是放浪的。

这在元代吴昌龄的5花间四友东坡梦6、5苏子瞻醉写赤壁赋6和明代冯梦龙5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6、5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6中最为突出。

5花间四友东坡梦6一剧主旨虽在宣扬佛法广妙,但将苏轼思想中儒、道、禅融合现象得到了一定表现。

此剧情节多属虚构,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实施青苗法,受王忌恨;又因做诗不慎,再次冒犯王安石。

后王请苏赴宴,苏赋[满庭芳]词,用言不谨,似有调戏王妻之感。

王将词奏于朝廷,东坡被贬黄州。

苏轼偶遇白牡丹,命牡丹以淫词引诱好友佛印,佛印不仅不为所动,还遣花间四友入梦与东坡尽情欢娱。

后经庐山松神解救,苏轼才得以摆脱。

东坡一觉醒来,怕佛印勘破,而带牡丹问禅。

牡丹多方以色情相难,但佛印最终坚守佛法,说服牡丹削发为尼,东坡亦叹服佛法高妙,愿为佛门弟子。

在该剧中,苏轼以[满庭芳]词戏王安石之妻,已十分轻狂。

后以牡丹破佛印之戒,更是疏狂放浪至极。

比如,苏轼到了庐山佛寺吃斋饭,便向佛印要酒要肉:(东坡云)叫那行者过来,你方才说些什么?(行者云)我师父方才说,香积寺厨下看素斋饭管待学士。

(东坡云)你去与那和尚说,有酒有肉我便吃,无酒无肉,我回舟中去也[1]354。

向和尚要酒肉酒已是狂放之举,而酒席之间,东坡不顾佛法,直言要佛印娶了牡丹:(东坡云)牡丹,放下酒者;吾兄,我此来非为别事。

(正末云)却是为何?(东坡云)专为吾兄。

今日是个好日辰,娶了牡丹,与小官同登仕路。

,,你与我惜芳春罢经文[1]357。

当佛印拒绝了苏轼,并遣花间四友入其梦时,东坡便与她们把酒吟诗,恣情欢娱。

松神驱赶四友时,起先他还抵赖,最后居然苦苦央求松神再留一位陪他。

苏轼不仅没有难倒佛印,反而显露出自己尘俗未脱,浪荡风流的一面。

在5醉写赤壁赋6中,王安石宴请苏轼等人,酒过三巡,苏轼的狂放喜悦之情毕现。

这在他唱的[仙吕#点绛唇]一套曲子中得到了突出表现:[寄生草]今日在编修院,往常住冰雪堂。

诗魂高压山河壮,琴弹神鬼魂飘荡,剑挥星斗昏无象。

我将这九经苦志二十年,养就这五陵豪气三千丈![1]738 [幺篇]今日有千锺禄,往常无半日粮。

十年礼义勤习讲,半生盐菜贫修养,才落得金章紫绶高名望。

我将这五车黄卷隐胸中,才博得一轮皂盖飞头上[1]738。

曲中苏轼唱出了胸中的万丈豪气和才气,表现了他苦读的勤奋和一朝登科后对仕途的雄心。

另外,剧中还有他挑逗戏谑的歌唱,展现了文人对美人的珍惜、赞叹的特殊情感:[胜葫芦]呀!早露出十指纤纤春笋长,他生的颜色果非常,恰便似困依东风睡海棠。

司空见惯,全胜宋玉,想象赋高唐[1]740。

[后庭花]他生的脸银盘腻粉妆,口微喷兰麝香。

云鬓堆鸦翅,金钗插凤凰。

细端详,他生的娇容模样。

料人间无处长,想蓬莱是故乡。

宴蟠桃惹下罪殃,犯天条奏玉皇[1]740。

[柳叶儿]呀!他生在九重天上。

下彩云误落在朝阳,他生的千娇百媚人中样。

比花花无语,比玉玉无香,堪移在兰舍椒房[1]740。

在该剧中,作者后两折主要表现东坡的疏狂,因此/写他到达黄州以后,便不是像5贬黄州6那样写他的潦倒沦落,而是用一整折写他月夜泛舟,与友人一起赏景饮酒,品箫行乐,并乘醉作5赤壁赋6一篇,在浪子的疏狂中又洋溢着才子的风流0[2]262。

冯梦龙5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6中苏轼是以一副年少轻狂,恃才傲物的形象出现的。

在小说开始就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用尽,聪明不可用尽。

0[3]王安石/三难0苏轼皆因苏不知谦虚,狂傲自满而起。

第一难中王安石做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垂落黄花满地金。

0[3]15苏轼看到诗仅有两句,就感叹王安石/江淹才尽,两句诗不曾终韵0[3]15。

由于苏轼不知黄州菊花落满地之事,片面认为王诗中所写错误,便续诗为:/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0[3]15王知此事后,便贬苏轼去黄州,让他了解事情的真相。

被贬后,苏轼虽口中感谢老师,但#21#第2期张媛:元明戏曲小说中的苏轼形象内心里仍十分不服。

第三难讲的是王安石读书广博,向苏轼指点/窃一啖之矣0的典故。

王安石让苏轼随意在二十四橱藏书中随意抽取一本考自己。

苏轼专拣灰尘较多的书,自以为王肯定许久未看,谁知其对答如流。

而王安石命他做对,苏轼面红耳赤无法对出。

通过这两难,充分表现了王安石博学、惜才的形象,与元杂剧中王妒贤嫉能的形象差别很大,而苏轼也一改元杂剧中才高八斗,遭人妒嫉的命运,而是一幅轻薄自傲的书生形象。

全文的主旨在文末的诗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项托曾为孔子师,荆公反把子瞻嗤。

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

0[3]18作者以年少轻狂的苏轼反复出错,而最终得到教育为故事素材,显然是想教育年轻一代要懂得谦虚谨慎,尊师重道。

5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6中也是以苏轼与佛印的故事为题材,主要反映了苏轼放浪疏狂的一面。

佛印出家后,苏轼自认为他未断尘缘,便极力劝佛印还俗。

可佛印心坚无比,不答应苏轼的要求。

他便嘲笑佛印:/不毒不秃,不秃不毒。

转毒转秃,转秃转毒。

0[4]142见劝解没用,苏轼就设计让佛印到家中饮酒赏乐。

席间他让乐意琴娘陪酒,又让琴娘勾引醉酒的佛印,并说:/你可今夜到书院内相伴和尚就寝。

须要了事,可讨执照来。

我明日赏你三千贯,作房奁之资。

我与你主张,教你出嫁良人。

如不了事,明日唤管家婆来,把你决竹篦二十,逐出府门。

0[4]142蔑视信仰,劝佛印还俗已经见出苏轼叛逆、疏狂的一面,他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不择手段,逼迫琴娘,足以显现他的越矩与放浪。

另外,在5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6中,第二难的故事显现出苏轼性格中做事缺乏考虑,恣意草率的一面。

文中王安石嘱托苏轼过蜀时带一罐瞿塘中峡水。

苏轼因公务与家事冲突,沾沾自喜地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东坡心下计较: -若送家眷直到眉州,往回将及万里,把贺冬表又担误了。

我如今有个道理,叫做公私两尽。

从陆路送家眷至夔州,却令家眷自回。

我在夔州换船下峡,取了中峡之水,转回黄州,方往东京。

可不是公私两尽。

.0[3]16谁知,又因为自己的原因错过了地方。

为了补救,他便找了一位住在江边的老夫询问三峡之水是否有差异。

得到结果后,他还暗自安慰自己/荆公胶柱鼓瑟。

三峡相连,一般样水,何必定要中峡0[3]16,想蒙混过关。

谁之王安石取水煮茶,通过茶水颜色便揭穿了苏轼。

相同的情况在5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6中也有体现。

当谢瑞卿提出要扮作和尚以观龙颜的要求时,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事情的严重性和可能出现的后果,而是轻易地答应了。

虽然此事成就了佛印的归宿,但苏轼作为一名朝廷官员,这样做显然是不合适的。

通过这两件事,表现了苏轼做事欠考虑、轻狂草率的性格特征。

冯梦龙这样塑造苏轼形象,让人不难联想到苏轼坎坷的政治生涯与他的性格的关系。

3.冷静旷达曲家们在表现东坡作为疏狂浪子的同时,有时也表现了他面对挫折时冷静旷达的一面。

在杂剧中,这突出地表现在5苏子瞻风雪贬黄州6的第四折和明代许潮的杂剧5苏子瞻泛月游赤壁6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